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神大讨论与90年代的思想分化

199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挟势而来,消费主义大潮兴起,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对九十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文学因此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面貌。面对文坛新状态,一些知识分子颇感忧虑,并将内心的忧虑之情,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

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症结是作品中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即人文精神,这些知识分子们提倡作家应在作品创作中浸润“人文精神”。但是,由于知识分子们对于现实状况的不同看法以及知识背景与立场的不同,大家并未就“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出现了分歧的声音。

这便是持续两年之久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第一章主要探寻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以及人文精神论者借人文精神出场所表达的意图。

从王晓明等人对1985年以后的小说的否定中,挖掘出人文精神提倡者的价值立场以及思想依托是启蒙主义。人文精神的出场直面90年代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内涵上它一方面承接了80年代前期的启蒙思想,另一方面也被赋予了时代特色,由80年代反封建的启蒙思想过渡到90年代反物化的启蒙思想。

人文精神的出场是知识分子们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走出沉默,寻求介入现实的话语凭借,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分子此时的身份焦虑。第二章主要展示在人文精神出场时,一些异质声音的存在。

在质疑声音中,王蒙是最为“醒目”的一位。王蒙担忧对于“精神”的强调隐含的表达出对于“物质”的排斥,以及对于市场经济的否定。

王蒙基于强烈的历史情节,对这种“反物化”的思想充满警惕与恐惧。可以说,王蒙的驳难基于经验主义,针对“人文精神”可能导致的某种政治性后果而发

言的。

在反对者的阵营中,还有当时的后学代表人物张颐武与陈晓明,他们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人文精神”话语进行质疑,通过“知识就是权力”的命题,动摇了人文精神提倡者真理卫士的形象。在对讨论中双方的观点进行梳理之后,第三章从理论层面对这场论争中涉及到的核心问题进行解读。

本文认为,这场论争双方分歧的焦点在于一元/多元的问题。人文精神以一个普遍性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这种概念本身具有一元化倾向,这是人文精神话语本身内置的一个理论困境。

反对者们对人文精神的质疑便是对这种一元化倾向的质疑。如何把握当下文化建构中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四章对“人文精神讨论”进行了评价。客观而言,这场论争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人文精神这一概念牵引出众多话题,可以说是一个场域性的存在。但是,这些极具价值与意义的话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很多问题都悬而未决,被讨论者们搁置起来,比如对90年代现实语境的评价问题。

论争的双方都囿于自己的思想框架,缺少心平气和的对话,最终没能就这些问题深入地进行讨论下去,这制约了论争的深刻性。虽然这场论争中涉及到的话题在深度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是,这场论争在90年代的思想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功能性的存在:它是文坛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分水岭,90年代以来,文学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论调不断得到强调,但具体是哪几元,这几元各自的价值趋向是什么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1993年,借助人文精神的论争,曾经模糊的描述得以明朗化。人文精神论争形成了一个多元论争的话语场域,我们已听不到八十年代那种“共名”的、宏大的时代之声,文学似乎也早已丧失了“共同语言”,萦绕我们耳边的只是各种各样的“众声喧哗”和“南腔北调”。

这展示出了知识分子们立场的分化,同时也是价值多元的一种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