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古诗鉴赏——用典
一、理解概念
用典,也叫“用事” ,指 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 援用前人诗文名 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二、用典类型
用典
1.明用 2.暗用 3.侧用 4.反用
1、明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 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 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 礼遇天下人 才的诚心。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 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
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感情,但仍惆怅满怀。化用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四 清代:林则徐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 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 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 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 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 周游长安、 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 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 的不得志。
借古讽今和用典的区别
借古讽今和用典的区别摘要:一、引言二、用典的定义与特点1.利用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典故有好有坏3.举例: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泊秦淮三、借古讽今的定义与特点1.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2.举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四、借古讽今与用典的区别1.目的:借古讽今强调讽刺现实,用典强调丰富表达含蓄与典雅2.内容:借古讽今关注古代人物和事件,用典关注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3.修辞手法:借古讽今是一种评论方式,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五、结论正文:随着历史的沉淀,我们的文化瑰宝中涌现出了许多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中,用典和借古讽今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用典,即利用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方式既包括正面典故,如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等,也包括负面典故,如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表达,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
而借古讽今,则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例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句,就是作者通过对古代商女的行为进行评论,来讽刺现实中人们的无知与麻木。
尽管借古讽今和用典都涉及对古代事情的引用,但它们在目的、内容和修辞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借古讽今更强调讽刺现实,旨在通过对古代事物的评论,揭示现实中的问题;而用典则更注重丰富表达,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使文章更具含蓄与典雅。
此外,借古讽今和用典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相互融合,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表达观点时,既可以借用历史典故,又可以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
总之,借古讽今和用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用典是修辞还是表现手法用典是什么意思
用典是修辞还是表现手法用典是什么意思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很多人会误以为它是表现手法,其实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
用典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的作用也有很多,比如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
用典的意思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引用典故。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引用典故。
用典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或前人的章句。
由于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个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古代诗词中,典故比比皆是。
举例说明用典的意思典故,就是古代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或前人的章句。
由于一个故事或一篇文章所表述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用典就可以用很少的字,借用那个故事或文章的全部含义,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古代诗词中,典故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泪【李商隐】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以泪为主题,说了人一生中各种悲伤的事,前六句用了一系列的典故,分别说: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高官,流入心中的酸楚之泪比前面六种更强烈。
用典如下:1,永巷:指汉代用来禁闭犯错的妃子或宫女的宫中长巷。
《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2,湘江竹痕:是说传说舜帝死在湖南,他的两位妃子赶去吊唁,哭的泪滴在竹子上留下斑痕。
3,岘首碑:晋朝羊祜为官造福一方,死后百姓为他在岘山上建碑痛哭。
4,人去紫台:指王昭君远嫁匈奴,离开汉宫。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诗词用典大全
诗词用典大全
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手法,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典故、传说等,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形容事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词用典示例:
1. 投笔: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形容文人弃文就武。
2. 长城:指古时修建的长城,常用来比喻国家的边防。
3. 折腰:出自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后比喻屈身事人。
4. 鸿雁:出自苏武鸿雁传书的故事,常用来指书信、音讯。
5. 折桂:指科举及第,常用来比喻考试成功。
6. 青云:指高远的云,常用来比喻高远的志向。
7. 青楼:指妓院,常用来比喻繁华喧嚣之地。
8.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常用来比喻美女的坟墓。
9. 秋水:指清澈的秋水,常用来比喻明净的心境。
10. 桃花扇:指代才子佳人,源自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11. 梅花落:指代思念家乡,源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12. 丁香结:指代愁思,源自李商隐的《代赠》。
13. 湘妃竹:指代忠贞的爱情,源自娥皇女英投湘水自尽的故事。
14. 乌衣巷:指代旧时王谢堂前燕,源自刘禹锡的《乌衣巷》。
15. 西厢记:指代美好的爱情,源自王实甫的《西厢记》。
以上只是一部分常见的诗词用典示例,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典故和传说可以在诗词中被引用。
唐诗中的用典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在《短
歌行》中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李白在《塞下曲》中化用楼兰王的故事,表达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
琢。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暗含“孺子牛”
典故,表达他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李商隐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3.品评历史,借古论今:通过品评历史,借古论今,表达对现实的看法。
例如,
泊秦准的《夜泊秦淮》通过引用《后庭花》歌曲名,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4.抒情言志,表明心迹:通过抒情言志,表明心迹,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
实的无奈。
例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冯唐持节的故事,表达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5.引发联想,创新意境:通过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例如,
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运用“八百里”“的卢”等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6.简洁精练,内涵丰富:通过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例如,刘禹
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运用向秀闻笛、王质遇仙等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用典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 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 意于言外。
[答题步骤与提示]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 典的作用。
[链接高考]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挖根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 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用典的作用]
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 3、既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 空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 刻。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 美化诗句),借古讽今。
.B【解析】三个词都指用不同的眼 光看人。“侧目而视”指斜着眼睛 看人,不敢正视,形容畏惧或不满, 用于①;“另眼相看”指用另一种 不同于一般的态度对待,有重视或 歧视的意思,用于②;“刮目相看” 指情况已有变化,已不能用老眼光 去看待,侧重指好的一方面,用于 ③。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虽然北京四知堂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先生常年在 外,却心系故土和家乡教育,为激励家乡学子发奋学 习、教师潜心育人,最近向母校先后捐赠了10余万图 书。 B.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 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 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C.全球最快的轿车车型问世!奔驰官方改装商Brabus 声称,其基于奔驰顶级轿车S级打造的新款SV12 R Biturbo 800轿车的最高时速将能够达到每小时300多 公里左右,这将使该车成为全球最快的轿车。 D.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 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古诗中的用典
古诗中的用典
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6、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8、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11、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1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15、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关于用典的概念
关于用典的概念用典是指在文章、演讲或讨论中引用典故、典型事例或名言警句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上的经典典故或名人名言,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用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说服力:用典可以借用历史上的经典典故或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可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作者的观点。
2. 丰富内容: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加丰富的内容,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历史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有文化底蕴和深度。
3. 增加文采: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加文采飞扬,增加文章的艺术性。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诗意和韵味,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4. 增加记忆点: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容易记忆,增加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加易于记忆和传播。
用典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典故或名言:用典要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典故或名言,以增加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同时,要选择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典故或名言,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2. 灵活运用:用典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地堆砌典故或名言。
要根据文章的情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典故或名言,使其更好地融入文章的整体结构。
3. 注意语言风格:用典要注意与文章的语言风格相匹配,不能突兀或不协调。
要根据文章的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典故或名言,使其更好地融入文章的整体风格。
4. 注意引用方式:用典要注意正确引用典故或名言的方式,不能歪曲原意或断章取义。
要尊重原文的意思,正确引用典故或名言,以保持其原有的意义和效果。
总之,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或名言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
用典可以增加文章的内容丰富性和文采性,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用典是一种修辞方法
用典是一种修辞方法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通过引用典故、格言、成语等来加强说理的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使用典故不仅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还能够增加说服力、引发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首先,使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典故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情节性,一方面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文章更加有趣,提高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例如,我们在写一篇关于人生的文章时,可以通过引用《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情,来表达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不仅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
其次,使用典故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典故往往是经过时间和实践验证的智慧结晶,它们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寓意,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当我们在写一篇议论文时,可以通过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当我们要阐述“人定胜天”的观点时,可以引用曹操的故事,他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却能够靠着智慧和勇气扭转局面,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使用典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
典故往往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它们经过多年的流传和沉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价值观。
因此,当我们在文章中使用典故时,读者往往能够通过共鸣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我们在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文章时,可以引用《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的兄弟义气,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友情的珍贵和无私,同时也能够让读者对友情产生共鸣,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然而,我们在使用典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与主题相关且大众熟知的典故,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要注意典故的使用是否恰当,不要强行引用典故,使文章脱离主题;再次,要适度使用典故,过多的典故会使文章显得啰嗦且缺乏个人思考;最后,要对典故进行解读和延伸,使其成为文章的亮点,而不仅仅是冗长的引用。
综上所述,使用典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用典的三种情况
用典的三种情况用典,是指在文章或言谈中引用典故、格言、谚语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用典既能展示个人的博学多才,又能让读者对文中的观点产生共鸣。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别从教育、友情和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用典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用典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复巩固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这就像是打磨一块石头,只有经过反复的摩擦,才能使其变得光滑。
在教育中,用典还可以用来激励学生。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学生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别人身上寻找优点并加以借鉴。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谚语,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努力发掘自己的才华。
二、友情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情感纽带,用典在表达友情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红楼梦》中的“黄粱一梦”,形容一段美好的友谊。
这句话意味着友情虽然美好,但往往是短暂的,就像一场梦境一样,转瞬即逝。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告诉朋友们要珍惜眼前的友谊,不要轻易放弃。
我们还可以引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形容真挚的友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建立长久的友谊。
三、领导领导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用典在领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强调领导者要了解自己和团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我们还可以引用“以德服人”的典故,来告诉领导者要以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来影响和带领团队。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道,非丝不织。
”领导者要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用典在教育、友情和领导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用典故、格言和谚语等,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同时也可以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因此,在写作或言谈中,合理运用用典是非常重要的。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
何为⽤典⽤典,是古诗词中常⽤的⼀种表现⽅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些历史⼈物、神话传说、寓⾔故事等来表达⾃⼰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这个地⽅的历史掌故,诗⼈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然⽽⼜充分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典的形式⽤典有⽤事和引⽤前⼈诗句两种。
1、事典,即引⽤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活中的某些问题的⽴场和态度、个⼈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李清照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引⽤西楚霸王项⽻兵败乌江⽆颜⾯对江东⽗⽼⽽⾃刎的历史故事,明确的提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业;就是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中的英雄。
2、⾔典,引⽤或化⽤前⼈⾔辞或诗句,也是⽤典的⼀种,⽬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联想⽽寻意于⾔外。
⾔典分两种:⼀是直接引⽤前⼈现成诗句,⼆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字或数字,或是只借⽤其中的某些词语。
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化⽤了《楚辞招隐⼠》的最后⼀句:“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以久留。
”表明⾃⼰对闲适的⽥园⽣活的喜爱和仕宦⽣涯的厌倦。
典故⽤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乎句句⽤典,增强了⽂章的⽂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或暗⽤,或化⽤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表达了物是⼈⾮、今⾮昔⽐的凄凉。
⼆、⽤典的⽅法明⽤:直接在诗歌当中点出⼈或事来。
如曹操《短歌⾏》结尾:“⼭不厌⾼,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
”⽤了周公“⼀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的典故,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纳⼠、礼遇天下⼈才为⾃⼰所⽤的强烈⼼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塞下曲 (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
问题: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赏析。
赏析手法的答题格式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 法。 (3) 此 手 法 有 效 传 达 出 诗 人 怎 样 的 感 情 。
练一练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①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塞上长城:檀道济是南朝刘宋名将,权力很大, 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
道:“自毁汝万里长城。”
问题: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赏析。
2.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
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 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 只用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考点链接——用典的几种类型
用典的常见方式:
1.正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2.反用。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 在诗中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 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 而意彼。
典故的种类还可分为明典、暗典、翻典 三种。
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犹欢。 “贪泉”,是泉名,传说在广州石门,据说人饮此泉
则会变贪,晋代廉吏吴隐之饮此水后,操守更加坚定。 “涸辙”干涸的车辙,比喻穷困的境遇。《庄子·外物》有 车辙中鮒鱼求活的寓言。
3.诗人将典故的内涵和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 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 立业的豪情,体现了诗人欲杀敌立功和安定边疆的心愿。 (结合情感指出作用)
练一练
出 塞(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②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① 龙城:地名,是古代匈奴圣地。汉朝大将军卫青 曾奇袭击龙城,最后与匈奴作战七战七胜。 ②《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 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我叫用典,你知道么?
用典是指诗歌当中对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前 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借此 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 个人愿望等。
考点链接——用典
1.引用历史故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化用前人诗文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引用神话传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典的妙处
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 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 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 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 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分析典故的方法
1.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 才能理解诗
人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 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句: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正用,暗用,将原典“三 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答题示例 请对《塞下曲》用典的手法进行赏析。
1.这首诗四句诗用了四个典故(指出用典之处)。
2.第一句写了伏波将军为抵御北方敌军的侵犯,宁愿战死边 疆用马革裹尸而还;第二句引用汉代班超晚年思归的故事。 两个典故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沙 场的决心。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第四句用薛 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这两个典故表明杀敌未边必须 彻底的态度和要重视边防要塞的守卫。(具体分析用典之处)
【答题示例】
本诗最后两联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第三联诗 人引用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以檀道济自许,以典 明志。写出了其少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的磅礴大气。这一壮志和如今的壮志未酬却已衰鬓先 斑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第四联引 用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现了对诸葛亮 的仰慕之情,并以典明志,言简意丰,含蓄委婉的表 达出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 展抱负。
领会诗意,把握情感
结合注解阅读全诗,思考问题: 1、四句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四句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之事——未改典故原意,明用,正用;
第二句:用班超之事——不赞成如班超的做法,明用,反用。 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 归,而是誓死报国;
第三句:晋与姜戎合力败秦——正用,暗用,但又有所变化, 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问题: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赏析。
【答题示例】
本诗第二联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第三 句化用(暗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出了 要是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 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这两句诗通过 借用李广的典故,含蓄委婉地指出了由于朝廷 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 燃、征人不还的局面,表现了对当时领兵远征 主将的批评,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 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