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历史及主要派别(全)

合集下载

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发展历程道家,又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道家经典的形成、道家的教派分裂以及道家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详细探讨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生哲学等问题产生了深切的思考。

道家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概念,主张追随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经典的形成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中,《道德经》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由老子所著,以短小精悍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另外,《列子》、《庄子》等书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品,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教派分裂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演变,道家逐渐出现了分化和分裂的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两大教派:正统道家和黄老道家。

正统道家以老子和《道德经》为核心,强调追求无为而治、养生长生等方面的修行。

而黄老道家则以庄子和列子的思想为基础,注重内丹修炼、长生不老等方面的实践。

道家的发展演变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道家逐渐与儒家和佛教等其他思想体系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道家学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家学者和修行者。

然而,在隋唐以后,道家逐渐式微,直至宋元明清时期,道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实践。

道家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起源、经典形成、教派分裂和发展演变等多个阶段。

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道家的价值观和修行方式仍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道教

中国道教

3.道教的泛神现象与神仙简谱
基督教只信上帝,伊斯兰教只有真主,而道教却 是泛神崇拜。 道教尊奉的神灵很多,按一定标准分类,大致可 分为尊神、俗神和一般神仙三类。 尊神:三清、四御、三官、日月五星与四灵(四 方之神)等,是道教供奉的主要神灵。 俗神:文昌帝君、雷公电母、龙王、城隍、土地、 门神、灶神、财神、冥司神灵等。 一般神仙:得道仙真 ,如八仙、妈祖、三茅真 君、彭祖、广成子等。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 全真道,与正一道 全真道 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 元1113 - 1169 ),号重阳子,陕 西咸阳人,出 身富家,仕途无进,于是入道。他自称于正隆四 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 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于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 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 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 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 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 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 各自形成门派,后称“北七真”。反对符篆,排 斥咒术,而倡释道儒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 “的内修真功。
本土宗教—道教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古代的鬼魂崇拜;战国以来 的神仙方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1.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三张: 五斗米教 张陵、张衡、张鲁,称张陵为天师 , 张 衡为嗣师 , 张鲁为系师 ,即所谓 “三师”。教人悔过奉道,以符 水咒语治病。因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天师道”。大 天师道 书法家王羲之父子 ,也曾加入五斗米道 。 东汉时另一道派“太平道 太平道”,张角创立于汉灵帝熹平年 太平道 间(172-178年)。基本思想是以黄老道和《太平经》 的学说为中心,主要信仰咒术和内省治病。

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

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

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道教派系及派系辈分大全!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分宗分派,实始於宋、元;或有推之更早者、古有黄老道家,是东周先秦时代社会上的“学术”流派。

东汉末黄老道虽已崇尊黄帝、老子,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说是道教的一种道派。

继黄老道之后兴起的是于吉的太平道及张道陵的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汉末便已消亡。

五斗米道形成了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教团组织,以后便成为正统道教。

其后虽有金丹、符籙、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合皂山三山符籙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异,还并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

故这也都不算上道教的分立宗派。

据历史记载,道教分立宗派,实始於宋元之间。

符箓派是南方道教的主流派,它继承了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传道的精髓。

符箓包括符箓和斋醮二部分;符箓就是用符文咒水给人治病;斋醮就是设置道场,请下仙界的神灵为人消灾赐福。

斋醮是道教的祭祷仪式,有些场面非常宏大,展演出道教的音乐、舞蹈和文学内容。

按学理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域划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创派祖师划分有文始派(关尹)、冲虚派(列子)、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权)、纯阳派(吕洞宾)、老华山派(陈抟老祖)、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划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彭祖)、铁冠派、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清隐派、广慧派等。

道教文化: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

道教文化: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

道教文化: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
传统道家流派和典籍简介中国传统道家包括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庄子学派、玄学派、道教学派六个派别,老子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关尹,代表作是《道德经》;杨朱学派代表人物是杨朱,没有著作传世,《列子》中的杨朱篇只具有参考价值;庄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代表作是《庄子》;玄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郭象、竹林七贤、陶渊明等人,代表作是《列子》、《大人先生传》、《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桃花源记》、《世说新语》等,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慎到、彭蒙、田骈等人,其代表作是一系列的辉煌巨著,如《鹗冠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此外,王充的《论衡》也是黄老道家的名著。

道教学派以葛洪、成玄英、司马承祯、陈抟等为代表,其代表作是《道藏》。

另外,最近由于考古,新发现了一些道家经典,如《帛书本老子》、《黄帝四经》、《竹简本老子》、《恒先》、《太一生水》、《文子》残简、《道藏敦煌遗书》等。

道教的宗派源流

道教的宗派源流

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的宗派源流道教是诸多道派的集合体。

最早是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出现的五斗米道,灵帝建宁、熹平之际(168~177年),又有太平道的建立,这是世人最初认识的道教。

时至东晋南北朝,又产生了上清、灵宝、楼观等派别。

道教的派别渐多,影响也逐渐扩大。

至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及其前后,北方又兴起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等新道派;南方则出现了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道等诸多派。

这是道教发展史上宗派繁衍最盛的时期。

尽管道教各宗派出现的时间有先后,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有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大体相同的,即大都出现在人民苦难深重,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产生于东汉末政治腐朽黑暗、经济危机深重的年代;上清、灵宝派则出现于东晋羸弱、十六国分争时期;北方三个新道派和南方诸派,则于北宋徽、钦二帝被俘、南宋孱弱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期,先后面世。

道派创建之初,大多数创教人皆以神降经书相张扬,借以耸人听闻,吸引群众。

太平道创建时,宣扬张角获得了神人于曲阳泉水上降授给于吉的神书一百七十卷,号《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五斗米道创建时,宣扬太上老君亲降鹤鸣山授张陵新出正一盟威之道;上清派创建时,宣扬魏夫人和诸仙真降授杨羲、许谧以《上清真经》;灵宝派创建时,宣扬葛巢甫获得了元始天尊降授给葛玄的《灵宝经》等等。

因此这些道派都以自称神授的经书之名称其派,张角据《太平经》称太平道,张陵据正一盟威之道称正一道(五斗米道、天师道皆为俗称),杨羲、许谧据《上清(大洞)真经》称上清派,葛巢甫据《灵宝经》称灵宝派。

这种自造经书而托名神授的创教方式,为其后许多年代的创教者所沿用。

如饶洞天于北宋时宣称,在地下掘得神书《天心经正法》而立天心派;王文卿、林灵素于北宋末宣称,汪君火师降授飞神谒帝之道和赵升(张陵弟子)降授《神霄天坛玉书》而建神霄派;刘德仁于金初宣称,一须眉皓白的老人(隐喻老子)亲授《道德经》要言和一支笔而创大道教(后改名真大道);何真公、刘玉相继在南宋和元代宣称,许逊降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和《中黄大道》《八极真诠》而创净明道。

道教的主要宗派

道教的主要宗派

道教的主要宗派最早的道教是张陵所创的五斗米道,迄今已屡经变化,宗派有数十种之多。

同一宗派,经数代相传,遇有宣教能力强者,略改教义即可于本地或至他处另创一派。

所创立的宗派,或数代即衰,或传人众多,或数派相合,或一派又几派,往往变化较大。

本文简要介绍主要宗派,以了解道教的变化情况。

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教派之分。

太平道因被用于组织农民起义,遭朝廷围剿镇压,所以在东汉以后即衰落。

五斗米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演变为天师道,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授正一道,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此外,东汉时还有帛和道,相传为帛和所创,有《素书》二卷,帛和传授给吉,吉将其衍成一百七十卷《太平经》。

南朝时,此教流行于江浙一带,偏重祈祷通达玄机。

东晋时期融合于天师道。

魏晋南北朝时,除有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外,还有以下各派:灵宝度人经灵宝派(亦称閤皂山派),由三国时吴国方士葛玄所创。

灵宝派的主要经典是灵宝经中的《五篇真文》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葛玄曾师从东汉末著名方士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等丹经,后在江西阁皂山修道。

晋道士丁令威继之,葛洪之孙葛巢甫又撰《灵宝度人经》,该教派遂大行。

唐时尤其兴盛,且与茅山、龙虎山派合称为三大符箓派,宋后渐衰。

符箓【所谓符箓,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亦称“符字”、“墨箓”、“丹书”,即道士画的一种所谓能驱使鬼神的图形或线条,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

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

称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的功效,其实就是鬼神信仰,不可信。

偶尔有所谓治病“灵验”者,也并非驱逐了什么致病的“鬼”,而是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离、病已脱身的心理作用】老子说经台楼观派,楼观台在今陕西周至县,相传其地为尹喜故宅,这里是老子讲经之处,西出函谷关传《道德经》于关尹子也在此处。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主要是《道德经》、《老子化胡经》、《老子西升经》、《老子开天经》和《妙真经》等。

魏元帝咸熙初,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常梦与仙人游。

科普古今道系(门派分类)一览

科普古今道系(门派分类)一览

科普古今道系(门派分类)一览正一1.天师道(龙虎宗)(现分台湾和大陆两支)2.净明道(忠孝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3.茅山以及其分支法教(茅山支派繁多,少部分正宗,假的多。

)4.清微派(著名雷法派系,上海,台湾都有所传)5.神霄派(著名雷法派系,现已基本不独立活动,基本并入大宗派)6.天心派7.西河派8.南宫宗(符箓派系,)9.灵宝派(又称阁皂宗)10.东华派11.闾山派12.排鼓橹教13.太一教(虽归正一,但规定道士必须出家,)14.梅山派全真1.龙门派(支派为丹台碧洞宗、金山派、西竺心宗等)2.华山派3.清净派4.遇仙派5.随山派6.南无派7.嵛山派8.隐仙派(三丰派)如果按照道教学理的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五大类。

如果按照地区的划分: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

等十个大类。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道家创始人来划分:尹喜派(关尹)、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少阳派(王玄甫)、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十二个大类。

如果按道门来划分: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二十四个大分类。

在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上: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派另有: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道教派别的划分法。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教各门派

道教各门派

道教各门派历史上还有正一道(祖师张道陵)、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与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近现代最有影响的则是符箓派和丹鼎派,就纯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为五个派别为:积善(积善派):主张行善施仁,累积功德,安己利人,达到天人相感为目的。

经典(妙真道):主要为研究道教典籍,阐释玄学哲理,推究天人奥秘。

丹鼎(金丹派):主张经由性命双修、服食辟谷等方式,达到超凡入圣、羽化登仙目的,分外丹与内丹二脉。

符箓(符录派):主要以进行飞符演法(符咒)、斋醮祈禳、拜章礼斗,以治病除煞、济人度鬼为目的。

占验(占验派):主要修为以探究命、卜、相与五行数术、预测吉凶祸福,以趋吉避凶为目的。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

道教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有7个大派[22]: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天师道、阁皂宗、闾山派、六壬等。

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

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源于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

支派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净明派、南无派、随山派、崳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胡金时创立,胡元以后逐渐衰微,逐渐归并到全真道中。

太一道:胡金时由卫州〔即今河南淇县〕人萧抱珍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该教逐渐归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时成为当时道教的主要派别,传道范围也从南方延伸到了北方。

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当派:明代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

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明朝以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二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二个宗派之下。

现在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系谱共有八十七派,实际上有些只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

道教的门派及分支流派

道教的门派及分支流派

道教的门派及分支流派道教的内部门派众多,仅在一座武当山上就聚集着许多名目不同的道教派别,比如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

还有以奉祀玄帝为主的“榔梅派”,也称作是武当山的本山派,乃正一支派。

此外,武当山还有一新武当派,属于清微派支派,由元代的武当山道士张守清开创。

所以,道教的宗派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也就各不相同。

如果按照道教学理的划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这五大类。

如果按照地区的划分,又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十个大类。

如果按照历史上的道家创始人来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十二个大类。

如果按道门来划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二十四个大分类。

在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派的划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道教派别的划分法。

不仅如此,此外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道教八派的说法。

而实际上许多道教的派别力小式微,名存实亡,如今在整个中国尚存的著名道教的派别只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正乙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等等。

道家,你知道哪门哪派?古今道教派系2

道家,你知道哪门哪派?古今道教派系2

道家,你知道哪门哪派?古今道教派系2少阳派内丹流派。

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因而称少阳派。

据称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后开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等多种流派。

另一派称传自文始真人关尹子,由麻衣道者传陈抟、火龙真人。

文始派以虚无为宗,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人,修性而兼修命。

少阳派则主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人手,次弟分明,流传甚广。

因而有内丹仙学以文始派为最高,以少阳派为最大的说法。

北宗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流派。

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一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海蟾、王囗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囗。

王囗(1112—1170),号重阳子。

本为咸阳名门,善属文也习武。

48岁时出游,在甘河镇遇仙人得内修真诀,遂“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修于终南山下,并开始收徒传道,以“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传道宗旨。

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丹阳(1122—1183)、谭处端长真(1122—1185)、刘处玄长生(1146—1203)、丘处机长春(1147—1227)、王处一玉阳(1142—1207)、郝大通广宇(1140—1203)、孙不二清净(1118—1182),号为“七真”,其中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

“七真”再传有赵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庆、宋德方、綦志远、李志远、赵道宽,以至于元代的陈致虚,明清时期的伍守阳、柳华阳,乃至刘一明、闵小艮等也属该派支流。

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已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的修炼,王重阳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

”(《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一)这是把“识心见性”的炼心与“知汞通铅”的炼气作为“全真”的两个基本内容。

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征。

关于清净炼性,北宗各家皆以此为上乘丹法,不二法门。

中国道教的历史、宗派与文化

中国道教的历史、宗派与文化

道教典籍
《道德经》 《南华经》
《黄帝阴符经》
《清静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道教文化与思想的主要内容 尊道贵德
上善若水
自然无为
复天 归然 于去 婴雕 儿饰

身国共治 性命双修

守柔不争 韬光养晦 知足常乐 逍遥自在
道教文化的主体内容

道教医学与养生术
姓名 彭祖 张道陵 孙思邈

总体上看,元初道教的理论还没完全成熟, 组织体系还未形成,但在哲学思想、治国理 念、养生方术等方面的探究,为道教的后续 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老子著书立说,尊道贵德,在元初道教 的基础上开创古典道教,而后关尹子、列子、庄子等 人传其道,为世人所称许。

战国秦汉时期,作为古典道教主要一系的 黄老道,由于陆贾、张良、萧何、曹参等人 的大力传承以及《淮南子》、《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章句》、《老子指归》等书的广泛传 播,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此时古典道教,人才济济,著述丰硕,影 响巨大。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说文》
二、源远流长、根繁叶茂 的道教历史与宗派
道教历史与文化源远 流长。其形成与发展经历 了三个主要形态: 元初道教 古典道教 制度道教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朔至 将近八千年前的伏羲氏
伏羲,又称作庖羲, 史书称他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发明了“八卦”, 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 由伏羲发展出的易文化、 易思维成为道教文化的重 要基础。

东汉末年,张陵于西蜀创正一盟威之道(简称正一道) 、张角于东方领太平道,标志着古典道教走向制度道教 。此后,历经近两千年的风雨沧桑,制度道教至今仍吸 引着许许多多的民众。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

道教的简介主要历史介绍道家思想作为首先独创了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的代表,从春秋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先秦时期在著名的儒墨显学里独树一帜,汉初,完全成为显学。

所以,汉朝就有了具体正规的教团产生,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来深奥的道德哲学更进一步升华、粹炼了。

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愈发完善。

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无法言说。

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

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

《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不停地无中生有、有又还无地周而复始运转变化”。

现在科学理论一般浅显的理解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不老不死、普济众生)的方法。

其实基于现实世界,道教也有着各种积极的意义: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得道成仙。

通过度化了自己,提升了个人的生命质量与灵魂能量,再进一步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掌握自己的命运。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返璞归真——道教理想状态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

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

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1、道教的思想起源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教历史上主要的教派

道教历史上主要的教派

道教历史上主要的教派▽道历四七一四年 | 岁在丁酉 | (闰)六月十一▽西历2017年8月2日在我国历史上,道教先后产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传时间很长,有的很短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只介绍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教派△八仙宫原创图,转载请注明来源,慈悲!在东汉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即湮没无闻,五斗米道后来称为“天师道”、“正一道”。

在两晋南北朝时,又先后出现了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张天师上清派从陶弘景以后又称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为道教的主流。

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阁皂灵宝、龙虎天师形成三山符箓道派,逐渐受到统治者尊崇。

两宋之际,北方还出现了“真大道”、“太一教”和“全真道”三个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东华、净明等符箓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称紫阳派)。

△全真道因金庸小说而广为人知元代,南方各符箓道派逐渐并入正一派(由天师道发展而来),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于是全真道又分为南北二宗。

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即“全真七子”)又形成七个分派,分别为马钰“遇仙派”、邱处机“龙门派”、谭处端“南无派”、刘处玄“随山派”、郝大通“华山派”、王处一“嵛山派”、孙不二“清静派”。

△全真七子,又称“北七真”但一般说来,元代以后至今,道教的主要派别是“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南方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的大格局。

道教两大派的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同。

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八仙宫,全真十方丛林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道。

金代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规定道士不婚娶、要茹荤,出家住丛林。

这样,道士遂分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

中国道教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

中国道教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

中国道教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中国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道教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义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史及其教义体系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发展史中国道教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时期。

其基本理念是追求“道”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心性修养,强调达到长生不死的境地。

道教初期是一种流行的民间信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体系,并且与佛教、儒教一起成为中国的三大宗教。

在隋唐时期,道教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道教经书和修炼技法不断发展完善,其教义体系逐渐形成。

在宋元时期,道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加扩大,尤其是与儒教、佛教的思想融合更加深入。

明清时期,道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道教经历了两个很明显的派别:全真派和正一派。

其中,全真派主张道家自然主义,注重崇拜“天人合一”的真人,认为“三宝”——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的三大要素。

而正一派则主张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它的神仙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清末时期,政府曾对道教进行过一系列的整顿和禁止,但未能扭转其发展的趋势。

二、道教的教义体系中国道教教义体系由四个元素构成,即仙学、性学、道学和神学。

下面逐一进行阐述:1. 仙学:仙学是道教中最为典型的要素,也是最受瞩目的教义核心。

在道教中,仙人被视为长寿、不老、不死的代表,他们被认为掌握着比凡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

因此,行仙术成为道教修炼者所追求的最高阶段。

2. 性学:性学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

中国道教认为,性具有自我养生、延年益寿的作用。

因此,修炼者需掌握一定的性知识,以期提高修炼的效果。

性学的核心思想是要求修行者不房事多、精尽则无功,从而达到自我修炼的目的。

3. 道学:道学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认为,达到真道、回归自然,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道教强调修炼者要努力追求道,在生命的旅程中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然、理解宇宙、实现自我价值。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

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与思想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它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之一,与佛教和儒教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教”。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学派,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主要学派以及其核心思想。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老子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被整理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老子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主要学派包括道家学派、正一派和全真派。

道家学派是道教的核心学派,强调追求道的境界。

正一派是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正一派注重修炼内丹和炼化身体,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全真派是道教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王重阳。

全真派注重修炼内外兼修,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教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治理万物的境界。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强调修炼身体和灵魂,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道教还注重道德修养,强调慈悲、谦逊和无私的品德。

道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修炼内丹、炼化身体、祭祀和修行。

修炼内丹是道教的核心实践方式之一,通过调养身体和修炼内丹,追求身心的完美统一。

炼化身体是道教的另一种实践方式,通过炼化身体,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祭祀是道教的重要仪式,通过祭祀神灵,追求与神灵的联系。

修行是道教的基本实践方式,通过修行,追求道的境界。

总之,道教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道教的主要学派包括道家学派、正一派和全真派。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的实践方式包括修炼内丹、炼化身体、祭祀和修行。

【道法秘籍】道教的主要流派介绍

【道法秘籍】道教的主要流派介绍

【道法秘籍】道教的主要流派介绍道教的主要流派介绍一、早期道派(主要指符箓派诸教)-符箓派道教长于斋醮法事,唐时为最盛。

符箓教派以正一道为代表,其他有上清、灵宝、正一、神霄、清微等较大的派系,宋元时期还出现过不少符箓小派。

各派之间相互融合吸收,区别越来越小,到后来全部汇入正一道。

-1、正一道正一道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设坛、烧符等都是正一道的看家本领。

宋真宗曾召见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先生”的称号,从此至南宋末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皇帝赐号。

宋徽宗甚至为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观”,龙虎山本营的上清观也升格为“上清正一宫”。

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授予总管符箓各派的大权,从此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统领。

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管理全国道教事务。

元代时,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力更大:可以建议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务管理官员和道观管理人员,可以向皇帝提出“经费申请”,可以提出“人员编制”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发放“度牒”,即赐予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赐第四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正常为“真人”,并下诏让正一天师世代掌管全国道教。

清代和民国年间,正一道逐渐衰落。

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试图在上海建立正一道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最后仅成立了上海分会。

-2、上清派(又名茅山派)上清派约形成于东晋时期,因其弟子专门研习《上清经》而得名。

《上清经》由《黄庭经》衍生而出,也称《大洞真经》,以“存神服气”为修行方法,辅以育经、修功德。

《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黄庭经》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是茅山派的典籍,也是后代全真教的必修功课,全部经文都是七言韵文,讲究“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认为“恬淡无为”是好的修炼方式,修炼的关键则为“男藏精,女藏胎”,人应“以精为本,以气为根”,“完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

道教简介

道教简介

道教徒修炼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最早称作庐或静室,南北朝时称作道馆,隋唐以后称作宫观或庵堂。历代宫观形式和规模不尽相同,但大多为宫殿式,一般有三清、玉皇、吕祖、灵官等殿堂。唐宋以后,道教宫观遍布各地城乡山林。道教日常宗教活动有诵经礼忏功课、节日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超度亡灵等等。道教内部拜师、授经、传度法箓、日常生活起居、出外云游、修炼打坐等等,皆有复杂的科仪戒律。
隋唐北宋时期,官方道教兴盛发达。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开国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经》为科举考试科目。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管理,有名的道士受到朝廷礼遇厚赏。又下令两京及全国各地大建宫观,供奉老君,并屡次托称老君降临,传授祥瑞之物。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赵玄朗为王室始祖,屡次加封玉皇大帝尊号,建立宫观供奉。由于唐宋统治者的尊崇扶持,道教在当时极为兴盛。唐代和北宋还由官方主持多次编修《道藏》,研究道经和教义、科仪的学者纷纷涌现,对道教学术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历史与教派道教从东汉中叶开始形成。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最初形成的教团组织,主要有沛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流传于西南巴蜀地区;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遍布中原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皆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民众。从其教义和方术来看,属于民间原始宗教团体。这两个道团在汉末魏晋时期常组织发动下层民众起义造反,严重威胁统治阶级利益,因而受到官方的镇压和限制。魏晋以后,道教开始向体制化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对战国秦汉以来社会上流行的神仙信仰和各种方术加以系统的总结,从理论上阐述了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提出以服食金丹大药为主,兼行其他方术的修仙途径。他还猛烈抨击早期民间道教的活动,提出以道为内,以儒为外,使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的教义,从而为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从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士族道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代表人物有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道教的经典、教义、教规和教派组织得到改造和充实发展,以重视经典科教和神仙方术为主要宗旨的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楼观道等新兴道派相继出现,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新兴道派得到官方统治者的承认,为后来儒释道三教鼎立并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道教的发展及道经与道派

道教的发展及道经与道派

【道教的发展及道经与道派】道教创立之后,便在历史的风雨之中逐步成长、壮大,这自然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道土们的努力。

基于弘扬道教这一目的,道土们苦心钻研,传教布道。

由于所属的教团组织不同,以及所处历史环境的不同,他们对修道的理解及具体修炼方法的采用便有所不同,此便形成了不同的道教流派。

而众多经文典籍的撰著,更是道士对道教发展的呕心沥血的贡献。

道教最早的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出现在东汉末年,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道教的第一部经典<太平经),因此人们便将道教的正式诞生时期定在东汉末年。

太平道是由奉事黄老道的河北钜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时(公元168年一189年)创建的。

张角的两个弟弟张宝、张梁以及手下的8个大弟子,在创教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道奉“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以<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

太平道的主要宗教活动是依托神道为人治病,其方法是先由道师作符祈祷,病者叩头思过,然后吞食符水。

太平道的组织单位为“方”。

又有大方、小方之别,大方有教徒万余人,小方则六七千左右,每方立部帅统领。

东汉时著名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就是由太平道组织发动的。

这次起义遭到了朝廷的残酷镇压,张角兄弟牺牲,起义以失败告终。

五斗米道是由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年一144年)在蜀地所创立。

张陵后传子张衡,张衡死后又传其子张鲁,此即道教史上所称的“三张”。

该教派起先王要活动于川西北和陕南一带,后传入中原及东南沿海一带。

五斗米道又叫米道、鬼道,系因入道者须交五斗米而得名,其也是一支与太平道同时兴起的民间道教。

势力,太平道起事时,汉中地区的张修(五斗米道前期领导人之一)曾率领教徒响应。

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目口《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流传下来的<老子想尔注)一书,就是五斗米道祭酒们讲解(老子)的记录。

该道派以“治”为单位,是一种教权与政权合一的组织,各治均立治官,统领教徒信众,代天师行使职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

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

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

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

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

道教组织松散,各地
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

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

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

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