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说课稿 .doc
《短诗三首》说课稿
短诗三首一、《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工于诗文、散文,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白居易的诗歌丰富多彩,充满了情感和生活气息。
诗歌背景这首诗歌是白居易在唐代中期写下的。
当时,他正在经历失官的痛苦,这首诗歌是他离别故乡、告别官场的感怀之作。
诗歌赏析这首诗歌以古原草送别为主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抒发,表现了作者豁达、淡泊、珍惜生命的精神。
首先,作者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给人一种荒凉、广阔、辽远的感觉,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同时,描写了离别时的悲愁,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情感。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生的运用,表现了淡泊名利、珍惜生命的态度。
在面对失意和离别时,作者没有过多的悲伤和遗憾,而是主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抒发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二、《登鹳雀楼》作者简介王之涣,唐代诗人。
他的诗作具有浓郁的哲理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诗歌背景这首诗歌是王之涣在唐代中期写下的。
当时,他在别墅中眺望山间的景色,因此写了这首以风景为主题的诗歌。
诗歌赏析这首诗歌以表达人生追求为主题,通过对山间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崇尚追求、奋发向前的精神。
首先,作者通过境界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人生追求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远处的冲刺目标。
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其次,作者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阐明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追求完美、不断前行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和追求,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三、《山行》作者简介杜牧,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散文等多种文体,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歌背景这首诗歌是杜牧在唐代中期写下的。
当时,他正在登山游玩,顿感心境舒爽,因而写下了这首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诗歌。
诗歌赏析这首诗歌以探索自我的主题,通过对山间美景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表现了作者不断探索自我、追求精神解放的精神。
首先,作者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安静、美好、神秘的氛围,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短诗三首》说课稿
短诗三首》说课稿
2.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多次朗读,感受诗歌
的韵味。
3.分组朗读,比较不同组的朗读效果,评价优秀的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组的朗读效果,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研究热情。
环节二:情境创设,展开想象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展开想象。
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分享给同桌。
3.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朗读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和想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研究借鉴,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领悟情感,感受诗歌魅力
环节一:情感激发,体验诗歌情感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
达出来。
2.让学生在情感表达中体验诗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3.选取一些学生的情感表达进行朗读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情感表达和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环节二:赏析诗歌,领悟诗歌内涵
1.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
2.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选取一些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朗读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包含了《我想》、《小池》、《静夜思》三首诗歌。
这三首诗歌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的意象、韵律等方面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欣赏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图片、诗歌卡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歌的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诗歌的名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诗歌的意象、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容。
4.品读课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5.拓展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短诗三首》说课稿
《短诗三首》说课稿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诗歌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短诗三首》的诗歌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景引入、互动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短诗。
2. 培养孩子们的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孩子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短诗,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诗歌卡片、画笔和画纸。
学具:孩子们的绘画作品、诗歌背诵本。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让孩子们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
同时,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诗歌学习(10分钟)我带领孩子们一起朗读三首短诗,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逐句解释诗歌的内容,引导孩子们理解诗歌的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邀请孩子们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互动环节(10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通过讨论和创作,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4. 诗歌背诵(5分钟)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我邀请孩子们一起背诵三首诗歌。
对于能够背诵的孩子,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短诗,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短诗三首》这节课,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授课教师。
今天我来给大家作一下这节课的说课稿。
一、教材选取思路本节课教材选取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悯农》。
这三首诗虽然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是每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感悟都不尽相同。
因此,这三首诗的综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哲理、风雅之气,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2)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作者以及文本意义;(3)掌握古诗基本结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知识;(4)锻炼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5)能运用所学知识,rewrite三首古诗,增强学生语感和文化底蕴。
2、情感态度:(1)懂得欣赏古诗体现的韵律、意境和感情;(2)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情感经验,感悟人生哲理;(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欣赏、理解和创作,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情境,引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环节:通过详细的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第三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自由发挥。
利用班级朗诵和分享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五、授课方案(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课前我将张贴几幅与古诗有关的图片,如月夜、楼阁、农田等,并且放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绪。
(二)引入课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将对每首诗做简单的介绍,包括概括作者、基本背景和文本意义。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诗三首》说课稿
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 : “ 就算我 没有去 找你们 , 你 们为 什么不主动来 投奔 我呢? ” 曹 操很 大胆 地将 自己 比喻成
了姑 娘 , 将 自 己 对 贤 才 的 渴 望 比 喻 成 姑 娘 对 恋 人句 子 。( 学生 互相解 决问题 的过
程 。这 是 教 学 难 点 , 面对 学生 解决 不 了的 问题 , 则 师 生
共 同研讨 。 ) 预设 A: 对酒 当歌 ,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 去 日苦 多。 慨当以慷 , 忧思难忘 。何 以解忧 , 唯有杜康 。( 找修辞)
教学重点 : 掌握诵读诗歌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描摹诗歌画面 , 把 握作者情感变化 。
二、 说 教 法
明确 1 : 比喻 ( 譬如朝露) 、 借代 ( 杜康 , 以人代酒 ) 追问 : 开篇 就 问人 生几何 , 大气磅 礴 。作 者 为何 会
发 出 如 此感 慨 呢 ?
1 . 评点法 : 评点 学生的朗读是诗歌教学 中的重点 。 2 . 谈话 法 : 问题 有时候 不 是直 接抛 给学 生 , 而是 在 和学生的互 动 中发现 , 用谈话 的方 式最利 于学生接受 。 3 . 练习法 : 我将 本课 的讲 授重 点放 在《 短歌 行 》 上,
魅力 , 还 为 我 们 较 为 清 晰 地 概 括 了 中 国 诗 歌 的 发 展 脉
呦呦鹿 鸣, 食 野之苹 。我有嘉 宾 , 鼓瑟 吹笙 。( 找表 现手
法)
明确 1 :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引用《 诗经 ・ 郑风 ・
子衿》 ) 写法 最巧妙 的地方 就在这 后半句 , 看 似写 自己忧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含3个课时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说课稿(部编版)第一课时《暮江吟》一、说教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昌色。
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
—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
,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心赞叹,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2个生字,会写"暮、吟"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
4.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准确生动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四、说学情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表达自我想法的能力。
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和启发。
五、说教法学法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我会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说课稿[合集5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说课稿[合集5篇]第一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
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短诗三首》被选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现代诗歌”单元,通过学习的层层深入,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在赋予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四年级学生在此前已经接触过现代诗,但是对现代诗特点了解相对模糊。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进而实现用“繁星”学习现代诗特点、用现代诗特点学习“繁星”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四、说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文纸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星星卡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五、说教学流程:(一)初读诗歌,释义诗题1.出示单元导语,引出课题。
2.自由读诗,明确诗序。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和《悯农》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朗读、背诵古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言文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道具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短诗三首》。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学习生僻词语。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互相帮助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表演展示:学生选择其中一首古诗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表情等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短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短诗三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共包含三首短诗:《静夜思》、《春晓》和《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所创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想象、品味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三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诗句,从而引入新课。
2.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翻译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翻译课文。
3.品味诗歌(1)感悟诗歌: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意境。
(2)品味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体会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四、说教学方法: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一)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短诗三首》(精选10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短诗三首》(精选10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短诗三首》 1一、说教材《短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一课。
课文选编了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诗,诗歌意境优美,意蕴深长,分别表达了怀念童年、热爱大海、歌颂母亲的主题,表现了冰心对童真、母爱、自然的歌颂。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漫、涛”这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
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
3.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味。
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能联系自身感受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运用感性思维想象画面,体会文意,探究情感。
多调动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会,用跟作者对话的心态来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星空图片启发学生想象引入,将学生带入“繁星”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由读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诗歌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繁星》(七一)1.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3.理解“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学生反复诵读,交流感受。
(2)想象画面,入境感受: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从这几句你体会到什么?(童年的`美好、宁静;家的温馨;母亲的温柔、慈爱……)4.结合“永不漫灭的回忆”,体会诗人情感。
5.感情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四)学习《繁星》(一三一)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明确写法,体会感情。
理解: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1)反复朗读,自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2)理解写法,体会感情。
《短诗三首》说课稿
短诗三首
一、《菩提树下》
《菩提树下》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短诗,全诗只有四句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短诗所表达的思想深邃而又简洁明了。
作者通过对菩提树和明镜的描绘,
寓意一切事物本源空明,一切纷扰皆源自于人的心境,告诫人们应当洒脱豁达、追求清静。
二、《登高》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登高》是一首格律诗,共四十句。
其中,“五岳”和“四渎”等推崇自然的词语,描写了登高所见景象之宏伟壮观:
黄帝陵前依旧泉,绵绵思旧怀念全。
同心未老平阳守,群士终无领主颠。
全诗以“皆大欢喜,高谈阔论乃成诗”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三、《静夜思》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静夜思》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只有四句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异乡生活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简单而
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生动描绘了一种虽身处异乡却依然心系故土的情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感人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三课,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
二、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了解古诗大意,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所选的三首古诗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它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简洁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_____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对于古诗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诗三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自读课文。
本单元收录了《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的经典篇目,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
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由开创、发展而趋于成熟,比四言诗容量更大,节奏更鲜明。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学习中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目标具体为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能力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3)、情感意志: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难点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重点:(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文意。
(2)、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
难点:(1)、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表情达意时的表现手法。
(2)、理解掌握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达到迁移拓展的目的。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和文学常识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本课为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准备面面俱到,围绕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我准备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作者及背景、诗歌的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学会如何鉴赏诗歌,并迁移拓展到对其他两首诗歌的鉴赏上。
2、说学法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学习本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感知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等。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学习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通过圈点批注,可以迅速把握重点并理解诗意;通过合作探究,能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3、教学安排:两课时三、说教学过程(一)、导语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那句经典幽默台词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人这一生可短暂了,跟睡觉一样地,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
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
”的确,人生是短暂的,但短短的一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为我们所留恋,比如说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那么,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诗三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些情感体悟呢?(设计理念: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亦如此,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文学常识及作者这是老师讲授和课件显示部分。
先让学生对汉末五言诗、歌行体、田园诗以及各自的作者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助于帮助他们把握诗歌情感和手法,进而在诗歌的鉴赏学习中得以深化。
1、《古诗十九首》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
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
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
《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2、曹操与《短歌行》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皎月当空,曹操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3、陶渊明及田园诗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诗歌描绘了恬静的农村景色,讴歌了自由的躬耕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不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艺术风格自然、朴素而形象鲜明,抒情与写景自然结合。
其深远的影响是在唐代以后。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诗三首》引导学生自读是这节课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只有充分阅读课文,才能真正体验诗歌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
巴金说:“写吧,只有写,才会写。
”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品味是最好的自学方式。
这一部分可安排以下具体环节:①学生自读。
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
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他阅读的节奏也不会相同,理解的程度更是不一样。
因此,我认为阅读应充分学生的个性发展。
②教师范读或背诵课文。
教师的范读,能够用自己的情感带动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真正走进课文。
③学生齐读课文。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画面,配放音乐,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互问诗中相应的生字生词和重要的文言文知识,作出圈点批注,鼓励学生的课堂交流。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仔细品读,把握《归园田居》情感1、解题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给我们提示许多信息,比如说时间、地点、事件、情感等等或明示或暗示都在题目中有所显现,所以在诗歌鉴赏的时候,关注诗题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由前面的文学常识和作者介绍中,学生很容易了解到陶诗主要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在了解了诗歌基本感情的基础上去阅读并鉴赏诗歌,往往会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关注诗歌内容,强化信息,解决疑难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