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ppt课件
1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 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 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 不可避免的经历。
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 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 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 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4
2、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
例失常。胸腹部手术的病人,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病人的肺顺应 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 病人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病人或高危病人中,术积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 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
硬膜外镇痛能够提高大手术(如胸腹腔手术、全髓置换术等)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出院率。术后镇痛治疗可以 减少术后病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此外尚可通过降低病人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 而减少心肌做功和氧耗量。心功能正常的病人,采用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影响不大;而在慢性 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术后镇痛使得其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壁顺应性明显改善。在术前有赖于硝酸甘油等药物治 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采用胸部硬膜外治疗并不影响冠状血管灌注压、心排血量及外周阻力。同时病人的 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可能恢复到接近术前的水平。镇痛治疗可以减少病人自主呼吸的做功,减少术后病人对抗机 械通气和胸部理疗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术后病人呼吸系统的并发症。血管手术的病人,术后镇痛可避免体内高 凝状态的出现,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PPT课件
(三)不同程度疼痛的面部表情
面容0:表示面带笑容全无疼痛; 面容1:极轻微疼痛; 面容2:疼痛稍明显; 面容3:疼痛显著; 面容4:重度疼痛; 面容5:最剧烈疼痛。
四、术后镇痛的意义
术后镇痛不仅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 的痛苦,而且在于提高患者自身防 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已经证 实,硬膜外镇痛能够提高大手术患 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出院率。减 少术后患者对抗机械通气和胸部理 疗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术后患者呼 吸系统的并发症。术后镇痛可避免 体内高凝状态的出现,减少术后深 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此外,尚可通 过降低患者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 压,从而减少心肌作功和氧耗量。
(三)术后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 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 醇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通过促使糖 原分解和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 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也 使得术后患者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 体的康复。
(四)术后疼痛对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 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 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 高,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术后胃肠绞 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膀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患者 尿储留,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如 与导尿有关的泌尿系感染等)的发 生率。
(二)预先止痛,避免疼痛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疼痛研究表明有效缓解疼痛可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早期预防 疼痛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随 后发生的长时间的疼痛。急性 手术后疼痛与突触功能的改变、 脊髓后角对伤害性感受的处理、 神经内分泌反应和交感一肾上 腺素系统的激活有关。从理论 上讲,预先止痛可使这些反应, 术后麻醉药物药效尚未消失时 就应按计划根据医嘱及时使用 镇痛药。
外科患者的疼痛管理:如何缓解术后疼痛
外科患者的疼痛管理:如何缓解术后疼痛术后疼痛是外科患者常见的困扰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恢复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对患者体验的关注,疼痛管理在外科手术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外科患者的疼痛管理进行科普,介绍术后疼痛的原因、评估方法以及缓解疼痛的策略。
一、术后疼痛的原因术后疼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损伤:手术过程中会对患者组织造成一定的创伤,引发炎症反应,从而产生疼痛。
组织损伤是术后疼痛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切除大量组织或进行广泛清创的手术。
神经压迫: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神经造成一定程度的压迫,导致疼痛。
神经压迫通常是由于手术操作或局部水肿所导致的,可以引起患者术后疼痛不适。
麻醉后反应:手术后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消退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些不适反应,如头痛、恶心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影响术后恢复。
心理压力:患者对手术和康复过程的担忧和焦虑,也可能加重疼痛感受。
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患者过度紧张和焦虑,从而加剧术后疼痛。
二、术后疼痛的评估对于术后疼痛的评估,是医生制定有效疼痛管理方案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数字疼痛评分法(NRS):NRS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评估方法,将疼痛程度分为0-10个等级,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选择相应的数字来描述疼痛。
医生可以通过NRS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从而调整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VAS是一种评估疼痛的可靠方法,使用一条直线或曲线代表疼痛程度,患者可以在直线上或曲线上标出自己感受到的疼痛位置。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为医生提供重要信息。
词语描述量表(VDS):VDS是一种利用不同的形容词或短语描述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疼痛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疼痛信息,尤其是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患者。
术后疼痛的评估是疼痛管理的关键环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以便更好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
M e d工c m e A N d H e a i T H M A N a g e M e N T医药卫生管理C H工N A H E A L T H工ND U S T R Y DOI:10.16659/ki.l672-5654.2017.15.133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何晓阆中市郎家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阆中637400[摘要]目的对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护理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
方法在该中心2016年1一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外 科患者中随机选100例,随后盲选其中50例,在术期实施综合性疼痛护理,作为观察组。
其余50例患者,则以常规护 理流程施护,视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效果间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该次治疗中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5.01±0.87),对照组为(7.36±1.58),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47/50),而对照组为80.00%(40/50),两项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性疼痛护理,可起到缓 解疼痛的作用,兼具备提升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关键词]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5(C)-0133-02在行手术治疗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做好术 后疼痛护理工作已成为临床医疗关注的重点。
术后疼痛 不但会使得患者遭受痛苦,更将使得其与各项治疗、护 理操作的配合性降低。
结合临床实际可知,诱发术后疼 痛的因素较为复杂,有手术因素,也与术后护理工作有 关。
采用有效对策对外科手术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有效控 制,在直接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持续提升的同时,更能 起到增加患者与各项治疗与护理操作配合程度的作用,使得治疗方案能够顺利进行。
有效护理对策的帮助下,可 起到对外科手术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的效果'为此该院就 侧重对该类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旨在对术后疼痛进行有效控制,具体方法表现如下。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2
一、术后疼痛原因
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 种主观感受,术后麻醉药的药效作用消失后 就会出现疼痛感觉,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伤 口痛、体痛、内脏痛三类。引起术后疼痛 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每一类型疼痛可由多种致痛因素作用引起, 但多以某种因素为主,疼痛的多因素性增 加了术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困难。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3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4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5
(一)术后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疼痛刺激可以引起患者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 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术后急 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 ,血管紧张素Ⅱ 可以引起全身血管收缩,而内源性儿茶酚胺可使 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以及外周血管阻力增 加,因此,可导致术后患者血压升高、心动过速 和心律失常,某些患者甚至可能引起心肌缺血。 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引起患者体内水钠 储留,在某些心脏储备功能差的患者甚至可能引 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6
(二)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水钠储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 可导致患者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在胸腹部手
术的患者,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患者
的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
能促使患者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患者缺氧
和二氧化碳蓄积。在大手术或高危患者,术后疼
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ppt课件
15
(二)N~5描述疼痛量(VRS-5)
0级 无疼痛 l级 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 2级 中度疼痛:轻度干扰睡眠,需用止痛药: 3级 重度疼痛:干扰睡眠,需用麻醉止痛剂 4级 剧烈疼痛:干扰睡眠较重,伴有其他症状 5级 无法忍受:严重干扰睡眠,伴有其他症状 或被动体位
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
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外科手术中疼痛贯穿始终,术后疼痛是人体机能对手术创伤的修复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
术后疼痛无论强弱,或多或少对患者手术创伤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加大术后焦虑恐惧,引起心血管方面疾病的并发症。
以往的传统医学认为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对身体有很多的不良影响,而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患者需诉说疼痛并对术后疼痛进行护理[1]。
那么,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需要如何护理?一、术后镇痛的影响因素1.疼痛认知:关于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疼痛感知被认为是影响术后镇痛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由于缺乏诉说术后疼痛感,患者被排除在外,导致未能配合护理工作或采取不适当的镇痛方法。
因此,为患者建立正确的疼痛认知是提高术后镇痛满意度的重中之重。
2.疼痛强度:检查术后患者疼痛护理满意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术后24小时疼痛强度、年龄、术后就诊次数、术后24小时焦虑水平、宗教信仰和术后疼痛预期对术后镇痛满意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术后24小时的疼痛强度。
3.护理措施和观念:正确应用护理措施和思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镇痛泵引起的尿潴留的效果,发现实施心理健康指导等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减少尿潴留。
4.疼痛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是提高疼痛护理质量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
医务人员术前向患者传达疼痛相关知识,可以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
因此,护士应不断增长疼痛护理的相关知识,掌握疼痛管理技能,并在整个围手术期为患者进行疼痛健康宣教。
5.更新对麻醉止疼药的认识:成瘾是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用麻醉药止痛会使病人产生成瘾、依赖和耐药。
但只有成瘾对机体无益,且住院病人极少发生。
不论止痛药的剂量多大,用药时间多久,对患者镇痛的成瘾率极小(<1%)。
二、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护理1.指导患者积极主动学习:针对患者缺乏正确的疼痛认知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要求患者在术前多多了解有关术后疼痛的知识。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目的分析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效果。
方法将该院于2012年5月—2015年3月自愿参与调查的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分成不同护理组,即:常规组(基础护理)、干预组(综合护理),干预结束后评定整体效果。
结果干预组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依从性(95.0%)、护理满意率(98.0%)和常规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针对术后外科术后疼痛患者行综合护理措施作用突出,可减轻疼痛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标签: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效果;管理Nursing Management of Surgical Patients Postoperative PainMA Ke-fenXundian county in kunming,yunnan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undian,Yunnan Province,6556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surgical patients postoperative pain nursing effect. Methods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 March 2015 voluntary survey of surgical patients as objects,divided into different nursing groups,namely:the routine group (primary care),intervention group (integrated care),to assess the overall effect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prognosis of intervention group pain score lower than normal group,there are difference (P 0.05)。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与护理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与护理围手术期的疼痛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干扰,疼痛通过兴奋中枢和交感神经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以及患者会有失眠、焦虑、易怒等现象[1]。
对手术后疼痛给予恰当的处理,可以使患者活动时间提前,住院时间缩短,费用减少,增加患者岁医院的满意度。
护士作为疼痛处理小组的成员之一,与患者接触的时间较长,在疼痛处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对患者术后疼痛的认识药物成瘾性:有不少医生担心止痛药会引起不良反应,术后只用一次止痛药,大量研究和调查表明,不论麻醉药的计量多大,用药多久,在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只有1%[2]。
对疼痛主动评估没有成为护理工作常规:由于疼痛的主观属性,所以医务人员认为患者疼痛就会报告,只有患者提出疼痛或要求镇痛时,护士才被动处理。
而患者由于认知方面的信息不同,有的患者认为术后疼痛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自己忍受,有的认为护理人员指导他们存在疼痛,无需述说,而医务人员不愿主动评估疼痛。
对疼痛认识存在偏见:有的医务人员认为需要镇痛的患者不完全疼痛;有的认为患者没有表情,疼痛就不存在;还有的不相信愿意表达疼痛的患者,认为他们夸大疼痛。
疼痛是主观感觉,常与真是的或潜伏的组织伤害有关。
因此,无论患者如何反应,只要患者主述,那么疼痛是真是存在的。
评估和了解疼痛的程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为外科患者提供了迅速、准确的判断患者对疼痛感觉的标准。
采用1条10cm长的直线或标尺,两端分别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
儿童应用Elad颜色记分表示疼痛,让儿童用彩笔在图案上标出疼痛程度及部位[3]。
简易疼痛评估R:评估老年疼痛时将表面疼痛评估表(FPS-R)与词语描述评分量表(VDS)、数字评分量表(NRS)三者合并制成“简易疼痛评估R”是适合老年人认知功能且使用的疼痛评估方法。
尺寸24cm×5cm,正面为FPS-R,背面为VDS、NRS,应用时分别解释了3种评估表的使用方法,然后根据老年人的认知情况和喜好选择固定一种评估表。
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
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
方法:选取重庆市巴南区一品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48例外科手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应用综合性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方法)和对照组(应用常规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方法),每组均为24例。
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外科手术患者对护士的总满意率、护理结束后不同时间点(24h、48h、72h)的平均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结果:实验组外科手术患者对护士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结束后不同时间点(24h、48h、72h)的平均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外科患者手术后进行综合性的术后疼痛护理管理可显著提高总满意率,降低VAS评分。
【关键词】外科患者;手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方法对于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疼痛症状较为常见。
有学者认为,41~60%的外科手术患者即使在术后服用镇痛药物也无法有效缓解疼痛感,最终降低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1]。
术后疼痛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负面心理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予以综合性的护理管理措施可显著缓解其临床疼痛感,不断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对护士的总满意率,降低术后VAS评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组有15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44.7±3.2)岁;外科手术类型:11例阑尾切除术、5例胆道手术、6例骨科手术、2例其他。
对照组有16例男患者、8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45.3±2.4)岁;外科手术类型:10例阑尾切除术、6例胆道手术、7例骨科手术、1例其他。
对照组应用常规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有:其一,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止痛药物;其二,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基础生命体征;其三,饮食指导等。
实验组应用综合性术后疼痛护理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有:其一,加强宣传教育。
外科术后疼痛到底该怎样护理呢?
外科术后疼痛到底该怎样护理呢?外科是临床重要科室之一,该科室所接收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尤其是近年随着工业及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步入老龄化趋势,接收的创伤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增加了外科手术患者人数。
外科手术存在的创伤性较大,加之受到麻醉药物以及患者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会增加患者的疼痛程度。
尤其是在术后麻醉效果消失24小时内的疼痛程度会加重,而严重的疼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同时还会引起脊髓中神经介质,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致使患者出现肌肉收缩,导致伤口恢复效果受到影响。
所以针对外科手术患者应充分掌握术后疼痛的正确护理方法,避免不合理的护理增加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影响康复效果。
一、正确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针对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性质与部位,合理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掌握其疼痛程度以及诱发因素;可在手术前后使用重症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价疼痛程度,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肌肉张力、肢体动作和气管插管顺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评估指标的评分范围在0~2分,最高分值为8分,最终得分越高则证实疼痛程度越重。
二、术后疼痛护理方法1、药物镇痛:术后疼痛常常令患者感到恐惧,临床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合理性的药物镇痛处理,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安神助眠的药物,促进睡眠质量。
根据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合理安装止痛泵镇痛,口服曲马多缓释片,每次口服一片。
对于疼痛严重者可采取每日静滴止痛药物,例如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等。
通过上述用药治疗方法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
2、意向转移镇痛在术前术后要充分评估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后,依情况可以对患者采取非药物镇痛疗法。
非药物镇痛疗法包括音乐疗法、语言交流引导法、观看娱乐视频、阅读正能量书籍以及病友交流等,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同时采取肢体按摩缓解疼痛。
要了解外科手术后不同阶段的疼痛因素,不同时期的疼痛程度会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疼痛管理。
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以及疼痛程度,加强对患者的情绪安抚;通常第二个时期多数为咳嗽引起的切口疼痛,此阶段要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以及呼吸功能指导训练,确保患者逐渐掌握呼吸及咳嗽方法,减少因咳嗽所引起的疼痛程度。
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摘要】目的:分析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
方法: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先入院的39例患者为参照组,后入院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
参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1d、2d、3d后的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p<0.05)。
结论: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对缓解患者疼痛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方法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更加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术后疼痛;外科;护理管理;护理满意度患者经历手术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即为疼痛,疼痛感会给患者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患者恢复健康,同时影响着患者精神状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目前大部分患者采取服用止疼药方式缓解疼痛,但经调查发现,药物并不能有效的缓解疼痛,而系统化的护理管理服务,对患者疼痛缓解可以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这种方法可以明确患者疼痛原因,制定合适的护理错输及预防措施,避免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2]。
本文旨在分析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现结果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先入院的39例患者为参照组,男女比例21:18,年龄在21到65岁之间,中位年龄(41.3±1.2)岁;后入院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
男女比例20:19,年龄在20到64岁之间,中位年龄(42.8±1.3)岁。
78例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肠道手术、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阑尾炎手术、胃手术。
78例患者均了解本组实验的内容和方法,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其基本数据,组间差异性不存在(p>0.05)。
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
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方法及疗效。
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进行手术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手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采取疼痛护理管理。
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程度。
结果根据WTO对疼痛的分级,对照组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人数比例为:32%,而经过相关疼痛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人数比例高达90%。
结论有效的术后疼痛的护理管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外科术后疼痛护理1986年国际疼痛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各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
疼痛是外科手术病人困扰的突出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80%的病人担心手术疼痛,92%的病人迫切需要术后镇痛,80%的病人反应术后镇痛不足,50%以上的病人反应术后72小时仍疼痛不止。
故其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外科术后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术后疼痛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但仍有50%~70%的病人未得到充分的术后镇痛[2],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仍需不断的探讨和改善,通过病情变化的观察、镇痛效果的观察及患者心理方面的观察来制订出具体的护理措施,在综合治疗中配合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124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中男性76人,女性48人,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45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2.1 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健康宣教、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术后疼痛,采取如:心理护理、对麻醉药品认知的宣传、纠正患者及家属对麻醉药品认识的误区、体位护理等方法,以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然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
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
随着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术后急性疼痛引起了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人员已将术后镇痛视为提高病人安全性、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术后急性疼痛的处理已成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疼痛护理管理为及时控制和缓解术后疼痛提供了保障。
一、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和镇痛意义(一)术后疼痛原因术后疼痛是机体在手术后对有害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感受神经元产生疼痛感知、传播疼痛的感觉。
术后麻醉药的药效作用消失后就会出现疼痛感觉,术后疼痛主要分为伤口痛、躯体痛、内脏痛三类。
引起术后疼痛的常见致痛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包括内源性致痛化学物质和降低痛阈的化学物质。
物理(机械力学)因素包括:水肿、肿胀、梗阻、牵拉、挛缩、张力、撕裂、感染、炎症、压力等。
每一类型疼痛可由多种致痛因素作用引起,但多以某种因素为主.疼痛的多因素性增加了术后疼痛研究和管理的困难。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现已认识到术后急性疼痛对病人病理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术后恢复期的病人是十分不利的.要认识术后镇痛治疗的临床意义,首先有必要了解疼痛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镇痛治疗在其中的作用。
1.术后疼痛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疼痛刺激可以引起病人体内的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
术后急性疼痛引起机体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①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②肾上腺皮质释放的醛固酮和皮质醇;③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素。
这些激素将直接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并且通过使体内水钠潴留间接地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可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体内水钠潴留,甚至引起心力衰竭。
2.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水钠潴留可以引起肺间质体液的增多,而后者又可导致病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常。
在胸腹部手术的病人,疼痛引起的肌张力增加可以造成病人的肺顺应性下降,通气功能下降,这些改变又可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不张,结果导致病人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在大手术病人或高危病人中,术后疼痛可能导致功能残气量的明显减少(仅为术前的25%一50%),早期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刺激分钟通气量代偿性增加,但长时间的呼吸做功增加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袁竭。
3.术后疼痛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疼痛可引起体内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
除了一些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如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管紧张素和抗利尿激素)外,应激反应的结果尚可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高血糖素的增加。
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了促使合成代谢的激素(如雄性激素和胰岛索)水平的降低。
肾上腺素、皮质醇和高血糖素水平的升高通过促使糖原分解和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最终导致高血糖,蛋白质和脂质分解代谢增强,也使得术后病人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的康复。
醛固酮、皮质醇和抗利尿激素使得机体潴钠排钾,从而影响体液和电解质的重吸收,这亦可引起外周和肺血管外体液的增加。
此外,内源性儿茶酚胺使外周伤害感受末梢更敏感,使病人处于一种疼痛→儿茶酚胺释放→疼痛的不良循环状态之中。
4.术后疼痛对胃肠道和泌尿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病人尿潴留,增加了相应的并发症(如与导尿有关的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率。
5.术后疼痛时机体免疫机制的影响与疼痛有关的应激反应可以导致机体淋巴和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此外,麻醉恢复期病人体内的中性白细胞的趋向性减弱,从而抑制了单桉细胞的活性.这些因素使得术后病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6.术后疼痛对机体凝血机制的影响疼痛等应激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使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纤溶功能降低,使得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这对临床上某些有心血管或脑血管疾患的病人尤为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术后致命的并发症或血栓形成造成的心脏或脑血管意外等。
7.术后疼痛对康复进程的影响疼痛可使手术部位的肌张力增加,不利于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因而可能影响机体的恢复过程。
同时,疼痛刺激可使病人出现失眠、焦虑,甚至一种无助的感觉,这种心理因素无疑会延缓病人术后的康复进程。
(三)术后镇痛的意义术后镇痛不仅旨在减轻病人手术后的痛苦,而且在于提高病人自身防止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已经证实,硬膜外镇痛能够提高大手术(如胸腹腔手术、全髓置换术等)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出院率。
术后镇痛治疗可以减少术后病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和其他应激性激素的释放。
此外,尚可通过降低病人的心率,防止术后高血压,从而减少心肌做功和氧耗量.在心功能正常的病人,采用术后硬膜外镇痛对其左心室射血分数影响不大,而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术后镇痛使得其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壁顺应性明显改善。
在术前有赖于硝酸甘油等药物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采用胸部硬膜外治疗并不影响冠状血管灌注压、心排血量及外周阻力.同时,病人的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可能恢复到接近术前的水平。
镇痛治疗可以减少病人自主呼吸的微功,减少术后病人对抗机械通气和胸部理疗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术后病人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在血管手术的病人,术后镇痛可避免体内高凝状态的出现,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术后疼痛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机体对手术刺激的一系列动态反应过程,其结果对病人术后恢复产生了众多的不良影响,也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串增多的重要因素,许多术后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并发症都可能与术后伤口疼痛和应激反应有关。
术后镇痛减轻、防止了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无疑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过程。
因此,为了提高手术后病人的安全性,有必要在临床常规开展术后镇痛。
二、术后疼痛评估方法每位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并不一样,疼痛的强度和损伤程度间并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存在。
小的损伤可导致剧烈的疼痛,反之亦然。
疼痛的评估对了解病人疼痛程度及是否达到止痛目的有重要意义。
临床常用主观测定法、行为测定法和生理指标测定法对疼痛的自然属性进行评估。
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疼痛的程度和性质进行评估,为了使疼痛评估准确、客观,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一)主观测定法1.视觉模拟量表通常采用10cm长的直线,从0端(无痛)到10端(剧痛),病人根据疼痛的感受程度在直线上记号,从0端到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评分分数。
2.语言评价量表用语言将疼痛用“无痛”、“轻微痛”、“中度痛”、“重度痛”、“极重度痛”表示,病人根据这几种疼痛程度来描述自己的疼痛程度.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病人不宜采用此法,但亦可通过写字板形式进行疼痛程度的表达。
3.数字评价量表将疼痛用0到10这11个数字表示,o表示无痛,l0表示最痛,病人根据个人的疼痛感受程度在其中一个数做记号。
此方法简单,在临床工作中常用。
4.McGill问卷表McGill问卷表包括4类20组疼痛描述词,从感觉、情感、评价和其他相关类4个因素以及现时疼痛强度进行较全面的评价。
病人选择一个与自己的疼痛感受程度相同的词并得到相应分值,计算得到疼痛评定指数。
问卷表需要病人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术后早期不宜选用,以免影响病人的休息。
(二)行为测定法由于疼痛常对人体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病人术后疼痛时常表现出一些行为和举止的改变,如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肌紧张度等。
10分脸谱法(scaleoflo faces)是用从微笑到哭泣的6种面部表情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它没有特定的文化年龄或性别要求,容易掌握。
体位、姿势等行为可帮助测定疼痛程度,如病人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常常哭闹惊叫等表示病人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时病人的肌张力加大。
(三)生理指标测定法临床疼痛评估还可以通过生理指标测定法实现。
疼痛可带来自主神经的改变,故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及局部皮肤温度等变化可间接估计疼痛程度,但这种方法的正确率较低,属于间接评价法。
术后护理人员应定时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其结果可与上述方法结合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三、疼痛控制的标准和原则(一)疼痛控制的标准在我国,由于疼痛治疗和护理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形成使广大医务人员认可的标准,病人的疼痛控制标准是否应该统一,疼痛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以下,这两个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认识、提高和完善.以下为供临床医护人员参考的术后疼痛控制标准。
对于手术后、烧伤创伤和其他非癌性疼痛,建议当疼痛程度<5时,可以选用非药物性止痛,护士可以选择分散注意力,教病人心理和肌肉放松,应用热敷、针灸等方法止痛,也可以报告医生使用止痛药;当疼痛程度>6时,护土应该报告医生使用止痛药。
但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积极主动地处理疼痛而不应等疼痛达到什么程度才处理,如烧伤、创伤的换药应在换药前,即便是当时无痛,也应先用药,待止痛药物发挥作用时再进行换药操作。
疼痛评估主要是依照病人的主诉,而不是其他的客观指标,但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宗教等对疼痛的认识和忍受程度也各有差别,疼痛控制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目标,是医务人员参照的工作质量标准。
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和决定;如在疼痛处理中,预期使病人的疼痛缓解多少,缓解到什么程度。
总之,使疼痛处理由被动,逐步变为主动,医务人员主动去关心和处理病人诊疗疾病全过程中的疼痛问题。
(二)术后疼痛控制原则1)根据手术部位和性质,若估计术后疼痛较剧的病人,在麻醉药物作用未完全消失前,应动作预防给药,如硬膜外腔预先置管,手术结束时向硬膜外腔注入长效局麻药或麻醉性镇痛药。
2)术后应用镇痛药的病人,应首先采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剂联合应用,视镇痛效果而后决定是否加用麻醉性镇痛药。
3)手术后应用镇痛药物期间,应首先注意观察和检查手术局部情况朋确疼痛发生的原因。
4)应选用毒性低、对生理指标影响小、药物依赖性较低的镇痛药物,用药期间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
四、术后疼痛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一)术后疼痛治疗1.药物治疗(1)口服给药。
一般认为对术后中、重度急性疼痛的病人不宜采用经口服用镇痛药物镇痛。
口服给药难以筛选给药剂量。
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并且需要病人胃肠道功能正常才能奏效.习惯上对住院手术病人一般都采用全身给药,然后酌情经口服追加。
(2)肌内注射。
与口服给药相比,肌内注射镇痛药物起效快、易于迅速产生峰浓度,许多阿片类镇痛药物可以通过肌内注射给药。
肌内注射的缺点在于:①药物剂量难以个体化:病人对镇痛药物的需要量可能相差lo倍以上;②依赖性:病人需要镇痛时必须依赖医护人员的处方和给药;③不及时:病人疼痛时必须等待护士按处方准备药物,肌内注射药物后,药物尚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时才能产生镇痛作用;④注射部位疼痛:注射引起的疼痛可使病人对肌内注射给药产生恐惧,因而影响镇痛治疗的及时性;⑤血药浓度不稳定:血药浓度的波动可能引起病人的呼吸抑制,并可影响临床镇痛效果;⑥药物吸收不恒定:药物吸收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以及注射部位局部血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