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知识点(练习)全面讲课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
3、正确评价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
2、难点(1)探讨楚汉相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理解文中“鸿门宴”这一事件在楚汉相争中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知识,梳理文章情节。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及楚汉相争的成败原因。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语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楚汉相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如项羽破釜沉舟、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楚汉相争中最著名的一场宴会是什么吗?(引出“鸿门宴”)2、作者及作品介绍(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2)《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请学生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鸿门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项羽形象分析找出文中描写项羽的语句,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项羽大怒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鸿门宴》的教案
《鸿门宴》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3)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和翻译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鸿门宴》;(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3)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技巧的掌握;3. 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的比较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 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技巧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鸿门宴》;2. 参考资料:有关《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2)各组展示角色扮演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6.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厚重;(2)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7.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8. 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2)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了解《鸿门宴》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3)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感悟诚信、忠诚、勇敢等品质;(3)认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鸿门宴》的全文理解与背诵;(2)文言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3)鸿门宴历史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课文中的难词难句翻译;(3)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行解决生字词及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探讨。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汇。
5. 翻译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方法。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背诵课文《鸿门宴》;3. 深入了解鸿门宴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鸿门宴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比较学习:将《鸿门宴》与现代文版本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魅力。
《鸿门宴》优秀教案讲课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二、成语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三、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将军战河北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七、偏义复词: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固定句式: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九、古代“座次”问题: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讨论和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
2.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3. 情景模拟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4.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深入剖析课文。
5.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
6. 总结提升:归纳课文要点,强调历史教训和人物品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课文《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2. 课文中所涉及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七、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深入剖析课文。
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鸿门宴》教案(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鸿门宴》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鸿门宴》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三、了解作家作品《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掌握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的名称及其关系。
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典型人物和事件。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鸿门宴》的历史氛围。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便于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设计好相关问题,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制作好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
(2)能够概括并描述《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能够分析并评价《鸿门宴》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对团结、合作和忠诚等价值观的认识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鸿门宴》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词汇学习:学生学习和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如“鸿门宴”、“项庄舞剑”、“刘邦”、“项羽”等。
3. 情节概括:学生能够概括《鸿门宴》的主要情节,描述刘邦、项羽等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4. 道德观念分析: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道德观念,如忠诚、背叛、友谊、利益等。
5.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和对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鸿门宴》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3.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和演示《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和记忆。
4. 情节概括:学生分组讨论并概括《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5. 道德观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道德观念,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的场景和对话,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
《鸿门宴》教案(优秀7篇)《鸿门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以及与《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重难点)3、了解“鸿门宴”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分析刘邦、项羽的性格特点。
(重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壮大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刘邦却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言为心声,可见两人都觊觎帝位的野心。
但我们会发现,两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刘邦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命运有何不同?《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十岁诵古文,随父至长安,受学于经学大师董仲舒。
20岁的时候,遨游大江南北,其后侍从汉武帝巡游长城内外,足迹遍及全国,这些考察见闻为写《史记》作了良好的准备。
20几岁任郎中,36岁父死,38岁继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42岁时主持修订历法,同年开始写《史记》。
5年后,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至53岁时基本完成《史记》的著述。
《史记》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组成:《史记》全书130篇,52万多字,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部分。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例外:《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后本纪》【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以及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70列传】帝王、贵族王侯之外的名官、名人的事迹以及少数民族的传记【10表】以表格形式简列各个时期的大事件【8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评价: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能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3)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课堂讨论:(1)探讨《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讨论《鸿门宴》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课文讲解,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用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角色扮演法:用于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景模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鸿门宴》场景,锻炼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的启示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鸿门宴》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篇章结构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鸿门宴》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故事背景和发生的时间。
2. 讲解《鸿门宴》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看《鸿门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鸿门宴》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提问。
第二章: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分发《鸿门宴》的文言文文本。
2. 逐段解析文言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文本,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2. 教师逐段解析文言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朗读和笔记情况。
2. 收集学生的分享和提问。
第三章:角色扮演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角色。
2.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向学生分配《鸿门宴》中的不同角色。
2.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情节。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鸿门宴》中的对话和描述。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角色扮演的准备。
3.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观看和评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角色扮演表现和团队合作情况。
2. 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第四章:讨论与思考1.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鸿门宴》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提出与《鸿门宴》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引导学生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和事件。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鸿门宴》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通过翻译、朗读等实践操作,提高文言文的语言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描绘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忠臣义士的赞扬和对叛贼的谴责。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楚汉争霸的时期,刘邦和项羽的矛盾冲突。
介绍文中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
2.2 课文朗读与翻译: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理解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文中关键词语解释:鸿门宴、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词语的含义。
3.2 句子结构分析:分析文中的长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解释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通过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进行课文背诵和习题练习。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参与度。
作业评价:课文的背诵、习题的正确率、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第六章:课文延伸6.1 历史背景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拓宽对历史背景的认识。
6.2 人物关系分析: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包括刘邦、项羽、张良、范增等人物之间的互动和矛盾。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提高表达能力。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
鸿门宴教案设计(优秀3篇)《鸿门宴》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教案’鸿门宴教案。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1、注音释义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鲰,zōu,短小,浅陋)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5、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了解古代的文化常识,如礼仪、称谓等;(4)分析并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人物的智慧、勇敢、忠诚等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历史,明白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鸿门宴》全文的背诵;2. 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掌握;3. 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4. 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2. 古代文化常识的运用;3. 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字词;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讲解复杂句式;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鸿门宴》全文;3.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常识;4. 分析并评价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 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实词、虚词掌握情况;4. 组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人物为例,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形象;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鸿门宴》的理解程度;2. 针对文中人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3.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人物性格特点和形象的把握;5.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鸿门宴》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鸿门宴》课文复习。
掌握课文背诵,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完成文言知识归纳。
2.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3.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充分发挥所长。
教学形式:1.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课文复习。
2.通过由学生自行组织角色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展示人物性格,掌握翻译技巧。
3.课外独立进行语言知识归纳。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背诵与文言翻译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活动课的难点。
2.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1.本学期采用新教材,文言文占课本比例的40%,全部篇目都有背诵要求。
课文背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古文背诵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授课时集中背诵,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2.《鸿门宴》一文要求背诵的三、四自然段,以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为主,背诵难度大,但角色个性鲜明,形象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能调动学生兴趣,在参与中记忆深刻,有利于背诵。
3.所教学生,自高一入学以来,已引导进行文言归纳,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知识归纳应能独立完成。
教学时间:一课时(45分钟)教学设备:电脑、实物投影仪、CD唱机教学过程:一、引入音乐引入:《十面埋伏》(设计目的:制造气氛,把学生情绪带入本课特定的氛围中)教学目标:《鸿门宴》复习课1.复习课文相关知识。
2.通过表演形象化地背诵课文,加深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进行文言语言知识归纳和检测。
二、复习过程1.作者和出处提问:作者——司马迁(幻灯片:司马迁像)提问:出处——《史记》(幻灯片:司马迁和《史记》)(设计目的:通过图片和幻灯,形象而快速地巩固文学常识)2.情节提问:根据图片简单地讲讲《鸿门宴》的故事。
(幻灯片:《鸿门宴故事》110)(设计目的:形象化地回顾课文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三、四段的情节背景)三、表演过程[过程(一)、(二)由科代主持](一)科代:1.交待故事背景(幻灯片:历史背景,鸿门宴遗址)(设计目的:巩固历史背景知识,增强表演的可感性)2.交待表演要求:四个小组,古装版考查同学的背诵,现代版考查翻译和人物性格的理解。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鸿门宴》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鸿门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解读并分析《鸿门宴》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鸿门宴》全文2.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析3. 人物形象分析4. 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解读5. 课堂讨论和活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鸿门宴》的背景进行了解。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教师解析重点词汇和句子。
3. 人物形象分析:(1)学生分析并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解读:(1)教师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学生讨论并思考课文中反映的社会和道德问题。
5. 课堂讨论和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2)各小组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读后感。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
(2)教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读后感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鸿门宴》全文2. 相关资料:关于《鸿门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
《鸿门宴》教案(精选10篇)《鸿门宴》教案篇1(一)教学思路在古代的史传文学中,最富有史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要数《史记》;在《史记》中,最令人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是《项羽本纪》;而在《项羽本纪》中,最能体现项羽的性格和为人的是“钜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因此,教学《鸿门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__总的教学思路是从语言到人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课内到课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从而把握情节起落,感受人物形象,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思辩能力。
从语言到人物:__编排在高中第一册,它与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落差。
因此,拟安排两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课文语言:首先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连环图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给重要场景写说明文字,进行“语言转换”训练,进一步理解语言,把握情节。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整体到局部:《鸿门宴》是节选文字,但它始于曹无伤告密、终于曹无伤被杀,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片断。
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然后抓住“宴中”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体、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节安排。
这样,既有“面”上的鸟瞰,也有“点”上的响锣重锤,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辩的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理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把握情节结构,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说都是课内功夫。
为了使课文教学富有深度和广度,拟安排两个环节加以拓展。
1.讨论: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鸿门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鸿门宴的氛围。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梗概简要介绍《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课文中的冲突和矛盾,揭示文章的主题。
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人物,如项羽、刘邦等。
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3 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如鸿门宴的准备、宴会过程等。
探讨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以及其对主题的影响。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历史背景介绍《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如楚汉争霸等。
分析历史背景对课文的影响和意义。
3.2 文化内涵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如礼仪、宴会习俗等。
分析文化内涵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修辞手法4.1 比喻手法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如“鸿门宴”的象征意义等。
探讨比喻手法对文章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4.2 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性格、命运等方面的对比。
探讨对比手法对文章效果和主题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5.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课后习题、作文等。
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设计一项与《鸿门宴》相关的课前活动,如让学生介绍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预习课文内容。
6.2 课中活动设计一项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
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给予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知识点清点一.文学常识司马迁,字,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家、家、家。
其父司马,是汉朝,20岁以前在父指导下专心学习,广览群书这为后其写史记奠定了理论基础;20岁后外去考察,足迹遍布南北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实践基础;元封三年继父职任令,得以博览皇家藏书这为其写史记奠定了史事基础。
岁时正式动笔写《史记》,中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岁终于写完,不久死去。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创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纪传体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有震铄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项羽、刘邦、汉武帝;有家喻户晓的朝臣如管仲、晏婴、萧何、张良;有百战百胜的名将如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吴起、商鞅、赵武灵王;辩论型的有张仪、苏秦、郦食其;侠义型的有鲁仲连、荆轲、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优旃等等。
他们千姿百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约有一百多个。
《史记》是我国第部体通史,记事上自传说中的帝,下至帝,首尾年,计篇。
内分包括十二本纪(帝王)、三十世家(贵族王侯)、七十列传(诸侯之外名官名人)、十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八书(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容包括政治、经济、人物、礼乐、天文、地理、历法、水利、文化等,无不毕载,思想深刻独到,语言丰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它是杰出的巨著,又是杰出的作品,是古代散文的典范,鲁迅先生誉为“,”(《汉文学纲要》)。
二.为下列加点字的字注音。
沛.公()美姬.()崤.山()鲰.生()戮.力()数.目()玉玦.()樊哙.()瞋.目()目眦.()刀俎.()杯杓.()沛公欲王.关中()日飨.士卒()范增说.项羽曰()按剑而跽.()彘.肩()卮.酒()目眦.尽裂()参乘.()切而啖.之()从百余骑.()三.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通,释义:;通,释义:;通,释义:;)2.张良出,要.项伯(通,释义:)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释义:)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释义:)5.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释义:)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通,释义:)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释义:)8.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释义:)9.因击沛公于坐.。
(通,释义:)10.秋豪.不敢有所近。
(通,释义:)1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通,释义:)1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通,释义:)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通,释义:)四、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 未得.与项羽相见。
()2. 当是.时。
()3. 素.善留侯张良。
()4.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5. 欲呼张良与俱去.。
()6. 毋.从俱死也。
()7. 亡.去不义。
()8.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9. 不如因善遇.之。
()10. 范增数.目项王。
()11. 卮酒安足.辞!()12. 度.我至军中。
()13. 沛公不胜.杯杓()14.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15.与臣游.()16.若.入前为寿..()()17.杀人如不能举.()18.窃.为大王不败也()19.坐须臾..()20.相去.()21.置.车骑()五、一词多义(一)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2.杀人如不能举()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4.孙叔敖举于海()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二)军:1.沛公军霸上()2.为击破沛公军()(三)意:1.其意常在沛公也()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四)谢: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乃令张良留谢()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戴不?”()(五)如: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3.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万事如意()(六)故1.故听之()2.君安与项伯有故()3.故遣将守关者()(七)辞1.卮酒安足辞()2.未辞也()3.大礼不辞小让()(八)幸1.妇女无所幸()2.故幸来告良()(九)去1.亡去不义()2.相去四十里()(十)当1.当是时()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六、虚词1.固.不如也()2.君安.与项伯有故()3.以示之者三.()4.若属..皆且为所虏()5.再拜奉大将军足下()6.会其怒,不敢献()(一)为1.使子婴为相(读音用法释义)2.为击破沛公军(读音用法释义)3.约为婚姻(读音用法释义)4.窃为大王不取也(读音用法释义)5.何辞为(读音用法释义)6.若属皆且为所虏(读音用法释义)7.军中无以为乐(读音用法释义)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读音用法释义)9.谁为大王为此计(读音用法释义)10.且为之奈何(读音用法释义)11.客何为者(读音用法释义)1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读音用法释义)1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读音用法释义)(读音用法释义)(二)因: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用法释义)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用法释义)3.蒙故业,因遗策(用法释义)4.然后贱华为城,因河为池(用法释义)5.不如因善遇之(用法释义)(三)以1.具告以事(用法释义)2.籍何以至此(用法释义)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用法释义)4.还军霸上,以待项王(用法释义)(四)且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用法释义)2.若属皆且为所虏(用法释义)3.且为之奈何(用法释义)(五)于1.长于臣(用法释义)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用法释义)3.樊哙覆其盾于地(用法释义)(六)乃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用法释义)2. 良乃入(用法释义)3.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用法释义)4.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用法释义)(七)然1. 沛公默然(用法释义)2.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用法释义)3. 不然,籍何以至此?(用法释义)(八)者1.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用法释义)2. 今者项庄拔剑舞(用法释义)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用法释义)4.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用法释义)5.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用法释义)七、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活用成,解释:)2.沛公欲王.关中(活用成,解释:)3.秦地可尽王.也。
(活用成,解释:)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活用成,解释:)5.范增数目.项王(活用成,解释:)6.籍.吏民封府库(活用成,解释:)7.刑.人如恐不胜(活用成,解释:)8.亡去不义.。
(活用成,解释:)小结1:一般来说,名词处在的位置上,或者名词带有,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活用成,解释:)2.吾得兄.事之(活用成,解释:)3.头发上.指(活用成,解释:)4.常以身翼.蔽沛公。
(活用成,解释:)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活用成,解释:)②(活用成,解释:)③(活用成,解释:))6.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活用成,解释:)7.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活用成,解释:)小结2: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
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用成,解释:)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活用成,解释:)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活用成,解释:)4.拔剑撞而破.之(活用成,解释:)小结3: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一般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
1.此其志不在小.(活用成,解释:)2.沛公今事有急.。
(活用成,解释:)小结4: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或数词。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素善.留侯张良(活用成,解释:)小结5: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该句中的“善”原是形容词,这里作“跟……交好”解,用作了动词。
1.此亡秦之续.耳。
(活用成,解释:)小结6:动词活用作名词,是指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八.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今译:)2.将军战河北..(古义:;今译:)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今译:)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今译:)5.而听细说..(古义:;今译:)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今译:)九、特殊句式(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并指出句式特征的标志。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7.亚父者,范增也。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此亡秦之续耳。
1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下列句子是省略句,请补充省略的成份,并指出是哪种省略。
1.为击破沛公军(省略)2.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3.竖子不足与谋(省略)4.具告以事。
(省略)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省略)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省略)7.项王受璧,置于坐上。
(省略)8.竖子不足与谋。
(省略)9.籍吏民封府库(省略)10.沛公欲王关中。
(省略)11.还军霸上(省略)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13.如彘肩上(省略)(三)下列句子为倒装句,请指出是哪种倒装类型,在原句中加以标示;并加以还原。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倒装类型)2.不然,籍何以至此(倒装类型)3.客何为者(倒装类型)4.大王来何操(倒装类型)5.沛公安在(倒装类型)6.籍何以至此(倒装类型)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倒装类型)2.具告以事(倒装类型)3.今日之事何如?(倒装类型)4.沛公欲王于关中。
(倒装类型)5.良曰:“长于臣。
”(倒装类型)6.得复见将军于此。
(倒装类型)1.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倒装类型)(四)下列句式是句,指出特殊句式的标志。
1.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之虏矣。
十、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2.孰与..君少长()3.何.辞为.()4.为之奈何..?()5.所以..遣将守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