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

合集下载

中医阴阳学口诀

中医阴阳学口诀

中医阴阳学口诀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医阴阳学口诀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阴阳学说源自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应用于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的方法。

下面我将通过口诀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医阴阳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中医阴阳学口诀】阴阳调和体始安,调整平衡为良方。

阳主天刚阴主地,动静相抑生命长。

五行生成阴阳变,相互依存生克矩。

五脏之间调和顺,气血运行身体健。

阴阳失调则生病,寻求平衡为治疗。

食物药物需调配,阴阳平衡身体好。

阴阳有度谨记心,保持健康不患病。

阴阳调和体始安,调整平衡为良方。

中医阴阳学说强调了阴阳调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引发疾病。

调整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之道。

阳主天刚阴主地,动静相抑生命长。

中医认为阳气具有外向、活动、上升等属性,主管人体的运动和生长发育;阴气则具有内敛、静止、下降等属性,主管人体的内脏功能和养生。

阳主天地之间,阴主地下之间,阳常动以生长,阴则静以养生。

动静相抑,生命得以长久。

五行生成阴阳变,相互依存生克矩。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两大理论。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与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严密的生克关系。

阴阳也因五行而生成,变化,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五脏之间调和顺,气血运行身体健。

中医认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脏腑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各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和、相互支配。

只有五脏之间调和顺畅,气血运行畅通,人体才能健康。

五脏失调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阴阳失调则生病,寻求平衡为治疗。

阴阳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当人体内外环境中的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寻求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要想寿命长,全靠调阴阳

要想寿命长,全靠调阴阳

要想寿命长,全靠调阴阳许多人都想要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但是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与周围的环境以及我们的生活习惯都直接相关。

因此,要想寿命长久,就必须在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方面下功夫。

阴阳平衡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它涉及到身体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情感、身体健康等。

在下文中,将介绍一些基本的阴阳概念和阴阳平衡调节方法。

1. 阴阳概念阴和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描述的是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力量。

阳性的力量通常是热、干、硬等,而阴性的力量则是冷、湿、软等。

在人体内部,阴和阳有着不同的作用,互相平衡维持人体的健康。

2. 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

(1)饮食调理饮食是身体阴阳平衡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或阴气,以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冬季和寒冷的天气里,应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辣椒等,以增强身体的阳气。

而在夏季和炎热的天气里,应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瓜类、柠檬、蜜糖等,以增强身体的阴气。

(2)运动养生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身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的阳气。

常见的体育锻炼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并且有利于调节阴阳平衡。

(3)睡眠养生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夜晚,阴气盛,应及时睡眠以养护身体。

同时,在白天,阳气盛,应该保持愉快的情绪才能增强阳气。

(4)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中草药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阴虚火旺的人可以服用枸杞、地龙、玄参等中药物品;而阳虚体寒的人可以服用人参、黄芪、枸杞子等中药物品。

(5)情绪调节情绪的变化会反映到身体的阴气和阳气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睡眠时间和精神休息时间,可以有助于情绪的平稳和身体阴阳平衡的调节。

综上所述,调节阴阳平衡是一个与每个人的身体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过程。

药性阴阳转换大法

药性阴阳转换大法

中医名词解释
1.五心烦热: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 2.流注:是毒邪流走不定,注无定处而发生于较深部组织的一类化脓性病症。多发于肌肉深处,结成或漫肿,单发或多发,日久成脓。多患于气血虚弱者。-
67.脾土:脾的代称。脾在五行属土,故称。
68.心火:心的代称,心在五行属火,故称。
69.下元:指肾脏。
70.假热:指上部出现假热的现象。颧红如妆或口鼻出血,或口燥齿浮等症状。这是因为真阳浮越所致。
71.肺热不能克肝:肺受热邪而不能制约肝气。按五行学说,肝木受克于肺金。
8.厥:即厥症。泛指突然晕倒。-
9.荣、已:营气、卫气。-
10.肝痿:又称筋痿。-
11.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
12. -三焦: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的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从生理角度上讲,还包括肝,故下焦往往肝肾并提。-
29. -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又出于会阴部,上至前阴,沿着腹部正中线,通地脐部,上至胸部,颈部,是阴部经脉的总纲。-
30.君:即君药,指这个处方中的主药。-
31.真水:指的是肾阴,是与肾阳相对而言,肾阳指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的精),是肾阳功能活动的基础。-
32. -
肝木,脾土:中医五行学说:把肝归属于“木”,因为肝主疏泄条达:把脾归属于“土”,因脾主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故同土的生化万物的特化相联系。-
33.腠理:指人体皮肤,肌肉和脏腑的纹理,是气血流通灌注之处。腠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散布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恢复阴阳协调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恢复阴阳协调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调理恢复阴阳协调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协调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

阴阳平衡一旦被打破,各种疾病就可能随之而来。

那么,如何通过中医中药的方法来调理,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呢?首先,我们要明白阴阳的概念。

简单来说,阴代表着物质、安静、寒冷、抑制等;阳则代表着功能、活动、温热、兴奋等。

健康的人体,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

当阴阳失调时,会表现出多种症状。

比如,阴虚的人可能会出现口干咽燥、手脚心发热、心烦失眠、盗汗等症状;阳虚的人则可能有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容易腹泻等表现;阴阳两虚的人则可能同时具备阴虚和阳虚的部分症状。

中医调理阴阳协调的方法多种多样,中药调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对于阴虚的情况,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麦冬、沙参、枸杞等。

熟地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作用;麦冬能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沙参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枸杞则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以一个阴虚导致失眠的病例来说,医生可能会开一个以熟地、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为主的方子。

酸枣仁养心安神,柏子仁润肠通便、养心安神。

这些药物相互配合,能够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而对于阳虚,常用的中药有附子、肉桂、干姜等。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比如,一个阳虚导致经常腹泻的患者,医生可能会用附子理中丸加减进行调理。

其中的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加上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能够有效地改善腹泻症状,恢复体内阳气。

如果是阴阳两虚的情况,可能会用到龟鹿二仙胶等方剂。

这个方剂中龟板滋阴潜阳,鹿角壮阳补肾,人参、枸杞益气养血,共同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还有许多其他调理阴阳的方法。

针灸疗法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阴阳平衡。

比如,针刺关元、气海、肾俞等穴位,可以补充阳气;针刺太溪、三阴交等穴位,则能够滋养阴液。

推拿按摩也能发挥作用。

阴阳升降用药大法

阴阳升降用药大法

阴阳升降用药大法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层次,相当于圆运动的最低点,对应于肾,少阴系统,骨头内,深寒,陈寒。

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输液导致急慢性肾功能问题,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

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缓和期的助阳散寒。

生附子的钻透力也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钻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乌草乌擅长于筋骨关节层面,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乌草乌效果最好;川乌草乌是特种大队的话,细辛就相当于特种小分队,骨节隙缝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陈寒的屏障,打开通道效果非常好。

细辛单独力量不够强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乌草乌来发挥功效。

生姜就是基层部队,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础部队,所有作战都是在基层部队的基础上发挥功效。

基层部队的特性就是量大,无所不至,无处不有。

所有温阳药在加上相对最大量的生姜基础上,功效都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附子的热性相当于大将军,气势强大,但是必须有兵力配合调用,才可以显示出来,光头司令是作用不大的。

将军驾到,前面还需要有小兵开路,走起来就顺畅了。

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会有剧烈排病反应的缘故。

火神理论推广最大问题就是排病反应的剧烈。

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间。

麻黄作用面在皮肤。

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肤痛用麻黄【解表】。

柴胡是由内脏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药可以理解为走外围,柴胡可以理解为走内路。

更准确的说,是打通上下。

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

枝上行,根下潜。

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内。

也应该理解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

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药,大多都可以这样定性。

厥阴肝木少阳胆木的特征就是寒热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药略谈: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

2017年中医医师技能资料:阴阳的转化

2017年中医医师技能资料:阴阳的转化

2017年中医医师技能资料:阴阳的转化2017年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各位考生朋友们是不是已经着手开始复习了呢?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希望大家认真复习。

另外,有关2016年医师资格考试的成绩查询、合格分数线、证书领取等相关动态,小编也将会第一时间发布。

阴阳的转化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对立统一包含着量变和质变。

事物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量变的互变过程。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一个质变过程。

阴阳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阴阳消长过程中,事物由“化”至“极”,即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阴阳正常消长的阈值,事物必然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故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之理,极则生变。

但必须指出的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二者就不能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的必然结果。

以季节气候变化为例,一年四季,春至冬去,夏往秋来。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不已,就具体体现了阴阳的互相转化。

当寒冷的冬季结束转而进入温暖的春季,便是阴转化为阳;当炎热的夏季结束转而进人凉爽的秋季,则是由阳转化为阴。

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生理上,物质与功能之间的新陈代谢过程,如营养物质(阴)不断地转化为功能活动(阳),功能活动(阳)又不断地转化为营养物质(阴)就是阴阳转化的表现。

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代谢过程,是阴阳消长和转化的统一,即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

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

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为一派。

此后,中医史上名医辈出,学派如林……,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就挖掘研究弘扬伏羲古中医药学文化作一探讨交流。

敬请同仁斧正指导。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文化的雏形1、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太极是由无(元)极衍化而来。

太极是伏羲对无极的升华,是仰观俯察的顿悟,是生活实践的总结,也是定天地、分阴阳、辨五行、演八卦,来表现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符号。

伏羲是人祖,也是中医药学的始祖,为世景仰。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补叙:“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线,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中华传统文化总是以一种特有的传承性渗透与其所属民族的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和系统。

中医学本身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然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

中药阴阳归纳总结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阴阳理论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状态,也应用于中药学中,用于归纳和总结药材的性质、功效和应用。

本文将对中药阴阳归纳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一、阴药与阳药相辩证应用根据中药性味归纳,药性偏寒凉的药材多属阴药,而药性偏燥热的药材多属阳药。

阴药和阳药在治疗上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

阴药多用于治疗阳盛病症,如热性病、实证等;阳药多用于治疗阴虚病症,如虚证、寒性病等。

1. 阴药的应用阴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润燥生津等功效,适用于热病、火热等阳盛病症。

例如,知母、黄连等药材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功效,可以用于治疗高热、炎症等病症。

2. 阳药的应用阳药有温补助阳、散寒等功效,适用于虚寒、阴冷等阴虚症状。

例如,附子、肉桂等药材具有温阳散寒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病、虚寒等病症。

二、阴药与阳药的配伍应用在中医药学中,配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不同药材的组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阴药和阳药的配伍应用可以达到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1. 阳药配伍阴药阳药和阴药的配伍常用于治疗虚阳亏损、阳虚阴盛等病症。

例如,在治疗虚寒型的中风病症时,可以使用附子和人参的组合,以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的功效达到恢复阳气的效果。

2. 阴药配伍阳药阴药和阳药的配伍常用于治疗实证病症,如高热、实热等。

例如,在治疗火热型的痈肿疮疡时,可以使用黄连和大黄的组合,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达到治疗疮疡的效果。

三、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平衡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健康,病症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1. 阴阳失衡的危害阴阳失衡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出现各种疾病和不适。

如果阴阳失衡严重,会出现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等严重后果。

2. 调节阴阳平衡的方法调节阴阳平衡可以通过中药的应用来实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合的阴药或阳药来进行治疗。

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方法来调节阴阳平衡。

调阴阳大法

调阴阳大法

JT《调阴阳》读书笔记1. 性的右派,节制,压抑。

性的左派,性解放,性不伤身。

任何一种二元对立,两边都有问题。

中庸派,如果多伤身,不做会憋死,那就只做一点点就行。

2. 左中右三派的真实感受就是,性让人精神紧张,沮丧,身体变坏。

3. 性解放是显然有问题的,中医历代医案之中,大病刚好房事不节死掉的人太多太多了。

一个性解放者说,“这种性爱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就是当你射完精之后,躺在床上,你会非常希望你旁边的女孩子立刻消失。

”4. 右派,没有得到过,所以会幻想那个东西有多美好。

5. 性,这个主题,在很古老很古老的时代,就已经被说完了,而我们现在的人,却可以说仍然处在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

6. 《黄帝内经》在讲阴阳这类事情,说到,人在天地之间要活的好,必须要学会“调阴阳”,而要学会“调阴阳”,必须懂得“七损八益”。

《黄帝内经》讲到这里之后,之后的部分就被切除消音了,“七损八益”不见了。

7. 马王堆的古医书出土,原来汉朝之前的“七损八益”是限制级的,是房中术。

8. 张仲景在治疗“劳虚”症的时候,用的是安定自律神经的药。

现代人精神处在各种压力之下,身体整个运作机制,免疫功能是紊乱的,于是导致“自律神经失调”这个地方。

9. 自律神经是人体里,自己管自己的神经,不能用意志把它怎么样,不能控制它。

10. 自律神经,一般说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我们不能控制,但身体会自然有反应。

11. 交感神经:火灾时,没力气的人为了抢救财物,能抱动冰箱,因为交感神经在兴奋时,会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髓质素,然后做完之后,觉得手脚无力,体力和营养被透支了。

它负责“损耗”。

12. 人在有压力的时候,有“怕”的时候,用的是交感神经,如争名夺利,勾心斗角。

怕得不到,怕失去,做事的动机是“怕”。

还有爱面子,说谎,辩论,说服他人,妥协,忍让,担忧,委屈,小心翼翼,都是用交感神经。

台湾人的糖尿病也是这么来的,跟美国的糖尿病病理不一样,美国的是暴食引起的,台湾人是担忧引起的。

祝氏扶阳大法!(阴阳妙用)

祝氏扶阳大法!(阴阳妙用)

祝氏扶阳大法!(阴阳妙用)(一)温补祝氏用温药施温补法最多,内外科常用之。

如:肺结核用温补、阴疽溃疡施温补等。

曾谓:“中医治肺结核无特效药物,之所以能治愈肺病者,全恃大剂温补药物,培阴补阳,增气养血,鼓舞自身正气力量,以包围病灶、消灭细菌,因而获得成功。

” 如赵君年五十许,身体虚弱,咳嗽不休,痰中带血,形消骨立,颧骨高耸(精血大伤,无物充养形体);眼光锐利(神散之象),令人望而生畏,病人自认为不起矣,尤以每晚低热(虚阳离位浮越),令其烦恼不已。

祝氏诊曰:肺结核病情深重,但非不治之症,病人必须与医生配合,振起精神,防止消极,用药改弦易辙(前医多用养阴润肺之品),首重鼓舞少阴元气,汝病可望转机。

处方:1苏子、炙百部、炙紫苑、炒杏仁2炒麦芽3熟地、生山药、山萸肉、当归、炒白芍、党参、菟丝子、仙灵脾+ 制附片、桂枝、黄芪、炒白术 + 磁石。

水煎服,另服紫河车粉每日3克,连服7剂,诸症大减,精神转佳而向愈。

后嘱其每逢冬季,服6--7剂补药及紫河车粉,随访健如常人。

(二)温潜温潜法,系祝氏根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立,用附子之温与磁石、龙齿之潜组合而成。

凡见咯血、失眠、心悸、怔忡、男子遗精、女子梦交等症,用之甚验。

尤以突出的是祝氏在辨伤寒证见神昏谵语时,能正确区分开是虚阳上浮而致,还是热入心包而生,前者用温潜法,投制附片、炒枣仁、磁石、龙齿,而忌用后者之安宫牛黄丸及清宫汤。

如祝氏治疗男患徐某,20岁,患伤寒,高热不退,渐至谵语,神志昏迷,名医皆用清宫汤合紫雪丹治之,罔效。

邀请祝氏诊治,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谓:“神已衰矣(注意,病入少阴之象),不能作热入心包冶”,遂以温潜法拟方:制附片、桂枝+ 活磁石、生龙齿、生白芍、酸枣仁、茯神、石菖蒲、远志等药,重新为少阴奠基立极,乃渐治愈。

(三)温凉并用古方资寿解语汤(附片与羚羊同用)系治中风之妙方,祝氏常用之。

曾谓:“羚羊清脑,附片强心,阳气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

他在蜀时,曾用此方治—老翁中风抽搐,数帖而愈。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

黄帝内经阴平阳密养生法一年四季,春阳渐升,夏阳最旺,秋阴气越来越旺,冬阴气最旺。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体的阴气和阳气也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比如夏至一阴生,由之前的阳气为主导变成秋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阴气变主导,阴气主静,所以人容易精神向内收敛,新陈代谢减慢,安静不愿动。

反之,冬至一阳升,由之前的阴气为主导变成春分的阴阳平分主导,再到阳气变为主导,人体内阳气与自然同步上升,阴气下降,人精神兴奋,新陈代谢加快。

阳气促进身体的生命活动,加速新陈代谢,而阴气则可以调节和抑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

孙广仁说:“调节阴阳,保持或恢复其相对平衡,达到阴阳秘,是中医防病的基本原则。

”阳虚阴盛体质者,应注意春夏养阳,夏季用温药、食以“培阳”,即“冬病夏治疗”;阴虚阳亢者,应注意秋冬补阴。

冬天可以用凉润的药来补阴,称之为‘“夏病冬补”“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又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主要是指阴阳调和,也就是阴阳平衡,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身体处于一种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阴阳是万物的纲领,阴阳动态平衡是一种常态,因此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由于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身体随时都会处于自身机能状态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之中,因此,为了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阴阳平衡,人需要学习《黄帝内经》,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养生。

因此我们今天主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都有哪些内容?在《黄帝内经》里的“阴平阳秘”是什么意思?“阴平阳秘”养生方法都有哪些?快和我一起学起来!《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学著作,它建立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疾病学说、诊断法、治疗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这种阴阳相互转化,亦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当阴阳两方面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因此,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如果说,在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阴阳的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的话,则阴阳的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阴阳的转化,既可以突变的形式发生,但大多数情况则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发展过程。

事物或现象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阴阳对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本身已经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方面转化的因素。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方能发生。

《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应当指出,所谓的“重”、“甚”、“极”,即是指发展到了极限或顶点,具备了促进转化的条件,或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也就是说,阴阳有了“重”这个条件即可以相互转化,寒热到了“极”这个阶段即会互相转化。

可以看出,在这些转化过程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事物不发展到“重”或“极”的程度,即不会出现转化。

但究竟是何具体条件或阶段,则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就四季气候变迁来看,由春温发展到夏热之极点,即可逐渐向寒凉转化;而从秋凉发展到冬寒之极点,则亦会逐渐向温热转化。

此即四季气候“阴阳转化”的规律。

它如昼夜的更迭、自然界云雨的变化等,亦莫不如是,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阴阳的转化原理

阴阳的转化原理

阴阳的转化原理阴阳的转化原理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医学、农学、天文学、地理学以及诗词歌赋等领域。

阴阳指的是两个相对而言的概念,描述了宇宙世界中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例如,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天和地、水和火等是阴阳相对的存在。

在阴阳的概念中,阴和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处于平衡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阴阳的转化原理以及它的应用领域。

阴阳的转化原理阴阳的转化原理是指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阴和阳是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阴和阳的转化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因素。

例如,白天是阳性,夜晚是阴性,但是阳性的白天转化为阴性的夜晚,阴性的夜晚又转化为阳性的白天。

这种转化过程是源自于宇宙的循环和变化,可以应用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春天与夏天是阳性的季节,而秋天和冬天是阴性的季节。

在自然界的变化中,从阴到阳和从阳到阴是常有的。

例如,从冬天到春天,阳光变得更强烈,天气变得更加温暖,万物开始生长,有形成阳性的趋势。

在农业中,土地的阴阳和气息也至关重要。

因此,在选定土地和埋种作物之前,农民需要观察天气、土地以及星相,以确定最佳的时间和地点。

人类生活中,阴阳的转化可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提高精神状态、平衡情绪和促进健康。

例如,中医中常用的阴阳平衡理论,就是基于阴阳的转化原理开发的。

阴性的食物如肉类和乳制品通常会给身体提供能量,但容易引起炎症和过度兴奋。

而阴性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则更有助于平衡身体和精神状态。

在运动方面,太极拳也是基于阴阳的平衡和流动原理,通过通过身体的自然放松和自我调节来平衡阴阳。

阴阳的应用领域阴阳的转化原理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的核心原则之一,中医师使用阴阳的概念来描述身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症状。

在中医中,疾病是由阴阳的不平衡引起的,通过以食疗和中药来调整阴阳平衡状态来治疗疾病。

2. 农业–农村的革命也从阴阳哲学中获益。

阴阳互根原理的治法

阴阳互根原理的治法

阴阳互根原理的治法
阴阳互根原理是指阴阳两个相反的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互根原理被应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

根据阴阳互根原理,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及体质来进行。

一般而言,如果阴阳偏盛或偏弱,可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法:
1. 清热疗法:用于治疗阴虚阳盛的病症,如口干、咳嗽、便秘等。

可选择滋阴清热的中药,如石斛、玄参、银耳等,以及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2. 补阳疗法:用于治疗阳虚阴盛的病症,如畏寒、乏力、腰膝酸软等。

可选择温阳补肾的中药,如杜仲、肉桂、枸杞等,以及补肺阳的中药,如麦冬、炙甘草、五味子等。

3. 补阴疗法:用于治疗阴虚阳亢的病症,如口干、心烦、失眠等。

可选择滋阴清热的中药,如沙参、麦冬、天冬等,以及滋补肝肾阴阳的中药,如山药、枸杞子、菟丝子等。

4. 疏肝理气法:用于治疗肝气郁结的病症,如胸闷、胁肋疼痛等。

可选择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枳壳、香附等,以及静心安神的中药,如益智仁、龙眼肉、山楂等。

此外,在个体体质不同的人群中,阴阳互根原理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接受阴阳互根治疗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便制定适合自己病情和体质的治疗方案。

阴阳用药法:运用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附:30种治病要药)

阴阳用药法:运用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附:30种治病要药)

阴阳用药法:运用中药的阴阳升降之法!(附:30种治病要药)中药多为自然之物,如果按西医药理分析,每味中药都含有多种乃至几十种有效成分,那么每味中药同样会有多种复杂的螺旋气场,这些螺旋气场交织在一起,必定有一主导的螺旋气场决定着这味中药气的走向,从而决定着这味中药的阴阳之性。

中药讲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与凉和温与热的差别,仅有量的差别,并没有质的不同。

因此寒性或凉性的中药可归为阴性药,热性或温性的中药可归为阳性药。

那么用螺旋气场分析中药气场走向则可认为:寒性药为强逆时针螺旋气场,凉性药为弱逆时针螺旋气场;热性药为强顺时针螺旋气场,温性药为弱顺时针螺旋气场。

中医讲究阴阳之法,《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记得我的启蒙老中医闫卓如讲述中医的根本之法时,我还是内蒙兵团的一位兽医,他给我列举中西医治疗马结症(肠梗阻)的不同,西医治疗只会单纯用泻药,而中医则会用七分阴性的泻下药,同时再用三分阳性的升提固本之药,这样就可做到攻下而不伤正气,不会出现治一经损一经的弊病。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从中医师开出的药方看出他是否具有中医的功底,或者是否是出于西学中的医生之手,因为后者开药往往喜欢开“清一色”的药,如果发现病人有炎症,就会开出全部由清热解毒寒凉之药组成的中药方。

而有功底的中医则会应用中药的阴阳之法,因为通过阴药阳药巧妙的配伍,往往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如心脏一阴一阳的收缩,在循环系统中可产生几十倍的效能。

所以我平时很注意中医对药的配伍,特别是阴药阳药的配对,现将多年积累的阴阳对药列出,与同道共享,其中的箭头代表阴阳之性和气的走向,箭头向下代表药的寒凉之性或逆时针的螺旋气走向,箭头向上代表药的温热之性或顺时针的螺旋气走向。

1.黄连↓ 吴茱萸↑—治疗肝火犯胃的吞酸。

2.黄连↓ 姜半夏↑—辛开苦降治干呕、浅表胃炎。

3.黄连↓ 肉桂↑—治疗心肾不交的失眠。

4.生石膏↓ 细辛↑—治疗风火牙疼。

中医千年失传的归藏大法

中医千年失传的归藏大法

中医千年失传的归藏大法野山参的奥秘系列一:一气造化,神机归藏。

冬至将至,借天时,道野山参奥秘,揭中医归藏大法,演一阴一阳之谓道。

参附绝配,医之圣品。

——德道扶阳学堂◎为什么要推出德道扶阳野山参?◎“野山参服用标准”◎为什么要推出德道扶阳野山参合伙人?一、扶阳为什么要推出德道扶阳野山参?扶阳医学,百年传承。

扶阳的创立,旨在传承卢太师“一气先后生立”之心法。

人活一口气。

人身立命,以这口气立极;治病立法,以这口气消阴。

这口气按“先后生立”运行。

后天返先天,生命这口气阳正卫外而得一;先天生后天,生命这口气阴主归藏而用一;先后自然生立,生命这口气合于道,得其真。

一气没有后天返先天,则病在阳者,扶阳阳正卫外而抑阴;一气没有先天生后天,则病在阴者,用阳阴主归藏而化阴。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主者,立极之品,人参也,阴主归藏也;阳正者,立极之品,附子也,阳正卫外也。

一阴一阳,一附一参。

参附绝配,医之圣品。

借野山参还原卢铸之的医学理要,破译中医阴阳之道。

参附绝配,医之圣品,演绎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华文化的阴阳之道,卢太师以一参一附尽括之。

附子得人参,附子为君,人参为臣。

卢太师曰:一刚一柔,一阴一阳,引精中之气,由脏而腑而脉而血而气,更能助髓通脑,上资化源有用,而五官灵活,皮色荣润,实水火既济之功也。

人参得附子,人参为君,附子为臣。

卢太师曰:交阴交阳,互为其用,温气温血,能守能正。

阴主归藏,藏精而起亟;阳正卫外,因而上卫外者也。

一气先后生立,这口气才能生生不息。

故德道扶阳先建立附子和野山参二大基地:江油河西附子基地和东北桓仁野山参基地。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德道扶阳在夏至前和冬至前将会推出“德道扶阳参附文化节”活动。

借天时推广“扶阳医学,医之圣学”、“参附阴阳之道”、“中医体检标准”,借天时借天地一气、万物一气燮理生命这口气。

冬至推出扶阳阳正法,夏至推出用阳归藏法,顺自然之最重要的二大节气,合于道,巧夺天地造化之功。

生命就是一座造化炉,阳正归藏汤就像往炉中加炭,灯中添油,生命之火先后自然生立,合于道而生生不息。

倪海厦——阴阳的不传之秘

倪海厦——阴阳的不传之秘

倪海厦——阴阳的不传之秘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是中医的八纲辩证法,这是众所周知的理论。

然绝大多数的中医师在治病时,都只有使用到表、里、虚、实、寒、热等六纲,对于所谓阴阳的判定与应用都是一知半解,能真知阴阳者,就能做出正确的疾病预测方向,也可以预知疾病的演变与愈后如。

一旦对阴阳观念有了正确领悟后,自然而然开立处方的方向就截然不同于一般的中医了。

我在教学的课程中很难将阴阳的观念用语言来陈述清楚,但是在教临床时就不一样了,实习医师可以直接触摸到病人,从手掌直接接触到病人身体来感受体温的不同,加上望诊的功夫就可以确知病人体内阴阳的变化,我不得不提前解说阴与阳的平衡观念与判定方法,这也就是我认定中医能够做到的极限所在了。

我举例来说明所谓阴阳辨证法给中医界的同道们听听,有兴趣研究中医的读者们,看看就好,不需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懂,比方说现在有一肝癌病人,已经产生腹积水,西医抽水出来后,积水又一直回来,而且越积越多,你如果是他的主治中医师,请你用手摸摸病人肚子,用心去感受一下病人腹部的温度,你会发现是温热的,而病人四肢却是冷的,正常人的身体都是冷的,只有手脚是温热的才对,现在病人出现腹部高温,这就是阳不入阴的现象,也就是所谓阴阳相隔的危证,由于体内肝脏是处在阴实的状态之下,阴因为有实在,所以拒绝接受阳的进入,当阳因此而反逆时,腹部就产生阳热,而这种热是阳热,并不是真热,类似一种低温的高烧,所以我们当中医必须要将阳与热切割开来,切记不可将阳误认为热,或是将热误解为阳,二者的差异是天壤之别的。

再举一例说明,一位患有舌癌的病人来诊,她已经先被西医开过刀,紧接着再做放射线治疗,但是癌症仍然继续扩散,经人介绍来求诊,当你用手去触摸患处时,你的手可以感受其温度是滚烫的,而且是集中在一处上,不是全面的,这就是金匮中所谓的痈疽,再加上病人不断的陈述说,其口内不断的化脓出来,因此口中异味造成食物无味,查看病人口内,可以明显的看到右侧牙龈已经是大块的在化脓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判定是痈疽因为化脓而产生的局部性高热,由于判定的不同,所以处方上就大异其趣,肝硬化的病人是因为阳不入阴,所以处方考虑的方向就是如何使用阳药,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说明,辛甘发散与甘淡渗利皆为阳性,还有用所谓至阳之药,像生附子、生硫磺之类的药物,都是我们应该列入考虑的处方药,没有使用这些阳药,病人将因阳不足而无法进入阴,造成阴阳分隔之危症,体内之阳气无法将阴实打开而失去生命。

调阴阳治百病绝密配方

调阴阳治百病绝密配方

调阴阳治百病绝密配方千方百剂古方大全 2022-08-15 20:01 发表于江苏先以29条为例。

29条是营阴亏虚的芍药甘草汤证,不是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是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9条“小便数、心烦、脚挛急”是连贯症状,是营阴虚的见证。

营阴虚则生内热,内热迫阴下泄则小便数,内热扰心则心烦,小便数又加重了营阴亏虚,则出现筋脉挛急,表现为脚挛急。

虽然有脉浮(卫阳强)、自汗出(营阴弱)、微恶寒(表证)的桂枝汤证,也不可与桂枝攻表。

因为营阴已经亏虚,卫阳缺失了后援,与桂枝攻表必亡阳,故得之便厥,逆变成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的阴阳两虚证,此证不能与芍药扶阴,扶阴则厥不还,吐逆不止。

故作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

反与桂枝,得之便厥,这是桂枝损阳的明证。

桂枝汤证脉浮弱、自汗出,必无小便数、脚挛急的营阴亏虚证。

故桂枝汤方以桂枝通泄浮越有余之卫阳,以芍药补益缓弱不足之营阴,促使营卫和,其病则愈。

如经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怎么解决呢?宜桂枝汤“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荣卫怎么和了?就是芍药甘草补益不足之营阴,桂枝通泄有余之卫阳,协助人体实现营卫和,其病则愈。

桂枝类方治虚劳也是调和阴阳虚劳急病,小建中汤是代表方。

小建中汤证有阳气强的表现,如心悸、四肢疼,手足烦热;也有阴气虚的表现,如衄血,腹中痛,梦失精,咽干口燥。

故以桂枝通泄有余而外亢之阳气,以芍药甘草胶饴补益不足内敛之阴气,促使内外谐和,其病则愈。

虚劳慢病,薯蓣丸是代表方。

薯蓣丸同样以桂枝柴胡大豆黄卷桔梗杏仁防风等药通泄有余之阳气,以当归地黄甘草人参芍药麦冬阿胶大枣等药补益不足之阴气。

以一百丸为剂,长期调理。

虚劳伤人,有急病也有慢病。

虚劳并不都是慢性病,也并不都是阴阳两虚者。

虚劳急病若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就能防止发展为慢性病。

而一切疾病的治疗原则,都是察其阴阳,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以期阴阳得和,其病乃愈。

中医调理阴阳失调,让你体重锁住90斤

中医调理阴阳失调,让你体重锁住90斤

中医调理阴阳失调,让你体重锁住90斤产生肥胖的原因很多,所以任何一种轻松减肥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肥胖者,临床要辨证论治,调理内部的阴阳失调。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早己有记载,灵枢中有逆顺肥瘦等来论述,至今仍为指导中医治疗肥胖症的基础。

1. 脾虚痰浊型本型发病原因是由于脾脏之功能低下,导致营养不能按正常代谢过程分配到全身,从而造成脂肪堆积于身体的局部,特别是腹部,腰腿处;即中医认为的脾失健运,痰湿内聚。

证状:肥胖臃肿、胸闷气短、倦怠乏力、头晕心悸、腹胀、下肢浮肿,此行多见于中、老年,由以妇女居多。

治则:健脾利湿、祛痰化浊方药:荷术散--专治疗顽固性肥胖证荷术散是一个古方,是由明代医学家戴思恭所创,在其名著《证治要诀》中提到荷术散的制法。

荷术散具有很强的减肥效果,尤其是对减掉腹部和顽固性肥胖患者特别适用。

其减肥原理主要有两个:1)荷术散能去除痰湿痰湿是中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实际上中医认为痰湿就是肥胖的主要原因,所以,减肥首先就要去除痰湿!2)荷术散能自然调节你的饮食结构有专家认为喝一段时间之后会自然不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了,同时饭量也会变得很小。

淘宝上一搜荷术散,有很多商家卖荷术散。

2. 脾胃积热型本型发病原因是由于邪肝火犯胃,腐熟水谷机能亢进,故消穀善饥,生火津亏,大便秘结,亦就是肠胃功能亢进,消化吸收功能过于新陈代谢功能,从而造成营养过剩,形成脂肪堆积。

证状:多食、消穀善饥、体肥健壮、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此型多见于青少年、孕妇及产后发胖者。

治则:清胃通腑、凉血润肠方药:防风通圣散3. 肝气郁结型证状:两胁胀痛、腹胀不适、有时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妇女经少或闭经。

治则:疏肝理气、清热降火方药:柴胡疏肝汤、大柴胡汤加减4. 脾肾阳虚型肥胖还为脾肾内虚的预兆。

由于脾肾阳虚,肾气不足,气化失职,不能化气降浊排毒,则导致肾气不足之虚胖。

证状: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乏力、畏寒、腹胀便塘、下肢浮肿治则:补脾固肾、温阳利湿方药:八味地黄丸、济生肾气汤等加减更年期的肥胖则与冲任、天癸(月经)的变化甚为攸关,由于冲任不足,天癸衰减,使肾气、命门失调,导致肥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千古不传之秘药性阴阳转变大法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一.基本概念-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 -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如一人体温为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相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但如果你喝的是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其实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

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

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以上仅为代言医药浅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供参考。

-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

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在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

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

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

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

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

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

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

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

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

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

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

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

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

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四、中医时间观与用药择时用药符合中医阴阳学说的观念,以及人体内阴阳变化调节的规律性,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的节律的影响,结合人体的气机的升降和营卫的运行规律,考虑药物的升、降、浮、沉及药物寒、热、温、凉四性,扶正与祛邪及病邪的位置等,通过选择最佳时间用药,以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并减轻毒副作用和降低使用剂量的一种方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指出治疗疾病要顺乎自然,择时治疗。

《素问·刺疟论》载:“儿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强调治疗要善于把握时机。

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自然气候由于有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在泉的变化,对人体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在治疗时应考虑到运气的变化。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写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写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写之。

”《审视瑶函》也说:“甲已之年为土运,土爱暧而不受寒,宜加温剂以助之,戊癸之年为火运,火宜寒而不宜热,宜加凉剂以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司天在泉,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司天在泉,宜凉剂以加之。

”《三因极一病方论》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加减法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原方加枸杞子,小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

如此严格按时用药,表明因时施治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我国名老中医蒲辅周,于1954年在石家庄以白虎汤为主治疗流脑,取得了满意疗效。

19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

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岁运的变化,19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效,1956年湿气偏盛,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泄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运气学说既注意到了四时气候往来寒暑的一般特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和推算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时间治疗学。

由于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影响,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运用时需要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照搬。

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就曾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热无犯热,寒无犯寒。

”的用药原则。

指出了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用热药勿犯天时之热气,用凉药勿犯天时之凉气,用寒药勿犯天时之寒气。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白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疗观点;李东垣根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春宜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汤”等等。

如感冒,由于发病季节不同,而治疗方法迥异。

风寒多见于冬夏,宜用麻黄汤、桂枝汤;风热多见于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饮、银翘散;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宜用香薷饮、白虎人参汤;感冒见于长夏者,因气候多偏暑湿,方宜用三仁汤、羌活胜湿汤;感冒见于秋季时,因气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汤、杏苏散。

就是同一证候发病不同季节,用药也不相同。

如风寒感冒,冬天辄用麻桂之属辛温散寒发汗,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易汗伤津,麻桂就当慎用,宜用荆芥、薄荷发汗力较轻的药物,暑盛则用香薷之属。

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治:月用药施治此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在一个月中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于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治疗。

《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不可施用散瘀之剂,应施以补益气血剂;月满之时,气血充盛,不应峻补,应施以散瘀、祛邪之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