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文学总论及文学现象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与形式的彻底革命)
第二节 对复古派的斗争
一、 1919年同林纾(林琴南)的斗争
•林纾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写《致蔡鹤卿太史书》 攻击北京大学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
二、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争
2、创造社
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东京。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艺术是绝对的, 超越一切的。把艺术看作一种工具,这明明是 艺术的王国的叛徒。”刊物《创造季刊》、 《创造周报》、《洪水》等。 (1926年创造社同人摄于广州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新月社
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从而中国开始了新文化运动!
3、本质: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祈求 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重新估定一切价 值”——宗教、劳工、妇女、教育等
二、文学革命产生
•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2月《新青年》 •2卷6号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 标志文学革命产生
《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 1、须言之有物; 2、不模仿古人: 3、须讲求文法; 4、不作无病之呻吟; 5、务去滥调套语; 6、不用典: 7、不讲对仗; 8、不避俗字俗语。
Biblioteka Baidu
(更多的是文学 形式的革命)
《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 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 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 社会文学”。
本章参考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4 《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 (上、下册) (九 五规划教材)(优秀教材二等奖)(郭志刚、孙中 田)高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下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高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国现代文学史》 (程光炜 等)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 (黄修己)中国 青年出版社 2000
学理论影响了周作人《人的文学》;易卜生戏 剧影响。
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3页)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郑振铎、沈雁 冰、叶圣陶、周作人、王统照等12人,机关刊物《小 说月报》。还编有《文学旬刊》、《诗》等刊物。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 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 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1923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胡适、梁实 秋、闻一多、徐志摩等。以《晨报》副刊“诗 镌”为代表性刊物,致力于新诗艺术探索, 1928年创办《新月》。
三、 胡适、周作人的理论建设
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 新诗》 2、周作人:《平民文学》、《人的文 学》《美文》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理性、感伤、个性化,多样性创作方法)
小思考(1-1)
为什么在此时产生文学革命?
钱玄同
“双簧信”事件
刘半农
白话文得到全面推广
文学具有思想启蒙的色彩 四、文学革命的成就
出现了新的 文学主题,题材、人物 文学走向开放状态
第三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0页)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思潮;欧洲启蒙主 义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等.日本“白桦派”(武者小路实笃)人道主义文
二、1928—1937.6
三十年代文学
三、1937.7—1949.
四十年代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 史的基本特征
1、新文学的主流是人民大众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居于主流地位。 3、中国现代文学强调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的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4、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伴随着政治的发生而 发展的,其发展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3. “人文精神”
• 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让人成为人。 • 2)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 切。 • 3)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的高度珍视。(思想的重视) • 4)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 塑造。
二、现代文学的分期
一、1917---1927
五四文学
• “学衡派”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 杂志《学衡》而得名,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 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 “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梅光迪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 对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有较为系统的批评意见, 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际以揭破 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
三、1925年与“甲寅派”的论争
• 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 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 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 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胡适发表《老章又 反叛了》;郁达夫《咒K,“甲寅”<评新文 学运动>》,鲁迅《答KS君》等文,批驳了 “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企图及禁用白话文的 本质 。
四、文学革命的准备
1、文学上的准备
(诗界、小说、文界革命、白话文、翻译)
2、政治、经济变革
(辛亥革命及民族工业发展)
3、新式文化教育发展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一 节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 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2、主张:《青年杂志》发表了《敬告青年》发刊词,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绪论
一、课程性质: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中国自 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止的文学的发生、发展、演 变的规律的学科,研究文学的本质、和 价值及其理论体系和审美原则。 (同时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 2.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 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 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 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