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从做中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启示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杜威的教育观,并批判地继承其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杜威认为哲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哲学’并非把现成的观念从外面应用于起源和目的根本不同的实践体系: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的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

所以,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哲学乃是作为审慎进行的实践的教育理论[1]。

”这一定义最大的可取之处便是强调哲学对教育的指导意义,认为哲学是教育的基本理论,倡导用哲学的观点把握教育实践,建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哲学的必要性,这对于各国教育尤其是中国基础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2]。

学习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首先应当了解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核心命题,它们分别是“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以及“从做中学”。

这几个命题紧密相联,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与其认识论密切相关,他对教育中一系列问题的判断都与其哲学视野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说杜威的教育思想源于杜威的哲学思想。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杜威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加快教材与课程改革,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价值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教材内容与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现行教科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偏离学生兴趣;学生不是从经验中学习,而是接受现成的固有的经验;课程设置重知识而轻能力;学科划分过细等。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等著名的观点使教材改革更加注重现实性和实用性。

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各科新式教材,都大幅度地增加了应用性的内容。

杜威的_从做中学_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启示解析

杜威的_从做中学_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启示解析

杜威的_从做中学_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启示解析第一篇:杜威的_从做中学_对不同教育主体的启示解析2011-08 教育研究一、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联系得太少 1.教学内容本身有点脱离生活实际, 而且都是教材式教学模式, 有些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使得当代的青少年难以理解;有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又很抽象,接受知识者很难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知识点。

2.现在我国实行的教学制度中, 存在教学环境单一, 教学的场所局限于课堂的现象, 尽管经常提倡“ 学以致用” , 但理论知识和实践总是处在脱节的状态。

3.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情况不多。

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的意思, 他们只是一味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另一方面, 很多教师即使有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但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教学能力却不足。

(二对受教育者地评价方式单一一方面, “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考考考, 学生的法宝。

” 仅仅通过一张试卷就确定了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仅仅停留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

另一方面, 即使是试卷, 它考查和衡量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量的积累以及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

这种评价模式评价出的学生往往是“ 高分低能” 的优秀生, 培养的结果是学生的适应能力差, 创造力低下。

显然,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结果与社会生活不能较好地结合,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意义。

(三德育方式简单, 缺乏联系实际道德教育方式, 大部分通过单纯的授课, 向学生教授道德格言和训诫等,仅靠这种方法提高道德讲学的效果是很有限的,正如《三字经》这本书, 很多孩子都能熟练背诵, 但对书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却不一定能掌握, 有时说教多了反而导致反感。

二、杜威的“ 从做中学”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杜威认为人们应当“ 从做事里面求学问”。

他还强调指出“ 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令人永久不忘的知识是怎样的知识”。

杜威教育思想读后感

杜威教育思想读后感

评析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侧重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1)教育本质论。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①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

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压抑儿童的个性,置儿童于被动地位,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这在当时是很有实践意义的,它不仅击中了传统教育的一个要害,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

②教育即生活。

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又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一旦把教育看做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

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

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精选5篇)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精选5篇)

《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精选5篇)《杜威教育名篇》学习心得篇1欣赏《杜威教育名篇》,感觉自己一边读着,一边对其中的遣词造句都要一一品味、琢磨才能似懂非懂地和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颇费时间,也颇费精力。

但读到其教育上的兴趣和努力,马上从脑海中跳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

因此,读书笔记也就这方面来简单谈谈吧。

细心的教师会观察到,有些学生刚入学时,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积极性。

他们在教师的教育下满足了求知欲,提高了自尊心,取得了教师和家长的赞扬与欢心,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兴趣,积极性很高。

有些学生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能满足求知欲,磋伤了自尊心,他们没能以行动获得教师与家长的欢心,他们越学越难,越学越苦,越学越灰心,最后完全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从生理上讲,兴趣能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

从心理学上讲,兴趣是一个人有选择地、愉快地探求知识并有情绪体验的一种意识倾向。

兴趣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和知识、技能的传授兴趣是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上的,一个人有了求知的需要,才可能有学习的积极、健康的兴趣指向。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间接的学习兴趣。

事实说明,人对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事物,对力不胜任的活动很难产生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同时从加强有关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训练入手。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基本途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才能让学生广泛接触事物和现象,进而产生某种认识倾向,萌发兴趣。

因此,教师除了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外,还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

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收获20世纪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全面走上现代化的征程。

中国教育观念从古典向现代转化过程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美国的教育思想家杜威的影响尤其重要。

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引发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运动。

杜威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人,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们通过诠释发展杜威思想,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暑假期间,我通过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并且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进行思考,得到了丰富的收获,现特将我的感悟阐述如下:一、杜威教育思想的辩证理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从不同侧面解释出杜威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看法。

“教育即生活”确切地讲,并不是说过去的教育(学校生活)就不是生活。

畸形的生活,不合时代净胜的生活,压抑儿童天性的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过去体罚盛行的学校中,儿童同样是在生活着。

生活无处不在。

杜威所讲的生活,实是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这种生活更能和当时整个宏观社会生活得节拍相一致,更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是为儿童所喜爱的生活,而不是只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其本意并不是要把教育与生长混为一物。

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解释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杜威认为,当时的学校无视儿童天性,“儿童被置身于被动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状态中”,“结果造成阻力和浪费”。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儿童从被动的、被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杜威指出,旧教育消极地对待儿童,不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的重心在任何地方,唯独不考虑儿童的心理需要与能力。

生长论则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

“学校即社会”也不是将学校与社会相混同。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并分析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杜威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一理论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操作、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章将总结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包括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全球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实践操作中,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

“从做中学”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践,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杜威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坚信,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才会真正地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杜威进一步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关系,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杜威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杜威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个人发展。

这种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育应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威非常注重儿童和青年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提倡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当今社会中强调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杜威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与传统不同、适用至今的教育观念。

例如,“从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应该直接注入知识,而应该通过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经验和知识。

这种教育观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杜威还提出了“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儿童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这种教育观念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和社会的与合作。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教育观念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一些教师为了追求短期的教育成果,忽视了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通过大量的作业和考试来压迫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心理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广杜威的教育理论,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只有当教师真正理解并实践杜威的教育理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来重新审视当今的教育问题。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做中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重新审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探讨其内涵、教育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做中学”思想起源于杜威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实际操作: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亲身经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非从他人那里间接获得。

兴趣:学习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持续改进:学生应该在操作中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做中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做中学”常常需要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当代社会中,“做中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做中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做中学”思想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杜威于1919年5月至1921年曾来中国讲学,足迹遍及十一省,到处宣传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有很大的影响。

他在漫长的事业历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

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即自由”这一道德观念,他为对此观念建立一种令人信服的哲学论证并为追求一种能确保这一信念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实用主义,贡献了他的一生。

他在教育方面的论著很多,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正如他所说,该书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学立场”的著作。

该书是杜威在1916年写成的。

全书共分26章。

这时美国面临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阶段,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因此,要求研究与探索新的教育以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以及解决社会政治生活的各种问题,这是时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这种要求。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行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

他主要的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诱发”、“引出”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也不应该“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

为此,他十分注重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问题从而激发思维的情境。

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问题——发现教学模式正是受其启发而倡导的。

再者,杜威对于课程的看法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工业革命以来知识积累很快,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学校里将所有知识学完,因而学校应改变课程,“教学生从宇宙本身求学问。

”二是为把各阶层的学生训练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给他们教育。

在做中学_读杜威_民主主义与教育_有感_孙丽娟

在做中学_读杜威_民主主义与教育_有感_孙丽娟
杜 威 本 人 用 他 的 一 生 来 实 践 着 “在 做 中学”这一理念: 从 1884 年他在密执安大 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到 1930 年从哥伦 比亚大学退休, 在这近 50 年的任教生涯 中, 杜威通过“实践—反思—理论—实践” 这一持续的循环过程, 不断地丰富他的教 育理论, 最终成就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 部 不 朽 的 教 育 著 作 。把 理 论 和 实 践 很 好 地
第二, 在“经验”中学习, 也就是从经验 中积累和发现知识。教科书是死的, 而学生 却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 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 展规律进行教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那些 书本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没有意义的符 号, 并不能直接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 来。例如: “我们可以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 肌肉, 使他每遇到一个人就鞠躬, 到了后 来, 鞠躬成为一种自动的行动。但是, 在他 的鞠躬具有一定目的和一定意义以前, 他 的鞠躬并不是一种认识或敬重的行动。除 非他明白他所做的事情, 并为这件事的意 义去行动, 否则就不能说培养或教育过 他……”所以, 要获得事物的观念, 就必须 从做中学, 从经验中学, 在亲自接触具体事 物的过程中, 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 器官, 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 然后通过思考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最后亲自解 决问题。
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 这就是学校教 不够的。( P200)
育的最好的产物。(P59 ̄P60)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提供一个环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继续不断的生 境, 使向外伸展的经验可以得到有效
长过程, 在生长的每个阶段, 都以增加 的报偿并保持继续活动。( P226)
生长的能力为其目的。( P63)
在生活的情境中, 学生能够深切

论述杜威的从做中学

论述杜威的从做中学

论述杜威的从做中学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主张通过实践、体验和亲身参与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它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杜威的“从做中学”。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杜威认为学习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通过实践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他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杜威主张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

他提倡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实地考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联系紧密,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实践的场所,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杜威主张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

他认为学习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来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

他提出了“反思型实践”的概念,即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与环境的互动和适应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和反思才能不断适应和发展。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杜威的“从做中学”理念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杜威的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更加开放、灵活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杜威的理念,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个体需求纳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念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知识。

通过实践、体验和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1. 引言1.1 杜威的教育理念杜威的教育理念源自于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他主张教育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经验,提倡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杜威认为,学习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建构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他强调学生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和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实现自我发展。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育理念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2 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好英语意味着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资源。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人们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是学生建立英语基础的关键时期。

其次,小学英语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敏捷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强自信心,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另外,小学英语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很多高等学府在招生时对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良好的英语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还可以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机会和竞争力。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2. 正文2.1 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念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学习,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杜威(1859-1952),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倡实用主义。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当时的国际社会,并对当今教育界仍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法试图解读“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内涵,发现“从做中学”理论可以借鉴的地方,并结合当今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改变家庭作业的单一形式、运用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标签:从做中学;儿童;教学引言: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的出现和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在他之前的优秀文化,他的教育理论具有丰富且深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功底。

“从做中学”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及对当时教育的审视;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育理论被视作教育界的经典,且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的学习时,必先学习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作为学生自己的理论基础。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涵义与不足杜威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在对适应环境中生长的,个人也是在参加社会活动中而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的。

同样,个人的身体和心理以及理论和实践也不是敌对的,而是相辅相成的〔1〕。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主要是批判传统课堂中学生静坐、依托教科书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式。

杜威认为人们思维来源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也就是说,在生活中遇到难题了,人们才会思索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去检验方法的正误,思维就是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并得到发展的。

实用主义的思想在教育中的表现,便是“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2〕;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便是“做中学”。

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重视儿童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征,以儿童的感受和需要为出发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将儿童的本能和兴趣置于思考的首位,考虑教学活动是否有足够的趣味性吸引儿童学习。

杜威 做中学

杜威 做中学

试评杜威的“从做中学”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解放初期曾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

那时的批判多偏重于政治方面和哲学思想方面,这当是对的,但是对他的教育思想的分析评论却嫌不足,特别是具体地分析研究他的教学思想更少。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中心思想,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意见。

一、“从做中学”与“知行合一”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

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学到了东西,比如,小孩玩火,结果烫了手,这个过程是做的过程,是取得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又说仅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如果不把活动与因此承受的结果彼此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由动作而生的变化便没有意义。

假如把二者有意识地联系起来,那么由动作而生的变化就有了意义。

因此,也就有所学习。

杜威把行知统一起来。

他又说:“盲”目的任性的行动……毫不用心,由一事赶到别一事,有了这种情况,所做的事都是白做,不能因此获得什么经验。

这种行为不能逐渐构成有真意义的经验。

”因此,也就无所学,在此杜威又把目的与方法联系起来,理论(思维)与实际联系起来了。

他这个主张,开始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而言的。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没有通过做,也没获得结果,所以这种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他认为这是“心与身”分离的二元论在教学上所产生的恶果。

杜威这个观点分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为源于行,知行不能分;二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来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识的联系。

根据这样分析,我认为杜威讲的“从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知识经验是从做(实践)中获得的。

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想就杜威自己的说话明“从做中学”所获得的经验不只是感性的,其中也包括理性的成分。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启示 (1)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启示 (1)

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启示一、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原则的内涵学校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由此,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

学校必须完全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校的社会生活。

接着,他提出“教育即生活”,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把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应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组织活动,使个人的经验不断改组和改造,即不断生长。

“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二、杜威“从做中学”教育原则的评价(一)对“从做中学”的批判首先,杜威论述课程和教材时,曾划分学习的三个层次,说明“从做中学”的适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19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J.S.Bruner)提出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和原则。

他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机构既易于理解整个学科的知识,又易于记忆所学的内容,更易产生学习迁移的效用。

这个学习理论要求儿童通过概念而学习,正好和杜威的“从做中学”适相对峙。

其次,不少学者认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的理论,如果就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育改造而言,的确无可厚非;不过,以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来处理高级阶段和高深层次的教育,就显得有不足。

再次,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震惊美国朝野。

教育学者贝斯特(Bester)认为:“如果我们严肃的对待教育工作,我们就不能用次等的智训练来叫我们的安全去冒风险……”。

强调真正的教育是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围绕儿童而进行的经验的发展。

此外,杜威“从做中学”的的理论基础也受到了批判。

由于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是以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为依据的,过分强调了工作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甚至提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行动就是认识本身,因此,对知与行的关系的看法显然存在着一些偏颇的地方。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篇1】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

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

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

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

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 1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杜威的“从做中学”读后感

杜威的“从做中学”读后感

杜威的“从做中学”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上了《中外教育工作名著选读》这门课后,我再次一次学习了杜威的“从做中学”但此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感觉功不可没。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基础知识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因此,教学投资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阻碍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十分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推崇。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有利于健康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黄金时代。

但是,儿童所"做"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为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把儿童看作是人类社会社会未成熟的成员,儿童期望认识他们所处的环境,并借此机会能够控制环境,这便激发起幼儿学习学习的欲望。

看清当儿童仔细观察他所处的世界时,可会察觉到个人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这疑难的问题促使儿童去解决,去运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

杜威设想了三种水平的活动:第一阶段是为学前儿童设立的,以及各种感觉器官的练习和身心协调发展的练习。

第二阶段是让儿童在周围环境中运用现有的材料和工具,去进行实验,建造和创造。

第三阶段,儿童发现新的观念,产生新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行。

这时,儿童的活动已经从简单冲动发展为周到的观察,周密的思考,有计划的行动并能想像中想像行动的结局。

杜威的“从做中学”早先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他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枫埠校区陈倩倩作为(zuòwéi)一名老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zhōngxué)〞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根本原那么。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老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考虑,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根底。

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立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的,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理论中探究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详细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到达(dá dào)最高程度。

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pī pàn)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理论出真知。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根底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试评杜威的“从做中学”

试评杜威的“从做中学”

试评杜威的“从做中学”杜威是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也不例外。

解放初期曾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

那时的批判多偏重于政治方面和哲学思想方面,这当是对的,但是对他的教育思想的分析评论却嫌不足,特别是具体地分析研究他的教学思想更少。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中心思想,现在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意见。

一、“从做中学”与“知行合一”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

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

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学到了东西,比如,小孩玩火,结果烫了手,这个过程是做的过程,是取得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又说仅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如果不把活动与因此承受的结果彼此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由动作而生的变化便没有意义。

假如把二者有意识地联系起来,那么由动作而生的变化就有了意义。

因此,也就有所学习。

杜威把行知统一起来。

他又说:“盲”目的任性的行动……毫不用心,由一事赶到别一事,有了这种情况,所做的事都是白做,不能因此获得什么经验。

这种行为不能逐渐构成有真意义的经验。

”因此,也就无所学,在此杜威又把目的与方法联系起来,理论(思维)与实际联系起来了。

他这个主张,开始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而言的。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没有通过做,也没获得结果,所以这种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他认为这是“心与身”分离的二元论在教学上所产生的恶果。

杜威这个观点分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为源于行,知行不能分;二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来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识的联系。

根据这样分析,我认为杜威讲的“从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知识经验是从做(实践)中获得的。

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想就杜威自己的说话明“从做中学”所获得的经验不只是感性的,其中也包括理性的成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相关推荐《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杜威也提出从做中学思想,但他们两者是有区别的。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各种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的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他涉及各种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收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只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生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

读后感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手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在开篇就说了一句让人振奋的话:学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仿我者死,创我者生。

这一句话足以指导我们学会如何去领会和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精髓。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陶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过时,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学习和发扬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的“从做中学”读后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上了《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这门课后,我再一次学习了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感觉受益匪浅。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
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他认为教育是把儿童看作是人类社会未成熟的成员,儿童期望认识他们所处的环境,并希望能够控制环境,这便激发起儿童学习的欲望。

当儿童观察他所处的世界时,会遇到个人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这疑难的问题促使儿童去解决,去运用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

杜威设想了三种水平的活动:第一阶段是为学前儿童设立的,包括各种感觉器官的练习和身心协调发展的练习。

第二阶段是让儿童在周围环境中运用现有的材料和工具,去进行实验,建造和创造。

第三阶段,儿童发现新的观念,产生新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行。

这时,儿童的活动已经从简单的冲动发展为细心的观察,周密的思考,有计划的行动并能预见行动的结局。

杜威的“从做中学”这一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他主张“儿童中心”,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

“在学校里,儿童的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

“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他称“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他认为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便可得到某种经验;而“科学的”方法又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

他把思维过程分为五步。

与此相适应,教学也有五个阶段:1、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即学生有兴趣的一些活动;2、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思考的“真实的问题”;3、学生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用来对付这种问题;4、学习者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并将这些设想整理排列,使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5、学习者把设想的方法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他主张“做中学”,强调学习者的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摸索,重视实用的知识,就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而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把“做中学”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否定间接的知识和系统知识的价值,忽视教师系统传授间接知识的主导作用,这便不免有所偏颇了。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教学思想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做”中进行。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原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几年在我国开展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
而设计的一门课程,它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 使他们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的奥秘。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就拿我们去年的实习经验来说吧,我们主要是上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中有一次课是以“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为主题的。

首先,从活动主题设计来说,一方面,我们实习的学校,福州三十一中,是一所区属中学,我教的学生是初一生,知识面较狭窄,理解能力有限,所能得到的资料有限,家里成员能给出的帮助有限,每个班级大致只有十来个学生有电脑,其他学生即使会上网,但对于利用电脑查资料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地步。

而学生们又是第一次真正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预料到开展起来困难很多。

但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展示的理念和根本特征应该会使他们充满热情,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有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对活动的顺利开展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礼貌待人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要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提出来的,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参
与到活动中。

其次,从实践方面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课程,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这种指导可以是一些必要的专题讲座和方法的介绍,并对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对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不一定对所有活动的内容都得了解,而对过程与方法进行指导,如如何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如何统计资料,如何做调查报告等。

所以,一方面,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例如综合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问题可以是学生生活的体会,“你在同学面前会经常挖鼻屎,抠指甲吗?”,将文明或不文明的现象细化到学生生活中去,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

另一方面,利用学生绘画、手工制作、表演等特长,鼓励他们进行礼貌待人的书画作品宣传或者进行礼貌待人的话剧、小品之类的编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紧紧
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愿望。

而且令我感到惊喜的是,班上一些性格孤僻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此也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创造了不少表示礼貌待人的宣传画,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绘画特长,也让班上其他学生刮目相看。

所以,教学中有时有意识地偏向后进生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摆脱交往困境,增进感情,发掘学习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从活动主题来讲,应让学生在解决生活疑难的大胆实践中自主组合所学到的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他们业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让他们为自己的人生进步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让学生走出学校大门,走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因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但是,礼貌待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来操作实在有些困难,虽然并不偏离学生实际,但这是一个内在、持久的过程。

学校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生活的世界是无限的。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难道是
我们实习一结束,活动暂告一段落,文明礼貌养成教育也就完成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礼貌待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的确是颇具意义,但是对正处于摸索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是十分困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以上就是我读杜威关于“从做中学”教育教学思想的一点体会。

教育学原理郑艺红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