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分析

合集下载

专题1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专题1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专题十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J 型种群数量/个K K/2S 型时间一、种群1.概念: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不存在_______隔离和_______隔离。

2.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的其他特征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如果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多数情况下采用估算的调查方法:(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4)年龄组成(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5)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种群的空间特征:(瓢虫)集群分布、(水稻)均匀分布、(某种杂草)随机分布。

4.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1)数量变化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实例:例如,假定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 0,每年的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都为λ,则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 t =____________。

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呈现“J”型曲线。

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

特点:不存在最大值(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_______,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_______,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_______。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区别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区别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区别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生物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都与生物圈密切相关,但却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范围。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区别。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个体集合。

它强调的是一种物种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

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年龄结构都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种群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种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生存状况,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群落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内,由多个不同物种的个体组成的生物群体。

群落研究的重点在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竞争、共生和共享资源的方式。

群落中的个体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例如,森林群落中的树木、灌木、草本植物、昆虫、鸟类和其他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在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系统包括了所有的生物体、它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包括了水中的植物、浮游生物、鱼类,以及湖岸的植物、鸟类等。

总结起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是描述生物圈的不同层次和角度。

种群注重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群落注重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关系,而生态系统则关注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圈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植物生态系统是指由植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并参与物质循环、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

本文将对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一、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不同层级的组成部分,如个体、种群、群落和生物圈。

在个体层级,植物个体可以根据功能特点分为植物器官:根、茎、叶和花果实。

根负责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茎提供机械支持和养分输送;叶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花果实则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在种群层级,植物个体以一定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

植物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关系,例如竞争光线、养分和生长空间,合作传粉、种子扩散等。

群落是由多个植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群体,植物之间依靠相互作用共存。

群落的结构取决于植物种类、密度和空间分布等因素。

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竞争、共生、拮抗、协同等,共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则是包含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在内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集合。

植物在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植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植物生态系统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首先,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参与了地球大气中的气体交换过程,起到了气候调节的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植物体内,并释放出氧气。

这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减轻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的根系可以扎牢土壤,减少水流的冲刷,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植物参与了物质循环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同时也吸收养分并封存在植物体内。

当植物死亡后,这些有机物和养分会随着分解、腐败等过程释放出来,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试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三个术语的概念、结构及特征800字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起着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种群是一种具有相同表象和行为特性的生物,从更宏观的意义上说,种群指的就是
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

其次,群落是由一类,一种或若干物种共同组成的一种动物、植物
等的聚合体,它们受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最后,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单元,它包
含了物种及其相关的物质、能量及信息,承载着生物界这个大系统巨大的生命活力。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都为生物圈构成重要支柱,各具特色:种群通过个体交互和竞
争促进种群的演化变化;群落通过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组成,不断改变状态以及大小;生
态系统则利用各个简单系统的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不断维持着它的生物圈。

总的来说,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物圈中三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于生物圈的维持和
演化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构成生物圈这个大系统时,起着不可或
缺的作用。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复习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知识联系框架】【重点知识联系与剖析】一、种群及其数量变动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这里主要介绍一点有关种群的增长方面的知识。

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基本模式:指数式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指数式增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不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的数量往往会连续增长。

以某种动物为例,假定种群的数量为N O,年增长率为λ,该种群每年的增长速率都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二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t图10-1如用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成“J”形曲线。

如图10-1所示。

种群的指数式增长模式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不可能是无限的,即使在实验条件下也无法做到。

逻辑斯谛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指数式增长模式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角度

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角度

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角度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在的非生物因素所构成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系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系统的特征、功能和保护等方面。

一、生态系统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有机体的层次结构、能量流动和营养循环。

1. 有机体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由不同层次的有机体组成,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位等。

个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种群是一群个体的集合,群落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集合体,而生态位则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特定角色或地位。

2. 能量流动能量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太阳进入,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传递给其他生物。

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维持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营养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也至关重要。

养分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利用,通过分解、吸收、转化等过程,物质得以重新进入生物体内,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环境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通过养分的循环,土壤中的养分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植物又被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所消费,进而完成营养物质的循环。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流动维持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太阳能的输入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能量的流动不仅影响着生物个体的生长与繁衍,也影响着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演替。

3. 环境调节生态系统对环境有着一定的调节和稳定作用。

生态系统可以通过防止土壤侵蚀、水循环调节、温度调节等功能,减轻环境压力,保护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通过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系统意味着保护生物多样性,这对于维护整个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群落物种生态系统的概念1. 种群:小伙伴的聚会嘿,你有没有想过,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开派对?没错,这些小伙伴就是“种群”!简单来说,种群就是一群同种生物,比如一片森林里的松树,或者一条河里的小鱼,它们同样的基因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

就像我们班上的同学一样,都是为了学习和玩耍而聚在一起的。

不过,种群可不仅仅是聚会而已,它们还得面对很多挑战,比如食物、天气,还有天敌。

有时候一只小鸟飞来了,嘿嘿,松鼠可得提心吊胆了。

1.1 互助与竞争在种群里,大家可是有点儿复杂的关系。

虽然同属于一个种,但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是好朋友。

想象一下,在一片美丽的草原上,草和花儿都在争着阳光和水分。

它们就像那些在学校里拼命争夺第一的人,谁也不想落后。

所以,虽然有时候它们会互相帮助,比如一些植物的根系会一起工作,把水分和养分传递给大家,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在“争抢资源”,这可真是个残酷的游戏啊!1.2 繁衍生息说到种群,繁衍可是一件大事。

生孩子这事儿,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可复杂多了。

种群里的小家伙们得找到合适的对象,传递基因,把“家族企业”做大。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结交朋友需要眼缘,种群之间的交配也是要讲究匹配的。

有些动物为了吸引伴侣,甚至还会打扮自己,比如孔雀开屏,那华丽的羽毛就像时尚秀场的模特,真是让人目不暇接!2. 群落:大家庭的聚会好了,咱们聊完种群,接着来聊聊“群落”。

群落就是多个种群的大家庭,想象一下,一个公园里,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都是在这个大家庭里各自发挥着作用。

它们就像一个五光十色的拼图,每个小块都不可或缺,缺了哪个都不行。

2.1 相互依赖在群落里,种群之间的关系可不止是竞争,还有很多互相依赖的情谊。

比如,蜜蜂和花朵,蜜蜂忙着采蜜,花朵可乐开了花,它们互惠互利,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还有那些树木和藤蔓,藤蔓紧紧缠绕着树木,借着树木的力量向上攀爬,树木则享受着藤蔓的保护。

这样的关系在大自然里可真是比比皆是。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种群和群落(三)三、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包括该区域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

2.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丰富度:指群落中_____________ 的多少。

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物种丰富度变化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种间关系①捕食②竞争③寄生④共生4.群落的空间结构①垂直结构特点: 现象成因: 等f植物分层f f动物分层②水平结构特点: 镶嵌性,表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

成因: 地形变化、光照、湿度、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人和动物影响四、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过程。

2.类型:①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__ 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裸岩上的演替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____________________ 或其它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弃农田上的演替过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理 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呈J型曲线增长. 它的特点是:增长率 不变,无限增殖.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 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 大致符合“J”型曲线.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 如空间、食物、天敌 等制约. 它的特点是:随种群 密度上升,增长率下 降,有最大值.“S” 型曲线中有两个关键 点(K、K/2).
7.种群的空间分布
类型: 1、随机分布型:个体分布不受其他个体分布 的影响。 2、集体分布型:如蚂蚁成窝,鱼类集队成群。 有些植物种子成熟后,直接落在植株周围, 就形成了集中分布。 3、均匀分布型:如荒漠中的植株,由于彼此 抑制,株距十 分 相近。正在营巢的鸟,由 于有地盘割据的习性,巢的距离十分均匀。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 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简称群落。
2.群落的特征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于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丰富度
(2)种群中占主导地位的生物不同——优势物种
五.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 不同物种的遗传特性 及其对光、温度、水、 营养等的需求不同, 因此它们会处在群落 的不同高度。 植物垂直分布主要与 光照有关,动物的垂 直分布主要与栖息空 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即一般由植物决定。
增长 幼年个体很多,老 种群密度会越 来越大 型 年个体很少 稳定 各年龄期的个体 种群密度在一段 型 时间内保持稳定 数目比例适中 衰退 老年个体很多,幼 种群密度会越 型 年个体很少 来越小
例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 类型,据图回答:
老年 中年 幼年

A B C

第2课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2课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下列有关松花江
的描述,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松花江
B.松花江里所有的鱼
C.松花江里所有的生物 D.松花江里所有的植物
【答案】 A
5.(2019·广东)青藏高原的某自然保护区
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
态系统。高原鼠兔是保护区内的重要
物种,如图 2-1 是与其有关的食物网。
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阳光
【答案】 C
C.温度
D.空气
3.(2018·湖州)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
减的。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下列生物群体中,构成
一个“ 级” 的是
()
A.所有的鱼类
B.所有的动物
C.所有的生物
D.所有直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答案】 D
4.(2019·黑龙江)“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
【变式 1】(2019·绍兴)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目前 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已造成一定灾情。
图 2­7
(1)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用来防治草地贪夜蛾,这两种生物细胞
的主要区别是

(2)如图 2-7 所示为一种防治方法:将草地贪夜蛾爱吃的草种在
农作物(如玉米)的四周,并释放捕食蝽去捕食草地贪夜蛾,进
拟的生态系统),要想使它更加完善,还需要补充的成
分是
()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非生物部分
图 2­3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
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少了生产者。 【答案】C
【类题演练 2】 (2019·连云港)如图 2-4 表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概念一、生物的分类1.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生物的共同特征越多,反之就越少。

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基本概念:(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结构、功能和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产者:植物,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2)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矿物质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食物链的模式: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许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成网状的形式。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流动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如碳、氢、氧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和循环。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物要适应生活环境,另一方面生物会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可以从小到大分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位等几个层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层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1. 个体层次个体层次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指的是一个个单独的生物体。

在个体层次上,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2. 种群层次种群层次是个体的集合,指的是同一种类的个体在相同地理区域内的总体。

种群层次上的生物体之间通过繁殖和竞争等相互作用,维持种群的数量和结构。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因素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食物供应、栖息地质量等。

3. 群落层次群落层次是由不同种群组成的集合,指的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体的总体。

群落层次上的生物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4. 生态位层次生态位层次是指生物个体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地位和角色。

生态位由生物个体的生活方式、食物来源、生存空间等因素决定。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少了直接竞争,促进了群落的稳定发展。

这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个体是构成种群的基本单位,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而群落则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

生态位则是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角色和地位,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个体的数量和质量对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产生影响,而种群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群落内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也会影响到各个层次的结构和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动态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物种的适应,生态系统会不断调整和演化。

因此,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层次的相互关系,对于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定义

文章标题:探讨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定义与关系一、引言在生态学领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几个基本概念,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从个体开始,逐步深入探讨这几个概念,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的定义与特点1. 个体指的是一个生物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具有一定的生长、代谢和繁衍能力。

2. 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基本的生物单元角色,其健康状况和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个体的存活和繁衍需要受到适宜的环境和资源条件限制。

三、种群的定义与特点1. 种群是指生态学上一定地理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2. 种群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繁殖、竞争和协作等。

3. 种群数量的增减和变化不仅受到生物自身的特点,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四、群落的定义与特点1. 群落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有机联系的生物总合。

2. 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之间相互依存,通过捕食、共生、共存等方式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3. 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会受到环境因素、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五、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特点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的生态整体。

2. 生态系统包括了各种生物群落以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等。

3.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六、生物圈的定义与特点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水、陆和空气中由生物所占据的全部部分。

2. 生物圈中包括了各类生物种类以及它们所处的各种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3.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命的集合体,其中不同的生物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七、总结回顾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拟态
毒 蛇
毒蛇
表现得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发现, 且具警戒色的动物一般都具有潜在的伤 害性 毛 毛 虫
警戒色
典型例题
• [例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分别属 于 ( B ) A.群落和种群 C.种群和植被 B.种群和群落 D.群落和植被
[例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在草 鹿 狼多构成 (C) 的食物链中,如果狼被大量捕杀,则鹿的变化是 A.一直变多 B.先变多后变少 C.先变多后变少,再稳定 D.几乎不变
水圈大部:水面以下12千米
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全部的生物以及它所生活的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4).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 空气、矿物质等。 (2)生产者:绿色植物。 (3)消费者: (4)分解者:如细菌、真菌、腐食性动物蚯蚓。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 的一种联系。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往往有 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食物网 。
群落中生物间的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蜜蜂的现象 生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争夺食物、空间或配偶
生物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 竞争、捕食
螳 螂
青 蛙
变 色 龙
蝴蝶
动物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以便捕食 或 躲避天敌, 从而适应环境
保护色
稚鸡 竹 节 虫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形或色斑,与 其他生物或周围环境非常相似的状态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流动是物质和能量.
写出下面的一条食物链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第一 营养级兔ຫໍສະໝຸດ 第二 营养级狐第三 营养级

种群与群落研究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

种群与群落研究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

种群与群落研究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生物学中的种群和群落是研究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而群落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种不同物种构成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群体的数量、结构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一、种群的研究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集合体。

种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种群的数量、分布和结构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研究可以通过采样调查和标记-再捕捉方法来进行。

采样调查是通过采集样本并进行统计分析,估算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标记-再捕捉方法则是在个体上标记标识,然后进行野外捕捉和重新标记,根据标记和重新捕获的个体数来估算种群数量。

种群的分布可以研究种群个体在某一地理空间范围内的分布格局,包括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等。

种群结构的研究主要包括种群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大小分布等。

这些数据可以揭示种群的生命周期、繁殖策略和生存优势等信息。

二、群落的研究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

群落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方面。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竞争、共生、捕食和共存等多种类型。

竞争是群落中物种为获取资源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捕食则是指食物链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存是指群落中多种物种以共同的环境为生存基础,相互促进或者相互抑制的关系。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度等指标,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分布均匀程度。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可以通过样方调查和多样性指数计算来进行。

样方调查是在群落中设置样方,统计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然后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

多样性指数则是通过对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度进行计算,综合评估群落的多样性级别。

三、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构成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高考生物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

新高考生物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

第十单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B卷能力提升练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罗非鱼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

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表示放养的初始数量,其数量大小对环境影响容纳量影响较大B.a-b段接近指数增长,其增长速率保持不变C.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D.K3最接近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C【解析】A、最初的放养量(一定范围内)对环境容纳量没有影响,环境容纳量由环境决定,A错误;B、a-b段接近S型增长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C、c点比e点的K值大,引入天敌可使罗非鱼的死亡率增大,数量下降,因此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C正确;D、K2最接近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答案为:C。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C.某一营养级一年内的未利用量部分就是该营养级的生物量D.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就可以维持平衡【答案】A【解析】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A正确;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不能实现循环,但是可以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传递,B错误;C、某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指该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而不是一年内的未利用量部分,C错误;D、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不需要外界物质的输入,但是需要外界能量的输入,D错误。

故选A。

3.当种群长久处于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等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造成种群衰落甚至灭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低且成熟晚的生物不易出现种群衰落B.人类捕猎比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更能引起种群的衰落C.当种群数量过低时会因近亲繁殖而使生育力和生活力衰退D.不管种群数量降到多低,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必然能使其恢复重建【答案】C【解析】A、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易出现种群衰落,A错误;B、种群衰落不仅是由于人类过度捕杀,更严重的是破坏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从而剥夺了物种生存的条件,造成种内斗争加剧,个体生存机会减少,B错误;C、种群数量过低,种群小,由于难以找到配偶,因近亲繁殖,变异类型少,会使种群的生育力和生活力衰退,死亡率增加,遇到不良环境容易被淘汰,C正确;D、物种种群的持续生存,不仅需要有保护良好的栖息环境,还要有足够数量的最低种群密度,若种群数量降到最低种群密度,即使采取有力措施也未能使其恢复而灭绝,D错误。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下列关于臭氧空洞对人类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皮肤癌增加B.农作物产量减少C.免疫功能减退D.紫外线辐射减少18.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C.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D.所有生物的种群都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19.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D.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9.(6分)某生态系统的成分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图中由于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故不能构成群落。

(2)图中仙人掌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成分)。

(3)若该生态系统被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并对鹰造成严重危害,这种现象称为。

(4)要获得该生态系统老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法进行调查。

(5)某段时间内调查发现蛇的数量有所下降,但鹰的数量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能力。

若由于气候原因导致蚱蜢数量迅速增加,但当达到或者超过,就会维持在该范围内上下波动。

20.下列关于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存活曲线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B.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凹型曲线C.牡蛎的存活情况符合凹形曲线D.黑猩猩、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凸形曲线和对角线形,说明黑猩猩比水螅对环境更适应6. 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伤害陆地植物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土壤肥力8.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B. 种群内的个体都能互配繁殖C. 种群在理解条件下呈“S”形增长D. 种群的老龄个体比例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下降9. 某海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型鱼类种类减少,将导致A.生物群落发生演替B.食物网复杂程度降低C.食物链的环节增多D.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22. 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B.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C.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D.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39.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示意图,图中的②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所得的能量B.图示生物所处生态系统中所有消费者在某段时间内所合成的有机物在用于细胞呼吸消耗后剩余的量即为该时段内该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量C.若图示生物处在某人工鱼塘中,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鱼塘中所有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D.为提高初级消费者的产量,应提高图中②/(a+①)的比值40.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

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A.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41.(8分)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常被称为“地球之肾”。

(1)某湿地拥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若图1表示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简图,A 、B 、C 、D 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图中 ▲ (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

(2)研究人员在对该湿地进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时发现,该地土壤和水质中镉和铬均超过标准,并提出通过栽种吸镉植物回收镉化物,实验流程如图2;图3表示两种植物对土壤中镉化物吸收能力的测试结果及干物质燃烧的气化温度(已知镉化物的气化温度为420℃)。

若图2中气体过量排放至大气,将加剧 ▲ 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两种植物中,▲ 更适宜作为治理并回收镉化物的生态修复植物。

25. 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t 1和 t 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B. t 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C. t 2和t 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D. t 2→t 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29. (6分)某苔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1所示,其能量流动过程如图2所示。

请回答:(1)图1中猫头鹰所处的营养级共有 条食物链,除图中所示的生物外,生态系统还应具有的生物成分是 。

图2 图3(2)图1中生物体内DDT浓度最生物是。

(3)图2 中,甲代表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能量从第一个营养级到第二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用图2 中的字母表示)。

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通过的同化实现的。

2.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A.多开汽车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 D.燃煤取暖6.地球上具有最丰富生物基因库的是A.水稻田B.草原C.荒漠 D.热带雨林19.下列美于种群的表述,销误的是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27. 【加试题】蒲公英为一年生植物,每个成熟植株能产生许多种子。

自然状况下,其种子随风飘落到某草地上萌发生长,形成一个新的种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蒲公英的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B.蒲公英在第一个生长期呈集群分布C.该种群的存活曲线符合对角线形特征D.动物取食蒲公英不能将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压制在低水平29.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1)蛇在最长的食物链中处于第个营养级,通常情况下,变温动物所在的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比仅有恒温动物的。

(2)在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随季节更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看群落的结构。

若该群落由于火灾被毁灭,经若干年后此地又重新形成新的群落,这种群落演替类型属于。

第29题图(3)图中的“→”除表示捕食关系外,还可以表示的方向。

(4)若狐侵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保持相对稳定,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2.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是A. 泥石流频发B. 臭氧减少C. 酸雨普降D. 大气中CO浓度增加26.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 一片草地B. 生物圈C.一个池塘D.一片森林14.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结构不影响种群密度B. 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没有差异C. 性比率的改变不影响种群密度D.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21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 、b 1 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零B. 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 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 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 所示D. 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 ,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29. (6 分)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__。

写出该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

(2)黑莺在最长的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个营养级。

从能量流动角度看,处于食物链顶位的黑莺种群数量最少、能量也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_______________。

(3)为控制农田鼠害提供依据,可用____________法调查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4)若施用某农药控制三化膜的数量,会导致该农药在黑莺体内积累井对其造成危害。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3.在下列几种生态系统中,抵抗外力干扰能力最强的是()A.热带雨林 B.水稻田C.北方针叶林D.草地6.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下列做法与“五水共治”行动不相符的是()A.禁止直接排放生活污水 B.大量使用洗涤剂C.发展生产工艺无害化D.及时拧紧水龙头8.近期“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这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改变性比率B.降低人口密度C.调整年龄结构D.降低出生率24.关于群落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森林中,树冠层对群落影响最大B.群落水平的分布格局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群落演替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D.火灾、洪水过后进行的是次生演替29.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请回答:(1)该农田中,褐家鼠的集合体称为种群.在该食物网中它们处干第二营养级,它们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等于自然增长率.(2)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农田中将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树林.这种群落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3)若该农田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DDT.上述几种生物中,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蛇.此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1.下列不生物多样性范畴的是A.遗传多样性B.细胞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9.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两个层次,下列研究某原始森林的种群和群落所涉及的问题中,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范畴的是A.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B.单位面积印度榕树的数量多少C.各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D.各种群的年龄结构29.(6分)某原始森林被砍伐,多年后形成新的森林,但其物种组成会发生一些变化。

某兴趣小组调查该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下,请分析回答:(1)原始森林被砍伐后,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森林称为。

(2)该森林中,有的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有的动物生活在草丛中,还有的动物在树上摄食,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要调查该森林中灰喜鹊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若该森林土壤中含有一定童的DDT,上述几种生物中,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

(3)除图示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环境以及。

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0%,这说明生态系统中能世流动具有的特点。

4.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酵母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B.酵母菌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加入丙酮酸,可产生酒精、CO2与ATP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方格内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D.酵母菌不存在细胞分化现象,但必定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23.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

请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m1表示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B.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营养级II同化固定的能量。

C.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营养级II、Ⅲ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F/B×100%D.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25.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草原群落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C.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随之降低D.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28.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30株/m2)和3种杂草(均为2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田螺(取食水生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