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清的八股文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从内 容到格式都是高度标准化的。 • 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行《四书大全》、《五经大 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禁锢士人思想的 重要措施。 • 明代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对师生的言行 严加管制,学校兼有刑罚惩治的功能。
二、科举制度的演化
•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季在京 师贡院举行(春闱)。 • 这时,各地举人会集京师应进士考试。会试取士名额每届 由皇帝确定,一般在三四百人左右,按南方和北方两大区 域确定比例,大约二三十名考生录取一个。考中者称为 “贡士”,第一名称为 “会元”。 • 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
• 考试分为三场:中间各间隔两天。第一场考试《四书》义 1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 第二场考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判语5条,诏诰表内 科1道。第三场考试经史时务策5道,均限300字以上。
二、科举制度的演化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取中的贡士 参加,一般只考一场对策。 • 殿试一般没有淘汰,只是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 名次。所有取中者都通称进士。 • 分为三甲(即三等):
(三)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 明太祖因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kui)所上贺表 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话 而大发雷霆。于是将徐斩首。 • 清雍正四年(1726年),江西考官查嗣良用 《大学》中“维民所止”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 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查嗣良遂被革职下狱, 病死狱中后,仍免不了戮尸枭首。 • 据统计,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有115 案,受株连的人数之多是历史上少有的。
– 一甲进士放榜后通常立即授予官职,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 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 – 其余二甲、三甲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京官、省府官、知县等。
二、科举制度的演化
•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项,八股文亦称时文,它 的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 • 八股文的写作宗旨是“代圣贤立言”,即必须以圣人 的口气训释,而不得以作者的身份去发挥。 • 八股文有极其严格的文体要求,文章从破题、承题、 起讲、入题,正文部分分为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两两对偶,构成八股,最后以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 • 最便捷的手段是学历届科举考试的范文,时人称为 “程墨”、“房稿”。 • 明末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的危害要甚于秦 始皇的焚书坑儒。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专制工具。
– “生员不准纠党多人,不准立盟结社,不准妄行刊印。”
• 明清统治者多次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1663年)的庄廷 珑《明史》案,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戴名世《南山集》 案,雍正六年(1729年)的吕留良文选案等,都是大肆滥杀, 株连抄没,极其惨酷。 • 统治者就是要营造这种恐怖氛围来震慑知识分子,使其臣服 于君主专制的淫威,不敢有任何不轨的思想。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一、明Hale Waihona Puke Baidu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科举制度的演化 三、明清官学与书院教育 四、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一、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
• 明(1368—1644) 清(1616-1911)明清(鸦片战 争前)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之 服务的文教政策则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和浓厚的文化专 制主义的色彩。 • (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 (二)网罗士人,重用人才 • (三)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 清朝:
– 统治者更是要笼络汉族士大夫,从入关起,科举就从未停止过。清 代规定的八种作官资格中,进士和举人排在前两位。而且屡开特科, 网罗士人。如康熙十七年(1678年)特设博学鸿儒科,录取50人, 都授予翰林院官职。 – 这些笼络政策的确很有效果,士人多以学有专长受到朝廷重用为荣。
(三)兴文字狱,禁锢思想
(一)尊孔崇儒,推崇理学
• 明朝: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 不讲。
– 令儒臣辑录《五经》、《四书》及《性理全书》,颁行天下。 – 为进一步抬高程朱理学地位,明还曾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 清朝:注重学习汉文化,政治上沿袭明制,对儒学也 采取尊崇的态度。
• 早在入关以前,他们就曾派遣官员祭奠孔子,翻译儒家经典。 • 刚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年),封孔子第65代孙孔允直为“衍圣 公”。 • 第二年,又为孔子加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封号,并举行隆重的 祭孔典礼。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各地孔庙 大成殿,并于次年亲自到曲阜祭孔。 • 清朝统治者推崇程朱理学,召集理学大臣编纂《朱子全书》。 • 清朝尊孔崇儒,缓和了民族间矛盾,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二)网罗士人,重用人才
• 明朝:
–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诏书中说:“贤才,国之宝也”。他经 常访求贤才,所设的荐举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儒士、孝廉、 秀才等等,多方招纳士人,“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 提升科举地位,科举成为网罗人才的重要渠道。有“非进士不入翰 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明朝一代宰相170多人,由翰林出 者十分之九。高级官员几乎全都出身于科举。 – 明代官学生员,特别是国子监生,享有的优待之高是前代比不了的。
二、科举制度的演化
• 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三 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 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 场称为贡院,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考期 在秋八月(秋闱),考生为府、州、县学生员,每人在 一间号舍里进行全封闭式考试。乡试取士有固定名额, 京师最多,各省依人口多少和文化发达程度而定,从 二三十人到七八十人不等。 • 取中(及第)者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 中举人,就意味着已跳过“龙门”,成为统治阶级成 员了,相当荣耀。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也可直接 做官。
• 殿试放榜后,皇帝赐诸进士“恩荣宴”,全体进士的姓名都刻 在集中在国学的进士题名碑上,以流芳千古。原籍还要给考 中的进士种种表彰。
– 一甲只有三名,由皇帝确定,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 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 二甲占三分之一左右,赐“进士出身”; – 三甲占三分之二左右,赐“同进士出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