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地名——东郭、南宫、西门、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杨 柳 5、以数字为姓:五 万 第五 6、少数民族的姓:金 萨 慕容 呼延 独孤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1.题解:
明确:退: 使动用法。 使······撤退
军:驻军。 名→动
古今义:贰(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
翻译: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 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烛之驻武退扎秦师在》优氾秀课水文讲的解 南面。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 穆公。五级爵位制。
以: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对
无礼于晋: 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
于晋无礼。 函陵,秦军(于)汜南。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 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介绍背景——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 晋秦围郑。开篇
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 为下文的情节发
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 展埋下伏笔,试
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
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烛,之对武退您秦师秦》国优秀来课文说讲解,也没有什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渡河。设版,指筑
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课文讲解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讲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

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烛之武退秦师》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晋侯、秦伯⑴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⑵,且贰于楚⑶也。

晋军函陵⑷,秦军氾(fàn)南⑸。

佚(yì)之狐⑹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⑻曰:“臣之壮也⑼,犹⑽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⑾。

”公曰:“吾不能早用⑿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⒀。

然⒁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⒂夜缒(zhuì)⒃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⒅。

越国以鄙远⒆,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⒇?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i)(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⑴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⑵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高中教材文言文中经典的名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一、澜起伏的情节情节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载体,是作品主题彰显的底座。

叙事文学中缺少情节,人物的刻画、主旨的表现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则人物性格难免单一和平面化,人物形象不免模糊和概念化。

如此,则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无疑将大打折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即为此理。

观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情节波澜曲折,叙事生动活泼。

“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范南”,秦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前后被围,危在旦夕,敌强我弱、一触即发的战事不禁让人替郑国捏着一把冷汗。

然而,佚之狐对郑伯的一番推荐之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则使郑国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当人们满怀期待等候“救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时,谁知他严辞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牢骚满腹的抱怨使人们刚刚燃烧的救国之火突然间又熄灭下来,郑国似乎将被重新推到战争的边缘。

当郑伯表达出“是寡人之过也”真诚的歉意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利害的的劝说后,烛之武深明大义的“许之”,又让我们看到了郑国的希望。

“夜缒而出”的行动是紧张而惊险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唇枪舌战、巧妙周旋也是步步悬念、令人惊心的。

当“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谈判尘埃落定之时,读者悬着的心才得以释怀。

秦国不但不攻打郑国,反而派兵“戍之”,戏剧性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更增添了情节的喜剧效果。

秦国退兵后,子犯“请击之”的建议使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不仁”、“不知”、“不武”的道理陈说以及“吾其还也”的不战而退,最终让郑国化险为夷,让读者虚惊一场。

作品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和设计让读者体验到了“过山车式”的阅读刺激和快感,情节的起伏、叙事的张驰无疑正是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

高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全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全解

《烛之武退秦师》全解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2)二、《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4)三、《烛之武退秦师》课文题解 (8)四、《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导读 (8)五、《烛之武退秦师》结构 (10)六、《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特点 (10)七、《烛之武退秦师》人物分析 (10)八、《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说明 (11)九、《烛之武退秦师》疑难解析 (14)十、《烛之武退秦师》重难点讲解 (16)十一、《左传》 (18)十二、《烛之武退秦师》背景材料 (18)十三、《左传》名家点评 (19)十四、《烛之武退秦师》解析 (20)十五、烛之武形象简析 (21)十六、《烛之武退秦师》辞令赏析 (24)十七、《烛之武退秦师》中三国君主比较 (25)十八、《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构美 (27)十九、《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历史 (29)二十、《烛之武退秦师》艺术感染力 (32)二十一、晋文公:传奇的霸主 (33)二十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双赢” (37)二十三、《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 (38)二十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成语 (47)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⑥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⑧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⑨。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⑩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⑫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⑬,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⑮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⑯,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

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

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

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

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3][6]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

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敝:损害 所与:同盟
与,不知;以乱易整, 知:通“智”
不武。吾其还也。”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亦去之。
去:离开
迫晋退兵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 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 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1、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物?他们的性格 特点怎样?

郑伯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要 人
佚之狐 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秦伯
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晋侯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 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 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 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 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 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 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 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 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 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秦晋围郑示意图



崤山 军
公元前630年
郑 新郑
氾秦 南军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2 郑贰于楚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是高中语文要学习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终于爆发了城濮之战,楚军失利,晋国称霸诸侯。

次年翟泉会盟,晋与齐、鲁、宋、秦、陈等国密谋讨伐在城濮之战中背晋亲楚的郑国,况且,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期间路过郑国,郑文公不按礼节接待他,这就给晋国以讨伐郑国的口实。

于是在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东进包围了郑国都城。

区区郑国,抵挡不了两大强国而面临亡国之灾,郑文公只得起用大夫烛之武。

足智多谋的烛之武熟谙敌人的内部矛盾,利用秦晋之间的罅隙分化瓦解,终于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撤军,与郑结盟,并留部分兵力协助郑国御晋。

面对这样的局面,晋文公只得撤兵,郑国化险为夷。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三个问题:1、当时形势,大军压境,郑岌岌可危。

2、战争起因是郑贰于楚,并对晋侯无礼。

3、晋秦驻军的位置。

三层意思总共25字却交代得一清二楚。

《左传》笔法之凝炼由此可见。

如果对全文统观,将会发现这段文字中还埋下两处伏笔。

且说秦晋围郑的原因“无礼于晋”和“贰于楚”,都是晋郑之间的宿怨,与秦并无干系,可见这次出兵,秦受晋牵率而来,为后文烛之武说秦成功伏笔,为全篇奠定基石:“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看似平铺直叙,细味不难发现,秦晋驻军分开,烛之武夜缒入秦军,不会被晋军察觉,就是利用这一条件。

第二部分是交代郑国一方,从烛之武与郑文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郑内部并非没有矛盾,然而大敌临境,“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正是这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促成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为君者引咎自责,为臣者捐弃前嫌,同仇敌忾,这和晋秦联合松散,同床异梦形成鲜明对照。

斗争胜负,透出端倪。

第三部分是烛之武的一篇说辞,是本文的重点。

烛之武身负救亡之任,既见秦穆公,开口把救郑事撇在一边不提,单刀直入陈述郑之存亡与秦的利害关系。

烛之武的陈辞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先申明亡郑于秦无益。

“越国以鄙远”,既不可能,到头来只能是“亡郑以陪邻”。

第二层又翻转来极言舍郑之无害。

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千古名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二)秦穆公——行事谨慎、重利轻义、意志不坚
晋国攻打郑国,本来与秦国无关。秦国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在这两个原因之中,又以后者为重。理由有:其一,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而两军的驻扎地也值得我们注意。原文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军的驻扎地氾南,比晋军的驻扎地函陵更接近郑国。由此可见,秦穆公并非真心实意地帮助晋国攻打郑国,而是伺机而动,“进水楼台先得月”,万一郑国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依据自己的有利位置,采取适当的对策。其二,文章末尾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何秦郑既然都已结盟,秦国只要遵守与郑国的约定,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就可以了。但秦穆公为何还要派朝中的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驻守在郑国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是说这样能帮助郑国对抗晋国,从而使得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这只是浅显的表面理解,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是秦穆公的“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不惜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放弃了与晋国一同攻打郑国的初衷,使得郑国的压力有所减小。而在与郑国结盟之后,他未免节外生枝,再生变故,就派三员大将留在离郑国最近的地方,若生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秦穆公,实乃谨慎者也。凡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利益为重,总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烛之武是一个爱国志士,也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但仅有这两方面,也许只是匹夫之勇,是不能完成退秦师的重任的。这里还需要大智慧,而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智慧超群的谋士。面对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伯秦穆公,他不卑不亢,一语中的,很好地把握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牵着秦伯的鼻子往前走。烛之武是为了保卫郑国的利益而去的,但他的每一句话让人听起来似乎都在为秦国考虑,时时处处为秦的利益着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他又不动声色地使用离间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以此,烛之武成功地瓦解了秦晋的联盟。几句话,说得秦伯心花怒放,大有相见恨晚及时悬崖勒马之势。秦伯下令退兵,而失去了联盟的晋侯审时度势后,“亦退之”,烛之武仅凭三寸之舌,横扫秦晋,成功化解了郑国之危。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讲解语文课本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也”解释为“您曾经给晋国君主恩惠”“为”解释为“给予”,“赐”解释为“恩惠”,此种解释欠妥当。

一、从“赐”字施用范围看“赐”是地位高的人或长辈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财物。

晋国是侯国,而秦国是伯国,按爵位等第,晋国君主地位高于秦国君主地位。

从亲戚角度看,在课文事件发生之前,秦穆公对晋国三代君主有过帮助,即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

秦穆公的夫人为晋惠公和晋文公的同父异母姐姐。

晋惠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即二者平辈关系。

晋怀公是秦穆公的内侄,即晋怀公是秦穆公的晚辈。

晋文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二者关系是平辈,秦穆公与晋国三代君主的关系究竟怎么算呢?秦穆公不能算是晋国三代君主的长辈吧!而课下注释还明确指出“此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而二者关系是平辈,晋惠公不是秦穆公的晚辈,政治地位又高于秦穆公。

怎么能用“赐”呢?春秋时期比较注重外交场合语言的使用,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可以说是老牌的政治家,他怎么会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用错词语呢?所以“赐”字不应该是秦给晋,而应该是晋给秦。

“赐”字的名词意义也由动词意义转化而来。

例《晏子春秋》“则是君之赐也,”《左传》“重耳拜赐”一个是君主施给臣下,一个是国君施给外国的公子,同样遵循动词施用范围。

二、从句子衔接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惠公夷吾为了能入主晋国而答应给秦穆公的条件。

《史记》中记载:夷吾谓曰:“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

”但是夷吾入主秦国后却说:“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

’”背弃自己的誓言。

应该是给了秦穆公个教训。

如果“且君尝为晋君赐”解释为“并且您曾经给晋君恩惠”恩惠与教训之间就缺少了过渡,应该再加上“他怎么对待您呢?”之类的话来表示转折,然而文中并没有类似的表示转折的话。

如果上句谈恩惠下句谈教训,转折就太突兀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4《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4《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简析

②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 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 谈。他先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的土地。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大有好处,“行李之 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 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 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 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
(5)烛之武是如何触及秦国利益根本的? 先指出“亡郑”只利于晋,对秦国则有害无益;又在温 文尔雅的劝诫中,勾勒出晋国言而无信、忘恩背德的贪婪嘴 脸,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6)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 烛之武见到秦伯,站在秦国立场上,先博得秦伯好感, 这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接着烛之武指出,秦、郑 相距遥远,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 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巧妙地点 出秦、晋虽然是同盟国,但毕竟是两个国家这一事实,从根 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接下来烛之武假如继续挑拨
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 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 郑,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 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 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 终退兵,且留兵戍守。
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 关心时事,终于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完成人生的最后一 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 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 着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 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烛之武退秦师》段落划分如下:1. 第一段:秦晋围郑。

主要介绍了战事爆发的原因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为下文的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主要描述了烛之武的壮年不遇之感和郑伯的勇于自责和善于做人思想工作,使得烛之武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3.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主要展示了烛之武的雄辩之才,他运用高超的攻心术,成功说服了秦伯,让秦伯决定退兵。

这部分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既不卑不亢,又不刺激对方,更不失本国尊严,成功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

4.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主要描述了晋军和秦军分别撤离郑国的情景,标志着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段落划分。

二、文章赏析《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优美的历史散文,全文以“退秦师”为中心,详细描述了烛之武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的过程。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好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秦晋围郑的紧张形势,为烛之武的出场做了充分的铺垫。

郑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而烛之武作为一位年迈的智者,临危受命,承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任。

这种背景设置不仅凸显了烛之武的英雄形象,也激发了读者对他如何退秦师的好奇心。

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烛之武的外交才能和智慧。

他与秦伯的对话既委婉又坚定,既考虑到了秦国的利益,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

他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让秦伯意识到亡郑对秦的不利,同时揭示了晋国的背信弃义。

这种攻心术的运用使得秦伯最终决定退兵,从而实现了烛之武的目的。

文章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烛之武的形象。

例如,郑文公的急切和佚之狐的举荐都展现了烛之武的重要性和非凡才能。

而晋文公在得知秦军撤退后的反应也间接证明了烛之武说辞的有效性。

文章以晋军和秦军分别撤离郑国作为结尾,既呼应了开头秦晋围郑的紧张形势,又展示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

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

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

”公从(13)之。

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

”许之(23)。

夜縋(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

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

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

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

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

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

”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

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

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

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

吾其(81)还也。

”亦去(82)之(83)。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

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

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一书的精彩片段,也是我国古代外交史的成功范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

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秦伯:指秦穆公。

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

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

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

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贰,从属二主。

)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

(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

①军:动词,驻扎。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

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

氾,fàn。

)[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

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

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

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

”①佚之狐:郑国大夫。

佚,yì。

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

③若:如果。

④使:派遣。

)[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指导(一)重点解析1.烛之武的说辞“言资悦样”,“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烛之武的说辞技巧,就在于处处装出替对方着想,分清利害,怎样跟对方不利,怎样跟对方有利.,在替对方考虑时,分别轻重缓急,重的急的就在替对方考虑当前不利的方面,有什么不利,再归结到怎样才有利,再举事实来做证;烛之武还善于推进一步说,如从对秦国不利推到有害,如说晋的背恩,从背恩推到损害秦国,一层紧扣一层。

前面讲“亡郑以陪邻”,后面讲“阙秦以利晋”,两两相对,从无利转到有害,使论证极为有力,不容秦穆公不信。

2.人物性格特征鲜明。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郑文公、烛之武、秦穆公三个人物。

写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是有见识的。

他向烛之武道歉,提出“郑亡,子亦有不利”,激发烛之武的爱国心,郑文公还是有见识的。

写烛之武,虽不满于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他的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是忠于国而富有智慧善于说辞的。

对秦穆公,写他背弃晋国,贪图小利,终于遭致失败,也写了晋文公不忘秦穆公对他的好处,不肯攻击盟国,是有君主风度的。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

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二)学法指导1.用简练的语言评价烛之武。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归纳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攻心战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进阶练习(一)能力训练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夜缒.(zhuì) 秦军氾.(sì)南函.(hán)陵B.逢.(pánɡ)孙共.(ɡònɡ)其乏困朝.(zhāo)济C.不知.(zhì) 失其所与.(yù) 若不阙.(quē)秦D.夫.(fú)战匹夫.(fū)之勇夫.(fú)人之力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是高中教材文言文中经典的名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赏析一、澜起伏的情节情节是人物形象塑造的载体,是作品主题彰显的底座。

叙事文学中缺少情节,人物的刻画、主旨的表现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则人物性格难免单一和平面化,人物形象不免模糊和概念化。

如此,则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无疑将大打折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即为此理。

观照《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情节波澜曲折,叙事生动活泼。

“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范南”,秦晋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前后被围,危在旦夕,敌强我弱、一触即发的战事不禁让人替郑国捏着一把冷汗。

然而,佚之狐对郑伯的一番推荐之词“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则使郑国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当人们满怀期待等候“救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之时,谁知他严辞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牢骚满腹的抱怨使人们刚刚燃烧的救国之火突然间又熄灭下来,郑国似乎将被重新推到战争的边缘。

当郑伯表达出“是寡人之过也”真诚的歉意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晓以利害的的劝说后,烛之武深明大义的“许之”,又让我们看到了郑国的希望。

“夜缒而出”的行动是紧张而惊险的,烛之武与秦伯的唇枪舌战、巧妙周旋也是步步悬念、令人惊心的。

当“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谈判尘埃落定之时,读者悬着的心才得以释怀。

秦国不但不攻打郑国,反而派兵“戍之”,戏剧性的变化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更增添了情节的喜剧效果。

秦国退兵后,子犯“请击之”的建议使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不仁”、“不知”、“不武”的道理陈说以及“吾其还也”的不战而退,最终让郑国化险为夷,让读者虚惊一场。

作品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的情节构思和设计让读者体验到了“过山车式”的阅读刺激和快感,情节的起伏、叙事的张驰无疑正是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

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文题解读课文剖析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文题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围绕“退秦师”这一目的展开,记叙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背景原因以及战争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生动地刻画了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历史人物。

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背景纵览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字词梳理1.字音氾南(fàn)佚之狐(yì)杞子(qǐ)逢孙(páng .... 2.1(③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晋侯①、秦伯②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④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先依附于晋国而后来又依附于楚国。

①晋侯:指晋文公。

②秦伯:指秦穆公。

周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是称其爵位;而“晋文公”“秦穆公”是称其谥号。

③无礼于晋:晋文公为公子时流亡各诸侯国,曾经过郑国。

郑原本是晋的附属国,但晋献公以后,晋开始衰落,郑转而依附楚国,所以当公子重耳来到时,没有以应有的礼遇相待。

④贰于楚: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贰,从属二主。

)晋军①函陵②,秦军氾南③。

(晋国的军队驻扎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氾南。

①军:动词,驻扎。

②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北。

③氾南:氾水的南面,今河南省中牟南,也属郑地。

氾,fàn。

)[开篇虽只寥寥数语,对于全文却关涉极大。

它不仅暗示郑国危在旦夕,为主要人物的登台布置了背景,而且为烛之武游说成功埋下伏笔。

首先,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都只关系晋国,而与秦国无关,为烛之武离间秦晋提供了可能。

其次,秦、晋军队分驻两地,互不接触,为烛之武的秘密活动提供了条件。

]第一段交代晋秦围郑的原因,叙述秦晋的军事态势,说明郑国危如累卵的情势。

佚之狐①言于郑伯②曰:“国危矣,若③使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的。

”①佚之狐:郑国大夫。

佚,yì。

②郑伯:郑文公,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

③若:如果。

④使:派遣。

)[大敌当前,国难临头,佚之狐提出分化秦晋联盟的策略,又力荐烛之武赴此重任,由此见出佚之狐的超凡见识和知人善举,也从侧面渲染出烛之武超群的外交才干。

]公从之。

辞①曰:“臣之壮也,犹②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③。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可是烛之武推辞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事啦。

”①辞:推辞。

②犹:尚且。

③已,同“矣”。

)[烛之武婉言推辞,表面上是说自己年纪衰老,无能为力,实际上是借此以泄其长期不得重用的怨愤。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①,今急而求子,是②寡人之过③也。

然④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⑤之。

(郑文公说:“我没能早先重用您,现在有急难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但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很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②是:这。

③过:过错。

④然:表转折,然而。

⑤许,答应。

)[郑文公先勇作自我批评,接着话锋一转,以亡国之害婉劝。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毅然赴任。

国难当头,郑国君臣化解矛盾,上下齐心,同仇敌忾。

]第二段写佚之狐提出瓦解秦晋联盟的破敌之策,烛之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接受出使秦军的使命。

夜缒①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②知亡矣。

(夜里,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掉下去。

见到了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

①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②既:已经。

)[烛之武说秦,先以哀兵出之,坦陈在强国面前,郑国必亡,求得秦穆公同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

(假若灭了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①执事:左右办事的人。

不说麻烦您,而说麻烦您部下办事的人,是对对方的尊敬。

)[接着出人意料,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请求秦国退兵,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直言如果亡郑于秦有益,则请秦国进军。

烛之武仿佛不是郑国的说客,倒是秦国的谋士,这便迎合了秦穆公的心理,能够博取他的好感。

又避开了出使的目的,不谈如何使郑国不亡,而谈郑国该不该亡,解除了秦穆公的戒心。

可见烛之武游说策略的高明。

]越国以鄙远①,君知其难也。

焉②用③亡郑以陪④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秦如果越过邻国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件事是很困难的。

为什么因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晋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①鄙远:以远国为边鄙。

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里代指郑国。

②焉:何,为什么。

③用:因,介词,表原因。

④陪:增加。

⑤邻:邻国,指晋国。

)[从地理位置分析:秦在西,郑在东,晋居秦郑之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不需要亡郑,亡郑于秦无益。

从结果分析:“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厚晋必薄秦,亡郑于晋有益,于秦有害。

独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从反面申述,说明郑不可亡。

]若舍①郑以为东道主②,行李③之往来,共④其⑤乏困⑥,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客宾的主人,贵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食宿,这对您秦国也没有什么害处。

①舍:放弃。

②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故可以招待秦国过往使者。

③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做“行李”。

④共:ɡōnɡ,同“供”,供给。

⑤其:指代使者。

⑥乏困:指食宿方面的不足。

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舍郑”“君亦无所害”,这是从正面分析:存郑对秦有利。

]且君尝为晋君赐①矣,许君焦、瑕②,朝济③而夕设版④焉⑤,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座城池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抗拒秦国,这是您所知道的。

①赐:恩赐,这里指秦穆公于周襄王三年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立为国君的事。

②焦、瑕:晋国两邑名,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

③济:渡河。

④设版:指版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⑤焉:于是,在那里)[从历史事实分析,晋忘恩负义,出尔反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言下之意是,晋这样的盟友不可信,秦不可与晋结盟,助晋灭郑必不得好报,提醒秦别忘历史教训。

]夫晋,何厌之有①?既东封②郑,又欲肆③其西封,若不阙④秦,将焉⑤取之?阙秦而利晋,唯⑥君图⑦之。

”(晋国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他在东边把郑国成为他的边邑以后,就会再向西扩大它的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总之,灭掉郑国,就会使秦国受到损害而使晋国得到好处,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吧。

”①何厌之有:即“有何厌”的倒装,厌,满足。

之,起前置宾语的作用。

②封:疆界。

这个“封”字,用作动词,“封郑”,以郑国为边境;下一句的“封”字,用作名词。

③肆:延伸、扩张。

④阙:quē,侵损、削减。

⑤焉:哪里。

⑥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⑦图:考虑。

)[从晋国本性分析,“夫晋,何厌之有?”晋欲称霸诸侯,“既东封郑”,必将“肆其西封”,故从战略上看,晋不是秦之同盟,而是秦之最大威胁,是郑与秦共同的敌国。

]秦伯说①,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②戍之,乃还。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和郑国订立了盟约。

委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等人守卫郑国,于是秦军就撤回了。

①说:同“悦”。

②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国大夫。

杞,Qǐ,姓。

逢,Pánɡ,姓。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游说成功。

综观烛之武说辞,内心里处处为着郑国,但言词间却又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晓之利害,陈之得失,有理有据,深刻透彻。

说明郑不仅不能亡,不仅应该存,而且与秦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

穆公不由不心悦诚服,使秦终于与郑由交战国变成同盟国。

]第三段写烛之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多个角度陈述利害得失,不仅说服秦穆公撤军,而且促成秦国与郑国联盟。

子犯①请击之②。

(子犯请求按原计划进攻郑国。

①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舅,“子犯”是其字。

②之:指郑国。

)公曰:“不可。

微①夫人②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③而敝④之,不仁;失其所与⑤,不知⑥;以乱易⑦整,不武⑧。

吾其⑨还也。

”(晋文公说:“不行。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达今天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同盟国内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符合武德。

我们还是回去吧。

”①微: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②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③因人之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因,依靠。

④敝:损害。

⑤与:结交,亲附。

⑥知:通“智”。

⑦易:替代、改变。

⑧不武,不符合武德。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⑨其:表祈使语气的副词,还是。

)亦去①之。

(于是晋国也撤离了郑国。

①去:离开。

)[写晋国撤军,交代战事结局,呼应开篇“师必退”。

子犯主张继续攻郑,晋文公看出秦郑已经结盟,此时攻郑实际上是与秦交战,而与秦交战尚不到时候,道义上也说不过去,于是果断决定撤军,对比中见出二人战略眼光的高低。

明明是与秦交战力不从心,却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体面下台,这样不会挫伤士气,又足见晋文公机智。

]末段交待秦国撤兵之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军,郑国得以解围转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