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知识管理)哈佛商业评论KM合作专刊
哈佛商业评论

哈佛商业评论简介创刊于1922年的《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简称HBR ),是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
《哈佛商业评论》的月发行量达到25万,它几乎没有新闻图片,也没有事实报道。
创刊80多年来,《哈佛商业评论》始终致力于发掘和传播工商管理领域中最前卫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帮助管理者们不断更新理念、开阔视野、适应变化,与时代共进特色《商业评论》中文版的特色是:1、中文版《哈佛商业评论》与英文版保持同步出版,使中国读者基本能与美国读者同步阅读到哈佛商业评论,分享世界最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
2、拥有资深的杂志编辑,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能贴近本土读者的语言要求对文章进行精到的翻译,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哈佛优秀的管理思想清晰的表达出来,使国内的读者可以更快更方便的进行阅读。
3、哈佛《商业评论》70%的内容是来自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约有30%的内容是针对中国本土进行案例分析。
本土的内容将逐渐增加,对与中国国情密切结合的,对高层管理精英比较关注的管理理念的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本土学者和企业管理专家将针对中国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从而使该杂志的内容更加丰富并更能满足中国读者的需要。
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
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
多元化战略的定义企业采用多元化战略,可以更多地占领市场和开拓新市场,也可以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
所谓产品的多元化,是指企业新生产的产品跨越了并不一定相关的多种行业,且生产多为系列化的产品;所谓市场的多元化,是指企业的产品在多个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区域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所谓投资区域的多元化,是指企业的投资不仅集中在一个区域,而且分散在多个区域甚至世界各国;所谓资本的多元化,是指企业资本来源及构成的多种形式,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诸如证券、股票、知识产权、商标和企业声誉等。
哈佛商业评论 pdf

哈佛商业评论 pdf
哈佛商业评论是世界著名的商业期刊之一,其每一期都聚焦于商业领域内最重要的话题,涵盖了管理、领导力、营销和创新等方面。
这份期刊以其高质量的文章、深入的分析和实用的建议而闻名于世。
而哈佛商业评论的电子版PDF更是备受广大商业人士、学生和研究者的青睐。
对于商学院的学生来说,哈佛商业评论的PDF版本几乎是必备的资源。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知晓最新的商业趋势、了解最先进的商业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而哈佛商业评论的电子版PDF则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最新的商业知识和资讯。
除此之外,哈佛商业评论的PDF版本还为商业人士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
在这个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敏锐的商业眼光和高效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而哈佛商业评论的电子版PDF则为商业人士和研究者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最新的商业趋势和最先进的商业理念,以更加高效和敏锐地应对商业挑战。
总之,哈佛商业评论的PDF版本是现代商业人士、学生和研究者必不
可少的资源,它不仅可以为大家带来最新的商业知识和资讯,还可以让大家更加高效和敏锐地应对商业挑战。
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

《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目录l新型组织的出现 (2)2知识创新型企业 (7)3建立学习型组织 (15)4教聪明人学会学习克里斯.阿吉里斯 (28)5充分发挥公司的智力 (37)6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 (48)7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 (55)8优中取胜:专业智能的管理 (65)l.新型组织的出现彼得·德鲁克原文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作者简介彼得·F.德鲁克,作家、教授、咨询专家,其9本著作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他是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的创始人,并曾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公众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业提供过咨询。
彼得·德鲁克《论管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一书选编了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的最优秀的论文。
内容提要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
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家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于信息技术。
计算机使企业的上下沟通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自然不再需要那么多中间管理人员。
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要求员工知识丰富,能够将数据转化成信息。
那么,这种新型的、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应该怎样进行管理?答案来自于其他知识型的组织或群体,如医院和交响乐队。
首先,你需要一个“乐谱”,它简洁而明晰,告诉不同的人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
其次,你需要建立恰当的结构,使每个人都担负应有的信息责任,使他们经常自问:谁需要我提供信息?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我又需要谁提供信息?信息型组织的管理问题新颖而独特,例如怎样对专家进行激励和奖酬?怎样建立一个战略远景,把众多的专家团结在一起?怎样设计一个管理结构,使管理者和员工一道努力?怎样培养和检验高层管理人员,使高层管理人员的供应源源不断?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世纪末面临的管理挑战!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
知识管理(KM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受到1990年代的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资料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企业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原因在于:(1)竞争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加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2)顾客导向企业要为客户创造价值;(3)工作流动性的挑战雇员的流动性加快,雇员倾向于提前退休,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管理其所获得的知识,企业有失去其知识基础的风险;(4)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由于模糊性而带来的不确定性,在动态的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学习已成为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保证,组织成员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技能,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成为企业重要的稀缺资产;(5)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经营要求企业具有交流沟通能力以及知识获取、知识创造与知识转换的能力。
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知识转换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加强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绩效管理大变革--哈佛商业评论增刊

绩效管理大变革传统绩效管理看重年度目标,过程耗时巨大,评分不公平。
德勒重新设计绩效管理系统,看重员工未来发展。
新系统主要靠以季度或项目为单位的绩效快照,和每周沟通来的提升员工业绩。
马库斯·白金汉(Marcus Buckingham)[1]艾什利·古铎(Ashley Goodall)[2] 文刘铮筝译安健校李全伟编辑德勤正在重塑绩效管理系统,但你可能不会对此感到惊讶。
和很多公司一样,我们意识到德勤目前的员工评估、培训、晋升和薪酬流程,与我们的期待相距甚远。
在德勤最近进行的公众调查中,超过一半(58%)的受访高管认认为,他们目前的绩效管理方式既无法激发员工积极性,也无法提高员工的业绩。
对此我们也深有同感:绩效管理方式应该更灵活多变、实时和个性化,应该把重点放在促进今后表现上,而非评估过去。
德勤重构后的绩效评估系统令人耳目一新:没有一连串的目标,没有一年一度的总结,也没有360度评估方法。
我们化繁为简,设计出截然不同的绩效管理工具。
它以一套收集可靠绩效数据的新方式为基础,速度快、灵活、个性化和适时调整。
该系统统更适合那些人才密集型的企业,其设计的目的来源于我们获得的三大证据:对工作时间的统计、对等级评分的科学研究,以及对德勤自身进行严格的对照组研究。
耗时巨大的绩效管理长期以来,德勤使用的绩效系统很可能与你目前的系统较为相似。
每年年初,6.5万多名德勤员工都会定下个人目标。
一个项目结束后,每位员工的主管会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给他们打分。
主管还会就员工的表现程度进行点评。
这些评估被纳入年终考评,在冗长的“共识会议”上,“顾问组”会将员工与同侪相比,讨论他们一年来的表现。
根据内部反馈,德勤员工认同这种方式的稳定性,因为每名员工都有指导顾问,所以每个人的意见在共识会议上都能得到反映。
德勤的绝大多数员工觉得这一过程公平合理。
但我们依然意识到,随着新需求的出现,这不是德勤最佳的绩效管理方式。
在随时变动的世界中,一年一度的目标过于“批量化”。
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

《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知识管理目录l新型组织的出现 (2)2知识创新型企业 (7)3建立学习型组织 (15)4教聪明人学会学习克里斯.阿吉里斯 (28)5充分发挥公司的智力 (37)6如何让经验成为最好的老师? (48)7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 (55)8优中取胜:专业智能的管理 (65)l.新型组织的出现彼得·德鲁克原文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88年1/2.月号作者简介彼得·F.德鲁克,作家、教授、咨询专家,其9本著作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他是彼得·F·德鲁克非营利管理基金的创始人,并曾为许多国家的政府.、公众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业提供过咨询。
彼得·德鲁克《论管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一书选编了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过的最优秀的论文。
内容提要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
在这样的企业中,工作将由跨部门的专家小组来完成,协调与控制将更多地依赖雇员的自律意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根源在于信息技术。
计算机使企业的上下沟通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自然不再需要那么多中间管理人员。
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要求员工知识丰富,能够将数据转化成信息。
那么,这种新型的、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应该怎样进行管理?答案来自于其他知识型的组织或群体,如医院和交响乐队。
首先,你需要一个“乐谱”,它简洁而明晰,告诉不同的人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标。
其次,你需要建立恰当的结构,使每个人都担负应有的信息责任,使他们经常自问:谁需要我提供信息?需要我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我又需要谁提供信息?信息型组织的管理问题新颖而独特,例如怎样对专家进行激励和奖酬?怎样建立一个战略远景,把众多的专家团结在一起?怎样设计一个管理结构,使管理者和员工一道努力?怎样培养和检验高层管理人员,使高层管理人员的供应源源不断?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在世纪末面临的管理挑战!20年后的典型大企业、其管理层级将不及今天的一半,管理人员也不及今天的1/3。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点评3篇

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点评3篇现代的社会,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很惹人关注的话题,我们不应该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只有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你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准确的找到合适的且适合你的工作。
下面是带来的一些文章,一起来看看吧!哈佛商业评论过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现代的社会,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很惹人关注的话题,我们不应该忽视职业生涯规划。
因为只有你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你才能真正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准确的找到合适的且适合你的工作。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美国和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中,一生只从事一份工作的人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会转换好几份工作。
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现实。
但是,千万不要误以为频繁的转换工作就是值得提倡的。
因为很多人频繁的转换工作是因为做了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正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但是有一种比频繁的换工作意义更加重大的是转变职业,这些转变职业的人就是像作者所说的,找到自己的需求,明辨自己的能力、跳进不同的轨道、让策略浮现。
体验不同的生活,不断的挑战自己,实现自己的不同价值。
就像文章中提到的作者、MartinCrampon和LizBrown一生换了很多的职业,在不同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位置。
其实,我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如果发现现在的职业也许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么就应该及时的找出自己的问题,及时果断的转变自己的职业,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这样才能更好的贡献自己的价值。
就像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美国前国务卿赖斯。
她的一生转变几次职业。
她说,“我坚信,人不应沉湎于过去。
无论你以前当过什么,都不要老想着回到以前的那个自己。
转变也许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更加完美的自己。
”那么,如何转变呢?首先,必须确定志向,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摘要: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可以加强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帮助个人和组织发现、分享和使用信息,提升知识创造,掌握革新和创造力。
本文从知识管理理论的回顾、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程度论述了知识管理,以期可以正确理解知识管理,并能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1.引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持续的竞争能力。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场管理的革命。
知识管理正是适用这种管理革命需要的崭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本文从知识管理理论的回顾、目前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研究的程度展开论述,以期在正确理解知识管理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对知识管理研究程度,为将来的研究方向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知识管理理论的回顾2.1知识管理理论的确立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是西方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知识企业和确立知识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是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的指南针式的开山之作。
德鲁克初步确立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学术框架。
2.2 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知识管理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9年,国际知识管理网络(theinternationalknowledgemanagementnetwork,简称ikmn)成立于欧洲,它促进了知识管理理论的研讨和传播。
此后,《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斯隆管理评论》(sloanmanagementreview)、《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science)等学术刊物和《财富》杂志先后刊发了一批重要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serge的《第五项修炼》(thefirstdiscipleline)等一批关于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的理论著作也相继问世。
KM知识管理世界著名企业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KM知识管理世界著名企业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许多世界著名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知识管理的价值,并积极建立起了知识管理体系。
本文将以一些世界著名企业为例,探讨它们是如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
一、谷歌(Google)作为全球科技巨头,谷歌一直以知识管理而闻名。
谷歌的知识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库建设:谷歌通过内部知识库的搭建,将员工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集中管理和共享。
这个知识库包括技术文档、操作手册、最佳实践等,能够帮助员工更快地解决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
2. 内部沟通平台:谷歌拥有多种内部沟通平台,如Gmail、Google Chat等,员工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交流和分享知识。
此外,谷歌还有内部社交网络Google+,员工可以在上面创建专业圈子,共享专业知识和经验。
3. 数据分析与挖掘:谷歌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将海量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并促进创新和改进。
二、微软(Microsoft)作为全球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微软在知识管理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做法。
1. 知识分享平台:微软建立了一个名为“内部技术网(TechNet)”的知识分享平台,员工可以在上面发布技术文章、参与讨论、分享实践经验等。
这个平台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和贡献。
2. 培训和学习支持:微软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和学习资源,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知识。
包括在线课程、技术大会、研讨会等。
微软还推出了自主学习平台“Microsoft Virtual Academy”,为员工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
3. 社区与合作:微软鼓励员工参与各种专业社区和合作项目,与同行专家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推动创新。
这种社区和合作形式有助于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水平。
三、苹果(Apple)苹果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科技企业之一,其知识管理体系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之解读

“《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之解读最近读了《哈佛商业评论》重要管理思想,从中学到了很多思想和理念,文章全面、生动而且条理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该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战略篇”、“领导力篇”、“营销篇”、“人力资源篇”及“创新篇”。
涵盖了管理的各个领域,包含了目前最新的管理思想及各种经典管理理论。
以下将我个人读后的一些理解与体会简要总结如下,由于还处于学习阶段,想法可能不够全面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只代表个人目前的观点,我也会继续不断学习以能够取得更深入的理解。
一、战略篇战略主线按照波特的“定位、取舍、配称”展开。
恰在最近读过波特的《什么是战略》。
波特的战略理论主要包括:定位-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
其实质是存在于运营活动中─选择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运营活动,或者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实施方式;取舍-战略就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
没有取舍就没有选择的必要,没有选择就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配称-战略就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
对于定位,其他战略理论也有类似的说法,都是讲企业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特点的公司,让企业脱颖而出。
让企业更出众的方式主要有:总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亲近客户、产品领先、卓越运营及打造核心能力。
总成本领先、产品差异化来源于波特的《什么是战略》,认为降低成本及让顾客感到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有价值是非常关键时的。
亲近客户、产品领先、卓越运营来源于特里西和维尔斯马的《亲近客户及其他价值原则》。
卓越运营指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简便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可靠的产品-这与波特的总成本领先是相似的;亲近客户指的是确保每位客户都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产品领先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这与波特的产品差异化是相似的。
打造核心能力来源于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积累下来的学识,以及核心能力与时俱进的动态能力。
对于取舍,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中阐明了取舍的重要性,而金灿和莫博涅在《价值创新:高增长的战略逻辑》中对如何取舍:确定哪些该淘汰,哪些该降低,哪些该提高,哪些该创造。
《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经典文章

《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经典文章《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经典文章,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如果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那么不管你从何处起步,你都可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登上事业的顶峰。
不过,有了机会,也就有了责任。
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实际上,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你应该在公司中开辟自己的天地,知道何时改变发展道路,并在可能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
要做好这些事情,你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
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
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
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
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
1我的长处是什么?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
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
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
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KM原理(一)

知识管理(KM)的定义
• KINGDEE(软件供应商)认为:
• 知识管理是:1 在正确的时间向合适的人员提供正确的信息
•
2 给这些合适人员提供分析信息的工具
•
3 赋予他们对从信息中所搜集的见解作出反应的
能力
•
4 并且所有这些都是以闪电的速度提供的。
知识管理(KM)的定义
知识管理
日 常 工 作
知 识 重 用
分析筛选 结构化 非结构化
KM相关概念
知识:广义上说: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获得的认知,包括积累经
验的总和.具有四大特性:共享性,隐含性,增值性,资源性.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间接知识:
知识的类型:隐性的和显形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成文的 或者口头的,短期的和长期的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 (K-map) 在特定的企业环境中编制。K-maps 综合企
有意识的
有重点的
信息技术先进性
带有附加值IT:
特定的收效
公司: 革新文化,团队合作和共享 知识管理荣誉的处理过程
信息技术: 知识应用软件 知识仓库 集成信息传递与交换
集成IT:
多方协作
低
KM产品评估指标
•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GartnerGroup 为知识管理做的定义:
– “知识管理为一种通过合作及集成的方法来创造 ( create ) 、采撷 ( capture ) 、组织 ( organize ) 、截取 ( access )、使用(use)企 业的信息资产,这些资产包括数据库、文档,但最重要的是内隐的专门 工艺及个别职工的经验」”。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受到1990年代的信息化(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数据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组织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紀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
KM--物流企业的金矿的掘金铲?

KM--物流企业的金矿的掘金铲?继安得物流有限公司成功导入知识管理系统(赛百威知识管理系统CyberKM)后。
近日,我国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之一——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宣布正式签约上海泛微软件公司的协同办公系统e-cology ,准备基于泛微协同商务系统e-cology 平台,全面导入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应用+知识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当许多人或企业都还不清楚什么是知识管理的时候,知识管理——时下的热门话题,已经开始和物流企业亲密接触了,这会是物流业界的福音吗?知识经济下的物流企业,会把目光瞄准知识管理,赢得下一桶金吗?知识需要被管理在倍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资源,知识管理也随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据美国《财富》杂志调查:全球500强中至少将有一半的企业正通过系统实施知识管理,以提高决策与经营质量。
而在未来1~2年内,这个数字更将提升到80%。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知识每天在为我们创造大量的财富和价值,同时也正凸显出我们对知识管理的无知。
许多企业的主管经常会陷入知识缺乏的窘境:企业在不断发展,但好的经验却没有得到沉淀,结果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曾经遇到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可在需要的时候却总找不到;面队汪洋大海般的信息库,不知道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
物流企业也需要知识管理什么是知识管理?简单地说,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gment,KM)是指企业利用IT手段,对组织的知识资源(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并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
从定义上看,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的管理,哪里有知识,并且当需要系统管理的时候,就需要知识管理。
因此,从应用需求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不分行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知识管理,唯一的区别在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不一样,物流企业也不例外。
哈佛商业评论知识管理精译

哈佛商业评论知识管理精译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一种通过集中和整合知识资源,分析、开发和应用知识,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创造竞争优势的管理方法。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知识管理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哈佛商业评论中关于知识管理的文章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策略,本文将对其中几篇精彩的内容进行精译和概括。
一、知识共享与联系(Knowledge Sharing and Connection)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毕竟,知识如果只停留在个人的脑海中,并不会带来真正的价值和影响。
借鉴开放创新的概念,哈佛商业评论指出,企业应该鼓励和建立一种文化,使得员工能够自由地共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和社交网络,促进员工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知识获取与提炼(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Refinement)在知识管理中,获取和提炼知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哈佛商业评论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即引入外部知识。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学术界以及行业专家进行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取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此外,通过对内部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和整合,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三、知识传承与创新(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知识传承是保证知识延续的重要环节。
哈佛商业评论指出,知识传承不仅仅是将知识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更应该是一种跨世代的、持续的过程。
为此,企业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和培训体系,以确保知识能够得以传承和应用。
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需要与创新相结合。
哈佛商业评论强调,知识管理不应仅仅局限于存储和应用已有的知识,更应该鼓励创新和新知识的产生。
通过激励员工的创造力和提供创新的工作环境,企业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和竞争优势。
四、培养知识管理文化(Cultivat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Culture)要建立和推行知识管理,企业需要培养一种知识管理文化。
KM原理范文

KM原理范文KM原理是指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它指导着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实践和操作。
KM原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地收集、整理、储存、分享和应用知识,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创新、学习和发展。
首先,KM原理强调知识的价值。
知识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造持续价值至关重要。
因此,企业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并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使其能够有效地应用于业务运营和决策中。
其次,KM原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
在一个组织中,知识往往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
通过促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可以将分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知识库。
这有助于促进信息的流动,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KM原理强调学习与创新。
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收集和整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创新。
通过学习和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进和发展,保持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鼓励员工学习和创新,构建良好的学习机制和创新环境。
第四,KM原理强调技术的支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采用适当的技术来支持知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知识库、在线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方便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分享。
同时,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知识的检索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
除了以上的原则之外,KM原理还要求企业建立适当的文化和价值观,以支持知识管理的实践。
这意味着企业应该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学习,积极培养知识分享和传承的价值观。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并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总之,KM原理是指导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企业可以更好地应用知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创新和学习,从而提高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企业需要建立适当的文化和价值观,并采用适当的技术来支持知识管理的实践。
KM知识管理的基本定义

KM知识管理的基本定义1. 简介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一种运用科学、系统和方法来组织、获取、分享和应用知识的活动。
它涉及到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KM知识管理的基本定义,包括其目标、原则和关键要素。
2. 目标KM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通过有效地管理和应用知识资源,组织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创造价值,并取得竞争优势。
以下是KM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收集和组织知识:通过建立系统和流程,收集、整理和组织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使其更容易访问和利用。
•分享和传播知识:鼓励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通过社交化工具和技术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流动。
•应用和创新: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创新和持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学习和成长:鼓励组织成员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3. 原则KM知识管理基于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有效的知识管理实践。
以下是KM知识管理的主要原则:•以人为本:认识到知识是由人持有和创造的,因此,知识管理应该始终关注人的需求和行为,鼓励参与和合作。
•全面管理:将知识管理纳入组织的管理体系中,与战略、组织结构、流程、文化等相互关联和支持,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管理体系。
•连续学习:知识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过程,组织应鼓励持续学习和改进,保持对新知识、技术和趋势的敏感。
•技术支持: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和工具,例如知识库、社交化平台、数据分析等,提供支持和便利。
•绩效评估:通过制定和追踪关键绩效指标,评估知识管理的成效,检验措施的有效性,并不断改进和调整。
4. 关键要素KM知识管理的实践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知识获取与创建:通过内部研发、外部采购、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获取和创造知识资源。
•知识组织与存储:利用分类、标签、索引等方式组织知识,建立知识库、文档管理系统等存储和共享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M知识管理)哈佛商业评论KM合作专刊哈佛商业评论――知识管理专刊内容主题:知识管理:点亮组织智慧。
内容:刊首语(哈佛的声音)…………………………………………………………….。
理念和观点1、知识创造型企业(野中郁次朗)2、知识管理是一种处事态度(徐霞)3、知识管理的体系思维(杨健伟)4、后ERP时代的EKP应用(夏敬华)5、解决方案专页实战和案例1、像经营媒体一样经营知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管理持续建设(陈利华)2、知识化协同工作平台推动中的变革智慧(孙榕璟)3、高管门户支撑企业战略管控知识化(周伟)4、智慧的项目——K化的项目运营(孙榕璟)5、创新梦工厂支撑创新2.0落地(刘向华,夏敬华)6、门户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蓝凌研究院)研究和方法K运营(陈利华)知识型工作评估模型(蓝凌研究院)知识管理,你准备好了吗?(夏敬华)刊首语知识管理,点亮组织智慧凡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能持续成长和长盛不衰的组织,能够经历时间和竞争的洗礼傲然屹立,总有一种非常坚韧的DNA(组织智慧)存在, 这种由组织根据前人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经长期的实践而提炼出规律性的精华,在组织内部经过固化、共享和传承后,成为组织长盛不衰的核心基因, 它如同组织的导航塔,指引着组织中的每一个员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不断挑战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引领组织穿越时空隧道,实现可持续快速发展!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全球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赏,但中国企业也面临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这个转变客观上要求更多的中国企业转型为知识化组织,把如同大自然稀世珍品钻石一样蕴藏在组织中的智慧充分挖掘出来,让组织智慧在此大时代背景下呈现钻石般的价值。
作为中国知识管理高端解决方案引领者的蓝凌,深刻认识到这一行为对中国企业的价值,联合哈佛《商业评论》和IBM,旨在中国掀起一轮点亮组织智慧的行动。
《知识管理-点亮组织智慧》专刊的出版也是此行动中的一个环节。
正如您打开这本精美的专刊所看到的,蓝凌人和蓝凌伙伴们正尽力挖掘和呈现智慧化之旅中的观点、故事,期望通过哈佛《商业评论》这个高端平台抛砖引玉,把多年来在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思考和鲜活实践,呈现给高质量的读者。
若本专刊的某些观点、某个案例对您有一丝触动或者借鉴作用,并能应用于自己组织而产生价值,也不枉他们的苦心。
如何借助知识管理点亮组织智慧?总结成功者的经验,发现他们通常会坚守三个方面:一是在战略上重视组织智慧的积累和传承,这通常关乎企业领袖的视野和洞察力;二是建立独具魅力的知识型文化和制度保障体制,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员工的文化和背景、期冀和抱负呈现多态化是个客观趋势,因此企业文化和制度方式赖以立足的价值观,必须能够凝聚、传承、感召和留住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型员工;三是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知识化支撑平台,它就像一本空白的书,让组织在上面不断书写辉煌,形成组织自身的“四库全书”和“资治通鉴”。
组织智慧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任何行业的企业都可以从“知识化向智慧化组织演变”。
组织智慧也许开始的光芒会弱小,但只要坚持从战略、文化和平台这三个方向持续实践、评估和优化,假以时日,组织智慧必会如钻石般溢放光芒。
让我们共同迈向智慧之旅!让我们用心中的激情和理想一起点亮组织智慧!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霞(2009-4-23)知识创造型企业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内容摘要:在不确定性就是唯一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一个可靠来源就是知识。
然而,很少有管理者能够了解“知识创造型企业”的真正本质,就更不用说懂得如何管理这样的企业了。
本文最初发表于1991年,作者是日本的组织理论家野中郁次郎。
作者认为,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即把组织视为“处理信息”的机器。
根据这一观点,只有正规的、系统性的东西才可称为有用的知识。
但是,对于知识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管理界还存在另一个观点。
而这种观点在本田汽车、佳能公司、松下电器、NEC、夏普公司、花王公司等极为成功的日本企业中最为普遍。
这些企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管理新知识的创造。
作者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认为在任何组织中的知识创造都存在四种基本模式: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隐性。
而在知识创造型企业中,上述四种模式都会存在于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动态互动过程(也即一种知识螺旋)之中。
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表达那些难以言表的东西。
遗憾的是,能达到这一目的一种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往往最容易被大家忽视,这就是管理者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直觉和见解的大量形象化语言和象征手法。
在日本企业中,这种具有启迪性,有时甚至极富诗意的语言,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起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作者认为,“隐喻”、“类比”和“模型”概括出了组织把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整个过程:首先,用隐喻把相互矛盾的事情或想法联系在一起;然后,通过类比化解这些矛盾;最后,把创造出的新概念具体化,并建立模型以体现这些概念,使企业中的其他员工也能利用这一知识。
为了促进隐性知识的传递,日本企业将冗余作为组织的设计原则。
为此,他们鼓励内部竞争和战略性轮岗,并确保员工能够自由接触公司信息,不管他在组织中处于什么职位。
由于在新知识含义的理解上,人们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混乱看上去也成了组织内部的一大问题。
然而,如果企业知道如何管理这种混乱,它就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知识的丰富来源。
而要管理这种混沌状态,关键就是促使员工接受挑战,重新审视那些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知识创造型企业,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员工从这种混沌状态走向目标明确的知识创造。
许多日企的首席执行官就认为他们的职责是清晰地描述公司的“伞型概念”,同时,设定一些标准,以衡量组织成员不断开发的新知识的价值。
除此之外,公司的愿景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允许有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释。
一个更为模糊的愿景有助于员工和工作小组自由、自主地设定自己的目标。
高管们最好能够扫清所有障碍,为自我管理的小组或团队提供发挥的舞台。
在所有这些企业中,中层管理者都在努力综合一线员工和高层管理者的隐性知识,使其成为显性知识,并融合到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之中。
从这一方面说,他们是知识创造型企业中真正的“知识工程师”。
知识管理是一种处事态度访深圳市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霞女士文/erp世界网总裁季献忠这是一个充斥着高科技的时代,却是一个无人敢妄称“知识分子”的时代。
无论是空调冰箱,还是彩电洗衣机,一有“毛病”照样难倒一片高学历的精英们?没错,“术业有专攻”,不断细化的行业分工本身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如何掌握知识”比“掌握何种知识”要重要的多!“知识是需要管理的,而如何管理知识本身也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是一种处事态度。
”深圳市蓝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CEO徐霞女士日前在深圳对笔者表示,“在看似玄妙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里面其实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管理科学。
”知识管理要解决哪些问题?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对自己经验教训的总结,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于一个团体组织来说,知识管理就会相对复杂一些,而取得的效益也会更加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一家企业或组织更需要推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因了。
“知识管理并非一定要代表高新科技,而是随着竞争的需要而推到前沿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知识管理主要由人、流程、文化以及知识本体等主要要件组成。
徐霞说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他是知识创造者和知识的载体。
”很多时候,某个部门碰到的问题,却不知道别的部门也发生而且解决过同样的问题,就拼命地自己想找出答案来,结果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因此,企业必须有一个管理支撑平台,可以让大家掌握、分类、分享与管理知识,通过内部平台管道,让所有的人都可以接触到各种经验。
“很多企业领导人实际上正在忽视这些并非无形的资产。
”北大EMBA毕业的徐霞因为从事知识管理的缘由有机会被教授《信息与知识管理》的老师要求回到北大EMBA课堂给学生们分享知识管理,而这些“学生们”大部分都是企业的老板,但对知识管理本身的理解程度和企业应用却让徐霞很是觉得可惜。
“老板们最想要的是扩张,最好是稳健的扩张。
那么他以前的最佳实践、一些可透明的管理方式就需要有一个共享的平台。
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按部就班地把他的最佳经验进行整合,是对被很多人认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梳理和整合,而这个价值比单纯的‘有形资产’更大!”。
“如果今天一把火把“XX品牌”烧了,那明天还可以照样可以创造出一个同样的一家公司出来。
”这个故事通常被解读为一家公司的品牌力量,而我们想说的是,这家公司的品牌背后是无数最佳实践、高超的管理流程和文化等知识所管理着的,因此,最根本的是出色的知识管理造就了传世品牌的诞生和传承!知识的重要特征就是传承性,如果一开始可能是数据(Data),再后来可能整理成有用的信息(Information),经过不断地重复验证才会成为知识(Knowledge)。
对一些以掌握独有知识以获取权利地位的人来说,让他们去与别人分享知识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为了从企业大局出发,这是必须要改变的文化和制度。
工具的采用就会成为必然手段,上一套ERP系统是流程的转接变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上一套KM系统就可以帮助把那些散落在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知识可以进行有效地归纳总结,知识本身也会在分享、传承过程中将会不断扩大它的价值。
知识管理并非某些领先企业的专利,当然也并非某些精英们所垄断。
恰恰相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些好的习惯对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企业来说同样如此。
知识管理就是让他们养成“烂笔头”的习惯,即使是一家基础薄弱的企业、一群资质一般的员工也照样能造就一家赫赫有名的品牌企业。
传统企业的绩效评估常是由上而下。
老板就是权威,是公司里最博学多闻的人,而这就是为什么他能成为老板的原因。
这些都有碍公司知识的流动。
今天,老板的定义应该是:有能力整合知识的人。
公司的目的就是要创造知识,运用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亚马逊、eBay这些创造知识、分享知识的公司,能够那么走红的原因。
过去大多数公司觉得自己的使命是生产产品,现在应该要扭转过来,变成生产知识。
专利只是知识的结果,重点是知识必须在不同项目、部门间分享。
克服这个障碍的方法之一是,设置一些诱因,鼓励分享知识。
所以绩效评估、沟通方式都必须改变。
知识管理必须同时以内部和外部为焦点。
内部知识指的是和内部其它部门、团队共同分享知识;但是知识管理还需要应用在外部,也就是把股东、供货商、顾客连结起来,协助你推动事业成长。
如果你把一些流程外包,更必须在这些供货商之间建立一些机制,大家一起推动公司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