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的背景与意义1.1 了解庖丁解牛的历史背景1.2 理解庖丁解牛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中的意义1.3 探讨庖丁解牛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第二章:庖丁解牛的技术与方法2.1 学习庖丁解牛的基本技术和方法2.2 分析庖丁解牛的技术要领和操作步骤2.3 实践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技巧的应用第三章:庖丁解牛的艺术与审美3.1 探索庖丁解牛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3.2 分析庖丁解牛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3.3 欣赏庖丁解牛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第四章:庖丁解牛的文化与传统4.1 了解庖丁解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4.2 探讨庖丁解牛与饮食文化的联系和影响4.3 体验庖丁解牛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第五章:庖丁解牛的当代发展与创新5.1 分析庖丁解牛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5.2 探讨庖丁解牛的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5.3 思考庖丁解牛的当代意义和未来发展第六章:庖丁解牛的生态与伦理6.1 探讨庖丁解牛中的生态智慧与和谐共生6.2 分析庖丁解牛在现代食品安全与伦理的意义6.3 反思庖丁解牛的生态伦理对生活的影响第七章:庖丁解牛的营养与健康7.1 学习庖丁解牛后的食材营养价值7.2 分析庖丁解牛对健康饮食的贡献7.3 实践庖丁解牛后的食材烹饪与营养搭配第八章:庖丁解牛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8.1 了解庖丁解牛对环境保护的作用8.2 探讨庖丁解牛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8.3 思考庖丁解牛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第九章:庖丁解牛的全球视野与交流9.1 分析庖丁解牛在国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9.2 探讨庖丁解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影响9.3 反思庖丁解牛在全球视野下的机遇与挑战第十章:庖丁解牛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展望10.1 探索庖丁解牛在现代科技下的创新实践10.2 分析庖丁解牛的未来发展趋势10.3 思考庖丁解牛在未来的生活应用与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庖丁解牛的背景与意义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包括:庖丁解牛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中的意义以及与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及意义。
掌握庖丁解牛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1.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来源和故事背景。
解释庖丁解牛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讲解庖丁解牛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和意义。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教师演示庖丁解牛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学生观看并尝试模仿。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相关词汇的填空。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二章:庖丁解牛的工具与设备2.1 学习目标了解庖丁解牛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
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设备。
2.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如刀、斧、钩等。
讲解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设备。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庖丁解牛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设备。
学生观察并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设备。
教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学生跟随练习。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工具设备的图示识别。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三章:庖丁解牛的步骤一:屠宰3.1 学习目标学会庖丁解牛的第一个步骤:屠宰。
理解屠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讲解庖丁解牛的第一个步骤:屠宰。
解释屠宰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庖丁解牛的屠宰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听讲并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屠宰步骤的图示识别。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四章:庖丁解牛的步骤二:去毛4.1 学习目标学会庖丁解牛的第二个步骤:去毛。
理解去毛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讲解庖丁解牛的第二个步骤:去毛。
解释去毛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庖丁解牛的去毛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听讲并跟随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回答问题和去毛步骤的图示识别。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庖丁解牛》导学案(最新)
《庖丁解牛》导学案(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庖丁解牛》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通过对比分析,体会庖丁解牛的技艺与庄子的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庖丁解牛的精湛技艺,体会“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其技艺的精湛。
掌握庄子“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庖丁解牛技艺背后的哲学内涵。
将庄子的哲学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庖丁解牛》原文及注释。
相关背景资料及图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预习《庖丁解牛》原文,查找不理解的字词。
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庖丁解牛的动画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导入:你们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吗?庖丁是如何做到游刃有余的?2. 作者简介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其代表作《庄子》又称《南华经》,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庄子思想:庄子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3. 文本解读3.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学生齐读《庖丁解牛》原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概括内容: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2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3.2.1 第一段:庖丁解牛的过程重点字词:庖(páo)、丁(dīng)、解(jiě)、牛(niú)、依(yī)、乎(hū)、天理(tiān lǐ)。
句式分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内容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如同音乐般和谐,技艺精湛。
(完整版)《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助词,相当于“于”,不译)技矣。始(开始时、当初)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解牛之(结构助词“的”)时,所见无非(没有不是)牛者;三年之后,未尝(未曾,不曾)见全牛也。方(正,正在)今之时,臣以(用,介词)神(精神)遇(会合,接触)而(转折连词,“但”“ 却”)不以目视,官知(耳眼等器官的感觉,这里指视觉)止(停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击)大郤(大的缝隙),导(顺着,循着,这里有导入的意思)大窾,因(依照,动词)其固然(副词词尾,•••的样子),技(应是“枝”,支脉)经肯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未尝(没有(拿刀去)尝试),而(递进连词,“更”)况大軱乎!良(技术高明)庖岁(每年,名词作状语)更(换)刀,割也;族(众,一般的)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结构助词,“的”)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转折连词,“但”)刀刃若(像,如同)新(刚,副词)发(出,磨出)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从”)硎。彼(那,指示代词)节者有间(空隙,间隙),而刀刃者无厚(没有厚度);以(介词,用)无厚入有间,恢恢(很宽绰的样子)乎(用在形容词后面,表停顿)其(代词,指前面的“节者有间”)于(介词,对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十九年而(转折连词,“但”)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虽然这样,即使如此),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戒(做好准备,准备齐全),视为(介词,因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卸落)地。提刀而(修饰连词,不译)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刀而(承接连词,“接着”“就”)藏之。”
《庖丁解牛》优秀导学案
《庖丁解牛》优秀导学案《庖丁解牛》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2.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释义:足之所履:lǚ(踩)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莫不中音:zhòng(合乎)批大卻:xì(空隙)导大窾:kuǎn(空)族庖月更刀:gēng(换)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怵然为戒:chù(害怕,恐惧)肯綮:qìng(结合处)2.作家作品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3.出自本课的成语典故:(1)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阻碍。
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3)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4)深中肯綮(shēnzhòngkěnqìng):必要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
肯綮:书面语,名词,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
【文本研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题目是何意思?庖,厨师。
丁是他的名字。
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公开课《庖丁解牛》导学案-word
公开课《庖丁解牛》导学案《庖丁解牛》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重点文句的翻译。
2、了解庄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句子及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养生主》及其思想“养生主”:“养生”意为保养生命,“主”指道理和方法。
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
“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文章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之后就用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养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论点是“缘督以为经”,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
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高中语文《庖丁解牛》导学案
第17课庖丁解牛导学目标 1.掌握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一文化常识1.背景解读庄子生活的年代,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本文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学校与科举(二)(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有才德、办事廉正、孝顺父母的人。
(2)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3)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4)古代科举考试:院试,考秀才,参考者是童生,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考官是学政;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2.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声响)(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此指拭擦)(4)批大郤.(“郤”通“隙”,空隙)(5)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支脉)3.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古义:此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2)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两个词,虽,虽然;然,这样今义:连词,多与“但是”连用,表转折(3)视为止,行为..迟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4)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5)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6)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7)奏.刀马砉然古义:进今义:演奏,奏乐(8)乃中《经首》之会.古义:节奏今义:能,善于;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名词作动词,踩)(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名词作状语,年,每年;月,每月)(3)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4)视.为止,行.为迟.(“视”“行”,动词作名词,视,目光;行,动作。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庄子》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一、目标定方向: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掌握文中重点成语。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文章主旨,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二、温故知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庄子》: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用寓言故事和譬喻来说明道理。
《庄子》共 33篇,其中内篇7篇,为庄周所作;外篇11篇,杂篇15篇,相传为庄周门人及其后学所作。
三、自学初感知1.解题:2.字音:所倚yǐ所履 lǚ所踦 yǐ砉然 huā騞然 huō批大郤 xì导大窾 kuǎn 肯綮 qìng大軱 gū硎 xíng 謋然 huō怵然 chù中音 zhòng 更刀 gēng 有间jiàn 向然xiǎng盖 hé技经 zhī善刀 shàn3.疏通文意:提示:试翻译,有难点,做标记,看注解,善合作,求共赢。
4.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2——3):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4):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合作深探究1.欣赏解牛之美——文章是如何描绘解牛场面的?(1)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视觉舞蹈话(2)声音:砉然向然,奏刀騞然Array(3)节奏: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小结:通过对庖丁解牛时动作、声音和节奏的生动描写,逼真地再现了解牛的全过程,突出了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给观看者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究解牛过程——了解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庖丁是如何达到此出神入化之境界的?(1)臣之所好者道也——(寻求规律),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力求超越(总述技艺高超的原因)。
(完整word版)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备课时间:主备教师:张晶瑜备课组长签字: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方法与过程: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难点::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三、解题庖::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四、展示预习成果1、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字词正音及解释踦yǐ(支撑,接触) 騞huā(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简介1.1 庖丁解牛的含义解释“庖丁解牛”的字面意思介绍“庖丁解牛”在中华文化中的深层含义1.2 庖丁解牛的历史背景了解庖丁解牛的起源和发展探究庖丁解牛与中国古代烹饪文化的关系第二章:庖丁解牛的技巧与方法2.1 刀工技巧学习庖丁解牛中的刀工技巧掌握刀工的基本要领和操作方法2.2 解剖方法探究庖丁解牛的解剖方法了解不同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技巧第三章:庖丁解牛的实际操作3.1 准备工具和材料学习庖丁解牛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熟悉各种刀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2 实际操作步骤掌握庖丁解牛的实际操作步骤练习解牛的基本技巧和流程第四章:庖丁解牛的应用与创新4.1 庖丁解牛在烹饪中的应用了解庖丁解牛在烹饪中的应用范围学习如何运用庖丁解牛技巧制作美味佳肴4.2 庖丁解牛的创新与发展探究庖丁解牛的创新与发展方向讨论庖丁解牛在现代烹饪中的作用和价值第五章:庖丁解牛的文化意义5.1 庖丁解牛与中国传统文化探讨庖丁解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分析庖丁解牛在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5.2 庖丁解牛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思考庖丁解牛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讨论如何传承和发扬庖丁解牛的文化精神第六章:庖丁解牛的烹饪实例6.1 经典菜肴制作通过庖丁解牛技巧制作经典菜肴,如红烧牛肉、清蒸鱼等。
学习如何运用庖丁解牛技巧提升菜肴口感和美观度。
6.2 创意菜肴设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的创意菜肴。
教授如何将庖丁解牛技巧应用于创新菜肴的制作。
第七章:庖丁解牛的烹饪技巧提升7.1 刀工进阶训练深入学习更高级的刀工技巧,如切丝、切片等。
练习提高刀工速度和准确性的方法。
7.2 解剖技巧深化探究更复杂的解剖技巧,如处理复杂的肉类结构。
学习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食材,如海鲜、家禽等。
第八章:庖丁解牛的安全与卫生8.1 安全操作规范强调庖丁解牛操作中的安全规范。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刀具和避免受伤。
8.2 卫生管理知识教授烹饪过程中的卫生管理知识。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庖丁解牛背后的辛勤付出和敬业精神;(2)学会珍惜粮食,感恩他人的劳动成果;(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卓越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3)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庖丁解牛技艺的描绘和阐述;(3)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庖丁解牛》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庖丁解牛的技艺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2)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主题思想。
5. 实践拓展:(1)让学生模仿文中庖丁解牛的技艺,进行实际操作;(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亮点和不足;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价: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领悟和个人的感悟。
《庖丁解牛》导学案(2篇)
《庖丁解牛》导学案(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庖丁解牛》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难句,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庖丁解牛的哲学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庄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庄子“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将庖丁解牛的智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庖丁解牛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庖丁解牛的奥秘。
提问:你们认为庖丁解牛的秘诀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做到游刃有余?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庖丁解牛》,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讨论: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解决部分疑问。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解析: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庖”、“丁”、“解”、“牛”等。
句式分析:分析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段落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
4. 对比分析,深化理解对比阅读:将《庖丁解牛》与其他描写技艺高超的文章进行对比,如《卖油翁》。
讨论:庖丁解牛与卖油翁的技艺有何异同?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5.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现实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庖丁解牛的智慧。
写作练习: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基础作业熟读并背诵《庖丁解牛》。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拓展作业搜集有关庄子的其他寓言故事,分析其哲学思想。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庖丁解牛对你的启示。
五、板书设计《庖丁解牛》一、庖丁解牛的过程1. 视其止,徐而图之2. 批大郤,导大窾3.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二、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1. 顺应自然2. 无为而治3. 游刃有余三、现实意义1. 寻找规律2. 谨慎行事3. 心无旁骛六、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了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是否理解了庖丁解牛的哲学思想?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措施: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更好地将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导学案二:《庖丁解牛》哲学智慧探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庖丁解牛》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庖丁解牛》导学案
《庖丁解牛》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和哲理;(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2)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深入挖掘文本内涵;(3)学会运用文本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规律、遵循规律的意识;(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3)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和哲理;(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2. 教学难点:(1)理解“庖丁解牛”这一寓言的深层含义;(2)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3)运用文本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1)介绍《庖丁解牛》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 文本解读(1)庖丁解牛的故事梗概;(2)庖丁解牛的寓意和哲理;(3)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人物分析(1)庖丁的形象分析;(2)文惠君的形象分析;(3)其他人物形象的解读。
4. 象征意义(1)文本中的象征物及其意义;(2)象征手法的运用。
5. 知识拓展(1)与《庖丁解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2)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及其寓意。
6. 阅读与鉴赏(1)文言文的阅读方法;(2)文本的审美价值。
7. 实践与运用(1)运用文本中的哲理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2)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以下为详细内容:一、导入新课1. 介绍《庖丁解牛》的作者和背景《庖丁解牛》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一篇寓言故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学说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世界万物皆相对,主张“齐物我”。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庖丁的优秀之处和原因,感悟解牛故事蕴含的深刻哲理。
文化传承与理解: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知识竞赛等方式疏通文意并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难点:通过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一)历史背景:相传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其家族本是楚王之后,吴起变法之后,庄子一家避乱迁至宋国蒙地,生活穷困潦倒。
庄子自幼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中,物质生活的匮乏姑且不论,庄子那幼小的心灵已过早地承受了过多过重的压力。
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天资聪颖的庄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另外,因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庄子在耳濡目染中读了许多书。
因此庄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辨,这是庄子成为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根本的原因。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死亡的气息时时缠绕着生存的人们。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为了提醒人们要“贵生”“重生”,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便写下了这篇富有哲理的美文。
(二)作者简介: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
《庖丁解牛》教案导学案第一章:庖丁解牛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庖丁解牛》的背景及意义。
理解庖丁解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故事背景和来源。
分析庖丁解牛的故事情节,重点解析关键事件和人物关系。
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词汇。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庖丁解牛》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中的主题思想,探讨庖丁解牛的象征意义。
进行词汇练习,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
第二章:庖丁解牛的技巧与方法2.1 教学目标理解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庖丁解牛的技巧和方法,如观察、分析和推理等。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庖丁解牛的过程,总结解牛的技巧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庖丁解牛的应用3.1 教学目标理解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将解牛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教学内容探讨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解牛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庖丁解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将解牛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
第四章:庖丁解牛的哲学思考4.1 教学目标理解庖丁解牛背后的哲学思考。
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探讨庖丁解牛背后的哲学思考,如对生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庖丁解牛导学案 教案教师版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பைடு நூலகம்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和不懂规律固执蛮干的人。
3、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课题
《庖丁解牛》
课时
2
主备
审核
张杰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
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主旨.
学习
方法
1.自读课文
2.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
课
前
必
知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技巧。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
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
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
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
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庖丁解牛》导学案(教师版)
《庖丁解牛》教案素养目标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3、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一、知人论世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庖丁: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补充:关于养生主的解释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1.解题庖丁: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补充:关于养生主的解释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技巧。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关于课文出处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本文中,庄子的本意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那么,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关于养生主的解释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
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
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
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
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解题庖::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课堂导学]一、字词正音及解释踦yǐ(支撑,接触) 騞huā(象声词)卻xì(同隙,空隙) 窾kuǎn(空) 綮qìng(结合处)軱gū(大骨)硎xíng(磨刀石)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二、指出下列成语在课文中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
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三、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熟读课文,解释下列词句中重点实词词足之所履踩(名词作动词)乃中《经首》之会节奏依乎天理牛的天然结构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每至于族(筋骨)交错的地方怵然为戒警惕的样子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
这里是擦拭的意思五、阅读1—2节,思考问题:文中是怎样描写解牛场面的?请划出关键句子。
庖丁解牛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声音: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了一幅完整的解牛图,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节拍的,可见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有节奏,具有美感。
(作者是以动作、声音描写为主,庖丁的技术高超。
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这一系列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文本研习]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各题:一、归纳重点字词(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5)盖:“合盖隆起,皆隐尊中”(《张衡传》)器物的盖子“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胜过、压倒。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表肯定判断。
原来是。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表推测性判断。
大概。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
“技盖至此乎”疑问代词。
通“盍”。
何,怎么。
(6)善:“善哉”表示同意的答应词“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擦拭“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友好“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好,羡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7)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二、古今异义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三、词类活用:“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做状语四、特殊句式“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技经肯綮之未尝”“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五、联系第三节,庖丁解牛遵循的是什么?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超?道(自然规律)解牛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对比突出“道”之重要(分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对比:突出“道”之重要分析:良庖、族庖、自己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
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都是先果后因)六、思考:庖丁是经过哪些阶段才达到这个境界的?结合你的亲身经历,说说你的体会。
解牛的三个阶段: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目有全牛(不懂规律)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运用规律)[文本研习]一、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A、用牛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刀来比喻人B、庖丁解牛要点: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善刀而藏之(依理—谨行—藏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二、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A、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B、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C、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D、做事要循序渐进三、拓展:你能在《庖丁解牛》中找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吗?[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王国维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庖丁解牛》A: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王国维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庖丁解牛》B:解牛之初到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王国维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庖丁解牛》C: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游刃有余,终成正果??四、课堂小结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于丹<<庄子心得>>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困难面前能像庖丁一样依理,慎行,做到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健康快乐幸福地生活!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15分钟)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贷:借B.庄周忿然..作色曰忿然:生气的样子C.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游:游玩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肆:店铺、市场2.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故往货粟于.监河侯 B.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C.请奏命求救于.孙将军 D.赵氏求救于.齐3.下列对上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税金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养生的急需品,虽少即可养生,监河侯对于庄子,远赐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