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dl]新人教版选修1:2.2《月球和地月系》学案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月球和地月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月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地月系的构成和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掌握月球的形成、月球的物理特征、月球的地理意义等基本知识。

同时,需理解地月系的构成,包括月球轨道、月球运动等。

2. 观察与记录(1)月相观察:学生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晚记录下月亮的形状和位置,并绘制简图,以观察月相变化。

(2)星空观测:选择晴朗的夜晚,观察星空,特别是月亮的位置和与其他星座的关系,并记录下自己的观测感受。

3. 制作与展示(1)制作月球模型:学生可利用手边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月球模型,包括月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和地貌。

(2)展示地月关系:学生需将地月系的关系以图示或动画形式进行展示,清晰表达地月之间的距离、运动关系等。

4. 实践操作与探究(1)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资料,查找关于月球的最新科研成果或探索计划,并撰写简短的报告。

(2)设计一次模拟太空旅行的活动,包括模拟月球表面的环境、太空行走等环节,并记录下活动过程和感受。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作业内容,并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观察记录要详细,包括时间、地点、天气状况、观察到的现象等要素。

3. 制作模型和图示要具有科学性,能准确反映月球和地月系的特点。

4. 报告和展示要结合所学知识,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5. 实践操作与探究环节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准确度、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1. 理论知识掌握程度。

2. 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和准确性。

3. 制作模型和图示的科学性和创意性。

4. 报告和展示的条理性和内容充实度。

5. 实践操作与探究环节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月球与地球的物理特征及运动规律。

2.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认识地月系的基本概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及现状。

二、教学内容1. 月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1.月球的物理特征:大小、质量、表面特征等。

2.月球的运动规律:公转、自转及其对地球引潮力的影响。

2. 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1.地月系的基本概念:距离、运动轨道。

2.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引力、引潮力、日食、月食。

3.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现状1.人类探月的历史:苏联、美国、中国等。

2.人类探月的现状:计划、目标及探测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月亮为什么会有圆月、半月和月蚀等现象?2.人类探月的历史有哪些呢?2. 月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1.讲解月球的物理特征。

2.指导同学们进行实验,模拟月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

3.讲解月球对地球引潮力的影响。

3. 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1.讲解地月系的基本概念。

2.模拟地球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引导同学们观察日食、月食等现象。

4. 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现状1.讲解人类探月的历史,介绍苏联、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探月计划和任务。

2.介绍当前人类探测月球的最新进展,如嫦娥探测器、中国未来的探月计划等。

5. 总结与评价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同学们总结月球和地月系的基本概念、物理特征和运动规律,并结合课上实验,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同时,评价当前人类探测月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月球与地球的物理特征及运动规律。

2.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认识地月系的基本概念。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及现状。

2. 教学难点1.理解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的影响;2.掌握地球和月球引力、引潮力的作用机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2.讲授法3.合作探究法4.知识问答法六、教学工具1.幻灯片2.月球实验模型3.相关图表和图片七、教学评价1.掌握月球、地球及地月系的相关物理特征和运动规律;2.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关系,认识地月系的基本概念;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及现状;八、教学延伸1.欣赏相关科学纪录片,深入理解人类探月的意义和历史。

新人教版选修1:2.2《月球和地月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2.2《月球和地月系》学案

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学习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学习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学生们通过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面问题:月球概况同地球相比,月球小得多。

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1/4;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月球的表面面积约为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小一点;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

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脉、高原。

月球上最高的山峰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还高;月球上暗黑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

过去人们误以为这些暗黑部分是海洋,把它们取名为“风暴洋”、“静海”,等等。

实际上那里是月球早期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岩浆所形成的熔岩平原。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坑穴星罗棋布,直径大于1000米的环形山(也称“月坑”),在月球正面就有33000多个。

这些环形山大体上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登月考察了解到月面布满着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

从“阿波罗”11号登月以来,先后几次采集到几百千克的各种月球岩石样品,经过分析,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

在月岩和月壤中发现有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并发现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没有发现存在生物物质的迹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月相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月相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月相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月相的形成原理及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月相的形成原理及变化规律。如:“月相的产生是什么原因?”,“月相的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如:“你们对月相现象还有哪些疑问?”,“你们认为月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月相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利用月相知识来判断时间?”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的变化。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月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地理实验,如模拟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月相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本节课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氛围中感受月相之美,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_2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1《第二章 太阳系与地月系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_2

《月球与地月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2017版新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析其成因。

第一条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图表数据来分析获取地月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此为,此条标准还包含一个行为动词“简述”,这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了要求,及能通过简洁的语言描述。

本节课应着重介绍月球的知识,包括月球的大小、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月地距离、月球表面状况等。

地月系的运动特征主要包括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周期、自转等内容。

充分运用图片、计算机软件、实物模型等资料和资源来描述。

第二条课程标准的行为条件是“观察现象、运用图表”,行为动词是“描述、解析”,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的基本方法。

可利用视频及图片资料进行学习。

这里的描述是指会用通俗的语言说出这些现象的形态和过程。

在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时,要注意把握深度,重在定性分析和说明,不要求定量计算。

例如分析月相的成因时,重点在分析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还要潮汐的成因时,重点在说明日、月引力对地球潮汐的作用过程。

二、【学情分析】地月系是地球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共同组成的绕转系统。

地球的知识在之前的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已有较多的学习。

在生活中月相变化、潮汐涨落都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学生所熟悉的内容,高二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中提取、解读、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可借用真实的视频和图片,将知识转化为更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图表分析数据,能够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通过观察图像、影视,能够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现象,能绘制示意图解析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资料,能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月球的概况;(2)运用图片展示地月系的运动过程,能简述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方向、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3)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图,描述月相现象的形态和过程,并解析其成因;(4)展示月食、日食变化的图片,及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图,描述月食、日食现象的形态和过程,并解析其成因;(5)展示海洋潮汐原理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教案

月球和地月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和月球的运动状态,掌握月相变化规律;2.掌握地球和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3.了解月球的成因和地球的各层结构及其特征;4.了解月球勘测和探测的历史和现状,探索未来月球探测的可能性。

二、教学重点1.月相变化规律;2.地球和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

三、教学难点1.地球和月球的各层结构及其特征;2.月球勘测和探测的历史和现状。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及月相变化规律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影响;2.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及其影响;3.月相的定义和形成原因;4.月相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课时:地球和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1.地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2.月球的物理特征和天文地理位置。

第三课时:地球的各层结构及其特征1.地球的结构和性质;2.大气层和海洋层的特点;3.陆地与大洋板块及其运动规律。

第四课时:月球的成因及特征1.月球的成因和演化过程;2.月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第五课时:月球的勘测和探测1.月球探测的历史和现状;2.未来月球探测的可能性。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互动交流、听、说、看、思考。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模型展示。

七、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教学,让学生对地球和月球的运动状态、物理特征及其天文地理位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掌握月球成因及其特征,并了解月球勘测和探测的历史和现状。

通过多次课堂互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天地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月球的物理特性、运动规律以及地月系的基本知识。

通过本作业,学生应能掌握月球的基本概念,理解地月系的构成和运动机制,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相关天文现象。

二、作业内容1. 月球基础知识学生需掌握月球的物理特征,包括质量、体积、表面形态等基本数据,以及月球的形成与演化理论。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地理书籍或网上资源,整理并记录月球的基本信息。

2. 月球运动规律学生需了解月球的公转和自转,包括周期、速度、轨道等。

通过绘制地月系示意图,标明月球的运动轨迹和方向,加深对月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3. 地月系构成学生需了解地月系的构成,包括地球和月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力。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地月系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4. 天文现象解释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与月球相关的天文现象,如月食、潮汐等。

通过撰写小论文或制作PPT展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确保作业的时效性。

2. 对于查阅的资料需进行筛选和整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绘图要求准确、清晰,能准确反映月球的运动规律。

4. 小论文或PPT需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准确解释天文现象。

5. 作业需独立完成,严禁抄袭。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本作业的评价将根据学生对月球和地月系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分数。

同时,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之道: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

3. 针对学生的不足,教师将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4. 通过本次作业的反馈,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确保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月球的基本信息,包括月球的形成、物理特性等。

2. 掌握地月系的构成和基本特点,理解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天体运动及天体系统的基本认知,增强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自主学习部分(1)预习资料阅读:学生需预习教材中关于月球的章节,并搜集关于月球的科普文章或视频资料进行自学。

(2)制作概念卡片:学生需将学到的月球相关概念(如月相、月食等)制作成卡片,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2. 课堂互动部分(1)小组讨论:学生将分组讨论月球的形成理论,并尝试用简短的语言解释不同理论的核心内容。

(2)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互动过程,理解地月系的运动规律。

3. 作业练习部分(1)绘制图表:学生需绘制一张表示月相变化规律的图表,并标明各阶段名称和大致时间。

(2)完成练习题:根据课堂所学的知识,完成一份关于月球和地月系知识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三、作业要求(1)概念卡片需清晰明了,每个概念都应有准确的定义和解释。

(2)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并做好记录,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情景模拟要真实反映地月系的关系,注意细节的把握和表现。

(4)绘制的图表应准确、美观,能够清晰展示月相的变化规律。

(5)练习题需独立完成,答案需详实、准确。

四、作业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资料搜集和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对概念卡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内容的正确性。

(3)情景模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的表现力和对地月系关系的理解程度。

(4)图表的评价主要看其准确性和美观度,是否能清晰展示月相变化规律。

(5)练习题的评分依据为答案的正确性和详实程度。

五、作业反馈(1)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正,并给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2)教师将对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月球基本知识、地月系特征及运行规律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与整理能力,增强地理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水平,激发对天文学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月球的物理特性、地月系的构成及运行规律展开。

具体包括:1. 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月球基本信息的填空题,包括月球的半径、质量、轨道周期等关键数据。

2. 地理图像的识别:布置一系列与月球相关的地理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图像信息,识别并分析地月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3. 研究性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月球科学探测与研究成果的资料,鼓励学生分析其中信息,思考人类探索地月系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4. 写作练习:学生需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月球的看法,以及地月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作业要求1. 完成时间:本作业需在课后完成,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2. 格式规范:所有答案需清晰、准确,书写工整,必要时可使用地理图表辅助说明。

3. 准确性:对于基础知识的填空题,学生需确保所填信息准确无误。

4. 创新性:在写作练习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 提交方式:学生需将完成的作业通过电子版或纸质版形式提交给教师。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准确性:评价学生对月球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逻辑性:考察学生在分析地月系特征时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创新性: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4. 书写规范:检查学生作业的格式和书写是否规范。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对于优秀的学生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部分,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月球和地月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案-月球和地月系

2.2月球和地月系(教案)教學目標1.使學生瞭解月球的基本概況、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及月相的變化和月球對地球的意義等知識。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本節的重點是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及月相的變化。

教學難點本節的難點是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及月相的變化。

教學方法直觀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三球儀、投影片月相變化示意圖等。

教學過程【引入新課】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太陽系中太陽、九大行星和主要天體的知識。

太陽系中包括一個重要的天體系統,這個天體系統和我們密切相關。

大家知道是哪個天體系統嗎?學生回答:地月系。

【教師引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大家閱讀課本上有關月球概況的知識,分小組討論如下問題:(1)同地球相比,月球在直徑、體積、品質、表面重力加速度、表面積等方面有什麼區別?會產生哪些結果?(2)月球表面有哪些特點?它們是怎樣形成的?(3)“阿波羅”11號登月以後,有什麼重大發現?(4)月球有多大年齡?這與地球有什麼關係?小組代表發言,由學生小結:月球與地球相比在各個方面都小的多,導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

假如地球上體重12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只有20千克重了。

由於月球的品質小,其引力小,因而月球上沒有大氣,聲音也無法傳播,所以月球是一個寂靜無聲、死氣沉沉的世界。

由於沒有大氣層,自然沒有水汽、風、雲、雨、雪等自然現象。

由於沒有大氣,其晝夜溫差特別大,白天陽光直射時溫度可達127℃,夜晚則降到-183℃。

月球上沒有水,因而也沒有生命物質。

月球表面有兩種地形:一種是陸地,它占滿月視面的83%,分佈有10多條山系,它們都以地球上山脈的名稱來命名。

另一類為平原和低地,地勢低平,從地球上看,為比較暗的陰影區好似“海”,它們是被暗褐色熔岩覆蓋的地區。

整個月面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環形山。

它們都是宇宙物體衝擊月面和火山活動的產物。

“阿波羅”11號登月以後,發現月面佈滿了一層厚度不等的月塵和岩屑。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月球的基本信息,包括月球的形成、月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 掌握地月系的构成和特点,理解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宇宙天体和空间科学的兴趣,提升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预习《月球和地月系》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月球的起源、地月系的组成以及月相变化等知识点。

并完成相关的概念填空和简答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月球图像分析提供一系列月球表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要求学生观察并分析月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撞击坑分布及其所反映的月球地质历史。

通过此项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

3. 月相观测记录学生需在一个月内连续观测月相变化,并记录下每天的月出月落时间、月相形态等信息。

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直观感受月相变化,并加深对地月系运动规律的理解。

4. 地月系模型制作学生需自行设计并制作地月系模型,包括地球和月球的形状、大小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通过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作业要求1.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2.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需有明确的答案和解释,不能出现明显错误。

3. 月相观测记录需真实、准确,能够反映实际观测情况。

4. 地月系模型制作需遵循科学比例,形态准确,创意新颖。

5. 作业提交前需自我检查,保证质量。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逐一评价,包括理论知识学习的准确性、月球图像分析的深度、月相观测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地月系模型制作的创意和准确性等方面。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建议。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将指出具体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教师还将就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讨论,以提升全班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新人教版选修1:2.2《月球和地月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2.2《月球和地月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2《月球和地月系》教案作者: 日期:22月球和地月系(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系中太阳、九大行星和主要天体的知识。

太阳系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和我们密切相关。

大家知道是哪个天体系统吗?学生回答:地月系。

【教师引导】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大家阅读课本上有关月球概况的知识,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同地球相比,月球在直径、体积、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表面积等方面有什么区别?会产生哪些结果?(2)月球表面有哪些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阿波罗” 1号登月以后,有什么重大发现?(4)月球有多大年龄?这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小组代表发言,由学生小结:月球与地球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小的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

假如地球上体重12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只有20千克重了。

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其引力小,因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

由于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水汽、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

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阳光直射时温度可达127C,夜晚则降到一183C。

月球上没有水,因而也没有生命物质。

月球表面有两种地形:一种是陆地,它占满月视面的83%,分布有10多条山系,它们都以地球上山脉的名称来命名。

另一类为平原和低地,地势低平,从地球上看,为比较暗的阴影区好似海”,它们是被暗褐色熔岩覆盖的地区。

整个月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它们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月球的特性和地月系的关系,掌握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月系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依据。

通过实践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月球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网络资源或相关书籍,了解月球的基本信息,如月球的轨道、自转周期、表面特征等。

并完成一份关于月球基础知识的笔记,整理重点信息。

2. 观月记录与实践利用天文望远镜或简易观星设备,选择一次月圆之夜进行观月实践。

记录下月相、亮度、位置等信息,绘制简易的月相变化图,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3. 地月系关系的讨论小组内进行讨论,探讨地月系对地球生物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潮汐作用、引力影响等。

讨论结束后,每组需提交一份关于地月系关系的讨论报告。

4. 月球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月球上的探索历程,包括阿波罗计划等历史事件。

分析月球对人类未来探索和发展的潜在影响,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三、作业要求(一)笔记整理要求1. 笔记需清晰、整洁,包括要点、图片和关键数据。

2. 涵盖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重点信息。

3. 使用适当的标题和注释来区分不同部分。

(二)观月记录与实践要求1. 记录要详细准确,包括时间、地点、观察条件等。

2. 月相图要准确绘制,并能反映出实际观察的月相变化。

3. 观察心得要真实表达个人感受和体会。

(三)地月系关系讨论要求1. 小组内充分讨论,每位成员需发表观点并参与讨论。

2. 讨论报告需包含小组内所有成员的观点和结论。

3. 报告需有逻辑性,条理清晰。

(四)月球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要求1. 收集的资料需全面、准确。

2. 分析应结合现实与未来展望。

3. 报告需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笔记整理情况、观月记录的准确性、地月系关系讨论报告的逻辑性和人类探索活动研究报告的深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最新人教版地理选修1《月球和地月系》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地理选修1《月球和地月系》教案.doc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教学目的:1.了解月球的数字及物理状况。

2.掌握月球公转的周期,同步自转。

3.掌握月相的变化及朔望月。

教学重点:1.月球的公转。

2.月相及朔望月。

教学难点:1.同步自转。

2.月相变化。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除水、金之外,均有自己的卫星系统。

尽管由于人造卫星的发射,地球已拥有上千颗卫星,但天然卫星只有一个——月球。

月球和地球共同构成一个小型的天体系统——地月系。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一.月球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地球有很大的影响。

月球也是人类了解最多的天体,人类的脚步已踏上月球,对月球进行了大量的科考。

(一)有关月球的数字1.距离:384400KM月地距离的测定可由月球的地平视差(ρ=57′)得出。

但随技术的发展,目前可通过激光测定月球的距离。

激光测月的误差仅为几厘米。

2.大小:线半径R=1738KM=27.25%R视半径ρ=15′33″3.质量:7.196*1025g=1/81M因质量小,因此不可能保有大气。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没有天气变化。

月球的面貌总是保持不变,月球上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由于月球质量小,产生了一系列后果:——重力小。

月球表面重力只相当于地球的1/6。

——无大气。

重力小,便不可能保有大气。

由于没有大气存在:●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达120度以上,夜晚则可下降到-180度以下。

●月球的天空不分昼夜,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月球上的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太阳与星星共存。

●阳光照射处很亮,背影处则是伸手不见五指。

——无水分。

由于没有大气,也不会存在液态水。

因此也不会有天气变化。

没有风霜雨雪等天气,在内力作用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月球面貌总是保持不变。

月球表面不存在液态水并不等于月球不含有其他形式的水分,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土壤以及岩层中应该有固态形式存在的冰层。

如果确实的话,我们可以利用其分解出氢气和氧气,并进一步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条件。

据上海网上天文台2006.10.8航天动态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将于2008年发射探测器撞击月球南极,其任务之一就是确认月球上是否存在冰层。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第二章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1

《月球和地月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地月系的构成与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为后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月球和地月系》的相关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月球的起源与演化、地月系的构成等基础知识。

2. 观看教学视频:学生需观看教师录制的《月球和地月系》教学视频,视频中应包含月球的物理特性、月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月系的运动规律等知识点。

3.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记录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包括月球的轨道运动、自转与公转、潮汐现象等,并整理成笔记。

4.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地球仪和月相图等教具,模拟地月系的运动过程,并尝试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月相变化过程。

5. 撰写探究报告: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月球或地月系的探究报告,报告应包括对月球基本知识的理解、地月系运动规律的描述以及对月相变化原因的分析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并标注出自己不理解或存在疑问的地方,以便课堂上向教师提问。

2. 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需认真听讲,理解视频中的知识点,并做好笔记。

如有疑问或需要补充的内容,可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

3.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复习和查阅。

同时,学生需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

4.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思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地月系运动规律的理解。

5. 探究报告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学生应在报告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同时参考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包括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笔记的整理情况、实践操作的认真程度以及探究报告的质量等方面。

高中地理:2.2《地月系》教案(5)(中图版选修1)

高中地理:2.2《地月系》教案(5)(中图版选修1)

潮汐一、教学内容与说明1.教学内容月球与潮汐——潮汐的成因、周期、大潮和小潮。

潮汐与人类——潮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是高中地理教材“宇宙环境”中“地球的伙伴——月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月球与月相”教学内容的延伸,而潮汐又是构成海洋环境的重要要素,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既说“地”,又能联系到“人”,充分体现出高中地理有关“人地关系”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潮汐的成因、周期及大潮、小潮所对应的月相;认识潮汐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2.通过对有关地理素材的观察、分析和探究,培养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尝试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通过自主探究,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通过对潮汐给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的了解,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融入乡土地理内容,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2.难点:通过对所给材料的分析,自主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设计思想】从教学目标看,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目标要高于知识目标。

所以,把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而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安排课前安排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实践活动。

调查内容包括奉贤海湾海塘的历史、今日奉贤海湾的发展新貌。

【设计思想】《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十分重视实践环节。

这一活动能使学生认识所学地理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身边的大自然与现实社会,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录像:钱塘江大潮。

【设计思想】《潮汐》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正好在每年中秋节前后。

因此,在新课教学之前,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内容,不仅使学生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恢弘气势,从中体验与惊叹大自然的壮美,也能顺理成章引入新课教学。

《地月系》导学案

《地月系》导学案

《地月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你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地月系》,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故事。

在地球上,我们一直在仰望着月亮,但你是否想过月球和地球之间是否存在更深厚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秘的世界吧!二、整体导学1. 阅读导入:让同学们阅读课文《地月系》,并试着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

2.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将能够了解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未来的展望。

3. 学习过程:(1)阅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地月系》,并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通过怎样的形式展现了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人类为什么想要探索宇宙?- 你对未来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景有什么想法?(2)思辨讨论: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内容,探讨以下问题:- 月球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它又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探索宇宙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深入探索未知的领域?(3)写作训练:请同学们以《地月系》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地球和月球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宇宙探索的设想。

4. 巩固提升: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相关科普知识,如《宇宙漫游者》、《浮在太空中的地球》等书籍,进一步拓展对宇宙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后作业1. 完成写作训练中的作文,表达对地球和月球之间联系的认识和对未来宇宙探索的想法。

2. 阅读相关科普知识,了解地球与月球之外更广阔的宇宙世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3. 收集一些与宇宙探索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分享给同学们,促进大家对宇宙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本次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并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充满热情和向往。

让我们一起探索未知的领域,开拓广阔的视野,期待着更广阔的未来!愿我们都成为勇敢的“宇宙探险家”,探寻未知与神秘的奥秘!谢谢大家!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理解《地月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月球和地月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月球和地月系

第二節月球和地月系(學案)學習目標1.瞭解月球的基本概況、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及月相的變化和月球對地球的意義等知識。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學習重點本節的重點是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及月相的變化。

學習難點本節的難點是月球的自轉與公轉及月相的變化學生們通過閱讀下面材料並結合課本知識完成下面問題:月球概況同地球相比,月球小得多。

月球的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1/4;月球的體積為地球體積的1/49;月球的表面面積約為地球表面面積的1/14,比亞洲的面積還小一點;月球的品質約等於地球品質的1/81;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只相當於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穿著沉重的宇航服,拿著探測儀器,在月面行走還是輕飄飄的。

由於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氣,聲音也無法傳播,所以月球上是一個寂靜無聲、死氣沉沉的世界。

月球上既然沒有大氣層,當然就沒有水汽,沒有風、雲、雨、雪等天氣變化;晝夜溫度差別很大,白天在陽光直射的地方,溫度可達127℃,夜晚則降到-183℃。

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任何形態的水,因此也就沒有生命的存在。

我們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脈、高原。

月球上最高的山峰高達9000米,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還高;月球上暗黑的部分,是廣闊的平原和低地。

過去人們誤以為這些暗黑部分是海洋,把它們取名為“風暴洋”、“靜海”,等等。

實際上那裡是月球早期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岩漿所形成的熔岩平原。

月面最顯著的特徵是坑穴星羅棋佈,直徑大於1000米的環形山(也稱“月坑”),在月球正面就有33000多個。

這些環形山大體上都是宇宙物體衝擊月面和火山活動的產物。

登月考察瞭解到月面佈滿著一層厚度不等的月塵和岩屑。

從“阿波羅”11號登月以來,先後幾次採集到幾百千克的各種月球岩石樣品,經過分析,月岩中已發現近60種礦物,其中有6種是地球上尚未發現的。

在月岩和月壤中發現有地球上的全部化學元素,並發現多種有機化合物,但沒有發現存在生物物質的跡象。

[gzdl]新人教版选修1: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

[gzdl]新人教版选修1: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

2.3月相和潮汐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2.理解潮汐的成因及规律3.从身边的事例说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学会对终生有用的知识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探究分析. 教学难点本节的难点是潮汐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方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教学流程:展示学生看到月相情况(课前准备)探究月相(Flash 动画演示)总结月相的位置、形状、月出月落时间、夜晚见月情形、农历时间(表格形式)问题一: 为什么会产生月相 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东潮汐现象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月相①选择四组学生在前一个星期内月相观察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感觉到其实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课改“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课程理念)②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③教师演示月相Flash动画,并在演示过程中进行三大问题的讲解(问题一:为什么会产生月相;问题二:月相如何周期性变化;问题三: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东).在问题二的解决上进行学生参与,教师以新月为例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它月相的情况.(从静态到动态有助于学生强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关系,利于学生对月相成因的分析)④学生在老师的分析讲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写.(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⑤Flash动画演示月相周期与公转周期的不同⑥让学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⑦用诗句进行月相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在有关月相文学作品的分析活动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学习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二、月球与潮汐①观看钱塘江大潮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探讨潮汐的成因及规律③Flash演示大潮与小潮④教师提出问题:从演示动画中又可看出哪些现象和规律?⑤教师归纳总结,让学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对比表格⑥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潮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美国登月阴谋论”材料2006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由来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质疑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反驳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教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月球和地月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学习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学习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学生们通过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面问题:
月球概况同地球相比,月球小得多.月球的直径约为地球直径的1/4;月球的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49;月球的表面面积约为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小一点;月球的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我们肉眼看到的月球正面的明亮部分,是月面上的山脉、高原.月球上最高的山峰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还高;月球上暗黑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过去人们误以为这些暗黑部分是海洋,把它们取名为“风暴洋”、“静海”,等等.实际上那里是月球早期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岩浆所形成的熔岩平原.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坑穴星罗棋布,直径大于1000米的环形山(也称“月坑”),在月球正面就有33000多个.这些环形山大体上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登月考察了解到月面布满着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从“阿波罗”11号登月以来,先后几次采集到几百千克的各种月球岩石样品,经过分析,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在月岩和月壤中发现有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并发现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没有发现存在生物物质的迹象.月球的年龄,同地球一样,也是46亿年.
地月系地球只有一个卫星,那就是月球.由于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得多,地球与月球相互吸引的结果,使得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在宇宙中形成一个很小
的天体系统——地月系.月球距离地球平均约为384400千米,它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也是迄今在地球以外人类所登临的第一个星球.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运送宇航员降落到月面上,从地面发射到月面登陆,只用了四天多的时间.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日,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是27.32日;运转的方向,与公转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月相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时全部黑暗,这叫新月(朔);有时像镰刀,这叫蛾眉月;有时作半圆,这叫弦月;有时呈大半圆,这叫凸月;有时如一轮明镜,银光四射,这叫满月(望).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同地球一样,自己不发光,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迎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的,背着太阳的半个球是暗的.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就形成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周期性更迭.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月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球上夜晚的自然照明,主要靠月亮.
2.远在古代,人们就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编订历法.
我国农历月份的安排,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标准的.农历规定朔为初一,这样,望就在十五日或十六日.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就是按农历的月日计算安排的.
3.由于地球表面各处所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不同,地球上的水体产生了明显的潮汐现象.
4.月球是人类星际航行的第一站.已知月球表面有多种宝贵矿藏;重力较小;没有大气层,利用太阳能的条件较好.如何利用月球的特殊环境,开发月球的资源,以及如何利用月球作“码头”,使人类更好地研究宇宙,这将是月地关系的新篇章.
问题和练习
1.夜晚连续观察月相的变化,记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在农历的日期.
2.月球表面的自然条件,为什么使生物无法生存?
3.月球跟我们人类有些什么关系?
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