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层建筑及复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浅析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摘要:建筑类型与功能越来越复杂,高层建筑的数量日渐增多,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也是越来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也成为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工作的难点与重点。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针对高层建筑特性的建筑结构设计,在满足安全、适用、耐久、经济和施工可行的要求下,按有关设计标准的规定,对建筑结构进行总体布置、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构造和制图工作,并寻求优化的过程。
关键词: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 概念abstract: building type and function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the number of high-rise building increa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system is also more and more complex, designing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engineering design has become difficult and key.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is in high-ris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design, and to meet safety, applicable, durable, economic and feasible construction, at the request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relevant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building structures overall layout,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calculation, structure and drawing work, and seek optimization process.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high buildings, the concept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高层建筑目前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当中所占的比例是越来越大,而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变化也越来越多,很多新兴的结构设计方案以迅猛的速度呈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
超高层建筑一些知识

超高层建筑一些知识1超高层建筑一些知识一、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划分标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划分标准在国际上没有统一,1972 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按高度划分为四类:1、9~16 层(最高到 50 米);2、17~25 层(最高到 75 米);3、26~40 层(最高到 100 米);4、40 层(100 米)以上(即超高层建筑)。
二、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埃及金字塔 146.59 米。
比萨斜塔 54.5 米。
我国也有像河北定州开元寺塔、山西应县木塔、西藏布达拉宫等高层建筑。
三、现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基础(也是难题) 1、建筑结构材料和结构体系。
钢材技术的突破、钢筋混凝土的研制成功,创造了全新的结构体系,为高层、超高层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2、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和垂直控制。
1887 年奥迪斯发明了电梯,现代电梯的发明与应用,使高层建筑兴建与发展成为可能。
经纬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高层建筑测量的精度; 3、建筑防火。
钢材、混凝土等不可燃性材料被应用在高层建筑上,为解决高层1/ 13防火创造了条件; 4、远距离通信。
电话、网络等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为高层的智能化发展增加了技术支持; 25、配套的专业技术。
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应用,解决了制约高层建筑发展的机电系统问题,也标志着建造高层建筑所需的建造技术基本完备。
四、超高层建筑发展的动力 1、展示经济发展成就,提升城市和国家形象; 2、提升土地使用率,提高投资效益; 3、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 4、建设超高层建筑综合化,实现资源共享; 5、带动相关科学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五、世界已经建成的十大超高层建筑 1、迪拜哈利法塔(迪拜)828 米 162 层; 2、台北 101 大厦(台湾)509.2 米地上 101 层、地下 5 层; 3、环球金融大厦(上海)492 米地上 101 层、地下 3 层; 4、环球贸易广场(香港)484 米 118 层; 5、石油双塔(吉隆坡) 452 米 88 层; 6、希尔斯大厦(芝加哥)443 米地上 110 层、地下 3 层; 7、京基 100 大厦(深圳)441.8 米 100 层; 8、国际金融中心(广州)432 米 103 层; 9、金茂大厦(上海) 420.5 米地上 88 层、地下 3 层; 10、国际金融中心(香港)415.8 米 88 层。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安全性评估

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安全性评估摘要:本文探讨了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与安全性评估,旨在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关键原则、工程挑战以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超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的地标,其兴建涉及到高度、风荷载、地震力等复杂问题,结构设计与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
介绍了抗震设计、抗风设计、材料选择、负荷分配和使用需求等结构设计原则,探讨了抗震、高度、施工技术、风荷载、基础工程、安全管理等工程挑战。
提供了多层次的安全性评估方法,包括结构模拟与分析、监测系统、非破坏性测试、定期检查与维护、安全演练与培训、安全管理体系以及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确保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字: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评估一、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景观中崭露头角,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物。
这些巨大而复杂的建筑物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空间,还代表了技术和工程的巅峰成就。
超高层建筑的兴建涉及到复杂的结构设计和安全性评估,因为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远比普通建筑物更为复杂。
本文将深入探讨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工程挑战和安全性评估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如何确保这些壮丽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超高层建筑带来的挑战,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原则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
在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时,需要遵循一系列关键原则,以应对高度、外部环境、风荷载、地震力等多重挑战。
以下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原则:1.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由于这些建筑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结构工程师必须根据地震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地震力的估计,设计出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力的结构。
这通常包括采用弹性支撑、阻尼系统、基础隔震等技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2.抗风设计:超高层建筑容易受到强风的影响,风荷载的考虑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层建筑及复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

高层建筑及复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摘要:为保证高层建筑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提出加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建议。
本文首先浅谈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特征,其次探讨了嵌岩桩、平板式筏形、桩筏等基础形式的特征及施工工艺等,最后分析了建筑基础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
希望与同行共同分享施工经验,共同优化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效果,推动建筑行业健稳、持久发展进程。
在当代生活中,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逐渐兴起,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复杂性。
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对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基础形式;施工工艺;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特征在对任何建筑物基础设计之前,一定要获得足够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两大部分,即地质资料、与上部结构相关的资料。
高层建筑通常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在分析地质材料过程中,应对地基类型作出科学判断并考虑其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研究土层的分布规律,探查地下、地面水的活动情况;在分析上部结构过程中应重视建筑物体型的复杂性、结构类型及其传力体系。
所有的成功的基础工程均应符合如下各项稳定性及变形要求[1]:(1)深埋足以防止基础底部物质朝向侧面挤出,这对优化单独基础及筏形基础施工质量均有很大现实意义。
(2)埋深应在冻融以及植物生长诱发的季节性体积改变区段以下。
(3)基础结构在抗倾覆、转动、滑动或防止土破坏等方面必需是安全的。
(4)基础结构有较大能力去应对后续在场地或施工规格尺寸方面作出的改变,并且在出现重大改变时便于调整。
(5)从基础设计采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其应具有经济性。
2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时的常用形式2.1嵌岩桩基础又被叫做嵌岩墩,桩体下段带有浇筑在岩体内的钻孔灌注桩,且其长度适宜。
桩端嵌入岩体内的桩被叫做嵌岩桩。
在对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过程中,已知上部结构传导到基础地面的载荷处于较高水平,故而通常会把结构相对稳定的微风化岩层或一定厚度的中风化岩层设为持力层,上部结构荷载传导至岩层过程中嵌岩桩发挥媒介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0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 要素
基础设计
01
02
03
地质勘察
对建筑所在地的地质条件 进行详细的勘察,为结构 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基础类型选择
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选择 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桩基 、独立基础等。
基础承载力设计
根据建筑荷载和使用要求 ,设计基础能够承受的承 载力。
主体结构设计
结构体系选择
根据建筑高度、功能和抗 震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 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 墙结构等。
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总结词
结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环节。合理的施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够保证结 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详细描述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 性和质量控制的可靠性。首先,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 案,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时间等方面的规 划。其次,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施工 质量和效率。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测,确保施工 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 患应及时处理和纠正,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绿色水资源
采用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减少用水量。
绿色能源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 消耗和碳排放。
绿色建筑外观
设计美观、实用、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外观。
数字化设计与优化
数字化建模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 建筑结构建模,提高设计效率
和准确性。
数字化仿真
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建筑结构进行 性能分析和优化,降低成本和风险 。
建筑高度
结构体系
风阻设计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技术措施讨论

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
超高层 的结构体系 选择与低层 、多层 的 建筑相 比,超高层建筑 的结构 设计 显得十分 重要 。不 同的建筑 结构体系选 择可 以对建筑 的楼层数 目、平 面布置 、施 工技术要求 、各 种管道 的布置及 投资多少等产 生最为直接 的
影响 。
等级提 高一级 。钢 管混凝土柱有着 卓越 的承 载 能力 和变形 能力 ,但其防腐和 防火材料不 仅 造价较高还 有时效性 ,需考虑今后 的维修 保 养,钢管混凝 土叠合柱及 钢管混凝土 组合 柱 可弥补这方 面的缺 陷。核 心筒剪力墙 四角 附加型钢暗柱 ,以解 决由于首层层高较 大 , 使得剪力墙 端部应力集 中的 问题 ,并提 高剪
力 墙 的 承 载 能 力 和抗 变 形 能力 。
六、核心筒外墙的连粱设计
核心筒 外墙 的连粱 纵筋计算超 筋是非 常 普 遍 的情 况 。《 高 规 》 规 定 ,跨 高 比 小 于 5时 按连梁考虑 ,连梁属于深弯粱和深粱的范畴, 其 正 截 面 承 载 力计 算 时 , 已不 符 合 平 截 面 假 定,不能按杆系考虑 。《 高规》对连梁设计的 具体要求 是 “ 强墙弱梁 ”和 “ 强剪弱弯 ” ,但 实 际 施 工 中 还 要 取 决 于 设 计 者 的 理 解 和 经 验 。工程 核心筒外墙 的连梁按 《 高规》要求 进行设计 ,除连梁均配 置了交叉暗撑 外 ,对 非底部加 强部位剪力墙 的边缘构件 也进行 了 加强 处理 ,以满足 “ 多道抗震 防线 ’和 “ 强 墙 弱 梁 ” 的要 求 。
理。
在 我 国 , 民用 建 筑 按 地 上 层 数 或 高度 分 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 定: 1住宅建筑 按层数分 类:一层 至三层为 低层住宅 ,四层至六层 为多层住宅 ,七层至 九 层 为 中 高 层 住 宅 , 十 层 及 十 层 以 上 为 高 层 住宅 ; 2 除住宅建筑 之外的 民用 建筑 高度不 大 于2 4 m者 为单层和多层建筑 ,大于 2 4 m 者为 高层建筑( 不包括建筑 高度大于 2 4 m的单层公
深圳市《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SJG 01-2019)第四章word资料22页

4 岩土工程勘察4.1 一般规定4.1.1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应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并按确定的等级划分勘察阶段,编制勘察方案。
勘察等级划分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注:1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和地基复杂程度的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
2边坡工程安全等级应符合本规范表12.1.1的规定;3基坑工程安全等级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深圳地区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GJ05的规定。
4.1.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如下:1 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各类工程应按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二个阶段进行勘察;2 其余各类工程可不分勘察阶段,按详细勘察要求进行勘察;3地质条件复杂或岩溶发育地区的建筑或市政工程,应进行施工勘察。
4.1.3 勘察方案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察方案应根据设计对勘察的技术要求,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及地基复杂程度,由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主持编制。
勘察方案编制前,应收集与勘察工作有关的各类资料;2 勘察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勘察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勘探点线的布置、勘察的技术标准与工作方法、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要求、岩土与地基基础分析评价和要求、边坡及基坑分析评价和要求、地下水及其影响的分析评价和要求、勘察作业工期等。
4.1.4对高层和超高层建(构)筑物,大型体育场馆、大型影剧院、大型商场、医院、学校、存放珍贵文物的博物馆、中型以上桥涵等公共建筑工程,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勘察与安全性评价。
4.1.5场地地震效应勘察应结合场地勘察同步进行,并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划分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并划分场地类别。
4.1.6当采用标准贯入击数判别地震液化时,每个场地布置的标准贯入试验孔不应少于3个,深度应大于液化判别深度要求;标贯试验点的间距应为1.0~1.5m。
4.1.7当场地存在可液化土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对沿海、沿河地段应查明是否存在岸边出露或与海床河床串通的可液化土层。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技术措施讨论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及技术措施讨论摘要:超高层建筑的建造,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超高层建筑能在有效面积的土地上,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使用效益。
虽然建造超高层需要的费用比一般高层建筑高出很多,但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随着日益快速发展的需要,为土地使用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一、超高层建筑定义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高度到50米);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到75米);第三类高层建筑:26-40层(最高到100米);超高层建筑:40层以上(高度100米以上)。
在我国,民用建筑按地上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2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3 建筑高度大于等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超高层的结构体系选择与低层、多层的建筑相比,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
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选择可以对建筑的楼层数目、平面布置、施工技术要求、各种管道的布置及投资多少等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
(一)超高层的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1.水平力的主要因素楼房的自重与楼面的载荷在竖向放人构件中所产生的弯矩与轴力大小仅仅是与楼房的高度一次方形成正比,但是水平载荷对与建筑所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轴力的大小则是与楼房的高度二次方形成正比。
因此在超高层的建筑设计中,水平力是设计主要因素,风荷载大部分情况成了水平力主导作用。
2.轴向变形的因素由于楼房的自重而产生的轴向压应力会导致楼房的中柱产生出较大轴向变形,会直接导致连续梁的中间支座处负弯矩值直接减小,从而导致跨中正弯矩值与端支座的负弯矩值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及复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摘要:为保证高层建筑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提出加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建议。
本文首先浅谈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特征,其次探讨了嵌岩桩、平板式筏形、桩筏等基础形式的特征及施工工艺等,最后分析了建筑基础设计的相关注意事项。
希望与同行共同分享施工经验,共同优化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效果,推动建筑行业健稳、持久发展进程。
在当代生活中,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逐渐兴起,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复杂性。
人们的居住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对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基础形式;施工工艺;复杂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特征在对任何建筑物基础设计之前,一定要获得足够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两大部分,即地质资料、与上部结构相关的资料。
高层建筑通常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在分析地质材料过程中,应对地基类型作出科学判断并考虑其可能出现的问题,重点研究土层的分布规律,探查地下、地面水的活动情况;在分析上部结构过程中应重视建筑物体型的复杂性、结构类型及其传力体系。
所有的成功的基础工程均应符合如下各项稳定性及变形要求[1]:(1)深埋足以防止基础底部物质朝向侧面挤出,这对优化单独基础及筏形基础施工质量均有很大现实意义。
(2)埋深应在冻融以及植物生长诱发的季节性体积改变区段以下。
(3)基础结构在抗倾覆、转动、滑动或防止土破坏等方面必需是安全的。
(4)基础结构有较大能力去应对后续在场地或施工规格尺寸方面作出的改变,并且在出现重大改变时便于调整。
(5)从基础设计采用的方法进行分析,其应具有经济性。
2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时的常用形式2.1嵌岩桩基础又被叫做嵌岩墩,桩体下段带有浇筑在岩体内的钻孔灌注桩,且其长度适宜。
桩端嵌入岩体内的桩被叫做嵌岩桩。
在对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过程中,已知上部结构传导到基础地面的载荷处于较高水平,故而通常会把结构相对稳定的微风化岩层或一定厚度的中风化岩层设为持力层,上部结构荷载传导至岩层过程中嵌岩桩发挥媒介作用。
采用嵌岩桩基础设计高层建筑基础结构,桩尖承载能力较大,且桩侧与土两者之间还会形成一定摩擦力,促进持力层变形量趋于零,很容易符合上部结构荷载对基础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且设计期间计算流程相对简易,但施工周期相对较长,桩身施工结束后一定要等到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强度时,方可检测桩身质量,这会进一步延长工期,增加造价成本[2]。
2.2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式筏形是以天然地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基础形式,其施工期间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处理,使用压路机碾压地表土碾压,确保其密实度符合设计要求,在较密实的持力层,对钢筋混凝土平板进行浇筑施工,该平板是建筑物的基础。
筏形基础是现阶段高层建筑中常用的基础形式,其具有刚度大、结构完整性优良等特征,可以实现对上部结构荷载的有效分散,进而降低基底压力,实现对不匀称沉降的有效调整,还能够跨越地基土局部软弱区或溶洞,其在抗渗透性方面体现出很大优越性。
在现实施工实践中,筏形基础常用的形式主要有平板、梁板两类。
梁板式筏形内的基础梁既能正放还能反放,正梁筏具有板面平整度高、利于排水、便于使用等优点,但其施工流程较繁杂;反梁筏板尽管施工流程较简单,但在排水与使用时需安设架空地坪[3]。
整体分析,平板式筏形基础施工便捷、模板样式简单、卷材防水施工较简单,故而在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施工中有较宽广的应用前景。
2.3桩筏基础基岩层所处地层相对较深是国内沿海城市的岩土地层结构主要特点,因为嵌岩桩基础基本上不能实现,故而只能选用桩基础,但由于摩擦桩的承载能力偏低,部分情况下难以迎合高层建筑上部结构荷载对基础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因此该区段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可选择桩筏基础形式。
桩筏基础为桩基与筏板基础的总称,桩基绝非是基础结构,其属于人工地基,筏板为组成基础的重要结构之一,部分有地下室的建筑经常使用筏板基础,在荷载相对较大、地基土承载能力无法符合上部结构荷载或沉降要求时,建议选用桩筏基础,桩土的协同合作是该种基础形式的运行机制。
在地基土沉降、收缩、固结等物化过程中和桩体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进而构件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筏板底土层和摩擦桩同时承担了上部结构传递荷载。
对筏板基础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其四周应力水平处于最大层面上,所以在设计基础时应确保筏板四周桩均匀布置,加密桩体的间距,筏板内部最好使用梅花形布置[4]。
分析到摩擦桩的特点,应加强桩身内径的适宜性,结合冲切、抗弯、抗剪要求等规划筏板厚度。
2.4沉管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是建筑基础中一种多种桩基础。
该基础形式使用振动沉桩或锤击打桩设备,把附有钢筋混凝土的桩尖、带有活瓣式桩靴的钢管送入土内,形成桩孔,钢筋笼置入其中并对混凝土进行浇筑,继而将套管拔出,借用拔管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作用振捣混凝土,最后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灌注桩。
和常规钻孔灌注桩相比较,沉管灌注桩规避了由桩尖浮土引起的持力不足、桩身沉降等问题,并较明显的改善桩体表层浮浆现象,使用该种基础形式有益于减少材料的耗用量。
但施工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如果拔管过快可能会诱发桩身缩颈现象。
因为采用的挤土桩,那么很可能在挤土效应的作用下导致预先浇注的桩身出现倾斜、断裂甚至错位等不良情况。
该种工艺在土质较复杂、疏松的地区中体现出较好适用性,但若土层内存有体积较大的孤石,则就会造成该工艺难以运行,此时需要调整其他工艺穿过孤石。
3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注意事项(1)重视地基基础等级的设计。
有关规范中,结合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及功能特征等条件,把地基基础的设计分为三个等级,并明确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满足如下要求:①全部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设计一定要符合要求;②针对属于甲、乙等级的建筑,应对其地基变形量进行验算。
(2)抗浮设计时要区分现实情况进行抗浮验算:验算建筑物抗浮能力应符合:建筑物永久荷载/水浮力≥1.0,其中,永久荷载取标准值。
若高层建筑主体基础、裙房地下结构空间两者合二为一时,均应用桩基,可利用抗拔桩去应对抗浮问题[5]。
(3)设置地下时,对基础设计与整体结构形成的影响有全面了解。
比如,挖掘地下室的深基坑,其会对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的基础能发挥很大的卸载、补偿作用,进而降低地基的附加压力,增加了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值。
1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特点复杂高层是指建筑物带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体结构和多塔楼结构等,属于比较复杂的建筑高层。
具有超高的容纳量,形状独特,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可以满足当代现代人的审美观,在主流审美中备受欢迎。
而超高层建筑,一般是指200m以上的建筑物,一般用于办公等。
为了缓解土地矛盾,时代下的产物。
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工程,复杂高层和超高层的建筑设计都要更加复杂一些,考虑的因素也要更多一些,这也就导致了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施工上的困难。
若想在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的舒适体验和审美体验,必须要对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影响因素、设计重点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保证建筑物能够满足人们的各项需求,受到人们青睐。
2影响复杂高层和超高层结构设计的因素2.1地基因素地基因素是建筑物建设的基础。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辽阔,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地质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
不同的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不同,设计方案也不同。
在进行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时,必须首先考虑地基因素,对地基的复杂程度进行模拟,然后将可能受影响的因素在模拟的建筑物上表现出来,以此来推断建设条件。
另外,要严格审查地质勘查报告,分析地质各种数据,比如地基的稳定性、承载力、变形程度等方面,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数据,以此为依托,为建筑物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当中所规定的抗力限制以及作用效应,进行合理的建筑工程基础选型,保障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地基与建筑物的使用质量存在直接关系,无论是开展什么建筑,地基都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2施工技术与建筑材料因素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常见,建设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也正是影响其建筑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建筑材料因素,假若在建造过程中“偷工减料”,或者是应用劣质材料,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
因此,建造人员在建造过程中应选择优质材料,应用新科技技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促进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优化。
2.3其他建筑功能需求的影响相对于普通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要求要更高一点,在使用过程中,尤其使受风力因素影响严重,楼层越高,受风因素影响越大。
所以在建造(超)高层建筑时,就应该提前做好有关风荷载的相关措施。
另一方面,需求比较突出的就是地震,虽然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率并不是很严重,但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地震因素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些因素考虑的范围也越来越周到,设计的建筑物功能愈加完善,且更符合我国当下所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紧跟时代潮流步伐,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3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念3.1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方案和类型不管是开展哪一种建筑物的设计与建造,都要为其选择一种合适的建筑结构方案和类型。
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选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必须立足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才能选择出一种合适的建筑结构方案和类型。
如果不进行实地考察,只纸上谈兵,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实际情况与建筑结构方案不符合的情况,后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若想对其调整,势必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进度。
所以在选择建筑结构方案时,一定要深入实地考察,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知识再去确认建筑结构方案。
我国虽然土地资源辽阔,可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真正能适合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地方并不多。
在开展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时,要确定建筑结构类型,对当地土壤进行全面分析,判断此土壤是否适合建设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
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施工机械与建筑材料,还可以有效的减少工程的成本造价,以便于发挥更好的资金利用。
3.2抗测力体系因素抗测力体系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全质量。
抗侧力体系选择不合适,很容易对建筑物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复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楼层较高,结构建筑也比较复杂,所以在选择抗侧力体系时,要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高层建筑的楼层高度,选择合适的抗侧力体系。
举个例子,假如建筑物高度比较高,则可以考虑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
如果是超高层建筑,甚至一度超过了300m,那就需要对巨住框架、核心筒、巨型支撑等多种抗侧力体系共同作用,共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