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问题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比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沟通方式不同等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和特点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涉及到的人群、语言、文化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语言、视觉、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沟通,同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以达到和谐共处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文化和传统,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面对多元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2. 动态性:跨文化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和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跨文化交际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

3. 矛盾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协调和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问题: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各种语言,语言障碍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问题。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如礼仪、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或矛盾。

3. 沟通方式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如在中国,说话时一般比较委婉、含蓄,而在美国,人们则更注重直接表达和说话技巧。

4. 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如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在亚洲国家,人们则更重视集体意识和家庭观念。

三、跨文化交际的解决方法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上述问题,使得交流和合作更加顺利呢?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1. 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是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前 言
随着 我 国改革 开放 的不 断深 入 , 综 合 国力 逐渐 增强 ,国 际地 位不 断提 高 , 出现 了来 华 留学 的热潮 ,留学 生教 育在 不 同 的层 面上都 呈 现 出前 所未 有 的局 面。众所 周 知 ,当个体 进 入 一 种新 文化 后 , 由于对新 文 化环 境 的行为 准则 和社会 模 式 不 熟悉 , 通 常会 感受 到 一定 的不适 。中 国是 一个 有着 五千 年 历 史 文化 的文 明古 国 ,与世 界其 他地 域 和 国度 的文 化相 比 , 有 自己独 特 的氛 围和文 化 习俗 , 这些差 异意 味着 每一 位来 华 的 留学 生 总 会 碰 到这 样 或 那 样让 人 头疼 和烦 扰 的 “ 文 化 冲 击” 。如 果这 些 问题 没有 得 到适 度 的解决 ,将对 他们 的学业 及 生活 产生重 大 的影 响 ,有 的甚至 会产 生严 重 的心理 疾病 。 因此 ,有 必要 进行 这方 面 的研究 ,帮 助外 国留学生 了解 自己 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 向。 二 国外 跨文 化适 应研 究综 述 从2 0 世纪初开始 , 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在美国、 澳大利
学园 I X U E Y U A N
2 0 1 4年 第 6期
跨 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李 燕 兰州交通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摘 要】 本文主要对 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 ,以期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 的深层次研究。 【 关键词 】 跨 文化适应 研究综述
【 中图分类号 】 G1 1 2

技 的 飞速 发展 , 教育 对经 济 的促进作 用 越来 越重 要 。因此 加 大对 教育 的投入 , 对 于学 校办 学条件 的改善 ,以及 促 进教 育 快速 发展 都有着 不 可忽 视 的作 用 。( 6 ) 形 成新 的师 生关 系 , 因材 施教 实行 差别对 待 原则 。 教育机会均等 的问题涉 及的领域 非常广泛 ,并且深受社会 各个方面 的影 响 , 是一个错综 复杂的问题 。对教育机会进行 公 平以及合理的分配不仅是保障个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内容 之一 ,而且是体现 了教 育的公平 。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 确的教 育价值观 , 努力地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 参 考文 献 [ 1 ] 马 和 民. 新编教 育 社会 学 [ M] . 上海 :华东 师 范大 学 出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文献综述
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
对跨文化沟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
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

首先,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良好的跨
文化沟通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
解与友谊。

然而,跨文化沟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价值观冲突等。

这些挑战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复杂而困难。

针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沟通策略。

比如,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增进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对方
的习俗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等。

此外,现代科技
的发展也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便利,比如网络通讯、翻译工具等,
使得跨文化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综上所述,跨文化沟通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通过对跨文
化沟通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挑战和有效的沟通策略,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能够推动跨文化沟通的发展,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以2000—2011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以2000—2011年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国 际 话 语 权 的 主 要 途 径 . 将 有 助 于 国 际 社 会 倾 听 来 自西 方 这 世 界 以外 的声音 , 建一 种更加 客观 更加 平衡 的信息 秩序 。 构 跨 文化影 视 传播 研 究 。此类 研究 成 果包 括麻 争 旗 的《 翻
跨 越跨文 化交 流 障碍 的方法 和途 径 。在 我 国有关跨 文化 传播
图探 寻该 学科 未来 的发 展路 径 我 国跨 文 化传 播 发展 分 为三 个 阶段 : 1 ( )借鉴 和 初创 期 (9 0 9 5年 ) 1 9 -19 。这一 阶段 开 始引 入西 方跨 文化 传 播学 的研 究 理论 成 果 , 为译 著 型文 献 , 多 如高 一虹 的《 文化 定 型 与跨 文 化 交 际悖 论》 、刘燕 南 的 《 文化 传播 的差异 分 析 与 因应探 跨 讨 》 。( ) 等 2 提升 和拓展 期 (9 6 1 9 1 9 — 9 9年 )这 一 阶段开 始对 西 , 方 跨 文化 传 播 学 进行 拓 展 , 中 国实 际相 结 合 , 宽 本 土跨 与 拓 文化 传播 学 的研究 视野 。学者 从偏 重语 言和文 化层 面 的关 系 研 究转 向 大众 传媒 与 跨文 化 传播 的融合 研 究 , 表作 有 胡 正 代 荣 的 《 星 电视 的影 响 与控 制—— 一 种跨 文 化传 播 研究 》 聂 卫 、 小 华 的《 化差 异 与传 播 规 范— — 如何 把 握 引进 电视节 目跨 文
张 大卫 的《 比较 新 闻学 : 史 、 状 与 难 题 》 程 曼 丽 的 《 中 国 历 现 、 将
的 声 音 传 向 世 界 —— 新 华 社 国 际 新 闻 报 道 的 历 史 沿 革 探 析 》 单 波 的《 、 浅议 跨文 化新 闻传 播》 张昆 的《 、 国家形 象传 播》 、 王祚 的《 国家 形象 研 究 的反 思》 。这 些研 究 一致 认 为 : 对 等 意 识 形 态 与 政治 价 值 观 成 为东 西 方 在 跨 文化 交 流 过 程 中最 主 要 的沟通 障碍 , 这也 是 导致 双方 彼 此误 读甚 至产 生敌 意 的最 根本 要素 。程 曼 丽教 授在 其文 章 中提 出 , 境外 创建 我 国新 在 闻部 门驻 外分 社 以及 提 高记 者 的英 文采 编 能 力 是 提 升我 国

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声屏世界2021/12摘要:文章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念的提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梳理,发现了跨文化传播仍然存在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等问题,并发现网络时代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环境下,我国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社会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话语权,仍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传播方式与技术,提升人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综述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阴朱翔宇跨文化传播定义跨文化传播研究起源于文化人类学。

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即传播”的观点,并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传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给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跨文化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1]跨文化传播研究内容跨文化传播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还涉及到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途径、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

[2]本部分将从跨文化传播研究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综述。

跨文化传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

现阶段跨文化传播代表作中较新的为英国语言学家阿德里安·霍利迪的《跨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

陈力丹在《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中认为,霍利迪分析跨文化传播时采用了全球性的、批判性的视角,并指出西方话语权的挤压使得一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边缘化或忽略,因此不能忽略社会、文化与人类互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将文化差异视为所有问题的根源。

[3]这种观点从跨文化传播的整体立场出发,揭示了传播过程中话语权分布不均的原因,对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工作提供了方向。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我们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现状目前,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有相当成果,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教育、外交和商务。

在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融合;在外交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在商务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商务和企业文化。

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问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视角狭窄。

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者常常把跨文化交际仅仅看作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礼仪交流,而忽视了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其次,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传统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最后,跨学科研究不足。

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研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有待发展。

三、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水平,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

研究者应该从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跨文化交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应该拓展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实验研究、网络研究和文献分析等。

最后,要鼓励跨学科研究。

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如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研究方法和鼓励跨学科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水平,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1. 本文概述本论文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特定语境,系统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问题。

文章旨在深化对该领域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揭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与挑战,为推动全球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进行梳理,辨析关键理论流派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互动、身份认同、媒介影响等议题的解释力。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实践案例,剖析其如何回应本土文化特性、社会变迁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新传播形态。

论文着力探讨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路径。

通过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整合,提出适应中国语境的理论增补与创新点,如文化相对主义视角的强化、全球地方动态关系的再构、以及新型传播技术与社会网络对跨文化互动模式的影响等。

这些理论建构旨在丰富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体系,增强对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力。

再次,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和深度案例研究,具体展示上述理论建构在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解释效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沟通事件、媒体现象或国际交流项目,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跨文化冲突、融合机制与策略选择,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总结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对全球理论建构的潜在贡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强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持续深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倡导多元视角、开放对话与深度合作,以促进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论文不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一次系统审视与重构,而且以中国为生动例证,展示了理论创新如何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生根发芽,为理解和引导2.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单一文化视角到多元文化视角的转变,再到当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创新。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一 、 跨 文 化 传播 的兴 起 及 其 概 念 跨 文 化 传 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 译 跨 文 化 交 流 )是 传 播 学 中 一 个很 活 跃 的 分 支 。它 起 源 于 文 化 人 类 学 。 1959年 美 国 文 化 人 类 学 者 爱 德 华 ·霍 尔 (Edward Hau)发 表 了 “无 声 的 语 言 ”,第 一 次 使 用 了 “跨 文 化 传 播 ” 一 词 。 在 书 中 ,他 指 出 “大 多 数 外 国 人 ”对 美 国外 交 官 的敌 意 源 自于美 国 人 忽 视 他 国期 待 。“以 我 们 自己 的 标 准 与他 人 交 流 ”的行 为 方 式 。对此 ,霍 尔声 称 ,“是 美 国 人 学 会 如何 有 效 地 与外 国人 交 流 的时 候 了 9PO fll正 是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他 建 议 美 国 国 务 院 外 事 服 务 讲 习 班 (rsI。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实 施 跨 文 化传 播 训 练 计 划 。 在 20世 纪 5o_-6O年 代 ,此 举 被 认 为是 跨 文 化研 究 的 开 端 ,但 当 时 它 还 是 应 用 人 类 学 的一 部 分 。 直 到 20世 纪 7O年 代 末 .也 就 是 二 战 结 束 近 30年 的 时 候 ,它 才 从 人 类 学 中分 离 出来 , “跨 文 化 传 播 学 才作 为一 门学 科 在 美 国 文 化 学 者 的推 动 下 得 以形 成 ”。闭 迄 今 为 止 。有 众 多 国 内外 传播 学研 究 专 家 从 事 过 该 领 域 的研 究 ,并 在 各 自的学 科 背 景 下 给 跨 文 化 传 播 下 了 定 义 。认 为跨 文化 传 播 是 新 世 纪 应对 新 形 势 下传 播 学 发 展 的 一 个 主 要 的 领 域 ,它 在 国 际 事 务 中 发挥 着越 来 越 重要 的 作 用 。 定 义 虽 然 是 各 有侧 重 ,但 均 是 把人 际传 播 问 的 问题 上 升 到 了 理 论 的 高 度 ,为 从 事跨 文化 交 流 的人 释 疑 解惑 。 如 德 国 的 马 勒 茨 克 在 《跨 文 化交 流一 不 同 文化 的人 与人 之 间 的交 往》中提到的 :当归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走到一起 .而

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简介
本文对国内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

多元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存在着不同国籍、种族、宗教、语言、价值观等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群体。

研究企业多元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挑战。

国内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国内企业对多元文化研究的重视也日益提高。

许多研究关注了企业跨国经营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问题,比如组织变革、领导力、团队合作等方面。

研究结果表明,跨文化交流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国外企业多元文化研究现状
在国外,多元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许多学者和机构对企业多元文化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研究者们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管
理策略需要有所调整。

例如,一些研究强调了跨文化沟通和领导力的重要性,以促进企业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存在的研究空白和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国内外对企业多元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空白。

例如,在国内,对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多元文化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对于多元文化对企业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影响,还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聚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结论
企业多元文化是当今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国内外的多元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问题。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

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作者:李燕来源:《学园》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有助于对跨文化适应的深层次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22-02一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出现了来华留学的热潮,留学生教育在不同的层面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众所周知,当个体进入一种新文化后,由于对新文化环境的行为准则和社会模式不熟悉,通常会感受到一定的不适。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与世界其他地域和国度的文化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和文化习俗,这些差异意味着每一位来华的留学生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让人头疼和烦扰的“文化冲击”。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适度的解决,将对他们的学业及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有的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帮助外国留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倾向。

二国外跨文化适应研究综述从20世纪初开始,跨文化适应这一现象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人文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目前在西方,关于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

Oberg提出“文化休克”这一概念,并把其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

”后来,Oberg把跨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

Lysgaard通过对在美国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提出了U型曲线理论。

Gullahom发展了U 型曲线理论,提出了W型曲线模型。

Spradley和Philips通过对派驻海外的维和部队士兵以及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比较,认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3个生活变化条件,其中包括:事物、服装、语言、娱乐方式、生活节奏、人们表现出的友爱与客气程度等。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一直是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而他们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从跨文化适应的概念、影响因素、问题表现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一、跨文化适应的概念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时,对新环境进行适应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对新文化的适应和对自己文化背景的保持,在适应新文化的同时保持原有文化特点。

跨文化适应不仅仅是对文化、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适应,还包括对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适应。

1. 个人特质:包括个体的性格、自尊、动机、人际关系、情感稳定性等。

个体的这些特质会对其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2. 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差异会对个体的适应产生影响。

如语言、价值观、社会习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会给个体的适应带来一定的困难。

3. 社会支持: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也会影响其适应能力。

包括学校、同学、老师、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4. 跨文化交流:个体在跨文化环境中与本地人的交流和互动会对其适应产生影响。

交流不畅、交流障碍会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

1. 语言障碍:来华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会遇到语言障碍问题,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困难。

3. 情感压力:因为文化差异等原因,留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失落等情感压力。

4. 学业压力:适应新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方式也会给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业压力。

四、解决跨文化适应问题的方法1. 语言培训:提供专门的语言培训对于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至关重要。

2. 文化交流:促进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适应问题。

3. 心理辅导: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留学生解决情感压力和心理问题。

4. 组织社会活动:学校可以组织社会活动、文化交流活动,增强留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支持。

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展述评

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展述评

文化学研究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展述评李(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宜宾644000)摘要: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跨文化适应研究始于西方国家,于二十世L八十年代蓬勃发展。

在此时期,中国开始关注跨文化适应研究。

本文将国外跨文化适应研究文献与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相结合,对跨文化适应概念、理论构建、多样性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等进行综述,以期全面掌握国内外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情况,为今后研究提供建议#关键词:国内外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展述评跨文化适应研究兴起于美国,起初研究移民跨文化者的心理健康等有关问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跨文化适应研究进入鼎盛时期,众多学者在研究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视角等问题上展开了讨论。

国内的跨文化适应研究得到了发展,历经多年的钻研,如今国内有关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在中国CNKI期刊网上,输入关键词“跨文化适应”,参考中文文献,覆盖年限为1996年至今,可搜索到860余篇学论文(论文),研究为研究598篇、高等' 56篇、中等27篇、政策研究59篇、行业指导84篇、职业指导14篇、余20余篇$鉴于国内跨文化适应研究成果,文研究在学有的展开,为跨文化适应研究考$一、跨文化适应概念界定“文化”的学科,“文化”的,的美国学等的,文化,中的理内!1"$于文化的的行为,反应者行的交跨文化交叫由文化到跨文化交,到二十世十年盛行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理论的研究理论展开讨论,跨文化适应研究在的上,学者有的$美国学)(Robert Redfield)、)(Ralf Linton)等于1936年的《文化适应研究》中了“跨文化适应”,他们指,文化适应指有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持续的接触过程中引起文化模式发生变化[31(149-152)$国内学者在跨文化适应上了自己的$毕继万的《跨文化交第二语言学》(2009)[4]将跨文化适应为一个新文化环境适应的过程,的为终达到在新文化环境下能有效交$关于跨文化适应的在学还未终确定,引用多的为)、)等的,但学者关注的侧点明显有差异,因此学者们自身研究情况跨文化适应有着独到$二、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研究跨文化适应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充分研究过程,需建构相应的理论框架,探讨一门学科务用科学严谨的维行,跨文化适应研究需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大量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发,理论模型,了跨文化适应研究理论系$(一)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式研究。

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价值观
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一般说来,一个人学习异国的语言、习俗和社交规则, 只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做 到的。但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更不用说 接受或获得)却是极为困难的。一个人可以在一种文 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 仍然会不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
三、价值观的特点
TEACHING DESIGN
文化休克的四个阶段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逐渐获得的。首先是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教育,之后在学校 中受到正规的教育,同时邻居、朋友、兄弟姐妹也会给予各 种影响。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也时时刻刻施与 强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影响,在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 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价值观一旦形成,它将支配着人们的信 念、态度、看法和行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TEACHING DESIGN
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 关系。首先,价值观决定人们 如何进行交际。无论是语言交 际、非语言交际或是社会交往, 无一不受到价值观的支配。
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交际反 映人们的价值观,这种反映可以是直接 或间接的。例如,从人们言谈中经常强 调什么可以大致看出他们的价值观,这 是直接的反映。从人们不谈什么以及谈 话的方式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观,这是 间接的反映。
跨文化交 际
跨文化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TEACHING DESIGN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 者们都认为价值观是一个 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 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 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 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 。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 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它与文化一样是一种 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通过 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人们 持有什么价值观。价值观有时和信念与态 度相混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主从关系, 即价值观是主,而信念和态度是从。价值 观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 也可以说,信念和态度是价值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展,在教学中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关注。

虽然学术界关于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存有一定的空缺,笔者通过搜集我国跨文化交际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对我国近二十年来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成果做一次综述性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标签: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交际研究背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任何一种语言都蕴含着这个国家特有的价值观念,人文特色。

认识跨文化交际问题有利于解决和避免交际和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有助于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展示民族魅力,弘扬民族精神。

二、跨文化交际相关研究情况根据文献检索可知,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大致分以下几类: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非语言交际问题的研究;跨文化交际对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两国文化差异研究。

(1)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理论在某一领域具体的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听力能力的训练,英语口语教学以及其他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中。

还有就是在医学文献等值翻译,网络教学等几个领域仅有的几篇。

如:吴迪龙、常晓丹、熊宇仙(2016)运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探索出来源讲解法,文化对比法,情景教学法三种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斗本加(2019)提出在翻译中需应用跨文化交际理论。

周海燕(2018)提出了融入跨文化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詹璟(2010)指出跨文化交际的诸多理论对网络汉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具体领域,具体课型,如在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说明或者具体的运用情况研究的著作很少,以后的学者在这一方面研究有待开拓。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

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综述跨文化敏感性是西方跨文化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概念,国内正处于初步引进阶段。

从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测量、前因变量与结果变量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跨文化敏感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指出提高员工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进行跨文化培训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提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标签: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胜任力;跨文化绩效跨文化敏感性(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CS)作为核心的跨文化胜任力已成为目前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表明跨文化敏感性的缺乏不仅导致工作效能的下降和工作满意度的普遍降低,还会引发文化适应上的问题。

然而,国内对该概念的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发展极不对称,甚至很少有学者对跨文化敏感性这一新兴概念进行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从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测量、以及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引起学者们对该领域的重视。

1 跨文化敏感性的内涵最早对跨文化敏感性(ICS)的研究要追溯到Bronfenbrener等人于1958年提出的关于敏感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敏感性分为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两个方面。

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是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社会习俗的一种敏感性;而人际敏感性指个体识别他人行为以及对差异进行感知的能力。

此后,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ICS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人际沟通、人格特征和行为三个方面。

Chen(1997)以人际沟通为视角,认为Bronfenbren 等人的人际敏感性概念类似于跨文化敏感性(ICS)的含义,不同的是跨文化敏感性拥有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融的特点。

他检测出的跨文化敏感性的具体成分有:自尊,自我监控,思想开放,移情,合作参与和非判断。

Cui等(1991)用跨文化效能这一术语来表述跨文化敏感性,认为跨文化效能是有效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适应的预测指标,并指出跨文化效能的结构包括沟通胜任力、文化同感和沟通行为。

跨文化新闻传播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解析

跨文化新闻传播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解析

跨文化新闻传播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解析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冲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探讨如何解决和化解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观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

每个地区或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包括价值观在内。

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首先需要对不同文化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和尊重。

这种尊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接受对方文化的所有观点,但应该以平等和开放的心态对待。

其次,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应该有责任在报道和传播中客观、公正地展示不同文化的观点。

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媒体在报道跨文化事件时存在着偏见和歧视,加剧了价值观冲突。

因此,媒体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意识,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平衡。

另外,教育也是解决跨文化传播冲突的有效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培养宽容和包容的心态。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并与不同文化交流。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可以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除了教育,政府也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跨文化交流,并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政府可以建立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机构,为人们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同时,政府也应该制定法律和法规,保护少数民族和移民的权益,防止潜在的歧视和排斥。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个人的角色。

作为一个公民,每个人都有责任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避免对其他人的价值观念进行歧视和攻击。

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衡量其他文化,而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人选择。

总之,跨文化新闻传播背景下的价值观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通过尊重、教育、媒体和政府的努力,我们可以缓解和化解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冲突,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和谐与平衡。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

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的综述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体验中国文化。

然而,留学生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方面会遇到多种挑战。

本文综述了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现状。

首先,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范围包括多个方面,如语言、文化、价值观等。

其中,语言障碍和文化冲击是最常见的问题。

研究发现,留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快速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因素。

文化方面,留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同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信仰和食物等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身份认同感和情感适应不足,影响到其在新环境中的学习和交际。

其次,许多研究强调了社交支持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留学生的社交支持对于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留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来缓解文化冲突和孤独感,提高个人幸福指数和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为留学生提供适当的社交活动、文化介绍课程和心理咨询。

政府层面则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政策支持,如免费汉语学习、签证便利和留学生奖学金等。

最后,研究发现,留学生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态度和技能对于适应新文化环境和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

积极的态度和成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改善个人生活质量。

总之,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留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缓解文化冲突和孤独感,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对学校和政府来说,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提供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跨文化研究的三个概念综述

跨文化研究的三个概念综述
对于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一点美国人 Sapir 和他的学生 Whorf 在 20 世 纪提出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ian hypothesis)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 个假说谈到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不能与文化的学习割
- 4-
论坛特稿
至此,英国的文化研究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Kramer,1997)与此同时,根据美 国(Nelson and Grossberg,1988 ;Grossberg,Nelson and Treichler,1992), 澳 大 利 亚 (Turner,1992), 中 国 台 湾(Chen,1992), 意 大 利(Baransky and Lumley,1990), 德 国(Kramer,1997), 欧 洲 的 其 他 国 家(Journal of the Study of British Cultures, 1999)以及世界各地(British Studies,19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98 年起至今)的具体需求,文化研究与各地不同的特定环境下的本土传统和文化相 融合,对各国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作用。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段,文化研究被引入(或 被再次引入)外语教学(Buttjes,1981 ;Byram,1989 ;引自 Kramer,1997)和其他国 际科目的教学中(Aronowitz and Giroux,1991)。
从上面 Hofstede 和 Taylor 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个体赖以生存的文化 含义的模式或者说是关系网。Taylor 以文化交往中的“协商”(negotiations)为例,指 出个体行为被看作“协商”“终止协商”“提议”等。这些协商被看作对于构成整体活动 规范的遵从。这些规范并非仅仅存在于个人的头脑里,而是都具有相互理解的含义。继 Taylor 之后,Hofstede 还提出了文化中更多的属于社会现实的一部分的意义范围,譬如: “共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体现文化的物质遗产(artefacts)。他说:“我所指的 共有意义其概念的重要性,首先是其共有性不仅在于人人拥有这些含义。共有性的含义 更应该体现在身处在一个共有的参照世界里。”(Hofstede,1973 :30)

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观分析

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观分析

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观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

在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分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某种信念、观念或行为的认同程度,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差异性。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辨识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而增进跨文化交流的互信与理解。

首先,价值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原则。

例如,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个人主义和自由是核心价值观,而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团体和谐相处则被视为首要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优势和困境,从而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差异。

其次,价值观分析也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方式。

价值观的差异会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对于时间的看法会决定人们是否重视守时。

在一些文化中,对于权威的尊重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对于平等和民主的追求则是核心价值观。

通过分析不同文化的行为方式,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此外,价值观分析还能帮助我们发现文化背后的普遍性和共通性。

尽管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存在差异,但同时也有一些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

例如,对于生命的尊重、正直和公平的追求在几乎所有文化中都是受到重视的。

通过分析文化背后的共通价值观,我们能够找到人类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最后,价值观分析还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当人们置身于不同文化环境中时,他们的价值观可能会受到挑战和冲击。

通过对逆境中的价值观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取得更好的心理平衡。

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价值观分析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分析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共通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

同时,价值观分析也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考自我、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问题综述
[摘要]本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8)中66篇相关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四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试析其产生原因和对跨文化交际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研究综述
一、引言
文化价值观是解释人们交流方式和信息理解差异的关键,胡文仲在《跨越文化的屏障》中以“贯穿一切的红线”来比喻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相关成果来看,此类研究一直是学科理论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

反观国内学界,虽然一直强调对文化价值观的理论探索,但至今还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理论或测量工具。

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回顾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价值观研究的发展状况,总结存在的基本问题,并提出参考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的范围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提供的1999—2008年所有期刊论文和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

笔者首先以“跨文化”和“价值观”为关键词进行初步检索,共获得329篇文章,接着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进行阅读,选出研究目的为应用文化价值观理论解释或预测跨文化交际效果的文章,确定66篇文章为本文分析对象。

66篇文章在发表时间上的特点是从1999年到2006年数量逐年上升,仅2005、2006两年就有30篇,占十年里同类文章总数的45.5%。

2007到2008年,发表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原因可能就是缺少理论创新,无法继续深入导致。

在理论使用和研究方法方面,66篇文章共涉及8种文化价值观理论,其中60篇为解释性描述,6篇为量化研究。

笔者又对有明确理论来源的42篇文章进行阅读,据此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跨文化价值观研究存在的四个基本问题:
(1)解释多,实测少;(2)视野狭窄,理论滞后;(3)方法单一,质量差
强;(4)学科意义缺失。

三、问题讨论
1.解释多,实测少。

本研究中的66篇文章,24篇没有标注具体理论来源的文章都是解释性研究,其它42篇使用特定理论的文章中6篇为量化研究。

所有理论都出自西方,没有发现基于国内本土研究的理论。

这说明我国的跨文化价值观研究仍处于借鉴引入阶段,还未形成明确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惯例。

一门新兴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与其核心概念的理论化密不可分,因此后期的研究需要拓宽思路,在定性研究中寻求创新的理论视角和架构,同时提高量化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突破目前的瓶颈。

笔者认为现阶段在定量研究方面,使用或借鉴国外已有量表是可行的第一步。

国际价值观调查量表是舶来品,其中涉及的概念是否具有跨文化普适性需要得到本土研究的支持,但是这样的研究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由同一量表得出的结论在结构上容易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与国外最新的研究接轨。

其次,选取同一理论模型的不同测试方法进行同期测量,有助于发现各测量工具的优缺点,对于发展本土测量工具有借鉴意义。

最后,应用这样的量表可以检验其原理论模型的跨文化效度,丰富原理论模型。

此外,也可以从实证角度对目前多数解释性研究提出的假说进行证明或证伪,这对现有文献无疑是有益的补充。

2.视野狭窄,理论滞后。

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跨文化价值观理论除上表中列出的以外,还有Rokeach的工具性/终极性价值观理论(1972),Schwartz的跨文化价值观调查(1992),Inglehart的世界价值观研究(1998),以及House和Javidian的GLOBE项目(2004)(Kulich,2009)[1]。

但是本研究中的42篇使用理论的文章却没有体现出类似的多样性,仅涉及8个理论,其中7
3.8%的解释性研究主要使用的是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1956),Geert Hofstede 的价值观维度(1980),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三个理论。

量化研究所选量表的编制年代与文章发表年代的时间间隔都在10到22年之间。

这说明国内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严重滞后于国际理论的发展。

即使在借鉴和引入上也不够及时。

因此多数国内研究读来大同小异,人云亦云,缺乏深刻见解。

除了借鉴的多为80年代以前的理论这一问题外,不能紧跟这些理论的后期发展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如1980年以来,许多研究都采用了Hofstede的维度模型,或证实,或补充,或质疑了原理论(可参考M. Bond,1987,M. Sondergaard,1994),但本研究视野中的所有相关文章均以早期模型为蓝本进行解释或批判。

同样关于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维度,在Kluckhohn(1956)、Hsu (1963);Hofstede (1980)、Kim(1986)、Schwartz(1992)、Triandis(1995)
和Oysterman(2002)等人的研究中都被不断细化和改良过,但除了两篇硕士学位论文中有所体现外,其它文章都没有涉及。

对关键文献缺少基本了解说明国内相关资源短缺,很多研究无法及时参考国外相关成果,也说明国内从事此类研究的人员涉猎者多,专攻者少。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身份,使学科专业化,建立规范的学科评价机制,保证科研质量,并且在学术资源上实现共享。

3.方法单一,质量差强。

就量化研究来看,方法单一是最突出的问题,全部采用的是自我报告式态度检验问卷,且问卷选择上任意性强,较少给出令人信服的的理由。

此外,多数调查对对立假设控制不够,削弱了结论的逻辑说服力。

这说明国内的跨文化研究者在量化研究上还欠缺经验,在研究设计上也缺乏创新。

为减少文化偏见,理想的跨文化研究应由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相互验证(Jagodzinski, 2004, Peng, Nisbett & Wong,1997)。

在价值观研究中除传统的问卷调查外,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都值得借鉴。

比如Triandis、Bontempo、Leung和Hui 在1990年进行的一次中美价值观比较研究时,采用了一种三人组协商形式,通过测量被试对所给价值观念含义达成一致意见所需时间,以及意见的正负值来推测各组的价值观类型。

4.学科意义缺失。

林大津和谢朝群对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提出过深刻批判,也为今后的同类研究提供了学科评价的标准,即跨文化交际学与比较文化研究在学科方面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应服务于具体的交际活动,有利于理解并促进文化间交流,对解释文化误解行为和解决冲突有所帮助,“舍此,跨文化交际学将失去其学科的生存基础与存在理由。


本文所涉及的价值观研究突出体现了这一意义缺失的问题。

多数文章关注和描述的是静态的文化差异,没有建立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关联,忽视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目标,因此无法称为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价值观研究。

今后的研究应该以实现学科的总体意义为目标,更多地探索文化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66篇文章的综合分析中归纳了跨文化交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现状,并就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展开。

问题涉及使用国外相关成果时的滞后性、问卷使用的任意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缺乏学科特色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研究受方法限制,以及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了解和认知局限,难免有所疏漏,所提建议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验证。

本研究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校级青年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KX181043。

注释
[1]国内心理学界有部分研究借鉴和使用了所列国外价值观研究的测量工具或成果,但因研究目的不是解释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或效果,因此未列入本文的评价范围。

参考文献
[1] Kulich, J. Steve. (forthcoming 2009).Values studies: history and concepts. in Littlejohn, Stephen W. & Karen A. Foss (Eds.), The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2] Jagodzinski, Wolfgang. (2004).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value research. in (Eds), Vinken, Henk, Joseph Soeters & Peter Ester. Leiden: Bril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