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语法
初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分类
初中文言文语法修辞手法分类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篇章,它包含了丰富的语言修辞手法。
语法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和语境感染力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以初中文言文为基础,对其常见的语法修辞手法进行分类和解析。
一、平行句式平行句式是一种修辞性手法,通过重复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成分、词语来表达,增强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
主要有以下几类:1. 对仗句:指在诗、词、曲中,通过对称的方式,利用词语的前后呼应,形成平衡和谐的句子。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排比句:通过并列相同或相似成分的句子进行叠加,增加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例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3. 对照句:通过对立或对比的方式,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辩证关系。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运用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达到意境美化和修辞效果加强的目的。
1. 比喻:以“如”、“似”等词语建立两种事物的相似关系,使表达更具形象生动。
例如:月如痴、江水绿,\n渔舟弄、起晚风。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鲜活。
例如:小草才露尖尖角,早有蜜蜂屡自来。
3.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形象或情感渲染,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例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浩浩汤汤山水涯。
4. 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问自答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5. 对比:通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差异,突出主题和表达效果。
例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通过改变词语顺序,用特殊的表达方式来体现情感、渲染氛围和突出重点。
1. 倒装:改变句子的语序,将谓语动词提前,以加强语气或使句子更加生动。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 省略:在句子中省略一部分成分,使句意更为简练、含蓄。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此,白云黄鹤各飞丹。
3. 并列:将两个或多个同类型的词、短语或句子并列使用,使句子更加明确有力。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初中语文的归纳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理解技巧
初中语文的归纳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理解技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介绍初中语文归纳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理解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一、基本语法1. 使用古代汉语词序: 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通常采用"主谓宾"的古代汉语词序。
例如,“天明,寒食也。
”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应该是“天亮了,今天是寒食节”。
2. 使用古代的词语和词组: 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古代的词语和词组,需要学生进行积累和记忆。
例如,“不可思议”在文言文中常用的翻译是“莫名其妙”。
3. 使用古代的逻辑思维方式: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通常较为严肃庄重,语言更加含蓄。
学生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灵活运用逻辑推理。
二、理解技巧1. 理解句子的结构和修饰关系: 文言文句子较长,修饰成分较多。
学生需要仔细分析句子结构,理清修饰关系,确保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翻译和解读生僻词汇和短语: 学习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词汇和短语。
学生需要通过词典和注释深入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同时注意翻译的准确性。
3. 理解上下文的语境: 文言文的表达通常依赖于上下文的语境,学生需要仔细分析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整体信息。
4. 培养丰富的背景知识: 学习文言文时,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本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加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学习方法1. 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文言文读本进行阅读。
2. 培养语感和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和背诵文言文的优秀篇章,培养语感和鉴赏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进行模仿和背诵。
3. 注重写作和翻译练习: 学生需要注重文言文的写作和翻译练习,通过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作为一名中学生,掌握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给大家讲讲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一、常见句式
1. 主谓宾结构: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如“吾爱汝”、“汝为谁”。
2. 状语从句:在句中充当状语的从句,如“夫妻者,同牢而已足”、“日中则移”等。
3. 状语补语:在句中充当状语的补语,如“夭桃菊之颜”、“呴颜而卒”的“卒”。
4. 宾语补语:在句中充当宾语的补语,如“赏尔”、“神明任尔以之”等。
二、字音字形
1. 普通话的读音和文言文读音的区别,如“汝”读作“rǔ”,而不是“nǐ”。
2. 文言文的字形和简化字的区别,如“愿”在文言文中是“願”。
三、常见词语
1. 古代礼仪、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词语,如“候门”、“八股”、“庶吉士”等。
2. 具有文学性质的词语,如“掩泪”、“深情款款”、“如此娇嫩”等。
四、句子篇章
1. 阅读全文时要理解文本整体意义。
2. 把握主旨和结论。
3. 理解词汇和句子中的含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文言文必背知识点。
学好文言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掌握好这一门语言文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词类活用考点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和词类活用考点汇总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常用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法
一、词性转换1.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用作动词,如“君臣共天下之利”(《出师表》)。
翻译时,应将名词转换为动词,译为“君臣共同享有天下的利益”。
2. 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有时可以活用为名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翻译时,应将动词转换为名词,译为“经过严寒的考验,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最后凋零”。
3.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有时可以活用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
翻译时,应将形容词转换为动词,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二、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常见,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翻译时,应将使动用法的动词转换为相应的使役动词,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导学生、解答疑惑的”。
三、意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语的心理活动,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翻译时,应将意动用法的动词转换为相应的心理活动动词,译为“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四、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现象较为常见,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战国策》)。
翻译时,应将宾语前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表示敬意。
”五、状语后置文言文中,状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
翻译时,应将状语后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现象较为常见,如“吾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
翻译时,应将定语后置的句子调整为正常语序,译为“我有贵宾,弹奏琴瑟,吹奏笙管。
”总结:在初中阶段,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语法规则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词性转换、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和定语后置等语法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在实际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不断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初中文言文语法讲解
初中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文语法讲解
一、名词
在文言文中,名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包括人名、地名、物名等具体对象的名称,而虚词则是没有实际对象的词语,如“之”、“者”等。
具体分类如下:
1. 人名
人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用法,比如用“某”表示不具体的人,用法与现代汉语的“某某人”相同。
另外,文言文中的人名常常直接用字,不加后缀“先生”、“女士”等。
例:某聚众议事者诛,阙府大臣也。
2. 地名
在地名中,常常使用“此地”、“彼地”等表示具体的地点,而且
地名的使用方式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例:此地庄田村落,人民富饶。
3. 物名
物名也是名词的一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似,常常用来描述物体的名称。
例:吾买丹砂,欲济吾忧。
4. 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也是名词的一种,用来表示抽象的概念、性质或状态等。
例:君子向夫德行,不谓信义薄弱而贫亡。
5. 虚词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对象的词语,比如“之”、“者”、“与”等。
例:吾闻贤人,彼不为众人瞻礼,君子如是。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比如“他”、“你”等。
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具体如下:
1.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的称谓,在文言文中有“予”、“余”等第一
人称代词,以及“尔”、“汝”等第二人称代词。
例:余闻乃有望久者矣。
2.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来指示特定的人或物,在文言文中有“此”、“彼”等指示代词。
例:此事固知被议所察明。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成分分析
初中文言文语法句子成分分析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内容,它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精华,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语法知识,尤其是句子成分的分析,以便准确理解和翻译句子。
一、主语主语是句子中承受动作的主体,通常是名词或代词。
主语可以是单个名词,也可以是名词短语或代词短语。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主语为“君子”2. 童子学问之,既多且杂。
——主语为“童子学问之”二、谓语谓语是句子中表达动作或状态的核心词,通常是动词。
谓语可以是单个动词,也可以是动词短语。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谓语为“学以致用”2. 言多必失,行多必误。
——谓语为“言多必失,行多必误”三、宾语宾语是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受益者,它通常是名词或代词。
宾语可以是直接宾语,也可以是间接宾语。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宾语为“用”2. 言多必失,行多必误。
——宾语为“失”和“误”四、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它可以是形容词、形容词性的词语、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等。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无定语2. 童子学问之,既多且杂。
——定语为“多且杂”五、状语状语是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成分,它可以表达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词义。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无状语2. 言多必失,行多必误。
——状语为“多”和“多”六、补语补语是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宾语的成分,它通常是形容词、名词、动词或介词短语等。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无补语2. 君子以言为知,以行为章。
——补语为“知”和“章”七、状中结构状中结构是表示程度或状态的成分,通常由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组成。
例如:1. 君子学以致用。
——无状中结构2. 童子学行二十年,方知德行。
——状中结构为“二十年”和“方”总结:掌握句子成分的分析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至关重要。
通过对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以及状中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001文言文词汇语法
一.《季氏将伐颛臾》1.无乃尔是过与?——过:名词做动词,责备。
与:通“欤”。
2.何以伐为?——介宾结构倒置,当为“以何”。
3.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有使动用法。
二.《寡人之于国也》1.王好战,请以战喻——好:名词作名词,喜欢,爱好。
2.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3.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当为“未有之也”。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8.王无罪岁——“无”通“毋”;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三.《秋水》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通“辨”。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当为“以为莫若己者”4.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当为“谓我之也”。
5.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轻。
6.井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同“墟”。
7.吾未尝以此自多也——“多”,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多,即书上翻译的“赞美,自负”。
四.《大同》1.君子何叹——宾语前置,当为“君子叹何”。
2.丘未之逮也——宾语前置,当为“丘未逮之也”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亲”、“子”都作动词,以动用法,以……为亲(把……当作亲人)、以……为子(把……当作子女)。
4.“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笃”、“睦”、“和”都是使动用法。
5.以贤勇知——贤: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贤,崇尚;“知”通“智”。
6.刑仁讲让——“刑”通“型”,法式,典范,效法;以动用法,以:以……为典范。
五.《谏逐客书》1.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西”、“东”都是名词作状语,向西(在西面)、向东(在东面)。
下文还有好几处这样的例子。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现象 重要注解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2. 《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 对偶
1. 《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岳阳楼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伐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三)借相关的特征来代替
1. 《陋室铭》:“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以下是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通假字:文言文中有时因为音同或音近而使用假借字,后世称为通假字。
例如,“说”字在古代写作“悦”,但现在写作“悦”了。
2.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些词会在句中担任不同的语法角色,这就是词类活用。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就是词类活用,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却成了动词。
3. 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比较灵活,有时会出现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需要认真辨别。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就是省略句,原本应该是“美我私”,被我省略了。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使用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奔流”就是夸张。
5. 文学常识: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作家和作品的介绍,熟悉这些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和理解。
初中文言文语法常用古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语法常用古词整理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语文学科内容之一。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常用的古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整理一些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古词,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一、人物词汇部分1.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品行高尚的人。
2. 贞妇:指坚守婚姻道德的妇女。
3. 志士:指有志向并为之奋斗的人。
4. 贫道:谦称自己贫穷无能的道士。
二、时间词汇部分1. 曩昔:指过去的时间。
2. 在下:表示低下官职的人对高职官员的自称。
3. 如今:指当下的时间。
4. 芸芸:指众多、繁杂的样子,常用于描写人群或事物众多的场景。
三、地点词汇部分1. 幽冥:指阴间、冥界。
2. 何方:指哪里,常用于表示对地点的询问。
3. 吾辈:指自己一方或同辈之人。
4. 东南西北:指四个方向,也常用于表示各个方面的意思。
四、动词词汇部分1. 纵横:指左右奔驰或迅速行动的意思。
2. 哀痛:表示悲痛、伤心。
3. 言笑晏晏:表示言谈笑语轻松愉快,宴会时常用描述。
五、形容词词汇部分1. 高洁:指高尚、纯洁。
2. 神奇:指事物非常奇特或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
3. 艰难:表示困难或困苦。
4. 撩乱:指扰乱、弄乱。
六、连词词汇部分1. 虽然...然则:表示前后有逻辑转折关系。
2. 或者...或者...:表示两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3. 不仅...而且...:表示两个方面都具备或发生。
七、副词词汇部分1. 如何:表示以何种方式或方法。
2. 弥留:表示临终或快要死去。
3. 多嘴:形容说话多而唠叨。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些古词整理。
通过掌握这些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当然,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背诵这些词汇,更主要的是要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和文化内涵。
希望本文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让您在文言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完整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实词活用一、名词1.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2.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鞭数十鞭:鞭子打3.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做王4.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二、动词1.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2.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3.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三、形容词1.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
故、新:旧的(新的)知识。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见贤思齐焉。
齐:看起3.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4. 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 ---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初中文言文语法用词技巧指导
初中文言文语法用词技巧指导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异,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常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
为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的语法用词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要点1. 主谓一致文言文的主谓一致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中,主谓一致主要体现在动词和主语的形式上。
例如:明天者,浩气也。
(《左传》)浩气是主语,动词的形式是“者”,与主语“浩气”一致。
2. 并列句在文言文中,使用并列句可以起到连接、对比、递进等多种作用。
例如:金石为开,童子可以名。
(《论语》)这里是通过并列句将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3. 从句文言文中的从句可以起到补充说明、解释、扩展等作用,常用的从句结构包括主谓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这里的从句“不亦乐乎”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
二、用词技巧1. 注意词义辨析文言文中的词语含义有时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需要注意辨析。
例如:骄、傲、矜、夸等词,在现代汉语中有时可以互换使用,但在文言文中并不相同。
2. 注意用词搭配文言文中讲究用词的搭配,常见的有名物相对、虚实相应、正误相反等。
例如:严刑峻法、荣辱与共、精益求精等,都是常见的用词搭配。
3.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常常通过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夸张、比喻、对仗等。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夕阳和大河的景象。
综上所述,通过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要点和用词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对文言文的解读和理解能力。
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学好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拓宽文化视野。
因此,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的经典篇章,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语法
实词活用
一、名词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
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鞭数十鞭:鞭子打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做王
4.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动词
1.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
2.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3. 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三、形容词
1.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
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
故、新:旧的(新的)知识。
2.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
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见贤思齐焉。
齐:看起
3.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4.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 ---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
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常见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昂首观之:代词,指蚊子。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物外之趣:的。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
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三、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
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四、于
1、对,对于。
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
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
例:任重而道远。
“和”或不译。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温故而知新。
例:人不知而不愠,
“却”。
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
(〈醉翁亭记〉)
六、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然数年恒不一见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尘气莽莽然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通假字(“通假”指“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
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
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是知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
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
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孤塔)高插青冥。
2.谓语省略
(1)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使之与台齐
4.介词省略
(l)见二虫斗(于)草间。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1.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惟危楼一座。
(2)
(3)见宫殿数十所
3.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
(2)徐喷以烟
(3)
(4)留蚊于素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