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

较研究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逯振礼1 程海燕 2

(1.繁峙县砂河三中,山西繁峙 034300;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

我们还需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无疑是较成功的,本

文通过对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管理体制、评估体制

等的比较。总结两者的差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u Zhen-li, Cheng Hai-yan

Middle School of Shahe, Fanshi Shanxi 034300;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not very perfect, has hindered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we must to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re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Summarizes their difference,

作者简介:?逯振礼(1984-),男,山西天镇人,繁峙县砂河三中数学教师,主要

从事中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程海燕(1986-),女,山西长子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a and Jap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omparison 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高等教育的体制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体制方面也有了重大调整,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资源十分缺乏的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发达的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而这其中良好的高等教育体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与日本的相比差异较大,本文将对其进行比较。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的,包括多个不同的部分,下面将从办学体制、行政体制等方面对中日教育体制进行比较。也许这些方面并不能涵盖教育体制的全部内容,但笔者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

一、中日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的比较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办学主体关系所构成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1]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各有特点,存在差异。

(一)中日本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

日本高等教育包括国立和私立大学两种,日本政府也参与高等教育的办学及管理,而且它有一批高质量的国立大学,但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私立大学,承担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在日本私立大学的设立非

常容易。如2001年日本四年制大学在校生私立占 73% ,短期大学占91%。[2]这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以前一直实行以“国有、公办”为基本特征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大致有三种主要的体制。一是由教育部直属,二是由中央有关部委举办的高等学校,三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3]后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的体制也开始改革,从1985年开始,颁发了多个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文件。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也是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体制。

(二)两者的比较

从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具体内容来看,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高校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有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大学。我国虽然也提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但实际上我国私立高校的地位远远低于公办高校。

2.日本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种保障直接推动了其高等教育的较好发展。我国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很不完备。

3.日本政府在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了其规划作用,使得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能够良性运转。中国政府在高校的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但是与日本相比其参与较多,使得高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权,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

(三)启示

从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办学体制还存在缺陷,我们从日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努力为私立高校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推动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国家教育的良好发展,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支持。而我国民办高校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状况很不乐观,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注意,并努力为其提供经济的、政策的支持,使它们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

2.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正如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一样,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但是,在我国法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育方面的法律和规章也还难以保障教育的良性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

3.在加强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规划的同时,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如果高校过分的受行政的干预,就不能灵活调整发展方案,从而制约其发展。因此,国家要减少干预,给高校更多的自由。

二、行政体制的比较

(一)中日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的行政体制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在日本国立大学归文部科学省直接领导,公立大学归地方的都、道、府、县领导,私立大学属于私人办学。[4]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私立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高等学校也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省属院校及私立高校。与日本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私立高校仍然没有脱离国家行政的干预和约束,但国家对其

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发展的空间较窄,所以发展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这与日本高等教育中私立学校占了大半壁江山的状况无法相比。

(二)启示

1.从中日两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体制有其合理的地方,可以在国家的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一点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更好的发挥这一体制的作用。

2.在教育行政体制中对民办高校的地位加以确立,使其能更好的发展,最终发挥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体制的比较

(一)中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外部管理主要是指国家、社会等高校以外的管理,而内部管理主要指高校对自身的管理。日本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差异:

2002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新的“国立大学法人”形象》规定今后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的五大特点:(1)确保国立大学自律性经营;(2)引进民间的经营方式;(3)在大学管理层引进校外专业人士;(4)教职员的身份向非公务员型过渡;(5 )采用第三者评价。于2004年正式在全国实施。实行这种制度后国立大学管理体制宏观上由文部科学省管辖转为法人自治,内部管理体制由以往的以学部为中心的教授自治转为以大学为中心的责任管理体制。[5]目前日本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少数实行的是校长、副校长负责制;相当一部分实行的是“教授制校”与“校长负责”相结合的体制。[6] 私立大学方面,日本政府还是施行以前的公助私学的办法,通过财政补助方式资助高校,以此主导私立大学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计划经济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校主要由教育部统一领导。高校内部管理实行校(院)长负责制。1957年以后逐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省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内部管理也发生了变化,高校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现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转变为政府以法规、拨款、信息、服务等为主的宏观管理,高校的自主权逐步扩大。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7]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但仍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启示

日本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学校法人制”,国立、公立或私立学校的内部管理和运作由该校校长负责。“校长掌握教务,统辖和督导全体教职员工,对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必直接负责,所以不服从不当的行政干预。”[8]校内实行的教授会治学等,都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使高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过分的行政干预不利于其发展,我国也应该实行这种以学校自身为主的管理体制。

四、评估体制的比较

(一)中日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比较

对高等教育的评估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手段之一,一套好的教育评估体制无疑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评估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估主体不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是国家组织的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时依靠的社会力量,处于从属地位;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只是一种补充。[9]这种评估主体带有明显的行政性,而且较为单一,所以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真正发挥评估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日本高等教育的评估主体是各种高等教育认证评价机构。其中合法的认证评价机构主要有大学基准协会、日本高等教育评价机构、大学评价和学位授予机构等。这种多样性的评估主体能够从不同方面对高校做出评价,有利于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良性形成及促进高等教育的较好发展。

2.评估机制不同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也不同。我国主要是宏观层面的评估,且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结合不够,评估机制运行存在较多问题,尤其缺乏的是评估机构共同体及其协调机制。日本是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外部评价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其中自我评价是基础,表现在外部认证机构对高校所进行的评价是建立在对高校自我评价结果理解的基础上。外部评价为主体体现在评估的结果的公布主要由外部的各种评价机构综合讨论之后来进行,即一所高校的质量如何主要是通过参照多种评价机构的结果来判定。

3.评估作用不同

中日高等教育评估主体和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国评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我国由于评估主体的行政性,评估由于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使得评估的主观性较强,而且评估的结果对高校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高校评估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工作,没有太大意义。

而日本的评估较为有用。第一,其认证评价的标准是外在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一旦形成,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第二,其评价的直接目的是外在的。评价的最终目的虽然有利于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但评价的直接目的却是提高高校的问责能力。看高校收到了什么效果,有没有达到社会对它们的期望等。

(二)启示

1.注重高等教育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是单一的,而实际中社会和受教育者都有资格作为评价的主体。现行的政府作为评估主体的制度,政府既是办学者、管理者又是评价者,评估就难免失其客观性。因此必须在评估主体方面努力,使社会各界力量有效的参与对高校进行评估,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2.促进评估制度的法制化。评估作为一种制度,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惯例。但我国高校的评估远未实现制度化,没有相应的完善的法律规范,评估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足。从而使得评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倾向,其作用难以较好发挥。所以必须加强评估的法制化建设。

3.转变以教学评估为主的评估内容,注重评估的综合化。现今,高等学校是一个动态系统,教学只是其中一项工作,如果只对教学进行评估,难以全面体现高校的质量。为此我国的教学评估内容必须朝综合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中日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日本的高等教育有较先进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坚持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好的方面的同时,借鉴其先进的方面,以克服我们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2]安佰伟.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及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

报,2009,(4).

[3][7]杨德广.60 年来中囯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9,(5).

[4] [6]普书贞,佟晓辉.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J].中国中医药,2003,(7).

[5]王涛.20世际90年代后日本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鲁东大学学报, 2007,(6).

[8]朱榴芳,张钰.日本的高等教育评介[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1999,(12).

[9]侯志公.高等教育评估:中日比较及其启示[J].东岳论丛,2009年6月(第30卷/第6期).

逯振礼电话: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管理 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效益性原则 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 1、经费配制 2、规划 3、评估 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

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 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 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 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划分是相对的) 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 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 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 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美国大学多采取评议会(又称教授会)制度,体现的是“教授治校”的理念。在美国大学中,已经形成了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 英国模式:在英国传统大学中,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具体管理上,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校长不过是荣誉性职位,而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在学部和系的层次上,由各方面包括教学和非教学人员组成的学部委员会和系委员会是各自的决策机构,因而其决策过程更为民主。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2、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3、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4、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11汉本2班 1117060117 黄文力 【摘要】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 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 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现代的教育水平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反观我们 的教育发展状况,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两国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下面我想通过两国的 教育政策理念和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日;教育;差异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 了历史的证明。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然而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的两国现在教育水平确是差异明显。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忽略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两国差异外,现今,处于和平发展的两国为什么差异还是那么大?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以及迎合我们现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教育体系概况 美国的教育制度,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 (1)学前教育(pre-school education);(2)初等教育(elementary education); (3)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 (4)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 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属于大学前(pre-college)的教育,包括保育学校 (nursery school)及幼儿园(kindergarden)、小学、初中 (junior high school)及高中(high school)。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一、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以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一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二、初等教育

美国把5岁以后幼儿学前教育纳入公立小学系统,孩子凡到5岁一律强迫入学,5岁可进小学的预科班,6岁上小学1年级。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美国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教育。 (3)公民教育。 (4)纪律教育。当儿童入学时,校方就将学校的纪律和校规向儿童和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保证课堂纪律和校园秩序。 三、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单独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8教育学邹文强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 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 队伍建设等); 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 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 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 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比较中日教育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从唐代起,两国就进行了频繁的文化、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的交流。两国同属东亚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两国人民在肤色、长相、穿着打扮及生活习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导致了两国在教育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的教育在许多方面又是有区别的。这是由于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同、两国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造成的。因此,中日两国教育上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本着尊重事实、取长补短和学习借鉴的原则,我们对两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求获得启示. China and Japan are separated by the sea, but not far away.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e two countries conducted frequent exchanges in the aspect of culture, politics, economic and education.China and Japan both belong to the East Asian region,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culture deeply. The peoples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much in common, such as the skin color, appearance, dress and habits, which lead to that the two countries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believe that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differrent in many ways. Because of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differen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differrent. Th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education are vitable. Stick to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for the facts,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the principles of our education, we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obtain enlightenment. 比较中日教育,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仍然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 Compared with Japanese education, China education is effectly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education goals. From kindergarten, the way to develop children is in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parents also teach basic etiquette of life, they may pay more emphasis on book knowledge.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master, round trip" still exists in many Chinese parents' philosophy. In Japan, learning how to live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schools have committed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basic etiquett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For example, there are many requirements for kindergarten children.The school package must be handmade by the mother and the lunch must be prepared by the mother, thereby strengthening parental care and attention.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2、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 (1) 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完成了彻底改造旧高等教育体制的任务,实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主权及全国高等教育的统一领导。1958年,教育部着手进行高等学校管理权限下放工作,提出根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方对教育事业的领导管理。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在宏观上缺乏统筹规划和控制指导,高等教育出现了盲目性的发展,呈现出了教育“大跃进”。1961年国家调整了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格局。然而1966年到1976年,国家再次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致使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出现无序发展的状态。为此,自1977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强调集权为主,逐步恢复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的体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 较研究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逯振礼1 程海燕 2 (1.繁峙县砂河三中,山西繁峙 034300;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 我们还需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无疑是较成功的,本 文通过对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管理体制、评估体制 等的比较。总结两者的差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Lu Zhen-li, Cheng Hai-yan Middle School of Shahe, Fanshi Shanxi 034300;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bstract: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not very perfect, has hindered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we must to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re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Summarizes their difference, 作者简介:?逯振礼(1984-),男,山西天镇人,繁峙县砂河三中数学教师,主要 从事中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程海燕(1986-),女,山西长子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完整版)高等教育管理练习题1~2及答案

《高等教育管理》练习题一及答案 1.请结合实际谈谈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特性。 ①政策性与科学性;②理论性与实践性;③边缘性与综合性 2.请简述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两重性。 高等教育管理学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①高等教育的两重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重性,因为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 ②管理的两重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重性。 3.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特点。 ①从起源类型上,西方大学尤其是欧洲大学属于“早发内生型”; ②从发展模式上,西方国家的大学模式大多具有各国自身的特点,并不存在各国通用的大学模式。 ③从功能扩展上,西方大学在几百年历程中,在追求学术、培养学生、回应社会等问题上不断调整自己。 4.北京大学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第一,明确教育宗旨 第二,延揽人才,优化师资 第三,改革管理体制 第五,“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第四,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调整学科设置 5.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①把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 ②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③统一指挥,即组织内部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明确的权力等级系统,每个成员都要严格服从上级的指挥。 ④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从而使员工依标准程序展开工作。 ⑤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 ⑥看重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⑦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⑧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原则就是管理规律的最好体现。 6.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学界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学界的影响主要是在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这些影响反映在: 第一,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在当时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 第二,学校行政人员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第三,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的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中上下级关系、 第四,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以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7.请简述“三个面向”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中日の教育の比较研究

中日の教育の比較 我々が知っているように、教育は現代の国や民族の発展に対して、決定的な意義を持っている。教育を受けると、人の知識が増やしたり、技能が身につけさせたり、人間性が養ったりしつつ、その人が持つ能力を引き出そうとすることだ。こういうように、今の世界では、各国が教育問題を大切に対処して、いろいろな政策を制定する。そして、国の状況によって、様々な違いが出て来る。私は日本と中国の教育をちょっと研究して、次の問題を発見した。 もちろん、中国といい日本といい、両国でもこの教育問題の重要性を認識して、いろいろな成果があがる。しかし、我々が認めざるをえないのは、日本の教育せいかがもっと輝かしいだ。この数年、日本では科学技術者を大いに養成し、日本の科学技術レベルを世界最高水準まで引きあげた。日本は外国の先進技術を吸収し、短期間にその成果を生産に応用させ、経済発展を促し、商品の競争力を強める。20年足らずの時間を利用して、科学技術の上で20年も立ち遅れていく欧米諸国との隔たりを縮小して、先進国の行列に加わ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のように見ると、私たちは日本の教育に勉強すべきに違いない。 第一は、日本と中国の教育に対しての重視程度だ。中国人はよく教育を十分に対処しているだと思って、親が力を尽くして、子どもに教育を受けさせる。しかし、国の教育経費の不足とか、普通教育制度の欠点とか、こういうために、今の中国人では、大人の中では、文字が読めるのはほんの81、5%に過ぎない。非識字者は全体の15%以上を占める。大学の入学率はほんの5%だ。それと比べて、日本はとっくに100%の小学教育と100%の初中教育に至る。大学の入学率は40、3%だ。しかも、文字が読める大人はもうすぐ全体の程度だ。その原因を追究すると、やはり教育の経費だ。調査によると、中国の教育経費は1970年の日本と相当するそうだ。これから先、我が国はもっと経費をつぎこま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第二は、就学前教育に対しての重視程度だ。日本と中国は、幼稚園を一つの学校教育システム重要な部分と見られている。でも、その重視程度は違っている、日本は中国を大いに超える。子どもたちは小さな時から、いろいろな知識と出会って、いい基礎を築しできる。それはまた日本教育たいへん早い発展の原因の一つだ。中国は人口が多いという要因のほかに、市場経済による激しい競争等も大きく働いたために、就学前教育には90年代から下降の兆が現れた、とても険しい状況。これから、よく解決方法を考えて、就学前教育の重要性を認識すべきだと思う。それだけでなく、全面から見って、いろいろな政策を制定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第三は、日本と中国の教育の根本な区別だ。簡単に言えば、中国の教育は功利的の性質を持って一方、日本の教育は人の素養の高めるを強調する。古代の中国の科挙制から見ると、人は出世のために、勉強していて、つまり、目的性が強い。また、こういう言い方もあって、知識が運命を変わる。大部分の人たちはもっと幸せな生活を楽しむために勉強しているんだ。でも、日本はそうじゃない。日本では、生涯教育が1967年から現在までの教育改革の指導策なんだ。子どもから老年にいたるまで、生涯にわたってつづけられる教育だ。それを見ると、日本人は勉強好きだ。自分をもっと高めるために勉強して、それは偉いだと思う。 教育を行った結果としてどのようなことが起こるかについては、経済や政治などいろいろな影響がある。経済面においては、進学率の上昇による労働者の質的向上が経済成長を押し上げる効果があることが指摘されている。政治面では、開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论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放眼四望,发现自己已被发达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即使是昔日落后的新加坡、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也成了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是什么原因致使社会主义中国落伍?经过深刻反思,邓小平得出结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由此,邓小平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中华民族并非从来就封闭的。汉、唐两朝,中华文明辉煌灿烂,就有着开放大度的气质。从明代开始,传统社会渐趋衰落。明清两朝,对内专制,对外封闭。直到1840年,紧闭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给中国人留下了耻辱的记忆。 民族心理积淀与现实的政治的束缚,使邓小平打开国门的决策,有了悲壮的意味。一生戎马倥偬,见惯大风大浪的邓小平用“杀出一条血路来”表达设立特区的艰巨,足见打开国门殊是不易。 因此,始于1979年的开放,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章。这是中国人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闭关锁国后,第一次主动的、真正的、全方位的开放。它不仅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心理,也树立起一个自信的大国的形象。 中国教育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体制,人们把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称作为大一统的体制,也就是大包大揽教育领域一切教育资源和决策与管理权。 如果说我们经济体制转轨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依然还停留在集权制的体制。大一统的体制与大学独立自治是对立的。 法国的哲学大师,雅克·德里达。德里达曾经对大学独立发表他的论文,“大学是无条件追求真理的地方,大学独立到什么程度?大学不仅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和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 美国经济学大师中的大师弗里德曼在1955年就发表了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他倡导教育券,保证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权和公平性。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

中日教育与文化对比 中日教育研究对比 教育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不同国家对国民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各不相同,因此所呈现的结果也有分别。同为东亚国家,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当今,中国教育被套上了应试教育的头衔,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教育的功利性,而相比之下,日本教育更偏西化,注重对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为赶超列强,日本借鉴西方诸国以法治国的经验,先后学习法国、美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步步西洋化的结果就是最终寻找到适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使之具有丰富的人性,充满生机的健康体魄,具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与行动、妥善处理问题、克己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以及迅速准确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从其教育这目标中可以看出日本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国民独立意识的养成和集体主义的培养。 而中国的教育也是从几千年开始,源远流长。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植根于中国人,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发展。儒家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 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对塑造国民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儒家思想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与儒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儒家思想也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它使笔试考试成为制度,并逐步发展畸形,造成选取人才时只注重理论,不考虑实际能力,这在当今的教育制度中深有体现。同时,儒学中“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被逐步歪曲,导致读书严重功利化,这在当今的教育现象中达到了极致。 中日两国的教育都提倡新意识,都十分重视教育。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占GDP的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也同时提高了中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然而,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相比中国教育,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要带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去学校,所有的包都要小孩子自己提。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引导孩子渐渐养成独立意识。更有趣的是日本小孩每天上学都要带几套衣服,在教室里穿的休闲服、去操场穿的运动服等,去不同的场所就要换装,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正如前面提到,日本孩子上幼儿园时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学校统一的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等,通过对自己的东西进行有条理的分门别类,使孩子孩子形成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京都人可以对垃圾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这跟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日本相比中国也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一年四季都穿短裤短裙,0岁开始参加运动会,女孩子踢足球等。

中日乡村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中日乡村教育发展比较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育,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将我国人口负担转变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使命,由此可见对其研究的重要价值意义。本文紧扣中日两国乡村教育,展开比较。 一、中日乡村教育的经费对比 1.日本乡村义务教育的经费 毎逢谈及农村教育水平不高时,教育经费问题都被列为一切难题的根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在教育经费的支出方面出现很大差异。该问题不解决,诸多改革举措皆有纸上谈兵。中日两国在教育经费的来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日本《教育基本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和《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国库负担法》等相关法令的规定,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负担,其中包括由国家财政直接出资部分和地方财政中以转移支付形式分担的部分构成。其中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和公立学校教育费用,分别由都道府县和市盯村二级财政按教育财政法令规定各自负担。例如,日本《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规定,所有农村公立中小学编内教职人员的人头费(包括工资和相关福利保障费用)以及学生人头补助费和特殊补助费的50写由国库直接负担(国立学校则100%由国库负担);同时日本《义务教育诸学校设施费国库负担法》规定义务教育各学校计划内

新增建筑、新增基本设施费用的1/2和危险建筑翻建改建费用1/3也由国家财政直接负担。其余部分则由各公立学校的设置机构一都道府县及市叮村级财政分担。 地方财政所分担的转移支付金即国家为了平衡和支持各地区自主发展和执行政务,按一定比例将地方交付税返还给地方行政团体,以平衡各行政区域间的财源和发展。它的运作过程是主管大臣按照各地区财政状况和其事业规模,制定地方交付税预算,并将所确定的金额交付给地方财政。如果地方财政所需要的转移交付金额超出地方税收上缴总额时,由自治大臣在协调各地区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调整和补足超出部分的请求金额,并负责交付给地方行政团体,用于发展包括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因而,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地方分担费用,实际上出自地方税收的返还。这些资金大部分用于教职人员的薪金、学生的补助费用、相关的福利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种教育器材的采购上。所以,所有农村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实际上是由国库直接和间接负担的。最近1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预算中一直占有8.3% —9.1%的比例。 2.中国乡村义务教育的经费 在我国广大贫困的农村地区,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而且近两年又在执行“年费义务教育,”但是中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所规定血液的依然大有人在。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仍然切实的存在。教育经费的不足直接制约着教学设施的完善。 二、中日乡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对比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异同

一、中美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 1.教育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不同 根据我国宪法,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国务院有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国家教育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 负责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针, 统筹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 指导、组织和协调各地、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 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改革, 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在美国, 教育权为各州所拥有, 最高教育立法机关为各州议会,决定重要的教育运作事项, 其中包括: 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产生; 规定各级各类学生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育年限; 审核州内教育预算等事项。基本上取得州内教育的主导权, 并推行其既定政策的机关为州教育委员会与州教育厅。 而美国联邦教育部迟至一九七九年才成立, 主要负责: 分配和管理联邦补助的教育经费; 搜集全国教育类数据, 提供信息服务和开展教育研究。联邦教育部的设立并不减少州、地方所拥有的职权, 在教育人事、课程、与经费权上联邦教育部拥有的权限极低, 主要处在辅导和建议的地位上。 2.教育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同 在我国, 教育部为国务院职能部门, 其下的省、市、县教委( 教育局) 也是地方政府的一部分。此外如教育人事与教育经费也一并在普通行政之运作中考虑, 并未独立分开执行。因此, 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采取从属制。相比之下, 美国的教育行政组织形式多样。国家联邦教育行政组织属于政府组成机构, 采取的是从属制。州教育行政组织采取半独立制, 美国的州教育董事会虽独立于州政府机关之外, 但其经费预算及部分州教育董事仍由州政府控制或指派, 故属于半独立制。而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则采取独立制, 美国地方( 学区) 的教育董事会享有组织、人事及经费的自主权。 3.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体制不同 我国从国家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厅( 局) 均采用行政首长负责制,而美国各州及地方的教育行政机关, 均采用委员会制, 设有教育董事会( 或委员会) 为决策机构, 教育局为执行机构。 二、对两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析及得到的启示 1.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 采取的是地方分权制。而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采取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权力分配的集中与分散各有利弊, 不能一概而论。 中央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统一教育的目的、方针政策, 使国家的整体利益得到实现; 有利于集中国家的财力、物力, 按照国家的某项需要实施重点发展, 保证国家的重点人才需要; 有利于国家通过行政干预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控制,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并且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 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其弊端在于: 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缺乏自主权, 限制了办学的积极性; 二是整齐划一的目标模式, 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的人才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难于发挥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四是机构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权责界限不明, 行政效率较低。地方分权制的长处在于: 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培养所需的人才; 有利于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 同时, 还有利于建立相对灵活的学校办学机制,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形成特色学校。但也存在不少弊端, 一是容易造成国家整体上“失控”, 国家重点需要的建设人才难以得到保障; 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教育的目标和标准,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甚至可能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 三是国家整体上的协调、控制、评价、督导等规范化管理难以实施, 行政管理能力削弱。如在美国, 教育经费来自于各学区的税款, 一些贫困的学区由于资金短缺而面临困境。 2.教育管理机构和政府机构的关系 美国的部分教育管理机构享有人事权和财政权, 独立于政府机构, 而我国各级教育管理机构都隶属于地方政府机构, 属于从属制。 从属制的优点有:(1) 教育行政为普通行政之一部分,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和事权统 一方面较有优势。(2) 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同属于普通行政, 彼此能互相配合与相辅相成。家在维持一定教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 周川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二十多年来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多有创新之处,不乏理论意义,但也存在目标偏移、对象模糊、主体缺位、路径不明等弱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应坚定不移地定位于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为此,改革政策的重新设计势所必然。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外延很广,涵盖了高等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本文所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中国公立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的关系为其核心。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走上艰难曲折的历程。本文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文本为对象,对其相关内容及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本表述及其解读 二十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这些政策,有些是一般性的教育政策,有些是专门的高等教育政策。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简称《决定》)。该《决定》与中共中央先前发布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两个决定,具有理论上的逻辑联系和实践上的递进关系,是拉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一项重要政策。《决定》首次承认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决定》指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1]次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规定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省级人民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管理权限”的八个主要方面[2]。该规定可以看作1985年《决定》的具体化和补充。 1992年12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是要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3]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4]这两份文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基本确立后出台的,使用的概念略有不同。前者用“办学和管理体制”,从上下文关系看,“办学体制”主要是针对政府的宏观管理体制而言,“管理体制”则针对校内管理。后者则用了“高等教育体制”一词。概念表述虽有不同,但所指没有根本区别,都可以理解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重要的是,两个文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政府与高等学校的关系”。虽然“政”、“事”、“法人实体”在文本中没有明确界定,但是,矛盾已经揭开,实质已经触及,具体表述的某些变化并没有改变人们探索的思路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