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742f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a.png)
中日教师教育对比论文范文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日两国的教师教育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中日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其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篇论文旨在对比中日教师教育的异同点,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首先,中日教师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都强调素质教育,但侧重点不同。
中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日本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理解力,在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都有综合而丰富的内容。
其次,在师范教育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一定差异。
日本师范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为目标,强调教师教育课程与实习的结合。
而中国的师范教育则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实际教学的结合。
另外,日本师范生需要通过面试和考试才能被录取,而中国则以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标准。
第三,教师培训机制存在差异。
日本教师培训注重实际教学经验的掌握,要求教师完成一年的见习期。
而中国的教师培训则更加依赖于课堂教学和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
而且,日本的教师培训更加重视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参加研究和进修活动。
最后,中日两国的教师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教师注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日本教师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中日教师教育在教育理念、师范教育、教师培训机制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日两国可以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对方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的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中日教师教育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为建设更加开放、多元且有创造力的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21a3f6192e45361066f5de.png)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
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
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
首先是大化革新。
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
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
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
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
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
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
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473c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8.png)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现代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促进全球各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中日两国都是亚洲的教育强国,其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比较。
本文将从合作机制、交流项目和双边合作成果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合作机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高等教育合作主要由教育部牵头,并与各省市政府、高校等合作机构开展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计划扶持重点高校与国际合作,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
而在日本,高等教育合作多由各大学自主开展。
日本政府通过派遣和接待留学生、设立国际交流中心等方式提供支持,鼓励高校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合作机构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合作模式存在差异,但都以政府支持和高校合作为核心。
交流项目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项目多样且广泛,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存在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的留学生项目发展较为成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
中国的“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中国留学,而日本的“The Top Global University Project”以及各大学自主开展的留学生项目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学生。
其次,中日两国在学术交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差异。
中国高校常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华开展讲座和合作研究,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展览。
而日本的高校则注重于与国际合作研究,经常与国外大学共同组织研讨会和学术研究项目。
此外,中日两国高校还通过学生交换项目、教师互访等方式进行交流,促进学术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双边合作成果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日两国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许多中日学者共同开展了重要的科研项目,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
例如,中日两国在材料科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2a2e6a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43.png)
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2)中日教育差异探究论文篇二《中日英语教育比较及启示》摘要:中日两国的英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借鉴日本英语教育经验,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改革进行反思,中国英语教育应突出实用性,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善英语教师培训机制。
关键词:中国;日本;英语教育;教育目的;教学模式;师资力量中日两国同是非英语国家,又是亚洲的邻国,二者同受东亚地区汉字文化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在社会文化、教育方式、语言环境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因此,日本的英语教育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比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中日英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一)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的英语教育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艰难前行,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时期。
1.建国前英语教育的缓慢发展(1862-1919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开启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也开始了早期的英语教育。
他们创办教会学校,利用英语传播西方文化及宗教思想。
1862年,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建立了京师同文馆。
接着,又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区创办新式学堂,讲授英语。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明确指出:“在条件允许的地区,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外语课程。
”[1]此时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英语能力,但受当时社会限制,其教学难免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2.建国后英语教育的停滞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秉承向苏联学习的方针政策,俄语成为当时外语学习的主要语言,英语教育陷入停滞期。
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高中必须设立一门外国语,如若有条件(如师资、教材等)宜设俄语,但若已授英语之班级,仍应继续授英语”[2]。
由此可见,英语只是作为不具备教授俄语条件时的补充。
到1952年,全国只保留了8个英语教学点。
1954年,教育部下达通知,初中将不再开设英语课。
60年代,中苏关系宣告破裂,国家对外语教育也作了政策性调整。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之比较研究教育管理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之比较研究教育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442d2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f.png)
中日社会科教科书之比较研究教育管理中日社会科学教科书之比较研究——教育管理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教育管理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重要的国家,在教育管理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经验和体系。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中日社会科学教科书对教育管理的描述,探讨两国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异同。
一、背景介绍教育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组织、指导和评估等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中日两国的教育管理体系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二、教育管理理念比较中日两国在教育管理的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注重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强调国家教育发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日方则更加注重学校的自主权和创新精神,强调灵活性和个性化发展。
在教育管理的目标设定方面,中方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
日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实践经验,强调能力培养和职业就业导向。
三、教育管理体系比较中日两国的教育管理体系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方的教育管理体系相对集中化,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较为严格。
各级政府层层管理,实施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教育管理体系更加分散化。
学校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制定独立的办学计划和教育方案。
学校董事会和教育委员会扮演重要角色,对学校的运行和管理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
四、教育管理方法比较教育管理方法是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措施。
中方重视行政管理,强调规范与监督。
依托于政府机构,通过统一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推动教育管理的实施。
日方则更加注重教育领导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通过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同时,注重教育管理者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密切合作,形成协同共赢的局面。
五、教育管理挑战及对策比较无论是中方还是日方,教育管理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其中,全球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可忽视。
两国都需要面对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和机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
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及启示
![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60cfc0b0740be1e650e9a12.png)
一
1 高 等教 育办学 体制 的 内涵 . 办学 体制 , 含有 两层 意 思 : 是 指 哪些 社 会 主 一
体 可以办 学 , 立教 育 机构 ; 设 二是 指 不 同 的社 会 主
体举 办 的教育机 构所 构成 的整个 教 育体 系 。
收 稿 日期 :0 9 4 2 2 0 —0 — 2
占比例也 很 大 , 在 17 如 90年 , 私立 短 大 的 比率 为 8 . %。 ’ 6 4 _( 日本 的高等教育 入学率 由 16 4 J 90年
的 1 . %增 至 1 6 03 9 3年 的 1 . % , 增 至 17 55 再 9 0年
化 已形 成 了一 定 的 发 展 格 局 。但 时 至 今 日, 多元 化 的局 面 尚未 真 正 形 成 。所 以 , 究 办 学 体 制 对 研 当前 乃 至今后 高 等教 育 的改 革 和 发展 具 有 重 大 的
理论 和实 践意 义 。
笔 者 仅 选 取 办 学体 制 进 行 比较 研 究 , 以期 对 我 国
学 有 14所 , 3 占新 增 大 学 总 数 的 9 . % 。除本 科 78 大学 外 , 在短 期大 学 中私 立 学 校数 增 加 也很 快 , 所
就 办学 体制 改 革 的重 要 性 而 言 , 在 推 动 自 它
身及整 个教 育体 制 改革 方 面 已经 被 实践 证 明是 成 功的, 并将 继 续 被 证 明是 卓 有 成 效 的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国不 断加 快 办学 体 制 改革 , 学 主 体 多元 我 办
马 克思 主义 政 治 经 济 学 原 理 告 诉 我 们 , 济 经 基 础 决 定 上 层 建筑 , 么 经 济体 制 必 然 决 定 教 育 那 体制 , 即有 什 么 样 的 经 济体 制 就 必 然 要 求 有 什 么
中日教育对比探究
![中日教育对比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a18e0614791711cc7917c6.png)
要 】本文通 过对 日本教 育的 府掌握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因此改革
【 摘
要】 新课程教 学中如何合理开发课程资
模 式 探 讨 以 及 优 缺 点发 展 空 间 , 引 出 对 迅速和彻底是中国教育的优点 ,但是同时 中 国 教 育 的 中肯 评 价 与 沉 思 。 只 有 保 持 也存在政策上的失误。而在基础教育 ,职 中 国 的 基 础 素 质 教 育 以及 全 面 发 展 的基 业教育,高等教育各方面都 比较落后的中
源 ,这是 新 课 程 所 面 临的 问题 ,其 实资 源 无 处不 在 , 只要 我 之 处。针 对 国,要全面发展 ,迎合时代发展 ,这些都 中国教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 : “ 美是无处不在的 , 中国教育 的现 状提 出存在 的 问题。只 有 是政策定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 东北 大学秦 皇岛 分校 语言学 院 河北 秦皇岛 肖 潇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 其实, 发 展 教 育 才是 立 国之 本 ,我 们 要 倾 尽 全 育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 力投 入教 育事业 中来,大力发 展正确 的 1 .考试作用极端化 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 心中有课程, 眼里出资源, 中国学生面临着几大考试 ,初生高 , 课程资源就会 比比皆是。 就初 中 《 科学》 课程而言, 完善 的 进 步的 中国教 育。 能促进课程 内容与现代社会 、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 【 关键词 】 教育; 优劣;中国;日本; 高考 ,考研 ,考公务员等 。考试在 中国的 发展 教育中的地位被放大了。 教育偏重于应试, 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 理论 ,而对实际操作 ,科学实践等偏弱。 流合作 的可用资源, 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笔者对《 科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 : “ 教 课程体系也呈现 “ 窄而深”的形态 。使学 学》 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开 发课程 资源的新视 角— —社会 热点切 育是立国之本”。也有人说今天的教育 , 习成为一种枯燥繁琐的活动 。考试 ,使得 是明天的科技 ,也是后天的经济。在科学 学生 ,家长 ,老师都陷入数十年 的压力之 入 教 学 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往往是多种科学文化、人 技术迅速发展 ,各 国综合 国力竞争越来越 下 。这也是中国教育最严重也是最难改进 激烈的情况下 ,人才是一切竞争的核心 , 的问 题之 一 。 文素养等 汇集的 “ 信息场”,其 而人才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竞争。 2 .全 面型 人 才 与精 荚 人 才 中的信息 ,是学生得到能 动发展 在研究 E l 语学习的几年里 ,并通过在 日本 中国教育注重素质教育 ,同时又对某 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 的实施 中, 的留学经历 ,我对 日本和中国的教育方式 方面有特长的人才有特别政策。这正是在 教师可将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作 为科学探究材料 ,挖掘其 中的科 有些浅见。 推行全 民教育与英才教育定位上的摇摆不 日本 义 务教 育 定。在人才发展上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是 学知识、方法和原理 ,促使学生 特 点 坚持选拔型还是转向普及型 ,两者之间如 积极 主动地 扩 展 知识 。 案 例 : 运 动 和 力 一 课 ,我 日本 近代 及 现代 化 何协调 ,也是中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 3 .专 业 问题普 及 范 围 利用多媒体演示奥运会上刘翔在 在中国小学初中生的课本里 ,有些为 1 1 0 米栏 决赛 时的场景作 为本节 的;平 稳 ,连 续,有 计 划,有步骤 ,是 日本教育 了普及常识和科学知识 ,会有十分专业 的 课的引入 , 使学生看得热血沸腾 , 本节课也在热烈 的气氛 中进行 。 的特点。政府决心大 ,力 术语或者原理在里面。而这些对于年纪太 度大 ,以倾国之力投入教 小的学生 ,完全不能理解。教育要针对不 但这仅仅是社会热点简单 的运用 于教学 ,更深层 的 “ 热点探究 ” 育事业。 《 教育敕语 》 是 同的受教人群。对小学生的教育要寓教于 日本的第二部宪法 ,领导 乐 ,以激发兴趣为主。而对于一些晦涩难 关注着 自 然环境 、经济建设 、科 人也 对 教育 十 分重 视 。 懂且用处不大的知识,可 以选择舍弃或者 技 发 展 等 社 会 生 活 的各 个 方 面 , 它的教育价值是在 “ 创造性 ”使 另外, 《 学习指导要 用其他的方式表达。 用 的过 程 中得 以 显现 。 领 旨 引着 日本课程改革 , 总之中国的学生,是多学,多练,多 基本上每十年修订一次 。 记 ,多考 ,对学生吸收知识 ,学习行为和 学生对诸如 “ 神舟五号” 、“ 磁 悬浮列车” 、 “ 基 因组测序”等 8 O年 代 中 期 后 主 要 侧 重 接受能力方面更注重。今后需要从应试教 于能力培养 ,减少过度考 育向真正的教育改进 。 让学生多看, 多问, 社会热点有所耳 闻,但不知其所 试 竞 争,心 理健 康等 问 多想 ,多干 ,注重批判性思维 , 创造能力 , 以然 ,学生倾入 困惑 、热情 、欣 题。在少年教育 阶段扩大 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扎实的知识基 喜等情感正是教学 的生长点 。热 础上,更灵动的学习方法 ,掌握更多的科 点探究需借助网络 了解 国内外科 了选修课的范围和比重 。 技发展动态或社会热点 ,应用 网 后来由于世界的信息化 , 学 与实 践 。 国际化以及科技发展等 问 2 0 0 2 年 ,中国成人识字率为 8 1 . 5 %, 络的技术要求促使学生查询 、检 索、获取信息,培养 自主学习 的 题 ,日本又针对学生独立 文盲和半文盲为人 口比例的 1 5 %,同年 日 思考 ,独立解决 问题 ,行 本成人识字率为 1 0 0 %。从数据上可 以看 能力及信息素养。这样的学习过 0 浙 江省苍 南 县马站 一 中 浙江 苍南 黄 益昆 动和判断能力等进行相关 出中国和 E l 本 的教育水平 ∞ , 普及程度还是 程是学生与社会现实 、自然现象 展开的一场对话 ,学会用科学 的 培养 。 存在很大差别 的。一个 国家最关键 ,最起 日本认为构建适合孩子成长 的学校教 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教育和人才。而在其他 思维和行为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 是学生科学素养真正成长的过程。 育 ,是非常重要 的。教育课程审议会 的报 方面大 占优势的中国恰 晗在这点上远远落 告指出,近些年 日本青少年在道德和价值 于 日本 后 面 。 二、 开 发课 程资 源 的新 天 观,社会性发展 ,社会规范意识 ,自立等 邓小平先生说过 : “ 中国建国之后最 地—— 古诗词渗透教 学 新课程将会越来越多的涉及跨学科综合 问题 , 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欺负弱小 ,逃学 ,暴 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虽然已经过去 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同时,还要突破单一学科 力等行为时常发生。因此教育要解决 自身 了很多年,但是教育依然是 中国存在 的很 存在 的问题适应青少年的生长和发展 ,也 严重 的问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 ,我们要敢 的知识能力的限制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 中要加强 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针对 以上需要 日 于勇于承认 自 己的不足 ,吸取别国的经验 学科之间渗透与综合。 倾尽全力投入中国的教育中来 。 案例 :运 动和能的形式一课 ,我以古诗 《 枫桥 本在教育方面注重学生 t l , 理健康问题 ,掌 和教训 , 夜泊 》作为习题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所提及的 握正确的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 参考 文 献 : 动力 ,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 ,灵活多 [ 1 ] 陈永明. 中 日教育比较与展望 [ H ] . 运动形式。学生的兴趣高涨 , 找出了其中的机械运 动、热运动、声运动和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 。培养 变等 几 方 面 。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 2 0 0 3 [ 2 ] 李建权 .日本精 神 [ H ] . 北 京:新 了学生在新的情境下迁移运用知识 的能力 ,而且学 二、中国教 育的特点 课渗透效果相当好 。学生还感悟到诗句是通 过描写 中国近代及现代化教育的基本方 向及 华 出版 社 . 2 0 0 7 [ 3 ] 张耀 灿 . 陈万柏 . 思想政 治教育 多种运动来营造意境 引人人胜,古诗赏析水平和写 模式与 日本相 同, 但是 由于时局动荡 ,发 展缓慢 ,也没有一部 “ 第二部宪法”一样 学原理 [ H ] .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 0 0 1 作技能得以提高。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 [ 4 ]
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e47ee35022aaea998f0f96.png)
<学教育 2。
19.〇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中日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戴休夺沣洚内容摘要:从二战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为了恢复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方针。
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使两国的高等教育迅速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对比两国高等教 育发展的现状,得到以下启示:第一,需要通过法律明确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第二,确立民间的评价制度;第三,提高教师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 国都在重新整备高等教育和扩大 高等教育的规模,中日两国也不 例外。
高等教育对于科技发展、高 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国家经济成 长、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以中日的高 等教育政策变化为中心,阐述战 后到21世纪初中日两国主要教育 政策的演变,分析各自的特征,总 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1.中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二战后到21世纪初--从1949年到21世纪初,中国 的高等教育政策大概可以分为以 下三个时期。
1.11949年-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全面复活教育事业,政府要改 革旧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改革。
政府基本经过两个阶段对学 校的旧体制进行了改革。
1952年,中国政府模仿旧苏联的教育经验 实施了“院系调整”。
通过院系调 整,小规模的私立大学和学院被 合并,综合大学减少,模仿旧苏联 培养专门人才的单科大学在增加。
$伴随着院系调整,国家将重 点放在了经济发展必要的工学等理科人才的培养,而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削弱。
®1958年爆发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实现教育的大跃进,建立了很多的学校。
1960年,政府提出“调整、强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很多大跃进时期建立的学校被废止。
高等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整完善。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研究
![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4574ce58f5f61fb73666bc.png)
与 日本 相 比 , 中 国 政 府 仍 然 保 持 着 对 本 国 高 等 教 育
国际 化 的强 有 力 的管 理 和控 制 .而 且 只对 几 所 顶尖 国立
封闭 , 到 改 革开 放 以后 积 极 博 采各 国之 长 。 向世 界 发 再 面 展 的漫长 过 程 。 这 个运 动 过 程 中 , 国 近现 代 高 等教 育 在 中
两 国政 府 都 希 望 通 过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培 养 出 一 批
具有 国 际竞 争 力 的 复 合 型 人 才 , 国家 在 国际 竞 争 中取 使
得优 势 。 2 本 质 特 征 相 似 .
历史条件下 . 日本 领 会 、 收 美 国 高 等 教 育 模 式 , 日本 吸 即 高 等 教 育 的 美 国 化 过 程 ,这 一 过 程 为 日本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做 了 很 好 的 制 度 过 渡 ,这 个 阶 段 的 日本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鉴 法 国 、 国 的 教 育 制 度 与 成 功 经 验 . 种 高 等 教 育 办 学 美 这 体 制 的 多 样 化 尤 其 是 私 有 化 和 办 学 模 式 的 国 际 化 .大 大 推 动 了 高 等 教 育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 — 1 6 年 日本 大 学 和 短 93
期 大 学 的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合 计 达 1 .% 立 大 学 对 高 54 私
用 功 不 可 没 。 文 通 过 对 中 日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发 展 历 程 本
和 现 状 的 比 较 分 析 . 纳 了二 者 的 相 似 点 与 不 同 点 。 而 归 从
得 出 日本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对 我 国 的 有 益 启 示 。 关 键 词 :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中 国 日 本 启 示 高 中 日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发 展 概 况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3ba4dc7a21614791611285c.png)
中日教育对比论文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对比【摘要】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国际化。
至今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及现状进行对比,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现状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多元文化融入到我国现有的教学、科学研究、管理中去,把我国的高等院校提升为国际高水平院校。
这是系列行为的总和,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间,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此为借鉴发展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日本大学的国际化从当初的“从海外学习”转为扩大留学生数量和充实外国教师的师资力量,以实现教育和研究水平的高度化。
日本政府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调整教育政策,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主动面向国际市场,培养能活跃于国际经济的人才。
本文将以政策及现状为视角,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1.1 国际化与全球化。
要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必要区分国际化intema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两个概念。
国际化是由英语intemationalization一词翻译而来的,而intemationalization一词至少从1883年开始被使用。
全球化一词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被使用,伴随着柏林城墙倒塌及90年代信息技术进步,经济、技术、文化等的全球化急速推进,给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也带来了巨大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这两个词是同义词,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他们的概念是不同的。
阿部1997认为全球化意味着世界社会性地缩小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增大,它的概念与有满足一定基准,进入国际社会及提高自己国家对其他国家影响力含义的国际化有明显区别的。
杨旭辉2021认为他们所指称的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异,全球化多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范畴,而国际化则多见于教育及企业竞争战略的范畴。
文献检索报告(教育主题)
![文献检索报告(教育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8366e721bd64783e09122bc8.png)
二战后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历程比较研究文献检索报告一、课题分析(一)选题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水岭,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二战后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实现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迅速转变。
日本的高等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规模大、体系发达,质量很高。
日本与中国又是邻邦,在高等教育方面联系密切。
因此,研究日本的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办学体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比较中日两国办学体制的改革历程,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异同,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二)检索目的本次文献检索的目的是理清学术界中有关对“二战后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历程比较研究”的研究概况,其中包含了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等。
因此,对该课题文献的检索,要强调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尽量包含所有有关学者的研究资料。
当然,这可能导致检索结果的数量过于庞大,所以需要通过二次检索和筛选调试来进行。
本作业利用自己这学期所学的文献检索课程的知识,运用数据库资源检索了国内外有关二战后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历程比较研究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检索策略调整,然后整理总结出一篇肤浅的文献综述,并附上了检索心得。
希望老师给予指正。
二、检索策略(一)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工具名称网址文献类型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113.55.0.251:8899电子图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期刊论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http://202.203.222.212:8000/inde期刊文献x.aspGoogle学术搜索(scholar.google)/期刊论文OCLC---WorldCat/FSI图书、web资源OCLC--ECO /FSI电子学术期刊(二)检索词选择检索词同义词、近义词检索词一中日高等教育(Sino-Japanese higher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Japan)中日大学教育检索词二办学体制改革(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system )办学模式/办学形式改革(三)拟定检索式由于不同检索工具的字段不同,因此将检索式在“检索步骤及检索结果”的各个具体检索工具中给出。
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中日教育之比较
![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中日教育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5b30dc8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14.png)
以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中日教育之比较【摘要】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和课外活动上。
在教学方式方面,日本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中国则更偏向传统的授课模式。
日本的考试制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而中国则更偏向于应试能力。
在课外活动方面,日本大学生更加注重参与社团和实践活动,而中国大学生更多时间花在课业上。
中日教育各有优势和劣势,未来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个人感悟是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育模式,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中日教育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
【关键词】中日教育体制、大学生、学习生活、教学方式、考试制度、课外活动、优劣势、未来发展、个人感悟1. 引言1.1 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国的教育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中日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教育是被严格监管和控制的,学生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
相比之下,日本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上,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资源相对不均衡,有着城乡差距和贫富差异,而日本的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更加注重公平和平等。
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
中日教育体制的差异不仅在制度上有所体现,更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效果上有所表现。
要深入了解和比较中日教育,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1.2 中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
在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通常是充满压力和竞争的。
学生们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竞争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然后在大学中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好成绩,以求将来能找到好工作。
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是紧张而充实的,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辅导上。
比较视野下国内中日韩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探赜
![比较视野下国内中日韩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探赜](https://img.taocdn.com/s3/m/61f03e9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0.png)
比较视野下国内中日韩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探赜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5)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中日韩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7)1. 教育制度比较 (7)中日韩高等教育体系结构比较 (8)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0)2. 教育质量评估 (11)学术声誉评价标准比较 (13)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14)3. 课程与教学改革 (15)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比较 (16)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比较 (18)4. 学生事务管理 (19)学生工作体系比较 (20)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22)5. 教师教育与发展 (23)教师培养模式比较 (24)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比较 (25)三、中日韩高等教育前沿探赜 (27)1. 高等教育国际化 (28)国际化战略比较 (29)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31)2. 创新创业教育 (3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 (3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比较 (35)3.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36)智慧教育环境构建比较 (37)在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比较 (38)4.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40)终身教育理念普及比较 (41)终身教育制度建设比较 (42)5. 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 (43)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比较 (45)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比较 (46)四、结论与展望 (47)1. 研究总结 (48)2. 研究不足与局限 (5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1)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中日韩三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亦呈现出日益紧密的交流与合作态势。
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视野,深入剖析国内中日韩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以期推动教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
论文首先概述了中日韩三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包括研究主题的分布、主要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成果等。
中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以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为个案分析
![中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以北京大学、东京大学为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1a002abcd126fff7050b98.png)
业之 间的沟通 [ 。 2 ]
本科教育对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只是近十年的事
情 ( 文 以北 京 大 学 2 0 本 0 1年 实 施 “ 培 计 划 ” 元 为
3 0
1 日本东京 大学通识 教育 的理念及 目标 .
旦鎏金丝 窒型 兰奎型塞煎 塑 宣
拯壅 二二 立
、 东京大学为个案分析
从 19 93年开始 , 大学 进行 了一次 较大 的 东京 本 科课 程改革 , 研究 生教 育成 为学校 教育 的主干 , 但 学校并 没有 忽 视本 科 教 育 学为个 案分 析 东
杨 明
( 南大学教 育 学院) 西
摘
要 : 学本科 实施通识教 育 目前在 我 国教 育界 已形 成共 识 , 大 但是 关 于这 一教 育模 式具
体做 法尚不 明确 。文章 通过对 日本 东京 大学教 养 学部 和 中国北京大 学元 培 学院的通识教 育 的
通识教 育 产 生 于 西 方 发 达 国家 高等 教 育 大 众 化 阶段 , 服务 的是来 自不 同社会 阶层 的子 弟 , 其
例) 。对 日 本东京大学近 5 年的通识教育探索实 O
践经验 的分 析 , 于 同样 呼 吁 大学 本科 实 施 通识 对
目的是培养既具有较宽厚专业基础又全面发展 的
引起国内其他高校的思考与效仿 , 可以说选取两
所 高校 作为 比较研究对 象是具 有借鉴 意义 的。二
中日比较教育研究的比较研究--以学术论文分析为例
![中日比较教育研究的比较研究--以学术论文分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4d99f40242a8956bece46b.png)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 )
J a n . 2 0 1 4
第3 5卷第 1期 J o u r n a l o f Gu a n g x i Te a c h e r s Ed u c a t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P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Vo 1 . 3 5 No . 】
注 自身学 科领 域 的发展 已经成 为 国际 比较 教 育界
的一 大特 色 。 ① 此外, “ 全 球 化 和 区域 化互 动是 全 球化 时 代 的一 个 重 要 特 征 。在 这 样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提倡 区域 教 育研 究 反 映 了全 球 化所 带 来 的 区 域结 构 变 化 特 征 和 我 国 比较 教 育 学 科 发 展 的需 要。 , , E 1 3 基 于上 述 的 考 虑 , 本 文 以 中 日两 国 比较 教 育界 的专业 学术 刊物 者简介] 杨素萍( 1 9 7 5 一 ) , 女, 山西 太谷 人 , 教授 , 教 育 学博 士 。
① 关于这一点 , 可 以有 很 多 的例 证 。如 , 美 国 密 执 安 大 学 的 比较 教 育 研 究 小 组 曾 于 1 9 7 9年 、 l 9 8 8年 对 出 席 美 国 比 较 和 国 际 教 育
论文为研究对 象, 从研 究的主题、 方 法、 地 域 三 个 维 度 对 上 述 研 究 成 果 进 行 统 计 分析 , 以 此 来 分 析 探 讨 中 日比
较 教 育 研 究 在 过 去 十 年 间研 究 旨趣 和 学 术 焦 点 上 的 变 化 。
中国与日本的教育差距
![中国与日本的教育差距](https://img.taocdn.com/s3/m/272af21d964bcf84b9d57b69.png)
中国与日本的教育差距蓄力发展的日本教育正越来越多地警示着今天的中国人,如果了解了日本的教育,你会知道他们有多么可怕,我甚至觉得假如有一天一旦中日间再度爆发战事,如果战争进入持久状态,那么制衡战争胜败的因素一定是教育,我刚才说的是“假如”。
你可以说我耸人听闻,但很多的灾难正是在毫无觉知时突然就降临的,比如玉树地震。
防范于未然有时候是一种境界。
教育到底要面向什么培养人呢?如果我们只为了培养会考试或者“非礼勿听”的谦谦君子,我在想,我们未来的假想敌他会因为你是高考状元或者具有儒家高古的气质而鸣金收兵、饶你一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该具有“国际视野”。
以强化国家“竞争力”来培养能捍卫国家领土和尊严的孩子。
否则,这个民族时时刻刻都处在“最危险的时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呀,我因此在想,当年弹丸之国的小日本之所以肆意凌辱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恐怕凭的是枪炮和比枪炮更重要的民族自信,而不是谦谦君子之风,要不,他们凭什么敢于招惹“大中国”?演出“蛇吞象”呢?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是有依据的。
仔细看看这张中日儿童的比较研究,今天中国的孩子在身体上早已全面落后于日本!我当然不会以“身体”是否强健而生发出判断。
真正让我担心的是日本的教育!这是7年前中国人考察日本教育回来写下的文章,发表于当年的《中国教育报》上——前不久,我作为中国教职员访日团的一员,在日本参观访问了两周。
对比国内的情况,日本的分层次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资源的匮乏致使中学的教学班人数普遍超过46人这个“国家标准”,重点中学更是如此。
笔者自大学毕业到现在工作过三所学校,分别是县市级、地市级和省重点高中,其教学班人数在60至140不等。
而日本国文部省规定,一个教学班的标准人数为40人,不准超过,哪怕有41人,也必须分成两个教学班。
由于日本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高中毕业生只要愿意接受高等教育,就有大学可上。
中日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日教育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a7be04bed5b9f3f90f1cc4.png)
第22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 .222002年8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A ug .2002α中日教育的比较分析王安全1(1.宁夏固原民族师范学校,宁夏固原756000)郭 平2,张 芳2(2.宁夏海源县兴仁中学,宁夏海源756104)摘 要:文章对中日两国的教育制度,特点和行为理念进行对比分析。
作者认为,比较两国教育,旨在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关键词:中日教育;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 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2)20116202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从唐代起,两国就进行了频繁的文化、政治、经济及教育方面的交流。
,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两国人民在肤色、长相、穿着打扮及生活习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导致了两国在教育上的许多相似之处。
当然,教育上的相同或相似不尽是教育以外的因素。
教育自身的内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在两国教育的共同性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中日两国的教育在许多方面又是有区别的。
这是由于两国的国情不同、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不同、两国的教育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造成的。
因此,中日两国教育上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
本着尊重事实、取长补短和学习借鉴的原则,我们从三个方面对两国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求获得启示。
一、两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教育行政是极端的中央集权体制。
二次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教育改革,实行地方分权制,建立了教育委员会。
1952年后,为了“行政一元化”和“效率化”,又重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中国的教育行政则是中央集权下的分级制,随着教育和发展的逐渐推进,中央集权已开始更多地向学校和地方倾斜。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比较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7887a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3.png)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比较1. 引言1.1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个体终生学习的目标。
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科技革新等挑战,因此建立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终身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适应社会变化、提升竞争力。
终身教育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中日两国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上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因此比较中日两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为双方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两国终身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重要性在于引导个体持续学习、提高素质素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是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国家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对比中日两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的终身教育更加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和考试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
而日本的终身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体制不同中国的终身教育体系相对封闭,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往往由政府规定的教育部门来管理。
而日本的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机构进行学习。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中国的终身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裕,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日本的终身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政府在城乡教育资源的平衡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中日两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教育理念、体制、资源分配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在借鉴对方经验的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
【字数:316】2.2 中日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对比在中日两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就中国而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在中国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各种终身教育项目不断涌现,人们的终身学习意识也逐渐增强。
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47bb9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f.png)
目录
01 引言
03
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发 展
02
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 成
04 结论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教育制度也在不断适应和创新。 中日两国作为邻国,其教育制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近代学制形成和 发展过程中,两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本次演示将比较研究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 成和发展的历程,分析其特点、影响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2、近代学制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在此背 景下,两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旨在培养民族意识、提高国民素质。中国在洋务 运动和戊戌变法中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建立了旨 在普及教育的近代学制。
3、中日两国近代学制的差异及 其影响
3、实际运作效果和问题
在实际运作方面,中日两国近代学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本通过全面普 及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中国在近代学制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以“自强、求实、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 了人才保障。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日本在“和魂洋才”
谢谢观看
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
1、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沿革
在封建社会,中国和日本都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教育主要服务于统治阶 层。在明代以前,中国教育制度以私塾、书院为主,而日本则从平安时代开始出 现“宫廷学问”,为贵族子弟提供教育。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出现新式学堂, 而日本也在“明治维新”后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不足。而 中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中日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
![中日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06f576acaaedd3383c4d3f7.png)
[ 基金项 目】 新世 纪广 西高等教 育教 学改革工程 “ 一五 ” 十 第五批 立项项 目(09 07 ; 州学 院 20 年度 院级教 育 20B 8 )梧 08 教 学改革工程立项项 目( 0 8 0 4 “ 日法学教育比较研 究及前瞻性分析” oA o ) 中 阶段性研 究成果
12 4
是打 好扎 实 的专业 理论 基 础 和理 论 水平 , 以有 利 于 学生 今后 继续 升 学 深 造 或 从 事 法 律 实 务 的实 际需
要 。在课程 设 置上 , 了达到 培养 学 生 坚实 的基 本 为
方法 上 只采 用讲 授 法 已 经不 能适 应 社 会 对 法 学 生 所提 出的要 求 。因此 , 法学 教学 方 法应 当 而且必须
、 、
学
、
=
皇 篁 要 麦 譬
晶 : 一 … ; 培模 主包本 养 式 要括科 教 育 薹 j 主 芏蔷 举 幂 草 最
;善
茎 墨辜晶薹蓁; 翥 差 : 季 翼
型 黧 于 刖中 业 蔷 工 ’ 于 。 素质型教育。法学研究科教育即研究生阶段的 墨 嚣 伺贝 暑 嚣 驯 薰 了
2 1 年 第 3期 01
2 1 年 3月 0 1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 O C A D S CA E E O ME T C N MI N O I L D V L P N
V L_ . . 0 9 ND 3
MAR。 0l 2 l
中 日法学教 育模 式之 比 较研 究
强 调 理论 教 学 , 且 强 调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 。 因 而
试通过率 的应试性教育 , 而保障法科大学院的教育 质量 。为 了保 障评 价 的客 观和 公正 性 , 该制 度 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研究逯振礼1 程海燕 2(1.繁峙县砂河三中,山西繁峙 034300; 2.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还需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
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无疑是较成功的,本文通过对中日高等教育体制的比较,主要包括行政体制、管理体制、评估体制等的比较。
总结两者的差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日;高等教育体制;比较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Lu Zhen-li, Cheng Hai-yanMiddle School of Shahe, Fanshi Shanxi 034300;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9)Abstract: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was not very perfect, has hindered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for this reason we must to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Japan's higher education is undoubtedly the more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Chinese and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including the comparison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assessment system, and so. Summarizes their difference,作者简介:?逯振礼(1984-),男,山西天镇人,繁峙县砂河三中数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教学与管理工作。
程海燕(1986-),女,山西长子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Key words: China and Jap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omparison 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高等教育的体制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体制方面也有了重大调整,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
资源十分缺乏的日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发达的高等教育是分不开的。
而这其中良好的高等教育体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与日本的相比差异较大,本文将对其进行比较。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统一体,它是由教育的机构体系与教育的规范体系所组成的,包括多个不同的部分,下面将从办学体制、行政体制等方面对中日教育体制进行比较。
也许这些方面并不能涵盖教育体制的全部内容,但笔者希望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
一、中日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的比较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是指高等学校与举办者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办学主体关系所构成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1]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各有特点,存在差异。
(一)中日本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日本高等教育包括国立和私立大学两种,日本政府也参与高等教育的办学及管理,而且它有一批高质量的国立大学,但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私立大学,承担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
在日本私立大学的设立非常容易。
如2001年日本四年制大学在校生私立占 73% ,短期大学占91%。
[2]这对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以前一直实行以“国有、公办”为基本特征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大致有三种主要的体制。
一是由教育部直属,二是由中央有关部委举办的高等学校,三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
[3]后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的体制也开始改革,从1985年开始,颁发了多个扩大高校自主权的文件。
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这种格局也是今天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体制。
(二)两者的比较从中日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具体内容来看,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高校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有一批实力较为雄厚的高等大学。
我国虽然也提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但实际上我国私立高校的地位远远低于公办高校。
2.日本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种保障直接推动了其高等教育的较好发展。
我国也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很不完备。
3.日本政府在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了其规划作用,使得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能够良性运转。
中国政府在高校的发展中也发挥了作用,但是与日本相比其参与较多,使得高校缺乏办学的自主权,制约了我国高校的发展。
(三)启示从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办学体制还存在缺陷,我们从日本可以借鉴以下几点:1.努力为私立高校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推动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
一个国家教育的良好发展,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而我国民办高校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国家的大力支持,发展状况很不乐观,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注意,并努力为其提供经济的、政策的支持,使它们有一个好的发展空间。
2.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的支持。
正如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一样,教育及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但是,在我国法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教育方面的法律和规章也还难以保障教育的良性发展,还需进一步完善。
3.在加强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规划的同时,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如果高校过分的受行政的干预,就不能灵活调整发展方案,从而制约其发展。
因此,国家要减少干预,给高校更多的自由。
二、行政体制的比较(一)中日高等教育行政体制的比较中国和日本高等教育的行政体制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
在日本国立大学归文部科学省直接领导,公立大学归地方的都、道、府、县领导,私立大学属于私人办学。
[4]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其私立高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高等学校也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省属院校及私立高校。
与日本所不同的是我国的私立高校仍然没有脱离国家行政的干预和约束,但国家对其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小,发展的空间较窄,所以发展状况不能令人满意,这与日本高等教育中私立学校占了大半壁江山的状况无法相比。
(二)启示1.从中日两国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体制有其合理的地方,可以在国家的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更好的发挥这一体制的作用。
2.在教育行政体制中对民办高校的地位加以确立,使其能更好的发展,最终发挥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体制的比较(一)中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外部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
外部管理主要是指国家、社会等高校以外的管理,而内部管理主要指高校对自身的管理。
日本和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差异:2002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新的“国立大学法人”形象》规定今后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制度的五大特点:(1)确保国立大学自律性经营;(2)引进民间的经营方式;(3)在大学管理层引进校外专业人士;(4)教职员的身份向非公务员型过渡;(5 )采用第三者评价。
于2004年正式在全国实施。
实行这种制度后国立大学管理体制宏观上由文部科学省管辖转为法人自治,内部管理体制由以往的以学部为中心的教授自治转为以大学为中心的责任管理体制。
[5]目前日本大学内部的管理体制,少数实行的是校长、副校长负责制;相当一部分实行的是“教授制校”与“校长负责”相结合的体制。
[6] 私立大学方面,日本政府还是施行以前的公助私学的办法,通过财政补助方式资助高校,以此主导私立大学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计划经济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校主要由教育部统一领导。
高校内部管理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1957年以后逐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省级管理为主的新体制。
内部管理也发生了变化,高校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
现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转变为政府以法规、拨款、信息、服务等为主的宏观管理,高校的自主权逐步扩大。
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
[7]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但仍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启示日本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是“学校法人制”,国立、公立或私立学校的内部管理和运作由该校校长负责。
“校长掌握教务,统辖和督导全体教职员工,对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必直接负责,所以不服从不当的行政干预。
”[8]校内实行的教授会治学等,都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权,使高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过分的行政干预不利于其发展,我国也应该实行这种以学校自身为主的管理体制。
四、评估体制的比较(一)中日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比较对高等教育的评估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手段之一,一套好的教育评估体制无疑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实践中走在世界的前列,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评估制度。
在这方面我国与日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评估主体不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是国家组织的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时依靠的社会力量,处于从属地位;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只是一种补充。
[9]这种评估主体带有明显的行政性,而且较为单一,所以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真正发挥评估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日本高等教育的评估主体是各种高等教育认证评价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