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动态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1、经费配制2、规划3、评估4、调节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划分是相对的)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
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
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
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它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既要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又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各级学会组成。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的政策,监督和评估高校的工作。
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任务。
各级学会则提供专业指导和学科发展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为主,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朝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使得高校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也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由于各地高校数量不平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
其次是高校自主权的界定问题。
高校在享受自主权的同时,也需要遵循政府的管理要求,这对高校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首先,要注重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对高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次,要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提高高校自主权,促进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要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培育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六、结语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动态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1、经费配制2、规划3、评估4、调节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划分是相对的)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
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
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
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
第四章_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
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 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本科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 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 取,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硕士研究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 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 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 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 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报主管的教 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认定程序:本人申请—认定机构初审—专家审查 (成立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认定结论.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概述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高校教师职务的 设置,聘任方式以及聘任双方权利义务 的规定.主要涉及教师职务制度和职务 聘任制度等. 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的聘任
高校教师职务制度
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职务是与教师工作任务, 职责范围相对应的工作岗位.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根据学 校所承担的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的需要设置,教师职 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前款规定的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 条件: (一)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 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 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 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 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和比较丰富 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 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散结合型)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历史变革1950~1958中央集权管理时期1958~1963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利下放,高等学校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1963~1966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66~1979文革混乱时期1978~1995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带体制的历史变革1950~1955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内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1956~1960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1961~1966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委高校的统一领导1966~1978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利结构混乱1984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9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化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利下放,扩大省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校的合理健康发展;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更新新大学由国家办的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使用社会的能力)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欧洲(以学术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i,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模式)美国(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模式)英国(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5.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领导(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内部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额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学校行政管理的权利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女里建立富有竞争力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合作机制
通过合作与协作,实现高等教育 管理的有效运行。
绩效评估机制
通过评估机制,激励高等教育机 构的改进与创新。
数据分析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为高等教育管理 提供决策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和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体制僵化、制度建设滞后等挑战和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
创新管理模式
引入新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
2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灵活运行机制
建立弹性和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资源集中管理,学术自由受限。
2
市场化管理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自主性和竞争力。
3
多元治理模式
加强社会参与,形成共治格局。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教育主管部门
负责制定教育政策,协调各学校发展。
学术组织机构
负责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
高校行政机构
负责具体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队伍
为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最优化运行 的一种组织架构和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运行而建立的一套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职能分工和权 责关系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1
传统管理模式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的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的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1. 引言1.1 概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起着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进行界定,并分析其重要性。
其次,根据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将了解各国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然后,我们将回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的建设情况。
包括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搭建、外部评估机制的实施以及质量监控与改进措施的应用。
这些机制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还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估和监控结果,从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
最后,我们将分析与讨论质量管理运行机制的优化与挑战应对。
通过制度设计和实施可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效果评估和调整机制,使得质量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同时,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
通过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的成功案例。
这些调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并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指导和建议。
同时也期望本文能够激发广大读者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并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启示。
2.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2.1 定义与重要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指的是组织与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机制用于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并改善学生的整体学习体验。
一个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促进国家人才培养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分级管理
学校根据职能和任务的不 同,划分为校、院、系三 级管理,各级之间职责明 确,相互协调。
行政部门设置
学校设立办公室、教务处 、科研处、人事处等行政 部门,负责处理学校的日 常事务。
学术管理体制
学术委员会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负责审议学科、专 业的设置,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不同的教育制度对学校的决策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如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别,这将对管理 体制的决策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教育制度决定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教育制度中关于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将直接决定管理体制中各级组织的 职责和权力范围。
管理体制对教育制度的保障作用
01
管理体制确保教育制度的贯彻执行
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管理体制能够确保教育制度在学
D
施等。
02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与学位制度
学制
我国高等教育学制一般分为本科 、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本科阶 段通常为四年,硕士阶段为二至 三年,博士阶段为三至四年。
学位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学位制度,包 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 学生完成学业并符合相关要求后 ,可获得相应学位。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评估制度
高等学校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 合素质。评估方式包括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实 践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 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评估内容。
03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
01
02
03
校长负责制
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 人,对学校的教学、科研 和其他行政工作全面负责 。
第十四讲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如何理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思 考 题:
的管理体制? 的管理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 力?
谢 谢!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高 等 教 育 微 观 管 理 体 制
(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高校内部事务可以分为学术事务和非学 术事务(或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 术事务(或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 )。与此相对应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 一种是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 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 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 核心, 学术委员会” 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 教学指导委员会” 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授委 员会” 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 统。 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 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其权力是 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 特征的外化, 特征的外化,主要依靠教授自身的权威 对客体产生影响。 对客体产生影响。大学学术组织一般处 于松散的状态, 于松散的状态,学术权力的价值追求是 保障学术自由、学科发展和学者的权益。 保障学术自由、学科发展和学者的权益。
一、 高 等 教 育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集权制的国 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纪下半叶以来 家正在走向分权, 家正在走向分权,加强市场调节 的力量, 的力量,而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也 在走向集权。 在走向集权。 国际上, 国际上,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 有: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权 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和集权与分 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和集权与分 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 高 等 教 育 微 观 管 理 体 制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评价目标】1.把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的几个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走向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际上体现了一国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而后者则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官体制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间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一)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由国家举办,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通过一定的计划、法律、行政命令、拨款和监督等手段来直接调节高等教育活动的管理体制。
政府和高校间表现出一种完全的上下级关系,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高校很大程度上处于依附地位。
高校的经费几乎完全由国家划拨,因此高校必须面向政府承担责任。
在利益关系上国家作为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代表,统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活动,履行全面的职责。
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大致可归为该模式,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
在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属于国有,法国政府的国民教育部是最高的权力决策机构,“其主要的职责几乎囊括了全国除大学校以外的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行的所有方面:如制订方针政策、审批学校专业文凭授予权、批准各级人事安排、确定限额招生专业及其招生数、分配经费,等等”。
大学必须围绕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展计划、经费方案和人员录用标准等,来组织安排内部的具体活动,其行为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监督、审查和限制。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高校组)》核心讲义-第5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圣才出品】
第5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学习目标】1.掌握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类型,重点是中央集权型、权力分散型、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体制的涵义和代表;2.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的基本方向;3.了解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类型,重点是欧洲大陆、美国、英国模式;4.掌握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的特点和未来改革趋势;5.掌握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和未来改革方向。
【核心讲义】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曾几经变革,大致经过以下阶段:①1950~1958年为中央集中管理时期;②1958~1963年为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力下放,高等学校由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③1963~1966年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④1966~1978年为文革混乱时期;⑤1978~1995年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⑥1995年7月至今为“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如下:①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③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
(2)美国模式美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
(3)英国模式英国模式是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四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委员会负责制 ■ 1966~1978年 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 ■ 1978~1984年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 1989年后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的特点:
■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1950~1958年 中央集中管理
■ 1958~1963年 地方管理时期
■ 1963~1966年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1966~1979年 文革混乱时期
■ 1978~1995年 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2.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
■基本职能是协助校长管理校务,协调所属各系所 的关系,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和开展学科建设,组 织跨学科的联合攻关,统筹全院人、财、物 等 资源的调配等。
3.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它设立 于学院之下或直属校部管理,由系主任负责。 系级行政管理机构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具体 负责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落实上级意图,并 接受监督和考核。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各级各类高 等教育机构行使职权,通过行政、立法、 评估等手段对高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高等教育内部管理 ):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高校为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对学校内外各种关系和资 源有意识地调节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该模式的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 高校学术自由的氛围,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 组织过于分散化,必然出现效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
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
队伍建设等);
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
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
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
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
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
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中央集权型(法国为典型)
2、权力分散型(美国为典型)
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日、英等为代表)
三、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
1、欧洲大陆模式:即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
2、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
的高校管理模式。
3、英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其次,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八字方针: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二、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特点:
①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②校长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③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四、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适当实行权力中心下移,扩大学院及系的自主权;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改革;
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5、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