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现行管理体制
高校现行管理体制高校现行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规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
首先,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基础。
一般来说,高校的组织结构包括校长办公会、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党委办公室等部门。
校长是高校的最高管理者,负责整个高校的工作。
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科研处负责科研管理,学生处负责学生管理,党委办公室负责党务工作。
这些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推动高校事业的发展。
其次,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权责分配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
高校管理体制中的权责分配要合理清晰,确保各部门各岗位的权责不重不漏。
校长是高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全校的工作。
各部门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要根据高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任务,合理分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高校的发展。
再次,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的重要规范。
高校管理制度包括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等,要保证高校的管理工作有序、高效。
高校管理制度要符合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管理理念,体现高校的特色和优势。
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总的来说,高校现行管理体制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管理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和规范。
高校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应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希望高校管理者能够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高校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究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究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机制不完善、管理方式陈旧等。
因此,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高等教育管理覆盖全面、功能完备、法制规范、权责明晰、效率高的新机制建立,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进一步强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化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效能。
在高校内部,必须做到权责分明、职能互补、管理高效的工作机制。
通过完善高校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
同时,还应该加强师生自治,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其次,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为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必须加强与地方协调配合,建立更为均衡、合理的学科结构,并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高校能够充分利用和保护自己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第三,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体系建设。
质量体系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必须建立更为完备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此外,还应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便让高等教育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最后,加强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
因此,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同时,加强高等教育教师和学生的法律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变革。
它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既要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又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概述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各级学会组成。
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的政策,监督和评估高校的工作。
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任务。
各级学会则提供专业指导和学科发展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为主,缺乏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渐朝着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使得高校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监督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也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另外,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然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不匹配。
由于各地高校数量不平衡、专业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导致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难。
其次是高校自主权的界定问题。
高校在享受自主权的同时,也需要遵循政府的管理要求,这对高校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首先,要注重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对高校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
其次,要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提高高校自主权,促进高校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要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培育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六、结语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管理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高等教育管理可以分为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两个层面。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管理原则是人们从事管理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动态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三、高等教育管理方法1、经费配制2、规划3、评估4、调节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指国家为协调和指导高等学校的办学而在有关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上的各种制度的总和,集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系统中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是指高等学校人、财、物的配置,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事务的责任权限划分,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的总和。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瑞典)权力分散型(又称分权制,美国)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简称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三、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划分是相对的)欧洲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英国模式(以学术与行政结合为主)欧洲大陆模式:学校内部,是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校长权力有限,其工作多为事务性。
基层教授的权力很大。
该模式优点是体现了教授治校,有利于弘扬高校学术自由的气氛,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但组织的过于分散化,必然带来效率问题。
美国模式(国家监督模式)在高校内部,董事会和院校的行政官员的权力比较显赫。
校长受董事会委托,全权负责学校内部具体的管理事务。
教育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部决定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改革方案、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背景和目标1.1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体制僵化、决策滞后、政策执行效果低等等。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教育部决定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2 目标教育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目标如下:(1)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加强规划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加强高等教育与产业、科研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3)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
二、改革方案2.1 管理体制创新教育部将建立灵活高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高等教育管理决策机构,由教育部牵头,吸纳各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等机构的代表,形成多方参与的决策机制。
(2)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估机制的改革,加强对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
(3)加强高校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
2.2 政策创新教育部将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关注,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2)加强高校和产业的合作,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吸引国际优秀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和工作,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三、预期效果通过教育部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预期将取得以下效果:3.1 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后,将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高等学校基本制度
一、引言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
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制度,以规范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制度。
二、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原则和体制。
该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法还规定了高等学校的设置、办学、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基本制度。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审批高等学校设置,监督和指导高等教育工作。
2. 省级政府负责本地区高等教育的规划、管理和服务,审批和监督本地区高等学校的设置、招生、教学、科研、财务等活动。
3. 高等学校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依法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四、高等学校设置制度高等学校设置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高等学校设置审批制度:设立高等学校需经过审批,审批机关为教育部或省级人民政府。
2. 高等学校分类制度:我国高等学校分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成人高等院校。
3. 高等学校设置标准:设立高等学校应具备一定的办学条件,如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科研水平等。
五、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通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2. 特殊类型招生:包括艺术、体育、高水平运动队、自主招生等。
3. 招生计划管理:招生计划由教育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制定,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六、高等学校教学制度高等学校教学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计划制定:高等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2. 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体制一、高等教育结构(一)、概述一般来说,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的方式和比例关系。
它是由各要素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并按照本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广义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以及个体结构。
宏观结构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由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宏观管理结构;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以及微观管理结构;作为受教育对象的个体,也由其内在结构,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也称个体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体格等等。
这里,主要向大家分析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因为微观结构在其他同学的报告里会有涉及。
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个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可分三到四个层次。
由于受高等教育的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的制约,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所谓对外适应性是指培养的各个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内部的衔接性,是指培养的各种水平的人才比例较恰当,以利于高教内部由较低一级向较高一级的教育及时提供人才。
上述高等教育中由低到高的层次,一般呈金字塔形,即高一级所占的比例总是较小一些。
当然各层之间的具体比例会因各国的情况而异。
如果层次结构不当,就会使培养的人才脱节或重复,人才不配套,会出现高材低用,低材高用的现象,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习惯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专科和本科,并无衔接关系,而研究生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则是两个相互衔接的亚层次。
此外,有些院校正在试行博士后教育,但未正式列为一个更高层次。
2、高等教育的专业和科类结构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指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大科类以及次一级性质相近的学科群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是指高等教育所设置的专业的种类、个数。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权利分散型;集权和分散结合型)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历史变革1950~1958中央集权管理时期1958~1963地方管理时期,强调权利下放,高等学校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直接管理1963~1966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1966~1979文革混乱时期1978~1995又确立了集中领导分级管理3.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带体制的历史变革1950~1955实行校长负责制,强调由校长负责高校内部全部工作,并对党和国家负责1956~1960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由校长主持,集体领导1961~1966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尤其强调党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党委高校的统一领导1966~1978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制,高校权利结构混乱1984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在部分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1989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化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利下放,扩大省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校的合理健康发展;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更新新大学由国家办的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使用社会的能力)4.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欧洲(以学术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i,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模式)美国(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模式)英国(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5.我国高校管理模式我国高等学校领导(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在强调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要从体制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会机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高校内部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力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额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进一步调整学校行政管理的权利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女里建立富有竞争力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合作机制
通过合作与协作,实现高等教育 管理的有效运行。
绩效评估机制
通过评估机制,激励高等教育机 构的改进与创新。
数据分析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为高等教育管理 提供决策依据。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挑战和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体制僵化、制度建设滞后等挑战和问题。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1
创新管理模式
引入新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
2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灵活运行机制
建立弹性和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资源集中管理,学术自由受限。
2
市场化管理模式
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自主性和竞争力。
3
多元治理模式
加强社会参与,形成共治格局。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教育主管部门
负责制定教育政策,协调各学校发展。
学术组织机构
负责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
高校行政机构
负责具体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队伍
为教育提供专业指导。
《高等教育学》第五章高 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在高等教育中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最优化运行 的一种组织架构和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运行而建立的一套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职能分工和权 责关系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1
传统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
分级管理
学校根据职能和任务的不 同,划分为校、院、系三 级管理,各级之间职责明 确,相互协调。
行政部门设置
学校设立办公室、教务处 、科研处、人事处等行政 部门,负责处理学校的日 常事务。
学术管理体制
学术委员会
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负责审议学科、专 业的设置,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不同的教育制度对学校的决策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如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区别,这将对管理 体制的决策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教育制度决定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
教育制度中关于学校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将直接决定管理体制中各级组织的 职责和权力范围。
管理体制对教育制度的保障作用
01
管理体制确保教育制度的贯彻执行
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管理体制能够确保教育制度在学
D
施等。
02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与学位制度
学制
我国高等教育学制一般分为本科 、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本科阶 段通常为四年,硕士阶段为二至 三年,博士阶段为三至四年。
学位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学位制度,包 括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 学生完成学业并符合相关要求后 ,可获得相应学位。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评估制度
高等学校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 合素质。评估方式包括课程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实 践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 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评估内容。
03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
01
02
03
校长负责制
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 人,对学校的教学、科研 和其他行政工作全面负责 。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不同模式及管理要点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不同模式及管理要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不同模式及管理要点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构建和完善对于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十四讲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如何理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思 考 题:
的管理体制? 的管理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 力?
谢 谢!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高 等 教 育 微 观 管 理 体 制
(二)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高校内部事务可以分为学术事务和非学 术事务(或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 术事务(或行政事务)。与此相对应, )。与此相对应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 一种是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 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 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 核心, 学术委员会” 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 教学指导委员会” 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授委 员会” 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体的学术权力系 统。 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 大学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授,其权力是 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 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 特征的外化, 特征的外化,主要依靠教授自身的权威 对客体产生影响。 对客体产生影响。大学学术组织一般处 于松散的状态, 于松散的状态,学术权力的价值追求是 保障学术自由、学科发展和学者的权益。 保障学术自由、学科发展和学者的权益。
一、 高 等 教 育 宏 观 管 理 体 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集权制的国 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纪下半叶以来 家正在走向分权, 家正在走向分权,加强市场调节 的力量, 的力量,而分权在一定程度上也 在走向集权。 在走向集权。 国际上, 国际上,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 有:中央集权型的管理体制、权 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和集权与分 力分散型的管理体制和集权与分 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二、 高 等 教 育 微 观 管 理 体 制
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点
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点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权力和决策的分散和下放,以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变革。
与传统的集权制度相比,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决策权下放: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下,决策权被下放到各个层级和参与主体。
传统的集权制度通常由中央政府或高等教育部门集中决策,而分权制则将决策权下放给高校、学院、系所等具体单位,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制定教学计划、招生政策、课程设置等。
2. 管理机制灵活: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
传统的集权制度通常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而分权制则倡导灵活的管理机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这样一来,高校和学院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灵活地开设新的专业和学科,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 市场导向: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注重市场导向和竞争机制的引入。
传统的集权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和控制,而分权制则鼓励高校和学院之间的竞争,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和优化。
高校和学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选择来调整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方向,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4. 多元参与: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强调多元参与和合作共享。
传统的集权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高校和学院的参与度有限,而分权制则鼓励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高校和学院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5. 监督机制健全: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传统的集权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监督机制相对集中和僵化,而分权制则强调各个层级和参与主体的监督和评估。
高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总体来说,分权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模式的特点是决策权下放、管理机制灵活、市场导向、多元参与和监督机制健全。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1984~1989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部分高校 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
1989年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强调民主集中制;校 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党政分开,各司 其职。该体制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有利于势 改革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由党委系统、 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 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此外, 还应发挥工会、教代会,以及学生组 织的作用。
二、高教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法国) 教育部——大学区——高校 (二)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 董事会制 (三)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英国) 任何国家都是三方力量的结合,只是分别加 以强调而已。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高教宏观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1950~1958年中央集中管理; 1958~1963年地方管理; 1963~1966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66~1978年混乱管理; 1978~1995年集中领导,分级管理; 1995年后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两级管 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二)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
三级管理 二级管理 存在的问题:
主要矛盾集中在学校与学院的权力
分配上。全国大部分高校权力集中在
学校层面,有些高校权力下移。
改革方向: 1、调整权力结构,权力适当下移。 2、各级行政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 3、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4、实现后勤社会化。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 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 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 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概述
一、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分类:
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包括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发展规划、经费划拨、师资队伍建设等);
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内部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勤管理等)两个层面。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要求在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举措,都应该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整体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围绕高校培养目标,科学地组织各方面工作,使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培养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相互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而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三)民主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征求和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注重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的民主化,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多样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根据备类高等学校或学校内部各单位的任务特点和条件,分别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采取与之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五)高等教育管理的动态性原则:
高等教育管理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应有的秩序,又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应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调整,要通过不断地改革以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效益性原则:
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按照管理目标的要求,力求用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资源,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或提供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取得更大的效益。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经费配置、规划、评估和调节四种。
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最早出现于美国,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特点:
1、国家主导评估方向
2、评估活动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评估系统结构化、评估功能多样化
4、突出评估的地位,体现对教学质量的重视
5、注重特色,强调多样性。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含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二、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中央集权型(法国为典型)
2、权力分散型(美国为典型)
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日、英等为代表)
三、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
1、欧洲大陆模式:即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
2、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
3、英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
四、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其次,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重视。
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八字方针:共建、调整、合作、合并
二、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特点:
①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
②校长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③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四、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1、适当实行权力中心下移,扩大学院及系的自主权;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改革;
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5、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