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论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不利影响

论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不利影响作者:张安琪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31期摘要: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被称之为经济学的《圣经》。
而其中的分工理论更是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阐明了道理,指明了方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分工在带来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本文就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不利影响方面展开论点,论述社会分工使得政策不均等进而导致权力贫困。
关键词:亚当斯密分工不利影响权力贫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总是密不可分的。
自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相继发生三次大的科技革命,而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财富的快速增长。
可见,劳动生产力提高对于财富增长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充分肯定了分工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巨大效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分工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首先,他先讨论了分工给劳动力带来的巨大增进,“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但是,分工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他指出,分工可能使人们思想和行为变得单一、呆板,因为这样简单的劳动无需人们仔细的思考和多样的知识,工人们只需要在自己的工序内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斯密所认为分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到这就戛然而止了。
但笔者认为,分工的不利影响不仅限于对工人和工厂,其实分工的不利影响已经渗入到了社会经济,企业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等各个方面。
就拿社会经济方面来说,分工就造成了政策的不均等,即政策壁垒。
政策的不均等导致的工资和利润的不均等只是表现,而真正反应的实质则是社会大环境下的权力贫困。
实际上,这些情况在很多国家都表现的比较明显,例如十八世纪欧洲的政策壁垒,一些政策通过阻止劳动和资本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自由活动,从而对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错在哪里

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错在哪里?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并开始被冠以百年不遇的名号。
作为此前资本主义在全球迅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开始遭遇质疑和批判是理所当然。
全球的人们的确应该静下心来,做一个深刻的理论反思,过去的几十年,甚至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两个半世纪以来,我们究竟做错了些什么?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这场大危机的真正根源和正确的应对之策。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拒绝这样的反思,他们坚称新自由主义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偏离了它。
这一论调的国内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国际代表人物则更有来头,不仅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还是目前唯一的亚洲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就是旅美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
不久前张维迎发表题为《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的文章称,本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所以解决之道就是打破一切干扰因素,回归纯粹的自由主义,尤其是奥地利学派;阿玛蒂亚·森则在名为《重读亚当·斯密:我们不需要新资本主义》文章中写道,造成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失信和欺诈问题,《国富论》早已明确指出,我们只是没有读透亚当·斯密,没有按他说的做而已。
学习经济理论最重要的在于弄清楚其基本假设在西方经济理论史中,无论自19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自由主义,还是自1770年代以来由亚当·斯密所开创的古典自由主义,其内核都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放任。
所以,无论新自由主义,还是古典自由主义,又都是亚当·斯密主义。
张维迎和阿玛蒂亚·森是堪称当代亚当·斯密主义者的中美典型代表。
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种伟大的经济理论都是为解释和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其基本假设是以当时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为基础的。
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再支持以前的一些基本假设,这套理论便会失效。
要维持这一理论,必须对那些不成立的假设做出合乎现在环境的修改。
【心得体会】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

重读亚当·斯密《国富论》之论分工理论有感亚当·斯密(1723—1790)是最早提出分工理论的人。
他继柏拉图之后更为系统而深刻地论述社会分工的人,他把由柏拉图开创的对社会分工的探索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1776年3月,亚当·斯密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对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在书中他还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是古典经济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对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首先,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国富论》的第一篇是“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 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的人民间自然分配的顺序”。
斯密把劳动分工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国民财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说:“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斯密举出了著名的制针手工工场的例子来说明分工怎样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他不仅与柏拉图一样看到了分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更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推动作用的深刻原因。
斯密认为:“有了分工,同数工人都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工人的技巧因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亚当·斯密在柏拉图仅仅看到分工使人们专门从事某一工作而日益增强了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分工节约学习新工作时间、专业易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的事实。
这是亚当·斯密对分工理论的重要贡献。
辩议劳动分工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以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为例

辩议劳动分工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以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为例摘要:2010年连续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基于劳动分工理论对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关键词:劳动分工;富士康公司;以人为本一、问题由来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连续9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2011年跃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第60位。
就是在这样一个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热议的焦点。
二、基于分工理论的原因分析本文基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对富士康员工屡屡跳楼事件进行分析。
首先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进行综述,其次在综述的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斯密所说的劳动分工是指将工作分解成一些单一的和重复性的作业。
亚当•斯密论述了分工带来的优势。
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分工提高员工的熟练程度,节省了工作转换的时间,但是分工理论也会带来弊端。
斯密在《国富论》下卷中谈到:分工进步,依靠劳动为生者的大部分的职业,也就是大多数人民的职业,就局限于少数极单纯的操作,往往单纯到只有一两种操作,他永远不会碰到困难,这样一来,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的习惯,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
(二)富士康跳楼事件原因分析基于上述分工理论的综述,可以得出富士康跳楼事件是由于不恰当的分工理论引致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过细的劳动分工导致利益分配不足在利益分配方面,富士康存在明显不足,低工资、超时加班、管理方式粗暴等问题,从2008年起,富士康廊坊开发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仍是750元。
浅谈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

浅谈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在当今社会的消极影响作者:杜雨思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摘要】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核心是:发展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方法。
亚当·斯密从工厂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这两大方面说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发展,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分工理论中的部分内容已不符合国际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本文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出发,对分工在当今世界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分工理论消极影响金融危机权利贫困一、限制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一)绝对优势理论及其局限性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提出的。
斯密认为,由劳动分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发展起来的生产技术的绝对优势,是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本源,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亚当·斯密非强调一国外生的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重要性,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倘若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相对于外国都处于绝对劣势时,应当如何进行分工国际分工。
从当前情况来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达国家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都比较低,因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发展中国家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一般都比较高,因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
但即便如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仍旧存在着分工,显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于当前的国际分工没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结合,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单凭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指导当前的国际分工,只有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才能更好地使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性在于,在当前的国际分工中,部分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绝对优势”,不参与国际分工也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时,发展中国家可以凭借其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浅析斯密分工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阻碍

浅析斯密分工理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阻碍作者:郭婧宋佩瑜张舒雅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3期摘要: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开篇明确阐述了分工理论及其影响。
本文先对斯密的分工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有助于读者对这一思想的深入理解。
而后主要分析了斯密社会分工理论对当代中国的重要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地域分工;部门分工;城乡收入差距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2基于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局限性,会为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笔者主要分为以下两点进行阐述,即地域分工和部门分工。
一、地域分工对当代中国的局限地域分工与各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紧密相联。
自然地理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地域分工产生的自然基础。
而原有的经济基础、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管理体制、物价、劳动力状况、工资水平、生活习俗、人口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区差异是引起生产地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区条件的差异是研究其生产地域分工的基本依据。
地域分工在当代中国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城乡分工,而城乡分工在当代中国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工农分工。
在中国,工业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农业则大多在乡镇。
这种明显而直接的分工形式对中国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在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调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其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导致城乡收入水平拉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城乡工农分工初见端倪,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中国城乡地域分工越来越明显,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明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比为2.57:1。
到2011年时,该比例变为3.13:1。
城乡收入差距最终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统计表明,无论从收入差距,还是人民生活水平,虽然两者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差距也越来越大。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弊端

04 社会经济层面的负面影响
收入差距扩大
劳动分工导致不同技能和工作性质的 劳动者获得不同的报酬,高技能劳动 者获得更高的收入,而低技能劳动者 则可能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高技 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收入差距进一 步扩大。
社会公平问题
劳动分工可能导致某些职业或行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一些职业可能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或更不稳 定的工作环境。
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
工作单调乏味
劳动分工使得劳动者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工作,容易导致工作单调乏味。这使得劳动者缺乏工作兴趣和动 力,容易出现厌倦和疲惫的情绪。
缺乏社交互动
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劳动者往往被孤立在工作岗位上,缺乏与同事和上级的社交互动。这使得劳动者感到 孤独和无助,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工作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职业发展受限
劳动分工使得劳动者长期从事单一、重复的工作,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 和空间。这不仅限制了劳动者的个人成长,也影响了其职业发展的前景。
工作环境恶化
工作条件恶劣
在劳动分工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忽视了对工作环境的改善,导致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 作。这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分工还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或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受益较少,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
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劳动分工的深化,某些行业可能面临市 场饱和和增长放缓的问题,导致整体经济增 长速度下降。
分工还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些行业或 地区,而其他行业或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和
增长受限的问题。
05 对劳动者权益的损害
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
劳动分工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机器 的使用,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简 单的任务,并让工人专注于其中一个任务, 可以提高工人的熟练度和效率,从而增加总 产量。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作者:贾克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8期摘要: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分工理论,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专业学习中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关键词: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复杂;简单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61-02一、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认为可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劳动,先专注干好每项简单劳动,提高其熟练程度,然后再将各简单劳动组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劳动效率。
这是因为简单劳动的熟练程度提高和减少简单劳动之间交换过程中的时间损失,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其他工作,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
记得当时在大学学习古典管理理论时,学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时我的感触并不深,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对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分工理论在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印证最早体验到分工理论是我们在大学毕业前去南京汽车制造厂参观,制造汽车原本是非常复杂的事,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要组装到一起,还要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这里面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还涉及到电气、电子等各方面的知识,但在参观了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以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工程技术人员将复杂的劳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相近的几个简单工作分解到同一个岗位,采用流水线的方法,待装配的机器在每个岗位的员工前只停留几分钟,每个员工只需用专用的电动工具安装几个零部件,由于长时间从事这种简单的劳动,员工的熟练程度非常高。
在产品出口处只需间隔十几分钟,一辆崭新的汽车就开出总装车间。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由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而引发的思考及实践作者:贾克文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38期摘要: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分工理论,我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专业学习中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关键词:亚当·斯密;分工理论;复杂;简单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161-02一、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分工理论,他认为可以将复杂劳动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劳动,先专注干好每项简单劳动,提高其熟练程度,然后再将各简单劳动组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劳动效率。
这是因为简单劳动的熟练程度提高和减少简单劳动之间交换过程中的时间损失,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也认为: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其他工作,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
记得当时在大学学习古典管理理论时,学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时我的感触并不深,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我对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刻,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分工理论在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印证最早体验到分工理论是我们在大学毕业前去南京汽车制造厂参观,制造汽车原本是非常复杂的事,成百上千的零部件要组装到一起,还要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这里面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还涉及到电气、电子等各方面的知识,但在参观了南京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以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工程技术人员将复杂的劳动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相近的几个简单工作分解到同一个岗位,采用流水线的方法,待装配的机器在每个岗位的员工前只停留几分钟,每个员工只需用专用的电动工具安装几个零部件,由于长时间从事这种简单的劳动,员工的熟练程度非常高。
在产品出口处只需间隔十几分钟,一辆崭新的汽车就开出总装车间。
劳动分工理论及其对组织工作设计的影响

劳动分工理论及其对组织工作设计的影响内容摘要:本文综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分析劳动分工的起因、好处以及缺陷,并探讨了劳动分工理论对组织工作设计方法的影响,以期对组织工作设计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劳动分工理论组织工作设计方法劳动分工理论综述(一)劳动分工的起因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一个人独立生产自身所需的一切物品,他需要借助农牧业从业者的帮助获取食物,需要借助建筑业从业者的帮助获取住房,需要借助纺织业从业者的帮助获取衣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因此,在当今社会,人要实现自己的各种目标,就必须借助他人的协作,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就必须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拿出去交换。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
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
如果他能诉诸他们的自利心,向他们表明,他要求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那他就更有可能如愿以偿。
因此,出于对他自身利益的关切,制造弓箭成了他的主要营生,他成为一个专门制造武器的人。
另一个人擅长制造他们的小茅屋或移动房屋的框架和屋顶,他习惯于用这种方式为他的邻居们服务,邻居们也按照同样的方式,用牲畜和鹿肉回报他。
最终他发现,一心一意地从事这种职业,成为一个造房木匠,对自己有利。
依同样的方式,第三个人变成了铁匠或铜匠。
第四个人变成了毛皮或皮革的制造者。
这样,由于肯定能把自己劳动产品中自己消费不了的所有剩余部分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他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这就鼓励了每一个人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培养和完善他可能具有的从事这一职业的才能或天赋。
这样,劳动分工就形成了。
(二)劳动分工的好处对社会和人的好处有多大或许可以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所产生的实践效果中得到答案。
泰勒继承和发扬了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他主张将工厂中的工作分解为一道道的工序,对每一道工序的工作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得出最科学的工作方法,然后挑选工人进行严格培训,以使他们熟练掌握这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使工厂的生产率最大化。
对“斯密教条”科学性及不足的分析

对“斯密教条”科学性及不足的分析[摘要]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对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长期以来,其价值取决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论断却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强烈批判,并称之为“斯密教条”。
本文从斯密的价值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马克思对其批判的原因,并试图找出二者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从而证明斯密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关键字]斯密教条年价值产品年产品价值一、斯密的三种价值规定亚当·斯密在其光辉著作《国富论》里提出了价值的三种规定方法,这三种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共同构成斯密价值理论的基础。
斯密的第一种价值规定是: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
对劳动价值论的肯定是斯密在政治经济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
他不仅承认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同时他还认识到不同强度、难度、技术含量的劳动不能直接比较,而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换算。
“一点钟艰苦程度较高的劳动的生产物,往往可以交换两点钟艰苦程度较低的劳动的生产物”。
在此,斯密虽然没能进一步将具体劳动抽象化为“一般社会劳动”的概念,但通过劳动时间来对具体劳动加以平均说明他在其种程度上已有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观念,已经接近了对“一般社会劳动”的理解。
对于自己的第一种价值规定,斯密认为有其局限性。
他认为只有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但是,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出现以后。
劳动产品就不全归劳动者所有,而必须与资本和土地的所有者共分。
这样“一般用于取得或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劳动量,也不能单独决定这种商品一般所应交换、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
就是说,前述价值决定原理就不再起作用。
在斯密看来,很明显,这时商品的价值“还须在一定程度上由另一个因素决定,那就是对劳动垫付工资并提供材料的资本的利润”。
根据同样理由,还必须付给地主以地租作为使用土地、取得自然产物的代价。
于是就可以引出斯密的第三个价值规定:商品价值由工资、利润、地租这三部分来决定。
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中国当前农村建设的启示

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中国当前农村建设的启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的双重地位及局限性班级:09思政学号:200903002127 姓名:刘志磊摘要: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 亚当斯密(1723--1790)是近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奠基人。
他创造性地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初步把政治经济学纳入了科学的轨道。
他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 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将分工置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的地位, 并作了尽可能周详的论述。
而本文将从分工理论在亚当斯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和西方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局限性来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字:斯密分工理论;地位;局限性亚当·斯密生活在十八世纪中叶,是英国杰出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马克思曾评价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
”特别是对分工理论的探索对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及整个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在其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地位在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 分工理论居于“首要的地位”(马克思语)。
分工既是《国富论》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全书的主轴和枢纽。
他吸收他的老师弗格森和其他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分工理论, 包括分工的分类、形成原因、对提高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 以及社会影响等, 成为他阐明劳动价值论和还有缺陷的剩余价值论的逻辑基础。
直到现在, 探讨和阐发斯密的分工理论还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国富论》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中,亚当斯密向我们说明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铸造的经济王国中,如果“经济自由主议”被认定为这个王国的核心,那么,无疑分工理论是当中的一个重要基石。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问题局限性研究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问题局限性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人。
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标签:经济人;理性经济学; 经济人假设1 对经济人的涵义的界定对于“经济人”和“经济人假设”的涵义,中外经济学文献并没有给出权威和标准的解释,也没有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者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大致包含四个要点:经济人概念来源于斯密;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经济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但是,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斯密的《国富论》就会发现,上述要点并没有完整地准确地反映斯密的思想。
第一,“经济人”概念并非出自斯密的著作,斯密的思想也并非是“经济人”的惟一思想来源。
如果力图从斯密的思想中概括出“经济人”,那么,与此有关的思想主要是两点:第一点,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第二点,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斯密是“经济人”思想来源的代表者。
至于当前人们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已经或多或少离开了斯密的思想,我们不应当把任意演绎的思想强加给斯密。
第二,按照斯密的思想,“经济人”完全是同商品生产相联系的,所适用的范围,只是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而不是“经济生活中所有的人”。
这种意义的“经济人”对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对于共同体的内部关系,是不适用的。
如果把“经济人”应用到其他人——非商品生产者,已经离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产品不表现为商品的经济时代的人,是不符合斯密的思想的。
第三,按照斯密的思想,“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己心”的涵义是参与社会分工和以商品形式满足他人需要,不是出于利他的动机,不是一种恩惠,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里所体现的是斯密所谓“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相互帮忙”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间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
[知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知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2cc3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1b.png)
一(哲学社会科学版〕于的4 年第3 期二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兼评几种课本对斯密分工理论的评述赵惠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 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分工理论乙他的分工理论的确存在不少错误, 但仍然具有一定科学性, 对我国当前的“四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 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
不过, 对他分工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 有些经济学说史课本对他的分工理论的评述也似育欠妥之处, 为此有必要对斯密的分工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 _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在工场芋工业时期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 ·“关于分工, 亚·斯密没有提出任何一个新原理。
人们把他着作工场手工业时期集大成的政治经济学家, 是因为他特别强调分工。
”( 《资本论》第一卷1 9 75 年版第3 86 页) 斯密把分工着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
他认为一国生产情况的好坏, 从而供应情况如何, 取决于两个因素: ( 1 ) 是该国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 2 ) 是该国参加生产劳动的人数相对来说是多少。
在二者之间, 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高低起着主要的作用,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则是分工的结果。
他说: “劳动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一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 技巧和判断力,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7 2 年版第5 页) 他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一) 分工的结果使劳动者终生限于一种单纯的操作, 能大大地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增加他们完成的工作量。
(二) 分工后生产专一, 劳动者能节省很多因转变作业而浪费的时间。
(三) 分工能引起机械的发明, 使一个人能做许多人的工作。
自前常见的各种经济学说史课本, 在介绍斯密论述分工的作用时, 或多或少地谈到了上述内容。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

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评析作者:吴丹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摘要:分工理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分工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做了经典论述,本文试图对他的分工理论做阐述和评价。
关键词:斯密;劳动分工;劳动生产力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14-01斯密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是从分析劳动分工开始的,在他的经典巨著《国富论》中,他提出了系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并奠定了劳动分工在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亚当·斯密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熊彼特曾经这么说过:“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意识到如此重视分工”。
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以做扣针为例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他指出,扣针的制作可以分为18个工序(抽铁线、拉直、切截、一头磨尖、一头磨平、做圆头、安装圆头、涂白色、包装等),如果18种工序由一个人完成,一天做不出20枚,甚至于一枚也做不出来;如果每人做一个或几个工序,就会做很多枚,一个小工厂,每人做2—3个工序,平均每人成针4800枚。
可见分工的巨大作用。
正是基于这一古老的经济学命题,为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经济学者们对地区分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
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这促使斯密开始以资本主义生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国富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
其实,对于斯密来说,不论是经济发展、国际贸易,还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分工都是关键的起点。
因此,斯密在该书的开篇就论述了这个问题。
首先,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斯密认为,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力,首先需要加强劳动分工。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步,几十万人聚集在几平方公里的厂区工作。而且,工作流程是
高度同质化的,员工也是整齐划一的。这本身就是一幅可怕的图
景。 而企业达到这个规模,其管理必然走向畸形。管理的有效性受管
理对象之规模的制约,一个人所能管理的下属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
劳工规模增大,企业内部的层级必然增多。据说,在富士康内部,行
政级别从线长、组长、课长、副理、经理、协理到副总经理、总经理、
a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2 。
主要著作
a
3
劳动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
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
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
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
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
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
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
一个人的全部心思都用在一只扣针的十七分之一或一只扣钮的十八
分之一的时候,见识必然更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切商业国,
下层阶级人民都非常愚笨。”富士康之类企业中劳工的心智恐怕正
是如此。他们不知道自己服务的流水线究竟在干什么,生产过程完
全丧失了精神性。他们仅仅为了完成指标而工作,心智因此而日趋
退化,最终退化成纯粹的血汗载体,而不再是完整的人。 这样的
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
和。
a
4
劳动分工理论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 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 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 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 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 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 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 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副总裁、总裁,技术职称从技师一级到十二级。举例来说,一个300多
人的车间内有主任、科长、班长、组长四个层级。
a
10
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管理层级增多的必然结果是,高层控制员工的效力递减。作为 应对措施,高层倾向于实行军事化管理。郭台铭成功的经验正 是集权主义。只有这样的管理模式能让投资人、高级管理层相 信自己对底层仍有控制权。事实也确实如此。
a
12
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这就是全球化的出人意料的黑暗面:在富裕经济体,经济活动更多依
赖创造性,因为人们摆脱了流水线的控制而获得更多自由,但支持这
种自由的却是边缘经济体的血汗工厂。一个世界的企业用花花绿绿的
产品炫耀自己的创造性,为这些企业代工的另一个世界的企业则在拼
命压榨员工。全世界的高科技企业争相向富士康下订单,因为它对工
a
11
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准确地说是企业文化虚无甚至是 反文化)形成之后,企业决不可能依靠员工的创造性来提高效率。 它的全部效率只能来自对劳动力成本的控制。如此一来,富士康这 些年只在获得财务意义上的利润,而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因 为效率唯一真实的来源是人的创造性,而只有自由的、完整的人才 可能有创造性。富士康之类血汗工厂患上廉价劳动力依赖症,在竞 争压力下,唯有通过强化对劳工的榨取强度,维持自身庞大而始终 充满危机的生存。
斯密恐怕想不到的是,两百年后,全球性分工体系中竟然孕育
出富士康这样的商业怪胎。分工对人性的损害在它的成功神话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a
8
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斯密早就指出了过分的分工可能制造血汗工厂:“在分工达到极
点的时候,每个人只做一种简单工作,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个工
作上,除和这工作直接有关系的思想外,他头脑中没有别的……当
a
5
劳动分工理论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 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 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 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 能。
a
6
劳动分工的弊端
a
7
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伟大理论贡献在于指 出,分工的不断深化、细化乃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但作为一 位伟人,斯密也十分冷静地指出,基于细密分工的现代经济体系 会对人性造成负面影响:“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以致缺乏高瞻 远瞩的能力;教育被轻视,至少被忽视;勇气几乎完全消沉。” 斯密郑重提请世人:“如何补救这些缺点,是值得认真注意的 事。”
a
14
不过,由此也就难以避免中间管理层滥用权力的现象。中间管
理层被高层授予巨大权力,他们却没有高层的责任心,他们面
对的又是整齐划一的员工。凡此种种让他们的精神趋向败坏而
滥用权力。而高层将发现,只有一个败坏的、滥用权力的中层,
才可以维持集权主义的控制链条。这个中间层制造的冷暴力,
乃是维持这个恐龙级企业正常运转的真正支柱。
人进行最严酷的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力成本最低。全也确实提升了全球经济的效率,
但这种效率在很多时候经是由边缘经济体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
返祖来实现的。起斯密于地下,看到此情此景,是否会比晚年修订
《道德情感论》时更为悲观?
a
13
Thank you!
计算机卓越12-01 鲁庆贺
亚当·斯密
a
1
人物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经济学的 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 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 (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 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 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 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 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 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 儿。
分工全球化,还造就了富士康畸形的企业规模,而企业一旦达到这
种a 规模,与员工的关系必然是扭曲的。
9
富士康现象背后的血汗全球化!
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全球众多企业、不同产品对同一个元部件的
生产,倾向于集中到同一家企业生产,由此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规模
经济。富士康就是这一经济规律的产物。由此,富士康的规模达到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