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RFID设计技术基础

合集下载

第2章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5)讲解

第2章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5)讲解

二、 RFID技术之频谱基础知识
卷标比较表-使用频率
低频(LF) 频率 常见频段 系统型态 全球接受 频率 通讯距离 传输功率 成熟度 读取方式 100~500K Hz 125KHz 135KHz 被动式 是 50cm以内 72dBμA/m 成熟 电磁感应 高频(HF) 10~15MHz 13.56MHz 被动/主动式 是 1.5m以内 42dBμA/m 成熟 电磁感应 超高频(UHF) 433~950MH z 微波 (Microwave) 1GHz以上 2.45GHz 5.8GHz 被动/主动式 部分 3~10m 4W 开发中 微波共振
ISO对应标准

64~1K
ISO18000-2 Two Type 被动式

256~512K
ISO18000-3 Two Mode 被动式
较高
64~512
ISO18000-6 Two Type 被动/半主动式
最高
16~64
ISO18000-4 Two Mode 被动式/半主动式
应用
门禁系统 动物识别 存货控制 芯片防盗锁
图2-7 RFID读写器、标签天线
三、 RFID技术基础之天线的基本知识
1. RFID天线概述
(1)天线的作用与地位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电缆)输送到天 线,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 下来(仅仅接收很小很小一部分功率),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 可见,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的无线电设备,没有天线也 就没有无线电通信。 (2)天线的分类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通信天线、电视天线、雷达天线等; 按工作频段分类,可分为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等; 按方向性分类,可分为全向天线、定向天线等; 按外形分类,可分为线状天线、面状天线等;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第1章RFID概述选编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第1章RFID概述选编
2019/7/24
© willtg. All rights reserved.
1.3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1.2004年开始,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开始采 用RFID技术,每年可节省83.5亿美元。 2.2005年底美国国防部开始大规模应用RFID 技术。 3.飞利浦公司为2006年世界杯提供320万张 RFID门票。 4. SAP、英特尔共同开发RFID技术并大力推 广应用。
无线射频识别(RFID)
第1章 射频识别技术概论 本章重点: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了解射频识别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1.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1.2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 1.3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2019/7/24
© willtg. All rights reserved.
2019/7/24
© willtg. All rights reserved.
RFID的分类
半有源RFID,结合有源RFID和无源RFID的优势, 在低频125KHZ频率的触发下,让微波2.45G发挥优 势。半有源RFID技术,也可以叫做低频激活触发技 术,利用低频近距离精确定位,微波远距离识别和上 传数据,来解决单纯的有源RFID和无源RFID没有办 法实现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近距离激活定位,远 距离识别及上传数据。
1.1 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射 频识别。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 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 – 电子标签(Tag) – 阅读器 (Reader) – 天线 (Antenna)
行李包裹自动识别 非接触电子钥匙 集装箱自动分类管理

RFID技术原理及其射频天线设计

RFID技术原理及其射频天线设计

RFID技术原理及其射频天线设计近年来人们开始开发应用非接触式ic卡来逐步替代接触式IC卡,其中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卡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IC卡,然而,RFID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天线通讯技术来实现数据交换的.自1970年第一张IC卡问世起,IC卡成为当时微电子技术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到1996年全世界发售IC卡就有7亿多张.但是,这种以接触式使用的IC卡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即接触点对腐蚀和污染缺乏抵抗能力,大大降低了IC卡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范围.近年来人们开始开发应用非接触式IC卡来逐步替代接触式IC卡,其中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卡就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IC卡,它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系统与IC卡之间数据交换的,显示出比一般接触式IC卡使用更便利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电子标签或身份识别卡.然而,RFID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天线通讯技术来实现数据交换的.这里我们将首先通过介绍RFID应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来具体说明射频天线的设计是RFID不同应用系统的关键,然后分别介绍几种典型的RFID天线及其设计原理,最后介绍利用AnsoftHFSS工具来设计了一种全向的RFID天线.1RFID技术原理通常情况下,RFID的应用系统主要由读写器和RFID卡两部分组成的,如图1所示.其中,读写器一般作为计算机终端,用来实现对RFID卡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它是由控制单元、高频通讯模块和天线组成•而RFID卡则是一种无源的应答器,主要是由一块集成电路(IC)芯片及其外接天线组成,其中RFID芯片通常集成有射频前端、逻辑控制、存储器等电路,有的甚至将天线一起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图1射频识别系统原理图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RFID应用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RFID卡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后,由其天线获得的感应电流经升压电路作为芯片的电源,同时将带信息的感应电流通过射频前端电路检得数字信号送入逻辑控制电路进行信息处理;所需回复的信息则从存储器中获取经由逻辑控制电路送回射频前端电路,最后通过天线发回给读写器.可见,RFID卡与读写器实现数据通讯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是天线.一方面,无源的RFID卡芯片要启动电路工作需要通过天线在读写器天线产生的电磁场中获得足够的能量;另一方面,天线决定了RFID卡与读写器之间的通讯信道和通讯方式.目前RFID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且有国际标准:IS010536,IS014443,IS015693,IS018000等几种.这些标准除规定了通讯数据帧协议外,还着重对工作距离、频率、耦合方式等与天线物理特性相关的技术规格进行了规范.RFID应用系统的标准制定决定了RFID天线的选择,下面将分别介绍已广泛应用的各种类型的RFID 天线及其性能•2RFID天线类型RFID主要有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3种基本形式的天线.其中,小于1m的近距离应用系统的RFID天线一般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线圈型天线,它们主要工作在中低频段.而1m以上远距离的应用系统需要采用微带贴片型或偶极子型的RFID天线,它们工作在高频及微波频段.这几种类型天线的工作原理是不相同的•2.1线圈天线当RFID的线圈天线进入读写器产生的交变磁场中,RFID天线与读写器天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就类似于变压器,两者的线圈相当于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由RFID的线圈天线形成的谐振回路如图2所示,它包括RFID天线的线圈电感L、寄生电容Cp和并联电容C2',其谐振频率为:f=]飞辽-C,(式中C为Cp和C2'的并联等效电容).RFID应用系统就是通过这一频率载波实现双向数据通讯的。

rfid硬件课程设计

rfid硬件课程设计

rfid硬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RFID系统的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会分析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了解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案例。

3. 掌握RFID硬件设备的选型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RFID设备。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RFID硬件系统,并进行调试与优化。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对RFID硬件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及RFID硬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在项目实践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强化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RFI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目标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要求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硬件知识,为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RFID技术概述: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RFID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

- 教材章节:第一章 RFID技术基础- 内容列举:1.1 RFID基本原理;1.2 RFID系统构成;1.3 RFID发展历程。

2. RFID硬件设备:分析RFID硬件设备类型、性能参数,以及选型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硬件设备- 内容列举:2.1 RFID设备类型;2.2 RFID设备性能参数;2.3 RFID设备选型方法。

3. 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分析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案例。

-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应用与案例分析- 内容列举:3.1 RFID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3.2 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RFID识别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RFID识别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RFID识别技术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工作流程;2. 掌握RFID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标签、读写器和天线;3. 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及其优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读写设备进行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2. 能够分析RFID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培养学生运用RFID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RFID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包括PPT、实验设备等;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3.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RFID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2. 基本原理:- 无线电频率和电磁波传播;-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标签、读写器、天线;- RFID技术的分类:主动式、被动式和半主动式。

3. 工作流程:- 标签的激活与识别;- 数据读取与写入;- 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协议。

4. 应用场景:-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防伪与追溯;- 智能交通与身份识别。

5. 技术优势与挑战:- RFID技术的优势:无需视线、自动识别、可重复使用等;- 面临的挑战:隐私保护、标准统一、成本控制等。

6. 实践操作:- RFID设备认识与使用;- 数据读取与写入实验;-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代码: 0231603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属性:限选课学分/学时: 4.5学分/ 72学时制订人:审订人: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工程系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本课程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教高〔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依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教学要求而制订。

二、课程的性质《RFID技术及应用》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课下的职业综合能力模块课程之一,是该专业的一门限选课。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四、课程的教育目标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72学时)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七、教学基本条件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1)团队规模:基于每届2个教学班的规模,专兼职教师4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2人,兼职教师2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2)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主讲教师应为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RFID技术及物联网前沿知识,具备一定的一卡通系统开发与维护经验,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职业教学方法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3)课程负责人:熟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相关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双师”教师。

2.教学硬件环境基本要求为保证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训应一体化教学,课程教学要求在智能电子实训室进行,每位学生单独使用智能卡与RFID实验设备,每组学生(3-4人/组轮流使用一套智能一卡通系统。

另外,还应有相应的学生参观实习基地。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1)《RFID技术及应用》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

(2)参考书目《RFID技术及应用》,曾宝国、程远东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版本:1。

rfid原理》课程设计

rfid原理》课程设计

rfid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2. 学习RFID系统的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3. 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其在不同领域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实验套件进行基础实验操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2. 能够分析RFID系统的基本性能指标,如识别距离、识别速度、准确率等;3. 掌握利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门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RFID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基本概念:讲解RFID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分类。

教材章节:第二章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概述3. RFID关键技术:分析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和后端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三章 标签与读写器技术;第四章 天线技术;第五章 后端处理技术4. RFID实验操作:使用RFID实验套件进行基础实验操作,包括标签编程、数据读取等。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验操作与实践5. RFID系统性能分析:探讨RFID系统的识别距离、识别速度、准确率等性能指标。

教材章节:第七章 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6. RFID应用案例分析:介绍RFID技术在物联网、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二-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许毅-清华大学出版社

3)保密编码与解码
保密编码是对信号进行再变换,即为了使信息 在传输过程中不易被人窃译而进行的编码。在 需要实现保密通信的场合,为了保证所传信息 的安全,人为将被传输的数字序列扰乱,即加 上密码,这种处理过程称为加密。保密解码是 保密编码的逆过程,保密解码在接收端利用与 发送端相同的密码复制品对收到的数据进行解 密,恢复原来信息。
2.调制和解调 调制的目的是把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
,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意味着要把信 源的基带信号,转变为一个相对基带频率而言 非常高的带通信号。调制的过程用于通信系统 的发送端,调制就是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 信道通带中的过程,经过调制的信号称为已调 信号,已调信号的频谱具有带通的形式,已调 信号称为带通信号或频带信号。在接收端需将 已调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解调是将信道中的 频带信号恢复为基带信号的过程。
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BW 也即这种信道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
C 2BW log2 M
(2)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道。 香农提出并严格证明了在被高斯白噪声干扰的信 道中,最大信息传送速率的公式。这种情况 的信道容量为:
C
BW
log 2
1
S N
(3)RFID的信道容量。
带宽越大,信道容量越大。在物联网中RFID主
2.2.1信号与信道
信号是消息的载体,在通信系统中消息以 信号的形式从一点传送到另一点。信道是信号 的传输媒质,信道的作用是把携有信息的信号 从它的输入端传递到输出端。
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交 换的是信息,由于采用非接触的通信方式,读 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构成一个无线通信系统, 其中读写器是通信的一方,电子标签是通信的 另一方。
2. 信道

物联网与RFID应用技术基础-1全解

物联网与RFID应用技术基础-1全解

物联网的一种定义是: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GPS等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 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 理的一种网络。
9
1.1 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物联网来到你我身边
试衣镜帮你挑衣服 智能一卡通 二代身份证 手机刷卡 …… 物联网奇迹将在我们身边发生。
无线传感网
早期物联网 (RFID物品识别)
物联网 泛在网 互联网
移动通信网
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的关系
16
1.2 物联网的特点与演进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不同
1.不同应用领域的专用性 不同应用领域的物联网具有不同的属性. 不同应用领域具有完全不同的网络应用需求和服务质量要求,物联 网节点是资源受限的节点,通过专用联网技术才能满足物联网的应 用需求.(不同的传感器有不同的协议…) 物联网的应用特殊性及其它特征,使它无法复制互联网成功的技术 模式.
物与物的通信 近场通信
传感器
20
1.2 物联网的特点与演进
---未来的泛在网络示意图
人与人的通信 电信
宽带化 电信网 电话 互联网
移动 互联网
电报
移动电话
IPv 6
IP化
移动化
泛在网络=广义互联网
云计算 RFID 蓝牙 ZigBee 条码
传感器 智能化
21
物与物的通信 近场通信
1.2 物联网的特点与演进
物联网的个人用户或机构用户可以严密控制物联网中信 息采集,传递和查询操作,不会因为个人隐私或机构秘 密泄露造成对个人或机构伤害.
19
1.2 物联网的特点与演进
---现代信息技术演进示意图

RFID天线基础知识

RFID天线基础知识

RFID天线基础知识一、RFID系统组成二、天线基础知识2010-05-13 alay 2010-5-13一、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v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v标签(Tag):由耦合组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v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v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2010-5-13RFID无线识别电子标签基础介绍v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或雷达反射的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

2010-5-13v RFID系统至少包含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两部分。

电子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数据载体,电子标签由标签天线和标签专用芯片组成。

依据电子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电子标签可以分为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无源电子标签(Passive tag)和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

有源电子标签内装有电池,无源射频标签没有内装电池,半无源电子标签(Semi—passive tag)部分依靠电池工作。

2010-5-13v电子标签依据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电子标签、高频电子标签、超高频电子标签和微波电子标签。

依据封装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信用卡标签、线形标签、纸状标签、玻璃管标签、圆形标签及特殊用途的异形标签等。

v RFID阅读器(读写器)通过天线与RFID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实现对标签识别码和内存数据的读出或写入操作。

典型的阅读器包含有高频模块(发送器和接收器)、控制单元以及阅读器天线。

2010-5-13RFID工作原理和相关原理知识v其中,电子标签又称为射频标签、应答器、数据载体;阅读器又称为读出装置,扫描器、通讯器、读写器(取决于电子标签是否可以无线改写数据)。

RFID 技术参数

RFID 技术参数

RFID 技术参数•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

系统由一个询问器(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

目录•RFID的分类•RFID基本技术参数•RFID系统的组成•RFID应用分析•RFID技术及其发展历程RFID的分类•RFID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 ,RFID按照能源的供给方式分为无源RFID,有源RFID,以及半有源RFID。

无源RFID读写距离近,价格低;有源RFID可以提供更远的读写距离,但是需要电池供电,成本要更高一些,适用于远距离读写的应用场合。

RFID基本技术参数•可以用来衡量射频识别系统的技术参数比较多,比如系统使用的频率、协议标准、识别距离、识别速度、数据传输速率、存储容量、防碰撞性能以及电子标签的封装标准等。

这些技术参数相互影响和制约。

其中,读写器的技术参数有:读写器的工作频率、读写器的输出功率、读写器的数据传输速度、读写器的输出端口形式和读写器是否可调等;电子标签的技术参数有:电子标签的能量要求、电子标签的容量要求、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电子标签的数据传输速度、电子标签的读写速度、电子标签的封装形式、电子标签数据的安全性等。

(1)工作频率工作频率是射频识别系统最基本的技术参数之一。

工作频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射频识别系统的应用范围、技术可行性以及系统的成本高低。

从本质上说,射频识别系统是无线电传播系统,必须占据一定的无线通信信道。

在无线通信信道中,射频信号只能以电磁耦合或者电磁波传播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性能必然会受到电磁波空间传输特性的影响。

从电磁波的物理特性、识读距离、穿透能力等特性上来看,不同射频频率的电磁波存在较大的差异。

基于RFID技术的门禁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RFID技术的门禁系统设计与实现

3、软件设计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 信息、权限信息等。用户界面则用于展示和控制门禁系统,包括添加、修改或删 除用户信息,查看门禁记录等。
三、基于RFID的教室门禁系统的 实现
1、实施步骤
1、实施步骤
首先,需要确定参与系统的用户,例如学生、教职工等。然后,为每个用户 分配一个RFID标签,并将其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接下来,在每个教室门口安装 RFID阅读器和门禁控制器,并设置好相应的访问规则。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和 调试,确保其正常运行。
二、基于RFID的门禁系统设计
基于RFID的门禁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RFIDHale Waihona Puke 签、RFID阅读器和门禁控制 器。
二、基于RFID的门禁系统设计
1、RFID标签:为每个需要进行识别的对象(如员工、访客或物品)分配一个 唯一的RFID标签。这些标签可以被远距离读取,且无需直视。
二、基于RFID的门禁系统设计
一、RFID技术基础
一、RFID技术基础
RFID技术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标签由一个微型芯片和 一根天线组成,该芯片存储有唯一的识别码或数据。阅读器则是一个设备,它可 以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从而读取和写入标签上的数据。天线则是用于传输这 些信号的设备。
二、基于RFID的门禁系统设计
2、优势特点
2、优势特点
基于RFID的教室门禁系统具有诸多优点。首先,由于RFID标签可以无接触读 写,因此用户无需靠近门就可以进行开门操作,方便快捷。其次,通过软件设置, 可以灵活地更改访问权限,实现对教室资源的有效管理。最后,由于系统可以记 录所有的门禁操作,因此可以有效地监控和保障校园安全。

《rfid原理及应用》第3章编码和调制

《rfid原理及应用》第3章编码和调制

《RFID技术基础》
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数据和信号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数据取离散值,为人们所熟悉的例子是文本或字符串。在射频识别应答器中存放的数据是数字数据 。
02
数据可定义为表意的实体,分为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模拟数据在某些时间间隔上取连续的值,例如,语音、温度、压力等。
01
*
数据和信号
3 编码和调制
*
3 编码和调制
脉冲调幅波
*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调制ASK方式的实现
国际标准ISO 14443的负载调制测试用的PICC电路
01
02
*
3 编码和调制
数字调制ASK方式的实现
国际标准ISO 14443的负载调制测试用的PICC电路
应答器谐振回路由线圈L和电容器CV1组成,其谐振电压经桥式整流器VD1~VD4整流,并用齐纳二极管VD5稳压在3 V左右。副载波信号(874 kHz)可通过跳线选择Cmod1或Rmod1进行负载调制。由曼彻斯特码或NRZ码进行ASK或BPSK副载波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3 编码和调制
RFID中常用的编码方式及编解码器 密勒(Miller)码
密勒码编码规则
bit(i-1)
bit i
密勒码编码规则
×
1
bit i的起始位置不变化,中间位置跳变
0
0
bit i的起始位置跳变,中间位置不跳变
1
0
bit i的起始位置不跳变,中间位置不跳变
曼彻斯特(Manchester)码
02
*
3 编码和调制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rfid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及系统组成;2. 掌握RFID技术在物联网、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3. 了解我国RFID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RFID设备进行数据读取、写入和解析;2. 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计简单的RFID应用系统;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认识到我国在RFID领域的发展成就;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编程能力,对新兴技术感兴趣,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践和创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其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RFID技术原理:- 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概念;- RFID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RFID标签、读写器、天线等关键设备的性能参数及选型。

2.RFID技术应用:- 物联网中RFID的应用案例分析;-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 智能制造领域RFID技术的应用。

3.RFID实践操作:- RFID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数据读取、写入及解析方法;- 基于RFID的简单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

4.我国RFID技术发展:- 我国RFID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RFID技术政策、法规及标准;- 我国RFID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RFID技术原理(1-2章)第二周:RFID技术应用(3-4章)第三周:RFID实践操作(5-6章)第四周:我国RFID技术发展(7章)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RFID技术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2、结合芯片特性和课题需要,芯片的外围电路图为
芯片外围电路图的简单说明
C232、C242、L231和L241共同组成不平衡变压器, 用于芯片不同RF端口转换成单个RF信号,再通过 一个LC滤波器的作用,和天线达到最佳的阻抗匹配。 偏置电阻R271用于设置一个精确的偏置电流;退藕 电容C301用于提供PCB板精确的功率供给; C171、 C181和C201、C211分别为晶体X2和X1的负载电 容。 因为该芯片具有接收和发送两种功能,所以它既可 以做电子标签使用,也可以做读写器主芯片使用, 读写器的应用电路图略。
仍能够协调、有效地进行工作的能力。电磁 兼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电子设备既能抑制各 种外来的干扰,使电子设备在特定的电磁环 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又能减少电子设备 本身对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为了避免高频信号通过印制导线时产生的电 磁辐射,在印制电路板布线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
尽量减少印制导线的不连续性,例如导线宽度

芯片无线射频部分原理框图
芯片的无线射频收发原理
把接收到的入到混频器中,再经过频率合成器 (包括集成的LC振荡器和90度的相位转换), 以及自动增益控制(AGC),调制解调和同 步信号校准(FEC)、信息包处理,然后通 过嵌入式的微控制单元(MCU),进行处理 之后送入RX/TX中。
结论
通过自行设计制作样机的整个过程,掌握了
电子标签(读写器)制作的相关硬件技术,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标签(读写器)成本 过高的问题,推动动物食品安全可溯源系统 的全面实施。
感谢各位专家! 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不同频段RFID系统的优缺点:
工作频段 低频 高频 优点 技术简单、无频率限制 受环境影响较小 与低频相比有较高的通信速 率和较长的工作距离 缺点 通信速率低、工作距离短(小 于10cm)、天线尺寸大 距离不够远(最大75 cm) 天线尺寸大,受金属材料影 响较大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

RFID原理与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生掌握RFID系统中常用的编码和调制技术,了解不同频段的RFID技术应用特点。

3. 学生了解RFID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认识到技术的实用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RFID系统应用方案。

2.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RFID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查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RFID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学生认识到RFID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RFID技术概述- 章节一:RFID技术背景及发展历程- 章节二:RFID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部分:RFID技术原理- 章节三:RFID编码与调制技术- 章节四:RFID频率标准及频段特点- 第三部分:RFID技术应用- 章节五:RFID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案例- 章节六:RFID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第四部分:RFID实践操作- 章节七:RFID设备安装与调试- 章节八:RFID系统故障排查与维护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RFID技术概述:2课时-RFID技术原理:4课时-RFID技术应用:2课时-RFID实践操作:4课时3. 教材关联内容:- 《信息技术》教材第四章:自动识别技术- 4.1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4.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4.3 RFID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4.4 RFI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RFID技术。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RFID(无线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掌握其工作流程及系统组成;2. 掌握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物流、智能制造、防伪等;3. 了解RFID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2. 学会使用RFID相关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读取和写入操作;3. 能够运用RFID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RFID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对我国RFID技术发展的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3. 引导学生关注RFID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RFID技术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个体差异,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课程结束后,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效果,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教学内容1. 引言:RFID技术概述,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RFID基本原理:包括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及关键技术。

教材章节:第二章 RFID技术原理3. RFID系统组成:详细介绍RFID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标签、读写器、天线及后台系统。

教材章节:第三章 RFID系统组成4. RFID技术分类与标准:讲解RFID技术的分类、国内外标准及其特点。

教材章节:第四章 RFID技术分类与标准5. RFID应用案例分析:分析RFID在物流、智能制造、防伪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教材章节:第五章 RFID应用案例分析6. RFID实践操作:指导学生使用RFID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数据读取、写入及系统配置。

物联网RFID技术

物联网RFID技术

1.3 RFID技术标准
3.频率标准
RFID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进行无线通 信的频 段有多种,常见的工作频率有135kHz以下、13.56MHz、860~928MHz (UHF)、2.45GHz及5.8GHz等。 •低频系统工作频率一般低于30MHz,典型的工作频率有125KHz、225KHz、 13.56MHz等 •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高于400MHz,典型的工作频段有915MHz、 2.45gHz、5.8gHz等。
与被动式和半被动式不同的是,主动式标签本身具有内部电源供应器,用以供应内部IC所需电源以
产生对外的讯号。一般来说,主动式标签拥有较长的读取距离和较大的记忆体容量可以用来储存 读取器所传送来的一些附加讯息。
1.2 RFID各部分工作原理
1.射频标签 2.射频阅读器 3.阅读器与标签间的处理工程
1.2 RFID各部分工作原理
括ID号(全球唯一标示ID),还可以包括预先存在于标签内EEPROM中的数据。
1.1 RFID技术基础
4.RFID标签的分类
半主动式 一般而言,被动式标签的天线有两个任务,第一:接收读取器所发出的电磁波,藉以驱动标签IC; 第二:标签回传信号时,需要靠天线的阻抗作切换,才能产生0与1的变化。 主动式
1. 低频RFID标签识别实验
2. 高频RFID标签读写实验
3. 超高频RFID标签设置实验
THANKS!
1.3 RFID技术标准
1.编码标准 2 .讯标准 3.频率标准 4.应用标准
1.3 RFID技术标准
1.编码标准
1)产品电子代码 EPC 2)EAN.UCC
3)GB 18937 (NPC)
1.3 RFID技术标准
2 .讯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2.2编码与调制 • 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 信息的通信系统,其涉及的技术问题 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源编码与解码、 加密与解密、信道编码与解码、数字 调制与解调以及同步等。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编码与解码 • 编码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信号进 行的一种变换。 • 其逆变换称为解码或译码。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信道带宽 • 信号所拥有的频率范围叫做信号的频 带宽度,简称带宽。模拟信道的带宽 为
BW f 2 f1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信道传输速率 • 就是数据在传输介质(信道)上的传 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为比特/ 秒,记做bps或bit/s。 – 1k bit/s=103bit/s – 1M bit/s=103k bit/s – 1G bit/s=103M bit/s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 信号 • 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传输的信号有 其自身的特点,常需要讨论信号工作 方式和通信握手等问题。 • 信号工作方式 • 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工作方式可 以分为时序系统、全双工系统和半双 工系统。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时序系统 • 在时序系统中,从电子标签到读写器 的信息传输是在电子标签能量供应间 歇进行的,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不同时 发射,这种方式可以改善信号受干扰 的状况,提高系统的工作距离。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通信握手 • 通信握手是指读写器与电子标签双方 在通信开始、结束和通信过程中的基 本沟通,通信握手要解决通信双方的 工作状态、数据同步和信息确认等问 题。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 信道 • 信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磁波 在空间传播的渠道,如短波信道、微 波信道等;另一类是电磁波的导引传 播渠道,如电缆信道、波导信道等。 RFID的信道是具有各种传播特性的自 由空间,所以RFID采用无线信道。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 载波 • 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并不是将信号 直接进行传输,而是将信号与一个固定 频率的波进行相互作用,这个过程称为 加载,这样一个固定频率的波称为载波。 • 在RFID系统中,正弦载波除了是信息的 载体外,在无源电子标签中还具有提供 能量的作用,这一点与其他无线通信有 所不同。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2.4 RFID常用的调制方法 • 按照从读写器到电子标签的传输方向, 读写器中发送的信号首先需要编码, 然后通过调制器调制,最后传送到传 输通道上去。用数字基带信号控制载 波,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为数字已调 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调制,RFID主要 采用数字调制的方式。
2.1 数字通信基础
• 图2-5给出了RFID系统的通信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信道由自由空间、读 写器天线、 读写器射频前端、电子标 签天线和电子标签射频前端构成。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2.1信号与信道 • 信号是消息的载体,在通信系统中消 息以信号的形式从一点传送到另一点。 • 信道是信号的传输媒质,信道的作用 是把携有信息的信号从它的输入端传 递到输出端。
• 根据编码的目的不同,编码理论有信 源编码、信道编码和保密编码三个分 支。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信源编码与解码 • 信源编码是对信源输出的信号进行变 换,包括连续信号的离散化(即将模 拟信号通过采样和量化变成数字信 号),以及对数据进行压缩以提高信 号传输有效性而进行的编码。信源解 码是信源编码的逆过程。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6)变形密勒编码 • 变形密勒编码相对于密勒编码来说, 将其每个边沿都用负脉冲代替。由于 负脉冲的时间较短,可以保证数据在 传输过程中,能够从高频场中持续为 射频标签提供能量。变形密勒编码在 电感耦合的射频识别系统中,主要用 于从读写器到射频标签的数据传输。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曼彻斯特编码 • 曼彻斯特编码也称为分相编码(SplitPhase Coding)。在曼彻斯特编码中, 用电压跳变的相位不同来区分1和0, 其中从高到低跳变表示1,从低到高跳 变表示0。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3)单极性归零编码 • 对于单极性归零码,当发1码时发出 正电流,但正电流持续的时间短于一 个码元宽度,即发出一个窄脉冲;当 发0码时,仍然完全不发送电流。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信道编码与解码 • 信道编码是对信源编码器输出的信号 进行再变换,包括区分通路、适应信 道条件和提高通信可靠性而进行的编 码。信道解码是信道编码的逆过程。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3)保密编码与解码
• 保密编码是对信号进行再变换,即为了使信 息在传输过程中不易被人窃译而进行的编码。 • 保密解码是保密编码的逆过程,保密解码在 接收端利用与发送端相同的密码复制品对收 到的数据进行解密,恢复原来信息。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5)密勒编码 --编码规则:
• 对原始符号“1”码元起始不跃变,中心点出现跃 变来表示,即用10或01表示。 • 对原始符号“0”则分成单个“0”还是连续“0”予 以不同处理; • 单个“0”时,保持0前的电平不变,即在码元边界 处电平不跃变,在码元中间点电平也不跃变; • 对于连续“0”,则使连续两个“0”的边界处发生 电平跃变。
比特率 波特率 log2 M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4)信道容量
• 信道容量是信道的一个参数,反映了信 道所能传输的最大信息量。 • (1)具有理想低通矩形特性的信道。
• 根据奈奎斯特准则,这种信道的最高码 元传输速率为: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BW • 也即这种信道的最高数据传• 4)差动双相编码 • 差动双相编码在半个位周期中的任意 边沿表示二进制0,而没有边沿跳变表 示二进制1。此外,在每个位周期开始 时,电平都要反相。差动双相编码对 接收器来说较容易重建。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5)密勒编码 • 密勒编码在位周期开始时产生电平交 变,对接收器来说,位节拍比较容易 重建。密勒编码在半个位周期内的任 意边沿表示二进制1,而经过下一个位 周期中不变的电平表示二进制0。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时序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 (1)读写器先发射射频能量,该能量传送到电 子标签,给电子标签的电容器充电,将能量用 电容器存储起来,这时电子标签的芯片处于省 电模式或备用模式。 – (2)读写器停止发射能量,电子标签开始工作, 电子标签利用电容器的储能向读写器发送信号, 这时读写器处于接收电子标签响应的状态。 – (3)能量传输与信号传输交叉进行,一个完整 的读出周期由充电阶段和读出阶段两个阶段构 成。
C 2BWlog2 M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带宽受限且有高斯白噪声干扰的 信道。 • 香农提出并严格证明了在被高斯白噪 声干扰的信道中,最大信息传送速率的 公式。这种情况的信道容量为:
S C BW log 2 1 N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3)RFID的信道容量。 • 带宽越大,信道容量越大。 • 在物联网中RFID主要选用微波频率, 微波频率比低频频率和高频频率有更 大的带宽。 • 信噪比越大,信道容量越大。RFID无 线信道有传输衰减和多径效应等,应 尽量减小衰减和失真,提高信噪比。
2.1 数字通信基础
• 2.1.2数字通信的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 • • • • 2. 数字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数据传输速率 信道频带宽度 误码率
2.1 数字通信基础
• 2.1.3 RFID通信方式 • RFID通信是指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信 息传输,传输的是无线电信号,其主 要特点是通信距离很短。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 间交换的是信息,由于采用非接触的 通信方式,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构 成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其中读写器是 通信的一方,电子标签是通信的另一 方。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1. 信号 • 信号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RFID 系统主要处理的是数字信号。 • 信号可以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来分 析,在RFID传输技术中,对信号频域 的研究比对信号时域的研究更重要。
• 7)差分编码 • 对于差分编码,每个要传输的二进制1 都会引起信号电平的变化,而对于二 进制0,信号电平保持不变。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汇总图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汇总图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 编码方式的选择因素 • 1)编码方式的选择要考虑电子标签 能量的来源 • 2)编码方式的选择要考虑电子标签 检错的能力 • 3)编码方式的选择要考虑电子标签 时钟的提取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2.3 RFID常用的编码方法 • 编码是RFID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二 进制编码是用不同形式的代码来表示 二进制的1和0。对于传输数字信号来 说,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不同的电压电 平来表示两个二进制数字,也即数字 信号由矩形脉冲组成。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按数字编码方式,可以将编码划分为 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单极性码使用 正(或负)的电压表示数据;双极性 码1为反转,0为保持零电平。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2.调制和解调 • 调制的目的是把传输的模拟信号或数 字信号,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 意味着要把信源的基带信号,转变为 一个相对基带频率而言非常高的频带 信号。
2.2 信号的编码与调制
• 调制的过程用于通信系统的发送端, 调制就是将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信 道通带中的过程,经过调制的信号称 为已调信号,已调信号的频谱具有带 通的形式,已调信号称为带通信号或 频带信号。 • 在接收端需将已调信号还原成原始信 号,解调是将信道中的频带信号恢复 为基带信号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