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本课程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完成此课程设计,学生将掌握以下技能:•能够综合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设计与分析;•能够运用 CAD、CAM 等软件进行机械零件与总成的设计及制造工艺的规划;•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与高精度机床的应用;•掌握知名机床厂商的各种机床、工具、刀具等制造商的产品,并能有效评估其适用性与可行性等。

2. 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模块一:机械零件的设计1.学习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的机械零件设计标准和参数。

2.运用 AutoCAD 和 SolidWorks 等 CAD 软件,绘制出具有一定难度的机械零件。

课程设计过程可以得到一定辅导,以帮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设计中的实践问题。

3.进一步优化零件图案,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零件加工模拟。

模块二:总成的设计1.进一步学习零件设计与组装原理,熟悉组装标准与规范的基本要求。

2.运用 Pro/E 和 SolidWorks 等软件,绘制含有多个零件的总成零件,从原理、结构、装配、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基于模拟,进行总成零件的设计优化和性能测试,包括机械运动和热力学性能等。

模块三:机床的实际操作1.熟悉常见的机床的各个部件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

2.理解机床的加工工艺,熟悉加工工艺的基本要求。

3.熟悉操作各种机床(如车床、铣床、磨床等),并通过实操来加深对工艺流程与安全操作的认知。

模块四:机床的保养和维护1.理解机床保养和维护的必要性,学习机床保养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2.掌握机床日常保养以及部分关键机床部件的检修和维护方法,如主轴、导轨、负载轮等。

3.学习机床的常见故障和排除方法,培养基本的机床故障评价和维修能力。

3. 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为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工作原理及适用范围;2. 了解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原则,学会分析并优化加工工艺;3. 掌握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其性能及特点;4. 熟悉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零件进行合理的加工工艺设计和分析;2. 学会使用机械加工设备,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操作;3. 能够根据加工要求,选用合适的刀具、量具和夹具,提高加工效率;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使其认识到精细加工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其勇于尝试新工艺、新技术;4.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为国家制造业发展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从事机械加工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系统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尚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要求,为后续课程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技术概述: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制造技术概述2. 机械加工工艺:讲解车削、铣削、磨削等常见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分析加工工艺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加工工艺3. 机械加工设备:介绍车床、铣床、磨床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设备的基本使用技能。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

一、序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对于我们机械类学生而言,是一次理论与实际的一次重要结合。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各种方法,解决我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让我们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巩固。

同时,它还锻炼了我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个人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夹具是制造工艺中比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对夹具的设计,我们学会了怎样利用各种工具手册查询相关数据,为我们以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分配到的题目是:车床拨叉Φ25端面在普通铣床上加工,设计一套铣床专用夹具。

二、工艺规程设计2.1零件作用拨叉零件用于车床的换挡机构中。

当需要变速时,操纵变速杆,变速操纵机构就通过拨叉头与变速叉轴一起在变速箱中滑动,拨叉脚拨动双联变速齿轮在花键轴上滑动以改变档位,从而改变拖拉机的速度。

2.2结构特点及工艺性如图所示是拨叉零件图。

现分述如下:要加工的主要工序包括:粗铣厚度为28mm的上下端面、粗铣厚度为10mm的上下端面,钻Φ14的孔并粗镗一次,粗镗Φ40的孔,并进行半精镗,一达到所要求的表面粗糙度要求,钻Φ5的小孔,铣5mm宽的槽,最后铣宽4mm的槽。

(零件图)2.3关键表面技术要求分析这个零件要加工的主要工序包括:1、粗铣厚度为28mm的上下端面;2、粗铣厚度为10mm的上下端面;3、钻Φ14H11小孔,并粗镗一次;4、扩孔Ф40的孔,半精镗一次;5、钻Φ5小孔;6、铣宽度为5mm的槽;7、铣宽度为4mm的槽。

加工要求有:1、厚度28mm及厚度10mm的上下端面糙度为Ra12.5um;2、Φ14孔的粗糙度为Ra6.3um;3、Φ40孔的粗糙度为Ra1.6um;4、Φ5孔的的粗糙度为Ra12.5um;5、宽度为5mm的槽粗糙度为Ra12.5um;6、宽度为4mm的槽粗糙度为Ra25um;2.4工艺设计2.4.1确定生产类型生产纲领:4000~5000件/年(中批或大批生产)生产条件:中等及以上规模工厂,每日两班2.4.2选择毛坯制造方式零件的材料HT200,毛坯如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齿轮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齿轮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齿轮课程设计介绍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齿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齿轮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将有机会研究到齿轮的设计、制造以及相关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

主题本课程设计将以以下主题为核心内容:1. 齿轮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齿轮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3. 齿轮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评估4. 齿轮的加工工艺和装配方法5. 齿轮传动系统的优化和应用案例分析设计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 选择一个特定的齿轮类型或应用场景进行研究和设计。

2. 使用齿轮设计软件或手工计算方法进行齿轮参数的计算和优化。

3.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齿轮材料,并评估其性能和可行性。

4. 设计齿轮的加工工艺和装配方法,并进行相关工艺参数的选择和优化。

5. 对设计的齿轮传动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并进行案例分析。

设计步骤本课程设计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设计主题和目标。

2. 深入研究齿轮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 进行齿轮参数的计算和优化。

4. 选择合适的齿轮材料,并评估其性能和可行性。

5. 设计齿轮的加工工艺和装配方法。

6. 对设计的齿轮传动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7.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案例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需要参与以下实验:1. 使用齿轮设计软件或手工计算方法进行齿轮参数的计算和优化。

2. 选择合适的齿轮材料,并进行相关性能评估实验。

3. 设计齿轮的加工工艺和装配方法,并进行相关实验验证。

4. 对设计的齿轮传动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实验。

实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以下实验内容:1. 齿轮参数计算实验2. 齿轮材料性能评估实验3. 齿轮加工工艺实验4. 齿轮传动系统性能评估实验结论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对齿轮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具备齿轮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机械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2. "机械设计"教材3. 齿轮设计手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及常用机械加工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机械加工中材料、刀具、机床的性能及其选用原则。

3. 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制造中的精度、表面质量等关键技术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并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

2. 学生能够运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造型、编制加工程序,具备初步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未来从事机械制造及相关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机械制造的定义、分类、工艺过程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常用机械加工方法:分析车削、铣削、磨削、钻孔、镗孔、刨削等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3. 机械加工材料、刀具与机床:讲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介绍各类刀具的结构、性能及选用原则;阐述机床的类型、性能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4. 机械制造精度与表面质量:探讨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5. 零件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学习典型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掌握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设计。

6. 数字化制造技术:了解CAD/CAM软件的基本功能,学习零件造型、编制加工程序,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数字化制造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总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总结如下: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机械制造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设计和制造水平。

- 加深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设计的步骤:- 确定课程设计的主题和目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 收集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行业和市场需求。

- 设计解决方案,包括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等。

- 制作样品或模型,测试和改进设计方案。

- 编写设计报告,总结设计过程和结果,评估设计的有效性。

3. 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设计应该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相对应,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 课程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 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

- 课程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到安全可控和环保可持续发展。

4. 课程设计的评价和改进:- 评价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设计过程的规范性和设计结果的实用性。

- 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了解课程设计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 根据评价结果,及时改进和调整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实施能力提升,为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200mm 130mmm 100mm
4mm 3.5mm 4mm
±1.5mm ±1mm ±1mm
(三)绘制毛坯图 所设计的毛坯图如附页 2 的图所示。
三、工艺规程的设计
(一)定位基准的选择 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盘类零件, 通常以外圆表面作为定位基准, 这里Φ 260 外圆面和Φ 120 外圆面的余量一样, 但Φ 260 外圆面尺寸大,故选为粗基准。 2、精基准的选择 对盘类零件来讲,要求零件的端面与端面之间要平行,端面对外圆及孔要垂直,台阶轴或孔 要同轴等。因此选择精基准时,为了保证Φ 120 外圆端面和Φ 60 内孔垂直,最好在加工这两 个面时采用统一的定位基准,因此选用Φ 120 外圆面作为精基准。 (二)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1.Φ 120 外圆面,表面粗糙度 0.8μ m—粗车→精车→精磨 2.Φ 120 外圆面端面,表面粗糙度 3.2μ m—粗车→精车 3.Φ 60H7 内孔,表面粗糙度 1.6μ m—粗镗→精镗 4.Φ 260 外圆面,表面粗糙度 6.3μ m—粗车→精车 5.Φ 200 内孔,表面粗糙度 6.3μ m—粗镗→精镗 6.Φ 200 内孔内端面,表面粗糙度 6.3μ m—粗镗→精镗 7.2*1 圆槽,表面粗糙度 6.3μ m—精车 8.Φ 260 外圆端面,表面粗糙度 6.3μ m (三)工艺路线的拟定 拟定的工艺路线过程如附页 3 的图所示。 —粗车→精车
0.03 600 mm 0.3 590 mm
1.5mm
57 1.5mm
五、加工设备及刀、夹、量具等工艺装备的选择
1.工序 15 粗车:
1)粗车Φ 120 端面;2)粗镗Φ 60 内孔; 3)粗车Φ 120 外圆; 4)粗车Φ 260 外圆台阶端 面;5)倒角; 机床:CA6140 普通车床 夹具:三爪卡盘 各工步刀具、量具、切削用量如下: 工步 1)粗车Φ120 端面 a)刀具:K30,45°外圆车刀、刀杆尺寸 16*25mm Kr=45° Kr´=45° r0=10° λ s=0° rε =2.0 b)量具:游标卡尺 c)切削用量: A:由于 Ra 为 3.2,余量为 z=4mm,选被吃刀量 asp=3mm B:进给量 f=0.8(mm/r)见【2】表 7-15 C:切削速度 刀具耐用度 t=60min(车刀后刀面最大磨损限度为 1mm) 【3】表 1.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_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设计。

二、课程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工具。

2.熟悉机械制造相关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3.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4.能够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和装置。

5.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图基础。

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概念、制图标准、常用符号、工程图、构图传统、机械零件符号、常用线型等。

2.机械加工基础。

包括常用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加工精度控制、刀具类型和使用等。

3.机械加工设备。

包括常见的机床、工具、模具、测量工具等。

4.测量技术。

包括机械加工过程中常见的测量方法、精度控制等。

5.机械设计基础。

包括机械零件设计、装配技术、机械设计中的注意事项、专业软件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技术和测量方法。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设计作业:对学生提出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零件和装置,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五、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成绩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考试时间为2小时,主要测试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进行高层次研究提供支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

工艺规程设计1.1 有关零件的结构分析和功用1.1.1 零件的功用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拨叉。

它位于车窗变速结构中,主要起换挡作用。

通过拨叉的拨动使车床滑移齿轮与不同齿轮啮合从而达到要求的主轴转速。

1.1.2 零件的结构分析零件的加工表面,现分述如下: 1. 钻预制孔Φ18、Φ142. 粗、精铣上端面,使粗糙度达到Ra6.3μm3. 粗精铣低槽Φ18H11,使粗糙度达到Ra3.2μm4. 钻2-M8通孔、并攻丝,钻1-Φ5通孔5. 拉内花键Φ25H7,使粗糙度达到Ra3.2μm6. 去毛刺,清洁7. 检验1.2 课题(提供的技术资料) 1.2.1 技术资料设计图纸一张、《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等。

1.3 毛坯的种类常见的毛坯主要有以下几种:1、铸件,2、型材,3、锻件,4、焊接件,5、其他毛坯1.3.1 确定毛坯的种类确定零件材料为HT200,毛坯为铸件1.4 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1.4.1 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若零件有若干个 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做粗基准,底面作粗基准,底面以三个支承钉为主要定位面以消除z y x 、、三个自由度,再用一块条形支承板定位以消除z y 、两个自由度,最后用一个卡紧装置以消除x 自由度达到完全定位。

1.4.2精基准的选择原则精基准的选则主要应该考虑基准重合的问题。

当设计基准与工序基准不重合时,应该进行尺寸换算。

1.5 工艺规程的拟定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

在生产纲领已确定为大批生产的条件下,可以采用外能机床配以专用工夹具,并尽量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

除此以外,还应该考虑经济效果,以便降低生产成本。

1.5.1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1)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可靠地达到产品图纸所提供出的全部技术条件,并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2)尽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其有良好的工作条件;(3)在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4)工艺规程应正确、完整、统一、清晰;(5)工艺规程应规范、标准,其幅面、格式与填写方法以及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等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6)工艺规程中的计量单位应全部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和常用设备,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

2. 使学生了解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掌握影响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3. 引导学生认识金属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了解其性能特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熟练使用机械制造相关设备,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

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制造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关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目标明确,便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制造概述: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工艺过程、常用设备及其发展趋势。

- 教材章节:第1章 机械制造概述2. 金属切削加工:讲解车削、铣削、磨削等金属切削加工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2章 金属切削加工3. 特种加工:介绍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等特种加工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 教材章节:第3章 特种加工4. 零件加工质量:分析影响零件加工质量的因素,阐述提高加工质量的措施。

- 教材章节:第4章 零件加工质量5.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讲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金属材料及其应用6. 机械制造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 教材章节:第6章 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案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案例

课程设计说明书例一CA6140车床拨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设计:序言大三第二学期我们进行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且在大二第一学期也进行过金工实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在我们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进行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作为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我们进行了本次课程设计。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切实地锻炼了我们自我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设计过程中,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本次设计任务。

由于能力所限,设计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一、零件的分析(一)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的零件是CA6140车床的拨叉。

它位于车床变速机构中,主要起换档作用,使主轴回转运动按照操作者的要求工作,获得所需的速度和扭矩。

零件上方的Φ20孔与操纵机构相连,而下方的Φ50半孔则是用于与所控制多联齿轮的槽接触。

通过施加在上方的力拨动下方的齿轮移动变速。

为了加工中定位方便,两件零件铸为一体,加工时分开。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零件的材料为HT20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切削性能良好。

以下是拨叉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1)小头孔Φ20以及与此孔相通的Φ8的锥孔、M6螺纹孔2)大头半圆孔Φ503)拨叉底面、小头孔端面、大头半圆孔端面,大头半圆孔两端面与小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误差为0.07mm,小头孔上端面与其中心线的垂直度误差为0.05mm。

由上面分析可知,可以粗加工拨叉下端面,然后以此作为基准采用专用夹具进行加工,并且保证位置精度要求。

再根据各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及机床所能达到的位置精度,并且此拨叉零件没有复杂的加工曲面,所以根据上述技术要求采用常规的加工工艺均可保证。

(三)确定生产类型(略)二、确定毛坯1、确定毛坯种类:零件材料为HT20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3)在组合机床上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 组合机床是多轴、多刀同时加工,所以选择的切削用
量比一般通用机床单刀加工时要低。这是因为大量刀具如果迅 速磨损,将使换刀时间增多,刀具消耗增加,影响机床生产率 及生产成本。确定组合机床的切削用量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尽可能达到合理利用所有刀具,充分发挥其性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3)工序数目和顺序的确定 根据每个加工表面的结构形状和技术要求,确定采用何种
加工方法和分几次加工。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大致可 分为粗加工阶段工序、半精加工阶段工序、精加工阶段工序和 光整加工等阶段。具体安排工序内容时,要把粗、精加工分开, 但加工阶段划分不应过细,否则会使工序数目增加、加工过程 复杂,影响生产率和成本。因此,在满足质量要求的情况下, 划分的工序数目应尽可能少。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3)量具选择 在小批量生产中尽量选用标准的通用量具;在成批大
量生产中,一般应根据所检验尺寸设计专用量具和各种专门检 验夹具。在选择量具时,除应考虑零件的生产类型外,还应考 虑被测零件的精度要求,考虑测量工具测量方法的经济指标。
(4)夹具的选择和设计 在小批量生产中尽量采用通用夹具;当被加工件的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1、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培养同学们综合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学和其它多门课程的理 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实际动手能力、 提高同学们的全面素质。 3、 通过查阅相关手册,掌握获取工程数据的方法,提高同 学们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价值判断、信息整理、信息加工 的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二)计算生产钢领与生产节拍
1、计算零件的生产纲领 在总体方案设计阶段,首先可根据设计任务书上给定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题⽬: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艺规程及典型夹具设计学院: ******************专业: ****************年级: 101班学⽣姓名: ***指导教师: ***⽇期: 2013.7.1~2013.7.12教务处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 专业 2010 年级学⽣姓名: ***课程设计题⽬: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艺规程及典型夹具设计课程设计主要内容:1、绘制拨叉零件的零件图和⽑坯图。

2、设计拨叉零件的机械加⼯⼯艺规程,并填写:1)整个零件的机械加⼯⼯艺过程卡;2)整个零件关键⼯序的机械加⼯⼯序卡。

3、以⼩组为单位设计某⼯序的夹具⼀套,绘出总装图。

4、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指导教师(签字):教学基层组织负责⼈(签字):年⽉⽇⼀、摘要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艺规程及典型夹具的设计。

要求在设计中能初步的学会综合应⽤以前所学的课程,并利⽤图书馆资源查找⾃⼰所需的相关内容。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应能达到以下要求:1、能熟练地运⽤机械制造⼯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夹具设计原理,准确的解决⼀个零件在加⼯中的定位,夹紧及其⼯艺规程的制定。

2、通过对某⼀道⼯序的加⼯数据的查询与计算,学会解决加⼯过程中某⼯序所需的⼯艺参数。

3、通过对某⼀道⼯序的夹具设计,学会⼯艺装备设计的⼀般办法,提⾼⾃⼰结构设计的能⼒。

4、学会利⽤图书馆资源,学会使⽤⼿册、查询相关资料。

关键词:拨叉、⼯艺分析、精度、⼯艺规格设计、铣床、花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学学完了全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进⾏的。

是我们在毕业设计前对所学的各科课程得⼀次综合式的复习,也是⼀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我设计的是主要任务是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艺规程及典型夹具的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一、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工艺、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知识,完成一个完整的机械制造项目,并撰写设计报告。

二、课程设计内容1.项目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践需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机械制造项目进行设计。

项目可以是机械零件的加工和组装、机械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机械系统的调试和优化等。

2.设计方案:学生需要根据项目要求,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方案包括设计思路、结构设计、工艺流程、材料选择等。

3.设计计算:学生需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

计算内容可以包括力学计算、热力学计算、运动学计算等。

4.制造过程:学生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和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制造过程。

制造过程包括工艺准备、工艺操作、设备调试等。

5.试验验证:学生需要对制造完成的机械制品进行试验验证。

试验内容可以包括性能测试、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

6.设计报告:学生需要撰写一个完整的设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设计目标、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制造过程、试验验证等。

三、课程设计流程1.项目选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机械制造项目。

2.设计方案:学生根据项目要求,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3.设计计算: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

4.制造过程: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和计算结果,进行相应的制造过程。

5.试验验证:学生对制造完成的机械制品进行试验验证。

6.设计报告:学生撰写一个完整的设计报告。

四、课程设计评价评价标准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制造过程的规范性、试验验证的有效性和设计报告的完整性等。

五、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面授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的机械制造企业,了解实际的机械制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程设计考核可以采用课程设计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制造过程、试验验证和设计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1.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性质、地位1)必修的实践环节。

2)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到的各门知识,综合解决设计、制造和管理中问题。

3)对指定的产品的制造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机床选择等综合考虑后,进行制造工艺设计。

4)要求学生用计算机机进行绘图和编程。

2.本课程的前置课程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完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 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微机技术等、CAD/CAM 课程。

相关课程.3.时间和学时安排学时:两周安排:四年级上学期进行。

4.基本要求1.选择刀具和确定切削用量的能力;2.掌握分析机床的基本知识,具有选择和使用机床的能力;3. 掌握机械加工和装配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择零件加工方法和产品装配方法的能力;4 掌握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产品工艺规程的方法和步骤,具有制订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机械加工工业规程的能力;5.具有运用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机械加工过程中一般工艺问题的初步能力。

5. 设计的任务6.填写工艺文件。

填写要求是:内容完整,层次清楚,语言精练,字迹清晰。

对工艺文件填写作如下规定: (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中的工时定额可不填。

(2)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中的工序图。

图中主视图应处于加工位置,用细实线将零件的主要轮廓画出来;用粗实线给出加工表面;用定位符号表示定位基准;用夹紧符号表示出夹紧表面;并标出本工序加工表面位置,注上工序尺寸与公差、表面粗糙度和有关的其他技术要求。

(3)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中,工时定额只填写基本时间,工人技术等级此项不填。

(1) 分析、了解产品性能、用途;(2) 了解制造规模、方式,生产条件(3) 制订制造方案;(4) 编写工艺(主要任务) ;(5) 设计工装(可以在其他课程设计中进行) 。

(6) 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报告。

(7) 所有设计资料文挡拷贝电子版一份上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及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胡忠举年月日目录第1章零件的工艺分析 (2)(一)轴类零件的用途························· (2)(二)导杆的技术要求························· (2)第2章确定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 (4)(一)确定毛坯的总类 (4)(二)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以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4)第3章工艺路线设计 (6)(一)定位基准的选择 (6)(二)制定工艺路线 (7)(三)工序设计 (8)第4章选择机床和工艺设备 (10)第5章确定工序的基本余量 (11)第6章确定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 (14)第7章小结 (16)参考文献 (16)第1章零件的工艺分析(一)轴类零件的用途本次课程设计零件为一导杆,属轴类零件。

轴类零件是旋转体零件,其长度大于直径,一般由同心轴的外圆柱面、圆锥面、内孔和螺纹及相应的端面所组成。

导杆主要用来支承传动零部件,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故其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产品中。

(二)导杆的技术要求1.导杆的技术要求全部技术要求绘制在图中。

其表面要求热处理30~36HRC;a、孔20要满足以中心轴线E为基准的对称度要求为,垂直度要求为;b、轴右端18要满足以中心轴线E为基准的同轴度要求为Φ;c、轴内螺纹孔4xM6-6H满足深度为8,以中心轴线D为基准的位置度要求满足。

2.通过对该零件图的重新绘制,知原图样的视图正确,尺寸,公差及技术要求齐全。

零件图样分析(1)该零件轴段的安排是呈阶梯型,其加工精度要求较高,要有较高的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最高达到了μm。

零件的中心轴是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

Φ+mm对公共轴线的对称度为,垂直度为。

(2)20021.00Φ-mm的圆柱面对公共轴线的同轴度为。

(3)180025.0(4)4⨯M6-6H对公共轴线的的位置度为。

(5)零件的材料为38Cr。

(8)热处理30~36HRC。

(9)轴大端加工出C3倒角,轴小端加工出C2倒角。

该零件属于轴类零件,它的所有表面均需要切削加工,各个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都不难获得。

该零件除工作表面外,其余表面加工精度较低,通过车削,钻削等的一次加工就可以达到加工要求,主要工作表面虽然加工精度相对较高,但也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采用较经济的方法保质保量的加工出来,由此可见,该零件的工艺性较好。

3.零件的工艺分析(1)零件的毛坯材料为45,是典型的轴用材料,综合机械性能良好。

该材料是优质合金钢,经调制处理之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

经淬火加高温回火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韧性和塑性。

(2)根据表面粗糙度要求和生产类型,表面加工根围粗加工和精加工。

加工时应把精加工和粗加工分开,这样经多次加工以后逐渐减少了零件的变形误差。

(3)此零件的毛坯为模锻件,外形不需要加工。

(4)该轴的加工以车削为主,车削时应保证外圆的同轴度。

(5)在精车前安排了热处理工艺,以提高轴的疲劳强度和保证零件的内应力减少,稳定尺寸、减少零件变形。

并能保证工件变形之后能在半精车时纠正。

(6)同一轴心线上各轴孔的同轴度误差会导致轴承装置时歪斜,影响导杆的同轴度和使用寿命。

所以在车削磨削过程中,要保证其同轴度。

第2章确定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一) 确定毛坯的总类:选择毛坯,确定毛坯,绘制毛坯图(1)零件分析该零件材料为38Cr,考虑到车床在加工过程中要经常正反向旋转,该零件在加工过程中要承受载荷作用,因此选用锻件,以使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作可靠。

假设为批量生产,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故采用模锻成形来制造毛坯。

模锻成形后切边,进行调质,调质硬度合适,并进行酸洗,喷丸处理。

喷丸可以提高表面硬度,增加耐磨性,消除毛坯因脱碳而对机械加工带来的不利影响。

(2)设计毛坯图毛坯图如图纸所示。

(二)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毛坯尺寸和公差参照课程设计指导教程第二章第二节确定模锻毛坯尺寸的公差和机械加工余量,查表2-6~表2-9,首先确定下列因素。

1>锻件公差等级由于导杆的用途和技术要求,确定该零件的公差等级为普通级。

2>锻件质量mf假设零件成品质量为,估算mf=。

3>锻件形状复杂系数S对导杆零件图进行分析计算,可大致确定锻件外扩的长度,宽度,高度。

S=mf/mN该锻件为长轴形,其最大直径为,长248mm,估计该零件的形状复杂系数为S2级。

4>锻件材质系数由于该导杆材料为38Cr, 38Cr表示含碳量为%的合金结构钢,其中Cr平均含量<%,故该锻件的材质系数为M1级。

5>零件表面粗糙度由零件图可知,除孔20,轴中部为,轴左端40Ra=以外,其余加工表面Ra>=.(1)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根据锻件质量,零件表面粗糙度,,形状复杂系数查表2-9,由此查的单边余量在厚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为~,各轴向尺寸的单面余量为~,孔的单面加工余量查表2-10为。

轴端面加工余量的确定:根据轴的尺寸长度与零件直径,查工艺手册得端面的加工余量为2。

(2)毛坯尺寸和公差第3章工艺路线设计(一)定位基准的选择定为基准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定位基准是设计工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保证加工精度的关键,定为基准分为精基准和粗基准,以下为定位基准的选择。

(1)粗基准的选择粗基准的选择应能保证加工面与非加工面之间的位置精度,合理分配各加工面的余量,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

所以为了便于定位、装夹和加工,可选轴的外圆表面为定为基准,或用外圆表面和顶尖孔共同作为定为基准。

用外圆表面定位时,因基准面加工和工作装夹都比较方便,一般用卡盘装夹。

为了保证重要表面的粗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应选该表面为粗基准,并且要保证工件加工面与其他不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

(2)精基准的选择根据减速箱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应选择轴左端面端面Φ-为精基准。

零件上的很多表面都可以以两端面Φ-和中间端面180025.0500025.0作为基准进行加工。

可避免基准转化误差,也遵循基准统一原则。

两端的中心轴线是设计基准。

选用中心轴线为定为基准,可保证表面最后的加工位置精度,实现了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重合。

由于两轴面的精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且均匀,可利用其自身作为基准。

(二)制定工艺路线本零件加工面由外圆,内孔,外螺纹等,材料为38Cr,参照工艺手册,并根据导杆零件图上个表面的尺寸精度和粗糙度确定其加工方法选择如下:1左端面:公差等级为IT7,表面粗糙度为,采用粗车——半精车——精车。

2右端面:公差等级为IT7,表面粗糙度为,采用粗车——半精车3左端50外圆表面:外圆表面粗糙度μm的要求,对其加工方案为粗车——半精车——磨削。

440的外圆表面:公差等级为IT7,外圆表面粗糙度为μm,确定其加工方案为:粗车——半精车——精车。

5 18外圆表面:公差等级为IT7,表面粗糙度为μm ,确定其加工法案为:粗车——半精车——磨削。

6 退刀槽:直槽车削7 右端螺纹:加工方法为粗车——半精车——车螺纹8 左端20孔:公差等级IT7,内表面粗糙度为,采用粗镗——半精镗——精镗9 右端4孔:公差等级为IT7,内表面粗糙度为,采用粗镗——半精镗10 螺纹孔(4xM6):加工方法为钻孔—攻丝对于轴上孔加工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应安排在调质以后加工,以免因调质处理变形较大而导致孔加工产生弯曲变形难以纠正,引起轴转动时的不平衡。

2应安排在外圆粗车或半精加工之后进行,这样可以有一个较精确的轴颈作为定位基面,从而保证孔与外圆同心,并使轴的壁厚均匀。

加工阶段的划分该导杆的加工质量较高,可将加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几个阶段(1)粗加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大切削用量切除部分加工余量,把毛皮加工至接近工件的最终形状和尺寸,只留下适当的加工余量。

此外还可及早的发现锻件裂缝等缺陷,以便及时修补和做报废处理。

主要包括:先粗铣导杆的左右断面,使后续工序采用精基准定位加工,保证其他加工表面的精度要求。

(2)半精加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为了精加工做好准备,尤其是做好基面准备,对于一些要求不高的表面应在这一阶段全部完成,达到图样规定的技术要求。

(3)精加工阶段:进行导杆的外表面,内孔的精铣等。

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工序的适当集中,以减少设备的实用更换次数,并尽量采用通用设备,关键工序必要时采用专用设备。

较多采用夹具,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是生产具备较大的柔性。

(三)工序设计<1> 机械加工工艺(1)遵循“先加工基准面,再加工其他表面”原则,首先加工基准———将端面先加工,再钻孔,以定位车表面的外圆。

(2)遵循“先加工平面后加工孔”原则,先加工左右端面来定位加工各个孔。

(3)遵循“先加工主要表面,后加工次要表面”先加工———车外圆各个表面及钻孔,后加工———退刀槽及倒角。

由于次要表面和主要表面之间往往有相互位置的精度要求,因此一般应在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精度后,再以只要表面定位加工次要表面。

(4)遵循“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后安排精加工工序”原则先安排粗车外圆,粗镗孔,后安排磨削外圆,精镗孔。

<2>热处理工序锻造后,在切削加工前宜采用正火,能提高盖上杆的硬度,消除毛坯的内应力,改善其切削性能。

在粗加工后进行调质,调至处理使杆达到30~36HRC,调质处理主要使杆获得更高的综合力学性能。

在精加工之后,进行表面淬火加低温回火,提高其耐磨性和工作中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

<3>辅助工序在粗加工和热处理之后,安排校直工序:在半精加工之后,安排去毛刺处理和中间检验工序,零件表面和内部的毛刺会影响装配操作和装配质量,甚至影响整机性能,应予以重视。

精加工之后,安排去毛刺,清晰和终检工序。

综合上述,该杆的工序的安排为:基准加工——主要表面加工及镗孔的在粗加工——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和槽的加工——热处理——主要表面的精加工。

6、拟定工艺路线工艺路线:下料——锻造——正火——粗车端面,倒角——粗车各外圆——调质处理(30~36HRC)——切槽,镗孔——半精车外圆,端面——中间检验——车螺纹——磨削外圆——去毛刺——最后检验导杆加工工艺过程第4章机床设备的选用1.机床设备的选用在本方案中,导杆的生产类型为小批量生产,可以选用较高效率的专用机床和通用机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