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_齐艳

合集下载

从认知图式实际看文明词语的翻译

从认知图式实际看文明词语的翻译

从认知图式实际看文明词语的翻译1、相关定义1.1、对偶词的概念马兴仁先生主编的”简明维汉对偶词词典”(1989)中提到对偶词是在两个意义对称的词基础上组成的。

阿布都鲁甫先生在”维吾尔语词汇学与研究”(2011)中将对偶词定义为两个词以并列关系组合而成,或者由一个词与一个不成词成分并列而成的词汇单位。

张世才在”浅谈维吾尔语对偶词”中将对偶词定义为一种由词类属性相同的两个词借助于语义和语音搭配规律的帮助,由最初的临时语用需要产生,经长期的使用而形式固化后形成的一类具有特殊构造特点词。

现代维吾尔语书面文学语言里两词之间用符号”-”来连接。

如:落下ىرىقۈي-ىەۋۆت,父母اتائ-انائ,邻居مۈلوق-انشوق,尘土اپوت-ڭاچ,祖先اتائ-اۋوب,华丽راپ-رۈپ,不时تاپ-تاپ,礼物اغۋوس-ملااس,慈祥ىرھېه-تەقپەش,夫妻رەئ-ىۈتوخ,模糊رىوىئ-رىوىچ,言语پەگ-زۆس,情侣قىشائ-قۈشەه,嘲弄اپات-ەنەت等等。

古代维吾尔语里也就有很多对偶词,这一点从反映维吾尔语古代和近代文学语言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翻译著作”金光明经”、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以及其他许多著作里得到证实。

如: ىۊكدۆئ(اينۇد-ىاهاز)،كۆسقۈلاق(زۆك-قلاۈق)،تۊنىۊك(ەچېك-زۉدنۊك)،قاتغقرۈق(قىتتاق-قۇرۈق)،ئەلدنەك (لەئ-ترۈي)،يەگۉۊگچىئ(كەوېي-كەوچىئ)شائۊگچىئ(اسىغ-ياچ)،ئوتمەي(توئ-پۆچ)،كۊچغۈهاق(چۊك-تەۋۋۈق)،ترىوىئترۈغوچ(شاهرىئ-شاهرىچ)،بىرىهنىلائ(جاب-قىلېس)،چاهموروچ(لەدېج-ارىجاه)ەكرىبكەگهەئ(رىبەج-اپاج)،قۈتۋىق(تخەب-تەدائاس). 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词例显然在两词之间没有什么符号连接,但都是名附其实的对偶词。

认知图式理论对高三英语语言点复习课的教学启示

认知图式理论对高三英语语言点复习课的教学启示

认知图式理论对高三英语语言点复习课的教学启示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图式理论的内涵,并阐述了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认知图式理论;图式;英语教学一、问题的提出高三英语教学是整个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中最后和最关键的一环。

这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高考的结果。

高一阶段,教师在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语言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高二阶段,在高一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课本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能力。

高三阶段,教师对高一、高二课本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层次化。

如果说高一高二阶段是语言知识点的准备阶段,那么高三阶段就是它的升华阶段。

这要求高三英语教师对千头万绪的语言点进行整合。

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旧知识,适当地补充新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种有关图式理论的教学论文大多聚焦于它与英语阅读课或听力课的关系,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的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如何应用图式理论来指导或解读高三英语的语言知识教学也很有研究价值。

二、理论阐述图式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最早由ImmanuelKant(1781)提出。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心理学家FrederickBartlett等人进一步阐释这一概念:人脑认知环境中所固有的信息称为“背景知识”。

而组织或包含这些知识的认知框架则称为图式。

把涵括背景知识的图式框架应用于理解语言的过程则形成了图式理论这一概念。

图式理论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首先,Matlin 认为人脑中的各种认知图式都是从生活中大量而具体的事例中提炼出来的。

每种图式概括了每类事例的主要特点,并最终在大脑的认知环境中长期保留下来,形成各种记忆库。

各种图式对人们加工处理外界的新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

认知图式理论观照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认知图式理论观照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语, 被我们称为商务英语 。 它的用途是在商务活动 中, 应用其 专业性、 实用性和明确性对活动内容进行翻译 。商务英语 的
核心 内容 包 括交 际能 力 、 语 言知识 、 管理 技 能 、 文 化 意识 和专
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 提 出较为全面的观点 , 完善商务英语在 翻译时存在的问题 。 相关图示应用越熟练 , 翻译理解力越强 , 译文与原文贴近度越高。
以上是我对于本专业作为精 品课程建设过程 中存在的
问题提出的建议 , 难免有些不当之处 , 但是作为一名从教近 十年的汽修专业老师 ,我知道这个专业要想真正实现精品
化、 一体化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而这些不足不能被忽视 , 必
须采取措施改革、 优化。 而国家中职教育还任重道远 , 和西方 发达国家相 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 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和其他优 秀的专业老师进行 沟通 , 共同为汽修专业 的发展尽一份绵薄
容的 简单重 复 。 6 . 2 教 学组 织模 块化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 的组织 ,每一系统为一个基本模块 , 每一模块基本独立。教学时既可以按顺序( 除个别模块外可 不按顺序 ) 逐个模块进行教学 , 也可以几个模块 同时进行教 学, 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与安排 。
6 . 3 改进教 学方 法和手 段
把 汽车 专业 的教 室 改成 一 体化 教 室 , 如 果有 条 件 的话 , 最好
改革课程体系 , 优化重组课程教学 内容 , 进行优化重组 , 使发动机的结构 、 原理 、 维修 、 诊断 、 检测等内容综合在一起 , 注重知识与能力 的结合。 一方面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且有 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 , 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教学 内
招商引资 、 贸易往来 、 国际合同、 海外投资等商务关系时产生 作用。在普通英语中涵盖商务知识 ,便形成 了商务英语 , 由

大学翻译教学中图式理论的运用

大学翻译教学中图式理论的运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 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实证数 据的收集,对图式理论在大学翻译教 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阐述图式理论的基本 概念、发展历程和在翻译教学中 的应用价值。
第一章
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 和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
第三章
大学翻译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02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基于图式理论的翻译教学 软件和平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03
关注图式理论与翻译教学评估的结合,建立科学、 客观、全面的翻译教学评价体系。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学翻译教学用中图式理论的运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 录
• 引言 • 图式理论概述 • 大学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 图式理论在大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 实证研究:基于图式理论的大学翻译教学实践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1 2
国际化趋势推动翻译教学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 用日益凸显,大学翻译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 遇。
推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促进理解
图式可以帮助人们将新知识与已有 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经验相联系,从
而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A
B
C
D
增强记忆效果
图式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组织成有序的结构 ,有利于人们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 构中,增强记忆效果。
提高阅读速度
图式可以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识别和 理解文本中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01
教师应注重图式理论的引入和 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 言图式和文化图式。

认知文化图式对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启示_王丽凤

认知文化图式对翻译及翻译教学的启示_王丽凤

文化图式冲突是指源语和的语文化图式各不相同% 文化 图式冲突会导致源语读者和的语读者按各自的认知习惯来解 读文本!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
例如2我国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已在其(谒金门)一词中有 两句2
终日望君君不至! 举头闻鹊喜% B4;6;<= C,5 D,E 6F7 GF,-7 H4D -,<= G745I ,E6 9D 7D7I%84;I;<= 9D F74H! J,9 =-4H 6, F745 94=K;7%
关键词!名词化 系统功能语法 报刊英语
!" 引言 以 韩 礼 德 !#$%%&’$("为 代 表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把 语 言 看 作是一个社会意义的系统#从语境和交际功能的角度出发#把 名词化与隐喻联系起来$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认为隐喻是将一 个常见的形式 !即一致式" 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 !即隐喻 式"$ 韩礼德%!&把隐喻看作是意义表达的变体$ 他把人们接近 事 物 发 展 的 意 义 表 达 称 为 ’ 一 致 式 (# 而 把 曲 折 表 达 事 态 变 化 的意义称为)隐喻式($ 他在*系统功能语法论+中提到的语法 隐喻不仅包括语法结构的变异#也包括一些词汇的变异, 他把 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并明确指出名词化是创 造概念隐喻的最常见的方式$ 名词化将小句转变为名词或名 词词组 # 从 而 使 得 表 示 过 程 !)*+,-.." 的 动 词 和 表 属 性 !$/" /*&01/-" 的 形 容 词 具 有 名 词 特 性 $ 功能语言学者们发现名词化结构与语篇类型联系紧密# 常常会反映出语篇类型的诸多特点$ 名词化常出现在一些较 正式的英语语篇类型当中#诸如报刊文体这样的新闻体裁$ %#&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汉英典故的翻译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汉英典故的翻译

从认知文化图式理论看汉英典故的翻译乔 燕(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对汉英典故的理解,如果读者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缺省或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文化图式相异,就会导致理解失败和偏差。

因此,只有清除认知文化图式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汉英典故的翻译。

关键词:汉英典故;认知文化图式;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5)03-0112-02收稿日期:2004-12-05作者简介:乔燕(1980-),女,河北辛集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典故系诗文中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的词语构成的语句。

[1]一般都具有历史渊源或文化背景。

在跨文化翻译中,译文读者能否正确理解和接收原文中典故所传达的意图和信息,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是否存在相关的文化图式有很大关系。

[2]本文在分析典故的产生来源的基础上,从认知文化图式的角度理解汉英典故的不同以及在跨文化中的翻译策略。

一、认知文化图式及典故的认知理解图式的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F .C .Barlett (1932)提出。

所谓图式指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

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

人们在理解输入的新信息时,需要把输入的信息与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图式才能起作用,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因此,读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于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2]。

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外语教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外语教学手段,它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外语教学的进步。

因此,如何有效地运用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来进行外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外语语言,增加学习的效果。

例如,当学生学习英语单词时,通过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可以通过联想、空间构建、表达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当学生想要学习“book”(书)这个单词时,可以用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想象书是一本捆着绳子,绳子像页面一样连接着书本,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

其次,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例如,当学生在学习英语句子结构时,通过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可以通过把句子的主干表达为一个框架,并以小的部分构成单词,将句子中的每个部分连接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句子的结构。

此外,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当学生学习英语中文章写作时,可以利用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让学生去想象一些图像和形象,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外语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沟通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真正认识到认知图式的隐喻投射,加强教学,充分应用其中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外语教学服务。

从认知图式看汉英习语翻译

从认知图式看汉英习语翻译

从认知图式看汉英习语翻译认知图式是一种揭示有关认知过程和结构的理论框架,近年来,认知图式理论在汉英习语翻译研究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翻译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基于文本的,它们的研究内容更多是关注翻译的形式,尤其是文本级别的问题,并且忽略读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因此读者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将语言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者,而认知图式则正站在读者的角度,发掘读者对翻译的理解,从而更有利于研究翻译时的经验性和认知性。

首先,从概念角度看,认知图式理论可以把汉英习语翻译比作一个图式系统,即“源语目标语”这样一个图式,读者在此图式中是“目标语源语”之间的转换,认知图式在处理这种形式的习语翻译时,重要的是理解源语中所包含的意义,习惯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图式的形式将其转换到目标语的表达中,从而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的理解翻译中的内容,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其次,从终端读者的角度来看,认知图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能够把不同类型的语言背景和文化观念嵌入到翻译这一过程中,而这种认知图式可以大大降低非母语人士对汉英习语翻译的困难程度。

非母语读者在理解语言时,需要关注不仅仅是本地文化的不同,更要需要考虑语言的历史,文化,以及习惯性的使用,如果没有更好把握根本的认知模式,则很难把文本中的内容表达出来。

因此,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研究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传达汉英习语,还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融入到外文翻译中,从而充分体现多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当对汉英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时,认知图式也有不少的局限性。

第一,认知图式的分析方法太过理论性,大部分的分析依赖于读者的主观认知,这也造成了认知图式模型研究的结果性绕圈不可靠性,当文化和语言更新变化时,认知图式的结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二,由于认知图式的分析主要是依靠读者主观认知,因此有可能使得大量的模糊性,从而影响到认知图式本身的准确性。

小议认知图示在口译中的预测功能

小议认知图示在口译中的预测功能

小议认知图示在口译中的预测功张辰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图示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

认知图示可划分为语言图示、文本图示和世界图示.它包含了语言、语言结构和语境三方面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了语言预测、结构预测和信息预测功能。

关键词:认知图示口译预测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对外交往越来越普及.对口译的需求猛然增加.口译成为了一门热门学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口译与笔译不同.能它的任务是把讲话人的意图和效果用另一种语言当场表达出来,没有多余的思考和斟酌时间.它与笔译翻译有本质的区别。

笔译翻译泽者有充足的思考斟酌时间,可以翻字典查资料,而口译译者则需要对翻译内容做出快速反应,将源语迅速解码转换成目标语,口译译者不仅不能有充足的时间反复斟酌译文内容,有时反而要对翻译内容做出提前预测.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更有效地组织下面需要翻译的内容。

认知语言学中的网示理论起初用于人工智能研究.后来也用于文学语篇分析、阅读理解或听力教学的研究.但实际上图示理论对我们的肩发远不止如此.它对于口译研究也有一定的启示.例如人们的头脑中的认知图示在口译过程中能人们充分了解外域文化.而且可以引进一些源谚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我们的语言。

陈寅恪先生说过:“熟就是俗。

”他所说的是写作,但同样适用于翻译。

为了避“俗”,译者应该主动接受异域语言的冲击。

要“活化”汉语,“要在汉语中带进一种将汉语敲击出眩目火花的陌生力量,造就一种陌生化的新鲜和锐利”。

这是汉语文化保持奔腾不息的活力的需要。

同时,对谚语的翻译采取异化的方法是可行的。

翻译史已经昭示.外域语言现象初进入译入语,难免有陌生之感。

但正如思果所说:“有些生硬的译法,经过时间这个熨斗熨来熨去,也渐渐变得自然了。

三十年前的特异说法因为一再为人采用.已经成了‘土产’,再经过一两代人也许给人视为陈腐。

认知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认知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翻译人才培养
二、 认知 图式 视 角下 的翻译 模 式
基于以上 阐释, 我们发现 , 翻译与图式理论类似 , 是源语和 目标语之间解码和编码的互动交际过程。在该
过程 中, 源语 的理解 是 解码 之核 心 , 而 目标 语 的表 达 则 是 编码 之精 髓 。 因此 , 我们 将 其 运 用 于 翻 译 构建 过 程
活, 进 而对其 进 一步 理解 和记 忆 。2 O世 纪末 , 鲁 姆 海 德继 承 和 发 展 了前 人 的图式 理 论 , 创 造 性 地将 图式视
为“ 长时记忆 中, 通过一定等级层次储存在人脑 中的各种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的体 系 , 该体 系是人类构建和 提 高认 知能 力 的基础 ” 。例 如 , 人 们 听 到某 种 动 物或 看 到 某一 动 物 图 片 , 就会 在 脑 中 出现该 动 物 的一 系 列 相联 系 的集合 , 包 括 它 的性情 特征 、 生 长环 境 以及其 相对 的象 征形 象等 。
2 0l 4年 3月
Ma r . 201 4
认知 图式理论视 角下 的翻译人才 培养
王 嘉
( 东 北师 范大 学 外 语 学 院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2 4 )
[ 摘 要] 随着认知语言学 的发展与成熟 , 认 知图式 理论被 广泛运 用于言语 交 际。翻 译作为 一种 双
第3 3卷第 2期
Vo 1 . 3 3 No . 2
长春 师范 大学 学报 ( 人文社 会 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理解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理解

第2卷第2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2№2 2000年6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Jun.2000从认知图式看翻译理解Ξ彭建武(山东科技大学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19)摘 要:近年来,众多学者用图式理论对阅读和听力理解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鲜见有人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翻译。

本文提出翻译理解有其独特性,译者既要了解作者的认知图式,又要关注读者的认知图式,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译出好作品。

具体包括(1)认知图式与原文理解;(2)文化缺省与理解障碍;(3)样本示例与图式激活;(4)图式变化与译文重构。

该课题的探讨可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翻译理解问题。

关键词:图式;理解;翻译一、问题的提出认知图式(schema)研究是七十年代以来的热门话题,它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理解的传统看法。

关于图式的研究最早见于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K ant)的哲学理论中,二十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G estalt Psychology)对图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2年Bartlett在其著作中提出“图式”这一概念。

六十年代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对“图式”概念的再次提出引起了专家的广泛关注。

七十年代以来,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及心理学家用它来解释外语学习和阅读的心理过程,形成了现代图式理论,国外主要代表人物有Minsky(1975), Rumelhart(1980),Carrel和E isterhold(1983), Eysenck和K eane(1990)。

我国也有许多人对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近十年来,有人开始运用图式理论进行听力理解研究,如Long(1989),Liu(1991),Chiang and Dunkel(1992),Rubin(1994)。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图式分析在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如何通过图式知识理解和表达源语言中的隐喻。

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其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处理。

因此,本文将图式理论引入隐喻翻译研究,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指导。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chema analysis in metaphor translation, and to reveal how cognitive subjects understand and express metaph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through schema knowledg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Metaphor,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 in language, its translation not only involves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involves processing at multiple levels such as culture and cogni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chema theory into the stud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本文将介绍隐喻和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隐喻翻译的认知本质和图式分析在其中的作用。

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

从认知图式理论看文化词语的翻译

必然会存在一些表达形式及意义相重合的现象。因而, 有 些词语不仅概念意义相同,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也基本 相同。如英语中的 +,- ,.,/+ ,0,12 ,344 与其对应词语 “ 狐 “ “ “ 狸” 、 狼” 、 鸽子 ” 、 驴子 ” 。在看到这些文化词语时, 中英 文的读者脑海中会形成相同的认知图式, 或者说, 他们的 认知图式是重合的。 $* 认知图式不同 当源语的文化词语所体现的图式和译语读者的认知 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时,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按各 自的认知习惯来解读文本,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 错误。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反 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英汉民族衍变历史、 生态环境、 宗 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 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 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比喻义, 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便形 成了不同语言中概念意义相同,而文化意义相异的普遍 现象。 “ 是一种常见的树木, 在汉文化中, 由于柳树在 .5//,. ” 早春发芽, 常用以比喻指春天的来临和春光的明媚; 又由 于“ 柳” 与“ 留” 同音, 古人常借柳树来抒发离别思念之情, 如《 诗经 》 中“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的词句, 描述戍边士兵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在西方文 化中,古时候有戴柳叶花圈以哀悼死者的习俗,所以 “ 6, ” “ ” 思念亲人 之义, 这种 .237 682 .5//,. 有 痛失心爱的人, 联想意义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 )* 认知图式空缺 当源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的图式在译语读者的认知语 境中根本不存在时,译语读者在认知推理过程中则无法 输入信号, 激活不了应激活的空位, 因而激活不了比较完 整的图式, 或者根本没有激活图式, 甚至记忆里根本就没

图式理论在口译过程分析中的应用.doc

图式理论在口译过程分析中的应用.doc

图式理论在口译过程分析中的应用摘要: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人类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理论。

图式理论被广发应用于教育理论特别是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

而随着口译理论以及口译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图式理论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口译过程分析、口译培训以及实践方法以及分析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中。

关键字:图式理论;口译;翻译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基础理论,图式理论为我们建立了一种可能的人类认知模型。

图式理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康德(1781),康德将"图示"看作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而皮亚杰则认为"图示来源于动作"。

图式理论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教学特别是外语习得研究中。

在国内,许明、刘绍龙、鲍刚等许多学者都尝试以心理学的角度对口译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

,随着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以心理学研究口译过程、口译理论的研究方法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

一、图式理论简介"图式"一词指的是人类的用于呈现、组织记忆中信息的认知机制的框架。

图式能够使得人类在个人的经历和先在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对于现实的观点,并且使得人脑能够回忆、修正人类行为,对关键信息集中注意力甚至试图预测事件最可能的结果。

图式能够呈现出所有层面的知识,如从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到某个单词的含义,甚至使得人类看到某个字母就能联想起其他知识和形象。

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加入,原有的知识图式也会发生改变以容纳新的知识,但是固有的知识图式容纳吸收新图式的速度却较为缓慢。

而安德森认为图式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如下:(1)为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2)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3)有助于推导性发挥;(4)有助于在记忆中有条不紊地搜寻信息;(5)有助于编辑与总结;(6)有助于推导性重构。

而一般来说,图式被划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语言图式。

内容图式指的是读者或听众中对于信息内容的先在知识;形式图式指读者或听众对于文本信息的结构的掌握;而语言图式则指的是读者或听众对于具体词素、语音等的知识,以及对信息内容中词语之间关系的知识。

认知图式理论下翻译课过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认知图式理论下翻译课过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它放 人 已有 的同类 先验 图式 中。这样 一 来 , 随着 知识
的增 加 , 成 了不 同 门类 和 不 同层 次 的 各 种 图 式群 。 形
它们 相互 联结 , 相互 嵌 入 , 纵横 交 错 , 长时 记忆 中形 在
成 了一个 巨大 的立体 网络 系统 。
图 式 可 分 为 三 种 类 型 : 言 图 式 、 容 图 式 和 形 式 语 内

而实现 了全 面理解 文本 内容 。 由此 可知 , 翻译 时译者 对原 文语篇 的理解 阶段 , 其 实是语篇 与译 者 的认 知 图式相互 作用 的过程 。原文信 息的不 断输 入使译者 推测 、 验证 或修正 不断循 环 , 使输 入信息 与译 者 头 脑 中 的背 景 知 识 形 成 动态 的相 互 作 用, 直至最 后完成 对原作 意义 的理解 。
收 稿 日期 :0 9一l 20 2一l 6
们的认 知图式 , 他们在 信息处 理 的时候 , 够运用 内 使 能 容图式对 整个语 篇进行 预测 , 提 出合 理 的假设 , 而 并 从 达到对原 文语 篇 的理 解 和 把握 。具 体 的教 学 模 式是 : 教师引 导并 鼓励 学生课外 大量 阅读 、 触音像材 料 、 接 并 收集 媒体信 息 ; 课前 要 布 置与 原 文 相关 的课 外 阅读 材
关 键 词 : 知 图式 理 论 ; 认 翻译 课 ; 过程 教 学 模 式
图式 是人 的 头 脑 中关 于 外 部 世 界 知 识 的 组 织 形
强调两种信 息处理 的方式 。一种 是 自下 而上 的加工方 式, 也被称 为 “ 据 驱 动加 工 ” 它是 指 译 者 首 先从 文 数 ,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16 7

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的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的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的研究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认知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而所谓图式正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人们在接受、理解新信息时,往往需要将其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生活经验、处事原则、价值观念等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分析,产生联想,不断地对新的信息进行验证、修正、储存或摒弃,最后达到理解和解释新信息的目的。

如果学生能恰当地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式,就能比较顺畅地写出内容丰富、富有逻辑的优美文章。

由此可见,树立图式意识并尽量扩充完善头脑。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教学;图式激活一、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的研究1、图式与图式理论早在1781年,“图式”概念由哲学家kant首先提出,他认为图式就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结构。

随之,不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背景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图式进行了研究。

根究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储存于人们记忆之中的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成的认知结构;2、国内图式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纵观国内研究内容,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0年),理论介绍阶段。

这一阶段发文量不多,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图式的介绍和解读,涉及的主要的学科领域为哲学。

第二阶段(1991—2000年),理论介绍与应用并存阶段。

人们除了对理论继续引进和介绍外,已意识到图式理论的应用问题,开始把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翻译等领域,但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辨性的,涉及的学科领域已从哲学扩展到了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外语教学领域。

第三阶段( 2001—2010年),理论应用阶段。

同化或顺应:文学翻译中的认知图式过滤

同化或顺应:文学翻译中的认知图式过滤

同化或顺应:文学翻译中的认知图式过滤
姜燕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当译者的已有图式足以转换新信息时,其认知图式过滤为同化;当其已有图式不足以转换新信息时,需要通过图式调节补充说明相关知识,建立新图式以完成信息转换,此认知图式过滤为顺应.同化与顺应,都是文学翻译中必经的认知图式转换过程,它取决于信息转换的需要与译者翻译的需要.理清这一关系有利于译者翻译策略的把握与译文质量的控制.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姜燕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读者的认知图式与文学翻译中的"异化" [J], 李永红;孟梅艳
2.文学翻译中的变异与顺应论 [J], 容新霞;李新德
3.英汉文学翻译中的顺应性解释 [J], 夏茹
4.\"同化与顺应\"理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J], 刘益君
5.“同化与顺应”理论在声乐学习中的应用 [J], 刘益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图式视角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

从认知图式视角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

从认知图式视角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刘娴;陈明惠;陈璐瑶【摘要】双语交通公示语在为人们提供引导,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和国际化水平,其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性公示语、警示性公示语、提示性公示语、禁止性公示语是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重要部分.公示语英译应重视公示语在词汇、句法、文本等方面的特色.认知图式能为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提供依据,指导大家认识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在英译过程中的运作机制,并揭示公示语翻译的深层认知过程.【期刊名称】《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认知图式;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公示语英译【作者】刘娴;陈明惠;陈璐瑶【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交流活动和科技协作的增多,双语公共标识现象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地上一道亮丽的语言风貌[1]。

双语交通公示语不仅为来中国旅游、求学、深造的外国友人在交通出行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无时无刻不彰显一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由于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业发展较晚,对轨道交通的公示语英译研究相对来说也起步较晚,所以该类公示语的英译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翻译机制,缺乏体系性和规范性。

传统研究将翻译看作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静态转换,对译者这个认知主体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研究不够,对译文产生的创造性过程认识不深入。

本文从认知图式视角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的英译,探讨公示语在英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认知图式机制,指出认知图式在英译过程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

(一)城市轨道交通公示语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旨在实现某种交际目的的一种特殊应用文体[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http://www.jiaoshuyuren.comE_mail:daxue@jiaoshuyuren.com
等,所以可以尝试使用沟通分析技术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团体心理干预。

沟通分析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时间来同别人相处(时间结构timestructuring)。

沟通分析技术提出了6种相处方式,(1)退缩(withdrawal):独处,和他人没有互动。

一定数量的退缩是健康的,但如果一个人退缩的时候过多可能会变得抑郁、孤独,而且极端的退缩会导致孤独症性的思维。

而网络成瘾者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往往具有与抑郁有关的人格特征,这可能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导致社交退缩有很大关系。

(2)仪式(ritual):好似预定好规则的社交互动。

仪式通常是简短的,如“早上好”!仪式是安全的,人们既不要对他人承担什么义务,也不会有亲密的纠葛。

(3)闲谈,消遣(pas-time):类似仪式般,大家都熟悉的互动方式,但没有预定的规则,大多是在谈过去的事。

在消遣活动中,人们可以就轻松的话题交换看法,例如性别角色、天气、体育、物价等。

消遣可能导致友谊,成为人们“确认角色和坚定态度”的条件。

但消遣过多则没有价值。

(4)活动(activi-ty):不只是谈,还因是有目的地进行活动,人们会把时间花在任务、工作上。

活动的范围很广,包括工作、嗜好等。

(5)游戏(game):幼年已习惯,但不是用于成人的方式互动。

(6)亲密(intimacy):它是表现真实感觉与需要,且适用于当时情形的互动。

但是尽管亲密提供的拍打(stroke)潜力最大,但它也是最冒险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因此有人会尽力地避免它。

网络成瘾者为了避免在现实的交往和亲密活动中受挫,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采用退缩、游戏、仪式等方式与别人相处,活动和亲密的时间较少,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

2.实证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立在网络成瘾基础理论上的实证性心理干预研究较少,这种现象可能与网络成瘾方面的理论不够充分有关。

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将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中,并加强各种心理干预方法的定量研究。

齐艳李晓峰(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管理教研室)
图式(schema)理论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术语,最早由康德于1781年提出,但其使用和发展却要归功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

Bar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这种组织必然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产生影响”。

他还认为,图式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征,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新信息和图式表征的旧信息加以联系。

自Barlett后,图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停滞,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引发了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兴趣,并促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发展。

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即背景知识,储存大脑中的。

“先验图式”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储存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到一个新信息后,便会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即先验图式)存储新信息,或把它放入已有的同类先验图式中。

这样一来,随着知识的增加,形成了不同门类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

而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两类:一是形式图示(formalschema),是指文本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即语篇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等;二是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是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

图式理论的发展给语言学、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84
NOVEMBER,2007
教学
动”。

它主要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阶段。

而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也是要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对译语文本进行编码。

1.认知图式在原文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人们在处理文本或其他信息资料时,头脑中某个或某些已有认知图式在语言或语境因素的刺激下被激活,并被用来预测及解释所描述或所发生的事件,这便是理解过程。

图式理论在解释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强调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bottom-upprocessing),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processing),它是指译者首先从文本中获取词语信息,然后进行语义、语法处理,把词组成句、句组成段落,最后再组成篇章。

随着信息处理的过程不断进行,文本的内容也就慢慢地被译者理解并翻译了。

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top-downprocessing),亦称“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processing),它是指在理解过程中,当部分文本内容刺激视觉,激活头脑中的某些图式后,译者开始利用已有的形式图式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后面将要看到的信息用内容图式进行预测,形成自己的假设。

如果以后的信息证实了他的假设,理解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如果以后的信息没有证实或完全否定了译者所提出的假设,那么他就会修正自己的图式,直至最终完成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和翻译。

这两种信息处理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译者接触的数据激活了他的形式图示,而形式图示又激活了他的内容图式,内容图式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工又填补了译者头脑中形式图式的缺省,从而实现了全面理解文本内容。

由此可知,翻译时译者对原文语篇的理解阶段,其实是语篇与译者的认知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

原文信息的不断输入使译者推测、验证或修正不断循环,使输入信息与译者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形成动态的相互作用,直至最后完成对原作意义的理解。

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教授学生有意识地丰富、运用自己的认知图式,特别要关注对原文文化中的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的掌握,在信息处理的时候,多运用内容图式对整个语篇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假设,从而达到对原文语篇的理解和把握。

2.认知图式在译文表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译者对原文进行解码时,依赖的是他与原文作者所共享的图式;而在用译语进行编码时,他需要具备的是与译语读者共享的认知图式。

两套认知图式之间大致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原文作者的图式与译语读者的图式相同;二是原文作者的图式在译语语言文化中缺省;三是原文作者的图式与译语读者的图式相异。

图式相同的情况一般不会构成翻译的困难,而缺省和相异的情况则是翻译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而针对这两种情况,译者首先可以对可能“造成连贯失调的文化缺省给与补偿,或者对文化错位予以纠正”。

或者采取适当的摘译策略来避免由于认知差异而带来的交际障碍。

具体的翻译策略有:增补、删节、具体化、抽象化、改译、归化等。

翻译其实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

其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也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

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还要牢记自己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传递更多原文的背景文化知识、习俗、信仰、地理特点等内容图式,以帮助译文读者建立新的认知图式,或修正、改变他们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以便译文读者能够通过译文正确理解原文语篇的信息,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

具体可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异化、文内加注或文外加注法等。

那么,在翻译教学中,要培养出合格的译者,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原语文化认知图式和译语文化认知图式,并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两套图式的敏感性;而且,针对两套图式之间的缺省和相异情况,介绍尽可能多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翻译担当起“文化使者”的使命。

二、结论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

在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调动自身与文本相关的认知图式,综合运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方式,不断解读原文认知图式,借用原文图式激活、修正、填补自己的认知图式,按照激活—推测—或验证或修补的过程对原文进行正确的解读;在表达阶段,译者要全面了解译文语言中蕴含的图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激活译语读者头脑中已存的图式,或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而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也是要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对译语文本进行编码。

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以充分体现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并构建连贯的译文。

85
教书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