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农业政策学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钟甫宁教授是农业政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教学大纲在该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农业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政策学是研究农业政策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
农业政策的制定是指政府根据国家的农业发展目标和需求,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工具来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
农业政策的实施是指政府将制定的农业政策具体付诸行动,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的评估是指对农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和分析,以便为政府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农业政策提供依据。
二、农业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农业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对农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进行深入分析。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等方式,对农业政策的效果和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三、农业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农业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包括农业政策的目标、农业政策的内容和农业政策的工具。
农业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
农业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政策、农村经济政策和农业环境政策等。
农业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等。
四、钟甫宁教授的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钟甫宁教授的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包括农业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农业政策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等。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农业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农业政策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政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农业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政策学
1农业政策的概念: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为的总称。
2农业政策的问题的基本特征1农业政策具有相互依赖性,2农业政策具有客观性,3农业政策具有主观性4农业政策具有历史性,5农业政策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3浴盆模型的含义: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的过程。
要保证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施实过程中,其失效可分为三阶段: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所描绘的曲线就称为“浴盆模型”。
4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一;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劣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农业政策问题的性质2)农业政策目标的正确、明确与具体性3)农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科学性4)农业政策方案规划的科学性二;农业政策资源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资金,物资,人力,信息,权威资源三;农业政策执行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四;农业政策执行机构与人员对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1)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1)组织机构的布局要合理(2)组织机构各部门之间要有良好的分工协作。
(3)组织机构中各部门的权责关系要明确。
2)农业政策的执行人员(1)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
(2)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有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农业政策执行人员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五;农业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农来政策对象的接受程度2)农业政策对象的数量多少5农业政策执行的方案评估含义含义:是针对不同的农业政策方案作出评价,从中挑选较好的方案,或对某一农业政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价。
其任务是为农业政策的选择修正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政策方案的评估既是政策制定的内容,也是政策评估的内容。
6农业土地保护政策。
农业政策学 思政案例
农业政策学思政案例
农业政策学是研究农业发展、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的学科。
在思政课中,可以通过分析农业政策的实施案例来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和政策分析能力。
1. 扶贫政策:农村贫困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学习农业政策学,可以通过分析扶贫政策的案例,了解政府对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到政府的社会责任和扶贫政策的重要性。
2. 农业转型发展政策: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学习农业政策学,可以通过分析农业转型发展政策的案例,了解政府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培养学生对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政策研究能力。
3. 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农业政策学,可以通过分析粮食安全政策的案例,了解政府对粮食生产、库存和供应的调控措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4. 农村土地政策: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
学习农业政策学,可以通过分析农村土地政策的案例,了解政府对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措施,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问题的复杂性和政府的政策创新。
通过以上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政策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政素养,培养他们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
农业政策学--农业政策的制定
三、政策方案旳采纳与正当化
采纳 决策机构或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采用某项 农业政策旳行动。 农业政策旳正当化 制定和执行农业政策旳全过程必须符正当律规 范或者老式规范。 方案在经过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论经过, 并以公报、决定、决策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才 干取得公认旳正当地位。
本章思索题
什么是农业政策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 征? 我国农业政策旳基本目旳有哪些? 农业政策方案设计有哪几种基本措施? 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旳基本要素和理 性原则是什么?
二、拟定农业政策目旳旳原则
从实际需要出发,确保农业政策目旳确 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保持农业政策目旳旳可行性和合理性, 切实调感人们旳主动性 保持农业政策目旳旳相对稳定性,不随 意变化政策目旳 保持详细农业政策目旳合适旳弹性
三、拟定农业政策目旳旳基本思绪与要求
(一)基本思绪 1、固定目旳法
首先以经济发展战略目旳或更高层次旳政策目 旳为根据,借助于比较分析,从而演绎出农业 政策目旳,然后将目旳固定,再据以谋求实现 这一目旳旳政策手段、措施。 2、引申目旳法 首先以可能投入旳政策手段、措施为根据,借 助于综合分析,从而归纳出可能实现旳农业政 策目旳旳空间,然后从这一政策目旳空间中, 引申出详细旳农业政策目旳。
1、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 放和发展农村旳生产力;
2、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多种资源, 增长农产品旳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
3、不断提升农民旳收入和生活水平,建设 富裕文明旳新型农村。
中国旳农业政策目旳 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 2、增长农产品旳有效供给 3、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4、增进农村社会发展
2、维持和稳定农业从业人员旳收入和生 活水平;
3、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 4、确保食品安全; 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旳农产品。
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八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2、选民
所谓选民,是指依照法律具有选举人资格条件的国民。 选民的投票行为,实际上就是对政策制定某种程度的选择。
选举是对于政策制定的一次性选择。在选举即投票行为发生之前, 作为代表、议员或政府首脑候选人必须在他的选民面前陈述他的政治 纲领,阐述他的政策倾向,选民就是根据对不同政治纲领和政策倾向 的判断进行最终的投票。因此,与其说选民是对代表、议员或政府首 脑的选择,不如说是对政治纲领和政策倾向的选择。
第八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农业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一、农业政策的主体 农业政策的主体是指制定农业政策和对农业政策的制 定具有影响作用的机构、团体或个人。 (一)农业政策的直接主体
农业政策的直接主体就是农业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具体包括: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就是被称为国会、议会或代表会议的国家机构。在我国, 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机关的基本职能 是制定法律。 立法机关所制定的农业法律同样属于农业政策的范畴。农业政策是 政府有关农业活动的准则,它规定了政府作为或不作为的基本倾向, 而这些准则和行为倾向一旦通过法定的程序由立法机关确定为法律, 就具有了一种固定化、稳定化的特征,但是它仍然属于准则和行为倾 向,就这一点来说,农业法律仍然可以被看作是农业政策。
从形式上来说,利益集团可能是自发产生的非正规性的暂时联合 体,通常在特定的时候,因为特定的利益而联合起来,对农业政策 制定施加影响和压力;它也可能是从事利益表达的专门机构,即为 了表达某种特定集团利益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通过竞选捐款、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民意测验、抗议示威 等项活动对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施加压力和影响。
另外,选民还可以通过社会舆论、民意测验等途径,对政策制定施 加间接影响。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2学时)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与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 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 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 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3.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掌握农业政策具体执行的原则与要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农业政策学
重点:农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第三、四、五章)粮食安全问题(补充)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第八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第十三章)浴盆模型和史密斯模型任选其一;粮食问题考简答或案例;综合这几章的内容考论述题;题型:单选10*2=20分:简答8*5=40分;论述1*20=20分;案例1*20=20分时间:100分钟自己总结的重点: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思想粮食补贴政策:1.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的补贴。
2.农资综合补贴:指在现行粮食直补制度基础上,对种粮农民因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的综合性直接补贴政策。
3.良种补贴:指对一地区优势区域内种植主要优质粮食作物的农户,根据品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
目的是支持农民积极使用优良作物种子,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
4.农机具补贴:指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的部分补贴。
5.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内涵:农业政策问题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概括来讲,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有:a.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b.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
c.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
特点:a.相互依赖性——许多相关的农业政策问题构成了一个体系,不同领域、层次的农业政策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b.客观性——是农业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客观存在c.人为性——农业政策问题的存在源于人们改造社会行为状态的需要d.动态性——任何农业政策问题,及涉及环境因素,又与前提条件、相关人群密切联系e.历史性——农业政策问题不是突发产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例,农民负担6.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课件上没列出这道题)a.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第二版课后答案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一章导论1.政策的含义是什么?政策是如何产生的?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为了实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政府可以凭借其权力,通过政策来规范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团体的行为,包括政府部门的行为。
它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两次世界大战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积极的干预政策,以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2.什么是农业政策?其基本内容包括哪些?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体部分从属于一般经济政策,属于部门经济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部门经济政策,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
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稳定。
保证农民的人均收入不至于过度相对下降,保证农村社区的社会发展速度与城镇保持一定的平衡。
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农业政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怎样影响农业政策的?农业是农业政策作用的对象;农业生产自身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农业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农业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由于农业进行的是动植物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且生产规模小,很难与其他部门进行市场竞争。
而农产品又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品,其功给数量和价格不能有较大波动,否则就会转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此对于农业政策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保证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地位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稳定。
农村政策学
农村政策学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2.市场失灵答案:1.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2.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答案:1.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答案要点: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1.政策目标2.政策手段3.政策对象答案:1.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2.是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钟甫宁 农业政策学 第一章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政府通常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农业实行 干预,干预的内容包括:(*) ①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粮食补贴) ②提供农业信贷服务;(邮政储蓄) ③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最低收购) ④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农技站) ⑤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退耕还林) ⑥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中储粮) ⑦实行食物分配计划。(粮票)
学习文档第二节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其内涵一农业政策的概念地位及作用二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学习文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说文解词农业广义种植业狭义的农业林业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芒草学习文档高粱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学习文档
一、农业政策的概念、地位及作用
一、农业的概念 最大特点: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
在一起。 其他特点:土地的不可替代性;自然环境因 素对农业有较强的影响力;农业的生产周期长; 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体积 大、价值低、易腐烂、难储运;农业生产单位往 往是一家一户等等。
三、农业的作用
动,干预哪些经济活动,怎样干预经济活动。
中国正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要市场经济,政 策科学还刚刚起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政策科学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要破除“政府无所不能,政府永远正确的看法” 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全盘否定政府政策的极端倾向,只有不断发展我 国的政策科学,才能使我国的各项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不断科学化。
依据政府行为影响的范围分类,一般可以 把政策分为不同类型和层次,如社会政策、 技术政策、农业政策、农业市场政策等等。
早期的资本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出来维持社会秩序以外,发对政府在社会、 经济、文化采取任何形式的干预行动。 (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大到国家,小 到社会,家庭) 各有极端的案例: 大萧条之前的美国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农业政策学》课件
农业政策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促进农村教育、培训等事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3
农业政策对城乡关系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 距,改善城乡关系。
06
农业政策的未来发展
农业政策的国际趋势
可持续发展
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引导农民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农业政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合理的农业政策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农业政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农业政策可以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 气候变化。
农业政策的社会效应
1 2
农业政策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
古代农业政策
古代农业政策以重农抑商为特点,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以保障国家安全和民 生稳定。
古代农业政策注重土地分配和农民权益保护,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水利建设等措施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古代农业政策强调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推广农业知识和技术,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近代农业政策
现代农业政策
现代农业政策以可持续发展和绿 色发展为主要目标,注重环境保 护和生态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
和绿色化转型。
现代农业政策注重市场机制和政 府宏观调控的结合,通过完善农 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保障
农民利益和农产品供应。
现代农业政策强调农业的多功能 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 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治理和保护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农业政策学重点内容
农业政策学笔记1政策的三大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背景是起点、政策目标是终点手段是桥梁2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生长发育机能以获取劳动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3农业政策的理解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的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4政府干预农业的手段1。
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
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对农场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5. 马歇尔将消费者剩余定义为、个人为一物品愿意付出的最大代价与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也就是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与他愿意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6.、消费者剩余:所谓消费者剩余就是只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与市场实际价格之间的差。
7。
农业政策的内涵和共性:1.农业政策是一种社会客观现象2。
农业政策问题能够得到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3.农业政策问难题是必须有政府解决的现实问题8。
从农业政策问题构成来看他有下面的特征1。
具有相互依赖性2。
具有客观性3具有主管性 4.具有历史性 5.具有稳定性和动态性9农业政策形成的过程必须首先要进行政策议程、而要进入政策议程就必须先完成政策的认定、即相关主体达成一定的共识、认为某一问题到了非不解决的地步、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只关重要、认定问题的方式以及政策问题的内涵、直接影响解决的方案、10、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存率、确保农产品安全供应、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福利、巩固和完善生产关系11。
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12。
农业政策执行的作用1.任何农业政策都必须要执行才可以发挥作用2。
农业政策执行是检验农业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3。
农业政策执行是制定新的政策的重要依据13。
农业-农村-政策学
农业农村政策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农业农村政策概述一、农业农村政策的概念农业农村政策:是根据党的路线、方针和原则,为了促进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生态文明建设,由中央以及地方职能部门制定的激励或约束农村各种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
二、农业农村政策的背景(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需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二)切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绿色农业是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内涵。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2.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解(1)动态性。
(2)区域性。
(3)世界性和时代性。
(4)整体性。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需要1.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由来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是美丽乡村建设思想的最早来源。
2.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美丽乡村: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第三节农业农村政策的历史演变一、农村改革的阶段化推进第一阶段,在农村内部进行改革。
第二阶段,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第三阶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二、农村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人民公社制度、乡村社会制度和街道社区制度。
(一)人民公社制度: 1949-1985年1.农业合作化时期2.改革开放后农业经营方式的变迁(二)乡村社会制度: 1986-2002年(三)街道社区制度: 2003年至今第四节农业农村政策研究内容农业农村政策:是为了推动农村工作而制定的农村各种经济活动的行动准则,农业农村政策主要是指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和农村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农村经营制度、农村产业政策、农产品与农村市场政策、农村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村金融政策、农村资源与环境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
农业政策学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有两种。
固定目标法。
引申目标法。
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要求。
有四个。
一具体明确。
二合理可行三有机协调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农业政策手段有哪些?其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农业政策手段有3个。
一,经济性手段。
2规制性手段。
三,社会性手段。
农业政策手段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五个。
综合性原则侧重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4是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加以论述。
边界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边界分析法就是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
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分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间能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方法。
农业政策问题往往是交叉渗透,相互交织的,如果边界界定不清,所制定的政策就会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并且分析法要经历三个相关的步骤第一步是饱和抽样第二步是诱导讨论第三步是边界估计。
二,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就是通过寻找某个政策问题与其他政策问题的相似性。
并就二者的相似关系展开分析,以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
特征,性质及类别的方法。
政策分析人员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展开类比分析一是人的泪比,二是直接类比。
三是符号类比。
4是幻想类比三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就是寻找和确定政策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有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层级探寻政策问题根源的方法。
任何农业政策问题都是由一系列客观原因造成的,认清了引发政策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同事分析中,要从可能合理和可行三个层次上寻找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
是假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就是对政策问题相互冲突的利润进行假设。
将各种假设会籍用创造性的综合已认定政策问题的方法。
假设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适用于处理比较复杂,涉及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不良的政策问题。
假设分析吧,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确定利害关系呢,而是寻求假设三是比较假设四是汇集假设五是综合假设。
试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
农业政策学1
现代社会靠什么来进行治理? 现代社会靠什么来进行治理? 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靠什么方式来实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靠什么方式来实现? 是依靠军队?监狱?干部?道德?法律? 是依靠军队?监狱?干部?道德?法律? 还是……? 还是 ? 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党, 现代社会的国家和政党,普遍地将各类政 策作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 策作为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 面发展目标的工具手段和行为准则。 面发展目标的工具手段和行为准则。
案例2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 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海南地产一时之间 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热点,“海地产”一词, 就此风声水起。1月15日,海南召开推进国 际旅游岛建设动员大会,省委书记卫留成 向外界宣布:到今年3月,在海南国际旅游 岛建设总规划正式获得国家审批前,暂停 土地出让和审批新的土地开发项目,以利 海南国际旅游岛长远的建设发展。
二、农业政策本身也不是完美的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介入社会经济生活, 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 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 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政策为什么并非完美? 政策为什么并非完美?
ϒ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ϒ 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具体的人,人是会犯错误的 ϒ 政策的手不能伸的太长,也要尊重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 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 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 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 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 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公共产品 自然垄断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自然垄断的存在也会导致“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机制的天敌 市场机制调节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因此,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 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农业政策学
1农村扶贫开发政策2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3农业政策评估:是根据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以判断具体农业政策的价值程度。
4农村就业政策: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从农村劳动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专门作出的一系列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指导,管理,规范的制度。
5农业投资:指投资主体为取得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形成农业资产或资本的经济活动过程。
6市场透明度:指市场活动参加者对市场行情,既对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了解程度,也可理解为市场行情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明了程度。
7农产品流通政策:指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政府借助市场的力量间接的实现政府的目标的农产品政策。
8土地所有政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家或政府就土地归谁所有,归谁支配的原则和规范,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在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分配原则及其形式。
9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1土地征用:是国家与政府为了公共目的而强制取得私有土地,并给与补偿的一种行为。
2双层经营体制3农业土地流转政策:是关于农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的规范。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得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5农业价格6公共选择理论7农业政策问题: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农业政策学重点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科学:是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3.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4.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①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②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③自然垄断的存在④信息不对称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2.农业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二、简答题1.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①农业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②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察觉、认同并受其影响③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2.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①相互依赖性②客观性③人为性④动态性⑤历史性3.农业政策的目标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产品安全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或稳定农民收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农村环境4.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①具体性②可行性③规范性④协调性⑤层次性5.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②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③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④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6.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基本思路:固定目标法,延伸目标法基本要求:关键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可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7.农业政策手段①经济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②行政管制手段,如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等,③法制手段,即国家依靠法权的强制力量来保障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8.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协调性原则③有效性原则④效率原则9.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应遵循的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协调性原则③可控性原则10.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①农业政策信息②农业政策主张③立论的理由④立论依据⑤驳论⑥可行性11.农业政策方案论证的理性标准①完整性②一致性③内聚性④简明性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执行:是指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农业政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
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介绍农业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
学生将学习通过政策和法规保护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政策学的普遍原则和实践应用;
2.掌握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法律和制度;
3.分析和解决现实农业政策问题;
4.理解政策和法规的影响,以及其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5.探讨农业政策变化对农民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影响。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农业政策学概论
•农业政策学的概念与理论;
•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农业政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制定与执行
•农业政策制定的主体与程序;
•农业政策实施的主要制度与措施;
•农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
第三部分:国际农业政策与合作
•国际农业政策的演变和特点;
•国际农业政策与我国农业政策的关系;
•国际农业合作的实践。
第四部分:农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特点;
•农业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农业政策对环境的影响。
课程评估
1.课堂讨论和小组工作:30%
2.课程论文:30%
3.期末考试:40%
参考书目
1.马克思和列宁选集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3.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站
以上为《农业政策学第二版教学大纲》的内容,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业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本法律和制度,明确政策和法规对于农业和农民的影响,具有分析和解决现实农业政策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理解政策变化对农民生计和国家经济的影响。
农业政策学
一、名词解释(5X4’)1.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准则。
2.农业政策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3.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至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4.农业政策执行:是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
5.农业政策评估:是根据某些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机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检查、衡量、评价,以判断具体的农业政策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
6.农业政策调整:是依据农业政策评估结论,对实施中的现行农业政策做某些必要的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
7.权威资源:权威资源是农业政策执行活动的一种特殊资源。
负责执行农业政策的人员要使其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则必须具备相应的权威。
权威不是赋予的,它是通过法律授权和行政授权来取得的。
(P61)8.经济剩余:是指在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商品供给和需求不断变化中实现均衡状态时获得的市场成本节约。
9.农业区域结构: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区域上的表现,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为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在区域上的布局和分工。
10.农业部门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农业生产结构来表示,具体可用各部门的产值、各部门产品的比例结构等来表示。
二、简答(30’)1.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P68-70)1)明确指导思想2)制定执行计划3)进行政策试验4)组织实施5)开展农业政策宣传6)农业政策执行的督查2.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P47)1)农业政策信息。
不论是统计结果还是专家结论,或者是其它形式,与农业政策相关的信息是政策方案论证的出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
②正误性。
③时效性。
④表述性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2.委托一代理理论3.组织行为理论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五、精英模型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美国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3、增进社会福利、4、农村发展欧盟农业政策目标: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3、稳定农产品市场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农业政策手段体系:经济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行政管制手段: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法制手段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政策或结构政策手段农业政策执行模型:1.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2.浴盆模型3.互动模型4.循环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四大因素。
浴盆模型: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其失效可分为三阶段: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
互动模型: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循环模型:执行过程包括三个不同阶段:1、纲领发展阶段 2、资源分配阶段 3、监督阶段三个阶段是相互循环的,而非直线单向的过程;同时,循环过程亦必受到环境条件的冲击与影响。
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1.农业政策方案评估 2.农业政策执行评估 3.农业政策效果评估(1)农业政策影响评估(2)农业政策效率评估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农业结构政策的具体目标:1.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实现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2)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3)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农业经营规模: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营环境下,为获得最佳的产出规模而尽可能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并使诸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以获取经济效益,国家应在兼顾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进行调控,以实现宏观综合效益。
实现农业经营规模的政策建议:1、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加强和鼓励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3、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机制4、在资金上给农业以支持5、加快和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土地所有政策: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国家或政府就土地归谁所有、归谁支配的原则及规范,其实质是土地所有权在不同社会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原则及其形式。
农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要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使农民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
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性质:权利义务的法定性权利义务确立的民主议定性权利义务关系的非对称性农业土地承包经营农户所享有的权利的内容:1.自益权 2.共益权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1)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2)农业劳动力的区域转移政策3)农业劳动力的城乡转移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措施:1、引导农民从事开发性生产和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类型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概念: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价格政策和市场结构政策。
价格政策是指那些直接影响到价格水平高低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国内价格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
市场结构政策是指那些不是影响价格水平,而是制约着市场参与者各方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状态,促进市场均衡价格的顺利形成,影响市场透明度,关系到市场的组织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高市场宏观运行效率的各种措施。
农产品流通政策的目标:1.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2.稳定或维持生产者价格,保证农民收入;3.稳定或降低消费者的食品价格,保护消费者的利益4.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5.增加农产品出口,缓解外汇供给不足6.通过税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促进工业化农产品流通政策手段:1.国内价格政策手段(价格措施补贴措施数量管理)2.对外贸易政策手段:出口鼓励措施进口限制措施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措施其它措施3 市场结构政策手段:市场管制措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促进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措施、改善市场基础设施等价格管制:1.限价政策 2.支持价格政策 3.双重价格政策限价政策(最高限价):政府对实行这种措施的农产品制定一个最高价格,这一最高价格是能合法地向生产者提供的最高价格。
(经济效益 P173)支持价格政策(最低限价):政府对实行这种措施的农产品规定一个政策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政策价格,则政府对市场活动不加干预;如果市场价格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则政府就出面以最终消费者的身份按保证价格实行敞开收购,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不会降低到这个价格之下。
这个价格就称为保证价格或支持价格,这种收购称为干预性收购。
补贴措施: 1.对农用工业品的补贴 2.对食品消费的补贴 3.对生产者的补贴、生产补贴:1)直接补贴:差价补贴、休耕补贴、税收减免、低利贷款及拨款等形式2)间接补贴: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收购和区域支持。
数量管理:1.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限制2.对市场供给量的限制3.对消费量的限制出口鼓励政策:1.出口补贴 2.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一种最常见的出口鼓励贸易政策,其目的在于鼓励出口以消除国内产品过剩或者换取外汇。
进口配额: 对进口商品实行数量限制,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生产。
市场管制措施:1.垄断措施 2.反垄断措施农业财政政策:为实现农业的发展目标而调整农业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措施。
农业金融政策的政策手段:1.农业信贷规模政策2.农业信贷结构政策3.农业信贷优惠政策题型分析一、名词解释1、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3、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4、农业政策手段:是实现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工具,常用的主要农业政策手段有:借个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或结构政策手段。
一个政党或政府为实现农业政策所追求的若干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5、人力资源:是人类自身的社会生产所提供的作为经济资源的劳动力,或者说,它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
6、贫困: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贫困是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状态。
广义贫困则不仅包括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等因素,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该享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7、价格政策:指那些直接影响到价格水平高低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国内价格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
8、市场失灵: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9、农业政策评估:是根据某些公认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检查、衡量、评价,以判断具体的农业政策是否具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10、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11、市场结构政策:市场结构政策是指那些不是影响价格水平,而是制约着市场参与各方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状态,促进市场均衡价格的顺利形成,影响市场透明度,关系到市场的组织与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各种措施。
12、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
13、支持价格政策:当某种产品市场价格过低时,政府采取干预市场价格,对价格水平予以支持的举措。
14、政策目标: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二、简答(一)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a、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c、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d、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持续农业发展政策的内容:1、因地制宜,分类知道,保护农地资源。
2、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并以资源优势为为基础实行农业生产主导功能分区,保证粮棉油生产,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
3、通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增加科技投入,充实科技队伍,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发展高科技农业,实行科技开发,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向科技型、市场型、外向型发展,成为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支柱。
4、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协调二、三产业,形成支柱农业和反哺农业的投入、科技、服务等机制,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环境,为加快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三)可持续农业的主要特征1、经济可持续性。
指在经济上可以利用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
2、生产可持续性。
指高产水平的长期维持着眼于未来生产率和产量。
3、生态可持续性。
指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
4、社会可持续性。
它是指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和农村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持续不断提供充足而优质的粮食等农产品,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主要目(四)政策多变的对策所谓政策多变,是指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不能针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政策,政策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和过渡,因此,造成政策的一种频繁变动,或剧烈变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