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卡模型
评分卡模型时间外样本选择标准
评分卡模型时间外样本选择标准评分卡(Scoring Card)模型是风控领域应用广泛的一种评估信用违约风险的方法。
评分卡模型的建立离不开样本选择,而样本选择又分为训练样本和时间外样本,其中,对于时间外样本的选择对于评估模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评分卡模型时间外样本的选择标准。
1. 时间外样本的定义时间外样本(Out-of-Time Sample)指的是在模型训练完成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将数据划分为训练样本和试验样本两部分,试验样本即为时间外样本。
时间外样本的目的是验证模型在新样本上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1) 独立性原则:时间外样本必须与训练样本相互独立。
这意味着时间外样本的分布和训练样本的分布应该是相似或相同的,避免出现对模型的过度拟合或欠拟合。
(2) 时间一致性原则:时间外样本的数据应该是在模型建立过程之后采集的新数据,而且在建模期与时间外样本之间不存在因变量Y的相关性。
(3) 数据可用性原则:时间外样本的数据应该是可获取的,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出现的。
如果数据不可用,就不能保证时间外样本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1) 简单随机抽样法:从全部数据样本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时间外样本,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随机性和平均性,但抽样比例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影响模型的稳定性。
(2) 时间序列法:按时间顺序划分出一段时间作为训练样本,而后面的时间作为时间外样本。
这种方法在时序模型中应用比较广泛,可以有效的避免模型对未来的过拟合。
(3) 分层抽样法:根据数据的特征属性(如年龄、职业,收入等)将样本分层,分别选取一部分样本作为时间外样本,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样本的特点在时间上的一致性。
在完成时间外样本的选取之后,需要对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进行检验,这里介绍两个主要的指标:(1) KS值:KS指标是评估分类模型好坏的一种重要指标,它根据正负样本的累积比例曲线,判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否越大,则说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好。
信用风险评估的常见模型分析
信用风险评估的常见模型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信用风险评估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重视。
信用风险评估是指对借款人或者投资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其还款能力和借款偿付能力的一种方法。
而信用风险评估主要就是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行业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综合分析,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
信用风险评估有多种方法和模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德文-肯德尔模型德文-肯德尔模型(Duffie-Singleton-Kendall Model, DSK)是一种基于股票价格模型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公司财务数据与市场指数之间的差别,从而测量其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
在德文-肯德尔模型中,借款人的违约概率是基于公司股票的波动率来确定的,如果波动性越高,那么违约风险就越高。
二、评分卡模型评分卡模型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它是通过对大量客户历史数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模型建立,通过将客户的多个维度信息进行权重评估并变成得分卡的形式,进而对未来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精准过滤,从而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可靠信用风险评估的依据。
一般来说,评分卡模型中会有多个变量作为考察维度,比如说客户的年龄、性别、职业、信用纪录、社会评价、资产、暴露于风险的程度等等。
三、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是一种新兴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它是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等算法进行建模,并将模型应用于信用评估中。
当然,这种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到多个维度的因素,如特征选择、数据预处理、模型选择、交叉验证等等。
综上所述,信用评估是贷款和投资等金融和商业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而要对借款人或投资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模型方法。
当前常见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包括德文-肯德尔模型、评分卡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模型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企业而言,选择合适的模型方法非常重要。
银行信用评估模型介绍
银行信用评估模型介绍银行信用评估模型是银行业务中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及其还款能力。
它通过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财务状况和历史信用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银行在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中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银行信用评估模型。
一、传统评分卡模型传统评分卡模型是一种经典的银行信用评估模型,以FICO(Fair Isaac Corporation)信用评分模型为代表。
该模型通过对借款人不同特征指标进行加权评分,从而得出整体的信用评分。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借款人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经验、收入状况等。
通过建立样本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而得出一个综合的信用评分。
这个评分可以代表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方便银行进行信用审批和贷款定价。
二、行为评分模型行为评分模型是基于借款人在银行进行交易活动的数据,如账户余额、存取款频率、贷款还款情况等,来评估其信用状况的模型。
这种模型更加关注借款人的行为表现,通过对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出与高风险行为相关的特征,从而为银行提供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与传统评分卡模型相比,行为评分模型更加注重借款人的实际行为,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其信用风险。
三、机器学习模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模型在银行信用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器学习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的数据集,发现其中隐藏的模式和规律,从而预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这些模型可以利用多种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相比传统评分卡模型和行为评分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更加灵活和准确,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信用评估场景。
四、区块链信用评估模型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正在逐渐应用于信用评估领域。
区块链信用评估模型的特点是更加透明和可追溯,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借助区块链技术,银行可以实时获取和验证借款人的交易数据和信用记录,更好地判断其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
贷中行为评分卡(B卡)模型
贷中行为评分卡(B卡)模型一、风控业务背景随着新客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贷中客户管理越来越重要,包括额度管理(提降额度)、利率调整、提单意愿预测、流失倾向预测、营销响应预测等。
行为评分卡(Behavior Scoring)是一种根据客户在账户使用期间所产生的各种行为,动态预测客户风险的评分模型。
其像是对客户过去一段时间的动态表现录像,然后与其在未来时间的一些状态照片对比。
本文以信用卡和小额信贷分期产品为例,介绍行为评分卡(B卡)的基本知识。
二、信贷场景信贷生命周期管理大致可分为贷前(准入审核、额度授信、支用审批等)、贷中(额度管理、流失预测、营销响应等)、贷后(催收:还款率预测、账龄滚动、失联预测)三个阶段。
图 1 - 信用卡和小额信贷分期产品如图1所示,我们以信用卡和小额信贷分期产品为例,分别介绍两者的特点:1. 信用卡信用卡在审批下卡前的阶段称为贷前,机构(银行、信用卡公司)会对客户风险综合评估,给予一个初始信用额度(如8000元)。
下卡并激活后,进入贷中阶段,期间客户可在信用额度范围内进行透支消费,每两个账单日之间的消费流水账单将在后一个账单日(例如每月8号)通知客户。
账单日至最晚还款日(例如每月26号)前,客户可以随时还款,期间免息。
还款方式一般支持一次性还清和分期还款。
分期还款将产生利息收入,因此对于机构而言,自然是希望客户分期,默认推荐项也就是这个(为提高转化率,UI设计时肯定在右手边)。
一旦客户逾期,那就进入贷后催收阶段。
2. 小额信贷分期在贷前阶段,小额信贷分期产品所产生的每笔支用订单都需审批,通过后才放款到客户手中。
放款后至结清的这段时间称为贷中。
订单具有金额、期限、利率等属性,其约定了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的契约。
与信用卡分期还款类似,小额信贷分期产品在每个还款日也必须偿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
在客户发起支用申请订单后,将会生成一张还款计划表,如图2所示。
显然,该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即:在还款期内,每月偿还同等数额的贷款(包括本金和利息)。
评分卡模型评估方法
评分卡模型评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评分卡模型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常用的信用评估工具,它通过对个人或企业的信息进行数学建模和评分,帮助机构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评分卡模型的建立和评估是一个复杂且需要一定经验的过程,需要考虑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解释性。
评分卡模型的评估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ROC曲线、KS值和模型AUC值等指标。
ROC曲线是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的缩写,它通过绘制以不同阈值为判断标准的真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和假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的曲线,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
ROC曲线下的面积即AUC值,AUC值越接近1,代表模型的准确性越高。
除了ROC曲线和AUC值,KS值也是评估评分卡模型的常用指标。
KS值是模型对不同信用风险客户的区分能力,通俗来讲就是在不同阈值下,模型对好客户和坏客户的区分程度。
KS值越高,代表模型的区分能力越强。
在评估评分卡模型时,还需要考虑模型的稳定性和可解释性。
模型的稳定性指的是模型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是否稳定,即使在不同数据集上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准确性;而模型的可解释性是指模型的每个变量对于最终评分的影响程度是否容易理解和解释。
除了以上的指标外,还可以通过对模型的PSI值进行评估来检验模型的稳定性。
PSI(Population Stability Index)是用来度量两个不同时间点或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分布变化程度,PSI值越小代表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小,模型的稳定性越高。
在评估评分卡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指标和方法,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解释性。
还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样本外验证等方法,对模型进行进一步评估和验证,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
只有在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验证之后,评分卡模型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第二篇示例:评分卡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或机构信用风险的工具。
python评分卡模型
python评分卡模型信⽤风险计量模型可以包括跟个⼈信⽤评级,企业信⽤评级和国家信⽤评级。
⼈信⽤评级有⼀系列评级模型组成,常见是A卡(申请评分卡)、B卡(⾏为模型)、C卡(催收模型)和F卡(反欺诈模型)。
今天我们展⽰的是个⼈信⽤评级模型的开发过程,数据采⽤kaggle上知名的give me some credit数据集。
⼀、建模流程典型的信⽤评分卡模型如图1-1所⽰。
信⽤风险评级模型的主要开发流程如下:(1) 获取数据,包括申请贷款客户的数据。
数据包括客户各个维度,包括年龄,性别,收⼊,职业,家⼈数量,住房情况,消费情况,债务等等。
(2) 数据预处理,主要⼯作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数据类型转换等等。
我们需要把原始数据层层转化为可建模数据。
(3) EDA探索性数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包括统计总体数据量⼤⼩,好坏客户占⽐,数据类型有哪些,变量缺失率,变量频率分析直⽅图可视化,箱形图可视化,变量相关性可视化等。
(4) 变量选择,通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法,筛选出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变量。
常见变量选择⽅法很多,包括iv,feature importance,⽅差等等 。
另外缺失率太⾼的变量也建议删除。
⽆业务解释性变量且没有价值变量也建议删除。
(5) 模型开发,评分卡建模主要难点是woe分箱,分数拉伸,变量系数计算。
其中woe分箱是评分卡中难点中难点,需要丰富统计学知识和业务经验。
⽬前分箱算法多达50多种,没有统⼀⾦标准,⼀般是先机器⾃动分箱,然后再⼿动调整分箱,最后反复测试模型最后性能,择优选取最优分箱算法。
(6) 模型验证,核实模型的区分能⼒、预测能⼒、稳定性、排序能⼒等等,并形成模型评估报告,得出模型是否可以使⽤的结论。
模型验证不是⼀次性完成,⽽是当建模后,模型上线前,模型上线后定期验证。
模型开发和维护是⼀个循环周期,不是⼀次完成。
(7) 信⽤评分卡,根据逻辑回归的变量系数和WOE值来⽣成评分卡。
信用评估模型研究及应用
信用评估模型研究及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评估模型成为各个领域关注的焦点。
从银行信贷业务到电商平台,从金融风险控制到个人征信服务,信用评估模型的重要性和广泛适用性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信用评估模型的相关问题,包括其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发展现状以及应用前景等。
一、信用评估模型定义及分类信用评估模型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某个实体的信用状况进行测评和判断,以便对其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控制的一种工具。
其范围包括个人信用评价、企业信用评估、金融服务信用评估和电商平台信用评估等。
常见的信用评估模型包括:1.传统评分卡模型(Scorecard Model)传统评分卡模型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最常见的一种模型,其主要通过各种评分卡,对借款人的基本信息、资产负债状况、收入来源、工作经验和信用历史等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信用评分并进行分类。
2.机器学习模型(Machine Learning Model)机器学习模型是一种比传统评分卡模型更加灵活和精细的信用评估方法。
它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财务信息、信用历史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并从中挖掘出影响客户信用状况的关键因素。
3.组合评估模型(Combined Model)组合评估模型是一种结合传统评分卡模型和机器学习模型的综合方法。
它分别利用传统评分卡和机器学习模型对客户进行评估,并将两者的评估结果进行加权综合,得出一个更加综合全面的客户信用评级。
二、信用评估模型的影响因素信用评估模型的结果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主要包括客户个人信息、申请贷款的用途、还款能力和历史信用记录等。
1.客户个人信息客户个人信息是信用评估模型的基础,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等基本信息。
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户的社会地位和个人能力,对信用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2.申请贷款的用途不同的贷款用途对信用评估模型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房贷申请评分卡模型、行为评分卡模型评估效果分析
房贷申请评分卡模型、行为评分卡模型评估效果分析
房贷申请评分卡模型和行为评分卡模型的评估效果分析,是对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的过程。
评估效果分析常用的指标有:
1. 准确性指标:包括正确率、误差率、精确度、召回率等,用于评估模型的分类准确性和错误率。
2. 区分度指标:包括KS值(Kolmogorov-Smirnov statistic)和GINI系数等,用于评估模型在不同分数区间的区分能力。
3. 稳定性指标:包括PSI(Population Stability Index)和Woe值变化等,用于评估模型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数据集上的稳定性。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1. 数据准备:根据评分卡模型的数据需求,准备样本数据集,包括特征变量和目标变量。
2. 模型应用:利用训练集进行评分卡模型的建模,并将模型应用于测试集进行预测。
3. 准确性评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指标,如正确率、误差率、精确度、召回率等,并绘制混淆矩阵进行结果分析。
4. 区分度评估:计算模型的KS值和GINI系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模型的调整和优化。
5. 稳定性评估:计算模型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数据集上的PSI和Woe值变化,并分析模型的稳定性情况。
评估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判断模型的优劣和是否适用于实际业务需求,并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模型。
需要根据具体业务场景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
基于决策树特征融合的评分卡模型优化方法与流程
基于决策树特征融合的评分卡模型优化方法与流程基于决策树特征融合的评分卡模型优化方法与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准备: a. 收集和清洗用于评分卡模型的数据,包括目标变量(如违约状态)、特征变量(如个人信息、信用记录等)和其他相关数据。
b. 对数据进行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数据标准化等预处理步骤,确保数据的质量和一致性。
2.特征选择: a. 使用决策树算法(如CART、ID3等)对已处理的数据进行特征选择,识别对目标变量影响较大的特征。
b. 根据特征重要性进行排序,选择具有较高重要性的特征作为评分卡模型的候选特征。
3.建立初始评分卡模型: a. 使用选定的特征变量构建初始的评分卡模型,可以使用逻辑回归算法等来预测目标变量的概率。
b. 通过一定的评估指标如AUC、KS等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4.特征融合与剪枝: a. 使用决策树算法生成一颗初始的决策树模型,并计算特征的重要性。
b. 根据特征的重要性,按照一定的规则(如阈值)进行特征融合,将一些相对较弱的特征与其他特征进行合并,形成更强的特征。
c. 进行特征剪枝,即排除一部分冗余特征,以减少模型复杂度。
5.模型评估与调优: a. 使用交叉验证等方法对优化后的评分卡模型进行评估,验证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b.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调优,如参数调整、特征筛选、模型结构调整等,以提高评分卡模型的性能和预测准确度。
6.模型部署与监控: a. 将优化后的评分卡模型部署到实际生产环境中,并进行实时数据的输入和模型输出的监控。
b.定期检查模型的性能,并根据新的数据和业务需求进行模型的更新和维护。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步骤是一个大致的优化流程,具体的步骤和方法可能因实际需求和数据特点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特征选择、特征融合和评估方法,以及适当地调整模型参数和结构来达到最佳的评分卡模型效果。
评分卡模型原理
评分卡模型原理
评分卡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的信用评分模型,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对申请人或客户的相关信息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一个综合评分体系,以评估其信用风险水平。
评分卡模型的建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数据准备:收集与申请人或客户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信用历史、就业情况等,构建数据集并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变量选择:根据数据集的特点,选择对评分结果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变量,包括定性变量和定量变量。
变量分箱:对选择的变量进行分箱处理,将连续变量离散化,构建离散变量,方便后续模型的建立。
模型建立:采用统计学方法,如逻辑回归、决策树等,基于数据集和选定的变量,构建评分模型,并确定模型的阈值。
模型评估:使用验证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和校准,确保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应用部署:将建立好的评分卡模型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通过对客户进行评分,实现风险识别和管理。
评分卡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信贷、保险、消费金融等领域,可以对申请人或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和控制,降低风险损失和经营成本,提高业务效益和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信贷评估中的信用风险模型综述
银行信贷评估中的信用风险模型综述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银行信贷评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通过建立合理的信用风险模型,银行可以有效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减少贷款违约风险,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综述银行信贷评估中的信用风险模型,着重介绍常用的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
1. 传统评分卡模型传统评分卡模型是银行信贷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评分卡基于借款人的个人和财务信息,通过构建信用评分模型来评估其信用风险。
评分卡的制作包括特征选择、模型训练和模型验证等过程。
优点是简单易于理解和实施,但缺点是不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 机器学习模型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学习模型在信用风险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等。
相比传统评分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和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信用评估准确性。
但机器学习模型的不足之处是解释性较差,模型无法提供明确的推理过程。
3. 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在信用风险评估中表现出了极大的潜力。
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通过学习海量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提高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例如,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时序数据,适用于信用偿还的预测。
然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并且对模型的解释性也存在挑战。
4. 区块链技术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其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其在信用风险评估中具备一定的优势。
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消除了传统信用评估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通过智能合约等机制,还可以实现可编程的信用评估流程,提高操作效率。
然而,区块链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技术难题和监管挑战。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评估中的信用风险模型多种多样。
信贷评分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信贷评分卡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信贷评分卡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人或企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与信用相关的数据来预测借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做出风险评估和决策。
本文将介绍信贷评分卡模型的构建过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信贷评分卡模型的构建在构建信贷评分卡模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模型的目标变量和解释变量。
目标变量通常是一个二元变量,表示借款人是否违约,而解释变量则是一系列与信用相关的客户信息,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收入等。
下面是构建信贷评分卡模型的主要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与信用风险相关的数据,如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财务信息、历史信用记录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内部数据库、外部数据供应商或者借款人提供的相关文件。
2. 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整理,以便后续分析和建模。
这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
3. 特征选择:根据统计分析和领域知识,选择最有预测能力的特征变量。
一般来说,特征选择应遵循三个原则:预测能力、稳定性和可解释性。
4. 数据分割: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参数估计,而测试集则用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5. 模型训练:选择适合的统计模型,并使用训练集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
常见的统计模型包括逻辑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等。
6.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集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值等。
7. 模型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8. 信用评分卡的构建:根据模型参数和变量权重,计算每个客户的信用评分。
信用评分是通过将模型的线性预测转换为一种具有直观含义的评分,用于表示客户的信用水平。
9. 建立评分卡的分数区间: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将信用评分划分为多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不同的信用等级。
这样,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贷款额度和利率等。
金融科技大数据评分卡模型构建与风险控制
金融科技大数据评分卡模型构建与风险控制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评分卡模型在金融风险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金融科技大数据评分卡模型的构建过程,并探讨其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一、介绍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各类金融机构纷纷采集和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控制。
在这个背景下,评分卡模型成为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量化借款人或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帮助金融机构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卡模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变量筛选、特征工程、建模验证和模型应用等环节。
二、数据收集构建金融科技大数据评分卡模型的第一步是数据收集。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内部数据、外部数据或者第三方数据源来获取借款人或客户的相关信息。
内部数据包括客户的财务状况、历史还款记录等,外部数据则是来自公共数据库或行业协会的数据,第三方数据源则是通过与其他合作机构共享数据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三、变量筛选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以确保选取的变量能够真正反映借款人或客户的信用状况。
变量筛选可以采用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或者专家经验等多种方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选择出与信用风险相关的关键变量。
四、特征工程在变量筛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特征工程的处理。
特征工程包括数据清洗、特征衍生和特征选择等步骤。
数据清洗是指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预处理工作。
特征衍生是通过对原始变量进行组合或转换,得到更能反映风险状况的新特征。
特征选择则是根据变量的重要性或相关性进行筛选,以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
五、建模验证特征工程完成后,需要进行建模验证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建模验证包括样本的分割、建模方法的选择和模型评估等步骤。
样本的分割是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用于建模和验证模型。
建模方法可以选择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
模型评估则是通过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AUC等来评估模型的性能。
六、模型应用模型应用是评分卡模型构建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信用评分卡模型开发流程
信用评分卡模型开发流程
信用评分卡模型是银行、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机构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
开发一个高效准确的信用评分卡模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流程。
第一步,确定评分卡的目的和指标。
评分卡的目的决定了评分卡的设计方向,指标则是评估信用风险的基础。
通常,评分卡的目的是为了预测违约风险,指标则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历史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
第二步,数据预处理。
在将数据用于评分卡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
数据清洗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
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转换、数据标准化等。
第三步,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为了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通常采用卡方检验、信息增益等方法进行特征选择。
第四步,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是评分卡开发的核心步骤。
评分卡模型通常采用逻辑回归、决策树等算法来预测违约概率。
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参数估计、模型检验等。
第五步,模型评估。
模型评估是为了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通常采用ROC曲线、KS值等方法进行模型评估。
第六步,模型应用。
将评分卡模型应用到实际场景中,通常采用风险分层、授信额度等方式进行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评分卡模型开发需要对数据、算法、业务等方面有较深的理解和实战经验。
同时,评分卡模型也需要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风险环境。
信用评分卡模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进行。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流程,才能开发出准确高效的评分卡模型,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担保公司的信用评估方法与模型
担保公司的信用评估方法与模型信用评估是指对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和描述,以便提供给投资者、贷款人或其他相关方进行决策参考。
在金融行业中,担保公司是一种专门从事信用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信用评估方法与模型是确保其业务稳健运营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探讨担保公司的信用评估方法与模型,并分析其特点及应用。
一、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方法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方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担保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该对象是否具备担保资格,并基于此给出合适的担保额度和费率。
1. 综合评级法综合评级法是担保公司常用的信用评估方法之一,其通过对担保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市场地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其信用等级。
评级通常采用AAA、AA、A等标准等级体系,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信用风险水平。
2. 专家咨询法担保公司还可以通过请专家对担保对象的信用状况进行咨询和评估。
专家通过对担保对象的历史经营情况、行业前景、市场竞争力等进行深入分析,给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担保公司准确评估信用风险。
3. 数据模型法数据模型法是一种利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信用进行评估的方法。
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建立信用评估模型,基于大量历史数据和风险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预测未来的信用风险水平。
数据模型法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
二、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模型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模型是指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信用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以定量化方式评估担保对象的信用风险水平。
常见的担保公司信用评估模型包括评分卡、违约概率模型、蒙特卡洛模拟等。
1. 评分卡模型评分卡模型是一种根据担保对象的特定指标进行打分的模型。
担保公司根据历史数据和相关业务经验,选取一系列影响信用风险的指标,如财务指标、行业评级等,并给出各个指标对应的分值和权重。
通过对担保对象进行指标打分,最终得到总分,从而评估其信用风险水平。
评分卡模型
由逻辑回归的基本原理,我们将客户违约的概率表示为p,则正常的概率为1-p。因此,可以得到:
此时,客户违约的概率p可表示为:
评分卡设定的分值刻度可以通过将分值表示为比率对数的线性表达式来定义,即可表示为下式:
其中,A和B是常数。式中的负号可以使得违约概率越低,得分越高。通常情况下,这是分值的理想变动方向,即高分值代表低风险,低分值代表高风险。
而AUC(Area Under Curve)被定义为ROC曲线下的面积,显然这个面积的数值不会大于1。又由于ROC曲线一般都处于y=x这条直线的上方,所以AUC的取值范围在0.5和1之间。使用AUC值作为评价标准是因为很多时候ROC曲线并不能清晰的说明哪个分类器的效果更好,而作为一个数值,对应AUC更大的分类器效果更好。
很多二元分类器会产生一个概率预测值,而非仅仅是0-1预测值。我们可以使用某个临界点(例如0.5),以划分哪些预测为1,哪些预测为0。得到二元预测值后,可以构建一个混淆矩阵来评价二元分类器的预测效果,如表2所示。所有的训练数据都会落入这个矩阵中,而对角线上的数字代表了预测正确的数目,即TP+TN。
表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结果混淆矩阵
预测
1
0
合计
实际
1
TruePostiveTP
False NegativeFN
Actual Postive(TP+FN)
0
False PostiveFP
Ture NegativeTN
Actual Negative(FP+TN)
合计
Predict positive(TP+FN)
Predicted Negative(FN+TN)
评分卡模型变量区间确认方法
评分卡模型变量区间确认方法
评分卡模型的变量区间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种:
1. 根据数据进行确定:一般而言,这种方法需要建立的模型的样本量较大,生成的变量区间更加稳定。
可以通过分析变量的分布图,利用统计值确定变量的区间。
比如,使用百分点定义变量区间,利用极限点(极值、极端值等)定义变量区间,采用其它统计数据来定义变量区间。
2.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模型的变量区间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比如,某变量的上、下限如果过大或者过小,可能就会影响模型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期望可以通过专家的经验来确定变量的上、下限。
3. 根据研究目的进行确定:在评分卡模型建立过程中,要考虑与变量区间因变量本身特点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业务目标以及变量均衡考虑等。
比如采用比例确定变量区间,比如上下限都采用百分比,以保证变量取值范围与实际情况和研究目标都能得到遵循。
客户层申请评分卡(A卡)模型
客户层申请评分卡(A卡)模型一、风控业务背景不夸张地说,贷前风控可覆盖80%的风险,这是业内普遍共识,当然更是信贷风控的内在需要,毕竟放款后就只能靠催收尽可能减少损失,而放款前能做到避免资损。
申请评分卡(Application Scoring)就像是在申请时给消费者照一张相,然后与借款后一段时间的另一张照片对比。
它只是将申请者的静态特征与未来固定时期后的静态状态的好坏标签进行比较。
目前,鲜有资料讨论如何构建产品层、客户层A卡。
本文以贷前授信风控模型为例,介绍客户层申请评分卡的一些构建思路。
二、产品层和客户层评分概述在风控建模中,我们需要明确3个基本点:样本观察点是什么?X(特征)是什么?Y(好坏标签)是什么?1. 模型分类根据是否用到多个产品的订单建模,信用评分模型可以分为2个层次:产品层:评估借款人在某个产品上的违约风险。
客户层:评估借款人在所有产品上的违约风险。
图 1 - 客户-产品-订单之间的对应关系2. 样本观察点模型本质是学习拟合X和Y之间的关系,而样本观察点决定了模型学习哪部分群体的模式。
在授信模型中,样本观察点一般选择授信日。
确定观察点后,我们也就能确定截止观察点前,可以采集到的数据,从而构建特征X。
3. 好坏定义在风控建模中,我们都是根据支用放贷订单(或叫借据)的还款表现来定义好坏,并训练一个二分类概率模型预测违约概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PD)。
不同于对猫、狗这样明确的0-1标签,信贷风控追求的是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因此好坏定义常常是模糊的。
原因在于,坏的客群虽然能带来坏账损失,但同时也能带来利息、罚息等收入。
那么,我们能接受多坏的客群呢?这就取决于风险容忍度。
因此,我们才会做滚动率分析、Vintage分析等。
二、同一产品客户层授信模型风控特征—时间滑窗统计特征包含了观察期、观察点及表现期这三者的概念,这是建模的基础知识。
对于贷前授信模型而言,我们分别定义为:1.观察点:授信日,指客户在此时提交申请资料,希望能获得金融机构授信资格。
评分卡模型
评分卡模型0 引言信用评分模型是消费信贷管理中的先进的技术手段,是银行、信用卡公司、个人消费信贷公司、电信公司、水电服务公司、保险公司等涉及消费信用的企业实体最核心的管理技术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汽车贷款管理、住房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管理、其他消费信贷管理等领域,在市场营销、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账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用评分模型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消费者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记录、交易记录等大量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行为模式、信用特征,捕捉历史信息和未来信用表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出预测性的模型,以一个信用评分来总和评估消费者未来的某种信用表现。
信用评分本质上是模式识别中的一类分类问题将企业或个体消费者划分为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即“好”客户)和违约(即“坏”客户)两类。
具体作法是根据历史上每个类别(如期还本付息、违约)的若干样本,从已知的数据中找出违约及不违约者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分类的规则,建立数学模型,用于测量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或违约概率),为消费信贷决策提供依据。
1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客户信用评价卡模型本文将采用 Logistic 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信用进行评价。
首先,建立信用评价模型,给出客户信用评分卡模型,并对客户样本进行初步分类预测。
下面的理论基础和变量选择都以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1 建模的准备1.1.1 目标变量的定义研究的目标变量为客户是否具有“违约”行为,本文是以客户逾期未归还贷款定义为“违约”行为(即“坏”客户)。
1.1.2 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第一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用随机森林法寻找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第二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计算变量间的相对重要性,并通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获取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第三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通过自变量间的广义交叉验证法,获取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分卡模型0 引言信用评分模型是消费信贷管理中的先进的技术手段,是银行、信用卡公司、个人消费信贷公司、电信公司、水电服务公司、保险公司等涉及消费信用的企业实体最核心的管理技术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汽车贷款管理、住房贷款管理、个人贷款管理、其他消费信贷管理等领域,在市场营销、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账户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用评分模型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消费者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记录、交易记录等大量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行为模式、信用特征,捕捉历史信息和未来信用表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出预测性的模型,以一个信用评分来总和评估消费者未来的某种信用表现。
信用评分本质上是模式识别中的一类分类问题将企业或个体消费者划分为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即“好”客户)和违约(即“坏”客户)两类。
具体作法是根据历史上每个类别(如期还本付息、违约)的若干样本,从已知的数据中找出违约及不违约者的特征,从而总结出分类的规则,建立数学模型,用于测量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或违约概率),为消费信贷决策提供依据。
1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客户信用评价卡模型本文将采用 Logistic 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信用进行评价。
首先,建立信用评价模型,给出客户信用评分卡模型,并对客户样本进行初步分类预测。
下面的理论基础和变量选择都以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1 建模的准备1.1.1 目标变量的定义研究的目标变量为客户是否具有“违约”行为,本文是以客户逾期未归还贷款定义为“违约”行为(即“坏”客户)。
1.1.2 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第一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用随机森林法寻找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第二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计算变量间的相对重要性,并通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获取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第三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通过自变量间的广义交叉验证法,获取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第四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通过自变量的逐步回归法,获取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第五种定量指标的筛选方法:采用“Boruta”法,获取自变量中对违约状态影响最显著的指标。
1.1.3 定性指标的筛选方法定性指标的筛选是通过IV值选出适用于建模的指标。
IV的全称是Information Value,中文意思是信息价值,或者信息量。
挑选入模变量过程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变量的预测能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变量的简单性(容易生成和使用),变量的强壮性(不容易被绕过),变量在业务上的可解释性(被挑战时可以解释的通)等等。
但是,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衡量标准是变量的预测能力。
“变量的预测能力”这个说法很笼统,很主观,非量化,在筛选变量的时候我们总不能说:“我觉得这个变量预测能力很强,所以他要进入模型”吧?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每自变量的预测能力,并根据这些量化指标的大小,来确定哪些变量进入模型。
IV就是这样一种指标,他可以用来衡量自变量的预测能力。
类似的指标还有信息增益、基尼系数等等。
从直观逻辑上大体可以这样理解“用IV去衡量变量预测能力”这件事情:我们假设在一个分类问题中,目标变量的类别有两类:Y1,Y2。
对于一个待预测的个体A,要判断A属于Y1还是Y2,我们是需要一定的信息的,假设这个信息总量是I,而这些所需要的信息,就蕴含在所有的自变量C1,C2,C3,……,Cn中,那么,对于其中的一个变量Ci来说,其蕴含的信息越多,那么它对于判断A属于Y1还是Y2的贡献就越大,Ci的信息价值就越大,Ci的IV就越大,它就越应该进入到入模变量列表中。
前面我们从感性角度和逻辑层面对IV进行了解释和描述,那么回到数学层面,对于一个待评估变量,他的IV值究竟如何计算呢?为了介绍IV的计算方法,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和理解另一个概念——WOE,因为IV的计算是以WOE为基础的。
这里以年龄(age)为例来帮组了解WOE和IV值的说明和计算公式。
表 1 按“年龄”各属性的“好”、“坏”统计Age #bad #good WOE0-10 50 200 =ln((50/100)/(200/1000))=ln((50/200)/(100/1000))10-18 20 200 =ln((20/100)/(200/1000))=ln((20/200)/(100/1000))18-35 5 200 =ln((5/100)/(200/1000))=ln((5/200)/(100/1000))35-50 15 200 =ln((15/100)/(200/1000))=ln((15/200)/(100/1000))50以上10 200 =ln((10/100)/(200/1000))=ln((10/200)/(100/1000))汇总100 1000表1中以age年龄为某个自变量,由于年龄是连续型自变量,需要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假设离散化分为5组,#bad和#good表示在这五组中违约用户和正常用户的数量分布,最后一列是WOE值的计算,通过后面变化之后的公式可以看出,WOE反映的是在自变量每个分组下违约用户对正常用户占比和总体中违约用户对正常用户占比之间的差异;从而可以直观的认为WOE蕴含了自变量取值对于目标变量(违约概率)的影响。
再加上WOE计算形式与logistic回归中目标变量的logistic转换(logist_p=ln(p/1-p))如此相似,因而可以将自变量WOE值替代原先的自变量值;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i代表第i组“违约”用户的数量,B T代表“违约”用户的总数量,G i代表第i组“正常”用户的数量,G T代表“正常”用户的总数量,同样,对于每个分组i,都有一个IV值,IV值的计算公式如下:IV 值衡量的是解释变量对于目标变量的影响显著水平。
在使用 IV 值来考虑解释变量对于目标变量的影响时,解释变量筛选、解释变量赋值编码和模型稳健性评估这些有先后顺序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筛选出能够较好地预测目标变量的解释变量,并同时给出这些解释变量的一个合理的赋值编码结果。
在进行建模前选择入模变量一般选择IV值较大的变量。
1.1.4 WOE值计算对入模的定量和定性指标,分别进行连续变量分段(对定量指标进行分段),以便于计算定量指标的WOE和对离散变量进行必要的降维。
对连续变量的分段方法通常分为等距分段和最优分段两种方法。
等距分段是指将连续变量分为等距离的若干区间,然后在分别计算每个区间的WOE值(计算的方法和公式在上面一节有介绍)。
最优分段是指根据变量的分布属性,并结合该变量对违约状态变量预测能力的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属性接近的数值聚在一起,形成距离不相等的若干区间,最终得到对违约状态变量预测能力最强的最优分段。
1.2 基于逻辑回归的标准评分卡实现Logistic回归在信用评分卡开发中起到核心作用。
由于其特点,以及对自变量进行了证据权重转换(WOE),Logistic回归的结果可以直接转换为一个汇总表,即所谓的标准评分卡格式。
1.2.1 基本公式Logistic回归模型其本身是一个非线性回归模型,经过logit转换(连接函数)将相应变量Y和线性自变量相联系,可以得到一个线性的形式,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所以说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个广义线性模型。
下面简单地介绍下Logistic回归模型。
考虑具有n个独立变量的向量x=(x1,x2,…,x n),设条件概率P(y=1|x)=p为根据观测量相对于某事件x发生的概率。
那么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这里成为Logistic函数。
其中,那么在x 条件下y不发生的概率为:所以这个比值称为事件的发生比(the odds of experiencing an event),简记为odds。
对odds取对数得到:1.2.2 建立模型利用前面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筛选出来的指标作为建立模型的入模变量,利用这些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对应的回归方程和回归模型的系数。
1.2.3模型评估通常一个二值分类器可以通过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和AUC 值来评价优劣。
很多二元分类器会产生一个概率预测值,而非仅仅是0-1预测值。
我们可以使用某个临界点(例如0.5),以划分哪些预测为1,哪些预测为0。
得到二元预测值后,可以构建一个混淆矩阵来评价二元分类器的预测效果,如表2所示。
所有的训练数据都会落入这个矩阵中,而对角线上的数字代表了预测正确的数目,即TP + TN。
表2 分类结果混淆矩阵预测1 0 合计实际1 True Postive TP False Negative FN Actual Postive(TP+FN) 0 False Postive FP Ture Negative TN Actual Negative(FP+TN)合计Predictpositive(TP+FN)PredictedNegative(FN+TN)(TP+FN+FP+TN)ROC全称是“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我们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样本进行排序,按此顺序组个把样本作为正例进行预测,每次计算出两个重要量的值,分别以它们为横、纵坐标作图,就得到了“ROC曲线”。
ROC曲线的纵轴是“真正例率”(True Postive Rate,简称TPR), 横轴是“假正例率”(False Postive Rate,简称TPR),基于表2中的符号,两者的定义如下:显示的ROC曲线的图称为“ROC图”,如图1所示。
图1 ROC曲线和AUCROC绘图过程是:对于给定的样本集,根据建立的模型预测结果对样例进行排序,然后把分类阈值设为最大,即把所有样例均预测为反例此时真正例率和假正例率均为0,然后,将分类阈值设为每个样例的预测值,分别计算它们的TPR和FPR,得到一系列的FPR和TPR 值,将它们为坐标画出ROC曲线图。
用下面的例子来详细讲解画图步骤。
假设已经得出一系列样本被划分为正类的概率,然后按照大小排序,下图是一个示例,图中共有20个测试样本,“Class”一栏表示每个测试样本真正的标签(p表示正样本,n表示负样本),“Score”表示每个测试样本属于正样本的概率。
Inst# Class Score Inst# Class Score1 p 0.9 11 p 0.42 p 0.8 12 n 0.393 n 0.7 13 p 0.384 p 0.6 14 n 0.375 p 0.55 15 n 0,366 p 0.54 16 n 0.357 n 0.53 17 p 0.348 n 0.52 18 n 0.339 p 0.51 19 p 0.3010 n 0.505 20 n 0.1接下来,我们从高到低,依次将“Score”值作为阈值threshold,当测试样本属于正样本的概率大于或等于这个threshold时,我们认为它为正样本,否则为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