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属的系统大纲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115f277a0740be1e650e9ad3.png)
(4)秃房茶种(突肋茶、 榕江茶、 膜叶茶、 德宏茶 、 拟细萼 茶 、 勐腊茶、 假秃房茶、 缙云山茶 、 南川茶)
分布于云南南部 、 东北部, 四川南部 , 广东北部, 江西南部 , 生于海拔500 ~ 2 200 m 的人工林下 或常绿阔叶林中。
乔木型或小乔木型 , 植株较高大;嫩枝、 顶芽被茸 毛或几无茸毛;叶大 , 长椭圆或椭圆形 , 革质或薄革 质;
乔木至小乔木 、 灌木型 ;叶片大或小 , 被茸毛至几 无茸毛 ;花冠大或小 , 花瓣5 ~ 12 枚 , 子房 3 室 被茸毛, 花柱 3 裂;蒴果多种形状。
5a 、 茶 (长叶茶、 紫果茶、 高树茶)
小乔木或灌木型 ;嫩枝、 叶片无茸毛或被茸毛, 叶 较小 , 长椭圆或椭圆形 , 叶质较厚硬脆;花较小 , 花 梗细 , 萼片外部无茸毛 ;日本 、 韩国等数十个国家、 地区有栽培。
2.茶组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1981 年中山大学张宏达将茶组植物 分 成 五 室 茶 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等4个系17种 3变种。
1992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在张氏 系统基础上将茶组和秃茶组共47 种和 3 变种进行 归并,认为茶组植物有 12 种和 6 变种 。
2.茶组植物主要单元,如亚门、亚 目、亚科、亚种等;
茶树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如下
茶花
山茶科、山茶属多种植物和园艺品种的通称。花瓣 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 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花期较长,从10月 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开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5c 、 白毛茶变种 (防城茶 、 狭叶茶、 细萼茶、 毛叶茶 、 元江茶、 汝城毛叶茶 、 底圩茶)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花萼外部、 嫩枝 密被茸毛 , 小乔木型;叶片长 ,多内折, 叶质较硬多 革质 。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和广东北部 , 云南 、 湖南 、 海南和越南、 缅甸等国也有少量分布。
常见山茶属原生种简介
![常见山茶属原生种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14349e40242a8956bece489.png)
常 绿 小 乔 木 ,高 2 ~3 米 。叶 挟 , l Wt i , 丛
一 L、
肜, j 紧 紧相 抱 牛 长 。 仡 火 ,他 J t 』,粉 包 螂;
蕊 战色。 葫粜。仡期 为 l 0月至 4川。 我 岭 南等地 何栽培 。株形 炎观,f 艺 人炎
培观赏 ,盆栽可用于庭院的廊下、阶前及阳台栽培。
删
|
灌小或小 夼小,I : 。 叮 9水 。 l 】 I ‘ r 端 略 火 ,或 急 火 I n 火 ,肚
,椭
, 咒
楔肜 。化 顺,
红色,化 6 ~7”。
川 、台 、 I l 、
l I I 球 肜。 化 l ~4 J J 。【 J u
。
A Z H UAN T1
小乔木 。叶 革质 ,椭 圆形 ,先端 短尖 , 基部楔形 ,有时略 圆,边缘有细锯齿 。花大 小 不一 ,花 瓣 6 ~7片 ,红 色。蒴 果球 形 。 花期冬季。分布于 日本 ,多栽培 ,现我国长 江流域以南J ‘ 为栽 培 ,适合丛植干庭前 、疏 林下观赏 。
等地 仃野 生种 群 , 同 『 人 】 各地
泛栽培 一- 种 繁 多 ,常 1 J 庭 院 、_ 十 术i 种植观赏。
小 乔小 ,
,
5水 。
k川 形 成
, 允端 锐
音 『 5 l 形 成 , 边 缘 彳 l
。f 匕, 狲 i ,顺, l : , 挑 。J : J I 几 。 小
l 1 ( ) ( ) 米 的 …地 。 本种 栽 培 较 少 , l I J ‘ 川j : 蛭院 , 『 ) 乏 疏林 1 种 观 赏 。
山茶属(genus+Camellia)叶片宏观结构及其分类意义
![山茶属(genus+Camellia)叶片宏观结构及其分类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c97d27e2bd960590c6772a.png)
to further study the
Therefore,there still
are
taxonomic problem of genus
CameH妇.”leaf architecture¨denote the placement and form of those elements
are as
treatment.
follows:
1.Genus Camellia has
a
common
set
of traits,is
a
more natural groups.Leave
spcing.Venations of
shapes
are
symmetric and
are
leave margins
has regular
cm
L
最为常见,少数较大者可达15 cm以上,较小者不足2 cm。该属植物叶形虽
l
多变化,但概况起来有5种基本类型,即披针形、卵形、矩圆形、长椭圆形 和阔椭圆形。先端由长渐尖、短渐尖、圆钝至极尖。叶基由耳形、圆形乃至
I
诵
楔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演变。大部分种叶缘具齿,个别种半具齿或全缘。 锯齿齿尖呈现为刺状或盔状。瘤果茶组(sect.Tuberculata)、长柄山茶组(sect. Longipedicellata)、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等叶片背面具腺点,实果 茶组(sect.Stereocarpus)、糙果茶组(sect.Furfuracea)、半宿萼茶组(sect. Pseudocamellia)等叶缘含有腺体结构。一级脉近直行或少数稍弯曲行走, 向叶尖渐细,二级脉夹角多为锐角,少数近直角。二级脉分叉角度的变化则 与叶片的整体形状相关,从中脉开出的角度有一定的规律,通常叶基为耳形 或圆形的种类,叶片下部二级脉与主脉的夹角近似直角,下部夹角比上部大。 茶梅(C sasanqua)、广东秃茶(C kwantungensis)、细萼茶(C
中国分布的山茶属原始连蕊茶系植物
![中国分布的山茶属原始连蕊茶系植物](https://img.taocdn.com/s3/m/7b41471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8.png)
浙江尖连蕊茶(学名:Camellia cuspidata (Kochs) Wright ex iangensis Sealy)是尖连蕊茶的一个变种,属山茶科,分布在浙江天目 山。
灌木,高达3米,嫩枝无毛,或最初开放的新枝有微毛,很快变秃净。 叶革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5-8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渐尖 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略圆,上面干后黄绿色,发亮,下面浅绿色,无 毛;侧脉6-7对,在上面略下陷,在下面不明显;边缘密具细锯齿,齿刻 相隔1-1.5毫米,叶柄长3-5毫米,略有残留短毛。花单独顶生,花柄长3 毫米,有时稍长;苞片3-4片,卵形,长1.5-2.5毫米,无毛;花萼杯状, 长4-5毫米,萼片5片,无毛,不等大,分离至基部,厚革质,阔卵形,先 端略尖,薄膜质,花冠白色,长2-2.4厘米,无毛;花瓣6-7片,基部连生 约2-3毫米,并与雄蕊的花丝贴生,外侧2-3片较小,革质,长1.2-1.5厘 米,内侧4或5片长达2.4厘米;雄蕊比花瓣短,无毛,外轮雄蕊只在基部 和花瓣合生,其余部分离生,花药背部着生;雌蕊长1.8-2.3厘米,子房 无毛;花柱长1.
荔波连蕊茶(学名:Camellia lipoensis Chang et Xu)是山茶科 山茶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贵州等地,多生长在石灰岩山地, 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荔波连蕊茶灌木至小乔木,高4米,嫩枝略被柔毛。叶革质,长卵形, 长2-3.2厘米,宽1- 1.6厘米,先端长尾状,基部近圆形,上面干后深绿 色,下面在中脉上有微毛,其余无毛,侧脉不明显;边缘在中部以上有细 锯齿,齿距2-3毫米;叶柄长1-1.5毫米,多少有微毛,花白色,顶生及腋 生,直径2厘米,花柄长2毫米;苞片4,阔卵形,长1毫米,有睫毛;萼片 5,连成杯状,长2毫米;花瓣7,阔倒卵形,长7-13毫米,基部略连生, 边缘有睫毛,雄蕊长4-8毫米,着生于花瓣基部,花丝离生,花药长1毫米; 子房2-3室,无毛;花柱长5-10毫米,无毛,先端2裂或3裂。蒴果未见。
茶树生物学特性ppt课件
![茶树生物学特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0b3c5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3b.png)
叶色(leaf colour)有: 黄绿、绿、深绿、紫绿色等。
急尖
叶面(leaf surface)有 平滑、隆起和微隆起之分。
叶质 有厚、薄,硬脆、 和柔软等。
钝尖
渐尖 圆尖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Botanical Traits of Tea Plant
应清楚以下内容与问题: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茶树形态特征 •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 •茶树的适生环境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一.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 植物分类学是鉴别植物的种类,探索各分类群间的 亲缘关系并按照它们进化程度的不同作出系统的安 排,这种安排就是自然分类系统。茶树在植物分类 学上的地位是:植物界(RegnuVegetabile)、种子植物
当新梢成熟后或因水分、养分不足时,顶芽停止生长 而形成“驻芽” 。驻芽和尚未活动的芽统称为休眼芽。 生长芽是指处于正常生长活动的芽。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不定芽又称为潜伏芽(latent bud),是指在茶树茎及 根颈处非叶腋部位长出的芽。
因此,了解茶树形态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山茶属植物
![山茶属植物](https://img.taocdn.com/s3/m/5385f32ecfc789eb172dc88f.png)
金花茶还有极高的经 金花茶还有极高的经 济价值。其花除作观 赏外,尚可入药,也 可作食用染料。叶除 泡茶作饮料外,也有 药用价值,金花茶对 于调节人体血脂、血 糖、胆固醇,增强机 体免疫力具有明显的 效果。
东兴金花茶
灌木,高2米,嫩枝纤细,无毛。叶薄革质,椭圆形,长5-9厘 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阔楔形,上面淡绿色,干后 不发亮,下面无毛,有黑腺点,侧脉4-5对,与网脉在上面明 显,在下面突起,边缘上半部有钝锯齿,叶柄长8-15毫米。花 金黄色,直径4厘米,花柄长9-13毫米;
茶组(38) 细花短蕊茶 茶组(38) 普洱茶 超长柄茶
秃茶组近似茶 组(2 组(2)
管蕊茶组(2 管蕊茶 管蕊茶组(2) 长柄茶组( 长柄山茶 长柄茶组(4)
秃茶
茶亚属,苞与萼已分化,多数是宿存的; 花小,有柄,雄蕊离生,稀连生;蒴果3 花小,有柄,雄蕊离生,稀连生;蒴果3室,稀5 室。 ①离蕊茶组,苞及萼未完全分化,花柱短, ①离蕊茶组,苞及萼未完全分化,花柱短,花 丝及花柱离生。11种 丝及花柱离生。11种,常见的有离蕊茶、滇 缅离蕊茶、腺叶离蕊茶等。 ②短蕊茶组,近似离蕊茶组,花小,雄蕊及 花柱极短。11种,主产中国,常见的有厚 花柱极短。11种,主产中国,常见的有厚 短蕊茶、短蕊茶、细花短蕊茶等。
⑤管蕊茶组,花丝连成长管。2种,产马来西 管蕊茶组,花丝连成长管。2 亚及泰国等地,常见的有管蕊茶。 ⑥茶组,苞片2,早落,花丝离生。38种,主 ⑥茶组,苞片2,早落,花丝离生。38种,主 产中国,常见的有茶、普洱茶等。
茶
普洱茶
⑦超长柄茶组,苞片2,早落,花小,花丝离 超长柄茶组,苞片2 生,花柄很长。2种,产中国广西,常见的有 花柄很长。2 超长柄茶。 ⑧秃茶组近似茶组,全体无毛,花丝连成管。 2种,产中国云南、广东,常见的有秃茶。 产中国云南、广东,
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076d8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f.png)
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摘要:山茶属是一类常见的植物,其花朵美丽,叶片光滑,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本文对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分布的观察,发现山茶属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变异性,这为山茶属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山茶属;细胞地理学;染色体;多样性;变异性一、引言山茶属是一类常见的植物,包括山茶、油茶、茶等多种品种。
其花朵美丽,叶片光滑,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然而,山茶属的分类和进化研究一直存在争议,其中细胞地理学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山茶、油茶、茶等多个品种的样本,通过对其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分布的观察,进行了细胞地理学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 1、制备染色体悬片取样本的嫩叶或根尖,用0.05%染色体溶液在室温下处理2~3小时,然后用生理盐水洗净,用醋酸甲酯:醋酸乙酯(3:1)混合液进行固定,再用细针将其切成小片,加入1%琼脂糖后制成悬片。
2、染色体的观察将制得的染色体悬片置于显微镜下,用100倍至400倍的放大倍数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分布等特征。
三、结果1、染色体数目经过观察,山茶属的染色体数目在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山茶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油茶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茶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
2、染色体形态不同品种的山茶属染色体形态也存在差异。
山茶的染色体为中等大小,染色体臂上有明显的着色带;油茶的染色体为长条形,染色体臂上有明显的着色带;茶的染色体为小型染色体,染色体臂上没有明显的着色带。
3、染色体分布山茶属的染色体分布在细胞核内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中山茶、油茶的染色体分布较为均匀,而茶的染色体则偏向于细胞核的一侧。
四、讨论通过对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可以发现山茶属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不同品种的山茶属染色体数目、形态和分布存在差异,这为山茶属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山茶属的细胞地理学研究还可以为植物的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山茶属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山茶属的比较形态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c7b7c4050876323112127f.png)
叶茴香果实心皮多为10~13个,果先端尖、有小钩,
而八角果实心皮为8~9个,先端钝,无钩。
一、植物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
回顾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大体上把植物分类分成林奈以 前和林奈以后两个大的时期。林奈以前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 科学技术水平也低,而且受到“神创论”、“不变论”的唯心论 的思想统治,这一时期的植物分类和分类方法基本上为人为分类 的方法。 人为分类的基本特征是: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根据植物的一 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而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 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 例如: (1)亚里斯多德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最早系统整理生物学知识,建立分类系统) (2)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将所收集的1 000余种植物分为草、谷、 菜、果、木五部,和山草、芳草等30类; (3)林奈选择植物的生殖器官如雌蕊和雄蕊的数目和形态为特征进 行分类。
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和阶层系统
中文
植 物 界 门
英文 Vegetable kingdom
division
拉丁文词 尾
植物举例
-phyta
Angiospermae
亚门 纲 目 科 族 属 组
subdivision class order
family
-opsida, -eae
Dicotyledoneae(magnoliopsida)
■痉挛素引起中毒 莽草的果实含莽草素和新莽草素。它们是主要的有毒成分,是一种痉挛毒素, 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中毒症状是痉挛、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等。 而八角茴香的果实却不含这种毒素。可见,认识植物种的不同是多么重要。
披针叶茴香(莽草)(I. lanceolatum),果实似八角, 但有剧毒,常栽培作绿化。它与八角的区别:披针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60a9f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f.png)
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山茶属是茶科植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些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作物。
然而,至今之前,该属茶组的分类学和系统发育研究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因此,进一步的系统学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该属物种多样性、进化历程以及生物地理学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资源和导向农艺学和经济学上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1、通过基于分子标记的系统发育学分析,探究山茶属茶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中的关键事件,以及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联系;2、检测山茶属茶组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旨在解决现有的分类学争议和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分类单元;3、为山茶属茶组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支持和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分子标记数据,建立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分类单元在进化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化历史,探究其受到的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利用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解决现有的分类学争议,优化该属茶组的分类单元;并对现有分类单元的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保护状况、经济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四、研究方法:1、采集山茶属茶组植物样本,提取DNA,利用PCR技术扩增核糖体DNA (ITS)和叶绿体DNA (trnL-trnF和matK)基因片段;2、通过PCR扩增出得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序列编辑和最终校正;然后利用最近邻连锁、最大简约法、臂长技术、贝叶斯技术等,对多个因素的分子数据集进行计算处理;3、利用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分析分子标记数据,建立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关系;4、结合野外调查、生态学等现场观测和同功酶等多种方法,对现有的分类单元进行验证和优化;5、根据系统发育和分类单元的结果,在生物地理、繁殖系统和形态解剖学等层面,验证山茶属茶组植物的特性和进化历程。
五、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将对山茶属茶组植物的多样性、进化历程和分类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得到基于分子标记数据的系统发育树,建立更为可靠和全面的分类单元,推进该属茶组的分类学和进化学研究。
山茶属山茶组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山茶属山茶组的细胞地理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6c92d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a.png)
山茶属山茶组的细胞地理学研究山茶属水生植物,其多样性和多功能特征使其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理想模型系统。
今天,人类已经开始了解的山茶属的复杂性,包括在植物的细胞地理学方面。
细胞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细胞类型如何分布在植物体内,从而将植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解释植物体内有生命特征的存在。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研究山茶属植物的细胞地理学,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植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基础。
山茶属的植物体内细胞是以数千种多种不同的形态和功能组织在一起的,这些细胞的空间分布和数量是有规律的,这无疑有助于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了解山茶属植物体内不同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区分特征是必不可少的,以此为基础,植物细胞地理学家可以分析和解释植物体内各种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
最近,通过采用细胞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山茶属植物体内的特定细胞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山茶属植物体内的膜蛋白水解酶主要发生在胚乳组织区域,而水解酶在其他部位则几乎检测不到。
山茶属植物细胞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也促进了植物体内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例如好氧发酵、代谢等。
例如,好氧发酵是植物体内功能细胞的重要生物过程,膜蛋白水解酶分布的异质性可以帮助植物体快速识别并使用氧气进行发酵,从而帮助植物体有效地生产能量。
此外,这些细胞的分布特征也可以解释山茶属植物体内多种代谢活动的调控机制,这些调控机制是保持荷皮斯属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山茶属植物的细胞地理学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植物体内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基础,而且也有助于揭示山茶属植物体内重要生物过程的分子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关于山茶植物细胞地理学研究的新发现,为更好地了解山茶属植物体内功能和结构的分子机制做出更多贡献。
本文以《山茶属山茶组的细胞地理学研究》为题,详细阐述了利用细胞地理学对山茶属植物体内结构和功能的分子基础的研究进展。
首先,简要介绍了山茶属植物体内细胞组成和功能特征,以及细胞地理学的原理与意义。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5fba1b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82.png)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摘要】
山茶属红山茶组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群,其植物形态复杂,其系统
发育和分类位置仍不清楚。
本文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山茶属红山茶组的系统学,以期为其水平分类和基础生物学研
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
山茶属红山茶组,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学,分类水平
【引言】
山茶属(Camellia)是常绿乔木或灌木,现有大约300余种,广泛
分布在东南亚、南亚、东亚和澳大利亚等地。
其中,红山茶组是山茶属
的一个特殊种群,其植物形态不仅十分多样,而且其分类位置和系统发
育关系也十分复杂。
因此,对山茶属红山茶组的系统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意义,可以有助于对其分类和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更深入和准确的理论
支撑。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的50个山茶属红山茶组的样本进行一系列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并通过系统学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比对和分析,以探究山茶属红山茶组的系统发育和分
类位置。
【预期成果】
本文通过对50个山茶属红山茶组样本的形态学分析和基于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将为其进一步的水平分类和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参
考和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山茶属的关键系统学问题提供更
深入的理论解释和科学证据。
【结论】
山茶属红山茶组是一种复杂多样的植物群体,其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十分复杂。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山茶属红山茶组的系统分类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希望今后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山茶属红山茶组这一生物群体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茶叶综合理论与产业发展解析
![茶叶综合理论与产业发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372838ddccda38376baf69.png)
适生环境
土壤
pH在4.0~6.5适宜生长 轻砂质、砂壤质。
茶树的适生环境
地形
适宜高度在800m左右 偏南的山坡光照强度大适,宜生长
喜光怕晒 喜温怕寒
茶树的适生环境
喜湿怕涝 喜酸怕碱
茶区划分
世界茶区 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茶,亚洲面积最大,占89%,
非洲占9%,南美洲和其它地区占2%。
茶区划分
植物分类
产业布局
加工过程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 被子植物亚门( Angiospermae )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杜鹃花目(Ericales) 山茶科( Theaceae ) 山茶属( Camellia)
什么是茶
什么是茶
• Camellia
sinensis
茶树定名者的姓名 (L.) O.kuntze
蛋白质
20-30
氨基酸 生物碱
1.0-4.0 3.0-5.0
干物质 有机化合物
茶多酚 糖类 有机酸 类脂类
22-25
18-36 20-25
3 8
色素
1
芳香物质 维生素
0.005-0.03 0.6-1
多酚类
多酚类按其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类:
与茶叶的色香味和保健功效密切相关。
茶叶的功能成分 儿茶素类 黄酮类
江桂南一南北、年茶、鄂四区闽南季华台壤为:中等分南湾肥大位北地明茶、沃中于、。,区闽,叶长浙茶是:南气种江、园当是等候。绿气以赣分今我茶高适茶温南、布中国区温宜生低,湘于国最,多发产,包、丘茶南是雨展,茶括苏陵叶部最。红昼树粤南地的茶适茶茶富和茶夜采北、带主区宜树、,普的温摘、皖,要,茶品乌生洱主差期包树种龙产茶要大短括生资茶红等基,。广长源、茶,地有东的丰花、是之利、区富茶绿 中 一于广域:等茶国。茶西。大、发。树、土多沱展有茶大机、叶质紧种的压红积茶碎累。
基于叶绿体DNA的山茶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初探
![基于叶绿体DNA的山茶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56bcba132af90242a895e5f4.png)
基于叶绿体DNA的山茶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初探山茶属(Camellia)是山茶科(Theaceae)最大的一个属,也是较为原始的一个属。
根据经典的分类学方法,目前主要包括Sealy分类系统、张宏达分类系统和闵天禄分类系统,然而这三个分类系统在亚属(subgenus)、组(section)、种(species)的划分上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因此,进一步的结合分子系统学技术和形态学数据研究山茶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仍有重要的意义。
1)山茶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通过对山茶属植物样本采集,我们获得山茶属下4个亚属16个组,共计164个物种的实验样本。
以大头茶属的(Gordonia longicarpa H.T.Chang,G.acuminata Chang)和石笔木属的(Tutcheria hexalocularia Hu et Liang ex Chang)代表物种作为外类群。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获取山茶属叶绿体(mat K,rbc L,ycf1,trn L-F)的基因片段,并采用三种系统发育数据分析方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推断)对山茶属植物的系统关系进行了研究。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构建的系统树主要分为A-M共13个分支:A和B分支主要由红山茶组物种组成,C和I分支基本由连蕊茶组成,毛蕊茶组物种也分布在这两个分支中;D和J基本由茶组构成;F基本为短柱茶组物种;G和M基本为糙果茶组物种;H分支主要为瘤果茶组物种,还包含了大部分半宿萼茶组;K和L则基本为金花茶组物种,以上结果表明张宏达依据形态学处理的分组均不为单系。
但由于多数系统发育树主要分支间互为平行,分支之间的系统发育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2)山茶属的祖先特征重建选取山茶属内的4个具有代表性的形态特征性状,采用无序简约法,并利用MESQUITE 3.11软件对山茶属的祖先特征进行历史重建。
研究结果揭示了山茶属的祖先特征为具长花梗,苞被分化,雄蕊基部合生,花柱不同程度合生(先端3裂或5裂)。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Ⅶ山茶属秃茶组Glaberrima的系统分类问题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Ⅶ山茶属秃茶组Glaberrima的系统分类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0181d0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0.png)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Ⅶ山茶属秃茶组Glaberrima的系统
分类问题
张宏达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6(035)005
【摘要】秃茶组Sect.Glaberrima以其花丝外轮联成短管,叶片
不含咖啡碱和可可碱,而有别于茶组Sect,Sinenses,而且花柄较长,全体秃净无毛,亦与茶组有别,秃茶组应邓恢复,把秃茶组3个种归并入茶组,分别作为秃房茶C.gymnogyna及突肋茶C.costata是错误的,亦应恢复。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张宏达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58.4
【相关文献】
1.山茶科系统发育诠释Ⅲ.关于金花茶组及山茶属演化若干问题 [J], 叶创兴
2.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Ⅳ关于山茶属茶组的订正 [J], 张宏正;张润梅
3.山茶科的系统发育诠析:Ⅰ.金花茶组与古茶组的比较分析 [J], 张宏达
4.山茶科的系统发育诠析:Ⅱ.金花茶的分类特征 [J], 张宏达;叶创兴
5.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Ⅵ.瘤果茶组的订正 [J], 张宏达;任善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植物研究 1999,21(2):149~159 Acta Botanica Yunnanica山茶属的系统大纲Ξ闵天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650204)摘要 本文提出了山茶属两个亚属、14组和119种的系统大纲。
这个大纲支持建立亚属的分类等级,归并了张宏达(H1T1Chang,1981-1996)系统中的两个亚属和9个组,取消了“亚组”和“系”的分类等级,界定了亚属和组的概念和范围,将已合格发表的300余种的名称订正归并为119种。
关键词 山茶属,系统大纲分类号 Q949A Systematic Synopsis of the G enus CamelliaMI NG T ien-Lu(Kunming Institute o 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K unming650204)Abstract The genus Camellia i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sia and contained a lot of important eco2 nomic plants.S o far about300species have validly been published and have never been completely revised.S ince1989the author has been closely inv olved with the revision of system and species of this genus.Linnaeus(1753)described2genera and2species(Camellia japonica L.and Thea sinensis L.).Dyer(1874)reduced2sections under genus Camellia.A fter a synopsis of genus Camellia published byC ohen S tuart(1916),the number of species was raised to38.Mechior(1925)divided Camellia into3genera(Piquetia,Stereocarpus and Camellia),in which genus Camellia included5sections(Eriandria, Calpandria,Eucamellia,Theopsis and Thea)and about50species.Nakai(1940)divided Camellia to4 genera(Camellia,Camelliastrum,Thea and Theopsis)and about59species.J.R.Sealy(1958)re2 duced the above mentioned genera to genus Camellia and presented a tax onomic system of12sections and82 species for the first time.A fter then,Prof.H.T Chang(1981~1996)published a new system of Camel2 lia including4subgenera,22sections and about300species.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tw o systems,a new systematic synopsis of2subgenera,14sections and about119species are presented here.Sealy’s6sections and Chang’s2subgenera and2sections are recognized.The synopsis with appropriate synonym including Sealy’s1section and Chang’s2subgenera,9 sections as well as about190species are reduced together with necessary nomenclature changes.The present synopsis will provide a framew ork for discussing the tax onomic implications of recent re2 search of Camellias.The full results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M onograph of genus Camellia.K ey w ords Camellia,Systematic synopsis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8-12-01收稿,1998-12-14接受发表051云 南 植 物 研 究21卷 对山茶属的分类系统一直有不同的见解。
Sealy(1958)的系统划分12个组,在系统排列上未能揭示各类群的演化关系和进化水平。
张宏达(1981-1996)首次建立了亚属的分类等级,并将Yunnanea Hu并入本属,划分为4个亚属和22组,他强调“苞、萼不分化”是该属演化上的原始性状。
基于“花是变态的枝条”这一系统发育理论,我们认为,花有梗,小苞片螺旋状排列于花梗上,苞、萼花后宿存是原始性状,“苞、萼不分化”是花变无梗、小苞片和萼片密集排列的结果,且花后多少脱落,应属次生性状。
根据雄蕊由多数到少数、离生至不同程度合生,心皮未完全合生至合生,花柱离生到不同程度合生,子房5室至3室或仅1室发育,中轴宿存或退化为主要线索,将该属划分成两个亚属(两条演化路线)和14组,通过订正研究,种类由300余种减少到119种。
这一系统在亚属水平上归并了张宏达(H1T1Chang)系统中的原始山茶亚属Subg1Protocamellia H1T1Chang和后生山茶亚属Subg1Metacamellia H1T1Chang两个亚属,对组一级作了较多的订正归并:根椐花具梗,小苞片较多排列于花梗上,花柱离生等共同的基本特征,将金花茶组Sect1Chrysantha H1T1Chang和肋果茶组Sect1Pleurocarpus H1T1Chang并入到古茶组Sect1Archecamellia Sealy;恢复J1R1Sealy建立的Sect1C orallina概念,短蕊茶组Sect1Brachyandra H1T1Chang应归入其中;Sect1Longipedicellata H1T1Chang其模式C1longipedicellata(Hu)Chang et Fang与Sect1Longissima H1T1Chang同质,后者应予归并;秃茶组Sect1G laberrima H1T1Chang应并入茶组Sect1Thea(L1)Dyer(见闵天禄等1992); Sect1Heterogenea Sealy其花无梗,花柱离生,花萼半宿存等无疑是一个自然类群而应予恢复,张宏达发表的糙果茶组Sect1Furfuraceae H1T1Chang强调果皮粗糙,这一特征在其他组也可见到(如Sect1Camellia和Sect1Calpandria……),Sect1Pseudocamellia Sealy(限于模式及张宏达移入的C1henryana C ohen Stuart和C1trichocarpa H1T1Chang)和近来发表的原始山茶组Sect1Protocamellia H1T1Chang等3个组均应归并入Sect1Heterogenea Sealy中;金花茶组Sect1Chrysantha H1T1Chang中的C1pubipetala Wen et Huang和小黄花茶组Sect1Luteoflora H1T1Chang,花无梗,苞、萼数较多,半宿存,花柱中、下部靠合等特征与实果茶组Sect Stereocarpus相似而应并入其中;Sect1Oleifera H1T1Chang和Sect1Paracamellia Sealy并无本质区别,也应归并。
以上的订正使各类群的概念更为清楚,这一系统试图较客观地反映山茶属植物的系统发育与进化规律。
分亚属或分组检索表11明显具花梗,小苞片排列于花梗上,宿存或稀早落;萼片宿存(Ⅰ1茶亚属Subgen1Thea).21花柱离生。
31叶片宽大,长达44cm,全缘,略反卷;通常3~5朵花组成具苞片的短总状花序;雄蕊极多数,花丝近于离………………………………………………………生;子房和幼果期5心皮近于离生(I)越南茶组Sect1Piquetia 31叶片中等大或较小,具锯齿;花单生。
41小苞片(4~)5或较多;花通常较大;雌、雄蕊与花瓣近等长;雄蕊外轮花丝下半部合生;子房和幼果期先端多少浅裂(II)古茶组Sect.Archecamellia …………………………………………………………………………41小苞片0~1~2(~3);花小;雌、雄蕊短,长不超过花瓣的1/2;花丝近离生,常呈钻形,压扁;子房和幼…………………………………………………………………………果先端全缘(VI)短蕊茶组Sect.Corallina 21花柱合生。
51叶片通常较大;花较大;雄蕊3~5轮,外轮花丝基部或下部合生;果3~5室,中轴宿存。
61小苞片5~6枚,宿存;子房长圆柱状(III)柱蕊茶组Sect 1Cylindrica……………………………………………61小苞片2(~4)枚,早落或宿存;子房球形。
71花梗短而粗壮,长不超过1cm ;小苞片早落;花和果较大;中轴粗壮(IV )茶组Sect 1Thea …………………71花梗纤细,长(115~)2~315(~412)cm ;小苞片早落或宿存;花和果小;中轴纤细………………………(V )长梗茶组Sect 1Longipedicellata …………………………………………………………………………………51叶片较小;花小;雄蕊2轮,外轮花丝通常2/3以上合生;果小,仅1室发育,中轴退化。
81花瓣外面无毛;子房和花柱无毛(VII)连蕊茶组Sect 1Theopsis ………………………………………………………81通常花瓣外面被粉状微柔毛;子房和花柱被毛(VIII)毛蕊茶组Sect 1E riandria ……………………………………11花无梗;小苞片紧贴于萼片之下,苞、萼半宿存或脱落(Ⅱ.山茶亚属Subgen.C amel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