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汇总+考点大全
名著《朝花夕拾》文学常识知识点重点考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名著《朝花夕拾》文学常识知识点重点考点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7513b1804d2b160a4ec049.png)
名著《朝花夕拾》文学常识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
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
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
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
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
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
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
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
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朝花夕拾》鲁迅 名著阅读知识点及考题考点汇总 (带答案)
![《朝花夕拾》鲁迅 名著阅读知识点及考题考点汇总 (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56fb1c48d7c1c708a145a9.png)
《朝花夕拾》鲁迅名著阅读知识点及考题考点汇总(带答案)《朝花夕拾》鲁迅知识点1、名著背景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3、写作特点①首先部分散文中显示出来的鲜明的夹叙夹议的特点。
这类散文包括《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等篇。
由于使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这部分文章大都显示出比较明显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的特点。
②善于抓住事件、人物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特征,以小见大,以偏概全,去展示事件的内涵,去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去勾描人物、事件的基本面貌形态,能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4、精彩句子:①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悔改,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二十四孝图》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藤野先生》5、经典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
(完整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
![(完整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5c539913169a4517623a351.png)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及练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内容精要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
![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42742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7.png)
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朝花夕拾〉必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就是鲁迅把自己小时候到青年时期的一些经历、人物、故事等整理成了这些文章。
②重要程度:在语文这个学科里,那可太重要了。
这是了解鲁迅这个人、他的思想成长过程、当时社会情况的重要途径,而且它是经典中的经典,语文考试里经常考啊。
③前置知识:你得大概了解一下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像清朝刚灭亡,民国那会儿挺乱的这种大环境。
还得对一些基本的叙事散文的特点有个概念,知道文章怎么记述事情、怎么表达情感啥的。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不少呢。
在作文写作里,你可以学习鲁迅的表达方法,把自己的回忆什么的写得生动有趣又深刻。
你要是读多了《朝花夕拾》,在阅读理解考到类似回忆性散文的时候,你能更更好地理解和解答。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语文文学作品类里头,《朝花夕拾》就是非常耀眼的一颗星。
它跟很多鲁迅其他的作品或者同时期文学作品都有关联。
②关联知识:和鲁迅的小说,像《呐喊》什么的有关系,因为都是鲁迅表达他思想的不同载体。
还和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系,那时候很多人在探索国家民族的命运啊。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我觉得中等偏上。
难点在于理解鲁迅在表面故事下头隐藏的深层思想,还有他笔下那些形象背后的复杂意味。
关键点呢就是要抓住那些关键的故事、人物和鲁迅对他们的描写态度。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超级重要,经常从里面选取文段当阅读理解,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有时候还考里面一些生僻字的读音啊或者某些段落的赏析。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时候,中国刚经历变化,从封建王朝走到动荡的民国。
社会上好多旧思想还有残留,同时新思想不断冲击。
他小时候经历了大家庭的各种事情,比如父权啦,旧教育制度啦。
这些经历对他影响很大,都写在这书里了。
就好比你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里有些老传统不合理,那你肯定印象深刻,鲁迅也是这样。
《朝花夕拾》名著考点知识汇总
![《朝花夕拾》名著考点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9f236d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7.png)
《朝花夕拾》名著考点知识汇总名著阅读《朝花夕拾》1、《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写于1926 年,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名为<<旧事重提>>。
作者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是“鲁迅中年时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
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3、请用一句话概括《朝花夕拾》的内容(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4、《朝花夕拾》共十篇,分别简要概括主题《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的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小时候的保姆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感受)《父亲的病》——(揭露了庸医害人的实质)《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生活,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藤野先生》——(写与最使作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交往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范爱农》——(追叙作者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5、朝花夕拾》中六个主要人物形象: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长妈妈:——勤劳质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藤野先生:——严谨认真,平等待人,毫无民族偏见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妥协懦弱父亲:——严厉、慈爱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6、温馨的回忆表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五猖会》中孩子们买“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无常》一文中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就放他儿子还阳片刻.理性的批判表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让孩子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书;《五猖会》中去看赛回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及练习题
![《朝花夕拾》知识点整理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167fccab14e852458fb57d1.png)
初一名著复习讲义《朝花夕拾》一、内容主旨篇名、人物、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朝花夕拾(全篇概括):《朝花夕拾》是鲁迅在中年时期写的一本短篇文章集。
里面的文章都是记录了他童年与青年时的发生的事情。
其中最多的就是在他家乡时的回忆。
在叙述事件时,加入了许多讽刺、批评、批判,对反动、封建的势力进行尖锐地批评与嘲讽。
表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是又有朴实善良的爱。
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父亲:鲁迅并不记恨父亲儿时强迫他给他带来的迷惑,而且忏悔自己没能让父亲安静的死去。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考点梳理与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7d906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f.png)
七上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一)知识梳理【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作品详情】《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内容导图】【人物分析】《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以及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朝花夕拾》常考知识点梳理
![《朝花夕拾》常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3b9a23b9d528ea80c77912.png)
《朝花夕拾》常考知识点梳理一 . 《朝花夕拾》复习要点1.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写于 1926 年,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名为《旧事重提》。
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在《朝花夕拾》的 10 篇文章中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
(补充:散文 10 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3. 作者在《朝花夕拾》中全用第一人称叙事。
4.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共收入 10 篇散文。
5. 《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的经历与体验”。
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
6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有: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狗猫鼠》中,猫是的象征,的化身。
(补充: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
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7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朝花夕拾》常见考点+考点练习
![《朝花夕拾》常见考点+考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38ebd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2.png)
初中语文名著《朝花夕拾》常见考点+考点练习常见考点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0、“好。
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
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朝花夕拾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
![朝花夕拾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64fb42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a.png)
朝花夕拾中考必考知识点归纳一、知识概述《朝花夕拾》①基本定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章。
就像鲁迅打开他记忆的小盒子,把那些或有趣或深刻的事情拿出来给大家看。
②重要程度:在语文学科里,那可相当重要。
它能让我们通过鲁迅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还能学习鲁迅高超的写作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③前置知识:得大概知道鲁迅得一些基本情况,比如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还得有点基本的历史知识,能明白他写作的那个时代大概是咋回事。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有助于我们写作文。
从里面能借鉴不少描写人、事、物跟景的方法。
而且能通过阅读它,培养我们对旧时代文化和社会的认知与思考能力。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文学领域里,这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现代文学名著这类目中。
②关联知识:和鲁迅其他的杂文、小说有联系,都说的是那个时代相关的事儿。
与当时的历史知识、文学思潮也关联紧密。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有的地方不太好懂,像有些描写童年的事里夹杂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比较隐晦。
- 关键点:要理解文章背后要表达的深沉思想,通过童年趣事等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中考经常考。
- 考查方式:有考文中某个细节,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里有哪些有趣的动植物;也考人物形象分析,像阿长的性格特点;还考主题思想,问从某篇文章中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三、详细讲解(按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创作背景:鲁迅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旧的封建制度还在苟延残喘,新的思想在萌发冲击。
他通过回忆自己的过去,来揭示那个时代的黑暗、愚昧,也想唤起民众的觉醒。
就好比我从老家的一些旧习俗里,能看到以前人们传统守旧的思想,鲁迅从他的经历里看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然后写出来警醒大家。
- 时代特征:那时候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思想,对很多人的毒害很深,愚昧迷信现象也很常见。
部编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1
![部编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1](https://img.taocdn.com/s3/m/0c688f43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a.png)
1.作者简介: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宏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运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呼喊》《彷徨》等。
2.全书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后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
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是鲁迅回忆童年, 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文字。
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忱。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家乡的缘由是。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这个学堂四天教授,一天教授,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宠爱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 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答案:躲避流言和中伤, 水师学堂, 英文, 中文, 乌烟瘴气, 矿路学堂, 《天演论》5), “在百静中,我好像头里要伸出很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父亲却要我,让我感到苦痛,表现了无知,含蓄地批判了的不合理。
答案:五猖会, 热切渴望着五猖会, 却在我要走的时候叫我背《鉴略》, 无知, 封建教化制度6), 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黑无常又叫,人们宠爱的是。
7初中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
![7初中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aaad7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4.png)
(4)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终日借酒浇愁,最终溺死。
性格特点: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人孤傲,正直爱国,倔强耿介,愤世嫉俗,认真负责,不能容于当时的社会。
衍太太
①鲁迅父亲弥留之际,她让鲁迅在一旁大声叫喊父亲,增加病人临终的痛苦。
(3)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
(4)揭露封建家长制度的《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发生的波折,控诉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5)描述迷信传说中勾魂使者的《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6)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庸医陈莲河等
第一个名医叶天士,出诊费很高,药引难得,周旋两年以后却对父亲的病束手无策。第二个名医陈莲河诊金是一元四角,开滑稽的药方,四处招摇撞骗。治疗多日之后,父亲的病依然毫无起色。
性格特点:道貌岸然,狡猾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招摇撞骗、草菅人命。
范爱农
(1)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和鲁迅发生争执。
(2)他因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在故乡受到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只好躲在乡下教书。与鲁迅在故乡的酒楼重逢,两人叙谈各自经历。
本
书
共
10
篇
散
文
(1)对暴虐者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对弱小者的同情和暴虐者的憎恨。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2)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刻画了一位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421d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4.png)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导入】名著阅读能够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可以丰富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的理解能力、提高人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人们的阅读能力。
但是很多刚升入初中,对名著阅读茫然无措,不重视名著阅读,只看名著梗概应付了事,到初三的时候又没有时间阅读,导致中考时名著阅读失分。
【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一、篇目名称(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注意:篇目名称一定要会写,是常考点。
注意易错字:“琐”“猖”“藤”。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三、作者人生经历梳理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答:《狗·猫·鼠》2.作者仇猫的原因有哪些?答:(1)性情与别的猛兽不同,捕食定要尽情玩弄,待玩腻了在吃,与人们的坏脾气相同。
(2)天生一副媚态。
(3)在交配时嗷叫,令人心烦;(4)吃了“我”心爱的隐鼠,虽然后来证实非猫所害,但“我”是不会对猫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3.《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是?答:“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4.隐鼠的结局是怎样的?答:“我”认为是被长妈妈一脚踏死的。
5.《狗·猫·鼠》一文是针对谁的攻击引发的用意何在?答:“暴虐者”。
充分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之情。
【知识重点】一、主要内容梳理:①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
②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第一:猫喜欢玩弄猎物(会把猎物抓了放,放了抓,直到玩腻了才吃掉)。
初中名著《朝花夕拾》必考点汇总,附填空选择简答练习!
![初中名著《朝花夕拾》必考点汇总,附填空选择简答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0e1d2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0.png)
初中名著《朝花夕拾》必考点汇总,附填空选择简答练习!考点汇总一、内容摘要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琐记》《五猖会》、《藤野先生》、《无常》、《范爱农》《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中考名著朝花夕拾知识点
![中考名著朝花夕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f0ac8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6f.png)
《朝花夕拾》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 Q 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写作背景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尽管生活艰苦,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 年9 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 1927 年出版。
三、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知识点汇总+考点分析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分类概况及主题明晰1.《狗•猫•鼠》(1)概况: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主题分析:《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1)概况: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2)主题分析: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1)概况: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
(2)主题分析: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4.《五猖会》(1)概况: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2)主题分析: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1)概况: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2)主题分析: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概况: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2)主题分析: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1)概况: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
(2)主题分析: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1)概况: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2)主题分析: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1)概况: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2)主题分析: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1)概况: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2)主题分析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父亲和衍太太。
1.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3.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
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4.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
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
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5.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
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四、主题归纳1、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狗·猫·鼠》例如写动物们开会商议如何左迎接大象的故事和祖母跟同“我”讲述关于猫的故事,都充满童心;其中也体现“我”喜欢小动物。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儿童的乐园”③《无常》中表现“我”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
④《五猖会》我对观看五猖会怀着急切兴奋的心情。
2、压抑伤害的现实世界①《五猖会》“背书”一段中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②《琐记》为逃避偷东西的流言到中西学堂学习。
③《二十四孝图》控诉了封建教育对童心的毒害和扭曲。
④《范爱农》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3、探求抉择的人生道路①《琐记》求学的过程②《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使“我”立志学医救人。
③《藤野先生》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
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
4、揭露批判的社会现实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②《狗·猫·鼠》讽刺了“名人教授”,表达了对暴虐者的憎恨。
③《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④《无常》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⑤《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艺术手法1. 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 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猫•狗•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 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考点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封建孝道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小学生粗粗的《儿童世界》与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汉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猖会》。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急于看戏,父亲却要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生人走阴。
7、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山海经》,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长妈妈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