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从生产性到育人性_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从生产性到育人性_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一、介绍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劳动教育的目标由简单的生产性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本文将探讨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以及这些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劳动教育主要侧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种劳动教育强调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工匠和农民。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仅注重培养生产力。
三、中世纪的工匠学徒制度在中世纪,工匠学徒制度的出现使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学徒制度要求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术,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关于伦理和道德的教育内容。
这种劳动教育模式将技术培训与个体的德育相结合,培养了更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四、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在十九世纪对劳动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向专门化和分工,以满足工业化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
这种劳动教育的变革使得劳动者在生产环节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也使得劳动者的技能集中在特定领域,缺乏综合性的能力。
五、泰勒主义和职业教育的兴起在20世纪初,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劳动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勒主义通过将劳动力分解为简单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但也忽视了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发展。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兴起强调了劳动者的实践技能培养,但依然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六、人本主义和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在20世纪后期,人本主义理念开始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尊严,提倡培养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基于这一理念,劳动教育正逐渐从单纯的生产性教育转变为一种注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性教育。
现代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者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学前教育史第七章
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一、前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1、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产生于原始家庭2、在远古社会的前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幼儿教育形式二、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三、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四、军事民主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1、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包括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儿童是公育公养的,教育目的是为稳定一个家庭的生存繁衍、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形式和内容是同社会生活、生活劳动紧密结合,带有明显的原始性、简单性、家族性、远古时期的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远古时期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迹象。
五、简答题1、简述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的分期(1)前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2)母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3)父氏族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4)军事民主制社会时期的学前教育2、简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情况(1)家长由男子担任,儿童的教育则由父亲为主的大家庭来承担(2)具体由大家庭中成年妇女一起共同照管幼小男女儿童,这一时期的每个儿童都被视为全家族未来的成员(3)儿童一般自幼开始从旁边观察成年人的生产劳动,并在游戏中逐步模仿,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学会生活经验和劳动技巧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一、古埃及的学前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从内容上看,其特点是实践性、职业性2、古代埃及学前教育从形式上看,其特点是多样性、等级性3、古代埃及学前教育的形式有家庭教育、宫廷教育4、古代埃及为培养一般文秘人员而开办的学校是文士学校二、古希伯来的学前教育1、古代希伯来学前教育发展的两个时期是家庭教育时期和会堂教育时期2、古代希伯来人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3、重视学前教育并希望它承担民族救亡和传统继承任务的古代东方人是希伯来人三、古印度的学前教育1、古印度首陀罗这一种姓的孩子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权2、种性制度是古代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3、古印度婆罗门教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送《吠陀经》4、古印度佛教的幼儿教育主要有寺庵教育和家庭教育5、学前教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古印度6、学前教育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的国家是古印度四、名词解释1、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内在动力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一、古希腊的学前教育1、斯巴达的学前教育(1)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是对幼儿的体质十分重视、教育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2)为保证新生一代体质的强健,只准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成年男子结婚和生育的国家是斯巴达(3)古代家庭教育中,斯巴达人注意培养孩子们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思想品德(4)认为任何儿童都是国家的财富,对他们教育是国家的职责的是斯巴达2、雅典的学前教育(1)雅典的学前教育,国家不严格控制,由父母对7岁前的子女进行养护和教育(2)学前教育呈现“家庭化、自主化、多样化”显著特点是雅典(3)在古代西方,对年轻一代不仅强调对体育和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智育和美育,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雅典人(4)雅典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把他视为培养城邦合格公民的有效工具(5)古希腊雅典的学前教育方法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1、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1)实施“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是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学前教育(2)古罗马承袭希腊方式的教育体系,培养雄辩家成为共和时期的教育的主要目的(3)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普遍由家庭负责(4)古罗马共和国后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雄辩家,学前教育中儿童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2、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三、名词解释1、司法审查:人民法院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国家司法活动第四节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1、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的人是柏拉图2、最早论述学前教育思想家的是柏拉图3、柏拉图提出了儿童的心灵与体质和谐发展的观点4、主张任何人都得过集体公共生活,首先提出优生优育问题的教育家是柏拉图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1、西方教育史上提出“胎教”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2、亚里士多德将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出生—7岁为学前教育时期、7—4岁为初等教育时期、14—21岁为中国等教育时期3、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4、“效法自然”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5、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意见,5岁至7岁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良好习惯的养成6、提出“品德习惯培养说”的教育家是亚里士多德7、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是亚里士多德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1、把培养道德高尚,精于演说的雄辩家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的是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2、昆体良在书中第一章就提出“当儿子刚一出生的时候,但愿父亲的首先对她寄予最大的希望,这样才会一开始就精心的关他的成长。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
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
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
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国家。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2)都重视体育训练。
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严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3)教育体制都比较完善。
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规范。
不同点:(1)教育管理者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雅典的教育虽然国家重视,但并不完全控制和完全干预教育细节,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因此私人办学比较兴盛。
(2)教育类别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又称为武士教育,雅典教育又称为公民教育。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教育史为了培养武士,雅典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技艺和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内容则是多样化的,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
古希腊“三哲”1、苏格拉底“产婆术”含义:“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也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法。
第二章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学前教育[23页]
外国学前教育史
21世纪学前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二、政治观和哲学观
外国学前教育史
《理想国》中的三个著名比喻 “日喻”、“线喻”和“洞喻”
柏拉图是欧洲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鼻祖。他在青年时代学习过赫 拉克利特的哲学,后来又受到毕达哥拉斯灵魂不灭的思想影响。这使 他在本体论上,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认为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和 理念世界组成的。
21世纪学前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外国学前教育史
外国学前教育史
主编:祝贺
21世纪学前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二章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古希腊学前教育概况 古罗马学前教育概况 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21世纪学前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本章导航
● 古希腊与古罗马学前教育概况 ● 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影响 ● 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影响 ● 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影响
二、教育思想及理论基础
外国学前教育史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和政治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源泉与理论基础。在哲学上, 他承认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批评了柏拉图唯心主义的哲学论调,认为事 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质料是不断发展的,但受形式的作用才现实化。他 承认自然界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但又认为发展的动力来自神的“第一次 推动”。在认识论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 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源泉。概念是由感觉产生的,是知识的高级 阶段。但他又指出真理只有通过理性活动才能获得。这些都体现了他在认识 论上的矛盾之处。
21世纪学前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三、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任务 学前教育的管理 学前教育的分期及内容
第三章 古罗马的教育
2.关于“人道”的教育思想
所谓人道,是指为人之道。 他认为要尽为人之道,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1)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 (2)以同情、仁爱、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3)只有具备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因为只 有他们才能尽为人之道。因此,教育必须高度重视 道德品质的培养。
由于战争的原因,《雄辩术原理》一度失传,直到 1416年被意大利学者重新发现,才又流行于世。文 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的学者和教育家大都从该书中吸 取了许多营养,并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我爱昆体良更甚 于几乎所有其他教育权威,因为他既是教师,也是 模范的雄辩家,即是说,他是以理论和实践的最灵 巧的结合进行教育的。”
资料3:古罗马教育概况
图1:古代罗马学校的教学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198P.Graves,1919)
二、堂区学校
一般由教士或其它教会人员负责,招收 7-20 岁的 男青年入学(少数学校也招女生),学校的课程以 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也进行读、写、算及简单 的世俗知识的教学。
希腊文法、拉丁文法 背诵 希腊文法学家、 拉丁文法学家
文法 能力
3-5 年
演说 5年 修辞学、辩证法、法律、模仿、 希腊文或拉丁 家 以上 数学、天文、几何、伦 练习 文修辞学家 理、音乐以及风土人情
2.帝国时期的教育
首先,加强了对初等教育的监督和控制,并把 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
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为培养忠于帝国的官吏 和顺民; 再次,提高教师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权,教师由 政府任命。
资料5:学校教育的优越性
1.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赞扬—鞭策,批评—警戒;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幼儿教育
(一)生平和教育著作 (二)论教育1.家庭环境的影响 2.及早接受教育的原则 3.游戏的作用 4.幼儿智育的学习 5.对教师的要求 6.关于体罚
(一)生平和代表作 (二)学前教育思想
1.学前教育的任务 2.学前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和内容的选择
柏拉图是西方古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更是 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他首次提出了有关教育的许多重要问题,对后 世各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并 提出教育是受教育个体和社会互相影响的互动过程的观点,进而提出儿 童公育的思想。他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重视优生优育;主 张分阶段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他提出慎选故事内容、音乐素材和游戏 内容,主张身心和谐发展。所有这些观点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无 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作为奴隶主阶层出身的教育家、思想家, 柏拉图的教育观点同时带有诸多保守、落后的迷信色彩。
二、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他在《政治学》和《伦理学》
两部著作中集中阐述了其教育理论和幼儿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三)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四)论教育的年龄分期 (五)论幼儿教育
三、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律师、演说家和教育家。他经过长期的实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是最早提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亚 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首次论述“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教育立法” 思想的教育家;昆体良是西方教学论的奠基人,他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 和理论研究,在幼儿教育的问题上提出了教育和教学方面的许多有益主 张。三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欧洲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第4章 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
教育家。
学园,是当时希腊第一所高等学府和研究中心,
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存在数百年。
核心观点
洞穴喻——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 理想国家的构成
治国者:智慧的哲学家 护卫者:勇敢的军人 生意人:节制的手工业者和农民
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 教育内容——“四艺”
(一)毕达哥拉斯
BC580-500年,Pythagoras
出生在希腊东部的萨摩斯岛
父亲是富商,青少年时期广泛接触各地文化 49岁返乡,开办学校讲学 在意大利建立兼具学术、教育和宗教性质的团体 《金言》
教育思想
哲学观点——灵魂学说
(灵魂不朽、灵魂轮回、灵魂净化)
教育目的——净化灵魂,基本途径就是学习数学。
(3)文法学校。学习写作、音乐、数学、体育等。
(4)修辞学校。是直接培养雄辩家的机构,学习 辩证法、伦理学、物理学等。
教学方法 (1)反对体罚,强调运用奖励的方法。
体罚是一种残忍的行为,是一种凌辱; 如果孩子的倾向卑劣不能以申斥纠正,他对体罚
也会习以为常; 幼年时使用体罚,到了青年期就更难于驾驭; 体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
(1)0-7岁,体育为主; (2)7-14岁,道德和初步的理性发展为主; (3)14-21岁,理性发展为主。
实施条件:
(1)闲暇。即不为生计而操劳 (2)自由学科。即非功利性的学科
(如哲学、逻辑学、音乐等)
柏 拉 图 ——理性思辩 亚里士多德 ——科学实证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
“吾爱吾师,但吾犹爱真理”,批判柏拉图
古代西方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体系
古代西方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体系古代西方文化是指欧洲、地中海地区以及近东地区的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文明。
从教育和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古代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希腊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体系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文化中,教育和知识体系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视。
在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的古代希腊,人们普遍接受教育,从小就接受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训练,这被视为是入门级的教育。
而在古希腊的城邦中,一些理事会负责监督教育,经常邀请知名学者进行演讲和辩论。
这种知识传承的方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歧义学派,在这一哲学流派中,学生和老师进行辩论的方式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视。
歧义学派除了注重论证和辩论,还专注于逻辑学、语音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世纪。
在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著名的柏拉图学派兴起,这一学派对于道德、政治、形而上学等学科的研究被视为是古代希腊智慧的高峰。
柏拉图学派所倡导的哲学思想被称为理性主义,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靠理性而非感性来获得的,这一思想影响至今。
二、古罗马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体系古罗马文化延续了古希腊文化对于教育和知识体系的传承。
在古罗马,人们认为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所以遗留下来的教育理念包括了很多保守的思想,例如道德、纪律、等级等,这被称为柏拉图主义。
古罗马的教育机构分为两种:拉丁文学校和训练学校。
拉丁文学校是对于文化精英们的学校,培养的是知识和才华出色的人才。
而训练学校则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军事和政治潜力的未来精英。
在罗马时期,知识的传承被视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事情,例如知名学者拉布莱西乌斯就在他的著作《罗马史》中大量涉及了不少希腊的哲学思想,标志着古希腊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三、基督教文化的教育和知识体系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公元1世纪初开始直到今天,它一直处于西方文化的核心位置。
在这一文化中,教育和知识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的教育和知识体系融合了许多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例如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外国教育史-古代史
三 、古罗马教育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西塞罗、 昆体良、奥古斯丁)
共和 早期
典型的农业城邦国家
家庭既是社会的基层组织 ,又是教育儿童的中心 内容: 1.农业生产的知识和经验;2.军事方面的知识技能; 3.利用民谣 、诗歌以及《十二铜表法》对儿女进行简单的 家庭教育 读写教育 培养目标: 既是合格的农夫 ,又是勇敢的士兵 核心: 道德-公民教育
完备)
教区学校-位置(牧师所在村落) 、设施(规模较小,设备简陋) 、
内容( 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主要学习内容: 以《圣经》为主的神学和“七艺 ”; 以基督教的教义作为最
基本的教育 、教学内容
基督教教育
对教育的评价: 1.局限性- 内容宗教中心; 管教过于严格 2.优点-保存古代文化 ,发展封建文化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1.社会作用 ,对于巩固女里住政治统治起着巨大地作用
教育的 2.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
作用论 3.重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
习惯和理性
论体、德、智 、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主要内容: 1.体育- 目的
2.道德教育- 目的 3.智育- 内容、 目的 4.音乐教育-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原因、 目的
《理想国》 中
的教育观
教育 读写算等 体系 尤其重视体操和音乐
高等教育: 四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20); 发展
智慧阶段(20-30); 继续学习阶段(30-35)-哲学 王(50左右) 特点: 1. 以英才教育为中心 ,是一种领袖教育 , 以培养国
家领袖为目的;2.实施考核 ,层层淘汰 ,保证少数体、智、
教育史教案-5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教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罗马共和政体时期的学校教育。
教学重点斯巴达、雅典的教育特点。
教学难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特点课堂教学创新点1.通过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分享与讨论。
2.推荐教育名著和中外教育史中涉及的教育家,在学习教育史理论的同时拓展知识面,深层次了解教育。
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多媒体、PPT、Tronclass;《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思政元素体现及切入点从片面教育和全面教育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作为片面教育代表的斯巴达教育的特点,和作为全面教育代表的雅典教育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各自的利弊,并围绕当代社会的片面教育和全面教育,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总结并分析“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一、斯巴达的教育1.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2.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2)教育目的:身体健壮的武士,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3)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以及骑马、游泳、击剑等(4)教育方法:惩罚二、雅典的教育1.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2.雅典教育的特点(1)教育主体: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2)教育目的: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3)教育内容: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4)教育方法: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罚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的制度化程度更高一些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1、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据统治地位,音乐教师和体操教师的地位下降。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智育几乎完全挤掉了体育与美育2、中等教育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馆的位置,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文法和修辞,还包括算术和几何3、高等教育方面,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日益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哲学和修辞学校的兴盛。
第三章古罗马的教育
古希腊的历史结束后,古罗马崛起。古罗马是继古希腊 后西方又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希腊人喜欢沉思,注重理论,因此哲学家辈出,生活在 理想主义时代;而罗马人擅长实际,法政人才甚多,而道 路建筑、桥梁搭盖与罗马式宫殿等,都是罗马民族留下来 的文化遗产。 罗马在共和时期就挑选了希腊辩士所看重的雄辩学说, 一来比较实用,二来适合于共和政体之下人民的口味。因 此,雄辩家、演说家便成了罗马人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人 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百家讲坛风采
三、评价
1.贡献 昆体良集古希腊罗马教育经验之大成,在着重阐 述演说家培养问题时,对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 有价值的简介,为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教学理论 奠定了基础。 2.局限 昆体良作为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 教育思想中有不少消极错误的东西,应加以历史 的分析和判断。
思考
古罗马培养雄辩家(演说家)的教育, 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第一节 古罗马教育概况
一、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奴隶制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落后 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尚未出现学校,家庭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 记诵《十二铜表法》
2.共和后期 1)通过侵略扩张,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2)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杰出的演说家为目的 3)仿照希腊教育形式建立学校 初等教育:罗马小学 读、写、算 中等教育:文法学校 希腊文、拉丁文 高等教育:修辞学校 修辞学、哲学、法律、数 学、天文、音乐等,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5.论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 昆体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 根据差异调适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成功的重要方法 2)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 班组教学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的源头
2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
1.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措施; 2.学前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 3.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4.教育的等级性。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
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思 想意识;
缺陷 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的智慧和个性
二、雅典的学前教育
雅典记载于册的历史长达 3000多年,被誉为“西方文 明的摇篮”。 雅典也是欧洲 哲学的发源地,对欧洲以及 世界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一大批历史伟人,被称为民 主的起源地。
(一)社会背景
地理位置:雅典三面临海,地形少平原多山地,不便于发展种植 业与畜牧业。
经济:有良好的海运条件,便于航海和商业贸易,遂以海洋贸易 为主。先进的东方文化源源不断地流入,促进了雅典科学文化的 发展。
政治:公元前6世纪末,确立了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体,雅典全 体公民都有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二)教育特点
1.教育目的:雅典的教育与其民主政体及社会需要相适应,培养目 标具有多方面性。不仅要培养英勇善战,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 培养具有成为有文化知识的政治家、能言善辩的思想家、精明能 干的商人和善于出谋划策的国家上层统治人才。
4.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性格教育
在教育场中,除严格的军事训练外,尤为注重性格教育。儿童们终年 赤足,严冬只许以单衣裹身;此外用石板做枕头,以芦苇当垫褥,吃的 常常只有稀粥清汤。为了锻炼或考验儿童的忍耐力、意志力,还常 令他们做苦工;或借敬神之名,在神庙前对年轻人进行鞭笞。
(三)评价
斯巴达教育在造就全心全意为了国家的无敌战士的主要目标方面 无疑是成功的。他们训练了年青一代坚强、不怕苦和服从纪律的 品性。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
西方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历史演变古典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德育原则: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针对当时诡辩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谈,提出了“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主张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但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
方法特点:碎片化的形式存在,没有系统的论述,零散而丰富的存现在思想家的论著中。
比如普罗泰戈拉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德行,从学生时代就应该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培养公正、节制和虔诚的品质,对于那些不学习不接受教诲养成恶习的人,可以采用怒斥、训诫以及法律制裁的方法,以示警戒。
(早期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即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对学生进行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炼,以求学生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格。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把知识与道德等同起来,认为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
美德由教育而来,教育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是“精神助产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
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也不直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错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使对方不得不承认答案的荒谬和处于自相矛盾的地步。
这样交相争辩,最后迫使对方承认无知,并从引导和暗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寻找正确答案。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人生追求至善,及人的心灵合乎德性的活动。
道德教育只能通过训练养成习惯。
人们达善成德的方法在于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他说“理智的德性,是由于训练产生和增长的(必须经过时间和经验),道德的德行是习惯的结果”,“一切德性通过习惯而生成,通过习惯而毁灭”,这种“品德——习惯”的教化方式在西方的德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西方学前教育的不同
从出生到5岁(2~2.5岁时达到顶峰)
感觉的敏感期
1岁多到4岁左右
秩序的敏感期
在出生后2个月到8岁
语言的敏感情
从出生到6岁
动作的敏感期
二 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萌芽
1.古代胎教理论 古人有言:“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己谨其所感” 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王守仁强调教育遵循儿童天性
(二)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诞生
1.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他是“活教育”思想的发起者。“活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还设计“五指活动”,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做中教, 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2.张宗麟的学前教育思想
提出将幼稚教育运动转向劳苦大众的队伍,提出平民子女也应受 到教育。
第一时期
出生至7岁
儿童出生前的胎教
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教育
第二时期
7~14岁
5~7岁的儿童教育
第三时期
14~21岁
• (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学前教育理论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顺其自然,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效法自然”原则 注: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指学前教育
年龄 0~6岁 6~12岁 12~18岁 18~24岁
教育机构 母育学校 小学 拉丁学校 大学
2.卢梭的教育思想
首要目标是保护儿童的善良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 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发展阶段 0~5岁 5~12岁 12~15岁 15~20岁
教育重点 身体养护 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 知识教育 道德,宗教,情感的教育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前教育学阶段
2.独立形式态的教育学阶段
3.教育学学科形式阶段
前教学阶段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低:‘美德是否可教’
古罗马、昆体良、《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1.英国:培根《伦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已经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科学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2.夸美纽斯《大教学伦》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
3 .1693年美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1762年法国:卢梭《爱睨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瑞士: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天竺德》“人类教育心里变化”
1717年德国:普鲁斯王朝颁发了世界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教育学科形式时期: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正式为一门学科是教育学学科形式的标志,“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主张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倡导的现代教育学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教学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克伯屈《设计教育法》
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个人经验增长3、教育是生活4、学校的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5、教育教学中心不再以教师为中心6、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
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先秦时期的《学记》。
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正式为一门学科是教育学学科形式的标志。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
教师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师的起源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依靠口头传统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后代。
这种传授知识的角色可以被视为最早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教师的角色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二、教师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在古代,教育主要由家庭和宗教机构承担。
家长和长辈在家庭中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他们传授孩子们基本的道德、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宗教机构则负责传授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
2.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教育开始向公共领域扩展。
在古希腊,有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成立了学派,他们的学生被称为弟子,这种师徒制度成为了古代教育的一种形式。
古罗马则建立了公共学校,为公民提供教育机会。
3. 中世纪教育在中世纪,教育主要由教会掌控。
教会创办了修道院学校和大学,培养了许多学者和教育家。
教会的教育体系注重宗教教育和神学研究。
4.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开始重视人文主义和个体发展。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
这一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如伊拉斯谟和孔子。
5.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国家开始建立普及教育的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
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化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三、教师的角色与责任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模范。
教师的角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者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们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匡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2. 辅导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辅导员的角色。
他们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问题,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匡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学习能力。
3. 管理者教师在课堂上负责管理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环境。
2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2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明。
在这两个文明中,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具有显著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分别探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并对比两者的异同。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其发展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智慧、勇敢、节制等品质的公民。
在这种背景下,古希腊的学前教育注重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在古希腊的学前教育中,孩子们在家中接受早期教育,学习语言、计算和基本的读写能力。
随后,他们进入被称为“ergon”的学校,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
古希腊的幼儿园和现代的幼儿园有所不同,它更像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地方,年龄不同的孩子可以在这里共同学习、玩耍和受教育。
古希腊的学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音乐、诗歌、数学、天文和哲学等。
教师由父母或者智者担任,他们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孩子们通过讨论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相比之下,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在古罗马,教育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具,用于培养具有领导力、勇敢和忠诚的公民。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部分。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实际的训练,如家务管理、农活和手工艺等。
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们学习阅读、写作、算术和道德哲学等。
古罗马的幼儿园类似于现代的小学,孩子们按照年龄分组,学习统一的教学内容。
古罗马的学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语法、音乐、数学、修辞和道德哲学等。
教师主要由父母或者奴隶担任,他们采用权威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孩子们严格遵守规则和秩序。
这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性和服从精神。
对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古希腊的教育更注重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而古罗马的教育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教育理念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
教育理念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教育一直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代都涌现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和方法不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教育理念传承的历史经验以及对当代的启示。
一、古代教育理念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理念注重全人发展。
在古希腊,教育被视为塑造公民和培养优秀领导者的手段。
通过学习音乐、体育和哲学等课程,学生被培养为思考独立、身心健康的公民。
古罗马则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军事技能、法律和公共事务的教育。
他们相信技能培训可以造就社会发展所需的才能人才。
2. 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中国古代教育注重思想与道德的培养。
孔子被尊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疆”的观念,强调个体应该通过教育来成为有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1. 进步主义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的美国,着重强调个体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实践。
该教育理念推动了学校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社会重建主义教育社会重建主义教育关注社会正义和平等。
它强调教育应服务于社会的改革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这一理念激发了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包容性教育方式的探索。
三、历史经验与当代启示1. 打造多元化教育体系历史经验表明,教育理念的传承需要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拥抱多元文化,尊重不同个体的背景和特点,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
2.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当代社会变化迅速,学生需要培养适应变革的能力。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富有创造力,并具备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 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民意识教育理念的传承也需要关注社会正义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学生应该被引导成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公民。
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一、古希腊的学前教育
(二)雅典的学教育
雅典的教育除了军事、体育以外,还具 有较多的智育成分。雅典的儿童出生后,也 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 残疾或不健康者弃置野外任其死去,或交给 奴隶们抚养并被视为奴隶的后代,只有健壮 者才会被留下由家庭养育。
二、古罗马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王政时期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简史
古代西方国家的学 前教育
希腊是希腊人对他们所生活居住地区的通称,在古代不 是一个国家的名称。通过对东方先进文化遗产的吸收,希腊 文明得以在巨人的肩上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就。
一、古希腊的学前教育
(一)斯巴达的学前教育
在斯巴达,儿童归国家所有,是国家的 财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国家的职责。7岁 的男孩进入国家的训练所,经受心魄和筋骨 的磨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 机警和服从的品质。在斯巴达对女孩也同样 采取军事体育训练。
二、古罗马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
2.共和后期的学前教育
共和后期,古罗马学前教育还增加了希腊语初步知识、 简单字母书写等内容,为幼儿进一步学习做准备。除父母 须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外,每个家族都要选出一位品行端 正的长辈主管幼儿教育。在其指导下,孩子们的学习、工 作、娱乐都得到适当的安排。
二、古罗马时期的学前教育
(三)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随着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盛帝国 的建立。家庭幼儿教育的性质、内容和方法 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由父母自己教育子女, 而此时,贵族们忙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 无暇照顾子女,家庭中便出现了乳母和希腊 保姆及希腊教仆,他们共同照管孩子。
学前教育简史
谢谢观看!!
王政时期学校尚未出现,家庭教育是主 要的教育形式。父亲在家庭中有着绝对权威。 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中,母亲扮演了重要角色。 7岁以后,女孩继续跟随母亲学习家务,男 孩则跟随父亲学习耕作技术、骑马、角力、 游泳及使用武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
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
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
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国家。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2)都重视体育训练。
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严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3)教育体制都比较完善。
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规范。
不同点:(1)教育管理者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雅典的教育虽然国家重视,但并不完全控制和完全干预教育细节,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因此私人办学比较兴盛。
(2)教育类别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又称为武士教育,雅典教育又称为公民教育。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教育史为了培养武士,雅典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技艺和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内容则是多样化的,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
古希腊“三哲”1、苏格拉底“产婆术”含义:“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也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法。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他以助产术来形象的比喻自己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分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讥讽指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指通过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得出自己的答案;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意义:“产婆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他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总结错误,自然而然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对西方教育教学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但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和适度范围内使用,譬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具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等等。
2、柏拉图(1)理想国《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名著。
《理想国》是柏拉图在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理想政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也表达了他的教育观。
(2)哲学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教育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这个国度里,统治者非单纯的政治家或者不问实际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利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他认为除非哲学家变成国王,或者国王或统治者能够严肃认真的研究哲学,使哲学与政治结合,排斥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
3、亚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思想:身心和谐发展、灵魂“白板说”、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法治。
4、智者派B.C.5世纪至B.C.4世纪活跃在各个城邦的一批职业教育家、演说家、作家。
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
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
智者派的产生深刻反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总结古希腊时期,教育与国家关系密切,重视人身心和谐发展,提倡道德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广泛而全面的教育内容。
古希腊的文化通过罗马人的传播而扩散到古代世界许多地区,并为后世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记得教育家吸收和借鉴,从而大大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1、城市学校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统称。
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工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起了促进作用。
2、行会教育行会是西欧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团体,它对中世纪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
行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徒制进行的。
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才能出师。
由学徒到出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一般是由行会主持,制定师徒合同、规定职业技术的要求。
行会也资助或兴办学校,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业学校,,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
自此,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技术训练代替了作坊中的学徒制度。
3、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1)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出现,西欧封建社会在11-12世纪王权日渐巩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
(2)文化条件。
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复苏;公元11世纪末-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往往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进行。
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就表现出自治的特征,教学方式上注重辩论。
其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并且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还享有一系列的特权:内部设立法庭,实现内部自治;免去兵役、缴纳赋税的义务;颁发教学特许证的权利;享有罢教、迁校的权利。
性质:中世纪大学是一所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专业性的学习机构,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并兼有跨国的性质。
它是组合而成的团体,具有行会的性质,是近代欧美大学的先驱。
评价:中世纪大学时欧洲进步的表现,是欧洲文化的缩影,为欧洲大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文、法、神、医的教学内容对基督教神学独霸讲台的一大突破;教学方式上注重辩论,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基督教学的一大突破;教学上语言、宗教上的统一,具有明显的国际色彩;尽管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落后性,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代的文明;此外,中世纪大学为当时的学者提供了舞台,孕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4、中世纪文化和教育的特点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时期,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经验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早期主要是教会教育,教育的形式包括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和堂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查理曼大帝进行教育改革,包括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
中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进行世俗性教育。
为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崛起的需要,出现了学徒制、行会学校、城市学校等教育。
最为突出的就是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先驱——中世纪大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时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
2、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
人文主义教育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主张培养“全人”,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
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如将文法学分割成文法、文学、历史三门课程等。
重视新的教学方法,重视个别差异,反对纯书本教学,主张游戏、户外实践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上,主张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同时人文主义教育还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
特点:(1)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以造就一种更富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2)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3)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的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
(4)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的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者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加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5)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解放个性,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综上可见,人本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
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取代了基督教文化,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来取代教士、顺民和骑士。
宗教改革运动用符合人性的新教取代了泯灭人性的旧教。
科学复兴运动表明知识就是力量。
这三次运动为资产阶级理想的实现,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做好了准备。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怎么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呈现的“世俗化、国家化、普及化”的特点?(1)宗教改革时期,国家的权利和宗教权利分离,教育由国家控制领导权。
(2)一般人由于厌恶宗教斗争而越来越重视今世生活,教育与世俗生活的结合更趋于紧密,学校的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教育呈现世俗性的特点。
(3)宗教改革时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时期仅局限于上层社会,而是一种更深刻、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运动,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英国的教育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目标:中等教育公立化、中小教育衔接、课程内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