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合集下载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裘锡圭先生的,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文字世界。

这本书对文字学的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一点点揭开文字神秘的面纱。

书中讲到了文字的起源,这部分内容特别有意思。

我们都知道文字不是突然就出现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裘锡圭先生通过各种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试图还原文字诞生的情景。

我就在想啊,最初的人类是怎么想到要用符号来记录事情的呢?也许是某个聪明的祖先,在狩猎回来后,想要记住自己打到了多少猎物,于是就在石头上或者树皮上划了几道杠杠。

一开始可能只是简单的划痕,但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规律,最终形成了文字。

说到文字的发展,不得不提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就拿甲骨文来说吧,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歪歪扭扭的,看起来就像是小孩子的涂鸦。

但是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奥秘。

比如“日”字,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多形象啊,就好像是人们抬头看到的太阳。

而金文呢,则显得更加规整和华丽,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有了更好的工具和技术,能够把字刻得更漂亮。

还有关于形声字的部分,让我对汉字的构成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只知道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形旁和声旁的组合也有很多讲究。

有的形旁表示的是大致的类别,有的则表示比较具体的意义;声旁有时候不仅表示读音,还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比如说“江”“河”“湖”“海”这些字,都有三点水这个形旁,表示它们都和水有关,而声旁则表示了读音的差别。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和用法。

比如说“走”这个字,在古代可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表示走路的意思,而是跑的意思。

所以如果我们读古代的文章,看到“走”字可不能理解错了。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文字的改革和规范。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

读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之《文字的分化和合并》

读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之《文字的分化和合并》

文化长廊读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之《文字的分化和合并》杨立杰 青岛大学摘 要: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是一部关于汉字的经典之作,在文字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就《文字的分化和合并》一章,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是关于汉字的合并与分化问题,二是关于同源字、同源词问题。

关键词:《文字学概要》;分化与合并;同源字;同源词作者简介:杨立杰(1993-),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青岛大学2016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96-01一、关于汉字的分化和合并(一)汉字分化的两种情况在《文字的分化和合并》一章中,裘锡圭先生从多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分散多义字职务的方法,包括:异体字分工、造跟母字仅有笔画上的细微差别的分化字、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造分化字、造跟母字在字形上没有联系的分化字四种主要方法。

基本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汉字可以表示多种含义,后来为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又造出一个或几个字来分担各个义项。

如,食物的“食”字原来有“喂食”的含义,后来在右边加一个音符“司”分化出“饲”字特地表示“喂食”的意义。

书中举的大部分例子都属于这一种情况。

另一种则与之截然不同。

人们在创造汉字时,经常会创造出两个或多个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文字,即异体字。

其中有一种异体字在创造之初代表同一个词,但随着汉语中这个词意义的增加,这组异体字的字义也增加了。

后来某一时段这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分别承担了其中某一义项,并由这个义项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意义系列。

随着分化时间的久远,意义差别越来越大,有时读音也会改变,人们便不再把它们当成异体字,而常常会被看作是毫无内在联系的两个字。

(二)注重共时与历时两种方法裘先生在第一大部分的第一小部分中通过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讲述了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四种主要方法,在第二小部分中,又补充说明了分散多义字职务的其他方法,其中一条是“用假借字来分担多义字的部分职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13级汉语言文字学王昆20130589《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摘要《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与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字:文字汉字字形一作者简介裘锡圭先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汉部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从事先、汉史的研究。

曾参加望山楚简、曾侯乙墓文字资料、郭店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和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字资料的整理考释工作。

著有《文字学概要》、《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古文字论集》、《裘锡圭自选集》、《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等,学术论文汇编《裘锡圭学术文集》于2012年出版。

二读书笔记第一章文字形成的过程(一)文字定义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称为文字。

“文字”可以指一个个的字,也可以指文字系统。

(二)文字的产生文字产生前,人们曾用文字画来记事或传递信息。

阶级社会形成前夕,原始文字才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原始文字阶段,文字和图画是长期混在一起使用的。

首先产生的是跟图画有明显界限的文字,如“大”;人、鹿这一类具体事物的象形符号随后产生,这二者称为表意字。

然后使用跟所表示的对象没有在联系的硬性规定符号的记号字产生。

随后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的假借字应运而生。

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

最后,为了克服假借引起的字迹混淆现象,又造了形声字。

第二章汉字的性质(一)意音文字文字的性质取决于它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

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符”,可分意符、音符、记号三类。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毕竟“文字学”这三个字听起来就有点高深莫测。

但是读着读着,就被裘先生的讲解给吸引住了。

裘先生就像是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们在文字的历史长河里畅游。

从古老的甲骨文开始,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符号,一下子在裘先生的解读下有了生命力。

我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的古人,拿着简陋的工具,一笔一划地刻下他们的生活点滴,可能是一次狩猎的收获,也可能是对神灵的祈祷。

甲骨文里那些奇奇怪怪的形状,原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一个都是一个小小的历史胶囊,封存着远古的秘密。

再到金文,那精美的青铜器上的文字,像是穿上了华丽衣服的文字贵族。

裘先生把金文和甲骨文的联系与区别讲得清清楚楚,让我明白了文字是怎么在不同的载体和时代背景下逐渐演变的。

书中说到汉字的结构类型时,就像是在给汉字家族分户口。

什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特色。

象形字就像是一幅幅简笔画,比如“日”字,真的就像那个圆圆的太阳。

指事字则更巧妙,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个小标记,就有了新的意思,像“刃”字,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刃的位置,感觉古人好聪明,就像在玩文字的创意游戏。

会意字就像是文字的小剧场,两个或者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含义,像“休”字,一个人靠在树上,那就是休息的画面感啊。

形声字就更厉害了,一半表音一半表意,就像给文字安装了一个记忆小助手,方便大家认字。

这本书也不是那种轻松得像看漫画一样的读物。

有些地方还是挺有挑战性的,比如说那些复杂的古文字字形的分析,还有关于文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理论探讨。

有时候得停下来,反复看几遍才能理解。

但是当你真正理解了之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谜题。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再看周围的汉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灵。

我开始留意街边招牌上的字,会想这个字以前是什么样子的,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简明目录文字学目录一、文字形成的过程二、汉字的性质·汉字:合体字,准合体字,独体字·字符(文字所使用的符号):1意符(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又分形符和义符形符: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意义义符:不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2音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字符)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一)关于汉字形成的讨论(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1字体简化2字形简化·字形繁化:A纯粹外形上繁化B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增加偏旁、注意符)·汉字结构上的三项变化:① 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② 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③ 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四、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一)商代文字(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1甲骨文(甲骨卜辞)2金文(钟鼎文)(二)西周春秋文字(线条化,平直化)1金文2鸟虫书(楚,宋,蔡,吴,越)3籀文(周宣王时期的文字)4大篆(三)六国文字1金文2玺印文字3货币文字:A布(象铲形) B刀 C圆钱 D蚁鼻钱(象海贝形)4陶文5简帛文字·“古文”(科斗文)·小篆:A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B一部分字形经过明显简化(四)秦系文字1石刻文字(诅楚文)2金文3印章封泥文字4陶文5漆器6简帛文字(五)隶书的形成:秦和西汉早期的隶书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1石刻和墓志文字2简牍文字:A敦煌汉简B居延汉简C罗布泊汉简(楼兰汉简)3帛纸文字4其他:铜器,漆器,陶瓷器,墓砖,墓壁,买地券、锁墓券、衣物券上的文字(二)汉代隶书的发展(字形构造,书体两方面)隶书:佐书史书:汉代人官方文书所用的隶书书体1汉隶(八分、分书、分隶):结体一般都是房方而规整。

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复习大纲

《文字学概要》复习资料一、文字形成的过程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

(本书采用的立场)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亖鹿——数字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4、表意字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5、假借字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6、形声字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汉字的性质(P10—P20)(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也谈文字的借用现象--读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

也谈文字的借用现象--读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

示“ 一 只” , 与“ 两只( 壁) ” 相对 。 我 们就可 以说 “ 一 只”
的“ 只” 借用 了表“ 获” 的“ 复” 的字形。 音借 , 即假借 , 是汉字 中大量存在的文字借用现
象。 如“ 其” 本是表示“ 簸箕 ” 这个词的本字 , 后来被虚
字形对它也适合而借用这个字形 , 是形借 ; 由于另一 个词 的音跟它相同或相近而借用这个词的文字 , 是
5 5

候, 至少要用一个载体( 字音或字形 ) 来表示所借的


义: 借音 时必须连带着借 其载体——形 , 借 形则不
需要。
喜 2 /
图 1 假借的过程
借用 的层次性体现 了汉字形音 义三者密切 的
关系。
( 二 . ) 借 用的 类型
我们可以看到 。音 1 实 际上就是表 “ 簸箕 ” 的
“ 其” 的音 , 音2 是表虚词的“ 其” 的音 , 借用音 1 来表
示音 2 , 同时也借用 了音 1 文字的形 。 而同义换读 , 即义借 , 则有些特殊。由于同义换
三种借用除 了同义换读是本有其 字的借用外 , 形借和假借都分两种类型 : 本有其字的借用和本无
其字的借用。
1 . 本无其 字 的借用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1 3
表虚词 的“ 其” 在借用“ 簸箕” 本字 “ 其” 表音时, 连带 着也借用了“ 其” 的字形 。 陈梦家在其《 中国文字学》 中 的一个图示能很直观地说明假借的过程[ ( 见图1 o
【 作者 简介】 谢 雨丽( 1 9 8 9 一) , 女, 山西太原人 , 在读硕士 , 主要从 事古代 汉语研 究。

论汉字的性质_裘锡圭_文字学概要_之_汉字的性质_读后感

论汉字的性质_裘锡圭_文字学概要_之_汉字的性质_读后感
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假借转化为形声恰恰说明汉字系统对纯粹的音化符号难以接受而增加意我们在课本上也经常看到一个字加上声符主要是为了区别同形声符是别义的而不是适应标音而产生的恰是形声造字法瓦解了汉字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表音趋向目的不同源于性质不同构音造字法产生的意义证明了汉字造字以意义为核心的性质

收稿日期 : 2003- 11- 16 作者简介 : 李剑影 ( 1979- ) , 女 , 辽宁阜新人 , 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2001 级研究生。
44
李剑影 : 论汉字的性质 从上图可以看出 , 汉字是由意符、音符、记号或单独 , 或循环组合构成的 , 所以裘先生称汉字为意 符音符记号 文 字 , 由于 # 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 , 汉字也可以称 为意符音符 文字 , 这显然 是从汉 字记录汉 语的主 要方式 这 一角度来讲的。同时 , 裘先生又从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角度 , 称 汉字为语素 - 音节 文字 , 记录 语素的 汉字是 大量的 , 记录音节的汉字主要是一些音译词等 , 如 # 达鲁花赤∃ 这四个汉字。下面综众家观点 , 谈论一下我对裘 先生这两个 命 题的看法。 一、语素 - 音节文字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 , 这是没有争议的 , 问题主要在汉字记录音节上。# 达 鲁花赤∃ , 从形式上 看 , 一个汉字 记 录一个音节 , 似乎汉字是代表音节的 , 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 什么叫做音节文 字 ? 我们 先看一 下下面这 个说法 : # 表 音 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 , 它的产生前提是对语音的分析 , 将语音分析出音素、音节 , 或更大的语 音单位 , 然后 创 造出一定量的符号去记录其中某一特定层次的语音单位。 % %这种符号 , 便是音符。音符为字母 的 , 是字母文 字 ; 音 符为音节的 , 是音节文字。 ∃ &1∋由上可看出 , 音节文字不是个别现象就能形成的 , 它是一个系统 , 用少数 音节记录一 个 语言中所有的语音现象 , 并且固定 , 有规律可循 , 而汉字记录音节是什么样的呢 ? 相同的音节有时需要 不同的汉字 来 记录 , 而一个汉字有时能记不止一个音节 , 几乎完全是随意的 , 不能作为汉 字的根 本性质。 并且 , # 世界各 种语言 的 单位都大同小异 , 作为纪录语言的各种文字在记录单位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 &2∋所以说 , 不仅是汉字作 为音节文字 的 理由不充分 , 就是这一讨论角度也是有待商榷的。 二、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汉字是构音文字 , 这没得说 , 从图表中就可以看出 , 造字之初 , 汉字都是围绕着意义构建起来的 , 那就看一下 另 外两种造字方式。 构音。一个是形 声字 , 一 个是假 借字 , 两者 是有 先后 关系 的 , 王 宁先 生通 过对 形声 字历 史的 研究 , 得出 结论 : # 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 , 假借转化为形 声 , 恰恰说明 汉字系统对 纯粹的音 化符号 难以接 受 , 而增加 意 符 , 正是它坚持自身 表意特性的一个重要 手段。 ∃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

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

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关于汉字的性质关于汉字的性质问题,历来存在诸多学说。

从最初简单地将汉字归为表意文字,到20世纪40年代“过渡文字”说,再到之后的“表词—音节文字”说、“音节—表意文字”说,对汉字性质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在本书中,裘先生第一次明确指出,所谓文字“符号”实质上有两类不同层次的概念:一是把文字看作记录语言的符号,就这点而言,任何文字都具有表音表意记词的功能;一是指文字本身所由构成的符号,亦即字符。

《概要》指出,文字体系的性质是由字符即构字符号来决定的。

字符可分为表意的念符、炎音的音符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记号三大类。

有些表意符号随着汉字的演变而丧失其表意作用,音符也可能随语音的演变而丧失其表音作用,都转化为记号。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看,汉字不应该简单地成为语素文字,而应该称为“语素一音节文字”。

语素一音节文字跟意符音符文字或意符音符记号文字,是从不同的角度给汉字起的两种名称。

意符和记号都是属于语素这个层次的字符,因而上面两种名称是不可以并存的,相较之下,语素一音节文字这个名字对早期和晚期的汉字都适用。

二关于汉字的形成和起源汉字作为完全或者基本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其形成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像“汉字起源于何时”这样的问题都是极不严谨的。

探究汉字的起源,追溯的应该是一个时间段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应该寻求汉字如何从原始的图画文字演变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的。

裘先生强调“文字体系”,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两种符号“偶然同形,就断定它们之间有传承关系”。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咱就说,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那感觉真是不一般!这书吧,一开始我还真有点犯怵,心想: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啊!可真正读进去了,嘿,还挺有意思。

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文字的起源、发展啥的,让我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古人一笔一划创造文字的场景。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稀奇的?但我觉得吧,文字的演变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从最初简单的象形符号,到后来复杂多样的字体,这一路走得可不容易。

比如说,“日”字最初就是画个圆圈,中间加个点,代表太阳。

这多形象啊!可后来经过不断变化,才成了现在咱们熟悉的样子。

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我就在想,古人咋这么聪明呢?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点迷糊。

有些概念太专业,我可能得反复琢磨好几遍。

比如讲到文字的分类,什么表意文字、表音文字的,我就有点晕乎。

我觉得吧,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讲得再通俗点呢?但不管咋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文字的认识那是上了一个台阶。

以前觉得文字不就是写字嘛,现在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也许以后我看字的时候,不再是简单地看它的形状,而是会想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你们说,这是不是一种很棒的收获?篇二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就陷进去了!这书里讲的文字学知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惊喜。

比如说文字的构造,原来每个字的组成都有它的道理和规律,可不是随便瞎搞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写错别字被老师批评,当时还觉得委屈,现在才明白,那是自己没搞懂文字的构造啊!还有文字的演变过程,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

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这一路走来,文字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不禁在想,要是没有这些变化,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啥样呢?可能交流都成问题啦!不过,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让我脑袋都大了。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绪论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绪论

三、 汉字的性质
(二)从汉字字符看汉字的性质 1.判断文字的性质必须根据文字字符来分析,而不能根据 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文字来分析。 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 也必然既有音又有义。就这一点来说,各种成熟的文字体 系之间并没有区别。只有根据各种文字体系的字符的特点, 才能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英语的sun-{sun}-s、 u、 n。 2.文字字符、汉字字符: (1)为了使概念明确,我们称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称为字 符。汉字所使用的符号为汉字字符。 (2) 汉字的符号包括:意符、音符和记号。 3.汉字的性质(见下表)
意符
音符 记号
象形符号(形符,日) 后起表意字(义符,歪)
假借字 形声字的声符(纯表声的音符) 原有记号(五、六、七、八) 后来转化的记号、半记号
早期汉字字符主要是意符和音符,从这个角度看, 汉字是意符音符(意音)文字。
后期汉字字符记号虽然大量增加,但一方面这些记 号都是由意符、音符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大部分 字仍由意符、音符构成,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后期 意音文字。
不同意见讨论:
王宁在《汉字构形学讲座》一书中,详细探讨了 汉字的性质是表意字的问题。她认为讨论文字的性质 需依据三个原则: 第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 言有一定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所以文字 的性质首先取决于这种文字的形体与语言如何联系。 第二,文字有自己的演变历史,讨论文字的性质 要看这种文字的发展历史,也就是要看这种文字在发 展过程中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第三,文字不是孤立的字符,它的总体是成系统 的,是按一定的区别原则和组构手段结合而成的体系。 讨论文字的性质要看整体系统,而不应拘泥于一字一 符或某一类字符。
因此,王宁先生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吕浩《汉 字学十讲》赞同王宁先生的说法。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篇一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最近读了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哎呀,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一开始,我可能觉得这书会很枯燥,毕竟文字学嘛,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翻开之后,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裘锡圭先生的讲解那叫一个清晰明了,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师在你耳边细细道来。

书中对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阐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人们是如何一点点创造和改进文字的。

也许你会问,这有啥意思?我跟你说,这可太有意思啦!比如说,汉字从最初的象形字,慢慢变得越来越抽象和复杂,这不就像我们人一样,从天真无邪的小孩慢慢长成心思缜密的大人嘛!而且,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文字的争议和不同的观点。

这让我觉得,原来学术研究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可能有人觉得某个观点很对,但我却觉得“也许”还有别的可能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有时候我会想,要是古代人知道我们现在对他们创造的文字研究得这么深入,会不会感到惊讶呢?哈哈,这谁知道呢!总之,《文字学概要》这本书让我对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的是太棒啦!篇二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这书可真不简单!当我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嘀咕着:“能有多厉害?”结果一读起来,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裘锡圭先生的论述,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字神秘世界的大门。

我在里面看到了汉字的前世今生,那种感觉,咋形容呢?也许就像一个迷失在沙漠里的人突然找到了绿洲!比如说汉字的结构,以前我觉得不就是横竖撇捺嘛,能有啥讲究?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什么形声、会意、象形,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我就在想,老祖宗们可真是聪明绝顶啊,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来记录和表达呢?书中还探讨了一些关于文字演变的争议话题。

哎呀,这可让我纠结了!有时候觉得这个观点有道理,可转头又觉得那个说法也不错。

这感觉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后感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打鼓呢,毕竟文字学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

可是啊,裘先生就像是一个特别耐心的导游,带着我在文字的迷宫里穿梭。

这本书讲的文字知识那叫一个丰富。

从古老的甲骨文说起,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宝盒,那些歪歪扭扭的甲骨文符号,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

裘先生把甲骨文的构造、意义和演变都讲得头头是道。

比如说一个简单的“日”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个点,多形象啊,就像古代人抬头看到的太阳一样。

这让我不禁感叹,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充满了智慧,他们用这么简单又直观的方式来记录事物。

然后呢,讲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就像看一部超级长的历史纪录片。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每个阶段的文字都像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

篆书就像是一位穿着古装、举止优雅的古人,笔画圆润规整;隶书就像是刚从篆书那里解放出来,变得更加舒展和自由;楷书就像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士兵,方方正正的。

这个演变过程里充满了故事,比如隶书的产生是为了书写方便,是人们在实际使用文字过程中的一种创新。

这让我明白,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裘先生在书里还讲到了很多文字学的理论知识,像六书之类的。

以前我对六书的理解就是停留在课本上干巴巴的概念,什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但是读完这本书,就像是给这些概念注入了灵魂。

比如说形声字,这可是汉字里的大家族啊。

像“河”这个字,左边的“氵”表示水的意思,是形旁,右边的“可”表示读音,是声旁。

这种组合方式既体现了汉字表意的特点,又巧妙地解决了记录语言的问题。

这就好像是汉字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发展模式”,既能让人看到字的大概意义,又能方便人们去读。

不过呢,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就像攀登一座高峰。

有些地方需要我反复琢磨,那些复杂的论证和分析就像是山路的崎岖路段。

但是当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之后,那种成就感就像登上山顶看到美景一样。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概说篇)【1】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概说篇)【1】

裘锡圭、沈培: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概说篇)【1】2016-04-10汉字学微刊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与《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一、裘锡圭先生简介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

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

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

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

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

裘锡圭先生论著目录

裘锡圭先生论著目录

裘锡圭先生论著目录2004-01-09 03:04:28 阅读2163 次摘自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网页专著代表专著:1,《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1991年获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4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已在台湾出繁体字版,并已被译成英文、韩文。

2,《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3,《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8,1995年获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5,《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其他专著:1,《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02,《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03,《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54,《曾侯乙墓》(上),第五章第六节、附录一、二,文物出版社,19895,《望山楚简》,释文与考释部分,中华书局,1995.66,《江陵望山沙塚楚墓》,附录二望山1、2号竹简释文与考释,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7,《尹湾汉墓简牍》,参加编写,中华书局,1997.98,《郭店楚墓竹简》,校订、注释中“按语”部分,文物出版社,1998.5(此书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论文代表论文:1,《释“ ”》,《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2,《释殷虚卜辞中的“ ”“ ”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10,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二等奖3,《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78.2,1986年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4,《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5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79.6其他论文:《〈论衡〉札记》,《文史》5辑,1978《说“弜”》,《古文字研究》1辑,1979《说“宦皇帝”》,《文史》6辑,1979《说“遇负杖入保者息”》,《文史》6辑,1979《说“河海不择细流”》,《文史》7辑,1979《“畀”字补释》,北大中文系《语言学论丛》六辑,1980《释“柲”》(附:释“弋”),《古文字研究》3辑,1980《甲骨文考释(八篇)》,《古文字研究》4辑,1980《释“勿”“发”》,《中国语文研究》2期,1981《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6辑,1981《说“薄土”》,《文史》11辑,1981《汉简零拾》,《文史》12辑,1981《昭明镜铭文中的“忽穆”》,《文史》12辑,1981《读书札记三则》(《“祭禽”解》、《说“食”》、《说“索我于枯鱼之肆》),萧兵主编《淮阴师专活页文史丛刊》110号,1981《“登立为帝孰道尚之”解》,《文史》11辑,1981《〈洛诰〉“其作周匹休”新解》,《文史》12辑,1981《〈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文史》15辑,1982《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甲骨文与殷商史》一辑,1983《卜辞“異”字和诗、书里的“式”字》,《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983《说 簋的两个地名--“棫林”和“胡”》,《考古与文物》丛刊《古文字论集》(一),1983《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古文字研究》10辑,1983《〈章太炎年谱长编〉补》引文标点琐议,《文史》23辑,1984《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 ”(迩)及有关诸字》,《古文字研究》12辑,1985《说“喦”“严”》,《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集》(下),1986《释“求”》,《古文字研究》15辑,1986《马王堆三号汉墓“养生方”简文释读琐议》,《湖南考古辑刊》四集,1987《王国维全集》书信卷在编次标点等方面的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2辑,1987《谈谈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增刊《孙诒让纪年论文集》,1988《对〈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一文的评论的答复》,Early China 14,1989《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1989《说甲骨卜辞中“戠”字的一种用法》,《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89《释“建”》,《古文字研究》17辑,1989《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 ”》,《出土文献研究续集》,1989《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农史研究》八辑,农业出版社,1989《古文字释读三则》(第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古文字释读三则》(前二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附录一《裘锡圭先生来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诸侯之旅”等印考释》,《文物研究》6辑,黄山书社,1990《释“无终”》,古文字学术讨论会论文,1990,又收入《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甲骨文与殷商史》三辑,1991《甲骨缀合拾遗》,《古文字研究》18辑,1992《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文史》35期,1992《释“贾”》,,1992.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讨论会论文《释西周甲骨文的“ ”字》,《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1997《殷墟甲骨文“彗”字补说》,饶宗颐主编《华学》第2辑,1997《读〈战国纵横家书释文注释〉札记》,《文史》36辑,1992(节选)《谈谈清末学者利用金文校勘〈尚书〉的一个重要发现》,《古籍整理与研究》4辑,1989《论“揜函”-并释甲骨文“橹”字》,饶宗颐主编《华学》第1辑,1995《四十年来发现的简帛古籍对传世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要),台北《汉学研究通讯》15卷1期,1996《研究古代中国手稿的方法》,《古代中国》(Early China11-12),1985-1987(马几道Gilbert L. Mattos 译成英文)《〈辞源〉修订本在注反切方面的一些问题》,深大《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6《古文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甲骨文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甲骨文字释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甲骨卜辞》,《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8《铜器铭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8,《殷周古文字中的正体和俗体(日译)》,《シンホヅウム中国古文字と殷周文化》,东方书店,1989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一),1989《释词两则(释“拉杂”、释“涉猎”),《王力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谈谈同源字典》,纪念王力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0,《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说文解字〉与出土古文字》,《说文解字研究》(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注意培养正确使用汉语汉字的能力》,齐宝惠、陈建龙编《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究竟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文物天地》,1993.2(参看《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裘锡圭》,《考古》1993.4)《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东方文化》Volume ⅩⅩⅩⅤⅠ,1998 Numbers1 and 2《唐墓出土的双陆盘》,《文史》12辑,1981《说鈚、榼、椑榼》,《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13、14期,1989《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中国哲学》2辑,1980《战国时代社会性质试探》,《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啬夫初探》,《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17辑,1983《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文史》19辑,1983《杀首子解》,《中国文化》第9辑,三联书店,1994《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中国文化》总2期,1990《说“仆庸”》,《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巴蜀书社,1990《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2辑,1992《孙诒让》,《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于省吾》,《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前言,《清华文丛》之五,清华大学出版社《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本第3分《我和古文字研究》,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三编下册,朝华出版社《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与朱德熙合作,《文物》《战国时代的 和秦汉时代的“半”》,与朱德熙合作,《文史》8辑《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与朱德熙合作,《文史》10辑《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汉简册和帛书》,与朱德熙合作,《语文研究》《安阳后岗圆形葬坑性质的讨论》,《考古》《甲骨文中所见之商代五刑--并释“ ”“剢”二字》,《考古》《纳西象形文字》,《文字改革》《“锡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侯获巢”鼎铭补释》,《考古》《战国文字研究(六种)》,与朱德熙合作,《考古学报》《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考古》《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与朱德熙合作,《文物》《信阳楚简考释(五篇)》,与朱德熙合作,《考古学报》,1973.1《人民群众是汉字的创造者和改革者》,《光明日报》,1973.10.25《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与朱德熙合作,《文物》,1973.12《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1《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7《说“玄衣朱 ”--兼释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12《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说“ 白大师武”》,《考古》,1978.5《关于郢大府铜量》,《文物》,1978.12《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与朱德熙合作,《文物》,1979.1《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79.4《解放以来古文字资料的发现和整理》,《文物》,1979.4《殷虚甲骨文研究概说》,《中学语文教学》,1979.6《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7《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鞀”》(附:释“万”),《中华文史论丛》,1980.2. 《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3《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与李家浩合作,《音乐研究》,1981.1《关于新出甘露二年御史书》,《考古与文物》,1981.1《读考古发掘所得文字资料笔记(一)》,人文杂志,1981.2《谈谈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古籍整理出版简报》,1981.6《〈睡虎地秦墓竹简〉注释商榷》(一)(二),《文史》12辑,1981.9《〈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82.2《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人文杂志》,1982.2.-1983.4《读古书要注意考古资料》,《电大文科园地》,1984.7《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1《〈辞源〉〈辞海〉注音商榷》,《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语文导报》,1985.10《文字职务的分化》,王问渔主编《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4《阅读古籍要重视考古资料》,《文史知识》,1986.6《再谈甘露二年御史书》,《考古与文物》,1987.1《读〈小屯南地甲骨〉》,《书品》,1987.3《漆“面罩”应称“秘器”》,《文物》,1987.7《鋞与桱桯》,《文物》,1987.9《马王堆医书释读琐议》,《湖南中医学院学报》七卷四集,1987.10.《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与朱德熙合作,《光明日报》,1987.11.5《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1.(英译文见 Early China 14、1989)《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古汉语研究》,1988.1《“廪人”别解》,《人文杂志》,1988.1《战国平阳刀币考》,与李家浩合作,《中国钱币》,1988.2《说字小记》,《北京师院学报》,1988.2《浅谈玺印文字的研究》(内容兼及秦汉),《中国文物报》,1989.1.20《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语文建设》,1989.3《王利器<新语校注>》(书评),《东方文化》第28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刊行,1990.1《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下),《书品》,1990.1&1990.2《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中原文物》,1990.3《再谈古文字中的“去”声》,《汉字文化》,1991.2《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江汉考古》,1991.4《关于〈小屯南地甲骨〉的讨论----答萧楠同志》,《汉字文化》,1992.1《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1《古玺印考释四篇》,《文博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安国旧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伪辨》(节选自《秦汉时代的字体》),《中国书法》,1992.3《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3,又载《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6《甲骨文字特殊书写习惯对甲骨文考释的影响举例》,《安阳殷墟笔会论文选》,1984;又载《古文字论集》、1992.8《释南方名》(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说“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释“弘”“强”》(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说“ ”》(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殷墟卜辞所见石甲兔甲即阳甲说》,《古文字论集》,1992.8《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八篇)》之一,载《古文字研究》第4辑),《古文字论集》,1992.8《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司马闻”“闻司马”考》,《古文字论集》,1992.8《<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读后记》,《古文字论集》,1992.8《吴大澂》,吉常宏等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0《谈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中的几个字》,与李家浩合作,1988年武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讨论会论文,载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11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珍秦斋古印展>释文》,,1993.2《一句至少被误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话--“予取予求”》,《古汉语研究》,1993.2《秦汉时代的字体》,《中国书法全集》卷7“秦汉刻石一”,荣宝斋,1993.3《考释古文字之方法》,裘锡圭演讲、刘雪妹整理,《甲骨文论文集》,台中甲骨文学会丛刊之六,1993.4 《是原始文字还是符号(记者武勤英访裘锡圭)》,《光明日报》,1993.4.26日6版《释“衍”、“侃”》,台湾师大国文系·中国文字学会主办《鲁实先先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6 《读〈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93.6《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贡献》,《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7《怀念我敬爱的朱德熙先生》,《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7《读简帛文字资料札记》,《简牍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10古越阁《商周青铜兵器》序,台北古越阁发行,1993.11《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2《甲骨文》,《神州学人》,1994.7(总第53.)《浅说汉字文化圈内的汉字异形的问题》,韩国汉字讨论会论文,1994.8《关于石鼓文的时代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1《谈谈汉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某些历史经验》,《语文建设》,1987.2,又载《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4《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语文建设》,1991.2,又载《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4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序,岳鹿书社,1995.4《金石收藏家的斋名与其藏品》,《文物天地》,1995.6《也谈子犯编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3卷5期(总149期),1995.8《不要以不误为误-语文琐议之一》,《中国教育报》,1995.10.7《关于子犯编钟的排次及其它问题》,《中国文物报》,1995.10.8《〈墨经〉“佴”“ ”“廉”“令”四条校释》,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12《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韩国中国古文字学会编《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集》,1995.12. 《积极慎重地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语文建设》,1996.2《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中国学研究所《中国学研究》第10辑,1996.8. 《帛书<要>篇释文校记》,北大哲学系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6.8.11-16《战国文字释读二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9《读汉简札记》,《简牍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9《董作宾--为刘梦溪主编的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董作宾卷而作》,收入《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补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题为《“道”“德”溯源(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从几件周代铜器铭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贝、钱、币-杂谈古代货币制度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为北京电视台教育节目部作)》,1996.12《研究古代文化应该有训诂常识》,《人民政协报》,1997.2.24《晋侯苏钟笔谈》,《文物》,1997.3《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和西汉时代官有农田的经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7《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读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佐子”应读为“嗟子”》,《文物》,1998.3《说“格物”--以先秦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为背景》,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8;又收入《释中国》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释 》,载《容庚先生百年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诅楚文“亚驼”考》,《文物》,1998.4《甲骨文中的见与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8.5《谈谈“成白”刀》,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5《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发言稿,1998.5.;又见《中国哲学》第21辑《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与沈培合写,《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殷墟甲骨文考释四篇》,李学勤、吴中杰、祝敏申主编《海上论丛》(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 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论殷墟卜辞“多毓”之“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西周粮田考》,《周秦文化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1;又收入《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心编辑组编,科学出版社,1998.11《田章简补释》,《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神乌傅>初探》,《文物》,1997.1(修订本见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2)《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新资料》,《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沂南阳都故城铜斧应为西汉遗物》,《文物》,1999.5《郭店〈老子〉简初探》,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释“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8.20日至23日《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序,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999.9《古文字研究五十年》,与陈剑合,《中国教育报》(该文发表时只署了裘一人之名),1999.9.28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序,武汉出版社,1999.10《何琳仪〈古币丛考〉读后记》,《中国文物报》,1999.11.17《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文物》,1999.12《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三号,1999;又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后者稍有增补)《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3号,1999;又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说“ 凡有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11998.5.;《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考释》(资料摘要),达慕思会议论文《〈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追记》,《文物》,2000.2《释“木月”“林月”》,《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3《不合时宜的感想》,《北京大学校刊》(中文系系庆专刊),2000.3.31《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10.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構築”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2000.6.1《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構築”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2000.6.1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序,中华书局,2000.1;又见《书品》2000.6《〈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古文字研究》第22辑,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华书局,2000.7;《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構築”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2000.6.1《推动古文字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12《“东夏”解》,《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我与唐兰先生的渊源》,《中国文物报》,2001.2.14《古音学与古文字学的密切关系》,“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论文,北京社科院,2001.6.4-5《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首届中国先秦货币研讨会论文,山西太原,2001.6.20-24《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中国语文》,2002.1《关于〈孔子诗论〉》,《国际简帛研究通讯》Vol 2 No.3,2002.1.;《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裘锡圭文字学笔记

裘锡圭文字学笔记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

(本书采用的立场)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表意字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假借字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形声字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 直接用定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现有的相关资料:古汉字资料:甲骨文+金文与原始汉字产生有关的资料:刻画符号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b象具体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为代表)◆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认为只能看作符号而不能看作文字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1=民族学立场论证角度2=与古汉字中象具体之形的符号的比较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对大汶口遗址陶器刻画性质的探讨两种不同看法:认为是文字认为不能看作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作者观点:很有可能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不会早于夏代◆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论证:‧不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前期的零散资料※其它几何型符号‧可信的文字材料:商代后期的汉字特点1=距离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第七章表意字一表意字的定义按照作者的观点,三书应归纳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裘锡圭先生其人和其在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方面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介绍了裘先生《文字学概要》一书的创作情况,并结合本书的特色浅谈了对本书的理解。

【关键词】裘锡圭,文字学,文字学概要
一、裘锡圭先生简介
裘锡圭先生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

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先生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裘先生从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二、裘锡圭先生的学术思想及成就
裘锡圭先生长期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力求做到比较全面地掌握资料,尊重但又不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能注意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在汉字学、殷墟甲骨文、战国文字和汉简的考释、利用地下文字资料对先秦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中国古典学的重建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 文字学研究
裘锡圭先生最早明确区分了记录语言的符号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这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他把后者叫作字符。

他指出,文字的性质应当由文字本身所使用的符号来决定。

他把字符分为意符、音符和记号三种。

他认汉字在早期阶段(隶变以前)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来看汉字的性质,他同意把汉字看作语素、音节文字。

在讨论汉字形成过程时,裘锡圭先生比较早地提出“原始文字”的概念,并强调汉字形成中一定经历过图画和文字混用的原始文字阶段。

他重视利用地下出土资料来研究汉字字体的演变,特别强调俗体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陈梦家象形、假借、形声——“三书说”的基础上,他认为汉字可以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类。

同时,他也指出
汉字里还有少量不能纳入“三书说”的文字。

裘锡圭先生还对同形字和同义换读等现象,对文字的分化和分散文字职务的方法、文字的合并等问题,作过富有创见的阐述,反映出他对语言和文字关系的清醒的认识。

2 . 古文字学研究
裘锡圭先生对古文字学各个领域及秦汉文字都比较熟悉,他不仅考释出了不少前人未释或错释的文字,而且对各种文字资料所涉及的历史、社会等方面的重要问题都有比较新颖、独特的看法。

他考释的文字很多是常用的或关键性的文字。

在《释“柲”》(附: 释“弋”)中释出甲骨文中“柲”字,并连带识出一连串文字,从而读通了相关的很多卜辞。

他考释文字,力求全面占有材料,注意古文字构形的规律,熟悉各种古文字材料的特点,并能联系文字的形体演变规律追本溯源。

3 . 古典文献学和古汉语的研究
裘锡圭先生认为,在整理那些年代久远的传世古籍的时候,应该尽量利用各种地下材料,其中包括考古发现的各种古籍抄本、其他各种古代文字资料,以及文字之外的各种有关考古资料。

他指出,在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整理工作中,地下材料所能起到的作用可粗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有助于研究古籍的源流,包括古籍的成书时代和过程、资料来源以及篇章的分合变化等问题;其二,有助于古籍的校读,如校正文字、阐明词义、文义等。

裘锡圭先生很重视简帛古籍的用字习惯对校读古籍的作用。

他还很早就指出地下材料对研究古汉语的重要性,认为对于研究古汉语而言,地下发现的古文字资料在很多方面比传世古书优越。

裘锡圭先生还有一些训诂学文章,反映出他在语言学方面的功力。

裘锡圭先生在考释古文字时,也非常重视从语言的角度看问题,他的有些文章甚至主要是谈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的。

三、裘锡圭先生的《文字学概要》
1960年初,裘锡圭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时候,为了汉语教学专门开设了一门文字学课,此书正是在这几次课的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

近20年来,他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补充新成果,所以这本书跟以前唐兰的《中国文字学》或台湾出版的几种文字学概论书大不相同。

这本书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把汉字分类语言符号和文字本身符号展开论说,因为充分地引用了从著者直接参加过整理过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或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实物资料,所以这本书有着极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下面我将结合本书的特色谈一下我对这本著作的认识:
1.通过丰富的例证展开论说
本书讲述了表意字和记号字的使用。

著作以云南纳西族和西部非州约鲁巴(Y oruba)的文字和语言例证详细地说明汉字形成过程。

对于隶书的发生时期,钱玄同、唐兰等学者已经提起了它的发生时期是秦代,但著者又通过大量实物资料来详细证实,
所以这种说法一定会获得学界的承认。

2.严谨的治学态度
如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界有人认为汉字跟西安半坡陶器上面的符号有关联,所以把汉字的起源推溯到6000~7000 年之前,可是这本书里以“符号是否证明记录语言”为标准,对于学界现存主张持怀疑的态度。

裘锡圭教授认为汉字发生的指标就是“个个符号需要都能构成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所以从这种观点来看,殷商后期的甲骨文最早符合具有这种体系的文字条件。

此外本书术语的使用很严谨,如这本书里“以前”和“之前”分别使用,为了区别词和字,用括号表示词或语素等等。

3.对既存学说批判的继承和再解释
著者根据语言学理论展开新研究和提出见解,同时对既存学说进行了继承和批判,对于汉字学上尚未解决的汉字构造问题,该书详细说明了传统的六书说的缺点,又对唐兰批判六书说提出的三书说采用其中合理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新分类,即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这固然有短处,如例外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新分类跟把汉字的性质看成意音记号文字的见解,具有逻辑上一致性,著者在研究词意之中看重字形的作用,研究表意字的时候强调说该重视字形而不要执着太多,因为通过字形可以确定汉字的本意,比如说,画成男子的“大”字意义表现比字形的意味还广泛,对于形声字本书考虑
了声及其代表的词语的语源关系,“声旁和字意的关系”章里从前在右文说中提出的汉字分类为“形声兼会意字”,还说明一个字加上形旁表示派生意味的分化字,这很具有说服力。

4.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
本书除了对文字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还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见解。

同形字是裘锡圭教授模仿同音词第一次使用的术语。

它的性质跟异体字相反, 是指外形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不一样的字。

狭义的同形字本来是为不同的词语造的,字形偶然相同的字,比如古代的“铊”、近代的“铊”和现代的“铊”是狭义同形字的典型。

从广义来看, 同形字包括所有表示不同的词的相同字形。

按照这种理解,被借字与假借字, 如表示本义的“花”和表示假借义“花费”的“花”,也应该看作同形字。

用来表示本义的和用来表示派生词性质的引申义的同一个字, 如当道路讲的“行( x i ng )”和当行列讲的“行( hang )”也是同形字。

有时形声字的同形现象跟假借现象很难区分,既可看作假借字, 也可看作被借字的同形字。

所以在同形字的范围上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立足于形音关系把字区别成异体字和同体字可以说是相当符合逻辑的。

《文字学概要》是裘锡圭先生多年教学和研究的结晶。

它从汉语实际出发, 突破文字学的传统研究方法、范围, 全面、系统而独创地阐述了文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尤其是在文字形成过程与汉字形成演变、文字结构理论及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复杂关
系等方面, 分析了传统“六书”说的不足, 提出了新的分类理论与范畴, 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同时, 本书重视历代俗字、俗体的研究, 并联系汉字整理与简化工作, 提出有实践意义的见解。

该书出版后, 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受到普遍赞誉, 佳评如潮, 指出它不仅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优秀教材,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独到见解的开拓性学术著作。

【结语】裘锡圭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永无止境的追求造就了他广博的学识。

他为中国文字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除了借鉴他在学术上的研究成果,我们更要学习他的勤奋与坚持,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争取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
指导教师:张勇
科目:汉字学
题目:裘锡圭先生与他的《文字学概要》
姓名:邢芳
院系及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汉语 08级
学号:281901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