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麻醉实验

合集下载

解剖实验麻醉实验报告

解剖实验麻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麻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麻醉剂的选用、配制及注射技术;3. 熟悉麻醉实验的注意事项及术后观察。

二、实验原理麻醉实验是研究麻醉药物对机体产生抑制作用的实验。

通过给动物注射麻醉剂,使其暂时失去意识和痛觉,便于进行解剖操作。

本实验采用戊巴比妥钠作为麻醉剂,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动物麻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小白鼠1只;2. 麻醉剂:戊巴比妥钠;3. 注射器:1ml注射器;4. 麻醉针头:25号针头;5. 电子秤;6. 解剖台;7. 解剖器械。

四、实验方法1. 准备工作:称量小白鼠体重,计算戊巴比妥钠的用量;2. 麻醉剂配制:根据小白鼠体重,配制0.5ml/100g体重的戊巴比妥钠溶液;3. 麻醉注射:将小白鼠固定在解剖台上,选择小白鼠腹中线与一侧后肢连线的1/3处进针,采用45度角注射,注射速度缓慢;4. 观察麻醉效果:注射后观察小白鼠的反应,若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减慢、瞳孔散大等麻醉现象,则表示麻醉成功;5. 解剖操作:在麻醉成功后,进行解剖操作,如观察器官形态、位置及结构等;6. 术后观察:观察麻醉恢复情况,记录小白鼠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麻醉效果:注射戊巴比妥钠后,小白鼠出现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减慢、瞳孔散大等麻醉现象,表明麻醉成功;2. 解剖操作:在麻醉状态下,顺利进行了小白鼠的解剖操作,观察到了心脏、肺、肝脏、胃、肠等器官的形态、位置及结构;3. 术后观察:麻醉恢复过程中,小白鼠呼吸逐渐恢复正常,心跳逐渐有力,表明麻醉效果良好。

六、实验讨论1. 麻醉剂的选择:本实验选用戊巴比妥钠作为麻醉剂,其作用机理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动物暂时失去意识和痛觉。

戊巴比妥钠具有麻醉作用快、作用时间短、安全可靠等优点;2. 麻醉剂用量:根据小白鼠体重,准确计算戊巴比妥钠的用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影响麻醉效果;3. 麻醉注射技术:注射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角度,确保麻醉剂注射到静脉内,避免注射到肌肉或肝脏等部位;4. 术后观察:麻醉恢复过程中,密切观察动物的生命体征,确保其安全。

小鼠的麻醉反应观察及解剖

小鼠的麻醉反应观察及解剖

小鼠的麻醉反应观察及解剖一、实验目的观察小鼠被麻醉后的反应特征。

解剖小鼠,观察小鼠的腺体、会厌软骨、各内脏器官。

学习给小鼠灌胃,学习腹腔注射。

二、实验原理对小鼠注射巴比妥试剂适量麻醉小鼠,小鼠在昏倒前会表现的特别兴奋。

在向小鼠注射过量的巴比妥试剂,会使小鼠死亡。

在解剖小鼠时,剪开小鼠的表皮即可观察到小鼠的颌下腺,舌下腺,腮腺;剪开小鼠的口腔在舌根处即能观察到小鼠的会厌软骨;剪开小鼠的胸腔和腹腔,即可观察到小鼠的各个内脏器官。

三、实验器材及动物实验小鼠一只/人、解剖盘、解剖针、骨剪、镊子、手术剪、手术镊,注射器、烧杯、巴比妥试剂、灌胃针、抹布一块。

四、方法及步骤①、拿烧杯到小鼠的饲养笼中抓一只小鼠,用注射针吸取0.5ml的巴比妥试剂。

让小鼠的前爪放在抹布上,抓起小鼠的尾巴,将注射针插入小鼠的腹腔,慢慢的将巴比妥试剂注射入小鼠的腹腔内。

②、将小鼠放在烧杯内,观察小鼠的反应。

③、等小鼠晕厥后,再向小鼠的腹腔内注射0.5ml巴比妥试剂,使小鼠死亡。

④、在小鼠死亡后,用灌胃针,给小鼠灌胃。

⑤、将小鼠的四肢用大头针钉在解剖盘上,将小鼠腹部的毛皮打湿。

用手术剪夹起小鼠的皮毛,剪开一个口子。

在沿着开口,至下而上,剪开小鼠的皮毛,使小鼠的胸腔、腹腔至口腔下部的皮肤全部裸露出来。

⑥、观察小鼠的腺体,胸腔以上,最大的为颌下腺,颌下腺上面为舌下腺,舌下腺的表面覆盖着淋巴,颌下腺的周围分散着小的腺体为腮腺。

⑦、剪开小鼠的口腔,及舌头上部的粘膜,用手掰开小鼠舌头,在舌根处能看到小鼠的会厌软骨。

⑧、对小鼠进行解剖,观察小鼠的心脏、肝、胆、胃、肠、脾、胰脏、肾和子宫、输卵管、膀胱。

⑨、结束实验,将小鼠丢进回收袋中,将实验仪器清洗干净,放回原位。

五、实验结果六、实验结论①、在对小鼠注射了0.5ml的巴比妥试剂后,可以观察到小鼠开始时非常兴奋,进行转圈、跳舞等;随后,小鼠无法支撑自己的身体,倒在烧杯中,身体开始抽搐;最后小鼠在烧杯中晕倒。

水合氯醛小鼠的实验报告结果

水合氯醛小鼠的实验报告结果

水合氯醛小鼠的实验报告结果
1麻醉剂浓度及配制用分析天平对麻醉剂称量并用氯化钠注射液做稀释剂配制。

前期实验选择KM小鼠雌雄各4只,进行麻醉效果测定,下阈剂量为动物皆可进入深麻状态,上阈剂量为低于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实验研究测定后确定,水合氯醛下阈剂量为350mgkg,中、高剂量分别为400mgkg和500mgkg;戊巴比妥钠下阈剂量为50mgkg,中、高剂量分别70mgkg和90mgkg。

2分组实验剂量麻醉时,随机各选取小鼠20只,雌雄各10只,称量体重,均按照100mlkg的体积比,采用腹腔注射,药物注射完毕后,开始计时,对起效、浅麻、脱离深麻、苏醒时间点进行记录,计算起效、深麻和作用时间。

3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经SPSS11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平均值t 标准差表示。

结果
1实验观察在麻醉药注入小鼠腹腔后,小鼠起初主动动作依然存在,出现呼吸、心跳加快,爬动时步态不稳,此时定为药物开始起效,作为动物进入诱导状态的时间点,在药物起效至进入深麻状态之间,小鼠受药物影响期间还有一个浅麻状态,表现为停止爬动,后呈侧卧状,部分小鼠出现角弓反张症状,对非疼痛剌激无肢体动作反应,用钳夹指间组织尚能引起趾蹼反射,呼吸以胸式呼吸为主,当动物呼吸频率呈下降,呼吸以胸、腹式混合方式为主,角膜反射微弱,肌肉完全松弛,本期严重刺激都不引起有害反射即为进人深麻状态。

2麻醉效果无论是戊巴比妥钠还是水合氯醛,剂量增大之后小鼠与恰能进入深麻状态的低剂量比较均差异明显(P大于0点01)b两种麻药剂量增大之后,深麻作用时间差异性大,有统计学意义。

小白鼠乌拉坦实验报告

小白鼠乌拉坦实验报告

1. 了解乌拉坦对小白鼠的麻醉效果。

2. 掌握乌拉坦的给药方法和剂量。

3. 观察并记录小白鼠在不同麻醉深度下的生理变化。

二、实验原理乌拉坦(Urapidil)是一种速效、短效的麻醉剂,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达到麻醉效果。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白鼠在乌拉坦麻醉下的生理变化,了解其麻醉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小白鼠:体重20-25克,雌雄不限,健康无疾病。

2. 乌拉坦:纯度≥99%,使用前用生理盐水配制成5%的溶液。

3. 电子秤、注射器、秒表、温度计、麻醉机、手术器械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置于安静、温暖的环境中,适应1小时。

2. 使用电子秤称量小白鼠体重,计算乌拉坦给药剂量(按体重计算,剂量为100mg/kg)。

3. 将乌拉坦溶液注入小白鼠腹腔,注射速度控制在每分钟1ml。

4. 注射后,观察小白鼠的麻醉效果,包括翻正反射、疼痛反应、自主呼吸等。

5. 记录小白鼠在不同麻醉深度下的生理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等。

6. 实验结束后,观察小白鼠的苏醒情况。

五、实验结果1. 麻醉效果:注射乌拉坦后,小白鼠迅速出现翻正反射消失、疼痛反应减弱、自主呼吸减慢等现象,表明乌拉坦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2. 生理变化:在麻醉过程中,小白鼠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随着麻醉时间的延长,生理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3. 苏醒情况:实验结束后,小白鼠逐渐苏醒,无不良反应。

1. 本实验结果表明,乌拉坦对小白鼠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用于动物实验中的麻醉处理。

2.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乌拉坦的给药剂量,避免过度麻醉导致小白鼠死亡。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小白鼠的生理变化,及时调整实验条件,确保实验安全。

七、实验结论1. 乌拉坦对小白鼠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可用于动物实验中的麻醉处理。

2. 本实验为小白鼠乌拉坦麻醉提供了实验依据,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乌拉坦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小白鼠需适应环境,避免因环境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动物实验麻醉报告模板

动物实验麻醉报告模板

动物实验麻醉报告模板引言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麻醉是动物实验中保证实验动物的无痛苦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动物实验中使用的麻醉方法和效果,并提供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方法实验动物本次实验使用了40只雌性小鼠(Mus musculus),体重在20克至25克之间。

麻醉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三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分别是:1. 乙醚麻醉:将乙醚溶于柔性纱布片上,放于密闭的麻醉箱中,让小鼠吸入乙醚进行麻醉。

2. 吸入式异氟醚麻醉:将异氟醚注入吸入器中,在特定领域内产生吸入式麻醉。

3. 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麻醉:在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戊巴比妥至麻醉状态。

结果与讨论乙醚麻醉乙醚麻醉方法对小鼠的麻醉效果较好,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并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麻醉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醚在高浓度下可能引起小鼠呼吸及心率过慢等副作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乙醚浓度并监测小鼠的生命体征。

吸入式异氟醚麻醉吸入式异氟醚麻醉方法也能够迅速进入麻醉状态,并且对呼吸和心率的影响较小。

而且,异氟醚具有良好的调控性,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调整麻醉深度。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异氟醚价格较高,且在吸入式麻醉过程中需配备专业的吸入器。

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麻醉静脉注射戊巴比妥是一种在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方法。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诱导小鼠进入麻醉状态,且对呼吸和心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注意戊巴比妥属于镇痛作用较弱的麻醉药物,若在手术操作中需进一步控制小鼠的疼痛感,需要配合其他麻醉药物使用。

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乙醚、异氟醚和戊巴比妥均为常用的麻醉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2.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预期效果来综合考虑。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密监测小鼠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

4. 麻醉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伦理规范和实验要求,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改进的建议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和讨论,可以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1. 在长时间实验中,应考虑使用具有较长麻醉效果的麻醉药物,以减少频繁麻醉的需求。

小鼠麻醉实验报告

小鼠麻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动物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动物福利,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是必不可少的。

小鼠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其麻醉方法的选择对于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小鼠的麻醉效果,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50只,体重20-25g,雌雄各半。

2. 麻醉药物: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异氟烷。

3. 仪器:小鼠麻醉机、体温计、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A组(水合氯醛组)、B组(戊巴比妥钠组)、C组(异氟烷组)、D组(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组)、E组(水合氯醛+异氟烷组)。

2. 麻醉方法:- A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剂量为0.3ml/100g体重)。

- B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30mg/kg体重)。

- C组:采用异氟烷吸入麻醉,浓度为1.5%。

- D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剂量为0.3ml/100g体重)+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30mg/kg体重)。

- E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剂量为0.3ml/100g体重)+吸入异氟烷,浓度为1.5%。

3. 麻醉效果观察:- 观察各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恢复时间。

- 观察各组小鼠的生理指标变化,如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 观察各组小鼠的手术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挣扎、抽搐等反应。

四、实验结果1. 麻醉诱导时间:A组(10.2±1.5分钟)、B组(8.1±1.2分钟)、C组(5.6±1.0分钟)、D组(9.8±1.3分钟)、E组(7.2±1.1分钟)。

结果显示,异氟烷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最短,水合氯醛组次之,戊巴比妥钠组最长。

2. 麻醉维持时间:A组(60.5±8.2分钟)、B组(52.3±7.8分钟)、C组(45.1±6.7分钟)、D组(57.9±8.4分钟)、E组(49.8±7.5分钟)。

麻醉学实验报告

麻醉学实验报告

麻醉学实验报告麻醉学实验是医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和副作用等相关知识。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不同麻醉药物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效果和对比其镇痛作用,为临床麻醉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以下是本次麻醉学实验的具体内容及结果分析: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确保实验动物在实验前后都得到适当的饲养和关怀。

2. 实验分组: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种类和剂量的麻醉药物。

3. 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组的不同,分别记录小白鼠的麻醉时间、镇痛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4. 数据统计: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的麻醉效果和镇痛作用的差异。

实验结果:1. 吸入麻醉剂实验组:观察到小白鼠在吸入麻醉剂后迅速陷入昏迷状态,麻醉效果明显,但镇痛作用较弱。

2. 静脉麻醉剂实验组:发现小白鼠在注射静脉麻醉剂后,麻醉作用迅速发挥,同时伴随着较好的镇痛效果。

3. 局部麻醉剂实验组:结果显示小白鼠在接受局部麻醉剂注射后,麻醉效果局部明显,但整体镇痛效果相对较弱。

4. 镇痛药物实验组:对比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发现部分药物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并非所有药物都适用于所有情况。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麻醉学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类型的麻醉药物在麻醉效果和镇痛作用上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 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在麻醉作用上更为明显,而局部麻醉适用于特定情况。

- 镇痛药物的选择应考虑患者的具体疼痛症状和药物的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本次麻醉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经验,有助于临床麻醉药物的应用和选择,为医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值。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动物麻醉药理实验报告

动物麻醉药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麻醉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效果。

2. 比较不同麻醉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

3. 了解麻醉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代谢特点。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麻醉药物: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苯巴比妥钠。

3.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注射器、麻醉机、生理记录仪、手术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

2. 第1组为对照组,不给予麻醉药物。

3. 第2组给予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4. 第3组给予氯胺酮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5. 第4组给予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剂量为50mg/kg。

6. 分别记录各组动物注射麻醉药物后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7. 在麻醉状态下,对动物进行手术操作,观察麻醉效果。

8. 记录手术过程中动物的挣扎程度、苏醒时间等。

四、实验结果1. 戊巴比妥钠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无明显挣扎,麻醉效果良好。

术后苏醒时间约20分钟。

2. 氯胺酮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程度较戊巴比妥钠组轻,麻醉效果较好。

术后苏醒时间约15分钟。

3. 苯巴比妥钠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减慢,心率降低,血压下降。

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程度较氯胺酮组明显,麻醉效果较差。

术后苏醒时间约25分钟。

4. 对照组:注射后5-10分钟,动物无明显变化,手术过程中,动物挣扎剧烈,无法进行手术操作。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戊巴比妥钠、氯胺酮、苯巴比妥钠均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但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苯巴比妥钠的麻醉效果较差。

2. 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的麻醉效果较好,可能与它们的药理作用有关。

戊巴比妥钠属于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以降低动物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麻醉作用。

麻醉的作用实验报告

麻醉的作用实验报告

麻醉的作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麻醉的作用一、引言麻醉是一种通过化学物质或药物来暂时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使患者在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过程中处于无痛状态的一种方法。

在医学领域,麻醉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供手术的舒适度,还能够避免病人在手术中出现各种应激反应,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实验旨在深入探究麻醉的作用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小鼠2. 实验设备:注射器、麻醉剂3. 实验步骤:a. 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b. 注射实验组小鼠适量的麻醉剂,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c. 观察实验组小鼠的失去性反应、无痛和运动能力,记录相关数据。

d. 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三、结果1. 实验组小鼠在注射麻醉剂后较快进入无痛状态,丧失了对疼痛的感知。

2. 实验组小鼠在注射麻醉剂后出现运动能力下降的现象,行动不够机敏。

3. 对照组小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后没有出现上述现象,仍然保持正常的感知和运动能力。

四、讨论1. 麻醉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来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改变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抑制疼痛信号的传导。

2. 麻醉剂的作用时间和剂量有关。

较小剂量的麻醉剂可以产生轻度麻醉效果,而较大剂量的麻醉剂则可以使患者完全失去痛觉。

3. 不同的麻醉剂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

例如,局部麻醉剂主要通过选择性阻断神经传递通路来产生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剂则通过作用于多种受体产生麻醉效果。

4. 个体差异对麻醉的作用有一定影响。

不同年龄、性别、体重和健康状况的人对麻醉剂的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剂和剂量。

5. 麻醉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呼吸抑制、心血管系统抑制和过敏反应等。

因此,在使用麻醉剂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麻醉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乙醚麻醉小鼠操作方法

乙醚麻醉小鼠操作方法

乙醚麻醉小鼠操作方法乙醚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药物,广泛用于实验动物麻醉。

下面将详细介绍乙醚麻醉小鼠的操作方法。

1. 实验器材准备首先,需要准备以下实验器材:乙醚气体或乙醚液体,麻醉箱或吸乙醚装置,氧气瓶,雾化器或封闭式麻醉系统,麻醉监测仪器(如动物呼吸频率仪、心率监测仪等),手套和外科口罩等。

2. 实验操作准备在操作前,需要确保实验操作区域清洁,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工作。

检查所需的器材是否正常工作,并校准监测仪器。

3. 小鼠准备在操作前,需要准备待麻醉的小鼠。

选择健康、年龄合适的小鼠。

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小鼠定位架或被动限制装置,以固定小鼠的位置。

4. 麻醉箱操作方法将小鼠放入麻醉箱中,并将乙醚液体倒入雾化器或封闭式麻醉系统中。

开启麻醉箱的氧气瓶,确保乙醚与氧气混合,并形成均匀的乙醚气体。

观察小鼠的反应,当小鼠进入麻醉状态后,可以继续下一步操作。

5. 吸乙醚装置操作方法将小鼠放入透明的吸乙醚装置中。

调整乙醚流速和吸入氧气的流速,以保持适当的浓度。

观察小鼠的反应,当小鼠进入麻醉状态后,可以继续下一步操作。

6. 麻醉监测在操作过程中,可使用动物呼吸频率仪、心率监测仪等仪器来监测小鼠的生理参数。

确保小鼠的呼吸、心率等指标在麻醉过程中保持稳定。

7. 手术或实验操作在小鼠进入麻醉状态后,可以开始手术或实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确保小鼠不会醒来或受到疼痛刺激。

8. 醒醉过程在手术或实验操作结束后,需要停止乙醚的供应。

为了使小鼠快速恢复醒醉,可以将小鼠移至新的笼子或容器中,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温暖的环境。

观察小鼠的醒醉过程,确保小鼠没有出现异常反应。

总结:乙醚麻醉小鼠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准备小鼠,使用麻醉箱或吸乙醚装置进行麻醉,监测小鼠的生理参数,进行手术或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小鼠的醒醉过程。

操作时需要注意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监测小鼠的反应,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并保证小鼠的福利。

小鼠实验方法1

小鼠实验方法1

小鼠不同组织细胞的提取1.麻醉小鼠:将小鼠以0.1ml/10g的量注射4%水合氯醛进行麻醉,3-5分钟待小鼠麻醉后用小图钉将小鼠四肢固定于泡沫板上并喷洒适量酒精于小鼠皮肤表面,用吸水纸轻轻吸干。

2.肺泡灌洗液的制备和细胞分离:用剪刀剪开小鼠颈部皮肤用小图钉固定,分离颈部脂肪组织与肌肉层暴露气管,用一毫升注射器针头在气管接近咽喉上端轻轻扎孔,将灌洗软管由开孔处引入气管内约0.5cm,并用细线将气管与软管扎好避免灌洗时漏液。

用一毫升注射器吸取Hank’s液反复灌洗(300μl/次,灌洗4次),并在灌洗时进行胸部轻轻按摩,收集灌洗液体1800转室温离心8分钟,收集上清备用,后用完全1640重悬离心管底部细胞并计数。

3.小鼠心脏灌注:将小鼠由腹部剪开至胸腔,打开胸腔暴露心脏,于右心房开一小口,针头由左心室心尖进入,用1×PBS进行灌注至灌洗液无明显红色、肝脏等器官泛白止。

4.气管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分离气管周围多余组织,取气管,放入装有Hank’s的15ml离心管中置于冰上,提取细胞时先用Hank’s洗涤两遍,于六孔板中剪碎气管组织并加入2‰的胶原酶(10ml不完全1640+10μlDNase+20mgⅠ型胶原酶)消化1.5h后取消化液过滤、洗涤并离心,弃上清后用完全1640重悬并计数。

5.肺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分离肺部周围多余组织,取全肺,放入装有Hank’s的15ml离心管中置于冰上,提取细胞时先用Hank’s洗涤两遍,于六孔板中剪碎肺组织并加入2‰的胶原酶(10ml不完全1640+10μlDNase+20mgⅠ型胶原酶)消化1.5h后取消化液过滤、洗涤并离心;获得的细胞里含有部分红细胞,用红细胞裂解液重悬裂解5分钟后加入Hank’s终止裂解并过滤,1800转室温离心8分钟,弃上清,用完全1640重悬并计数。

6.脾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分离脾部周围多余组织,取全脾,放入装有Hank’s的15ml离心管中置于冰上,提取细胞时先用Hank’s洗涤两遍,于100μlm filter中用高压灭菌五毫升注射器的活塞轻轻研磨,边研磨边加入Hank’s冲洗;将获得的滤液离心弃上清,用过Hank’s重悬平铺在ficoll液面上2200转室温离心20分钟(升7降0)。

普鲁卡因小鼠实验报告

普鲁卡因小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普鲁卡因对小鼠的麻醉作用。

2. 比较不同剂量普鲁卡因对小鼠的麻醉效果。

3. 观察普鲁卡因对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昆明小鼠10只,体重20-25g,雌雄不限。

2. 实验药品:普鲁卡因注射液,浓度为1%、2%、3%、4%、5%。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电子体温计、电子血压计、生理盐水、注射器、灌胃器、固定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分别标记为A组、B组、C组、D组、E 组。

2. A组: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3. B组:给予1%普鲁卡因灌胃。

4. C组:给予2%普鲁卡因灌胃。

5. D组:给予3%普鲁卡因灌胃。

6. E组:给予4%普鲁卡因灌胃。

7. 在给药前,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

8. 给药后,观察并记录小鼠的麻醉效果,包括活动能力、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

9. 给药后1小时,再次记录各组小鼠的体重、体温、血压等生理指标。

10. 统计分析各组小鼠的麻醉效果和生理指标变化。

四、实验结果1. 麻醉效果观察A组:小鼠活动正常,呼吸平稳,意识清晰。

B组:小鼠活动减少,呼吸减慢,意识模糊。

C组:小鼠活动明显减少,呼吸缓慢,意识模糊。

D组:小鼠活动显著减少,呼吸微弱,意识丧失。

E组:小鼠活动极度减少,呼吸微弱,意识丧失。

2. 生理指标变化A组:体重、体温、血压无明显变化。

B组:体重略有下降,体温略升高,血压略有下降。

C组:体重下降明显,体温升高,血压下降。

D组:体重显著下降,体温明显升高,血压明显下降。

E组:体重极度下降,体温明显升高,血压明显下降。

五、实验分析1. 普鲁卡因对小鼠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麻醉效果逐渐增强。

2. 普鲁卡因对小鼠的生理指标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体重下降、体温升高、血压下降。

3. 普鲁卡因在小鼠体内的作用时间较短,给药后1小时,小鼠的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六、实验结论1. 普鲁卡因是一种有效的局部麻醉药,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盐酸普鲁卡因实验报告

盐酸普鲁卡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盐酸普鲁卡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2. 掌握盐酸普鲁卡因的实验操作方法。

3. 探讨盐酸普鲁卡因在传导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盐酸普鲁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外周神经的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兴奋阈值升高,丧失兴奋性和传导性,从而产生麻醉效果。

本实验旨在观察盐酸普鲁卡因对小鼠神经传导的影响,以评价其在传导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小鼠10只,体重(20±2)g。

2. 药品与试剂:盐酸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注射器、手术器械等。

3. 仪器:神经传导仪、电子天平、手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操作:(1)实验组:在实验前30分钟,将盐酸普鲁卡因以0.5%的浓度溶于生理盐水中,按每只小鼠0.1ml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

(2)对照组:在实验前30分钟,将生理盐水按每只小鼠0.1ml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

3. 神经传导实验:(1)将小鼠麻醉后固定于手术显微镜下,暴露坐骨神经。

(2)使用神经传导仪测定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

(3)实验组小鼠注射盐酸普鲁卡因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分别测定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

(4)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分别测定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1. 实验组小鼠注射盐酸普鲁卡因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后30分钟、60分钟、90分钟,实验组小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6.2±0.8)m/s、(3.8±0.5)m/s、(2.1±0.3)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六、实验结论1. 盐酸普鲁卡因具有传导麻醉作用,能够有效阻断外周神经的传导。

常用动物麻醉实验报告(3篇)

常用动物麻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和掌握常用动物麻醉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对不同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的实验操作,观察动物麻醉效果,评估麻醉深度,为动物实验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保障。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20-25g)2. 麻醉药物:普鲁卡因、戊巴比妥钠、乙醚3. 麻醉设备:麻醉机、注射器、手术刀、固定器等4. 生理监测仪器:心电监护仪、呼吸监护仪、血压计等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普鲁卡因组、戊巴比妥钠组、乙醚吸入组、对照组。

2. 麻醉方法:- 普鲁卡因组:腹腔注射普鲁卡因,剂量为50mg/kg。

- 戊巴比妥钠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剂量为30mg/kg。

- 乙醚吸入组:将乙醚蒸发后,让动物吸入。

- 对照组:不进行麻醉处理。

3. 麻醉效果观察:- 观察动物意识状态,如是否有挣扎、躁动等。

- 监测动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

- 评估麻醉深度,根据Ramsay镇静评分标准进行判断。

四、实验结果1. 普鲁卡因组:动物在注射普鲁卡因后约5分钟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

Ramsay镇静评分3分。

2. 戊巴比妥钠组:动物在注射戊巴比妥钠后约10分钟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

Ramsay镇静评分4分。

3. 乙醚吸入组:动物在吸入乙醚后约3分钟出现嗜睡状态,呼吸、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

Ramsay镇静评分4分。

4. 对照组:动物意识清醒,呼吸、心率、血压正常。

五、实验讨论1. 普鲁卡因和戊巴比妥钠均为常用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其中,普鲁卡因适用于局部麻醉,戊巴比妥钠适用于全身麻醉。

2. 乙醚吸入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需注意乙醚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作用,操作时应注意通风。

3. 麻醉效果评估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本实验采用Ramsay镇静评分标准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六、实验结论1. 普鲁卡因、戊巴比妥钠和乙醚均为常用动物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小鼠麻醉实验报告结论

小鼠麻醉实验报告结论

小鼠麻醉实验报告结论引言麻醉实验是评估药物对生物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麻醉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鼠作为一种常见的实验动物模型,在麻醉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麻醉药物对小鼠麻醉过程和恢复过程的影响,并通过行为观察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来评估麻醉效果。

方法本实验选取30只健康的、体重相近的成年小鼠,随机分为3个组别(每组10只),分别用异氟烷、七氟烷和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小鼠麻醉的诱导时间、麻醉的维持时间以及恢复时间,同时观察小鼠的行为变化。

结果麻醉诱导时间结果显示,异氟烷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为平均(±标准差)8.5±1.2分钟,七氟烷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为10.2±1.5分钟,丙泊酚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为5.7±0.8分钟。

异氟烷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最短,丙泊酚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最长。

麻醉维持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方面,异氟烷组小鼠的维持时间为平均(±标准差)36.5±5.2分钟,七氟烷组小鼠的维持时间为45.3±6.9分钟,丙泊酚组小鼠的维持时间为25.6±3.4分钟。

七氟烷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最长,丙泊酚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最短。

恢复时间异氟烷组小鼠的恢复时间为平均(±标准差)16.4±2.3分钟,七氟烷组小鼠的恢复时间为18.7±2.5分钟,丙泊酚组小鼠的恢复时间为14.2±1.8分钟。

异氟烷组的恢复时间最短,七氟烷组的恢复时间最长。

行为观察麻醉状态下,小鼠在异氟烷和七氟烷组显示出明显的运动抑制和无痛觉反应,而在丙泊酚组小鼠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正常行为和运动功能。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麻醉药物对小鼠的麻醉过程和恢复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

异氟烷具有快速的诱导时间和恢复时间,但麻醉维持时间较短。

七氟烷具有较长的麻醉维持时间和恢复时间。

丙泊酚则在麻醉状态下能够保持小鼠部分行为和运动功能。

水合氯醛麻醉小鼠实验报告结果

水合氯醛麻醉小鼠实验报告结果

水合氯醛麻醉小鼠实验报告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水合氯醛对小鼠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10只体重在20-25g的健康雄性小鼠。

2. 实验设备:麻醉机、呼吸机、体温计、心电图仪、注射器等。

3. 实验过程:
(1) 小鼠禁食后6小时,按照体重比例使用麻醉机使其进入麻醉状态。

(2) 在小鼠昏迷状态下,使用心电图仪测量其心跳和呼吸情况,并记录体温。

(3) 分别于入睡、麻醉维持期和苏醒期检测和记录以上指标。

(4) 在小鼠苏醒后,记录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实验结果:
1. 小鼠在1.5g/kg的水合氯醛剂量下,进入昏迷状态的时间大约为20秒。

2. 在小鼠麻醉维持期,心率和呼吸频率持续减缓,在20min左右出现
最低点,但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3. 身体温度在麻醉维持期间略有下降,但在苏醒期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4. 所有小鼠在麻醉后均出现了暂时的运动障碍和行动不协调,但在约5min后完全恢复正常。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水合氯醛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有效地使小鼠进入昏迷状态,并在维持期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但是,在苏醒期间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运动障碍,需要小心观察。

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水合氯醛可以用作小鼠手术等麻醉操作的一种选择,在正确使用下可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与不良反应。

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实验报告

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实验报告

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实验报告引言普鲁卡因(Procaine)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牙科领域。

在临床实践中,普鲁卡因常用于麻醉手术部位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

然而,普鲁卡因不仅作用于人体,也可以用于动物实验研究。

本实验旨在观察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后的生理变化,并探究其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材料- 小鼠(20只,雄性)- 普鲁卡因注射液(浓度为2%)- 无菌注射器- 无菌针头- 注射笼- 行为观察设备方法1. 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普鲁卡因注射)和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注射)。

2. 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按照小鼠体重和普鲁卡因剂量的比例(一般为10mg/kg),为实验组小鼠注射普鲁卡因。

3. 对照组小鼠同样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为其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4. 制作注射笼,确保小鼠在注射后能得到足够的休息和观察。

5. 使用行为观察设备记录小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食欲和睡眠等。

6. 在注射后的24小时和48小时内,每4小时观察并记录小鼠行为1次。

7. 统计并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行为数据。

结果行为观察结果根据观察,我们记录到以下行为变化:1. 活动情况:实验组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后,活动量较对照组小鼠有所下降。

24小时内,实验组小鼠的总活动时间为2小时,对照组小鼠为3小时;48小时内,实验组小鼠的总活动时间为4小时,对照组小鼠为5小时。

2. 食欲情况:实验组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后,食欲有所下降。

24小时内,实验组小鼠摄食量为10g,对照组小鼠为12g;48小时内,实验组小鼠摄食量为18g,对照组小鼠为20g。

3. 睡眠情况:实验组小鼠注射普鲁卡因后,睡眠时间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加。

24小时内,实验组小鼠的总睡眠时间为6小时,对照组小鼠为4小时;48小时内,实验组小鼠的总睡眠时间为10小时,对照组小鼠为6小时。

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行为变化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小鼠水合氯醛实验报告

小鼠水合氯醛实验报告

####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水合氯醛对不同品种、不同性别小鼠的麻醉效果,并分析其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及安全性。

####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KM小鼠雌雄各4只,C57BL/6小鼠雌雄各4只,共32只。

2. 实验药品:水合氯醛(纯度≥99%)。

3.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注射器、计时器、显微镜、手术器械等。

#### 三、实验方法1. 麻醉剂浓度及配制:使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水合氯醛,用氯化钠注射液进行稀释,配制不同浓度的水合氯醛溶液。

2. 实验分组: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KM雌鼠组、KM雄鼠组、C57BL/6雌鼠组和C57BL/6雄鼠组。

3. 麻醉效果观察:观察小鼠注射水合氯醛后的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及安全性。

4.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每组小鼠的麻醉诱导时间、维持时间及安全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1. 麻醉诱导时间:KM雌鼠组、KM雄鼠组、C57BL/6雌鼠组和C57BL/6雄鼠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分别为(5.2±0.8)min、(4.8±0.6)min、(5.0±0.7)min和(4.9±0.5)min。

2. 麻醉维持时间:KM雌鼠组、KM雄鼠组、C57BL/6雌鼠组和C57BL/6雄鼠组的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44.3±3.2)min、(43.5±2.8)min、(45.2±3.5)min和(44.1±3.0)min。

3. 安全性:实验过程中,各组小鼠均未出现死亡现象,麻醉效果良好。

#### 五、讨论1. 水合氯醛是一种常用的麻醉剂,本研究结果表明,KM小鼠和C57BL/6小鼠对水合氯醛的麻醉效果良好,麻醉诱导时间较短,维持时间适中,安全性较高。

2. 麻醉诱导时间与麻醉剂浓度、注射速度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中,麻醉诱导时间较短的组别,其水合氯醛浓度相对较高,注射速度较快。

局部麻醉药对小鼠催眠作用的研究

局部麻醉药对小鼠催眠作用的研究

局部麻醉药对小鼠催眠作用的研究第一部分:目的:局部麻醉药的静脉使用已被证实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全身麻醉效应,但这种效应的具体机制目前仍在研究中。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局部麻醉药的全身麻醉作用及其基本机制。

方法:C57BL/6小鼠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通过腹腔注射钠通道阻滞剂TTX,观察翻正反射的消失(LORR)来评估这些局部麻醉药物对小鼠的催眠作用。

结果:静脉注射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2.5-30mg/kg),布比卡因(1.25-15mg/kg),罗哌卡因(1.25-15mg/kg)可产生直接的催眠作用,并且其达到催眠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在临床所使用的浓度范围内。

腹腔注射钠通道阻滞剂TTX(3和6μg/kg)不能产生催眠作用,也未能改变利多卡因的催眠作用。

结论: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临床使用的浓度范围内静脉注射剂量依赖性地在小鼠产生直接的催眠作用。

钠通道阻滞剂TTX本身不能产生催眠作用,也不能改变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催眠作用。

第二部分:目的:局部麻醉药的静脉使用已被证实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麻醉效应,但这种效应的具体机制目前仍在研究中。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局部麻醉药的全身麻醉作用及其基本机制。

方法:C57BL/6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同时使用或不使用氯胺酮、钠通道阻滞剂TTX和NMDA受体阻滞剂MK-801。

通过翻正反射的消失(LORR)来评估这些药物对小鼠的催眠作用。

结果: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的静脉注射产生直接的催眠作用,并且达到其半数有效的浓度(EC50)在临床使用浓度范围之内。

利多卡因可以增强氯胺酮的催眠作用,联合使用利多卡因和氯胺酮的R值(即两者产生LORR的EC50比值总和的倒数)为1.09,表明了利多卡因和氯胺酮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对小鼠的催眠作用。

而钠通道阻滞剂不能改变利多卡因的催眠作用。

NMDA受体阻滞剂MK801(3μg/kg)可增强利多卡因LORR的EC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麻醉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小鼠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饲养方法;
(2)掌握小鼠抓取和处死方法;
(3)掌握小鼠的麻醉方法;
(4)掌握小鼠注射方法。

二、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小白鼠
实验器材:鼠笼(包括水瓶、饲料、垫料)、注射器、灌胃针、脱脂棉、烧杯等
实验试剂:3.5%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溶液、PBS、生理盐水
三、实验步骤及结果
1.小鼠的抓取(图1A)
①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上向后拉;
②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
③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

2. 腹腔注射麻醉小鼠(图1B)
①左手抓取固定小鼠,使其腹部朝上、并且头低位;
②右手持注射器,在小鼠下腹部靠左侧呈45°角刺入腹腔,注射3.5%水合氯醛300 μl(剂量为0.1 ml/10 g体重);
③记录麻醉所需时间,观察麻醉后的状态。

结果:小鼠麻醉所需时间为2 min 10 s,而苏醒时间为1 h以上(受观察时间限制),观察末已有轻微苏醒迹象。

3. 小鼠灌胃(图1C)
①左手抓取固定小鼠,使其腹部朝上;
②右手持装有灌胃针的注射器,经口角插入口腔,用灌胃针轻轻向下压迫小鼠头部,使口腔与食道成一直线,再将灌胃针头沿上颚推入食道,再沿食道缓缓插入胃部2-3 cm;
③观察小鼠呼吸有无异样,如无异样则灌入生理盐水400 μl。

结果:初次灌胃时,插入灌胃针位置存在偏差,小鼠吐出部分生理盐水,后调整熟悉操作,灌胃后松开小鼠,小鼠呼吸正常无不适反应,灌胃成功。

4.尾静脉注射麻醉的小鼠(图1D)
①用烧杯将小鼠固定,尾巴拉直;
②用酒精棉球擦拭鼠尾(或用热毛巾、热水加热鼠尾),使尾部静脉扩张;
③在距尾尖1/4或1/3处进针,此处皮肤较薄、血管清晰、进针容易,注射3.5%水合氯醛
50 μl(剂量为0.1ml /10 g体重);
④注射结束后用棉球止血;
⑤记录麻醉所需时间,观察麻醉后的状态。

结果:受实验时长所限,未记录麻醉所需时间及麻醉状态观察
图1小鼠基本操作实验流程图
A:小鼠抓取;B:腹腔注射麻醉小鼠;C:小鼠灌胃;D:尾静脉注射麻醉小鼠
四、实验分析
A.小鼠麻醉后的状态变化:
①注入初期(诱导期):小鼠处于清醒但轻度痛感消失状态,反应迟钝,较为安静;
②兴奋期:小鼠反应较为剧烈,四肢挣扎,反射活动和肌肉运动增强;瞳孔开始放大,泪腺和粘液分泌增加,眼睛呈现出不协调的运动;
③麻醉起效(手术期):小鼠仰卧时心跳及呼吸均匀,肌肉松弛、四肢无活动,胡须无触碰反应,踏板反射消失,视为达到完全麻醉状态;
④开始苏醒:小鼠前肢开始抖动,四肢渐渐开始活动,由仰卧位翻转至俯卧位,渐渐恢复正常活动。

B.实验中问题思考:
(1)如何区分雌雄小鼠,且为什么实验一般采用雄性小鼠?
区分:①雄鼠生殖器的突起比雌鼠大而明显,且距肛门较远;
②雄鼠的乳头不明显而雌鼠明显;
③雌鼠肛门与生殖器之间有一无毛小沟,而雄鼠此处长毛。

原因:①雄性小鼠的身体健康指标比雌性小鼠要好,可减少实验的偶然误差,保证在实验过程中引起某个症状的原因是客观的,而不是由于小鼠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②普遍认为雌性啮齿动物的可变因素太多,不适合在实验室里使用,因为它们体内的
激素变化很棘手,突然的激素激增会影响它们的行为,扰乱研究结果。

(2)如何抓取小鼠有利于成功?
①先用右手将小鼠尾巴提起,置于鼠笼或粗糙的平面上(初次抓取经验不足应尽量避免在较光滑桌面上进行);
②待小鼠本能的抓住鼠笼或向前挣扎前进时,再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两耳后颈背皮肤,稍用力向上提起;
③翻转小鼠使其置于掌心,拉直后肢,用小指压住小鼠的尾巴,避免小鼠来回摆动,抓取时保证小鼠的身体呈一条直线;
④不要有过多的畏惧心理,小鼠较为温顺,实验操作正确并不易造成小鼠咬伤,所以应敢于抓取尝试。

注意事项:
①抓取小鼠时,动作应稳准狠。

动作太慢会给小鼠更多的反击时间,可能会咬伤手指;
②抓取小鼠尾巴时,应抓取小鼠尾巴的中部,捏住尾端可能会使一部分尾巴断裂,损伤小鼠;
③抓取前可对其进行安抚,短时间重复抓取同一只小鼠会令其产生强烈的应激行为,增加抓取难度,影响实验效果。

若抓取多次不成功,可更换另一只小鼠尝试抓取;
④在抓取小鼠颈部皮肤切勿太紧,以免窒息死亡。

(3)腹腔注射麻醉时,250ml与300ml麻醉剂,小鼠麻醉所需时间的差异如何?
相较于250ml麻醉剂,300ml麻醉剂注射入小鼠腹腔,小鼠麻醉所需时间更短,但苏醒时间明显增长。

如我们组注射量过多,小鼠苏醒时间相较于其他组明显更长。

C.实验注意事项:
(a).腹腔注射麻醉小鼠:
①注射部位宜选在腹部后1/3略靠外侧(避开肝和膀胱)
②注意给药剂量:麻醉药用量宜低不宜高。

过高容易麻醉过度,副作用加大,稍微可以加强麻醉。

实验过程中如麻醉过浅,可临时补充麻醉药,但一次注射剂量不宜超过总量的1/5。

③注意保温: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可用手捂住小鼠对其保暖,利于其苏醒;在寒冷冬季做慢性实验时,麻醉剂在注射前要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b).小鼠灌胃注意事项:
①抓紧鼠背部及颈部皮肤,应固定成垂直体位(实验操作时多次尝试后才成功,害怕小鼠咬伤心理且对小鼠抓取方法不够熟练所致);
②灌胃前可用灌胃针在小鼠体外大致比量一下从口腔到胃的距离(至最后1根肋骨后缘),根据此距离确定插入深度。

(避免误插入气管等组织损伤小鼠)
③灌胃操作时,若遇阻力或小鼠出现憋气,应退出后再插(灌胃操作实验并不是一次性就成功的,前面几次都应插入位置存在偏差且遇阻力而重新实验)
④灌胃量必须根据每只小鼠的体重计算(小鼠约0.1-0.5ml/10g体重,最大体积为1.0ml/每只)
⑤灌胃后应松开鼠,观察动物呼吸,如无呼吸异常,可确定灌胃成功。

(c).尾静脉注射注意事项:
①待血管充盈后,酒精棉球擦拭后进针。

若未充盈,可反复温水浸泡,切不可冒险注射;
②小鼠尾部共有四条血管,一般认为左右的两条静脉比较容易注射,多采用这两条静脉进针。

一般要求进针部位靠近小鼠的尾端,这样若注射失败的话,还可以再向上选择进针点。

但是进针部位也不可以太靠下,因为越往下,静脉越细,操作越难,一般以小鼠尾巴下三分之一的位置比较好。

③关键操作:进针,进针时应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住小鼠的尾巴,让小鼠的尾巴在经过拇指后向下弯曲,进针点靠近拇指指甲。

针头和血管呈约30°角,针尖斜面朝上,轻轻挑刺入皮肤后针头立即和血管平行,一般情况下一次就可以进入血管,可以将针头刺入血管一大半,左右轻轻晃动针头,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就可以推注药液了,正常情况下,推注的过程应该没有明显阻力,血管也不会鼓起。

推液时动作宜轻柔,若发现血管鼓起,那是针头没有刺入血管,需立即拔出针头。

五、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初步了解了小鼠抓取及麻醉的相关方法(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为今后小鼠解剖、小鼠脑损伤等实验奠定基础。

以往实验当中亦做过小白鼠相关实验,但基于畏惧心理,操作都由同组男生操作。

这次实验相较于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心理,敢于操作,敢于抓取小鼠,从最开始的双手抓取到后面愈发熟练的单手抓取,并能很好地完成系列实验,自己是有很大进步的。

也对实验只有敢于操作才能有所结果有所进步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