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P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
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
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书》)”之别。
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
(《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
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_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阅读理解及答案七)、阅读下文,回答1—4题。
(11分)沧浪诗话·诗辨(节选)严羽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
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
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①,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
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
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1.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
(2分)2.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现象,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3分)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的分析
《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的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时间上看,问世于南宋的严羽《沧浪诗话》,离一般公认的诗话类著作的开山之作—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并不远,但相比之下,两者的差距却非常明显:《六一诗话》毫无疑问是迄今为止可考的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诗话类著作,但其主要内容乃是记载诗人轶事及与诗歌相关的佚事逸闻等,属于文人闲暇之时聊资谈助类著作;而《沧浪诗话》虽沿袭了“诗话”的名称,且距《六一诗话》时代不远(同属宋代,北南之差),却显然属于涉及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性著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一部有着相当理论内涵和独家批评风格的诗学著作。
其在古代诗话类著作群体中,可谓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值得后人研究和重视。
严羽的《沧浪诗话》从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5个方面展开论述,我们不妨以宏微观结合的眼光,从宏观到微观,对该诗话作较为客观而又扼要系统的阐发,从中一窥其内在蕴涵的诗学价值,并进而认识其作为一部诗话类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总体上看,《沧浪诗话》全书5个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中,第一部分“诗辨”的论述(辨别诗道,也即辨别对诗歌之真理的认识能力),似宏观阐发的成分较之其他部分更多些,其中体现严羽诗学总体主张和见解的内容也更集中些。
首先,严羽开门见山提出,学诗者须“以识为主”,这个“识”字,既包含认识,也包括见识、识力。
在严羽看来,学习和创作诗歌,首先应具备这个“识”—对诗歌基本原理的认识、对诗歌技巧的见识、对诗歌价值的识力(判断力),而要达到这个“识”,必须做到8个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从严羽对这8个字的阐释中,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推崇的是自汉魏晋以迄盛唐时代的诗歌创作,其中特别是盛唐,似不可取,这是严羽认为的学诗的主导方向,倘不顺着这个方向,则入门不正、立志不高。
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
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严羽的《沧浪诗话》共分五个部分,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又称《诗证》),卷末附有《答吴景仙书》,完成于南宋后期,它在宋人诗话中最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成》到明代高株的《唐诗品汇》,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受其熏染。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了对《沧浪诗话》的研究①,不过,截止到1949年,有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只有3篇②,其中以朱东润的《沧浪诗话参证》一文学术水平最高,朱氏对《沧浪诗话》贬多褒少,他认为严羽接近江湖诗人,盛言唐诗。
其论盛唐确能上承殷珊、司空图之绪余而得其奥蕴。
至于以禅喻诗,归诸妙语,不过袭江西诗人之遗论。
严羽论江西诗派,攻击所及,在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此则时人之恒言,并非严羽独创。
1934 年2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胡才甫的《沧浪诗话笺注》,这是研究《沧浪诗话》较早的一部专著,该书辑录《诗话》中所论及之诗,并编制诗人仕履,同时解释词义,又引后人申阐或辨驳之语,故称为笺。
此外,陈钟凡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至1947年版)、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等书对于《沧浪诗话》均有所论及,他们大多指出《沧浪诗话》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这一创作背景,并对严羽的“禅悟”说、“四唐”说、“兴趣”说进行分析,为本世纪《沧浪诗话》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因为通史写作自身所限,这些著作往往没有展开论述。
对《沧浪诗话》开展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
据笔者统计,自1949年到1997年,全国各地报刊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间,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等单位于1985年10月在福建邵武召开“严羽学术讨论会”,仅大会提交的论文就达50多篇,这次会议对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
论严羽《沧浪诗话》诗歌理论《沧浪诗话》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破,攻三百年诗病;一是立,提出诗的宗旨、诗的作法等,这一点是作者的主要贡献。
全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其核心在《诗辩》,它包含了严羽的诗歌理论“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答吴景仙书》),而其余部分则基本上是他对其诗歌理论的具体运用。
严羽主要通过他的“妙悟说”和“兴趣说”,展开了他对诗歌刨作中的作者和作品两大部分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他的诗歌理论。
一《沧浪诗话》开篇以论诗如论禅而引出其“妙悟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诗辩》之四)此段话之核心,在于指出诗歌之道在于“妙悟”,严羽的“悟”是一种自然的审美直觉思维,而“妙悟”就是这一心理活动的最佳状态。
严羽认为诗人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悟”,它与个人学历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可以成为一个大学问家,但要是没有“悟”,他永远也当不了一个诗人。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当一个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他要摆脱现实世界的形象束缚,摆脱抽象思维的羁绊,来把自己整个的生命、情感切入对象,他的理智、情感、意志在瞬间融合为一体,直接去体悟、把握对象,从而洞见世界、人生的意义。
因为这种创作主体感情的表达很难以用日常的言语来进行表达,所以严羽借用了禅家语言“妙悟”来笼统概述之。
但是“悟”是一种审美直觉思维,虽然可能是人所共有的,但要进入“妙悟”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蹴而就的,所以严羽在讲了“妙悟”之后,紧接着讲“学诗者以识为主”(《诗辩》之一),强调“识”对学诗者的重要性。
“识”也就是审美鉴赏能力,即辨别诗歌高下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反复对前人佳作进行吟诵,那么就能通过“识”的途径来达到“悟”甚至“妙悟”的境界。
可以看出,严羽的妙悟说、别材说和以识为主说,实质上是有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即以妙悟为核心,系统展开对诗歌创作主体审美直觉思维活动的分析,揭示出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差异——“悟”与“别材”;主体创作高潮中思维活动的特质——“妙悟”;主体可能达到妙悟的途径——“识”,从而构成了他的诗歌创作主体论。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诗辩。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作品名称,诗辩。
创作年代,宋代。
作品出处,《沧浪诗话》。
作者,严羽。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
具正法眼。
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
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
魏。
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
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
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
魏。
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沧浪诗话·诗辩》 摘要
《沧浪诗话·诗辨》摘要南宋诗论家严羽写下的《沧浪诗话》是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沧浪诗话》的第一部分是“诗辨”,主要是论述学诗的门径、方法、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一、“以识为主”“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严羽提提出了“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要有眼力,辨认真伪邪正。
认准学习对象,走正学习路子,这是学诗的第一步,即所谓“入门须正”。
严羽把学习汉、魏、晋、盛唐当成“正路”,这几个时代的诗歌气象博大,形象鲜明,应该以他们为师。
此外,“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所以立志须高,应该学习一流的诗歌,这是一个新颖独特的学诗途径。
二、诗的九种风格“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三、以禅喻诗,重在妙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学诗如学禅需要会妙悟,那才是诗中行家,诗中高手。
而“悟”有两种含义:①学习鉴赏前人的作品要“悟”,即对前人作品深入体会、反复琢磨,也就是“熟参”的功夫。
其中汉、魏、晋、盛唐的作品有透彻之悟,中晚唐和两宋诗歌为“一知半解之悟”.②诗歌创作要“悟”,主要指捕捉形象,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
他运用“别材”“别趣”两个概念,强调了“诗者,吟咏情性也”,要运用艺术思维的规律寓情于物,突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且“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即不要抽象说教,不要引经据典掉书袋。
因此,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严羽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是“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评价抒情诗主要强调“气象”和“兴趣”,”气象”要深厚博大,“兴趣”则是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严羽还推崇空明、超然的形象,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如文中所说“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
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严羽的《沧浪诗话》共分五个部分,包括《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又称《诗证》),卷末附有《答吴景仙书》,完成于南宋后期,它在宋人诗话中最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成》到明代高株的《唐诗品汇》,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到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无不受其熏染。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了对《沧浪诗话》的研究①,不过,截止到1949年,有关研究论文数量较少,只有3篇②,其中以朱东润的《沧浪诗话参证》一文学术水平最高,朱氏对《沧浪诗话》贬多褒少,他认为严羽接近江湖诗人,盛言唐诗。
其论盛唐确能上承殷珊、司空图之绪余而得其奥蕴。
至于以禅喻诗,归诸妙语,不过袭江西诗人之遗论。
严羽论江西诗派,攻击所及,在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此则时人之恒言,并非严羽独创。
1934 年2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胡才甫的《沧浪诗话笺注》,这是研究《沧浪诗话》较早的一部专著,该书辑录《诗话》中所论及之诗,并编制诗人仕履,同时解释词义,又引后人申阐或辨驳之语,故称为笺。
此外,陈钟凡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至1947年版)、方孝岳著《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等书对于《沧浪诗话》均有所论及,他们大多指出《沧浪诗话》是针对江西诗派而发这一创作背景,并对严羽的“禅悟”说、“四唐”说、“兴趣”说进行分析,为本世纪《沧浪诗话》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因为通史写作自身所限,这些著作往往没有展开论述。
对《沧浪诗话》开展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
据笔者统计,自1949年到1997年,全国各地报刊共发表论文160余篇,其间,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等单位于1985年10月在福建邵武召开“严羽学术讨论会”,仅大会提交的论文就达50多篇,这次会议对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
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本质精准的把握、严密的理论体系以及其直指江西诗派创作流弊的理论勇气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宋代诗话的压卷之作,对宋以后诗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的“妙悟”、“兴趣”以及“别材别趣”等概念都是严羽诗学理论的亮点,同时也是现在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所在,除此之外,贯穿《沧浪诗话》始终的辨体意识也值得注意。
严羽对辨体极为重视,认为它是学诗、作诗的前提,他在《诗法》中说:“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
”[1]136 根据后文小字“荆公评文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可以推出,“家数”当指体制。
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又说:“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
” [1]252 由此可见,在严羽的意识里,不辨清诗之体制,是不能作出好诗的。
同时,他在提到“诗之法有五” [1]7 和“学诗先除五俗”[1]108 时,也都是把体制放在第一位的。
以下试论述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
一、辨体意识的内涵至于何谓“辨体”,吴承学先生这样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某一体裁、文类或文体之一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掌握,划分各种体裁、文类或文体之间的内外界限,划分各种体裁、文类或文体内部的源流正变的界限,并赋予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 [2] 。
概而言之,辨体就是对外辨不同文体的界限,对内辨某一文体的源流正变和高下优劣。
以此来审视《沧浪诗话》中的辨体意识,其内涵大致有三。
(一)当行本色对于诗以外的文体,严羽主要针对文强调要严守诗文之界限,“须是本色,须是当行” [1]110 可谓其口号似的纲领。
那怎样才算是本色,算是当行呢?在第一章《诗辨》中,严羽开宗明义地写道:“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1]26 他认为,诗是“吟咏情性”的,讲求的是相对于文的“别材”、“别趣”,在文中常有的使事、议论、说理放在诗中都是不合适的,这一点可以看作是严羽对于诗歌创作的要求。
《沧浪诗话》【宋】严羽著
《沧浪诗话》【宋】严羽著一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沖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
《沧浪诗话》的主要思想《沧浪诗话》是严羽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年间。
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沧浪诗话》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互有联系,合成一部体系严整的诗歌理论著作,在诗话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的诗学思想。
1.提倡以禅喻诗严羽的诗禅说和他以前的诗禅说相比,有明显的历史继承关系,但也有较大的不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以禅喻诗提出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严羽的诗禅说是非常明确。
非常自觉地反对“江西诗病”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为了说明诗歌艺术的美学特征,所以他所说的悟与江西诗派的悟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的。
他“妙悟”的对象是诗歌艺术特有的,和一般非文学文章不同的“兴趣”。
(2)以禅喻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严羽诗禅说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妙悟为中心分别阐述了“识”、“第一义”、“顿门”、“透彻之悟”、“镜花水月”等五个相互联系、又逐步深入的基本要点。
“识”,不是指一般的理性认识,它在佛学中是指内心对外境的判别,对诗歌艺术高水平的鉴赏能力,要靠认真学习优秀诗人作品来培养,必须“熟参”第一义之作,方能有“真识”。
因此初学诗时“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不从第一义悟入,就会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乃至“愈骛愈远”,如能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则“久之自然悟入”,这就叫作“直截根源”,也就是“顿门”。
这样的悟才是“透彻之悟”,而不是“一知半解之悟”。
所以,严羽的诗禅说比他以前各家之诗禅说,是大大地高出一头的,在理论上也都要深刻得多,系统得多。
它对后世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绝不是偶然的。
2.“别才”、“别趣”《诗话》特别强调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别才”、“别趣”的中心口号。
沧浪诗话·诗辨 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诗评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
二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处,有似拙而非拙处。
三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四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晚唐人诗,亦有一二可入盛唐者,要当论其大概耳。
五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六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七大历之诗,高者尚未识盛唐,下者渐入晚唐矣。
晚唐之下者,亦随野孤外道鬼窟中。
八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九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十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
十一谢灵运之诗,无一篇不佳。
十二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晋人舍陶渊明、阮籍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
十三颜不如鲍,鲍不如谢,文中子独取颜,非也。
十四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
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
十五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
十六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
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
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
权德舆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
十七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
十八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
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
刘沧、吕温亦胜诸人。
李濒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陈陶之诗,在晚唐人中,最无可观。
薛逄最浅俗。
十九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二十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藉、王建之乐府,吾所深取耳。
【VIP专享】《沧浪诗话诗辨》翻译
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
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
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
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
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
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
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
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
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
(提示:严羽开宗明义,认为作诗应当从“学盛唐”来入门,指出了不同于“江西”“晚唐”“四灵”“江湖”诸诗派的学诗门径。
)诗的方法有五个方面: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严羽于五方面中最推重“兴趣”。
)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作诗的关键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
诗总体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
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有一种:入神。
作诗而能入神,这是最高、最完美了,再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大概很少。
(提示:严羽将诗分为九品,但未作具体描述,后人的解释以陶明(氵+睿)《诗说杂记》卷七的意见为代表。
严羽在划分九品以后又进一步将诗的风格分为两个大类。
并且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是入神,只有盛唐最上乘的作品才能达到。
)禅宗有不同的流派,有大乘和小乘,有南宗和北宗,有正道和邪道;获得佛教正法的人,才能领悟佛理的真谛。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
出自严羽《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辨》篇是严羽诗歌创作理论的纲领和核心,他对宋诗尚理。
尚才学。
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立志须高;以汉。
魏。
晋。
盛唐为师。
不作开元。
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
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
可加工力;路头一差。
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
仅得其中;学其中。
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於师。
仅堪传授;见与师齐。
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
不可从下做上。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
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
苏武。
汉。
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
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
酝酿胸中。
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
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
谓之向上一路。
谓之直截根源。
谓之顿门。
谓之单刀直入也。
二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兴趣。
曰音节。
三诗之品有九:曰高。
曰古。
曰深。
曰远。
曰长。
曰雄浑。
曰飘逸。
曰悲壮。
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
曰句法。
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
曰沈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
曰入神。
诗而入神。
至矣。
尽矣。
蔑以加矣!惟李。
杜得之。
他人得之盖寡也。
四禅家者流。
乘有小大。
宗有南北。
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 * 。
具正法眼。
悟第一义。
若小乘禅。
声闻辟支果。
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
汉。
魏。
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
则小乘禅也。
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
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
魏。
晋与盛唐诗者。
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
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
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
有分限。
有透彻之悟。
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
魏尚矣。
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歌理论和批评的著作,其中的“诗辨”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在“诗辨”中,严羽提出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
首先,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吟咏性情”为本,即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他反对那种追求形式、技巧和华丽辞藻的诗歌,认为这样的诗歌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严羽提出了“妙悟”说,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一种超越理性思考的感悟能力。
他认为,诗歌创作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知识积累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诗人在感性层面上进行领悟和体验。
再次,严羽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他认为,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不是模仿别人。
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才能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严羽还提出了“以禅喻诗”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和禅修有很多共通之处。
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像禅修一样,超越世俗的纷扰和杂念,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强调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本,注重感性领悟和独特风格,同时也提倡以禅修的方式来进行诗歌创作。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