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诗辩》辨析
由《沧浪诗话·诗辨》析江西诗派
处” 、 “ 平淡 而山高水深 ” 等评价 , 实际上体现 了他本人 重读书 、 如苏轼 的《 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 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 提倡 以故为新 以及宋人追求平淡 有味 、涵咏深沉 的审美境 界 “ 在他的许多诗文 的议论 “ 玉堂清冷不成眠 , 伴直难 呼孟浩然 。 暂借好 诗消永夜 , 每逢佳 的特点 。对于这段话 ,钱钟 书认 为 ; 处辄参禅 。” 由于 中国古代共 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 , 黄庭 中 , 这句话 最起影 响作用 , 最 足矣解 释他的风格 , 也算得上 是 坚和严羽 的许多思想必然有相通性。 作为江西诗派的宗主 , 黄
怨忿诟 于道 , 怒邻骂座之为也” 。 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 思维的分别 , 但没有适 当的名词可 以指 出这种分别 , 所 以只好 庭 , l 趋 严 峻的北 宋后期 为 江西诗 人所 普遍 接 归之 于妙悟 , 不借助于才学 , 不 借助于议论 , 而孟襄 阳之诗 能 态 度在 政治形 势 E 在退之之上 , 在他看来 , 这就是妙悟的关系。 ” ①那 “ 妙悟” 到底 受 。 是什么 ? 《 诗辨》 说“ 工夫须从上做下 , 不可从下做上 。 先须熟 读 陵、 苏武 、 汉魏 五言皆须熟读 ; 即以李 、 杜二集枕 藉观 之 , 如 今
江西诗派 的纲领 了。” ④
一
.
庭坚也有 “ 悟入 ” 、 “ 神会 ” 的说 法 , 主张“ 以禅 喻诗 ” 者提倡 的便
是这 样的“ 悟入” 认 为它可使诗 歌创作达 到“ 超然” 、 “ 圆成 ” 的
但 当然 , 悟的同时还是要学 的。《 沧浪诗话 ・ 诗辨》 开篇第
句 就是 : “ 夫 学诗 者以识为 主 : 入 门须正 , 立志须高 。 ” 便是体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歌理论和批评的著作,其中的“诗辨”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在“诗辨”中,严羽提出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
首先,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吟咏性情”为本,即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他反对那种追求形式、技巧和华丽辞藻的诗歌,认为这样的诗歌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严羽提出了“妙悟”说,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一种超越理性思考的感悟能力。
他认为,诗歌创作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知识积累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诗人在感性层面上进行领悟和体验。
再次,严羽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他认为,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不是模仿别人。
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才能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严羽还提出了“以禅喻诗”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和禅修有很多共通之处。
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像禅修一样,超越世俗的纷扰和杂念,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强调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本,注重感性领悟和独特风格,同时也提倡以禅修的方式来进行诗歌创作。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批评
论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批评2007年第4期(总第204期)兆才论THENORTHERN'0RUMNo.4.200r7TotalNo.204【中国诗学】论严羽《沧浪诗话》之辨体批评任竞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32)[摘要]严羽的辨体批评理论主要在《诗辨》和《答吴景仙书》两章中构建和ig,~l,而辨体理念则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从而使辨体批评成为理解诸如"熟参,妙悟,兴趣,l,x盛唐为法,Q.z禅喻诗"等范畴命题的关键.在论述其辨体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对"l,X禅喻诗","诗之宗旨"以及严羽的"自负,自矜"等论题的界定与传统主流学术观点出现了歧异,其目的在于从一种新的视角阐释古老的文学命题.[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辨体;批评[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07)04—0008—05 20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的研究堪称炙手可热,亦硕果累累.研究的焦点基本不出"妙悟","兴趣","熟参","别材别趣"及"尊李杜还是崇王孟"等传统学术主题上",对于其辨体批评的探讨则甚为寥落.这种冷清的局面,明显与辨体批评在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其重要性在于:首先,严羽的辨体批评,不但受宋人辨体风气的熏染,对时人习见之论如"尊体得体,诗文各有体,本色当行"等有所沿袭,而且独辟蹊径,以"辨白是非,定其宗旨"这一独特的辨体批评方法为主线,一脉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并在辨体批评的理论构建,运用上与"文学价值观念体系"这一文学基本原理契合无间,显示了强烈的理论意识.其次,严羽的辨体批评理念贯通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在"辨体"理念的笼罩之下,诸如"熟参,妙悟,兴趣,以盛唐为法,以禅喻诗"等重要概念范畴都被聚拢在它的周围,互为参照印证,从而使辨体批i平成为理解这些概念范畴及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对严羽辨体批评的剖析,整理过程中,对"以禅喻诗"和"诗之宗旨"这两个重要论题的界定,与传统主流学术的观点出现了一定分歧;并在严羽对其"辨体"的"自负"和"以禅喻诗"的"自矜"问题上,也与某些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们运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观照,庶几可以澄清这种分歧和差异,令其圆融自洽了.~,辨体批评的内涵严羽的辨体批评主要体现在《诗辨》和《答吴景仙书》两章中.前者是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总纲,后者则是对《诗辨》中主张的补充和重申,二者互文见义,参照印证,同为我们走进并观照其辨体理论的门窗.纵剖两文,可析其辨体内涵为二.其一,辨白是非,定其[收稿日期]2O07—03—10—8一宗旨.主张"辨尽诸家体制,辨家数如辨苍白",重在诗歌本身体制之间的优劣,高下界分.这里辨的是文体风格.其二,尊体得体,本色当行.主张"诗文各有体,当以体制为先",重在诗,文两种体裁各自体制规范不同的强调.这里辨的是文类文体.以下分而论之.1.辨白是非.定其宗旨严羽辨体批评内蕴之一,便是"辨尽诸家体制".《诗法》云:"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l2】(锄一《答吴景仙书》则更为集中,鲜明: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今人作诗差入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缣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况文章乎?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if,N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 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来书又谓"忽被人捉破发问,何以答之?"仆正欲人发问而不可得者,不遇盘根,安别利器.我叔试以数十篇诗,隐其姓名,举以相试,为能别得体制否?这里,"辨体制,辨家数"就是辨析《诗体》章的"以人而论"和"以时而论"之中的各种诗体风格.理解其含义可以由表及里:浅层是辨别诸家体制的不同界限, 其目的重在从体貌特点的不同上区分开来就行,不必分优劣,高下.如"我叔试以数十篇诗,隐其姓名,举以相试,为能别得体制否?"深层则是示学者以门径,使学者"不为旁门所惑",避免"差入门户",目的是"知优劣",这可精炼为"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来概括.《答吴景仙书》开篇云: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警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清切.……高意又使回护,毋直致褒贬.仆意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沉着痛快,深切着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其中,"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扼要而明确地道出了《诗辩》一章以"诗辨"为名的本意,即"辨白诗之是非",以"定其宗旨",准确地说,是"辨尽诸家体制之是非,优劣,高下",以"定诗之宗旨";这显然也是《诗辨》一章的总纲.那么,"其宗旨"是什么呢?饶有意味的是,这段文字可以说是《诗辨》最后一席话的重复和强调.《诗辨》文末总结道:故余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可以看出,严羽论"诗之宗旨",是"以盛唐为法",并且是通过"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诸家体制优劣)"而"定"的.正如蒋凡先生所云:"由于辨体的结果,严羽不仅接触了诗歌的流变,进一步又看到了诗歌的历史发展.他定诗之宗旨,'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E3]'p..)总之,"辨白是非,定其宗旨"这一《诗辨》总纲,其重要性在于:严羽为了定其论诗之宗旨,一方面把"辨白是非"也即"辨体"作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手段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其它概念范畴如"以禅喻诗,熟参,妙悟,兴趣"等,或因此而产生,并与之相伴而行;或因此而深化,并越发透明清朗.一方面让"辨体"一脉贯穿,环环相扣——《沧浪诗话》是一部旨在救时弊并示学者以途径的着作,这需要首先熟参,辨识汉魏晋盛唐以至苏黄等近代诸公诗歌体制之是非,优劣,高下而取其"是"者,"优"者,"高"者作为学者入门之正路."辨体"的结果,认为汉魏盛唐为"是",但汉魏"不假悟",无法学,遂"以盛唐为法"作为学诗者的"宗旨".2.尊体得体,本色当行王水照先生云:"唐诗的灿烂辉煌反而激活了宋人自成一家的创新意识……'以文为诗'正是他们突破唐贤, 自成宋调的一大法门."_4""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则最终使"以文为诗"的宋调完全确立.但是,伴随着苏黄"破体"的成就斐然,提倡"尊体"的反对之音也呼声不断,尤其"在南宋,强化诗体特征,辨析诗文体制差异的诗学批评进一步发展."_5严羽《沧浪诗话》正是欲矫学昌黎"以文为诗"的苏黄及"江西宗派"之弊,以实现他的"尊体"主张的.这里,"辨体"即"尊体",意为"坚持文各有体的传统,主张辨明和严守各种文体体制,反对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等创作手法."l61{删严羽的"尊体"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和内容:第一,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诗法》云:"荆公评文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黄庭坚之语更详细:"荆公评文章,常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盖尝观苏子瞻《醉白堂记》,戏日:'文词虽极工,然不是《醉白堂记》,乃是韩白优劣论耳"](卷十荆公讥子瞻不守"记"体以描写,叙述为主的体制规范,而杂以议论,遂出现了名"记"实"论"的弊端.可见,严羽之"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正是要求"尊体"之意,也即严守各种文体体制规范.其他论及此意的,如《诗法》首条:"学诗先除五俗:一日俗体,二日俗意,三日俗句,四日俗字,五日俗韵."《诗辨》云:"诗之法有五:日体制,日格力,日气象,日兴趣,日音节."二说均"以体制为先".第二,得诗之体.《答吴景仙书》云: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予路未事夫子时气象.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见我叔脚跟未点地处也.这里,严羽以讥吴氏评"诗"一字之差,表明他严辨"诗,文"文体规范的态度,而且再次从贬斥坡,谷"破体"而"以文为诗",肯定了盛唐诸公的"兴趣"之作为"得诗之体".第三,本色当行.严羽《诗法》云:"须是本色,须是当行".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云:"文章自有体裁,凡为某体,务须寻其本色,庶几当行."""'王水照先生对此解释道:"强调的'本色'即是文体的质的规定性"_9"㈣."尊体,要求遵守各类文体的审美特性,形制规范,维护其'本色','当行"IL.严羽《诗辨》中以韩愈,孟浩然作比论"妙悟"一段,集中体现了他关于对"诗"体如何方具"本色","当行"之审美规定的主张和见解.《诗辨》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学术界对盛唐诗歌风貌的"妙悟","兴趣"及其苏黄近代诸公"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褒贬是非乃最为着力之处,此不赘述.要之,将严羽辨体内涵一分为二,是为了清晰起见;二者既不可混为一谈,又有相通之处,实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混为一谈,是因为前者"辨白是非",重在诗体之间的辨识,是对《诗体》章中诸家体制从整体风貌上来把握其特征,区分是非优劣,进而针对江湖, 四灵宗唐之"入门不正"时弊,遂定"诗之宗旨"为"以盛唐为法";后者"尊体得体",则重在诗,文两种文体个性特征的界分,要求对诗文各自独特稳定的体制规范严格遵守,是针对苏黄,江西宗派等"以文为诗"而违背诗歌本质,混同诗文界线的时弊,进而归纳出诗歌审美本质之"妙悟","兴趣"特性.此外,前者重体制中的综合因素,如时代,个人等文体外部规律;后者则更重诗,文各自的审美特性,文体规范等文体内部规律. 二者又有相通之处,是说严羽在构建,实践其辨体理论时,上述两义往往是互相包容,相伴而行的."辨白是非"之"是"即"尊体得体","尊"盛唐诗体之"妙悟',"兴趣"审美特质而得诗之体;"非"即"破体失体",指苏黄,江西宗派等"以文为诗",打破了诗歌的文体规范.此外,"诗,文"文类文体之辨是诗体风格之辨的基础.正是针对宋人"以文为诗"的时弊,看到诗文审美特性的不同并严辨,严守诗,文文体规范,才使得"辨白"诸家体制之优劣是非,进而"以盛唐为法"一9一这一"诗之宗旨"得以确立.二,辨体批评的运用我f门在阐释严羽辨体内涵的过程中,对"以禅喻涛","诗之宗旨"以及严羽在其"辨体"的"自负"和"以禅喻诗"的"自矜"等重要论题的界定上,与传统主流学术的观点出现了一些分歧.对此,如果运用我们对严羽辨体内涵的不同定义来重新观照,便可以澄清这种分歧和差异,令其圆融自洽了.是为笔者的运用.此外,严羽的辨体批评不但主要构建和实践于《诗辨》和《答吴景仙书》两章中,而且还使其辨体批评一脉贯穿,具体运用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为严羽的运用.(一)澄清学术分歧1.以禅喻诗.在谈到严羽的"以禅喻诗"时,大多学者都将目光聚焦在"参,熟参","悟,妙悟"两个范畴上.如郭绍虞先生云:"大抵沧浪以禅喻诗之旨,不外妙悟"_9H蒋凡亦云:"《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论诗',它成了后代诗论家议论的热门话题. ……'悟','参'等佛学用语经常借来论诗."_3J(删这大体可为学界的代表.然而,我们在阐释严羽的辨体理论过程中却发现,"以禅喻诗"的目的是"辨白是非",其重心在"大乘正法眼"和"声闻辟之果"的邪正,大小,第一义第二义的辨析上,而非"熟参"和"妙悟".我们有两个理由可以证明.其一,从上下文语境中来获得.书中论及"以禅喻诗"的地方有三处,分别以"论诗如论禅","借禅以为喻"和"以禅喻诗"的表述方式出现.现引列于下作比较,并与"辨白是非"对照来看: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诗辨》)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只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嗟乎! 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日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 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余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 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诗辨》)不难发现,"论诗如论禅"与"借禅以为喻"两段上下文中的"禅喻"均是诸如"大乘正法眼,声闻辟支果"类的禅宗邪正,大小之分,且其后分别有"诗之宗旨", 即"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和"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作结论.而第三段之"以禅喻诗,莫此清切",无疑最能代表严羽"以禅喻一】0一诗"的真谛.这在文中是与"说江西诗病"为上下文的.可见,三段引文如出一辙,均以"大乘正法眼和声闻辟支果"来喻诗之是非,且均未涉"参","悟"两术语.其二,从严羽的"自负"和"自矜"中获得.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曾两次"自吹自擂":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警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以禅喻诗,莫此清切.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对于他的"自矜"和"自负",郭绍虞先生言辞犀利:沧浪此书,虽自矜为实证实悟,非傍人篱壁得来,实则任何人都不能不受时代影响,更不能不受阶级的限制,故于注释文中,特别重在沧浪以前之种种理论,以说明沧浪诗说之渊源所自".我诠释《沧浪诗话》每为代找出处,证明是宋时>-7 见之论,亦因沧浪过于自负,似是独出流俗,丝毫不受时代影响,故特为找出来源,证明其言之妄9_(.现在,需要澄清的是:严羽的"自负"和"自矜"并无不实之处,或许由于看问题视角的偏颇,郭先生的指责"其言之妄"实则背离了作者"自负"和"自矜"的本意.根据上引《答吴景仙书》中两段话的行文逻辑, 严羽颇为"自负"者只在"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这一点上,即仅在辨体内涵之"辨白是非,定其宗旨","辨尽诸家体制"这一方面上,而不是"尊体得体,本色当行".严羽"自矜"者也非如郭先生所言的沧浪全书,而是仅指《诗辨》中的"以禅喻诗",即仅指其"以禅喻诗"中的"大乘正法眼和声闻辟支果",而非"熟参"和"妙悟".这我们可用反向思维来证明.严羽声称其"以禅喻诗"为"实证实悟"者,若"参","悟"确为严羽以禅论诗之原意和主旨,那么,作为一个有见地的文学理论家,面对此前众多的大家诸如苏轼,黄庭坚,李之仪,韩驹,吴可,陆游等等均曾以"悟","参"喻诗而浑然不觉,视而不见,仍大言不惭地吹嘘是"自家闭门凿破"者,无疑是欺人以自欺的狂妄呓语了,显然这于情于理是很难讲得通的.然而,借禅宗之"大乘正法眼,声闻辟支果"的邪正,大小之辨来辨白诗体之是非,优劣,高下,前人的确绝少提过,故而称其为"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确实是严羽的独得之见.当然,我们上面论证了严羽"以禅喻诗"的主旨是"大乘正法眼和声闻辟支果"而非"参和悟",但并不是说就因此否定了"熟参"和"妙悟"这种通行的提法.它们都是严羽"以禅喻诗"中独具意义和特色的因子,只不过严羽有所侧重而已.2.诗之宗旨."妙悟","兴趣"说向为研究《沧浪诗话》的重点,大多研究者也将其作为严羽论诗之宗旨. 如许志刚先生云:"在提出'兴趣'说以确立论诗宗旨的同时,严羽还探讨了实现其宗旨的门径问题,于是提出了诗识和妙悟这两个理论范畴."1o_'pl1'蒋凡云:严羽苦心追求并坚持不懈的"诗之宗旨"是什么?一是"别材别趣"说,也即"兴趣"说,阐述了诗的艺术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另一是以禅喻诗的"妙悟"说._3】(㈣前面我们在论"辨体"之"辨白是非,定其宗旨"内涵时,曾提到严羽论"诗之宗旨"是"以盛唐为法",那么,"妙悟…'兴趣"说与"以盛唐为法"这两种说法有何不同呢?哪种说法更合理呢?其实,两种说法虽然不无区别,但根本上是相通的,只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严氏通过"辨白是非"而确立"以盛唐为法"为其论"诗之宗旨",在此过程中,正是由于"辨体"的结果,看到了盛唐诸公诗体"妙悟","兴趣"之审美特征的"是"处,也就是说,"以盛唐为法"即是以"妙悟","兴趣"为法.不过,《沧浪诗话》一书主要是为了"示学者以门径",故"以盛唐为法"为"诗之宗旨"更合适些,而从文中"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的语意逻辑也如此.这可以张少康先生的话作结:"严羽重在兴趣,以妙悟言诗,其最终落脚点是在'以盛唐为法"I_"'(二)辨体一脉贯穿我们已知,《诗辨》既是严羽"辨体"理论的策源地,也是它的具体运用,"辨白是非,定其宗旨"这一总纲体现并贯穿于《诗辨》全文中.我们知道,《诗辨》可分两部分,一以"禅家者流"开头,一以"夫诗有别材"为首.我们根据这样的总纲形式规律来重新观照《诗辨》的行文和主旨,很容易发现,这两部分如一个循环,各自实践了一次"借禅以为喻;辨白是非,定其宗旨;以盛唐为法"这一总纲程序.下面我们对其余四部分逐章分析,看严羽是如何使其辨体批评一脉贯穿的.《诗体》.严羽的辨体理论主要在《诗辨》中构建形成,接下来便以《诗体》紧随其后,作为其"辨体"理论的落实和体现.蒋凡云:"由于辨体的结果,他以时论诗,把唐诗分为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l3Hp_4"'当然还包括"以人论诗",郭绍虞在注释体》中云:"案沧浪《诗法》谓'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以上所谓'以时','以人'诸体,即是家数之辨."【9J(可见,郭,蒋均视《诗体》章乃"辨体"的结果.将"诗体"分为"以时而论"和"以人而论",昭示了严羽"辨体"的独特目光,即他未将目光拘限于传统的以严守文体形制规范为主的思维方式上,而是挖掘并开拓了文体形成的"时代","个人"因素,更注重辨体的全面综合视角和艺术个性特征.《诗法》.此章首尾皆论辨体,足见其在"诗法"的重要.合计共有五条,其中"学诗先除五俗","须是本色,须是当行"及"辨家数如辨苍白,方可言诗.荆公评文章,先体制而后文之工拙."三条前已论述,兹略.首先,阐释"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禅家有金刚眼睛之说"条.很清楚,这便是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诗辨》)《答吴景仙书》说的更透彻:"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今人作诗差入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再看"诗之是非不必争,试以己诗置之占人诗中,与识者观之而不能辨,其真古人矣."条.这与"我叔试以数十篇诗,隐其姓名,举以相试,为能别得体制否?"(《答吴景仙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严羽对古今诗体风格特点的烂熟于心和辨体的极端自信.《诗评》.严羽"评诗"的方式方法有几种,但均不离"由辨而评"这一中心.有时仅辨家数苍白,别体制界限,于"优劣,高下"未置可否,如"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有时又以"气象,词理意兴,自然,风骨,高古,飘逸,沉郁,自得,集大成,豪逸,率然,金鹪擘海,香象渡河,尤妙,真味,本色,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肺肝间流出,能感动激发人意" 及"粗拙,野狐外道,浅俗,虫吟草问,憔悴枯槁,局促不伸,和韵"等语词"直致褒贬",如: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冷朝阳在大历才子中为最下.等等,于诸家体制家数(包括以人而论和以时而论)之优劣高下辨析毫厘,下语狠辣,不惧"获罪于世之君子".上举例子仅是其荦荦大者,实则"以辨评诗"贯穿于整个《诗评》章中.《考证》."考证"即考辨,或依据辨识诸家体制的整。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P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
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
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书》)”之别。
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
(《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
沧浪诗话诗辨的解读
沧浪诗话诗辨的解读
沧浪诗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其大意是“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清涟”,意指沧浪之水清澈而清涟,可以洗涤心灵,使
人精神振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这句诗句表达了生活中的清新和宁静,强调了清新的美好,提倡以一种清新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以一种清新的心态去活着,以一种清新的方式去改变自己。
清新的心态可以使人放松心情,放下压力,放眼未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此外,这句诗句还暗喻着洗涤心灵,意指清新的思想可以洗涤心灵,让人摆脱烦恼,让人放松心情,放下压力,放眼未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沧浪诗话的解读是:提倡清新的思想,洗涤心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汇编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由《沧浪诗话·诗辨》析江西诗派
由《沧浪诗话·诗辨》析江西诗派作者:张义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南宋诗论家严羽笔下的《沧浪诗话》是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而它的第一部分是“诗辨”,它主要是阐述理论观点,是整个《诗话》的总纲,最能体现《沧浪诗话》的主旨。
众所周知,严羽写本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抨击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
严羽认为江西诗派的流弊是堆砌典故,了无新意。
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
该文想说说从《沧浪诗话》中,我们能了解哪些有关江西诗派的知识。
关键词:《沧浪诗话·诗辨》;江西诗派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10-01首先,《沧浪诗话·诗辨》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主要是指用禅思的妙悟来理解和阐释诗歌创作的奥秘。
其立论的根据就在于诗与禅在把握对象世界的运思方式和语言策略上极为相似。
其实“以禅喻诗”并不是从严羽开始的,事实上,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以禅喻诗”了。
到了唐代,佛教发展到了顶峰,佛教的本土化渐趋成熟。
同时,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
北宋时期,“以禅喻诗”开始普及,例如苏轼的《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玉堂清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由于中国古代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黄庭坚和严羽的许多思想必然有相通性。
作为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也有“悟入”、“神会”的说法,主张“以禅喻诗”者提倡的便是这样的“悟入”认为它可使诗歌创作达到“超然”、“圆成”的境地,应该承认,诗和禅在运思方式上都需要借助于个体的内心体验,在语言表达上都主张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这使它们有了相互沟通和彼此渗透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佛家的思想在当时有极大地影响。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少陵如节制之师。
”所谓节制之师,是说老杜诗歌严整且有法度可循。
陈俊卿《石溪诗话序》也说:“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
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句法森严也是就这一点来说的。
而据《史记李将*列传》载,李广将兵无部伍行阵,治兵极为简易灵活。
无部伍行阵是与节制之师相对而言的。
严羽说太白诗法如李广,很显然是指其诗法无一定规则、变化多端。
如严羽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
是歌须看其主、伴变幻。
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与‘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
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印千*之妙,非拟议所能学。
”是指其诗法的变化。
(一)下字之法《沧浪诗话诗评》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指出作诗下字应有力度。
如评李白《山人劝酒》诗云:“‘?_起'二字有大海回澜之力。
”评《献从叔当涂宰阳*》云:“‘精'、‘气'字佳,‘精'字更难下。
‘激昂'与‘协'字俱有力,有身分。
”此等力量,他人绝难企及。
再如,评《白?辞》:“‘歌吹'着‘??#39;字,不独曛*?翔,亦觉音响润泽。
”评《月夜听卢子顺*琴》云:“一毫不做,而‘夜'字安,顿觉异。
”此为一字之法。
评《秋日炼*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以‘岂'、‘初'二虚字见卷舒。
”则为下虚字之法。
在下字之法上,《沧浪诗话诗评》又提出:“《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概要算是唐代的严羽。
他的诗作被誉为“古典诗话中的绝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语言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其中以《沧浪诗话》最为出名。
那么,以《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为标题,从中探讨严羽的诗歌的得失辩正是什么呢?首先,严羽的诗作具有辩证性,他在《沧浪诗话》中把古典时期的意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连在一起,使得诗歌变得更加实用性强。
他的抒情文学性与诗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融汇贯通,将自然与人文关系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刻洞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描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节。
其次,严羽不仅在诗歌上得失有所辨正,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
他以“精神开拓者”之称,利用其文学精湛的能力,把自己的精神写进诗歌中,赋予诗歌以灵动的艺术力量,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和忧郁气息。
他的思想艺术理论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人们的肯定。
最后,严羽的诗作有得失之辨正,主要体现在其以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自身精神的方式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这种对生命和人间景象的倾向也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从严羽《沧浪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并将自身的精神写进诗歌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最终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这正是严羽诗歌得失辨正。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
解读《沧浪诗话.诗辨》在严羽的作品《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贯穿于整个作品中。
而对于“以禅喻诗”,自古以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出现“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和“以禅喻诗”的内涵,然后从“以禅喻诗”“入神”“参”“识”以及“妙悟”“兴趣”等多个角度解析《沧浪诗话》中的“以禅喻诗”,最后阐述《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文学价值。
诗话萌生、发展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其繁荣时期,其中由严羽所创作的《沧浪诗话》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沧浪诗话》“以禅喻诗”的特色对后世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然而《沧浪诗话》的这一特色同样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大家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始终没有统一。
赞同者既肯定“以禅喻诗”这一手法的精妙,也肯定其对后世诗学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反对者则对“以禅喻诗”之“喻”字的恰当性提出了质疑。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当今学术界对“以禅喻诗”这一特色同样也是争论不休。
一、发生“以禅喻诗”特色的背景原因1.外部原因东汉时期,佛教思想才刚刚传至中国,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佛教思想的发展受了非常大制约。
后来由于玄学在魏晋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思想才以求蓬勃发展并在南朝时已经开始盛行。
佛教思想的盛行对当时文人的思想、犯罪行为以及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比较小的影响,而受到佛教思想影响所产生的宫体诗、玄言诗、禅林诗以及山水诗等也对当时的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及至后来北宋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诗话,在各种轻易或是间接因素的影响下,禅学也逐渐带入至诗话中来。
同时,禅悦风气的流行以及当时的文化整合思潮也推动了禅学在诗话中的扩散,构成了“以禅喻诗”的特色。
2.内部原因胡晓明指出“以禅喻诗”发生的内部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分析:第一,在不能驳斥感性经验的前提下,禅宗思想给诗话增添了超越性和距实性,境界更加高远;第二,诗话从“物”至“境”的提高与禅宗思想异曲同工,有著思想上的关联;第三,诗话在语言精简方面的经验和禅宗对语言的认知就是相连的。
《沧浪诗话·诗辩》 摘要
《沧浪诗话·诗辨》摘要南宋诗论家严羽写下的《沧浪诗话》是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沧浪诗话》的第一部分是“诗辨”,主要是论述学诗的门径、方法、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
一、“以识为主”“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严羽提提出了“以识为主”,要求学诗要有眼力,辨认真伪邪正。
认准学习对象,走正学习路子,这是学诗的第一步,即所谓“入门须正”。
严羽把学习汉、魏、晋、盛唐当成“正路”,这几个时代的诗歌气象博大,形象鲜明,应该以他们为师。
此外,“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所以立志须高,应该学习一流的诗歌,这是一个新颖独特的学诗途径。
二、诗的九种风格“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三、以禅喻诗,重在妙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学诗如学禅需要会妙悟,那才是诗中行家,诗中高手。
而“悟”有两种含义:①学习鉴赏前人的作品要“悟”,即对前人作品深入体会、反复琢磨,也就是“熟参”的功夫。
其中汉、魏、晋、盛唐的作品有透彻之悟,中晚唐和两宋诗歌为“一知半解之悟”.②诗歌创作要“悟”,主要指捕捉形象,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
他运用“别材”“别趣”两个概念,强调了“诗者,吟咏情性也”,要运用艺术思维的规律寓情于物,突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且“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即不要抽象说教,不要引经据典掉书袋。
因此,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四、严羽评价诗歌的最高标准是“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评价抒情诗主要强调“气象”和“兴趣”,”气象”要深厚博大,“兴趣”则是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严羽还推崇空明、超然的形象,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如文中所说“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诗辨
“诗辨”是《沧浪诗话》的全书总纲,阐述基本理论主张。
他对宋诗尚理、尚才学、尚议论而不求余味等问题作出批评,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其独特的诗歌创作趣味:一是“不涉理路”而有“兴趣”者为上;二是“熟参”而后“妙悟”者为上;三是“不落言筌”者为上。
评价:
有论敌:江西诗病
有独创:自家实证实悟者
有气势:李杜复生,不易吾言
有系统: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言中国诗承脉络,无出其右者。
严羽这篇《诗辨》作为《沧浪诗话》的开篇,穷通诗理,形神俱论,实为诗歌理论文章的上上乘之作,为前人立文,为后人开路。
善之至者也!
原文:
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
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证实悟者,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李杜复生,不易吾言矣。
沧浪诗话 诗辨
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著作,由清代诗人杨慎所撰。
其中的“诗辨”一章,是对诗歌创作中一些常见问题的探讨和辨析。
其中,杨慎提出了“清丽”和“雄浑”两种诗歌风格的区别,认为前者适用于抒情诗,后者适用于叙事诗。
他还探讨了诗歌的音韵、字句、意境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诗歌的整体协调性和意境表现力。
此外,杨慎还对一些文学流派和诗人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如唐代诗人王之涣与孟浩然的异同、宋代的“宜黄山诗派”、元代的“南宋诗派”等。
总的来说,杨慎在《沧浪诗话》这部著作中,对诗歌的理论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后人的诗歌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 -。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
《沧浪诗话》:“诗辨”与“辨体”作者:孟开元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宋代诗学著作的代表,提出了诸如如“妙悟”、“熟参”“取法乎上”等理论术语,对古代诗话、词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严羽的《沧浪诗话》也萌发了分体、辨体的意识,尊体、破体、辨体是《沧浪诗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本色”及“以盛唐为范”等内容,本文试对其进行一番探析。
关键词:《沧浪诗话》;文体;辨体;诗辨作者简介:孟开元(1991.5-),男,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人,四川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宋人论辨文体,渊源已久,自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始,溯古诗之源流,辨别各类文体,并通过辨别诗体来推崇其诗学主张,这种做法,一直是诗坛上的常见现象。
宋人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辨别先秦以来各类诗体十二体。
粗浅的概括了各类文体之别,严羽也不例外,在《沧浪诗话》中专列《诗体》一章分为以时而论、以人而论、以有韵无韵而论、以风尚而论的标准将文体分为,建安体、正始体、太康体、谢体、徐庾体,王杨卢骆体少陵体,有全篇双声叠韵者,有全篇字皆仄声者等各类文体。
其后又说:“今人作诗;差人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
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市嫌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这里所说的“家数”正是各种文体,他认为“家数”之分而后才知知优劣之别。
以上这些辨体的方式和做法体现了严羽清晰的辨体观念与辨体意识。
一、“辨体”的含义在宋代一直就有“文章以体制为先”[1]的说法,至于何谓“辨体”,《文体明辨》徐师曾认为,“辨体”是随着文章学的发展,而发生的:“盖自秦汉而下,文愈盛;文愈,故类愈增。
(《文体明辨自序》)”[2]明人徐师曾认为,辨体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作品的辨析,溯清各类文体、风格、体貌的分别。
沧浪诗话·诗辨 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观点
沧浪诗话诗辨的主要观点
沧浪诗话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生撰写的一部十八卷,时至今日,它还是典型
而又颇有特色的诗歌散文。
沧浪诗话概括唐代形式诗、兴泽宋诗和新乐府三大流派的优点,不离景物,生活前行,严谨典雅,注重抒情,充满活力。
从诗话的角度讲,白居易是一位实践家,他注重主观性和实用性,让诗话更加精彩有趣。
白居易诗话的中心思想是宁静、安定和自然。
诗话的诗句象征着一种简洁、博
大的世界观,以大地为依托,以古老的儒教道德作为表现,以内心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去窥视未来,追求人生真谛。
在远行的快乐中,从实践中学习,然后让实践成就理想,不断扩大视野,调剂心态,把喧嚣的外部世界转变为宁静的内心世界。
在介入政治的同时,也重拾人文的理念,对自然界的精神发出更深层次的呼吁,想拥抱丰富多彩的人间之美,是自然也是优雅地理解生活,突破旧日诗论,以重尊自然来挽回失去的诗人芳心。
白居易的沧浪诗话极大地拓宽了大唐诗歌的审美纲领,多次引入实用性,同时
传递了古典主义文本中重视思想和艺术集二者为一体的思想。
虽然不是现实主义,但它把书面作品从传统的死板风格转变为略带现代风格的潇洒自由的文章,内容上更多地把握实际中的真实情况,使作品更易接受。
最重要的是,白居易的诗话不但扩大了爱情的柔情调,还着力表达的是以和谐的客观哲学观,赋予现代人生活一种丰富的情感充满了温柔的感动。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作者:朱俐俐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摘 ; ;要:“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
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
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
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
关键词:沧浪诗话 ; ;严羽 ; ;妙悟 ; ;以禅喻诗一、内涵之辨《沧浪诗话》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提出了诸如“学诗以识为主”、“妙悟”、“兴趣”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命题。
《沧浪诗话》主要的诗学观点,集中在《诗辨》中。
而“妙悟”是《诗辨》中最重要的范畴。
关于“妙悟”的意义,学界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而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
按照程国赋先生《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中的归纳,学界共有六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为“妙悟”是一种形象思维,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二为“妙悟”是灵感,以周来祥、吴调公先生为代表;三为“妙悟”是艺术想象力与移情作用的发挥,以王达津先生为代表;四为“妙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感受能力,以陈伯海先生为代表;五为“妙悟”就是通过熟参汉魏晋盛唐诗歌,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境界,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六为“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以童庆炳先生为代表。
①各家的看法各有一定的道理。
“妙悟”之“妙”,与老子所言之“道”,是分不开的。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见,在老子那里,“妙”与“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作为“天地之始”时,是“无”,作为“万物之母”时,是“有”。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篇一: 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考点:考点名称:科举制科举制含义: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隋朝建立、唐朝完善并为后代沿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晰高官显位。
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
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
隋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举制逐渐形成。
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三个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评价:进步性: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诗辩》辨析
“沧浪诗话诗辩”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陆游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把诗歌赏析融入辩证思想,通过对诗歌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探讨了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从而使人们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要理解诗辩,就要先理解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事物有其本质,也有其变化。
因此,我们只有同时关注变异的客观实践,才能获得客观真理,仔细推敲,才能获得最精准的理论建构。
在诗辩中,陆游结合辩证思想,关注多种形式的诗歌,以及诗的文本和文化背景、诗的审美美学和诗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一种尊重古典诗学思想的方式,对古典诗歌做出系统化认识,同时展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例如,陆游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指出,诗歌可以通过文字和韵律来表现,在文字上,需要以贴近诗人思想感受的抒情用语,以高度超群的表达形式,来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诗歌。
借助韵律,可以运用各种句式、对偶、明言、暗喻和拟人的手法,让诗歌更添动感和张力。
由此可见,陆游强调文字和韵律的重要性,把文字和韵律作为创作诗歌的重要基础,从而使诗歌更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此外,陆游还指出,创作诗歌时,应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受,借助情节、对比、对偶和拟人的手法,用一种深入的思路来表达情绪和意境,营造更加灵动的气氛。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春晓》就结合了春天这个题材,以及春天的芳草、鸟语、蝉鸣的环境,用质朴
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感受,从而营造出充满活力的诗歌气息。
最后,陆游认为,诗歌要真正成为经典,就要涵盖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语境。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静夜思》描绘出一种美丽的自我内省的情境,这种情境既包含了作者当时的实际生活,又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带给人们普遍的理想和信念。
在总结“沧浪诗话诗辩”中,陆游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多种分析,以辩证思想为指导,认识诗歌,以展现诗歌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
他指出,诗歌创作既要以贴近诗人思想感受的抒情用语,以高度超群的表达形式;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受,借助情节、对比、对偶和拟人的手法,用一种深入的思路来表达情绪和意境;此外,要涵盖多种社会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语境。
至此,人们对诗歌的理解变得更深刻,也可以从诗歌中获得更多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