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逻辑和语文学习》知识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37张(卢玉平)
3、概 2.包含关系 念间的 3.交叉关系 关系:
4.矛盾关系
5.反对关系
全 异 关 系
阿Q——老舍
文学作品——小说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教师——音乐家 真理——谬误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戏剧——舞剧 老舍——舒庆春
例题分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
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非反对 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1、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 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语 文 逻 辑 常
识
概 命 推
念 题 理
逻辑规律
......
有 趣 的 逻 C 是最好的医生 辑
一位病人要做手术,外科有A、B、C、 D四位医生,请谁做好呢?他问了几位知情 人。甲说:“C的手术成功率比其他三位都 低。”乙说:“C、D比A、B的手术高明。” 丙说:“D的手术不是最好的”。丁说:“A、 B的手术比C差。”戊说:“B的手术也不是 最好的。”己说:“B、C的手术比A好,也 比D安全可靠。” 一位老医生听了这些后,悄悄对他 说:“这六个人的话中有一个人说了假话”。 请你帮助病人分析一下哪位医生是最好的。
三、推理
1、定义: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
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由前提、结论、推
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2、组成:前提、结论、推理联项
推理的前提——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 推理的结论——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 推理的联项——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逻辑常项)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华生与福尔摩斯第一次见面,
路边李苦
1000多年前的魏晋年间,有个聪明的孩子,名叫王 戎。7岁那年的一天,他和同伴到野外“踏青”,忽见 山间路边有棵野生李树,果实累累,几乎压断树枝,其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的逻辑知识,分析基本的逻辑命题。
2、掌握辨析概念、命题,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3、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4、启发思维,培养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学会梳理感性材料。
2、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般的逻辑问题。
三、教学难点1、掌握各种类型的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
2、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模式1、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由故事转入逻辑概念和知识。
2、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结合实例巩固知识点,提高思维能力。
3、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影视作品声音画面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课文,划出有关逻辑的术语和相关知识点,思考课后练习。
2、搜集各学科学过的概念或定义,并试着与本课所讲的逻辑知识点联系起来。
3、了解逻辑推理规律,尝试着用这些规律解决某些问题。
(二)课堂导引与探究(主要采用故事导引法、启发式、点拨法、拓展法,由浅入深地进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由几则趣味逻辑小故事入题,激发学生对逻辑知识的探究兴趣。
2、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3、在关键处适时点拨,恰到好处地引入相关的知识点,以便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联系生活实例或逻辑故事,采用扩展训练的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以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掌握一般逻辑知识点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概念、命题、推理及逻辑规律的内涵,分析了不同语句、情景或故事中的相关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为语文学习服务。
相信通过此课,学生会对逻辑逐渐产生兴趣,并意识到学习逻辑知识的必要性,从而主动去了解和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必修4 梳理探究1 逻辑和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1――逻辑和语文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积累与探究】一、梳理积累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3)“命题”是,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4)推理是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5)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不能中途,。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肯定一个,就必须,不能两个都肯定。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
(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概念有许多词语与之对应,例如:,有的词语能对应多个概念,例如:。
(2)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例如;“包含关系”,例如;“交叉关系”,例如;“矛盾关系”,例如,和“反对关系”,例如。
(3)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应的。
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或,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
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我喜欢杜鹃”,可以表达和两个命题。
(4)“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形式。
例如:。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1)下面的语句能表达命题的是()A.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B.能不忆江南?C.多么蓝的天哪!D.请把门关上。
E.你去过杭州吗?(2)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A.鲸不是鱼。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ppt课件
并列关系
ab
a b
a
b
a b
矛盾关系
a
b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反对关系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 (3)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4)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 应的。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 “小刚把暖瓶打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 “暖瓶被小刚打碎了” 三个句子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是同一个命题。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 同的命题,例如:“我喜欢杜鹃”,可以表达 “我喜欢杜鹃花” 和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杜鹃鸟” 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命题。
研究的内容
逻 辑
一、概
念
二、命 三、推
题 理
四、逻辑规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 现象的__________, 本质属性 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 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 开来。 (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 念所反映的对象的__________, 根本属性 外延则指概念 具体范围 。(以“商品”为 所反映的对象的__________ 例)
作家
姓王 的 姓刘 的 姓陈 的
音乐 家
美术 家
话剧 演员
诗人
工人
∨
× ×
×
∨ ×
×
× ∨
∨
× ×
×
∨ ×
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
•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 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 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 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 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 念。
写作中的运用 一、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词
什么是逻辑
•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大 致有四种词义:
• 第一,指客观事物开展变化的规律; • 第二,泛指思维的规律; • 第三,在贬义上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
和看问题的方法;
• 第四,特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 方法的科学。
• 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 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根本、最一般的规律。
例1是目的句,应用“为了〞。例2是原因句,应用“因为〞。
阅读中的运用
句中括号内的表述,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还是数只白鹭,守着那一方寒塘,不肯离去,想是见过劫难,也见过 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 B.张了又合, 合了又张〕。
A强调“合〞,和上文的“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一致,能以白鹭 的动作表现白鹭的思维过程。B那么强调“张〞,最终还是要飞走,这不 符合语境。
推理
• 什么是推理?
•
推理是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华生与福尔摩斯第一次见 面福尔摩斯,说:“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 汗。〞令华生吃惊不已。
之后他分析说: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 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 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 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清 楚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 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 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作来看还有 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 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 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逻辑和语文学习-人教版
往往要通过 复的句语言形式来体现。
2、三段论是通过两个 前提 ,得出一个
,而结且论两个前提包含
共。同请的举词项出一
个三段论的例子。
3、请举出一个两难推理的例子,并具体分
析一下推理过程。
(1)三段论推理
例如: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
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 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炙成一道五 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已萎落,显得这 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 一块巨大的屏障,耸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 ,一道阳光在对岸的峭崖上。
逻辑 和语文学习
在日常语文学习中应 该了解几方面的逻辑知识
1、概念 2、命题 3、推理 4、逻辑规律
领我导是在人台民上演讲:“我 是人民的儿子!”
小刘在台下窃喜:“我是 人民。”
答案
领导话中的“人民”是个集合概 念,指属于由个体人民组成的不 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民”绝不 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而是一 个统一的整体。小刘将“人民”的
见过劫难,也见过复兴,故而徘徊不已,把一双钢 翅(A.合了又张,张了又合 B.张了又合,合了又
张)。
A强调“合”,和上文的“不肯离去,也不忍离去” 一致,能以白鹭的动作表现白鹭的思维过程。B则 强调“张”,最终还是要飞走,这不合乎语境。
高考题:
从ABCD四句话中,选出一句填入括号与下文衔接。 ( )崖壁下又几处坟地,坟前立着有石碑,许多已经
部分。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4.0 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
4.0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人教必修四)指导思想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种新的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等知识指导语文阅读和写作,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很有益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
但如果教师诱导得当,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
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自发形成的,学习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思考课后练习。
2、搜集各学科学过的概念或定义。
3、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二、课堂分组探究(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1、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什么是逻辑?
• 在现代汉语中,“逻 辑” 一词有不同的 含义。
• 我们所说的“逻辑” 一般指逻辑规律,即 关于思维情势结构最 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什么是概念?
•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反应了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
• 概念的作用:根据某一事物的概念, 我们可以把这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 或现象区分开来。
逻辑知识点简表
• 概念
命题 推理 逻辑规律
• 定义 定义 定义 同一律
• 内涵和外延 多义句 三段论 矛盾律
• 划分与关系 潜台词 两难推理 排中律
课外延伸
• 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
• 1.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 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 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 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 “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 在金盒里”。
• 语句“玫瑰是植物” 就表达了一个命题。
命题的特点
• 一般为陈说句, 而非疑问或祈使 句。
• 必须对某一事件
做出明确的判断。
命题与语句
• 逻辑中的命题与语言中的语句并非一 一对应。
• (1)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命题。 • 如“快点走开!”就不是一个命题。 • (2)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 如“我把小猫送走了。”这个命题也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 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 如“笔记本”,本来是指用来 记录文字的纸制本子。随着电脑的 普及,它现在又可以用来指 “便携 式电脑”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逻辑和语文学习
习
四、逻辑规律
一、概念:
逻
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辑
内涵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 与
外延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 语
车
内涵:陆地上有柏轮拉子图的:交通工具。
文
外延:火车、汽车、自行车……
商品
人是没有羽毛的两
学
内涵:用于交换足的直劳立动的产品动。物。
习
外延:手机、饮料、服装、书籍……
全同关系 包含关系
(本质属性) 外延 (具体范围) 交叉关系
逻 矛盾关系
命题 明确判断(一般是陈述句) 反对关系
辑
预设义、隐含义
推理 三段论(共同项) 二难推理
同一律(一致) 布置作业:
逻辑规律 矛盾律(不同真) 89页第1题
(同一思维过程) 排中律(不同假)
思考 ? 探究
古时候有两个女人同时生了孩子。其中 一个人的孩子死了,就把另一人的孩子偷走。 两位母亲为此闹到官府,官府说让两人抢夺 孩子,谁抢赢谁就可以得到孩子,有一人使 劲拉拽,孩子疼得大哭,另外一个怕伤到孩 子就放手了。官府断定孩子的母亲是那个抢 输了的女人。
请用三段论推理阐述官府的决断依据。
二难推理 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
然后推理出两种结论,
二难题:
无论选择哪一种结论,
“你是否已经停 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
止打你的父亲了? 右为难的境地。
若言琴上有琴声, 琴诗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苏轼)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四、逻辑规律: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
西州同州美一长国律时总,统一威矛位尔盾议逊员任律好新友泽排中 必中须,律保概持念同和一命,题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梳理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和语文学习》知识整理
一、概念与命题
1、概念和词语。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如“土豆”“山药蛋”“马铃薯”是一组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表达的正是同一个概念。
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语词在语言中可以互相替换而意义不变。
再如:“父亲”是“子女的老子”,这是“父亲”的概念。
而“老子”“爹”“爸爸”“家父”“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又如死是一种生理现象,中国人有上百种说法,一个字的有“亡”“故”“殁”“薨”;两个字的有“走了”“去了”“断气”“长眠”“物化”“崩殂”;三个字的“回老家”“上西天”“见阎王”;四个字的有“与世长辞”“百年之后”“骑鹤西去”;基督教有“上天堂”“下地狱”;共产主义者把它幽默地说成“去见马克思”。
这些是同义词、近义词,词不相同,表示的概念却是一样的。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
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概念和词语之间既然呈现复杂的关系,那就要注意透过词语看词语背后的概念。
要正确使用概念,就必须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李白《静夜诗》“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往往被理解为人们睡卧的床,其实这是一种误会,它的实际意义是围在井口的一圈栏杆(观复博物馆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说收藏,马扎?)。
类似的句子还有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
③词语搭配与判断的恰当性。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曾经说过:“我们常说‘用词不当’。
一个词如果不是生造出来的,它本身是无所谓当与不当的,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才发生当或不当的问题。
譬如‘人民空军的雄姿第一次在祖国的天空飞翔’,‘雄姿’显然用得不恰当,因为‘雄姿’是不会‘飞翔’的。
“还有一种情形,例如‘联系自我批评进行讨论’‘站好立场,搞通业务,为人民服务’这两句话意思并没错,但是读起来很别扭,因为通常不说‘联系自我批评’,只说‘结合自我批评’;不说‘站好立场’‘搞通业务’,只说‘站稳立场’‘搞好业务’。
这种毛病可以叫做‘张冠李戴’。
”
要避免用词的错误,不仅要了解每个词的意义所表示的概念,还要注意词与词之间要有一定的搭配关系。
词语搭配不得当,往往会造成判断表达得不恰当,使人不明其意。
A、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B 、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C、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D、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例A的谓语“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而“深厚”却不行,应改为“深刻”。
例B “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
例C “教室”是具体的地点,怎么会变成“时间”?应把“教室”改为“上课”。
例D “学生”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
2、概念的使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一个语词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但是,确定的语言环境和说话者的客观环境中,一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就必须是确定的,而不是随意加以解释,认为它义表示其他的概念。
否则,语词就不能表示确定的概念,就没有确定的涵义。
如果故意利用语词的歧义而否定语词的确定性,就会沦为语词游戏。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的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悖论是特殊的逻辑矛盾。
①白马非马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
守门的士兵对他说:“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
公孙龙心生一计,说:“白马并不是马。
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
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这里,公孙龙将“马”与“白马”的内涵淡化,而“白马”的外延本在“马”的外延之内,可是公孙龙却将其划在“马”的外延之外。
②煮竹席。
从前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南方人请他吃笋。
北方人没有吃过,觉得味道很鲜美,问:“这是什么?”南方人回答:“是笋,长起来就是竹子。
”北方人回到家里看见了竹席,忽然想到竹子既然是笋长起来的,竹席大概也能吃,就把竹席切碎了煮,煮来煮去煮不熟。
他恼了,跟妻子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