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

具体内容包括:1. 原子的定义和结构2. 原子核的定义和结构3.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4.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让学生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定义和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原子核和电子。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化学反应、原子弹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粒子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原子核的定义和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6. 板书设计: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结构示意图、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六、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答案: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电子带负电。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原子核的定义和结构。

答案: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的质量。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学设计

D.夸克是由比其更小的质子与中子组成
3.下列微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分子夸克质子电子
B.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
C.原子核电子质子分子
D.分子原子核质子夸克4.下列说法正确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分的
B.分子是由原子和电子组成
C.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D.通常情况下,原子内部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的负电荷数是不相等
5.关于原子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于的大部分是空的
B.原子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互相混合在一起,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C.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D.原子核带正电荷
板书设计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分子的构成三、原子核的构成
二、原子的构成:四、夸克的提出
作业设计《能力培养》1、2、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循环-差异教学”课堂结构组织教学,为能让活动更有序、探究更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将六个环节层层递进的进行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讨论中。

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展示的空间。

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和方向。

学案的学习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学习的惯差,不爱动脑筋,“循环—差异”的课堂上给学生时间,既有学习的氛围,又有老师和同学的督管。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提服务者、帮助者,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

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翻看课本中的定义,或主动请教老师、同学等多种获得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学习的途径变得多元化。

八下物理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

八下物理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

探索更小的微粒课题§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教学流程二次备课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观察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的水分子图片,从颜色、结构、形状、体积大小等角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学生答案得到初步结论:水分子中有更小的微粒,科学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观察生物分子,你又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富勒稀分子,对比前面的观察结果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总结得:单质分子: 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分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再来观察酒精分子,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酒精分子中有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有构成富勒稀分子的碳原子。

)进一步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请同学们思考:由同种原子组成的单质是否完全相同呢?分析书本图7-11中的三种物质结构,结合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得到什么结论?得结论: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导致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

Ⅱ.原子的内部结构(按照科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教学)(1)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回顾上节内容,你有何感想呢?(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微粒组成,正电荷量与负电荷量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介绍:19世纪末,电学兴起,这提供了破坏原子的方法。

在低压气体下放电,原子被分为带电的两部分。

1897年,美国的汤姆生在研究该两部分电荷时,发现其一带负电(称为电子),而另一个较重的部分则带正电。

这一事实说明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探索更小的微粒”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电子的发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与原子结构有关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原子结构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分子又由什么组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2. 课堂讲解:(1)介绍原子的结构,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通过模型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3.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结构3. 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原子的结构,并说明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简述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答案: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使原子保持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展示、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掌握了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新版苏科版7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新版苏科版7

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得出结论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石墨、金钢石、富勒烯都是碳原子组成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吧!大家请看,我这边有一根塑料尺,这里还有一些纸屑,现在当我用塑料尺靠近纸屑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师:你能不能凭借讲台上的仪器使这根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呢?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的知识尝试完成实验.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师:我们可以看到摩擦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某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师:下面请大家利用带来的塑料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摩擦几次塑料绳.实验前大家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师:1897年,汤姆生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原子中含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来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这个问题也是卢瑟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卢瑟福对原子内部结构早就建立了一个模型,他认为原子核是由粒子组成的,可是如何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呢?卢瑟福就想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把粒子轰出来.谁来说说看他是怎么做的?他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什么粒子?师:假如当时他认为原子核是像实心球一样的,可能质子就不会是他发现的了.师:原子核里面还会不会有其他粒子呢?师:如果有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曾经就有人想象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你会怎样想象它们在原子内分布呢?师: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经过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也叫核式模型)比较符合实际.课本图7-14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师:谁来说一说夸克的设想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了当时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巨额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的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师: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师: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五、教学反思《10.2液体的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大试管、小试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2.学生用: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老师: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到有压力老师: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教师提问: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学生回答:1、木块对矿泉水瓶.2、底部.教师提问: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学生:用气球膜蒙住无底的矿泉水瓶底,然后放入小木块气球膜向下凸(形变).(二)新课教学: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学生回答:(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2)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3)为什么固体没有而液体有呢?学生回答:(1)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2)没有.(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演示: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横放,竖放)教师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橡皮膜向里凹.实验演示: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各处压强不一定相等.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3.压强计: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学生:有压强计吗?(1)压强计构造①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②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③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④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2)使用: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4.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深度、密度、方向(2)什么是深度?学生:到液面的距离.(竖直方向上)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1)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学生:深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设计实验,准备器材:教师提问: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回答:至少两种液体、压强计、刻度尺.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实验方法:教师提问: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实验前交代: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三)总结: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五、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_教学设计
2、最后引导学生作出摩擦起电的解释。
三、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
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假如给你一个核桃,你要想看到里面的东西,你会怎么办?
核桃之所以被敲碎,是因为在敲击过程中锤子给了核桃很大的能量。大家也都知道,当锤子敲下去锤子越大、敲得越快越用力时,核桃壳碎得也越厉害。这说明能量与什么有关?
学生观看视频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解读古文,初步建立物质可分的思想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机播放视频引入课题,而不是把视频镶嵌在PPT中,这样新颖别致,既能引入物质可分的教学中心,又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引用一段古文,直接点明本节课的课题。
由今及古,说明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经久不衰。
进行新课
刚才视频中,水为什么能分解出氢气和氧气呢?实际上是因为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学生自学“生活、物理、社会”栏目,知道关于粒子加速器的一些科普知识。(对照PPT问题)
学生完成检测反馈题目
学生热烈鼓掌
学生积极参与小结
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人们可以从宏观现象入手来认识微观现象的探索模式。
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请同学板演,既满足同学对一体机的好奇心,又能加强学生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记忆。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教材的阅读材料中说的并不透彻。所以有必要结合图形,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来说明。这样也更能解释清楚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摩擦起电的关系。
最后通过让学生板演,进一步巩固本知识点。
类比法有助于理解
让学生回忆起已经学过的能量(动能)知识。
层层深入、层层分解,使学生如剥笋般了解微小粒子,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微观粒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学设计.doc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学设计.doc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核式模型。

2.通过搜索并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3.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与原子核。

2.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难点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资源1.学案、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的与本节的相关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组织学习 1.复习并提问前面所学的内容,重点复习分子动理论。

2.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提问:分子是不是最小微粒了?3.分子不是最小微粒,分子可以再分吗?分子又是由什么微粒组成的了?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探索更小的微粒(板书课题)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

2.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微粒与是否是最小微粒进行区分。

3.进行深入的思考,利用学习和生活积累,努力尝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对之前所有的知识,特别是常见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这句话的回顾,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到分子层次,分子是不是就是最小微粒?课本中介绍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不是最小微粒,这句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展开序幕。

环节目标定向同学们自由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注意学习的途径,对目标表述的重点字词进行勾画圈点。

PPT展示学习目标,对“通过阅读教材”“通过观察原子的结构模型”“通过讨论交流”“知道”“认识” “能用……解释” “能说出……”“感知……”等描述学习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的字词,进行示范勾画圈点。

自由阅读学案的学习目标,自主对学习目标叙写中的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进行勾画圈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更小的微粒,从而加深对微观粒子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难点: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显微镜、原子模型道具、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原子结构(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实验器材观察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四、课后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难点: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索更小的微粒,加深了对微观粒子的理解。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物理学研究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

初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1

初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1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世界的组成的奇妙之处,从而对自然对生活充满激情。

二、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三、教学难点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物质的微观世界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摩擦起电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启示] :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阅读课本P31并观看录象,观看录象后提问)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二)进入新课1、物质的微观世界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摩擦起电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启示] :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阅读课本P31并观看录象,观看录象后提问)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都呈现怎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正电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7.4 宇宙探秘-教案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7.4 宇宙探秘-教案设计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是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3.通过找寻阅读相关的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

【教学难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分子?其直径数量级一般为多少?2.分子运动理论包括那些内容?3.摩擦起电的定义、实质分别是什么?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二、新课引入:从静电现象,我们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内部除了电子以外,还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分?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逐步了解以上问题。

三、新课教学:(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1911年,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二)科学家探索物质微粒的进展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1911年,英籍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氦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64年盖尔曼提出质子和中子是由一种叫夸克的更小微粒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宇宙探秘教学目标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对人类探索宇宙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的进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

难点:探索宇宙的一些理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doc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doc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 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学习目标】1. 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 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课前预习】1、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 发现了电子2、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3、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的4、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________ 和_______ 都是由______ 组成的5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下列物质原子,原子核分子质子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 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下面我们根据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么规律:[结论]:1)电子围绕____________ 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______________ o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_____________ 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____________ O5)既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有没有可能电子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家出走”呢?因此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总结1.物质是由_________ 组成的,分子是由________ 组成的。

不同的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的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________ 02. 原子是由_________ 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由________ 和_______ 组成,在原子中__________ 带正电,_________ 带负电,_______ 不带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主要涉及探索更小的微粒。

具体包括原子结构、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电子的发现过程,理解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其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激发其对物理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结构、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

难点: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如何组成。

2. 知识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

电子的发现:讲解汤姆逊发现电子的过程,电子的重要性质。

原子核的构成:讲解质子、中子的发现,原子核的稳定性。

粒子的性质:介绍粒子的基本性质,如电荷、质量、寿命等。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结构、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原子的结构。

2. 电子是如何被发现的?请描述发现过程。

3. 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请简要描述。

4. 粒子有哪些基本性质?请列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原子的结构、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物质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未来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更小的微粒,这将如何影响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原子的结构、电子的发现、原子核的构成以及粒子的性质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探索更小的微粒7.4宇宙探秘-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探索更小的微粒7.4宇宙探秘-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 7.4 宇宙探秘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7.3节“探索更小的微粒”和7.4节“宇宙探秘”。

7.3节“探索更小的微粒”主要内容包括: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比值。

7.4节“宇宙探秘”主要内容包括:1. 宇宙的组成:宇宙由大量的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组成。

2. 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个高温、高密度的状态,随后不断膨胀。

3. 宇宙的演化:宇宙经历了从高温、高密度到低温、低密度的演化过程,其中包括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概念,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宇宙的组成、起源和演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概念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2. 教学重点:宇宙的组成、起源和演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

2. 探索更小的微粒:(1)介绍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2)讲解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

(3)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宇宙探秘:(1)介绍宇宙的组成,包括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

(2)讲解宇宙的起源,介绍大爆炸理论。

(3)讲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包括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探索更小的微粒:原子的结构:原子核 + 电子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 / 碳12原子质量2. 宇宙探秘:宇宙的组成:星系、恒星、行星、黑洞等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宇宙的演化:恒星的诞生、演化和死亡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原子的结构和元素的概念。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探索更小的微粒”。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核的组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掌握原子的结构,以及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掌握原子的结构,以及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子的发现过程,原子核的组成。

2.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教师继续提问:“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探索更小的微粒。

2. 课堂讲解:(1)电子的发现: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实验过程,讲解实验现象和结论,使学生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

(2)原子的结构: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组成,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

(3)原子核的组成: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核的组成模型,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探索更小的微粒1. 电子的发现2. 原子的结构3. 原子核的组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子的发现过程。

2. 请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请简要介绍原子核的组成。

作业答案:1. 电子的发现过程: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通过实验观察到,当电流通过含有稀薄气体的放电管时,管内会产生一种能够被磁场偏转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7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组成3. 电子的发现4. 质子、中子的发现5. 原子、分子和物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质子、中子的存在。

3. 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发现过程。

2.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发现过程,质子、中子的发现,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 课堂讲解:a. 讲解原子的结构,强调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b.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存在。

c.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解释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4.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原子结构模型的绘制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原子结构模型,并简要描述原子核的组成。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发现过程,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7. 布置作业:a. 绘制原子结构模型,并写出原子核的组成。

b.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组成3. 电子的发现4. 质子、中子的发现5.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绘制原子结构模型,并写出原子核的组成。

答案: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为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不会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但可以在核反应中被分裂。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了解一下各种微粒的大小尺寸。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并思考几个问题。
学生总结质疑
独立思考排序补充矫正
迅速做出正确选择
并且说明理由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科学家与微粒:
微粒的大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电子
三、生活、物理、社会




提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提出来的吗?看一看它的动态图。它像什么?
三、科学家与微粒:
图片介绍:从原子到夸克的介绍。
到此,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粒子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其实这些粒子的名称是和科学家的名字紧紧相连的。
一个小故事: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科学家和他们研究的成果有什么感想?
在这些科学家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卢瑟福是查德威克的研究生导师,有一次卢瑟福在演讲中预言说原子核中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微粒,当时查德威克正好在下面听,这样的语言引起了他的重视。遗憾的是居里夫妇没能听到这场精彩的演讲,所以在一次研究中偶然发现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当时他们也无法正确解释,认为是一种已知的粒子。查德威克在读了居里夫妇的这篇论文后立即重复他们的实验,最终得出这种可以很容易就穿透2cm的铅板的射线就是中子流。
B、质子和中子仍然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原子的内部世界
C、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D、原子核的质量基本上等于原子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下列书目:《走向微观世界——从汤姆逊到盖尔曼》,杨建邺,武汉出版社,2000年4月《从原子到夸克》,郁忠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
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学习目标 :
1.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搜索并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重、难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生成与反思
讲述: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证明了原子仍然可分的.于是他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猜想,电子和原子核在原子内部的排布呈“枣糕状”.它能解释原子为何在通常情况下呈中性等现象,那么这种猜想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科学家做了用发射性粒子(一种从某些原子内部自发地射出的能量很高的微粒)去撞击原子,试图把原子撞碎,从而碰碰运气.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卢瑟福,他用了巧妙的实验方法收集到了有关原子内部的停息,发现撞击的结果是绝大部分高能微粒穿过原子一去不回头,只有少量的偏离了方向,极少量的反弹回来.原子里面又有电子又有原子核,撞上去的粒子怎么会象没撞到任何东西那样
一穿而过呢.细心、严谨的卢瑟福大胆地给出了原子内部结构的行星模型.
这个模型被证实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怎样的一个模型呢?一、课前预习另见学程导航
二、新知展示
阅读文本,完成填空.
1.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
(1)原子是由带电的和带电的构成的.
(2)原子核很小,位于原子的.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内.
(4)核外电子绕原子核,类似行星绕着太阳转动一样.(5)原子呈中性,原子核所带的与核外电子所带的在数量上相等.
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以下知识结构图.
2.百年来科学家探索物质微粒的进展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生成与反思
核桃之所以被敲碎,是因为在敲击过程中,锤子给了核桃很大的能量,当锤子越大,敲得越快,核桃碎得越厉害,科学家就是这样做的,1919年,著名科学家卢瑟福通过粒子加速器,使α粒子以很快的速度轰击氮原子核,α粒子就像锤子,打出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中子,进而,发现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1964年,著名科学家盖尔曼提出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
小的微粒夸克组成的猜想.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猜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便不断的改进加速器.可见,探求更小粒子的最有力的武器是粒子加速器.
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探索了更小的微粒,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探索.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组成.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生活物理社会》,了解粒子加速器的知识,思考并口答以下问题:
1.我国建立的粒子加速器叫什么名字?
2.粒子加速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eV”是物理学中什么物理量的单位符号?
课堂练习:
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2、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为()
A 原子核不带电
B 中子不带电
C 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不带电
D 原子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相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
较弱,所以结果是()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通常情况下的原子和组成它的微粒当中,不显电性的是()
A 整个原子、原子核
B 整个原子、质子
C 整个原子、中子
D 质子、中子
5、1cm3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锻炼了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课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前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然而本节课亦有很多不足,如多课堂上生成资源的掌控不是很到位,课堂上语言还不够精炼和简洁等等。

希望在后续的教学研究中不断的得到提升与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