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课后练习题,尤其是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题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请大家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做题检验自己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家庭小实验:设计一项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同学们可以尝试在家中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思考这是如何发生的。”
3.案例分析: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原子和离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寻找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作用,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小组讨论: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原子和离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分享。
“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分子、原子和离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你们的发现整理成报告,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通过实物模型、动画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微观粒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它们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稳定;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离子则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5.强化练习与反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梯度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6.开展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网络搜索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培养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我将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例如,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沸腾、盐溶解等,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和模型,直观地展示原子、离子和分子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小组合作
3.分子:阐述分子的定义,通过实例说明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讲解分子的类型和特点。
4.微粒之间的关系:讲解原子、离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物质组成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由原子、离子和分子组成的物质。
本案例紧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通过绘制结构示意图、举例说明等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对原子、离子和分子概念的理解,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化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九年级化学上册《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的教学中,《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章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微观世界的初步认识,理解原子、离子和分子等基本微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针对此章节,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本案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知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022年教学教材《构成物质的微粒》参考优秀教案

2022年教学教材《构成物质的微粒》参考优秀教案

专题3 探究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3、理解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

4、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5、培养学生对微粒的认识能力。

【学习重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特征。

2、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3、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学习时数】3课时第1课时【学习过程】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提出问题】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学生思考、讨论】〔略〕【师生评价】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所构成的。

【提出问题】怎样理解“宏观〞和“微观〞?【学生思考】〔略〕【师生点评】〔略〕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学生讨论】〔略〕【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实验1、2【师生评价】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提出问题】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何因素有关?【学生交流讨论】〔略〕【师生评价】微粒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和电场有关。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间隔。

【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实验1、2【提出问题】探究活动中实验1、2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略〕【师生点评】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不同物质微粒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并且同种物质不同种状态时,其构成微粒之间的间隔也不相同。

一般固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小,液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隔最大。

所以固体往往比液体和气体难以压缩过。

第2课时【复习提问】微粒的运动与和因素有关?【学习新知】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不同种类的物质,分别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原子、分子、离子。

〔二〕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物质。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碳〔碳、金刚石、石墨〕、磷、硫、硅。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气体〔除去稀有气体〕、蔗糖等。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结合、金属元素和原子团结合而成的物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导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新授: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演示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提问: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分析: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优秀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单元 构成物质的微粒-优秀奖

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课题选自科普2022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时分配为第1课时。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本课题要求如下:根据新课标,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2、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在学生认识氧气、水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本课题首次将学生从物质的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来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及变化,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微粒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学习金属、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统一性、多样性,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都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既是上节内容的自然延伸与提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的理念,促进了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形成,也对逐步形成完整化学科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本节课为《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以及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并学会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集体合作意识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非常小等基本特征;了解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1课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能用微粒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学习过程】[创设情景]教师在教室里喷洒香水[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引入课题][板书]单元3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1.水银温度计中填充的液体受热,液柱________,降温液柱________(填“升高”或“下降”),该变化是_______变化。

2.水是无味的液体,蔗糖是带_______味的固体,把适量蔗糖放入水中的现象为________,品尝糖水为_______味,说明构成蔗糖的粒子扩散到水中去了。

(二)阅读理解:阅读课本P5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从微观角度看,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微粒构成的。

2022年教学教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参考优秀教案

2022年教学教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参考优秀教案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
1、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进行初步的探究。

3、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成离子。

学习重难点:
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教师: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
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原子结构 1、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 [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四、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那么的运〔居于原子中央〕
2、阴离子
3、阳离子。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普教院附中王蒨翎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知分子、原子的存在,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掌握分子、原子的定义、性质、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图片、模型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进
行信息加工处理。

2.通过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归纳分子、原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的奥秘。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原子、分子的定义;
(二)教学难点:
原子、分子的定义;
三、教学设计
板书:
一、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分子:
原子:
二、分子、原子的性质
三、定义
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四、分子、原子的关系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都可以构成物质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最新湘教版化学九上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公开课教案

最新湘教版化学九上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公开课教案

最新湘教版化学九上单元1《构成物质的微粒》公开课教案4-2015学年度平庄中学教学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2014年10月8日下午第五节授课地点:九(4)授课内容:专题3 物质的构成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知道原子、分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会用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化方法;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空隙的微观想象的形成;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能用微粒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课时安排】 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题:举行“学生撕纸”比赛,看谁撕的纸碎片最均匀,最小;(提醒学生不要乱丢纸屑)提问:这么小的纸块,还能分吗?可以分到什么为止呢?教师数据描述:一滴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约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的话,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由此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虽然很小,但真实存在,仍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那么,这些微粒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探究实验:1、白花变红花(浓氨水与酚酞试液反应)教师用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

实验现象:集气瓶中的白花变成了红花实验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用高锰酸钾或品红溶于水教师演示:取少量高锰酸钾或品红于盛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由微粒构成,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学会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具有微粒的特点,能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等【课前预习】1.通常物质有三态,分别为、、。

一般情况下,物质受热会体积会(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组成,物质是由很多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微粒在不停地,微粒之间有。

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和离子;如:是水由水构成,氢气是由氢气构成的,氧气是由氧气构成的,干冰是由构成,蔗糖是由构成;而多数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银是由汞原子构成的。

【学习过程】观察实验:将红糖块切割、粉碎、溶解、稀释的过程。

观察黄糖的形状、颗粒大小的变化思考:最终在溶解后红糖不见了,红糖去哪儿了?结论:红糖被分割成粉末,。

最终以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水中。

一、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微粒的性质阅读理解:阅读材料1、2、3结论:(1)微粒很,但是有、有实验1和2,从宏观性质和微观粒子角度分析,酚酞变红了的原因【观察与思考】实验:书P63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性物质会变为红色)(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现象 ,再向其中加浓氨水,现象 ,结论(2)如左图实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它能够说明思考:1.为何B烧杯中液体不变红呢?各种物质的微粒不同。

结论:(2) 微粒是不断。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可以证明微粒运动的粒子思考:糖块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的速度比较,得出微粒间的运动速度和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微粒运动越。

【练习1】生活中,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总是比荫凉处干得(快或慢),为什么?实验3:书P63水与酒精混合,将10毫升酒精与10毫升水充分混合均匀总体积 20毫升(填“﹤”、“>”或“=”)结论:(3)微粒之间有。

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及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知道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图片使学生进一步建立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

(3)学会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科学的物质观,树立科学态度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三、教学用品药品:水、品红、高锰酸钾、酚酞试液、浓氨水、蔗糖、酒精。

仪器:烧杯若干、分子间空隙演示管。

媒体:多媒体电脑、PPT 课件。

四、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五、教学思路六、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设问]:“为有暗香来”是何故呢?[讲解]: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探究构成物质的奥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不见了,而水却有甜味, 说明水中分散了蔗糖的微粒,食盐放入水中不见了,而水却有了咸味, 说明水中分散了食盐的微粒.可见,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感受微粒]:投影:苯分子照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图像,用铁原子排成的字,用一氧化碳分子排成的“小人”等。

[设问]: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微粒是真实存在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很小等[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我们先看分子有什么特性。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教案: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2 教学内容物质的概念与分类微粒的定义与特点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的概念、分类和微粒的定义、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1.4 教学步骤1. 引入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本质2. 讲解物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3. 讲解微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4.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物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物质由微粒组成第二章:原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2.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与特点原子的结构:核子、电子云原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2.4 教学步骤1. 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2. 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原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三章:分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性质3.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与特点分子的结构:共价键、双键、三键分子的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的定义、结构和性质模型展示法:展示分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3.4 教学步骤1. 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2. 展示分子结构模型,讲解分子的结构和组成3. 讲解分子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分子的稳定性和化学反应第四章:离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4.2 教学内容离子的定义与特点离子的形成: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离子的性质:电荷、溶解性、反应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子的定义、形成和性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4 教学步骤1. 讲解离子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2. 讲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离子是如何形成的3. 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性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2 教学内容回顾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结构和性质介绍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5.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5.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原子、分子、离子的理解2. 展示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实际应用3. 引导学生讨论微粒研究的意义和前景,激发学生对微粒研究的兴趣第六章:元素与周期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6.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点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组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与应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周期律的原理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视觉辅助法:使用周期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6.4 教学步骤1. 讲解元素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征2. 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强调周期表中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4. 引导学生探讨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如预测元素性质第七章:化学键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性质7.2 教学内容化学键的定义与分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特点化学键的性质与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键的概念、分类和性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7.4 教学步骤1. 讲解化学键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基本概念2.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3. 分析具体例子,展示各类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4. 引导学生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物质性质中的重要性第八章:晶体结构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特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等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结构类型和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模型展示法:展示晶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8.4 教学步骤1. 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2. 展示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3. 讲解晶体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第九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分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物理变化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原因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9.4 教学步骤1. 讲解物质性质的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2. 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原因3. 引导学生探讨物质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性质与变化的联系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主要概念和原理介绍这些知识在化学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10.3 教学方法展示法: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科学的意义和前景10.4 教学步骤1. 回顾本章内容,让学生巩固对物质基本微粒、元素、化学键、晶体结构以及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2. 展示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关于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微粒的概念介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微粒概念及其构成;2.掌握物质的微粒的分类和性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微粒概念物质的微粒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物质的微粒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2. 物质的微粒构成2.1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称为元素。

2.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而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一定的化学性质。

分子可以是同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2.3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溶液中能够导电。

离子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形成离子晶体。

3. 物质的微粒分类3.1 按组成成分分类物质的微粒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如氧气、氢气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3.2 按状态分类物质的微粒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固体微粒排列紧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强;液体微粒排列较松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气体微粒排列松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弱。

4. 物质的微粒性质4.1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包括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电子层数、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等。

4.2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式、分子量、极性、稳定性等。

4.3 离子的性质离子的性质包括离子半径、电荷数、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等。

5.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由微粒的性质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和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案教案标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目标:1. 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微粒组成。

3. 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或黑板、粉末状物质样本、显微镜。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投影仪或黑板上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例如水、盐、糖等,并问学生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单位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探究。

探究:1. 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并描述一些粉末状物质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2.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质的微粒,记录观察结果,并讨论不同物质的微粒特征。

3. 教师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微粒结构图,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物质的微粒组成。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共同特征,例如微小、不可再分等。

2. 学生自主完成一份笔记,总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和组成。

拓展:1.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常见物质进行进一步研究,探究其微粒的特征和组成,并制作一份小组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例如溶解、燃烧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评价:1. 学生完成一份书面作业,回答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相关的问题。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其对微粒性质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微粒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研究更复杂的物质,例如化合物的微粒组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docx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docx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一、教学设计思路本章第一节概括的阐明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本节讨论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即分子、原子和离子),研究这些微粒的组成和变化,使学生在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础上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探讨原子内部的结构。

本节教材通过形象地描绘,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数据的量化,科学的推理,真实的图像,史料的佐证,图文并茂的画面,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从微观的角度巩固和加深对物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以及原子内部的奥秘。

学生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以及微粒的特征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很想知道微粒是怎样构成物质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截然不同微粒在哪些方面不同此时正是学习本节知识的良好时机,学生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进一步学习原子的内部结构,为后期学习元素、化学用语奠定基础。

怎样使学生感受到这些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认识分子、原子的特征、区别和联系以及原子内部结构是教学的核心任务。

采用思考和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创设驱动性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分子、原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这正意味着研究物质的方法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深入。

由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学习仍处于启蒙阶段,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时期,所以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时机,适当配合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开启智慧这门。

二、教学设计方案设计内具体设计设计意图容教学目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标知道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的微粒种类不同,是不同设计粒,了解分子、原子的特征、联系和物质之间差异本质原因。

区别,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给学生独自深入思考机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会,在评价中自我反思,2、过程与方法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教学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观粒子。

(2)学生能够描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化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和特征。

(2)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

2、教学难点(1)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浓氨水、酚酞溶液、大烧杯、小烧杯、玻璃棒;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氧气、水、食盐等,提问学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分子①通过实验探究:在一个大烧杯中加入少量浓氨水,用一个小烧杯罩住,观察小烧杯内酚酞溶液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②展示水分子的模型,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③举例说明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①讲解原子的发现历程,如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②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③以电解水为例,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离子①讲解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②展示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讲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③举例说明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教学设计(内蒙古市级优课)
2、对比两实验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及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无改变?
【阅读】课本知识视窗——分子有多大。
活动二:分子的特性
【探究互学】分子有什么特性
实验3:(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氨水,然后加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A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在B烧杯中加入少量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现象。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初三学生,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在课堂上,我会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教学设计
所用教科书
书名
科普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授课人
所教年级
九年级
所教册次、
单元
上册、专题三、单元1
课题
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情境引入法、实验探究法以及问题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法,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所以本节课我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的现象及结论,用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活动一:分子概念的理解
【探究互学】 什么是分子
【实验1】在教室门口洒一些香水
提问:为什么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题目: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授课教师:
学校:
科普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专题三物质的构成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普2011版初中化学教材专题三单元一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物质的构成”中的课程内容。

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

本课内容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

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微粒的概念,并学会用微粒基本性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