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微粒的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教案-006-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课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复习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会用微粒的知识解释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
2.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本特征、区别和联系。
3.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应用。
复习重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和事实。
2.原子的结构。
复习难点:用微粒的知识去解释物质的变化、分类。
复习过程:一、考点归纳整理:1.微粒的基本性质:(1)质量和体积都很_____;(2)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______;(3)微粒间有空隙,气体物质微粒间空隙______,液体和固体微粒间空隙______。
温度升高,微粒间空隙______;温度降低,微粒间空隙________。
应用:用微粒的知识解释:(1)闻到物质的气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蔗糖溶解于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盐溶解于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盐酸挥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通电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物质的热胀冷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气体易被压缩,液体和固体难背压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的构成:(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如干冰由______________构成,金刚石由______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3.1.1 微粒的性质 教案
提问:为什么糖是甜的,而盐是咸的?
教师:构成糖和盐的微粒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
同微粒构成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比如:氧
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就是
因为构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微粒不同,性质不同
过度:既然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性
是物理变化
讲解:经科学家研究,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
离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干冰、水、氨气
等,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如金刚石和一些常见
的金属,当然也有一些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
钠
练习:(1)为什么可以向轮胎中打气
(2)为什么夏天大气不打满呢
(3)温度计为什么受热,液体汞升高
观看图片,认识物质
提问:微粒在不断运动,为什么浓氨水这个烧杯没有变
红,而酚酞试液这个烧杯变红了?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呢?
思考:生活中为了加快白糖溶解,一般会采用什么方
法?
讲解:加快微粒运动的方法,搅拌微粒运动快,温度高,
微粒运动快。
过度: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微粒的性质,演示实验三
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一张纸,请在10s内把这张纸尽你可能分成最小
块的,但要保证每次都要均分。
(适当引入,这么小了,还能分吗?能分到看不
见吗?)
如果你技术高的话并且有耐心,你可以把纸分到
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微粒。
提问:生活中许多物质都可以再分,那么你能将高锰酸钾颗粒再分吗?还 Nhomakorabea以再分吗?
讲解:我们可以换种思考方式,不是单单用手,用水呢?
微粒的性质 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2015年10 月11 日
现象:甲溶液为无色。
滴加浓氨水后,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人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酚酞又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有一个性质: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
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无色酚酞遇到浓氨水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两烧杯的溶液罩在一起(下图),观察实验现象。
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
现象:甲溶液变红。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烧杯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装有蒸馏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所以甲溶液变为红色。
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是运动的。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当把玻璃管颠倒数次后,酒精微粒和红墨水微粒会互相占据微粒之间的空隙,所以最后体积减小,玻
现象:吸有空气的那支注射器容易被压缩。
这现象说明什么?
为什么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由于气体中微粒间空隙大,所以容易被压缩。
从上面的实验知道,状态不同,微粒间的空隙大小相同吗?
相同物质间的微粒空隙,气体>液体>固体。
初中化学微粒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微粒的概念和特性;2. 掌握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3. 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1. 微粒的概念和特性;2. 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
教学难点:1. 微粒的表示方法;2. 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微观粒子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微粒的概念。
二、探究微粒的特性(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微粒的特性,如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等。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并板书微粒的特性。
三、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粒的基本性质,如微粒的组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微粒的行为规律,如布朗运动、过滤等。
3. 教师讲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学生进行笔记。
四、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如酸碱中和、溶解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解释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微粒的概念、特性和行为规律。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并进行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微粒的概念和特性,通过实验观察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微粒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
在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 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一微粒的性质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掌握微粒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情感目标:1.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微粒的特性。
教学难点: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PPT1上一章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及制法,这一章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学习物质的构成。
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PPT2导入课题并板书:一微粒的性质PPT3出示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带着目标阅读教材62页至64页环节二:PPT4撕纸游戏家里来客人了,我们给客人冲糖水,糖一会就不见了,是糖消失了,不存在了吗?尝一下水,水是甜的,说明糖没有消失,那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了呢?初步形成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
板书: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PPT5,6再次说明过渡思考:糖在杯子底部,按理说应该下面的水比上面的水甜,但给足够的时间让糖溶解,我们会发现整杯水是一样甜,这是怎么回事呢?导进第三环节环节三:PPT7趣味实验铁树开花:介绍实验用品及相关的知识,浓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魔棒生烟:介绍实验用品,玻璃棒并没有紧挨为什么会反应?通过思考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的运动。
PPT8、9、10、11补充说明课本实验及实验改进思考:氨水中的氨气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中使之变色,你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学生讨论得出:不同物质的微粒运动情况不同,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所以我们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板书:不同微粒运动速率不同PPT12.13.14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导出微粒的运动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并板书思考:湿衣服上的液态水的微粒运动到空气中怎么就变成了气态?由液态变成气态的实质是什么?导进第四个环节环节四:演示实验:酒精和水混合:1体积水+1体积酒精=?(化学课上实验了1+1<2)1体积水+1体积水=?1体积酒精+1体积酒精=?PPT15学生讨论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空隙,不同物质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不一样。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教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演示] 氨气微粒的运动
现象是甲溶液变红色。
现象解释是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 3~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是甲溶液变红色。
现象解释是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微粒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实验3:在烧杯B中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2的操作。
观察现象为溶液不变色。
结论和解释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过渡]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在一起还是 100 mL 吗?
探究点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1.[现象分析]
(1)水与水、酒精与酒精同种物质相互混合时,因为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一定的),所以混合前后总体积不变。
(2)酒精与水混合时,由于不同微粒之间空隙大小
不同,所以有部分的酒精微粒扩散到水微粒之间,
也有部分的水微粒扩散到酒精微粒之间,如此相互扩散,使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实验结论]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是相同的,
不同种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是不同的。
初中化学微粒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的性质教案班级:初三教材:《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知晓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2. 了解微粒的性质,包括微粒的大小、形状和组成;3. 学习微粒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状态;4. 能够区分不同状态下的微粒之间的运动情况。
教学重点:1. 微粒的性质;2. 微粒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
教学难点:1. 在不同状态下微粒之间的运动情况。
教学准备:1. 板书:微粒的性质、微粒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2.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3. 实验材料:水、酒精、气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有哪些微粒?微粒有哪些性质?微粒在不同状态下会有什么不同的运动情况?二、讲解微粒的性质(15分钟)1. 介绍微粒的定义和性质;2. 分析微粒的大小、形状和组成;3. 讲解微粒在不同状态下的状态。
三、实验验证微粒的性质(20分钟)1. 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酒精和水中的微粒;2. 比较酒精和水中微粒的大小、形状和组成。
四、讨论微粒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10分钟)1. 讨论微粒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状态;2. 分析不同状态下微粒之间的运动情况。
五、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微粒的性质和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关于微粒性质的文章,并明确微粒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微粒的性质和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情况,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微粒,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
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微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化学微粒问题相关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微粒问题解决实际情景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化学微粒的概念2. 化学微粒的种类及性质3. 化学微粒问题的计算方法教学方法:1. 通过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微粒问题。
2. 利用课堂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闹铃铃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复习导入:师生交流,回顾化学微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学习展示:利用PPT或实验展示,介绍化学微粒的种类及性质。
四、讲解详细:对化学微粒问题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相关公式和实际应用。
五、讲解示范:进行示范题目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微粒问题的解决步骤。
六、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解决化学微粒问题的应用题目。
七、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微粒问题。
八、反馈总结:对学生完成的解答进行总结,讨论问题和解决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掌握化学微粒问题的能力评价。
2. 学生关于化学微粒问题的疑问和解题思路评价。
3. 学生对于化学微粒问题知识的运用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提出化学微粒问题的相关思考。
2. 拓展化学微粒问题的实际应用,与生活实际结合。
3. 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1. 教师对于学生对化学微粒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及时反馈。
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
3. 教师要注重化学微粒问题知识的实际应用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
通过以上初中化学微粒问题教案范本,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微粒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微粒的性质教案
初中微粒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微粒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粒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微粒的基本概念。
2. 微粒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微粒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
2. PPT。
3. 教学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
2. 提问:那么,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二、讲解微粒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介绍微粒的定义:微粒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肉眼无法看到,具有很小的体积和质量。
2. 讲解微粒的种类:分子、原子、离子等。
三、讲解微粒的性质(10分钟)1. 介绍微粒的性质:a. 微粒之间有间隔:不同物质之间的微粒是有间隔的,同一种物质的微粒之间也有间隔。
b. 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在空间中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c. 微粒可以构成物质:不同的微粒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物质。
2. 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现象,如沸腾、蒸发等,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这些现象。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等,尝试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它们的性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解释。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粒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微粒的性质还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微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了微粒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微粒性质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现象,避免单纯记忆微粒的性质。
同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粒的知识。
初中化学中的数学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中的数学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包括体积、质量、运动、间隔等。
2. 掌握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微粒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1. 微粒的基本性质。
2. 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微粒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图片、实验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溶解、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提问:这些现象与微粒有什么关系呢?二、探究微粒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介绍微粒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微粒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微粒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不断运动、存在间隔等。
3.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粒的运动和间隔。
三、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关系,如微粒的组合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
2. 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如溶液的浓度、气体的压缩性等,让学生运用微粒性质解释这些现象。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微粒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微粒的基本性质和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关系。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化学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微粒的性质,如电荷、大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微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和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微粒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微粒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初中化学粒子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粒子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粒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粒子的运动、碰撞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3. 理解粒子在不同物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粒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粒子的运动、碰撞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3. 粒子在不同物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粒子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2. 粒子在不同物质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粒子模型和示意图。
2. 实验器材和试剂:小球、轨道、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粒子概念,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粒子现象。
2. 提问学生对粒子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粒子的性质。
二、粒子性质的讲解(15分钟)1. 讲解粒子的定义:粒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质量、体积、形状等基本属性。
2. 讲解粒子的运动:粒子在空间中进行无规则运动,具有热运动的特性。
3. 讲解粒子的相互作用:粒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相互作用决定了粒子的行为和物质的性质。
三、粒子性质的实验观察(15分钟)1. 进行粒子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在轨道上的运动,引导学生理解粒子的运动特性。
2. 进行粒子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粒子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四、粒子性质的应用(15分钟)1. 讲解粒子在不同物质中的行为:粒子在不同物质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不同,导致物质性质的差异。
2. 讲解粒子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如溶解、反应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粒子的性质。
2. 强调粒子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粒子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完成粒子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思考粒子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物质溶解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粒子的定义、基本性质、运动和相互作用。
《微粒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微粒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中的原子、分子部分,教学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二单元“构成物质的微粒”中有关微粒的基本性质的部分。
本课中的微粒知识要为第二单元物质的量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教学内容奠定基础,更是为了构建全面的、科学的微粒观做好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引导学生从变化的、不一样的角度看世界,通过常见的化学实验、实验现象去推理背后的性质,通过事物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分析、思辨的能力。
为今后学习水的性质,如水的缔合性质,水溶液、乳浊液的知识打下伏笔,从微观角度来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用微观理论来指导学习物质的转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科学课中认识到了微观粒子的存在,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一章“从宇宙到粒子”的第二节物质的粒子模型中,学习过物质的粒子构成相关内容。
因此本节课在这些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微粒的一些基本性质。
同时学生具有一定化学用语及实验仪器的使用基础,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很少从自身思考过“想观察什么、能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而往往都是照方抓药,教师怎么布置就怎么做,教师说要观察什么就看什么,有时候即使观察到不一样的现象也很快被当成实验失误而忽略过去,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低阶思维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等级,低阶思维活动三个等级:识记:背诵、默写;理解:用自己的话解释;应用:直接套用。
高阶思维活动三个等级:分析:辨析、判断、推论;评价:讲自己的观点;创新思维活动:创思、创意、创作。
教学目标对大多数的课来说还基本停留在低阶思维活动中。
因此本节课中对于“微粒间的间隙”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并不是事先划好体积的标线,教师混合后提问:“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变化?”。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辨析,混合酒精与水后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方法来观察,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的角度、使用的仪器不同会得到不同的推断结论。
初中化学 微 粒 的 性 质 教案 教学设计
微粒的性质引入: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设问并引导假设:物质能够被分割吗?分割到不能分割的程度时,物质是否还存在?中国古代《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说明了一个辩证法思想,即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将物质分小的方法很多,工具也很多。
你能说出一些将物质分开的方法和使用的工具吗?(烧开水、物质溶解)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能将物质分得最小?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设问: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
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一、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学生自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实验汇总复习《微粒的性质》教学设计微粒的性质
一、学习情况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已有初浅的认识,他们很想知道物质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结构是怎样的?要搞清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微粒观点看物质,了解微粒的性质。
由于粒子很小,很难被探测到,当物质发生变化时,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宏观现象推测
粒子的特性,感受粒子的真实存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求知
欲望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学生轻松进入微观世界,使学生建立起物质的粒子观,从粒子的角度理解物质三种状态转换的本质,学会解释
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化学现象。
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实验操
作的技能,对于开展小组式的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二、教学目标:
● 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2.体验分组实验的活动过程,探索粒子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感受科学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如何关注和评估他人的意见,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3.学会反思、评
估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3.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胶头滴管、注射器、直导管;药品:氨水、酚酞、酒精、水
(共11组)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脱脂棉、滤纸条、导管、胶塞;药品:氨水、酚酞、热水
(用于教师演示实验)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微粒性质: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
间隙
教学难点:①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观点进行想象和推理,解释一些简单化学现象;
②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异同。
学生分组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
从宏观到微观,通过化学实验和生活事实,引导学生理解粒子的本质。
小组实验不仅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大脑、双手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到粒子的本质,学会改进、表达和交流,解
决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乐于学习,易于学习,理解和消化知识,提高技能。
主要教学策略:本节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实验创设直观的情境,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
开展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化难为简,并能运用所学的微粒知识去解释一些
简单的化学现象。
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化学实验是学习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教学流
程
六、在教师活动的前一章中,我们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物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
生们想知道为什么物质的引入会发生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要了解这些
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学会从粒子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并理解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
引导讨
论并提出问题:物质是由粒子组成的。
然后[讨论]小组交流和讨论,并交换每个小组的方法。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让学生复习简短答案,激发学生探索材料构成奥秘的欲望,让学
生有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活动设计意图
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性质?按小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探究实验要求:1.实验前弄清楚每一步实验目的是什么?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氨水扩散实验说明微粒什
么性质?【回答】……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使学按小组实验,协调好分工生
切身体验微(操作、记录现象、分析结果、粒的特性,懂总结汇报与交流都要指定到人)
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小组交流1.总结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听取各
小组的交流并总结按小组,交流讨论,并对各组的答案进行归纳: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让学
生理解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事实依据之上。
进一步激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温度越高运动
速率越快指导讨论反思: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微粒的运动?微粒还有些什么性质?
【讨论】小组交流讨论,并交流各组的方法。
【回答】……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讨论后教师
演示,让学生感受改进的优点让学生了解怎样做定量实验和对比实验,体验实验带来的说
服力,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实践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让学生分析设计者的实验意活动
探究图再按小组合作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小组实验:①水与酒精的混合尝试水与酒精加入的
先后顺序对结果的影响②比较水和空气的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小组交流,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学生实验中一些问题的答案:粒子之间存在空隙,气
态物质通过大量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粒子的真实存在,学会表达和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
2.听各组的交流,总结颗粒间隙大于液体间隙。
1.让我们用粒子的观点来解释:为什么湿
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更快?你为什么闻到远处的花香?物质三种状态变化的原因。
2.培训组发言人代表培训组发言。
其他小组可以发表评论、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学会解
释自己的观点、关注、倾听和评估他人的观点,并学会反思自己
七、板书设计
一、粒子的性质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之间有空隙――气态物质的微粒空隙比液态更大
4.同一颗粒的性质相同,不同颗粒的性质不同。
八、描述:
本节课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过的物质入手,由宏观到微观,没有通过说教,而是通过
实验、小组合作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易于接受物质的微粒观,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
受到无限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
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中
学习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反思、提问、探究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学生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合理匹配小组成员,从而帮助和提高个别
弱势学生。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小组会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在加强指导的同时,也能使
学生在歧视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发展和提高。
在分组实验中由于学生动手操作,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学意外,课堂会有些“意外”的
收获。
如:水和酒精混合后溶液变热了是怎么回事?当挤压空气后放开手,活塞被弹回原
来的位置;将活塞向外拉后再放手,活塞还是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是为什么?通过集体讨
论的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一个满意的回答。
通过小组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实
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
学习方法和态度,更好地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对粒子的理解从抽象变为直观,
将粒子的概念具体化,更好地建立物质构成的粒子观,让学生感受到粒子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