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合集下载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精编版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

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由于本病的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治疗较慢,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的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治疗者及患儿家长严格抗生素及激素类药物的应用,杜绝含有激素类等化学因素食物的摄入,控制好患儿的食谱,以清淡、易消化、低糖、维生素及植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并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

Qq158508664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5用法:用比较致密的布料缝制一个袋子月15*15cm,把药物装入,放入不锈钢锅内煮沸。

等水温适宜时(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水温为准),放在神阙穴(即肚脐眼)敷15到30min每天2—3次6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患儿的饮食调护,减少饮食及化学性因素对肠道的刺激,防治肠道内毒素产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7郑重告诫禁食生冷、瓜果、饮料,如荔枝、草莓、樱桃、桂圆等水果的食用,及糖类、海鲜鱼腥肉食和油炸食物的摄入,积极配合治疗,防止衍生它变,确保早日康复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者病情犯愁,请联系我。

QQ庞运刚免费送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有好方法解孩子病痛,愿为孩子成长护航中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有优势:1无痛苦2无毒副作用3疗效好,1到2天就临床治愈(腹疼明显减轻或消失),若能坚持用药3付即可病理治愈,淋巴结明显缩小,复发几率小4花费比较少,缘分重要,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经验小儿腹痛是临床常见症状,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

随着近年超声影像医学发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诊率越来越高。

因肠系膜淋巴结炎与呼吸道感染或者肠道感染有关,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故西医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使用抗病毒药物,有细菌感染依据时则用抗生素治疗。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

笔者参照西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和发病机制,结合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征和小儿腹痛病因病机认识,通过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临床症候特征和辨证治疗观察总结,认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以脾虚中寒、湿热郁滞、气机失常为主要发病机制。

感冒、饮食不当、受凉等常为诱发或加重因素。

临床常用自拟“加味四合汤”进行辨证论治,收到良好效果。

“加味四合汤”基本药物组成为:广木香、炒黄连、粉葛根、炒黄芩、干姜、党参、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焦槟榔、败酱草、炒山药、炙甘草、建曲组成。

本方由《伤寒论》葛根芩连汤、理中汤与《丹溪心法》痛泻要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连丸四个中医经典名方加槟榔、败酱草、山药、建曲组方而成。

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有清热利湿,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之功效,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很好治疗作用。

对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或血常规异常者,笔者常加用自拟“四味消毒汤”;对纳差食积或腹泻者,常加用自拟“六仙消食健脾汤”;对便秘腹胀者,加用制川军、炒莱菔子等。

此方临证应用之要,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准则,处理好清热利湿(祛邪)与健脾温中(扶正)方药之间用量配伍关系,尤其是方中葛根、干姜、黄连用量比例是关键,也是药方核心用药。

由于淋巴结是免疫器官,故在患儿发病期及治疗期、恢复期,要注意对过敏因素的干预,不要喝牛奶、吃鸡蛋和鱼虾等易引起肠道过敏的食物。

患儿日常饮食要清淡,要有规律,不要吃零食,忌食生冷之物或饮料,注意腹部保暖,不要受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摘要】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3个方面论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并探讨该病的治则及辨证论治。

指出中焦气机瘀滞,湿痰食互结,搏结肠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从病因着手,谨守病机,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解毒散结为主。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学;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男童发病率较高。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近几年来,该病有增长趋势,若病情迁延,常致再发性腹痛,伴发食欲不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广谱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如头孢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硝唑等。

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势,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此领域的独特作用,本研究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1西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lnann报道,故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

其发病机制可能因反复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肠系膜根部、回盲末端及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或局部受凉或饮食不节导致肠壁缺血,或交感神经兴奋致肠蠕动紊乱有关。

由于本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

小儿肠管及肠系膜相对比成人长,且肠系膜淋巴结、肠壁血管丰富,但肌层薄弱,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容易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蠕动功能紊乱。

淋巴系统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淋巴系统更容易被入侵。

细菌或病毒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阻止病变的扩散,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能旺盛,体积增大[2]。

常见的感染病毒有埃可病毒1和4及柯萨奇病毒B1和B5。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育儿】儿童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
的中医调理
儿童腹痛病因复杂,若是急性腹痛,多见于急性肠炎,胃炎,胰腺炎,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急性腹膜炎,疝气等,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若是7岁以下儿童在感冒,咳嗽,扁桃体炎引起发烧时伴有腹痛,表现为隐痛或钝痛按压右下腹或脐周小孩会疼痛加重,通常是由于肠膜淋巴结炎症或者肿大而引起的腹痛。

是门诊中比较常见的儿童腹痛类型,中医来说,是余热未清,积聚肠胃,腹痛并伴有腹胀,间歇性发作,有时候是饭后或者睡觉时腹痛,不爱吃饭,有口气或者口臭,大便酸臭、腹泻或便秘,舌红苔黄厚。

食疗方:火炭母猪红汤
材料:火炭母,猪红,瘦肉,黑枣,生姜。

做法:将火炭母洗净、浸泡,猪红、瘦肉切块。

然后火炭母、瘦肉、生姜和黑枣一起放入煲内,加入清水3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半小时,加入猪红煮熟约1碗水,即可调味服用。

用量:为3岁以上的孩子量。

3岁以内的孩子,药量、食材、汤水减半。

功效:清湿热,利大肠。

火炭母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猪红除中满腹胀。

日常护理:
1、腹痛时要忌口,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发物、海腥类食物。

【锦囊】中药'忌口'原则,学会就不再迷茫
2、要想小孩少腹痛,就要健好脾胃,这个是根本,脾胃好,消化道疾病就少。

【育儿】春天小孩容易厌食不吃饭,家长用对方法可快速改善
3、多见于热滞引起腹痛,平时有热滞表现时,要及时清除,一般
用清热滞的方法3-5天。

【育儿】小孩不睡觉,口臭大便硬,小儿热滞易发烧(内附食疗方)。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分析与六经辨证举要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分析与六经辨证举要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分析与六经辨证举要(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8 岁以下儿童,以男童居多,且冬春季节多见。

该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所致,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者为腹痛,其次为发热、呕吐、腹泻。

腹痛呈阵发性,部位以脐周为主,右下腹痛并不少见,多无反跳痛与肌紧张。

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及支持疗法为主。

)用该病名辅以中医分析,并不适合,但该病较为常见,且有很多家长带孩子就诊时直接以该病称呼,便于分析,故暂以此为标题。

笔者在临床中,见到很多“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不明显,以腹痛为主诉的“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故觉此病可以归入中医“腹痛”的范畴。

以下以该病为引,探讨内容不局限于此,谈谈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中医的认识,较为灵活,概括起来,可以从内外二因来论述。

“外”多与感受六淫邪气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同外感风邪和寒邪有关。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风邪伤人,先起于毫毛,治疗大法为宣透散邪,但纵观儿科常用中成药:蒲地蓝、板蓝根、咽扁颗粒、七星茶、双黄连、抗病毒口服液一类,尽是一派苦寒败胃之品,即便为风热外感,恐怕亦不甚适合,此种情形,早已深入人心,医者不可不察。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大量应用对于缓解外感时的症状或许有一定效果,但局部症状的缓解并不完全等于外邪得除,苦寒药物,对于风邪无济于事,邪初伤皮毛腠理,皮毛内合于肺,苦寒药物困阻邪气,不得宣解,且损伤正气,肺与大肠相表里,外邪则下迫大肠,出现排便异常(便秘、腹泻等)、腹痛等表现。

其病机类似《伤寒论》第97条的论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其实讲的也是外邪入里,停聚于某处,当然,条文中所述为结于胁下,若结于腹中呢?则有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这些情形。

再比如《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系,症状表现有腹痛、呕吐发热等,有时候还会伴有便秘或腹泻。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有腹痛的部位常在右下方,所以很容易误诊为阑尾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用药一般以消炎为主,治疗的方式也有很多,中西医都有。

中成药可用夏枯草膏,连翘败毒丸。

汤药则应视病情进展程度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来选择用药。

第一,热邪郁滞。

多为急性淋巴结炎的初起阶段,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或发热头痛,口干便秘,舌红。

可选用经验方:金银花10g 公英10g 地丁10g 野菊花10g白芷10g 丹参10g 赤芍10g 生甘草10g发于头颈部及上肢者加升麻9g;发于下肢者加龙胆草,牛膝各10g。

水煎服,日2次。

第二,毒热壅盛。

为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热,寒战,舌红苔黄。

可用:金银花10g 连翘15g 陈皮10g 白芷10g贝母10g 乳香J0g 没药10g 天花粉10g发热重者加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栀子6g;便秘者加大黄8g。

水煎服,每日2次。

外治法可选用金黄散或黄连膏外敷,饮食疗法可取夏枯草30g,绿豆3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每日1剂,日2次。

或用鲜蒲公英50g,鲜夏枯草50g,水煮取汁,加适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日2次。

注意: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

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

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

中医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7-10-26T11:30:40.1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5期作者:王雪松[导读]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多见,并且目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较为繁多[1]。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中蒙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005)【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将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中医诊断对该病症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及采用中药治疗方法。

结果:患儿临床特点表现有腹部阵痛且痛点并不固定,面色潮红以及鼻根发青等临床特点,应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均明显治愈或者好转,其治疗有效率为87%,且未见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结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包括转移性腹痛、进食不畅以及口唇苍白等临床特征表现,应用中药治疗后,大部分患儿都能够康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断;治疗方法【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146-02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中的一种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多见,并且目前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发病原因较为繁多[1]。

本次主要探讨分析中医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明确诊断特点,以及应用中医进行辩证治疗,提高该病症的诊断以及治疗质量,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选取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患儿入院后均经过彩超等相关检查确诊,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17 -138-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研究进展A review on treating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TCM岳上赛荣昊*(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R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17-0138-【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彩超技术的提高,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检出率直线上升。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Abstract】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pain. In recent years, du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hanges in lifesty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he, the identified rate of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appear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efficacy of the TCM therapy on 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received a good effect,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words】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Pathogenesis; The TCM therapy; Clinical research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17.070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疾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2-06T15:38:30.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文昱[导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蓬安县中医医院四川蓬安 637800)【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9.3%,在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值得参考。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辨证论治;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95-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的治疗中,把中医的治疗手段与该病的实际治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予有效的辩证治法,从而科学的对患儿进行对症下药,促进治疗这类疾病的实效性、有效性的实现[1]。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为2~9岁,平均(5.9±1.8)岁,病程2~9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10岁,平均 (6.8±1.7)岁,病程2~10周。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研究概况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西医研究概况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 Benm n 综合征 , rne a n 是儿童
和 青少 年 常 见 病 之 一 , 7岁 以下 d J 好 发 , 冬 、 季 节 多 ,L 以 春
过食 生冷瓜果 , 寒邪凝滞 中焦 , 搏结肠 间 , 中阳受 戕 , 凝 寒
气滞 , 血不 畅 , 络 不 通 而 发生 腹 痛 。 气 经
6 0 1 ;.云南中医学院, 5 0 l2 云南昆明 6 0 1 ) 50 1
摘要 : 小儿 肠 系膜 淋 巴结 炎是 引起 小 儿急 慢性 腹 痛 的原 因之 一 , 文 就近 年 来 中西 医对 小儿 肠 系膜 淋 巴结 炎 的病 因 , 本 诊 断及 治 疗 体会 等 方 面 的研 究概 况进 行 了综述 。
关 键 词 : 儿 肠 系膜 淋 巴结 炎 ; 西 医病 因; 小 中、 辩证 治 疗 ; 综述 D i1. 99ji n 10 o:03 6/.s . 02—10 .0 00 .2 s 82 1. 63 1
中 图分 类 号 : 2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0 2— 18 2 1 )6— 0 6— 2 R7 55 A 10 10 (0 0 0 06 0
等 随淋 巴管进 人 局 部 淋 巴 结 , 与 机 体 免 疫 反 应 , 时 局 参 同 部 淋 巴结 肿大 。史 晓 龙 … 等 用 彩 色 多 普 勒 超 声 检 查 研 究
d J 肠系膜 淋 巴结炎 日前 尚无 统一 诊 断标 准, 照 ,L 参
《 实用儿科学》4的有关诊 断标准 : ‘ 患儿处在呼吸道感染病 程中或继发 于 胃肠炎症 表现为发 热、 痛、 咽 咳嗽 、 腹痛 、 腹 痛以脐周或 右下腹为 著 , 在 中上 腹 , 或 呈阵发性 。确 定诊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探讨及诊治思路发表时间:2018-09-30T13:27:24.4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作者:郑丽(通讯作者)李荣平[导读]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为寒邪内阻、胃肠结热、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来治疗。

(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镇江市中医院> 江苏镇江 212003)【摘要】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为寒邪内阻、胃肠结热、气滞血瘀所致,临证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来治疗,或强调散寒消结为主,或清热散结为主,或以理气消瘀为主,并举验案说明。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寒邪内阻;胃肠结热;气滞血瘀【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016-02 Chinese Medical Etiology and Treatment Modalities of 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 Zheng Li,Li Rong Pin. Zhenji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ji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 may result from cold pathogen resistance, gastrointestinal junction heat and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ts treatment is base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oncentrates on Sanhan Xiaojie or on Qinre Sanjie or on Liqi Xiaoyu. Three proven case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Acute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Cold pathogen resistance; Gastrointestinal junction heat;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上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亦称为Brennelnann综合征[1],临床上以腹痛为主症,部位常见于脐部或右下腹,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便秘,食欲不振等,是儿童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的“腹痛”、“瘰疬”范畴。

患儿以3~8岁最常见。

小儿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肿大淋巴结。

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以解毒燥湿、清热散结为治法,古方中医对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之消瘰丸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消瘰丸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研制出了消瘰止痛颗粒,用于临床,共治疗2000多例,均有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1典型病例。

王某,男,5岁2个月。

2010年5月10日晚饭2小时后出现腹痛,5~6分钟左右缓解。

此后,活动、晨起时疼痛多次。

后来,因脐周腹痛伴腹胀,腹痛较重,难以忍受,遂由家长陪同,于2010年5月16日10时来就诊。

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咽红,腹软,未扪及包块,脐部有轻微压痛,脐周叩呈鼓音;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血常规正常。

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见多发肿大淋巴结。

诊为腹痛、瘰疬(肠系膜淋巴结炎)。

辨证属湿热蕴结,毒壅气滞。

治以解毒散结,化湿清热,行气止痛。

方用消瘰止痛颗粒:夏枯草0.5克,连翘0.5克,黄连0.5克,牡蛎0.5克,生姜0.5克,木香2克,砂仁0.5克,延胡索1克,白芍1克,浙贝母1克,大枣2克,甘草1克。

全方共计11克。

服法:每日1剂,水冲100毫升,分3次以上温服。

2010年5月19日复诊,患儿述服药后疼痛明显减轻,晨起时已无腹痛,活动后时有腹痛,舌略红,舌根有少许黄腻苔,脉缓。

证属湿热病后,气阴两伤。

治以益气养阴,佐以祛湿散结。

方以消瘰止痛颗粒加党参、麦冬。

4剂后腹痛症状消失。

随诊3个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未见复发。

消瘰止痛颗粒中,君以牡蛎,化痰、软坚、散结。

臣以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散结。

佐以延胡索、木香、砂仁、炒白芍,活血行气止痛;使以生姜、大枣、甘草,强健脾胃,调和诸药。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河北邯郸市/徐华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中医“腹 痛”“瘰疬”范畴,患者以3 ~ 8岁最常见。

该病多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部彩色多 普勒超声检查示多发肿大淋巴结,严重影 响小儿的正常发育。

其病机主要是毒壅气 滞,湿热交阻,不通则痛。

中医辨治以清 热燥湿、解毒散结为主。

根据中医基础理 论和中药透皮技术相结合,运用消肿止痛 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治疗,疗效较好。

【临床资料】选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58例,男33例,女25例,最大12岁,最小2岁,淋巴结最大的2.2厘米x0.7厘米,其中经 其他治疗后复发5例。

全组病例均经B超 检查,符合腹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治疗方法】选药组方:大黄、芒硝、延胡索、良姜各等份,共研细末,组成散结止痛散。

使用方法:每次取散结止痛散3克,以消肿止痛液调制后湿贴神阙穴,每天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

【疗效观察】经1次治疗,腹痛消失者38例;3次淋巴结炎消退明显,体温正常。

次日停用 小金丸、消炎痛,连用上述中药透皮技术 巩固治疗,7天痊愈。

【体会】运用中药透皮技术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治疗,腹痛消失者20例。

所有病例经_疗程治疗均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一例复发。

【典型病例】7岁张姓女童,脐周疼痛,尤以右侧明显,夜间更重,曾在县医院住院输液治疗22天,无效。

遂去邯郸某医院就诊,查B超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继续输液4天,夜间腹痛一直未见减轻,反而更甚,于是前来就诊。

用散结止痛散3克,消肿止痛液调制,湿贴神阙,热敷10分钟,当晚腹痛减轻。

其后连续贴敷7天,一直未疼痛。

每月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3个月无复发。

【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看似不是大病,但西医治疗该病没有较好的疗效。

采用中药透皮技术,运用消肿止痛贴结合组方散结止痛散,消肿止痛、软坚散结,疗效不错,方法简单,安全高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编辑丨桔梗并发颈淋巴结炎,方法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快捷、毒副作用小。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药佐治疗效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药佐治疗效分析

【 关键词 】 小 儿肠 系膜 淋巴结炎 ; 瘰疬 ; 理气消积止痛汤加减 ; 疗效观察
肠 系膜淋 巴结炎多 发于 7岁 以下d , J L , 以肚脐 周 围阵发 性腹痛 、 肠系膜淋 巴结 肿大 为特征 。彩 色超声 即可做 出 明确 诊断 。淋 巴结呈 多发性充 血 、 淋 巴窦扩 张。少数 病例腹 腔 内 有少 量炎性渗液… 。针 对这种疾 病 , 我院在 首先进 行抗炎 治 疗 的同时 , 采用 “ 化瘀 散结 、 解毒 消肿” 的 中药辅 助治疗 , 取 得

6 6・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 0 1 5年第 3 6卷第 l 期
J o u r n a l o f 0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c i n e . 2 0 1 5 . V o 1 . 3 6 . N o . 1
了显 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 收集整 理 8 0例患儿病 历 资料进行
总结分 析。 旨在于探讨 中医药巩 固治疗/ ] , J L “ 腹痛、 瘰 疬” 的 临床 优 势 之所 在 。


资料 与方法
1 . 资料 : 收集 整理 2 0 1 1年 1 月至 2 0 1 4年 3月 间我 院儿 科住 院部 收治的 8 O例患儿病历 资料 , 男4 6例 , 女3 4例 , 年龄 3~ 9岁。所有 病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 断后确诊 为“ 肠 系膜 淋 巴结炎 ” 。代表性体征 : 腹部 隐痛 、 钝痛 ; 脐 周有压 痛 ; 食 欲 不振等 。随机将 人选的 患者分 为西医组 与 中医组两组 , 每 组 各4 0例 , 两组 患儿性别 、 年龄 、 病情 、 病程 等其 他资 料无 显著
儿治疗无效 , 占, 1 2 . 5 %, 后 改变 治疗方 案 , 一周后 治 愈 出院。 两组 比较差异显著 , 中医组 的疗效明显高于西 医组 。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作者:陈婷王伟张芳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年第01期摘要:肠系膜淋巴结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为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易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多属病毒感染。

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笔者通过查阅近5年来中医药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临床治疗与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药;临床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83-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病之一,因本病的病因未完全阐明,故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易反复发作,且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中医“腹痛”范畴,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优势突出,现将该病的近5年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归属于小儿“腹痛”范畴。

《素问.举痛论》中说“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提出寒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

《幼科铁镜·辨腹痛》中云“腹痛……其因不一,有寒痛,热痛,伤食痛,积滞痛,气不和而痛,脾虚而痛,肝木乘脾而痛。

”提出腹痛病因可为邪实或为本虚。

小儿脏腑筋骨柔弱,寒暖不知自调,“脾常不足”,若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腹部为风冷寒气所侵;或饮食当风,或过食生冷瓜果,寒邪凝滞中焦,搏结肠间,中焦受戕,寒凝气滞,气血不畅,经络不通而发为腹痛。

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发生病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寒邪,寒主收引,寒凝气滞,则经络不畅,气血不行而腹痛。

(2)乳食积滞,食积停滞,郁积肠胃,气机壅塞,痞满腹胀腹痛。

(3)脏腑虚冷,阳气不振,温煦失职,阴寒内盛,气机不畅,腹部绵绵作痛。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西医病名,但却是常见的小儿疾病,在中医儿科的范畴,则是属于“腹痛”。

很多时候,在临床中,也会将其编入“积食”。

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且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系膜淋巴结急性炎症。

其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候伴腹泻或者便秘。

病因病机患儿因正气不足,常感外邪,邪气入里,留滞中焦,津血凝滞,不通则痛。

第一点:患儿正气不足。

此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关键在于脾胃。

脾胃弱,则津血虚,在表,是不能卫外;在里,不能驱邪。

(胃强脾弱,也是气血虚,能吃,却不能吸收,没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当然,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儿,因为肾元不足,不能化阳气,就不能运转中焦生气血。

第二点:常感外邪。

此是外因,也就是诱发因素。

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导火索,引爆疾病的因素。

这里面的外邪,指的是六淫,更是风寒湿三邪,没有此三邪,不足以成外感。

一般来讲,一次感冒,基本不外发生此病;一定是经常感冒,不断有外邪侵袭,机体不能清除导致。

结合之前的“患儿正气不足”,则是一拍即合。

所以,经常感冒和正气不足,是互为因果的。

缺一不可。

第三点:邪气入里。

正气不足,三关不能内守,失去抵御,外邪就会长驱直入。

在此,啰嗦一句:正气不足,在人体,都是从远端到近端的变化,就是先鼻部正气不足,然后咽部,接下来是肺部,最后中焦,最后就是下焦。

如果从关节来说,就是指掌关节,然后腕关节、肘关节,最后肩部。

这也是外邪入体的路线。

邪气入里,当然是由表入里。

在三阴三阳中,表就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本质就是表病,里,就是里病,在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状态,多是少阳病,或者太阴病。

第四点:留滞中焦。

也就是说,外邪(特别是风寒湿)入里之后,因为正气不足,加上反复外感,就无法排出来,反而留滞中焦。

这里面,中焦指的是腹部,以肚脐为中心。

第五点:津血凝滞。

这个是中焦的病理变化,或者说是里病的病理变化。

津液凝聚,则是水湿痰饮;营血凝聚,就是瘀血。

浅谈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浅谈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浅谈中医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古代医籍中“腹痛”范畴,古代医家对其的发病及病因病机各有不同的论述,现代医家对其的发病机理作了深入探讨,多数学者认为外邪侵袭客于胃肠,乳食积滞胃肠,中焦气机壅滞,阻碍气机,不通则痛。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壅滞乳食积滞胃肠结热【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87-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亦称之为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属病毒感染, 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 或继发于胃肠道炎症之后。

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 有时伴腹泻及便秘,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 但以右下腹多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 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 腹痛部位不固定,但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可转变为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上该病的发病日渐增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日常生活,因此,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西医在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方面常规应用抗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而中医则具有辨证论治的优势,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祖国医学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浅述如下:1 病名探究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无“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一病名,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腹痛”范畴,腹痛之名,始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其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但《诸病源候论?小儿杂兵诸侯?腹痛候》则将小儿腹痛作为病症单独论述。

《幼幼集成?腹痛证治》中云:“凡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别。

上焦者痛在膈上,此胃脘痛也;中焦者痛在中脘、脾胃间病也;下焦者,痛在脐下,肝肾病也。

”《医宗必读》卷八则说:“腹痛分为三部,脐以上痛者太阴脾,当脐而痛者为少阴肾,少腹痛者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

”指出了疼痛不同部位所对应的脏腑和经络。

2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的病因病机多有记载,但说法不一。

按病因病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按病因病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按病因病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摘要】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因腹膜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引起的以间断性脐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病症,好发于3~9岁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罗世杰主任医师治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着多年临床经验,对本病诊治从调和肠胃气机出发,运用辛开苦降之法以调节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泄兼施,注重护养小儿正气,标本兼顾,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054-0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腹痛”病的范畴,腹痛为小儿常见的病症,病位主要在脾、胃、小肠、大肠,亦有与肝有关,近现代将腹痛分为寒、热、虚、实四大类以助于掌握。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为单纯脐周疼痛,偶伴有发热。

本病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

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肠系膜增厚,可见数枚肿大淋巴结,大小约5~8mm*12~15mm,边界清,外形完整且光滑,其内回声均匀。

血常规多见白细胞增高。

近年来本病发病明显上升,严重影响小儿生活及健康。

西医治疗本病多以抗生素抗感染[1]及解痉药对症治疗。

近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对本病的认识,中医对本病治疗取得了肯定效果。

但既往中医对本病治疗多仅为温中散寒,或消食导滞,或通腑泄热,而很少见消痞散结,调节气机升降。

罗世杰主任医师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将“辛开苦降”之法应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本次探讨主要阐述辛开苦降法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时期,三不足、二有余,脾胃薄弱,肺卫不足,易感受外邪、伤于乳食、脾胃虚寒。

凡是外邪内侵,或乳食积滞,而致脾胃纳化失职,肠腑壅滞,而六腑以通降为顺,不通则痛,发为腹痛。

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病者痛也,此阴气积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脏腑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与证治病因病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简称肠淋)是由腹部淋巴结感染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邪气: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外感邪气的侵袭,导致淋巴
结堵塞,淤积上腹部淋巴管道和腹膜后淋巴管道,进而导致肠淋。

2.饮食不当:小儿饮食偏食、嗜食辛辣、油腻或凉性食物,容易损伤脾
胃,引发消化不良,进而导致肠淋。

3.情志不畅:小儿情志波动较大,心气易紊乱,若长期情志不畅,可造
成气滞血瘀,影响淋巴循环,从而引发肠淋。

4.先天不足:小儿先天基础较弱,正气亏虚,易受外邪入侵,也易患肠
淋。

证候分类
根据中医理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外感病证和脾胃病证两类。

外感病证
外感病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恶寒、鼻塞、喉痛、咽喉干燥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所致。

脾胃病证
脾胃病证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贪食嗜饮、口渴、消瘦等。

中医认为,此类证候主要由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原因所致。

中医治疗
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候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病证
对于外感病证,应以祛邪解表、宣肺散寒为主。

1.中药治疗
可选用桂枝汤、葛根汤等解表止汗方,加减选用紫苏叶、荆芥、辛夷花等祛邪
解表药物。

对于鼻塞咳嗽较重者,可在中药方中加入菊花、板蓝根、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

2.饮食调理
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不良加
重病情。

对于咳嗽症状严重者,可饮用梨汁、冰糖炖雪梨等润肺化痰的食物。

脾胃病证
对于脾胃病证,应以健脾和胃为主,调理脾胃功能。

1.中药治疗
可选用健脾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加减选用柴胡、黄连、山楂等
化湿燥湿的药物。

2.饮食调理
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油腻、冷凉等食物,调理脾胃功能。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防止因腹泻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

对于贫血者,应适当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

预防措施
预防肠淋的关键在于加强儿童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此外,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及时发现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适当的治疗。

结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病,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预防后遗症的产生。

在中医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候分类,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并结合饮食调理、适量运动等措施,提高儿童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