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地的联结:地方依恋
场所依赖_placeattachment_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1)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2005 ,20 (4) :18 - 20. [11 ] 崔连伟. 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 [J ] . 旅游学刊 ,
2003 ,18 (1) :31 - 34.
Thoughts about Liability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s Travel Services
[摘 要 “] 场所依赖”理论是解释“某些地方与人之间似乎存 在着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这个客观现象的有效理论工具 , 并已成为西方休闲和游憩研究的一个热点 ,而在我国仍然处 于空白状态 。本文讨论了场所和场所依赖的概念及其发展 , 介绍了西方场所依赖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章的主要贡献包 括 : (1) 首次将以游憩为角度开展研究的场所依赖理论引进 我国 ; (2) 用数学方法示意理解场所依赖的结构 ; (3) 构建了 场所依赖理论的 CDEEM 研究框架 。文章还探讨了场所依赖 理论的应用前景 。 [ 关键词 ]场所依赖 ;游憩行为 ;理论框架 [ 中图分类号 ]F5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 - 5006 (2006) 09 - 0019 - 06
“地方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由团 ( Tuan) 于 1974 年首先观察到并提出“恋地情结 ( Topophilia) ”概念[1] ,之后瑞弗 ( Relph) 于 1976 年 提 出“场 所 感 知 ( sense of place ) ”概 念[2] , 威 廉 姆 和 罗 根 布 克 (Williams & Roggenbuck) 于 1989 年提出“场所依赖 (place attachment , PA) ” 的概念[3] 。正如威廉姆等 (Williams et al . ) 总结 ,游憩机会图谱 (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 ROS) [4] 、可接受变化限制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 LAC) [5] 和“游 客 体 验 与 资 源 保 护 ”技 术 ( 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 ,VERP) [6] 等用于管理旅游资源的工具首先将游客的心理因素引 入了资源的管理中 ,而传统的关于人的心理与旅游资源或休闲设施的关 系关注的是资源和设施吸引力 (attraction) 的方面 ,随着知识的增长 ,人们 越来越发现场所依赖 (place attachment ,或名为“地方依恋”) 这种心理因素 独立于资源和设施吸引[7] 。这种人与地的特殊关系在游憩领域为研究者 所关注从 20 世纪 90 年初期开始 ,并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后形成了游 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从文献呈现态势来看 “, 场所依赖”作为一种游憩 行为现象主要有人文地理学 、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 3 门学科介入 ,具体关 系如图 1 。“场所依赖”就是人与地之间联系的有效纽带[8] ,因此 ,前两门 学科着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研究 ,人文地理学的落脚点在 “场所”上 ,环境心理学的落脚点在“心理”上 。而社会学强调设施的象征 意义从而影响人类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9] 。
地方依恋论文总结
地方依恋论文总结1. 引言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情感和认同,它是人类地理行为中的重要概念。
近年来,地方依恋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地方依恋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总结现有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和研究方法。
2. 地方依恋的定义与测量地方依恋是个体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情感和认同,包括对地方的喜爱、对地方的归属感,以及与地方相关的记忆和经验等。
测量地方依恋常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通常使用自报量表,通过询问个体对地方的喜爱程度、对地方的认同感等,来评估地方依恋的程度。
3. 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地方相关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社交网络等。
地理环境是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
自然环境美丽与丰富的地方通常能够激发个体更强烈的地方依恋情感。
文化传统也对地方依恋有着重要影响,个体对所在地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的了解和认同程度影响着地方依恋的形成。
此外,社交网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与地方的人际关系密切程度是地方依恋情感的重要来源。
4. 地方依恋的影响和作用地方依恋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地方依恋会影响个体的迁徙决策。
个体对地方的情感和认同程度越高,越不愿意离开该地方,从而降低了个体的迁徙倾向。
其次,地方依恋还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参与和行为。
地方依恋的加强会促使个体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地方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此外,地方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个体对所在地方的情感投入有助于增强个体的幸福感。
5. 地方依恋的研究方法与发展趋势地方依恋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神经科学方法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实地观察可以深入了解个体在特定地理区域的行为和态度。
神经科学方法则通过研究个体在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神经机制来解析地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资源永续理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资源永续理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二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就是以地球表层的某一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协调性等特征。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人地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对地具有依赖性,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二是在人地关系中,人居于主动地位,具有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利用、改变、保护地理环境。
所以,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
这就需要人类去主动地认识地的规律,并自觉地在地的规律下去利用和改变地,以达到使地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由上述可知,研究人地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二者的关系,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两组关系的协调也就意味着人地关系的协调。
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的具体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资源永续利用理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自然资源能否被永远地使用下去。
基于这一认识,最低安全标准和代际公平是理解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两个基本概念。
其中,使用资源的最低安全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1)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2)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超过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3)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
代际公平是指人类应该对传给下一代的资源基础予以保护,这就要求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投入,在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浪费,其实质是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
资源永续理论协调人地关系的机理就是面对资源的日益短缺而不断探索资源永续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1)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发现替代品和新的资源储量;2)发展循环经济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协调资源的开发规划与资源聚集地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利用的空间规模经济;4)建立自然资源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资源的价值和价格体系,通过市场来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理顺其供求关系;5)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逐步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
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安徽省的西递、宏村、南屏三个古村落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地方的深厚情感联系和认同感,而资源保护态度则是指居民对于地方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看法和行动意愿。
通过深入了解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程度,可以进一步揭示他们对资源保护的态度,从而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西递、宏村、南屏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些古村落的居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与地方形成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面临着资源破坏、文化传承断裂等挑战。
因此,研究这些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对于保护和发展古村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古村落居民对地方依恋和资源保护态度的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影响这种关系的因素。
结合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西递、宏村、南屏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具体表现及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古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增强居民的地方依恋感,激发他们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推动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地方依恋和资源保护领域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文献综述地方依恋,作为人类与特定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近年来在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反映了居民对于其生活环境的认同、情感联系和归属感,对于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保护态度则是指个体对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价值认知、保护意愿及行为倾向。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村落及其承载的文化和自然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居民的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是人们对于家乡和居住地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
这些概念在社会学、心理学和地理学等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对于了解人们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地区发展和社会变迁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辨析地方感地方感是个人对于居住环境的情感体验,是对于地方的情感依赖和归属感。
它包括对于地方的情感认知、情感评价和情感行为三个方面。
个体的地方感是受到文化、历史、社会和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地方依恋地方依恋是个体对于家乡或居住地的情感依赖和依恋感。
它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包括对于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喜爱和情感投入。
地方依恋通常是建立在个体长期居住、生活和工作于某一地区的基础上,并且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地方认同地方认同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处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它是个体对于居住地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特征的认知和评价,并且与个体的社会身份、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
地方认同通常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形成,是个体与地方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的结果。
二、研究启示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是人们与地方之间的情感和认知关系,对于促进地方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其启示包括以下几点:重视地方文化和传统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与地方文化和传统有着密切联系,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方文化和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地方文化和地方感的相互促进和发展。
加强社会化和文化交流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化和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化和文化交流,促进个体与地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增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引导地方发展和社会变迁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变化与地方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应该在地方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引导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发展,使其与地方发展和社会变迁相互协调和促进。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人地关系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全面解析高中三年级地理学科中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人地关系的定义与内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人地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人类与地球的相互适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须适应地球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势、水资源等。
同时,人类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环境。
2.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人类依靠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3.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常常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如建设城市、开垦农田、开展工业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1. 自然因素:地球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地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寒冷的气候会限制人类在高纬度地区的发展,而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产业结构的差异等都会对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分布的集中与分散、人口发展趋势等都会对人地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则会影响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4. 技术因素: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对人地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初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总结
初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总结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地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人地关系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对初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的总结。
首先,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们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适应地理环境的特点,满足自身生活需求。
人地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的演变。
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利用人类通过适应地理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理条件来开展各种活动。
例如,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种植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兴建水利工程,开发水资源;选择合适的地理条件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支持和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对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明显。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等。
此外,人类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活动还会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和过度利用,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我们认识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调控和改善。
三、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和约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也产生着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作用。
例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沙漠、高山、极地等,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发展农业和进行人类活动,人口密度低。
另外,地理环境的不稳定性,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也对人类活动带来了威胁和困扰。
四、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在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不破坏和不耗尽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便子孙后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利用和管理地理环境,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和地方性的认知逐渐深入,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等概念在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概念不仅揭示了人与地方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我们理解地方文化和社区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辨析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等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并探讨这些概念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启示。
我们将对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定义进行梳理,明确各自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接着,我们将探讨这些概念在地方文化保护、社区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践意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指导具体实践。
通过对地方感、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本文旨在揭示这些概念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价值和启示。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地方感的概念辨析地方感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联系。
在辨析地方感这一概念时,我们需要区分其与相关概念如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异同。
地方感是个体对某一地方的整体感知和情感体验,它涵盖了从基本的物理感知到深层的情感联系和认同感。
这种感知不仅包括地方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气候、建筑等,还包括地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
因此,地方感既包含了认知成分,也包含了情感成分。
地方感与地方依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所区别。
地方依恋强调的是个体对地方的深厚情感联系和依赖,通常与个体的生活经历、记忆和身份认同紧密相关。
而地方感则更广泛地涵盖了个体对地方的感知和体验,它不仅包括依恋情感,还包括对地方的认知、评价和行为倾向。
地方感与地方认同也存在差异。
地方认同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它更多地涉及到个体的社会和文化层面。
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
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引言:旅游销售商和目的地经理们一直致力于了解游客的游后行为意向,以制定更有效的旅游推广和定制游客体验的策略。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因素中,地方依恋作为一种情感连接,已经被证明对游客的游后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索旅游者地方依恋对游后行为意向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研究结论和应用建议。
一、地方依恋的概念与内容地方依恋是指个体对特定地理位置或目的地的情感依赖和情感联系。
地方依恋包含情感依恋和行为依恋两个方面。
情感依恋代表了个体对地方的喜爱、熟悉和归属感,而行为依恋则涉及到个体在地方融入、参与和支持的行动。
二、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地方依恋与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地方依恋使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的地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喜爱和满意度。
地方依恋还能帮助游客更好地享受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因为他们对目的地的情感依赖增加了对目的地文化、景点和活动的兴趣。
三、地方依恋对再游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对游客的再游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更有可能再次选择该目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因为他们对目的地的情感连接增强了对目的地的忠诚和归属感。
此外,地方依恋还能激发游客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更愿意探访目的地的其他偏远地区或隐藏的景点。
四、地方依恋对推荐意愿的影响地方依恋也对游客的推荐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者对所处地方的喜爱和满意度会影响他们愿意向他人推荐该目的地的意愿。
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往往更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对目的地的正面体验,从而提高整体的推荐率。
这对于目的地经理和旅游销售商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可以有效地扩大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地方依恋对游客忠诚度的影响地方依恋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有较高地方依恋的游客更有可能成为目的地的忠实拥护者,在未来的旅行中更倾向于选择该目的地。
因为地方依恋增强了游客对目的地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从而形成长期的游客-目的地关系。
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
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地方依恋指个体对于特定地区的情感依恋和情感联系程度。
人们对于不同地方的依恋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地方依恋量表来测量和评估。
本文介绍一种常用的测量地方依恋的量表——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
一、引言地方依恋是人类与特定地区建立情感连接的心理现象。
不同个体对于地方依恋的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于了解个体对于家乡、家庭、社区或者其他特定地区的情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测量并评估这种差异,研究者发展了多种地方依恋量表,其中最流行和广泛使用的是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
二、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Lewicka于2010年提出的。
该量表综合了五个维度来测量个体对于特定地方的依恋程度,这五个维度包括:1. 归属感(Belongingness):个体对于特定地方的归属感和归属认同程度;2. 根植感(Rootedness):个体对于特定地方的根植感和稳定感;3. 流动感(Mobility):个体对于离开特定地方后的流动感和无法定居感;4. 安全感(Security):个体在特定地方中的安全感和自我保护感;5. 能力感(Competence):个体在特定地方中的能力感和自信心。
三、使用方法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卷中包含一系列与五个维度相关的陈述,被试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答案。
每个陈述都有不同的回答选项,通常采用五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四、量表应用实例以下是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的一些实际应用实例:1. 研究家乡依恋研究者可以使用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来探索个体对于自己家乡的情感依恋程度。
通过收集大量样本的数据,可以比较不同人群在归属感、根植感、流动感、安全感和能力感等方面的差异。
2. 评估社区参与度社区的发展和稳定程度与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
通过使用五面向的地方依恋量表,可以评估居民对于自己所在社区的归属感、根植感、流动感、安全感和能力感,从而了解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和程度。
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一、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责任行为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和文化遗产丰富的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自然生态价值,也是北京市民及国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的重要场所。
研究游客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环境责任行为,对于提升游客环保意识、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感知价值作为游客对旅游地的主观评价和认知,是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
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景观、文化氛围、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感知价值越高,越可能产生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地方依恋作为游客对旅游地情感联系和认同感的体现,也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游客对旅游地的地方依恋越强,越可能将自身视为旅游地的一部分,从而更加关注并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目前关于感知价值、地方依恋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在具体旅游地背景下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本研究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探讨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提升游客环保意识、促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背景介绍: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市内的一颗绿色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公园内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公园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另一个质变的阶段,因为人成为了环境演化的能动因子。
所谓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在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直面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永恒的命题。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各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有不断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不同的各种人类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
(2)、人类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3)、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4)、人类实惠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2、地形对人类的影响地形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在世界人口分布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水源丰富,农业发展快。
此外,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在高原盆地、丘陵等,例如,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我国东南丘陵分布着众多人口。
地形对交通、城市建设也产生重大影响,平原地区更有利于交通、城市的发展,山地、丘陵不利于交通城市的建设。
3、气候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1)气候与农业生产(光照、热量、温度、降水)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好,适宜喜光,喜温植物的农作物,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棉花产业,例如埃及的长绒棉,中国新疆地区成为我国棉花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区。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三个核心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地理学、社会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作为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一直是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地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人地关系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则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阐述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意义,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
通过引入人地关系系统的概念,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人地关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及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详细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征、类型和演化过程,揭示不同地域系统中人地关系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地理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历史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开始了与地理环境的相互适应和改造。
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随着农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干预能力大大增强。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和冲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
然而,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人地关系开始逐渐走向和谐共生。
人类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方依恋
地方依恋地方依恋是环境地理学和游憩地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地方依恋的概念源于地方感,首次提出地方感的概念,即地方感包括两层含义地方性和地方依附,地方性是指地方固有的特性,地方依附是指人们对某个地方的依恋。
在地方感概念的基础上,和首次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概念,即地方依恋是人与场所之间在感情、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一种联系,其中位于首位的是感情因素。
通过对个体与地方关系的研究,指出地方依恋是个人和某个特别的地方的正向的情感联系,其主要特质是个人倾向于和地方保持密切的联系。
关于地方依恋的测量,设计了一份李克特量表来测量地方依恋,并用量表初步检测了来自四所大学的名大学生,经分析得出地方依恋的三个维度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即和地方冷漠感,地方认同代表个体对地方的情感一象征性依赖,地方依赖代表个体对地方的功能性依赖,地方冷漠感是个体对地方消极的、负面的评价,。
此后在地方依恋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在这三个维度中,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在不同的研究样本中比较有可信性,所以大多数对地方依恋的测量均采用这两个维度。
有些学者认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两维度模型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因素,从而提出了新的测量维度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结论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出的自我一他人一环境一一的理论框架,自我表明某些地方对人们有很重要的个体意义,他人代表当地居民的特质会影响地方依恋,环境维度反映了物理环境在地方依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和从概念界定的角度提出了三重组织框架人一过程一地方一,人代表地方依恋可能在个体水平或者群体水平产生,在个体水平上产生的地方依恋涉及个人情结,在群体水平上产生的地方依恋是由群体对某一地方共有的象征意义组成的。
过程指个体或者群体与某个地方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感情、认知和行为,其中地方依恋最重要的维度是地方本身,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现阶段,对于地方依恋的测量,大多采用的是双维度模型,即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自我一他人一环境模型适用于对地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重视的研究,人一过程一地方模型适用于地方依恋的自身概念研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背景和情况,决定采用的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的双维度模型来测量地方依恋。
高中地理中人地关系的含义
高中地理中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文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动态关系的简称。
人类和自然环境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大要素。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人类活动反过来影响自然,其至局部改造自然。
自然环境变化对古代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有强烈的影响力,在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早期,这种影响召至是决定性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适应、认识和利用。
但越到晚期,人类对环境的依赖越小,而对其改造越大。
在人文生态系统的演进和维持中,自然环境各要素与人类生活、行为、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自然环境相对人类不是必然关系,而是提供机遇或阻碍,人类是选择或支配这种机遇的上宰。
人地关系研究是环境考古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综述
国内外地方依恋研究综述摘要:国内外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内容正在日益丰富,但是国内对于地方依恋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明晰现有的研究成果与薄弱之处,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地方依恋;国内;国外;研究进展1.引言在全球化风靡、城市化加速、环境威胁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地关系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类的关注。
在人地关系中,情感连结成为近些年来国内外人文地理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上世纪80年代Tuan认为“人与地方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依恋关系”,提出了“恋地情节”的概念,引发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Shumaker等在1983年首次提出了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的概念,认为“地方依恋是指人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连结”。
随后地方依恋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成为国内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
国内外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内容正在日益丰富,但是国内对于地方依恋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明晰现有的研究成果与薄弱之处,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2.国外研究进展2.1理论研究国外关于地方依恋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构建地方依恋的维度、分析地方依恋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及影响效应等方面。
地方依恋所包含维度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一维和多维形式。
在一维的构造上,Shamai(1991)根据地方感的连续性思想,提出了地方依恋连续7个不同阶段,从生疏到愿意为它牺牲。
在多维方面,Williams(1992)提出了地方认同(情感性依恋)与地方依赖(功能性依恋)2种维度,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感情联结关系;Scannell等(2010)提出地方依恋的三维框架,包括:人、心理过程、地方三个维度;Hammitt等(2006)认为熟悉感、归属感、认同感、依赖感到根深蒂固感5个种由浅至深的感情共同组成了“地方依恋”,且呈金字塔状的强度和特性。
人与地的联结:地方依恋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4), 585-599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4070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The Place AttachmentChunlin Li, Weixi ZengSchool of Public Admiss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SichuanReceived: Apr. 11th, 2018; accepted: Apr. 20th, 2018; published: Apr. 27th, 2018AbstractPlace attachment is a branch of place theory and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place development.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emotion, cognition, and practice.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usually home, society and city. Place attachment can maintain the sense of survival, security, and continuity.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sense of social bonding and belonging.However, it also has negative aspects, such as resisting changes, protecting the status quo, and ev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n place attachment mainly us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ome studies have been used to manage and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hance community identity.KeywordsPlace Attachment, Place Identity, Place Dependence, Place Theory人与地的联结:地方依恋李春霖,曾维希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18年4月11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7日摘要地方依恋作为地方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与地方发展的联结,由情感、认知和实践三个部分所组成。
恋地情结:地理学的人文主义转向
《恋地情结》:地理学的人文主义转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故乡,承载着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和记忆,自古以来,思乡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用一个地理术语来表达,就是“恋地情结”。
《恋地情结》是美籍华人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段义孚的代表作,在地理学乃至其他学科都被奉为经典之作。
“恋地情结”,即人对地方的依恋,属于人地关系的范畴,而人地关系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虽然“恋地情结”并非段义孚发明,但却是由他将“恋地情结”引入地理学领域研究人地关系问题。
一、实证主义地理学对人与地的“抽象化”近代地理学发端于启蒙运动时期。
启蒙运动推崇人的理性,强调唯有通过理性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
在理性至上的影响下,实证主义成为重要的科学哲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认为,一切命题必须是在经验中可以证实的,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要追求实证,命题中的要素必然是客观的和可计量的。
由于人是复杂的、带有情感的,实证主义研究中人的复杂性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非客观、不可计量的因素就被排除了。
因此,以实证主义为指导的传统地理学研究的人往往是理性的和抽象的人,如传统地理学中的区位论就是以理性人为基本假设前提的。
在人地关系领域则重点研究人与地的地理关系、运筹关系和生态关系,这三类关系也均立足于理性。
《恋地情结》一书的横空出世,意味着地理学方法论由实证主义转向人文主义。
《恋地情结》中的人不再是抽象的、理性化的人,而是具体的,带有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人;“地方”也不再是均质化的理想空间,而是有人存在的、异质化的地点。
“恋地情结”中的“恋”字,则成为人与地方的连接纽带,体现了人对地方的情感。
二、《恋地情结》关注“具体的人”人地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根源在于,人是“具体的”。
就个体而言,不同的人对同一环境的感知及表现出的态度是不同的。
人的差异性体现在多方面,如年龄、性别、体格、职业等等,都会影响人对环境的感知。
地方依恋的名词解释
地方依恋的名词解释地方依恋,是一种人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产生强烈感情依恋的心理状态。
这种感情依恋不仅仅是对地理环境的喜爱,更深层次上是对地方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同和亲近。
地方依恋既反映了人们与特定地域之间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意味着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
地方依恋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首先,地方依恋是与个体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的童年时光都伴随着地方文化的浸润,这种文化包括方言、乡土美食、传统节日等。
这些文化元素在个体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渗透到个体的内心深处,使人们与地方之间形成了情感连接。
其次,地方依恋也与社会性因素相关。
社会网络是地方依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和邻居建立紧密的联系,形成共同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催生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回归故土。
此外,在地方依恋的形成中,地理环境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构建地方特色的基础,特殊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为地方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美丽的山水、宜人的气候以及独特的地貌,都给人以视觉、听觉和嗅觉上的愉悦感受,进而加深人们对地方的依恋。
地方依恋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个体而言,地方依恋是满足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有时迷失在大都市的喧嚣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而地方依恋可以让个体找到归属感,从而提升自我幸福感和满足感。
对社会而言,地方依恋是社区凝聚力的源泉之一。
当地居民对自己的社区充满热爱和关心,就会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和建设。
这种参与度不仅加强了社区内部的互助合作,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地方依恋还可以促进地方旅游业的繁荣,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当地的文化,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
然而,地方依恋也面临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许多人离开故乡,前往大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失对地方依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地方社区的凝聚力减弱。
地方依恋和地方感的联系举例说明
地方依恋和地方感的联系举例说明
地方依恋是指对于一个人所属的某个地方(如故乡、家乡等地方)情感的依恋或眷恋。
而地方感则是指一个人对于某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两者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人来自一个小城镇,他长大的地方是他的故乡,他在那里有家人、朋友和亲戚。
他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经历与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
这种感情和依恋就是地方依恋。
当他离开故乡到大城市工作时,他可能会因为思念故乡中的景色、风俗和人情而感到孤单和迷惘。
这时候,他会想回到故乡,回到熟悉的环境中。
这种情感就是地方感,即对于故乡这个特定地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地方依恋和地方感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地方依恋使一个人无法割舍自己与一个特定地方间的情感联系,而地方感则构建了一个人对于这个地方的认同和归属感,使他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参与这个地方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8, 8(4), 585-599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18.84070The Conne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lace:The Place AttachmentChunlin Li, Weixi ZengSchool of Public Admiss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SichuanReceived: Apr. 11th, 2018; accepted: Apr. 20th, 2018; published: Apr. 27th, 2018AbstractPlace attachment is a branch of place theory and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and place development.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emotion, cognition, and practice.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usually home, society and city. Place attachment can maintain the sense of survival, security, and continuity.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sense of social bonding and belonging.However, it also has negative aspects, such as resisting changes, protecting the status quo, and even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n place attachment mainly us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a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Some studies have been used to manage and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hance community identity.KeywordsPlace Attachment, Place Identity, Place Dependence, Place Theory人与地的联结:地方依恋李春霖,曾维希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18年4月11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0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7日摘要地方依恋作为地方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与地方发展的联结,由情感、认知和实践三个部分所组成。
李春霖,曾维希它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家、社会和城市等。
地方依恋可以维持生存感、安全感和连续性,同时也能增强社会联结感和归属感,但是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抵制变化和保护现状,甚至还会影响到社区内小孩的发展。
目前对于地方依恋的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已有一些研究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增强社区认同方面。
关键词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理论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地方依恋的概念地方理论(place theory)是从人们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关系的理论。
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在1974年首先观察到并提出“恋地情结(Topophilia)”概念,即“地方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特殊的依赖关系”(Tuan, 1974)。
接下来西方学者们提出了地方感知(Relph, 1976)、地方依赖(Williams & Roggenbuck, 1989)等概念,这些概念一起组成了初步形成了“地方理论”。
地方理论立足于行为地理学、环境心理学、游憩地理学,在旅游学、休闲学、建筑学、景观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Fried于1963年在他研究中最早提及人地关系,波士顿“伦敦西区”的人们对于强迫再安置的不情愿心理反映出了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感情,人们也会对失去重要的地方而感到悲伤(Fried, 1963)。
Gerson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但未给出明确的定义(Gerson, Stueve, & Fischer, 1977)。
Shumaker在1977年明确的给出了地方依恋的定义,即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情感联结(Shumaker & Taylor, 1983)。
Williams在1989年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概念(Williams & Roggenbuck, 1989),并且在随后又提出了它的理论框架,是由“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 PI)”和“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 PD)”两个维度构成(Williams, Patterson, & Roggenbuck, 1992)。
Sharpe从地方依恋的中断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论进行了扩展并提出了地方干扰(place interference)的概念(Sharpe & Ewert, 2000)。
Hidalgo进一步限定了地方依恋的含义,将其定义为个人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Hidalgo & Hernández, 2001)。
“依恋(attachment)”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提出的,它最初是指当幼儿感知到威胁或者不适的时候,向抚养者寻求亲近的生物性本能(Bowlby, 1960),后来代指所有个体与依恋对象的情感联结(Prior & Glaser, 2006)。
Place在中文里常译为“地方”,也有被译为“场所”。
地理学家将地方描述为对其用户有意义的有界空间(Relph, 1976; Tuan, 1974),但地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位置;而且它也是景观和环境的一种情感联系的产物(Cresswell, 2004; Relph, 1976; Trigg, 2012),这样的地方超越了空间位置,将人类与空间连接起来,成为“感觉价值的中心”(Tuan, 1974)。
个人对特定的地方赋予了特殊意义,而使得个人与之产生正向情感联结并希望与该地方维持长久的紧密联结,这样便使得这个地方具有了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产了地方依恋。
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作为地方理论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与地方发展的联结(Williams, Patterson, & Roggenbuck, 1992; Low & Altman, 1992; Hidalgo & Hernández, 2001;Manzo, 2003; Giuliani, 2003; Pretty, Chipuer, & Bramston, 2003),它是由三个部分所组成:情感(情绪、感觉)、认知(思想、知识、信仰)和实践(行动、行为) (Low & Altman, 1992; Jorgensen & Stedman, 2001; Kyle, Mowen, & Tarrant, 2004),其中,情感因素是第一位的,它能够有效的解释“人与地之间特殊的依赖关系”李春霖,曾维希(Gieryn, 2000)。
地方依恋的特征基本包括:个人对于其居住的环境或其他地方的一种认知或感情上的联系或一种在情感上融入到地方的感觉;而在空间上则希望与情感依恋的地方保持较近的距离(Altman, Low, 1992; Hidalgo & Hernández, 2001)。
2. 地方依恋的构成维度2.1. 二维理论Williams和Roggenbuck在1992年提出地方依恋是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维度构成(Williams, Patterson, & Roggenbuck, 1992)。
“地方认同”指一种精神性依赖,即个体与客观环境的一种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是依靠一个与该环境有关的个人有意或无意的想法、感觉、信仰、偏好、价值观、目的、行为趋向和技巧综合形成的复合体而形成(Proshansky, 1978),达到对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Proshansky, Fabian, & Kaminoff, 1983)。
“地方依赖”指一种功能性依赖,体现了资源及其所提供的设施对想要开展的活动的重要性。
黄向等人采用数学方法来理解地方依恋的结构,即从某个特定“地方”的角度去衡量“地方依恋”,事实上是一个连续轴,轴的一端为“地方依赖”,而另一端则是“地方认同”,如图1。
其数学公式为()PA X PD1X PI=⋅+−⋅。
其中PA为地方依恋,PD为地方依赖,PI为地方认同,X 为方程变量。
当X = 0时,即当地方依恋完全没有功能性依赖的因素,全为感情因素。
当X = 1时,PA = PD,即当地方依恋完全为功能性依赖时,几乎没有感情因素。
当0 < X < 1时,场所依赖既有功能性依赖因素,也有感情因素,只是在比例上存在差别(黄向,保继刚,Wall Geoffrey, 2006)。
2.2. 三维结构理论Scannell和Gifford在2010年提出了地方依恋的三维结构理论用以将地方依恋的众多零散定义进行整合,该理论认为地方依恋包含了人、心理过程和地方三个维度。
人(people)的维度是主体,指地方中有关的个人或者群体,即是个体或者群体赋予了地方意义,强调是谁对地方依恋以及依恋达到怎样的程度;心理过程(process)包含了地方依恋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过程,重点在依恋是怎样影响认知和行为;地方(place)维度是依恋的目标,强调依恋地方的特征,其中又分为物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用来说明人们依恋哪些地方及该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Scannell & Gifford, 20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