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对花木兰的塑造
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
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图书配音像 ?常香玉唱腔赏析图书配音像?常香玉唱腔赏析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是一门学得人们喜欢的戏曲。
本书作者对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唱腔及演唱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对《花木兰》、《红娘》、《白蛇传》三剧的精彩唱段也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欣赏、学习、研究常香玉的唱腔艺术提供了帮助。
序万国权继承为了发展常香玉常香玉唱腔赏析一、《拷红》唱段赏析豫剧《拷红》1980年录制唯一版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2.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3.谯楼上打四梆4.耳旁边忽听得金鸡三唱5.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6.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二、《白蛇传》唱段赏析河南豫剧《白蛇传?断桥》常香玉主演杀出了金山寺怒如烈火2.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3.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三、《花木兰》唱段赏析豫剧电影整本《花木兰》常香玉这几日老爹爹疾病好转2.适方才那地保来把帖送爹娘且慢阻儿行 3.4.劝爹娘莫难过5.将姐姐和弟弟的手儿拉紧6.拜别爹娘离家园7.刘大哥再莫要这样盘算8.刘大哥讲话理太偏9.用巧计哄元帅出帐去了10.举家人听说心花放11.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12.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常香玉唱腔艺术浅谈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使广大戏剧爱好者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家。
她以唱功见长。
9岁学习,13岁成名。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广泛吸取豫东调、祥府调、沙河调以及其他剧种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流派-常派。
常派唱腔的形成过程,是以常香玉为主的老一辈艺术家继承传统,剔除糟粕;广泛吸纳,精心锤炼;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的过程。
常派唱腔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一.继承的典范常香玉大师曾说过:"大胆的改革精神是好的,但应该先掌握好传统,只有这样才不违背传统,不脱离豫剧的独特风格。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常香玉大师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豫剧唱腔的传统规律,而且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不同情感,来发扬和创新唱腔。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分析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及其作品《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
豫剧代表名家常香玉:常香玉是著名的豫剧名家,1921年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幼年家贫,家里有八口人但只有半亩地,常香玉到了九岁的时候,开始跟豫剧演员的父亲张凤先学艺,不久后又进入了科班学艺。
半年后常香玉出了戏班,开始跟父亲到处搭班演戏,在军阀林立、土匪横行的年代,这些戏曲演员的日子很不好过,常香玉从小就受尽了苦楚。
常香玉比较早地打破了这一传统框框,把长于表现昂扬情绪的豫东调和长于表现深沉情绪的豫西调粹合在一起使用。
后来,她又把豫剧里的(二八板〕和〔流水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长于叙事和抒情的(二八流水混合板〕,这样就大大扩展了豫剧唱腔的表现能力。
解放以后,常香玉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对豫剧唱腔的革新也就更加大胆了。
她在几十年中创造的许多优秀的、丰富多彩的唱腔,对丰富和发展豫剧旦角的唱腔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花木兰》中反映的思政元素:《花木兰》中的虚实相生,即是借助实际的情境激发出无限想象的空间,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效果。
例如:在木兰建功立业之后,贺元帅想将他的小女许配给木兰,于是向木兰提亲,然后木兰用“巧计”哄走了贺元帅,这是对实景的描写;接下来,木兰就想着她将要回家与父母重聚的喜悦场景,想着弟弟忙着为自己“宰猪羊”,想着姐姐和过去一样漂亮,然后“开我的东阁门,坐我的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些是虚景的描写。
该选段的念白虚实结合,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即将回到家乡的无限喜悦与憧憬之情。
所以,豫剧《花木兰》通过文学意境的展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文化的理念。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
从豫剧《花木兰》浅析常香玉对豫剧的贡献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尤其是她的唱腔艺术被人们倍加推崇和热爱,在豫剧界中独树一帜、自成“常派”。
本文以豫剧《花木兰》为例,分析了她在豫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贡献。
标签:豫剧;《花木兰》;常香玉;贡献;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戏的一种。
建国之前,“河南梆子”是豫剧普称。
上世纪30年代,“豫剧”一词指河南所有的地方戏剧种,到了上世纪50年代,“豫剧”才成为单独指称豫剧的专有名词。
河南豫剧发展至今,经历了三百年的历史兴衰,己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品种之一。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唱腔、表演、甚至演出剧目都各有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豫东调”和“豫西调”两大派系。
常香玉是广大群众所熟悉和热爱的豫剧演员,她不仅是位杰出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豫剧唱腔创作者。
常香玉在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博采众长,从不拘泥于固有程式的局限,常常吸收、融汇河南本地区的剧种或曲调在唱腔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只要是剧情人物需要的,群众喜爱的,她都大胆使用。
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冲破了门户之见,顶住保守势力的压力,敢于在她原在的豫西调这一流派中吸收豫东调等流派的素材和技法,并成功地创出了诸如《白蛇传》、《红娘》、《花木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唱腔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强的优秀剧目,把豫剧唱腔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豫剧《花木兰》创作背景豫剧《花木兰》剧情源于北朝乐府的民歌《木兰辞》,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讲述了我国北朝时,女英雄花木兰乔扮男装,为谋求和平幸福生活,抵御外患而替父从军。
她驰骋疆场,英勇善战,在征战中屡建奇功,功成名就之后,她不贪富贵,不谋官禄而返乡奉亲,最后胜仗归来并恢复女儿身的故事。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长期在我国民间流传,家喻户晓,花木兰这个名字也一直被我国历代人民传颂和敬仰,并引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简析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胡婧
网络出版时间:2013-05-08 09:4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2.1125.J.20130508.0949.002.html简析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胡婧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豫剧剧目《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剧目《花木兰》中的经典选段,所以在分析这一选段之前,要先对豫剧《花木兰》有所了解。
豫剧《花木兰》是属于豫西调唱腔代表人物常香玉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剧所描写的是北朝时期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
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
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
后由于花木兰屡立奇功,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
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
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
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
木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惊讶不已。
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1951年7月,剧作家陈宪章、王景中根据马少波京剧本《木兰从军》移植改编的《花木兰》在这个正值全国人民积极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时期应运而生,并由香玉剧社排练演出。
该剧演出后好评如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为了捐赠战斗机,香玉剧社携此剧于1951年8月开始了历时半年的义演活动,足迹遍及开封、新乡等五省六市,并最终用演出收入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
在1952年的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并获荣誉奖。
12月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了该剧的《思家》一折。
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
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对于《花木兰》中的名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有些书上也称之为《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流传至今有多种不同的版本,这应该是由于中国戏曲“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所决定的,但唱段中主要的旋律框架和唱词还是基本相同的。
常香玉的事迹材料
常香玉的事迹材料常香玉,原名张妙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共党员。
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等。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常香玉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常香玉人物简介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
原名张妙玲。
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
玉者,高雅纯洁、坚固之意,姓、名意义相联系,表现了她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要艺术之花常香不败;为人处事,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心灵纯洁,坚贞如玉。
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
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
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
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
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
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
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
1941年赴陕甘演出。
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同年出国演出。
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
常香玉的社会活动1.【贡献地位】豫剧唱腔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派别纷呈、风格迥异,特别是现代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辈出﹐遍布全国。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石永见/西平县豫剧团摘 要:常香玉作为豫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她勇于打破固有的豫剧表演形式,有意识地结合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演唱艺术,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善于灵活运用不同唱腔,深入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本质,根据人物特点进行大胆创新,为豫剧声腔艺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常香玉还将豫剧表演经验进行理论化总结,提炼唱腔和表演经验,指导演员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等,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常香玉 唱腔艺术 豫剧创新豫剧是受众群体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它依托于中州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今日受众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
早期豫剧依托于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了几大地域流派。
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流动加剧,文化交流增多,打破了地域限制,豫剧逐渐形成了以女角为中心的豫剧流派。
不同地域的豫剧流派,打破门户之见,彼此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丰富自己的唱腔,为豫剧演艺事业百花齐放时期的到来做出重要贡献。
其中作为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嗓音优势,学习各种豫剧流派的演唱特点,融汇贯通,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
建国后,常香玉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常香玉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灵活运用生角的唱法。
豫剧唱腔具有多样性,不同行当、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都存在不同的唱腔。
例如小生和老生在声音塑造方面有明显不同,老生的唱腔一般是演员本身的真声,而小生唱腔一般是用假声演唱,而旦角、生角的的差异更大。
随着豫剧各流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豫剧演唱的音域得到扩展,但同时也导致演唱时真、假声衔接不顺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破音”“打嗝”等现象。
为解决这一艺术表演过程中的难题,部分演员潜心探索,探求将“大本腔”与“二本腔”相结合,即真假声自然过渡的“真假声结合唱法”。
河南豫剧《花木兰》赏析PPT
《花木兰》 ·常香玉
MTYDM1314520 石学明·编
剧
称 “ 豫 ” 所 以 称 为 豫
的 ︒ 建 国 后 因 河 南 简
改 革 和 创 新 发 展 起 来
础 上 ︐ 不 断 进 行 继 承 ︐
她 是 在 河 南 梆 ︒
方 剧 种 ︐ 仅 次 于 京 剧 ︐
此来理喜涩通的的的那也下观的的间是作代广扬代豫 展欣,怒,俗有局特样不层众那修的由为代阔的表剧 现赏感哀难易风限征讲必群主样养文民地中的,,是 豫花化乐懂懂格不。究向众体高没人间方原土特它河 剧木力委之,有免豫。昆因是,有创艺剧儿地有慷南 经兰极婉感没趣有剧注曲此文另向作人种女上唱慨民 典经强曲。有味些虽重剧豫化一昆。和,的。腔豪间 魅典。折其文。俗有唱本剧水方曲一一其心滋飘迈文 力选下,叙言豫气些词那剧平面传方些剧扉养扬,化 段面入事文剧,地是样本不豫奇面接本,着于舒的 ,我情言,唱但方豫典唱高剧剧作近主豫世中缓典 以们入情晦词俗性剧雅词的的本者民要剧世原悠型 ,
我 教 年 轻 人 学 戏 爱 教 花 木
木 兰 , 因 为 花 木 兰 爱 国 ,
常 香 玉 曾 说 : 我 最 爱 唱 花
戏 比 天 大
常 香 玉
————
1952
常香玉
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 出,在朝鲜战场的175天里慰问演出180场,有一次 在山洞里演出山顶上的狂轰乱炸舞台上下不时有碎 石落下看到战士们坐成方阵纹丝不动的观看,演员 们胆子也大了,演出非常成功。当演到花木兰打死 突力子时,全场掌声雷动,战士们高呼向花木兰学 习!
戏 剧 欣 赏
吴 宫 美 人 曾 演 阵
木 兰 从 军
荀娘年幼守威城
冯 世 西 羌 威 远 震
常香玉版《花木兰》折射之豫剧审美镜像
《曲学》第六卷2018年,293—310页常香玉版《花木兰》折射之豫剧审美镜像白宁豫剧是流播地域广、拥有广泛欣赏群体的戏曲剧种。
在从河南梆子向豫剧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呈现始终带有浓郁的方音、语调、土腔等初始性音乐印记,这使得豫剧在众多北方声腔中,能够彰显鲜明的艺术个性。
20世纪50年代创作并由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主演的《花木兰》,是在传统剧目基础上整理、加工的豫剧作品,以丰富的音乐内涵和声腔演唱提升了豫剧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这是豫剧在成熟形态下的巅峰之作。
虽然常香玉先生辞世多年,她主演《花木兰》的影像资料,仍然是豫剧演唱学习与审美研究的范本。
如果将常香玉版《花木兰》比作一件艺术瑰宝,从演唱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可以找寻出这部作品所折射的北方梆子腔的音乐特色、地域方音态的演唱吐字、圆融贯通的用声技法、“本色化”的戏曲审美等多棱的艺术镜像。
一、多种地域性声腔的滋养与“本我”的坚守《花木兰》搬上豫剧舞台时,音乐主体是河南梆子,也有意识地从其他北方声腔中汲取营养,1957年出版的由河南豫剧院整理的《花木兰豫剧(剧本与曲谱)》序言说:“常香玉同志首先用豫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
在她的唱腔中也吸收与融合了‘河南曲子’‘坠子’‘河北梆子’‘大鼓’等曲调,更加丰富了它的表现能力。
”①为什么豫剧音乐在已经相当成熟的情况下,仍然从其他地域性音乐中吸取营养?这缘于豫剧本身就是由多种地域性民间音乐融合而生养成的声腔,兼容并包是豫剧音乐的基本属性,而在吸纳与融合过程中,又始终保持自身的“底色”。
正因为如此,河南梆子形成的历史虽然①河南豫剧院编《花木兰豫剧(剧本与曲谱)》序言,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
··392不算很长,却能在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创造出瞩目的艺术特色。
(一)土腔、土曲、土戏是豫剧音乐的源头之水豫剧的前身是河南梆子,20世纪20年代,已开始以“豫剧”来称呼河南梆子,20世纪50年代初又正式赋名。
谈常香玉豫剧作品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
个 丫鬟 的音 色和公 主的音 色表 现也 绝对 不一样 。只有这样 ,中国人闭着眼睛也能听 出角 色来 。中国人 甚至认为 :一部角色不够 鲜 明的戏 ,就不是一部完美的大戏。所 以 , 在表现欢乐的情绪时 , 声音 就必须 有光 彩 , 流 畅而轻巧 。声音位置相对要高 ,喉咙的空 间不必过大 , 气息要均匀而流畅 ,过多的气 息会影响灵敏度和明快的声音色彩 。在表 现 爱情时 , 声 音则要柔和 、抒情 、流畅。声音 不能过分结实 , 过分明亮 , 半声才 可以表 现 出缠绵的意境。 如果表 现比较高贵的气质时 , 就要注意 声音圆润和气 息的稳定沉着 , 声音位置要尽 可能统一 , 音色也不能太尖亮 ; 表现 比较朴 素、亲切 的情感时 ,就需要气息柔和平 静 , 声音不 能有过多的颤音 , 也不能加任何装饰 性滑音 ,否则会有浮躁不 安之感 。 表现愤怒 、 仇 恨、严厉 的情绪 时,声音 可 以相对粗糙而坚硬 , 爆发性强 ,七夕要坚 实 ,不能漏气 ; 表现雄壮威武的气概时 ,一 定要声音挺拔 ,咽璧保持相对强 的紧张度 , 不能松松垮垮 , 要让声音 “ 竖”起来 ; 表 现 神秘 、恐怖 、阴暗的气氛 时 , 声音不能亮 , 喉咙空间要大些 , 可有 意掺人一些 沙哑而 空 洞的声音效果。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 中音色 的创新表现 , 极大地丰富了豫剧表演艺术的形象性 、 生 动 性、多样性 、色彩性和创造性 。她通过运用 音 色的化妆技巧 ,能够 在一 出戏里 。 甚至一 段 唱腔 里塑造 出几个不同性别、不同行当 、 不 同性 格的艺术 形象 。下面 以豫 剧 《 花 木 兰》 、 《 拷红 》和 《 断桥 》为例 ,分析常香玉 在豫剧表演 中音色的创新表现 。 二 、常香玉在 豫剧 《 花木 兰 》中的音 色 创新 表现 常香玉是我 国著名 的豫剧表演艺术家 , 她对豫 剧 唱腔 音色 的传 承与创新 中起 着 积 极 的作用 ,我们从豫剧 《 花 木兰 》中 《 女子 们 哪一点不; / l J I , 男 》的唱段中可以感悟到 : 她 以多变 的音色 , 成功地演绎 了各种栩栩如 生 的人 物形象 ,使之豫 剧艺 术形 象经 久不
豫剧的当代传播研究——以《花木兰》为例
豫剧的当代传播研究一以花木兰为例摘要豫剧乂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等,它产生于中原,是河南特色的民俗戏曲文化。
豫剧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老白姓的欢迎,随着新的媒体形式的岀现,给豫剧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尝试通过对豫剧传播发展的分析,以及豫剧的艺术特征的研究,综合阐述豫剧在现代市场体制下进行传播的优劣点,为豫剧能更好的进行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豫剧;传播综述;发展现状;以花木兰为例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in thestudy of contemporary spread 一theH mulan,\ for exampleABSTRACT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is known as the M henan bangzi f\ H henan high-profile", etc., it produces the huanghe ri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nan folk opera culture.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has full-bodied local flavor, is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forms of media,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read of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This paper tries to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read of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development,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research,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transmission quality under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can better communicate.Key words: henan opera has been innovating; Spread review; Hua mu LAN, for example一、绪论...................................................二、豫剧的传播和发展 (1)(一)..................................................... 豫剧简介1(二)................................................... 豫剧的传播I(三)................................................... 豫剧的发展2三、豫剧《花木兰》 (4)(-)豫剧《花木兰》 (4)(二)豫剧《花木兰》的艺术特点 (5)总结参考文献 (9)致谢 (10)豫剧的当代传播研究一以花木兰为例一、绪论豫剧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河南这片拥有久远历史的沃土。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的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的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香消了也幺哥,玉碎了也幺哥,常香玉去了也幺哥……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
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还有她做人的感悟——戏比天大,还有她从艺的经验——艺无止境……有了这一切,这个世界上便永远有个常香玉。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岁月的风雨里。
9岁学艺,13岁唱红,她说她是为着“乡亲们一辈子不生气”而唱,她是为着“乡亲们每一天乐呵呵”而唱。
那是一个艺术被僵化和保守禁锢着的年代,豫剧怎幺也流传不开。
少年的常香玉开始创造。
她背着师傅们偷偷地学别的了,她把京剧、曲剧、坠子和民歌中的许多好听的东西拿过来,悄悄地糅进豫剧的唱腔里。
不知道哪一天,人们忽然觉得常香玉的唱腔变了,变得好听了,于是送给她很多掌声。
也有暴风骤雨,有人说常香玉是豫剧的“叛徒”,常香玉的演唱“四不像”。
常香玉说:“管它几不像,我就要一个像,像真正的戏剧;叛徒就叛徒吧,我就是要投降好听的。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人民的口碑上。
1938年,我们看到了被黄河洪水淹没了家园的河南难民们,一路呼号,一路乞讨,向西流浪的画图。
我们也看到了,年轻的常香玉把自己的演出所得全部拿来买成小米,煮成热粥,拯救了成千上万的儿子搀扶着的就要倒下的老人,母亲怀抱里的奄奄一息的孩童。
这使人想起她的一位巩义老乡,一位一千多年以前的瘦老头子。
就是这个瘦老头子,在一个风高雨急的夜晚,面对着屋顶的茅草被狂风卷去,无限感慨地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她莫非得了他的真传,诗也好,戏也好,大凡艺术都是相通的。
所以她说:“没有博大的胸襟,你就别搞艺术。
”世界上永远有个常香玉,常香玉在和平的守望。
八零收藏1956年豫剧电影常香玉《花木兰》
八零收藏1956年豫剧电影常香玉《花木兰》
1956 年
豫剧电影
《花木兰》
主演:常香玉
《花木兰》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也是豫剧中最早的一部戏曲电影,由陈宪章改编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
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
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
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八零收藏会按照时间顺序陆续发布豫剧电影作品。
故事剧情
南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
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
木兰虑及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
以武生应工,演绎巾帼英雄花木兰
以武生应工,演绎巾帼英雄花木兰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我特别崇拜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喜欢常派的戏,尤其是《花木兰》一剧。
这部戏唱、念、做、打,四功并重,非常吃功,最能体现全才旦角演员的实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那么,不想当主演的演员,也不是一个好演员。
因此,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把这部豫剧精品剧目好好学会,然后站到舞台中间像常大师一样去给人民唱一辈子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恩师——当红豫剧名旦范静的言传身教下,我首先学会了《花木兰》中的“征途”一场戏。
在这场戏中,我饰演的花木兰是应征壮士,所以表演上是以武生应工,来演绎巾帼英雄花木兰的男子气概,来塑造花木兰刚柔并济、聪明可爱、机智果敢、武艺高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花木兰的爱国主义情怀。
“征途”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年轻的壮士,但又并非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是“壮士与女子”的复合体。
在表现手法上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转换、过渡与色彩的浓厚度。
花木兰自幼习武,本身就具有男子的英武之气、豪迈之举,在系列的替父从军、女扮男装、奔赴边关的行动之中,她的壮士色彩要远远大于女子色彩。
通过这浓与淡的色彩转换,使花木兰从一个温柔体贴、懂事孝顺、文静内向的闺门旦,转变成为洋溢着青春气息和英武帅气的武生行当。
幕内一声浓郁的常派激越高亢的唱腔——“拜别爹娘离家园”,拖腔有远渐进,有窄变宽,我饰演的花木兰一身武生装扮,大台步圆场急上,“嘟------仓顿答答答答仓郎令采依令仓,扎、扎、仓!”击乐声中,我抖鞭花、背马鞭、跨腿、弓箭步握拳亮相,眉宇之间英气直冲云霄,显露出一幅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迈之气,内心充满着激情。
紧着着唱到“爹娘的言语牢记心间。
挥长鞭催战马追风掣电,为杀敌扮男装赶赴阵前。
要学那大丈夫英雄好汉——”,唱此处时,我伸拇指、挺胸膛、威风凛凛,尽力去学男子的模样。
在由唱转到念白的时候,花木兰的情绪已经开始变化了。
“像俺木兰改名木隶,替父从军。
”这两句已经露出了女儿神态,传到出花木兰难以言表的复杂而真实的心情。
常香玉对花木兰的塑造
常香玉对花木兰的塑造摘要豫剧属于我国的重要剧种,常香玉是著名的豫剧演员,她的艺术贡献是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深入总结的。
本文选用了常香玉的代表性剧目《花木兰》,通过对《花木兰》创作手法,唱腔表现等方面的学习,分析常香玉等艺术家对花木兰这一伟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常香玉,豫剧,花木兰,人物形象引文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豫剧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的剧种。
豫剧凭借唱腔响亮、旋律通俗的特点长久以来吸引着无数戏曲爱好者。
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是豫剧的一个代表人物,她所创立的“常派”艺术在中国的曲艺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在对豫剧唱腔兼容并蓄、革新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得唱腔艺术的科学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同时,常香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她为国家捐赠飞机的壮举,感动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本文就将以豫剧《花木兰》中的经典唱段为例,对常香玉的人物塑造手法进行学习。
一、豫剧《花木兰》诞生的背景《木兰辞》是一首瑰丽的叙事长诗,诗中讲述了我国北朝时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抵御外患的姑娘--她驰骋疆场,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征战中戎马生活载,屡建奇功。
功成名就之后,她不贪富贵,不谋官禄而返乡奉亲。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长期在我国民间流传。
花木兰光辉的名字也一直被我国历代人民传颂和敬仰,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而豫剧《花木兰》的诞生,也是在一个伟大的背景之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西安市的一个动员抗美援朝的群众集会上,常香玉登台讲话了,她,忽然举起钢铁般的拳头,挥舞高呼“我是个演员,我要以我的演出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第二天,她和香玉剧社的同仁们商量定,要义演来为国家捐献一架战斗机—“敌人轰炸我们,我们就不能把歌声变成炸弹去轰炸敌人吗”。
这个动议得到了当时党的西北局负责人习仲勋的热烈支持,并且接见了常香玉,赞扬她的举动是爱国主义行动。
豫剧·木兰·巾帼-关于常香玉的作文1100字相关作文
豫剧·木兰·巾帼-关于常香玉的作文1100字相关作文气、声、字、情间真情缭绕,快吐慢吐中字正腔圆。
凛凛朔风裹挟着行云流水,送到北国风头如刀的厮杀场,枪炮齐鸣的马革裹尸的地方。
传奇人物的一生注定不会平凡,命运也没有放过豫剧大师——常香玉。
上世纪20年代,昏暗塌败的土坯房里,被羊水包裹的湿漉漉的婴儿哇哇坠地,这个婴孩晃晃脑袋,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接生婆,“女的。
”小女孩一声嘹亮的啼哭宣布这个似乎永远都与饥饿和寒冷打交道的家庭又背上了一个无用的沉重包袱。
小婴孩仰躺在破棉絮中,紧闭着眼睛。
她并不知道她面前只有一条通往地狱的残酷道路:被卖为童养媳。
生父张福先在张妙玲(常香玉原名)9岁时决定在布满荆棘砂砾的荒地上开辟一条生路,他曾经这么说“我宁可让你跟我学戏被我打死,也不能让那些人打死你。
”命运又一次抛出了色子,谁又能料到正是“花弧”亲手将常香玉送上了属于她自己的从军路?高腔轻过,女儿随父亲搭周海水太乙班,在“八荒争凑,万国咸朝”的开封崭露头角,张妙玲又连演《泗州城》三场,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主演。
可惜,可惜,一曲豫剧的低腔重熬就在意料之中。
当时学戏人的地位极低,甚至不过乞丐。
无论张妙玲如何大红大紫,还是饱受冷眼,被逐出族内,死后不许入张家祖坟。
这个女子背井离乡,投靠自己的义父常老大,独自在高手云集的豫剧大本营河南闯荡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命运总是那么令人费解,就在一场生命中最普通的演出里,她结识了生命中最不普通的另一半——陈宪章。
“情产生乐,而乐推助情”结识真爱的常香玉终于悟出另一层境界。
像豫剧《白蛇传》一样,她恍如置身其中,得曲之情,达到了“一唱而形神毕出”的情感最高界。
那情感与理性的撞击,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正是常香玉感情与戏词完美结合的高妙之处。
正是这一对天作之合,让常香玉的甩腔甩出了《花木兰》的巾帼豪气,花木兰的英雄不再局限于乐府,“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
唱道“挥长鞭,催战马,追风掣电为杀敌,改男装,赴阵前,要学那大丈夫英雄好汉,但愿得此一去不露红颜。
木兰哭坟的创作灵感
木兰哭坟的创作灵感
花木兰的故事源于北朝民歌,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从银屏到舞台,并不少见,常香玉主演的豫剧《花木兰》于五十年代曾拍摄为戏曲艺术片,影响甚广,后来龙江剧《花木兰传奇》在此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诠释花木兰传奇一生。
作为军中女人戏,尤其是女扮男装的戏,我个人认为,龙江剧表现北方故事更占优势,因为北方戏曲曲调的苍劲,北方女人泼辣豪爽的性格,为女扮男装提供了客观便利。
黄梅戏的舞台上还没有花木兰的剧本体现,在龙江剧《木兰传奇》的整个剧情里,我认为得“胜哭坟”还是比较适合黄梅戏的表现形式。
作为女人,假扮男人的女人,在与男士兵同吃同住的军营中,必然面临各种尴尬,必然抑制女人自生理到心理的欲望需求。
后来成了三军统帅,按常规来看,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似乎已经完成了。
但是戏曲恰恰是从此开始,剧中韩梅求爱、金勇醉酒、梦里出嫁到得胜哭坟挥毫明志,又真实的告诉人们,她不但是个统帅,也是个女人。
她有情有爱,但是在战争环境中她不可能如愿以尝,她只能在梦中表现,而当战争胜利后,可以如愿以尝了,与她相处了十二年的金勇却永远的离开了她。
该剧主题反映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烽火硝烟的军营与
金勇相濡以沫,情同手足,花木兰中箭,于民女韩梅家中休养,不慎露出儿女破绽,恰被金勇看到,金勇爱慕心切,坦然向木兰表白真情,生活的尴尬使木兰增添超出凡人的魅力,作品增加了金梅对“花将军”的“荒唐”恋情及由此导致木兰性别身份的暴露,导致木兰被置于多
重痛苦之中的过程。
由此出在异常重视性别身份的传统社会,在拒绝女性进入主流社会的体制下,一个隐瞒性别身份闯进主流场中并独压群芳的女性所必然遭受的精神磨难与心灵痛苦深切感人。
我爱豫剧花木兰作文
我爱豫剧花木兰作文我爱豫剧花木兰作文想必大家都知道京剧是咱们中国的国粹,但是河南的省粹大家知道嘛?对了,是豫剧!豫剧是我们河南最有名的地方戏的一种。
它的形式活泼、朴素、发音清晰,唱腔更是高亢激昂,音乐优美动听,以善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闻名中外。
常香玉是豫剧演员的知名代表,她的唱腔里融化了曲子、大鼓、河北梆子以及民歌小调的有限曲调,使得她的唱腔更丰富多彩,更适合表达不同人物的感情。
同时久而久之也形成了独特的常式唱腔,经典豫剧《花木兰》就是常奶奶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的一部不朽的作品。
同时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豫剧了!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豫剧花木兰的内容大意吧!从前有个古代的小村庄,那里住着花木兰一家。
由于连年的战乱,每年官府都会要求每家每户出壮丁上前线打仗。
一天,花木兰在织布时,他的父亲对她说他要去前线打仗了,因为家里只有自己是男丁外,已无其他人可以代替他的了。
花木兰听后心想:父亲年事已老,同时病情也才刚给好转一点,这是又怎能去前线打仗呢?她十分的.焦虑,恨不得自己变成男丁来代替父亲来去前线打仗。
突然她想:那我为何把男扮女装代替父亲上前线呢,自己还年轻,肯定比父亲能吃的了前线的战苦。
想到这里,木兰就急忙去找父亲说:“爹爹,因为咱家无男丁,所以他们才让你去前线打仗,但是您不能去,一是年纪大了,经不起这样战争的折腾,二是你大病初愈,也应该在家里好好的休息,就让我男扮女装代替您上前线打仗吧!”父亲本不想同意,毕竟木兰是她疼爱的女儿,但是经不住木兰耐心地劝说,最终同意了木兰的建议。
经过一番打扮之后,花木兰要前去战场报道了,她的母亲非常不放心,就一再的对她强调:“木兰啊,如果有人劝你喝酒,莫喝啊,少说话,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就这样一别数年,木兰安心的在前线打仗,屡建战功,也当上了花将军,终于在打了打胜仗之后得以回家乡看看。
将士们也非常想看一下花将军的家乡,就随着木兰一起回到了家乡,木兰在回到家乡后重新的换回的女装,这是将士们才发现原来这些年带领他们打大胜仗的将军原来是女儿身。
亦生亦旦、亦文亦武,演绎传奇人生——浅析豫剧古典戏《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亦生亦旦、亦文亦武,演绎传奇人生——浅析豫剧古典戏《花木兰》中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艺术形象
王光勇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2(000)035
【摘要】由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领衔主演的豫剧古典戏《花木兰》是一出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题材的文武大戏。
大师生旦全才、文武兼备,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力演绎出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传奇人生。
【总页数】1页(P2)
【作者】王光勇
【作者单位】鹤壁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河南鹤壁 4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亦文亦武亦师亦友r——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孙新成 [J], 步英
杰
2.周克玉将军:亦文亦武的人生情怀 [J], 李晶侠;尹薇
3.亦文亦武亦师亦友——怀念百岁将军贾亦斌先生 [J], 史式
4.亦文亦武亦政亦教--丘逢甲的多面人生及其内涵 [J], 崔运喜
5.亦生亦旦亦风流谈李敏在《女驸马》中的表演特色 [J], 杨小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香玉对花木兰的塑造
摘要
豫剧属于我国的重要剧种,常香玉是著名的豫剧演员,她的艺术贡献是值得我们反复研究和深入总结的。
本文选用了常香玉的代表性剧目《花木兰》,通过对《花木兰》创作手法,唱腔表现等方面的学习,分析常香玉等艺术家对花木兰这一伟大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常香玉,豫剧,花木兰,人物形象
引文
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豫剧是曲艺的一个重要的剧种。
豫剧凭借唱腔响亮、旋律通俗的特点长久以来吸引着无数戏曲爱好者。
2006年5月20日,豫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是豫剧的一个代表人物,她所创立的“常派”艺术在中国的曲艺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在对豫剧唱腔兼容并蓄、革新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得唱腔艺术的科学化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
同时,常香玉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她为国家捐赠飞机的壮举,感动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本文就将以豫剧《花木兰》中的经典唱段为例,对常香玉的人物塑造手法进行学习。
一、豫剧《花木兰》诞生的背景
《木兰辞》是一首瑰丽的叙事长诗,诗中讲述了我国北朝时的一个感人故事,一位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抵御外患的姑娘--她驰骋疆场,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在征战中戎马生活载,屡建奇功。
功成名就之后,她不贪富贵,不谋官禄而返乡奉亲。
这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长期在我国民间流传。
花木兰光辉的名字也一直被我国历代人民传颂和敬仰,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而豫剧《花木兰》的诞生,也是在一个伟大的背景之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西安市的一个动员抗美援朝的群众集会上,常香玉登台讲话了,她,忽然举起钢铁般的拳头,挥舞高呼“我是个演员,我要以我的演出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第二天,她和香玉剧社的同仁们商量定,要义演来为国家捐献一架战斗机—“敌人轰炸我们,我们就不能把歌声变成炸弹去轰炸敌人吗”。
这个动议得到了当时党的西北局负责人习仲勋的热烈支持,并且接见了常香玉,赞扬她的举动是爱国主义行动。
常香玉回来给剧社的同仁们说“领导说我们这是爱国主义行动,爱国主义行动也得有爱国主义剧目。
”常香玉的丈夫陈宪章,迅速创作出了新编豫剧《花木兰》,他们根据《木兰从军》改编成的剧本《花木兰》,能够很好地体现原作品的精神,把《木兰辞》加以形象化,情节和场次的安排,基本上和《木兰辞》一致,而通过了阵上救元帅、见北鸟南飞而定破敌夜袭的计策以及养伤时的幻想,更加突出了花木兰这个人物。
由此可见,《花木兰》这部戏曲诞生于国家危难之际,它本身就是当时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正是这个非常的创作背景,使得花木兰的形象更加伟大,也使得这部戏曲更广受群众喜爱。
《花木兰》这部戏引起了广大的反响,在国内举行了全国巡演,筹集了大量的捐款,常香玉把义演筹集来的15.2亿人民币(旧币),交给了当时的“抗美援朝总会”,
并委托他们代买一架战斗机,献给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们。
同时,香玉剧社到达朝鲜战场,亲自为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80场。
这个不平凡的创作背景,使得花木兰这个形象更加伟大。
二、“木兰从军行”---家国忠孝的集中表现
在豫剧中占有最大比重的剧目就是对善美和美的颂扬的剧目,如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的剧目《花木兰》,花木兰是爱国奉献,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把“忠孝”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1]这里所说的“形象”并不是指语言文字的具体生动,而是指作家根据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社会生活图画。
因此,更确切地说,文学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而创造出来的,渗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生动、真实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图画。
而在那个青年人纷纷踊跃参军,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中,正是艺术家们创造力的土壤。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木兰从军时的两个唱段。
我们看《花木兰》[2] 中的唱段《适方才那地保来把贴送》:
(念)强敌压边境,国家要征兵;爹爹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白)怎好叫老人家万里远征也!
(唱)适方才那地保来把帖送,为什么军帖上还有父名?老爹爹近几年衰老多病,怎能够到边关去把贼平?我有心替爹爹前去上阵,
(白)哎!好不愁煞人也!
(唱)花木兰心如麻我无心纺织,敌人犯边疆军情紧急。
可惜我曾学就浑身武艺,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
去上阵怕爹爹他不肯应许,父年迈又怎能前去抗敌?
我最喜欢这段唱词,简单的几句话,把一个武功高强,忠孝道著的奇女子形象展现在了观众面前,这一个小唱段也是整部戏的主旨。
强敌压境,边关吃紧,国家征兵抗敌,地保送来军贴要花弧(木兰的父亲)参军。
这是木兰接到地保军贴后在机房愁闷的一段唱腔。
整个唱段使用了“慢流水板”,“慢流水板”适于表现优美的场景或压抑、忧伤的情感。
就此唱段的内容来看,这里是为了迎合木兰压抑忧伤之感而使用的。
在面临敌人入侵时,花木兰怎么忍心让她年迈多病的父亲出征,这使得她焦急不安、愁肠百转。
“去把贼平”以及之后的拖腔,深刻地揭示了花木兰内心所蕴藏地这种感情,然后又合理地引出了木兰“替爹爹前去上阵”的决心。
“敌人犯边疆军情紧急”挺拔有力,从而把花木兰对敌人的仇恨极为鲜明有力地表达出来。
在“可惜我曾学就浑身武艺”这一句感情真挚的唱腔中,可以听到木兰为自己娴熟兵法而自豪。
“学就”二字有意用低音作铺垫,为了使后面直翻上去“浑”字,有奇峰突起的感觉,强调了木兰的浑身武艺。
而“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一句中,“分亲忧”三个字的空板与拔高却有着扶摇直上的意境,并可以看到木兰虽是一个通晓十八般武艺的姑娘,而此刻因不能够分亲忧为国效力而焦急和忧虑的心情。
紧接,又转入豫西调,她以无限委屈、抱怨的口吻唱出了“我去上阵怕爹爹他不肯应许”。
然后,又以充满忧愁和不安的情绪唱完最后一句“父年迈又怎能前去抗敌”结束了这一段。
整个唱段,通过常香玉的演出,把花木兰的刚与柔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华夏民族是一个讲究忠孝的民族,然而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
战争本来与这样一位快乐柔弱的女流毫无关系,花木兰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可是“适方才那地保来把帖送,为什么军帖上还有父名老爹爹近几年衰老多病,哪能够到边关去把贼平我有心替爹爹前去上阵,怎奈我是女子难以从征。
”几句唱腔,使得花木兰的形象陡然高大了起来,常香玉将一个活生
生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她有着农家少女的勤劳和孝顺,又有着爱国杀敌,铁血沙场的男子气概。
一下子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忠孝集中的表达了起来。
三、“谁说女子不如男”
《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更是成为老幼皆知的名段,在华夏大地上广为流传。
《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是木兰为了劝说一名叫刘忠的同行士兵端正态度而唱。
演出是,花木兰在劝慰刘大哥前,有一个短暂沉默思考时的眼神,让我妈觉得她是在思考该如何说才合理。
整段唱腔的结构采用祥符调单板式[二八板],考虑到词格的变化,常香玉自“白天去种地”起就在多处采用了贴近生活、颇为口语化的五字相连的[五音联弹]唱法,节奏紧凑,朗朗上口,悦耳而有诗意,让人心服口服。
整段唱腔与正格的[二八板]唱法相交织,突显节奏对比变化的同时又达到了韵律的和谐统一,既有节奏又有对比,使得唱段顿挫有序,浑然天成。
在曲调上,表演也注意到了要切合河南的方言,对于一些音调做了巧妙的改变,比如“还有鞋和袜”,“袜”本来是四声,在河南方言中就要用三声,其他的例子还有“边关”,“白天去种地”等。
常香玉的演出是声腔杰出、音域宽广、音质纯净,运气方法正确、吐字技术精巧、润腔手段娴熟,这使得花木兰女扮男装的形象被塑造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角色独立、坚强的思想感情。
结束句“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哪”堪称经典,整句话用了武生腔,首先是将“不如儿”三个字改唱成切分音,显得非常得体,在“如”字后面偷换了一口气,也为高音区的甩腔作了有力的铺垫,使气息更充实,使情绪更饱满。
“女子们”三个字是用气打上去的,冲击力很强,“哪一点”作为一个突出点“哪一”是说“点儿”加了一个大滑音后下滑“不如儿男哪”两个重音上,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非常具有创造性,不仅进一步加强了花木兰的性格和形象,使其更加持重、稳健,更具有男子汉气魄。
四、结论
《花木兰》这部豫剧诞生于朝鲜战争这个伟大的时期,所塑造的花木兰这一伟大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创作中,常香玉等人发挥了自己的才智,运用了河南豫剧的独特唱腔,精心设计了各种合适的旋律,通过常香玉等人出色的舞台发挥,把花木兰这一爱国奉献的伟大形象成功的塑造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张炯论文艺审美的愉悦性文艺报2013.10.21
2.陈宪章,王景中花木兰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