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斯特关于经济相对落后国

经济科学?1998年第2期
论李斯特关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
先进工业强国转变的思想
叶险明
(首都师范大学理论部 100037)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生活于1789年至1846年的德国。他理论活动的高峰时期是19世纪30至
40年代, 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 法国和美国等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之时。当时
的德国还处于大工业发展的初期。虽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大工业(特别是它的纺织工业) 有
了一定的发展, 但其国内政治统一尚未完成, 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在经济上远远落后
于英法等国。这样, 及时总结英法等国如何通过工业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 打破强
国自由贸易的威胁, 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具体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便成为李斯特建
构其不同于一般的国民经济学理论体系时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在其著述中, 李斯特以德国这样
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如何转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强国的问题为切入点, 建起自己的国民经济
学体系。的确, 从价值(包括生产关系) 理论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的角
度上看, 包括李斯特在内的整个德国历史学派没有也“不可能把英国人和法国人详尽阐发的国
民经济学向前推进”; 但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上看, 李斯特却有独特的贡献。在西方资产阶级
经济学家中, 他第一个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向先进工业强国转变的
问题。
工业进步(包括科学技术) 是经济相对落后国家
向先进工业强国转变的根本动力
“工业进步”是李斯特国民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这个范畴的含义比较广泛(有时指近代
工业发展的一般进程, 有时它又专指工业革命)。李斯特非常重视“工业进步”对人和社会发展
的意义, 他说:“一切现代国家的伟大政治家, 几乎没有一个例外, 都认识到工业对国家财富、文
化和力量的重大意义。”①基于对英法等国工业发展状况的考察, 李斯特指出, 工业既是科学与
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是“科学与技术的支持者和保护者”。“在工业国家, 群众的工业获得了
科学的启发, 反过来, 科学与技术又受到了群众的支持”②, 因此, 在那里(指工业国家) , 科学与
技术必然会普遍流行, 而任何科学和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必然会使许许多多的工业操作
获得改进或革新”。据此, 李斯特揭示了大工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整体性: 一切的工
122
①②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131、173—174页。
业部门彼此之间有着极密切的交互作用;“一个部门有了改进时, 就为其他一切部门的改进做

了准备, 起了推进作用??总之国家的全部工业力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①同时,
工业的进步又必然扩展到农业。“在工业的影响下农业有了提高, 它本身变成一种技术性很强
的农业, 一种技术, 一种科学”。②在李斯特看来, 工业进步对农业促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 有助
于农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 是农业稳定发展的条件。
工业进步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而且对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科学与工业结合以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这种力量在新的社会状态下代替了古代奴
隶劳动, 它对于大众的生活状态, 对于未开化国家的文化, 对于人口向无人迹地区的移植以及
对于原始文化国家的力量, 无可避免地发生着莫大影响——这就是机械力量。”③这种机械力
量是由机械工业释放出来的, 而“机器工业是工业的工业”。李斯特认为:“从经济方面来看, 国
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 原始未开化时期, 畜牧时期, 农业时期, 农工业时期, 农工商业
时期。”④由于他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使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 故他把考察
的重点放在后三个阶段: 李斯特曾描述了处于农业阶段上的农业国家种种落后状态, 如: 传统
观念和习俗习惯占统治地位; 广大农民生活在专制和教士僧侣的统治和经济压迫之下, 不懂得
怎样来衡量各种政治制度的价值, 既缺乏文化, 又毫无自由和权利; 人口居住分散, 对外界孤陋
寡闻, 终生生活在一成不变的小圈子里, 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流极少, 人们习惯于听从天命, 知
足、顺从; 经济发展缓慢, 技术进步停滞; 大量资金闲置, 等等。他认为, 工业的进步必将彻底改
变农业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政治制度。因为, 工业的进步为农业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它会促进
人们抛弃传统观念和习俗, 突破地域界限, 开阔视野, 培养起勤劳、节约、未雨绸缪、竞争、讲求
时间效率等新型的民族精神, 推动人们去开拓创新, 发明新的生产技术, 争取自身的发展和自
由权利。李斯特曾多次强调落后的农业社会必然与专制制度和愚昧相联系, 而先进的农工业社
会和农工商业社会必然与自由和科学相联系, 并由此得出工业进步是落后农业国实现向先进
工业国转变的根本动力的结论。在李斯特那里,“农工商业”阶段指的是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
达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属于先进的工业强国(也称“第一等”工业国)。而“农工业”阶段实
际上指的是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先进工业强国的过渡阶段(也称“工业与航海事业的初期发展
阶段”) , 处于这一阶段

的国家属于“二三等的工业国”。李斯特认为, 德国当时就处于这一阶段,
故必须努力发展工业, 迅速向先进的工业强国转变。
国家(在这里主要指政府) 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
先进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在工业革命时期, 包括李嘉图在内的许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家继续奉信斯
密提出的“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则基于不同的
立场开始对传统的“自由放任”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实际提出了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包括国家在向先进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问题。之所以如此, 这主要是由于两个相互
联系方面的原因: 其一, 在工业革命时代, 随着1825年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经济发展
123
①②③④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323、174、155页。
的不协调性和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 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极大的不稳定性。其二, 在工业
革命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两极分化也日趋严重。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国家试图凭借国家的整体力
量, 协调稳定社会, 赶超先进的工业强国。李斯特就是当时试图在理论上解决这方面问题的经
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如上所述, 李斯特是围绕着对经济相对落后落后国家如何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这样
一个中心议题的考察来建构他的国民经济学体系的, 因此, 在其论述中必然贯穿着对“自由放
任”的尖锐批判。他认为, 自魁奈、斯密开创并在他那个时代继续流行的经济学的一个根本性缺
陷就在于撇开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有三: 其一, 抛开政治力量来考
察物质财富的增长; 其二, 片面强调各个生产者行动完全自由, 而“忽略了整个国家的利益”; 其
三, 用“单纯的世界主义”来虚构“世界联盟和持久和平的观念”, 漠视各国的存在及其特殊利
益,“忽视了生产力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不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基于各国文明的发展才有
可能实现。因此, 李斯特认为, 应当在现有的经济学中加进国家经济学, 以使之趋于完善。其基
本内容是:“正确地了解各国的当前利益和特有环境, 它所教导的是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上
述那样的工业发展阶段(指“农工商业”阶段——引者注) , 怎样使它同其他同样发展的国家结
成联盟, 从而使实行自由贸易成为可能, 并从中获得利益。”①长期以来, 国内外学术界不少人
批判李斯特的上述观点否认古典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否认理论概括的意
义, 等等。对于这种批判, 笔者基本肯定但不同意将其绝对化,

否则, 就难以从发展经济学的角
度上探视到李斯特有关思想的合理之处及其现实意义。
在李斯特那里, 国家“干预”论得成立的内在根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私人经济本
身固有的弊端。李斯特认为, 私人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 其眼界也很少跨越出本企业的范围, 往
往又局限于自己的眼前利益; 同时, 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即交换价值时, 很可能损害公共甚
至整个国家利益。据此, 他得出结论: 私人经济同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长远的利益有时会不一
致, 因此, 放任私人经济自流发展并不是总会提高“国家的福利和实力”。其次, 私人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由整个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所构成的联合力量”的保护和扶持。其三, 个人主要通过国家
才能形成生产力。个人生产力的大部分是从国家的组织和力量中得出来的, 其发展状况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最后, 国家能够弥补私人经济的缺陷和先天不
足。它会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需求作统筹安排, 不仅考虑到现在, 而且思虑到下一代甚至更多
的世代。当然, 国家干预必然会使一些私人经济的利益受到限制, 但李斯特认为, 这却是必需
的。国家为了人民的整体利益(实际上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 有理由并有责任对整个经
济社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约束和调整, 如果“一个国家让任何事情都放任自流, 那就意味着自
杀。”②。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李斯特主张, 在一国向先进的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 更
应强化国家干预, 惟其如此, 才能使这一转变尽早顺利完成。他认为, 由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先
进工业强国的转变不是“在自然趋势下自动发生的”, 在这里, 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借助于国家的
力量, 以“使之趋向人为方向”。李斯特还总结了英国经济从14世纪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发展过
程, 指出, 正是实行了国家干预, 英国才由弱转强并最终登上了工业强国霸主的地位。
如何具体实施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预呢?李斯特认为, 国家干预并不是把私人经济
124

② 转引白玛格丽特?E?赫斯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生平及文选》, 1909年英文版, 第215页。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113页。
“统死”,“它对个人怎样运用他的生产力和资金这一点, 并不发施令; ??这是由个人自己决定
的事情, 它是决不过问的”。“关于国民个人知道更清楚、更加擅长的那些事, 它并没有越俎代
疱; 相反地, 它所作的是, 即使个人有所了解, 单靠他自己的力量也是无法进行的那些事”, 如修
筑公路、铁路、桥梁、运河等基础设施, 制定专利法以及

各项有关促进生产力的法规; 为推进本
国制造业的发展, 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借助于海军和航海法规保护本国商船, 等等。可见, 这种
国家干预“一点也没有束缚私人事业; 相反地, 它使国内个人的自然的以及金钱上的力量有了
更加广阔的活动领域”。①李斯特还根据工业革命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进一步提出:
“国家在经济上越是发展, 立法和行政方面干预的必不可少, 就处处显得越加清楚。只要同社会
利益无所抵触, 一般来说, 个人自由是好事; 同样的道理, 个人事业只有在与国家福利相一致的
这个限度上, 才能说行动上可以不受限制。但如果个人的企图或活动不能达到这种境地, ??
私人事业在这个限度上就当然需要国家整个力量的帮助, 为了它自己的利益, 也应当服从法律
的约束。”②
开放体制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
先进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只有在政治上实现统一, 市场条件趋于成熟, 商品经济得到相当发展, 经济和技
术达到一定水平, 劳动力和人才能自由流动和社会开放的条件下, 才能使大工业得以迅速发
展。因为, 只有通过对外开放, 发展对外贸易, 开拓世界市场, 进行经济技术交流, 互通有无, 取
长补短, 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达到最优化组合, 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从而推动大工业迅速发
展。另一方面, 大工业的发展又必将促进一个国家的开放体制的发展。但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
何创设社会的开放体制, 以使它有利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先进工业强国的转变(特别是对一
个处于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相对落后国来说)。
在这方面, 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家及其后来者泛泛地谈论“自由贸易”, 主张对“贸易”要
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李斯特关于开放体制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先进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
的作用的思想就直接体现在他的贸易理论中。李斯特不仅肯定了开放体制的必要性, 而且还对
开放体制在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 他说:“现在已经可以有把握地预言, 再过几
十年以后, 由于交通工具的进一步改善, 世界上的文明国家通过物质和文化交流而联合在一起
的密切程度, 将不亚于一个世纪以前英国各郡的联合, 或者比它们更为密切些。欧洲大陆各国
政府, 现在已用电报互通消息, 彼此已经好象是处于同一地区。空前强大力量已把工业提高到
以前所料想不到的完善程度, 而更加强大的力量还在不断地出现。”③但是, 对于某一落后国家
来说, 开放体制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李斯特在考察贸易发展史的过程中对这方面的问题
做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 国家的社会开放体制一

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落后国家要摆
脱未开化状态并求得农业上的发展, 就应当同较先进国家进行贸易, 这时“实行自由贸易(即输
出农业产品、输入工业产品) , 也就格外能起到促进繁荣和文化的作用”。④在第二阶段, 当一国
“已具备一切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可以把自己建成工业国家”, 从而在文化、物
125
①②③④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版, 第146—147、151、111、155页。
质和政治力量上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时, 就应实行保护贸易, 以促使自己迅速向工业强国转
变。在第三阶段, 当一国的制造业、农业、商业及整体经济实力获得高度发展, 完成了向先进的
工业强国转变之后, 就应当逐步恢复自由贸易, 取消保护, 在国内外市场上同其他工业强国进
行竞争。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由于李斯特的国民经济学是围绕着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如
何实现向先进的工业强国转变这一论题展开的, 因此, 他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为什么要在开放体
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实行保护贸易这一问题上。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 李斯特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了考察: 其一, 贸易保护制实行的
必然性和重要性。李斯特认为, 一个国家开始向“农工商业”阶段过渡, 但却面临着比它更为先
进的工业国的竞争, 从而“使它在前进道路上受到了阻碍”,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必要“实行
商业限制以便建立并保护它自己的工业”。①因为,“在与先进工业国进行贸易, 进行完全自由
竞争的制度下, 一个在工业上落后的国家, 即使极端有资格发展工业, 如果没有保护关税, 就决
不能使自己的工业力量获得充分发展, 也不能挣得圆满无缺的独立自主地位”。②可见, 李斯特
不仅把贸易保护视为处于开放体制中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先进的工业强国转变的必要条
件, 而且也视为处于开放体制中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在向先进的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保持独
立自主地位的根本条件。总的说来, 处于开放体制中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在向工业强国转变过
程中要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 否则, 经济相对落后国家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向先进的工业强国
的转变。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李斯特看来, 实行贸易保护丝毫不意味着与先进工业强
国相隔绝, 恰恰相反, 它意味着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虽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 但已有“资格”同
“第一等”的工业强国分庭抗礼。不过这种分庭抗礼是要有一定限制的。这种必要的限制是有助
于处于向工业强国转变过程中的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在同工业强国的交流中,“促进和保护国内
工业力量的发展

”的。
第二, 贸易保护的步骤和方法。实施贸易保护要有一个过程。“任何保护制度, 如果仓猝之
间, 雷厉风行”, 就必然对国家工业发展不利。因为, 国家的工业发展以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科学
技术、人才和经验的积累都要有一个过程。贸易保护的实施要与这一过程相适应。对于处于大
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国家来说, 实施贸易保护的程度要比较低, 以后, 随着从国外吸引资本
和先进技术的增加以及本国原先专供出口的农产品、工业原料转为本国使用的增长(这标志着
国内技术能力的发展) 而逐步提高。如果一个国家在其大工业发展的初期就立刻实行极高的进
口税, 完全排斥国外竞争, 就会使本国工业发展受到伤害。此外, 在实施贸易保护时还应注意到
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差别, 不能一概而论。“工业的不同部门也并不是一定要在同样程度上
受到保护的; 应当以预特别注意的只是那些最重要的部门。这里所谓重要的工业部门, 指的是
建立与经营时需要大量资本、大规模机械设备、高度技术知识、丰富经验以及为数众多的工人,
所生产的是最主要的生活必需品, 因此, 按照它们的综合价值来说, 按照它们对国家独立自主
的关系来说, 都有着头等重要意义的工业, 例如棉、毛、麻等纺织业就属于这一类。如果这些部
门能够在适当保护下获得发展, 工业中其他次要部门就可以围绕着它们在较低的保护下成长
起来。??对于不以机器来进行生产的那些工业可以给预较少的保护, 而以主要用机器来生产
的那些工业作为保护的主要对象”。③。当然, 在实施贸易保护时, 对进口工业产品也要区别对
待。李斯特认为, 对于复杂的、先进的机器应免税, 或征收极轻微的进口税, 这样有利于激励本
126
①②③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版, 第155—156、267、156页。
国大工业的发展。李斯特坚决反对对国内农业实施保护, 因为, 此举会导致排斥从国外进口廉
价原料, 同时也不利于大工业在国内获得它所需要的廉价原料。只要国内工业在适当的贸易保
护下发展起来, 就会自然扩大农业的国内市场。总的说来,“从自由竞争转变到保护制度时进口
税应提高到什么程度”, 这“是不能从理论上来决定的, 这是要看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
国家所处关系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的”。①
第三, 贸易保护的历史性。在李斯特那里, 贸易保护是灵活、适度、有节制的, 他坚决反对同
工业强国完全割断联系的封闭式的进口关税制, 认为它会降低国内工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如
此, 他还认为:“对于保护制度的任何夸张都是有害的”。②

如上所述, 在李斯特看来, 实行贸易
保护的宗旨就在于同工业强国的竞争中自主地发展本国的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完成
向工业强国的转变。然而, 一旦具备了发达的工业商业实力, 完成了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就无须
顾忌与其他工业强国的竞争。此时就应该取消贸易保护, 转而采取自由贸易政策。
以上简述了李斯特关于贸易保护的观点。马克思曾从当时德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迁的
角度上肯定他这方面观点的合理因素, 指出保护关税制度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
制政权的武器”。③作为德国工业资产阶级代言人的李斯特的确借阐述贸易保护的必要性时直
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阶级立场:“一个单独的城市或一个小邦与大国进行竞争时, 决不能成
功地建立或保护保护政策”, ④要制定和贯彻保护政策, 只有实行“自由制度”,“缺少了自由制
度以后, 公民个人方面无论怎样地勤奋、俭约、富于创造能力和智慧, 也不能有所弥补”。⑤不
过, 我认为, 李斯特上述思想的合理之处不仅在于此, 它同时也给当今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中
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霍塞利茨说:“李斯特所表
达的许多观点??具有彻头彻尾的‘现代口味’。”⑥当然, 李斯特关于贸易保护的观点也包含
着不少糟粕, 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西方中心论”。例如, 他不主张除欧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发展
本国大工业和实行贸易保护, 认为, 如果这些国家也成为一个工业国家, 那它们就会犯下一个
非常致命的错误, 反之, 凡是有条件发展自己工业的欧美国家都可以使“自己的工业充分地活
跃起来”, 并应“对落后国家的文化发生有利影响, 用它的过剩人口以及精神与物质资本来建设
殖民地”。⑦李斯特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观念使他的贸易保护观点蒙上了一层浓厚的
“西方中心论”的色彩, 从而也使他的这方面观点陷入了逻辑上的矛盾。
科学和教育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
向先进工业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早在工业革命初期(1798) , 一本英国的化学辞典就充分肯定了科学和教育在工业革命中
的重大意义:“在一切欧洲国家或起源于欧洲的国家中, 在一切阶级的人们中, 广泛的知识传播
和对科学的喜好得到扩大, 看来是当前这个时代独具的特点(即工业革命时代的基本特点——
127



⑥ 霍塞利茨等:《经济增长学说》, 1963年英文版, 第196页。
⑤⑦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16、98、15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第459页。
②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

务印书馆1961年版, 第264、274页。
引者注)。”①1760年, 英国格拉哥大学的安德森教授首创工人教育, 到1826年时, 在英国各大城
市和许多小城镇都设立了传播数理化知识的技工讲习所, 对工人进行培训以适应工业革命中
大机器生产的需要。德国在1806年对法战争惨败后, 成立了公共教育部(1808年) , 开始创立具
有集权性质的国家教育领导体制, 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法令, 使德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
及在19世纪中叶得以实现, 并大大扩充了中等和职业教育, 同时, 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 大
学逐步成为德国科学主要基地。工业革命产生了普及教育的强烈需求, 要求培训大批有一定文
化知识的劳动者以适合大机器生产方式; 另一方面又要求国家推进教育事业(因为只有国家才
能有如此的力量)。直接从工业革命本身引申出来的科学和教育的意义, 必须以逻辑的形式反
映在探寻强国之路的李斯特的著述活动中。
在李斯特那里,“教育”是从“精神资本”这一范畴中引申出来的。他先是把“精神资本”视为
“个人的智力和社会条件”, ②而后又进一步把“精神资本”定义为“个人所固有的‘或个人从社
会环境和政治环境得来的精神力量和体力”, ③即一国国民身心力量的总和。“精神资本”的外
延包括:“科学与艺术、国家与社会制度、智力培养、生产效能”等。李斯特说:“各国现在的状况
(指工业革命时代的各国状况——引者注) 是在我们以前许多世代一切发现、发明、改进和努力
等等累积的结果。这就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④那么使一国精神资本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
是什么呢?李斯特回答是教育。因此, 他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 是应该用于后一代的教
育, 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⑤在这里, 李斯特把教育提到延续和发展“精
神资本”的高度来认识, 并主张教育国家化, 这些是应当预以肯定的。为了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李斯特举了一个例子: 有两个家庭, 其家长都是地主。前一个地主把自己的积蓄存储起来, 并让
儿子从事艰苦的劳作; 后一个地主则用积蓄来使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或学习某种行当。前者到
临终时“单就交换价值来说, 可以比后者要富裕得多, 但就生产力来说, 情况却完全不同”。后一
家族的后代将在精神力量和才能上获得巨大的发展, 而且代代相传, 以致获取财富的力量有增
无已。而前一家族则将地产愈分愈小,“愚昧和贫困情况的演进就势难避免”。李斯特举这个例
子旨在说明: 在工业革命时代, 经济相对落后国家不大力扶持教育, 就没有出头之日, 其国力将
日趋减弱甚至趋于毁灭。

上简述了李斯特关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向先进的工业强国转变的思想。他的这方面思
想为德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强国, 提供了理论上和具体政策上的依据。
我以为, 虽然李斯特的这方面思想有明显的社会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但对此作认真的批判性
考察, 将会为处于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转变中的中国提供一些“技术经验”方面的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 ZH)
128


③④⑤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商务印书馆1961版, 第193、123、124页。
转引自玛格丽特?E?赫斯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生平及文选》, 1909年文版, 第215页。
辛森等:《18世纪后期的科学与工业》, 载《经济史评论》第13卷, 第2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