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斯特和旧历史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第九章 19世纪30~60年代
4、“最后1小时论” 最1小时论”
•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为争取10小时 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人为争取 小时 世纪上半期 工作制进行斗争, 工作制进行斗争,当时工厂法规定的工 作日劳动时间不得超过11.5小时 西尼尔 小时.西尼尔 作日劳动时间不得超过 小时 1837年在《关于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 年在《 年在 响的书信》 提出了 最后1小时论 小时论作为 响的书信》 中,提出了 最后 小时论作为 反对10小时工作制的理论依据 反对 小时工作制的理论依据 • “最后 小时论”的主要内容 最后1小时论 小时论” • “最后1小时论”的错误 最后 小时论” 小时论
•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 (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牺牲获得尽可 ) 能多的财富 • (2)人口原理 ) • (3)生产不断扩大的倾向 ) • (4)报酬递减规律 ) • 西尼尔对上述命题的说明构成他的经济学说的 重要内容 • 西尼尔强调政治经济学的客观性 • 实际上,他把政治经济学作为实证而不是规范 实际上, 的科学, 的科学,主张以实证分析为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这种观点被此后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沿用 这种观点被此后的西方经济学家所沿用
三、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 约翰.
• 1、生平与著作
• 约翰 穆勒(1806~1873),是继李嘉图 约翰.穆勒( ),是继李嘉图 穆勒 ), 之后英国最具声望的经济学家, 之后英国最具声望的经济学家,他博采 众家之长, 众家之长,重新组织自斯密以来形成的 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体系,使政治经济学在形式上趋 于完备。他的理论被称为“折衷主义” 于完备。他的理论被称为“折衷主义”, 他说“我是各种矛盾学说的接受者” 他说“我是各种矛盾学说的接受者” • “马克思有力地表达这种印象说 穆勒从 马克思有力地表达这种印象说:穆勒从 来没有说过一件事情而不同时说到它的 反面” 反面 熊彼特
制度学派
第二节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说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在不同的 经济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他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一般 必须经过以下五个发展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 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李斯特认为,当时的德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因而必须采取关税保护制度,以发展德国的民族工业。 评价: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是不科学的,他把社会历 史的发展仅仅理解为国民经济部门的演进,而完全抛开了 社会经济更迭的主要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根本因素, 因而不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作出科学的说明。
20
第五节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制度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形成:
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得 以在美国最终确立。20世纪初美国已完成了由自由资 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垄断资本的发展,在 美国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了国内阶级矛 盾。在上述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需要有新的理论对 现代资本主义作出符合其利益要求的解释。 创始人:凡勃伦 主要代表人物:康芒斯、密契尔等
13
第三节 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二、罗雪尔的经济学说
1.生平:威廉〃罗雪尔(1817—1894)19世
纪中叶德国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旧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国民经济学体系》 《16-17世纪英国国民经济学说史》 《德国经济学说史》等。2.著作:14源自第三节 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凡勃伦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方案。
24
第五节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评价: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以特有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制度 的天然合理性和永恒性提出了怀疑,揭露了现代资本 主义的一些矛盾和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垄断资 本主义经济的现实,这是他的经济学说的进步意义。 他的制度经济理论并不完全科学: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19世纪40年代,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记得过历史学派。
针对当时德国的封建割据和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摧残的状况,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德国的统一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就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使其一开始就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对抗亚当斯密理论的色彩。
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为普遍适用的、唯一符合自然只需的理性的社会,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而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强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历史学派和古典学派产生争论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无论在经济理论层面,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方面,历史学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首先,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
在19世纪末,经济学界对方法论上的争论,其实质上是应该怎样处理抽象演绎和历史方法的关系。
其次,作为第一个基于经济时代的经济学流派,历史学派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史学的发展。
最后,历史学派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各国的民族经济,这对于落后国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历史特殊性,反对抽象理论分析19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国家统一,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他们的思想成为历史学派的先导,主要代表者是亚当·缪勒尔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而对历史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李斯特。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
历史学派经历了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雪尔、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卡尔·克尼斯、古斯塔夫·施莫勒等经济学家。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2、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保护关税与发展生产力
古典学派从世界主义经济学出发,只重视财富和交换 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 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他说道:“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 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 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 于整个国家。 于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的划分; 的划分; 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与农 工业与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同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各个行业之间一样,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 种协作对生产力的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3)生产力理论评价
李斯特批判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保护贸易理论体系
李斯特批判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保
护贸易理论体系
1、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太片面。
李斯特以部门经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
李斯特实际是在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应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进行划分。
这种观点太片面,太不严格。
我们知道,生产力只是人类进行生产的一个方面。
人类在进行生产时,除了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外,相互之间还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人们改造自然和发展生产力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每个人在生产中都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以及它们与生产资料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中是一种重要的标准。
李斯特忽视了这一标准,因此说,他所提出的划分标准是片面的。
2、过分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说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过分强调了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自发调节作用是走向了一个极端,那么,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过分强调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作用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现实的经济运行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要使经济协调、稳定、快速地向前发展,既离不开斯密所说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运行幕后的自发调节,也离不开李斯特所说的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经济运行台前的人为调节。
这就如同一个人
生活中需要右手但也离不开左手一样,只有让两只手协调起来共同行动,才会获得最佳效果。
经济学说史笔记完整整理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概述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在剧烈的阶级斗争中,奴隶主思想家努力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主国家的途径,因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阐述了古代希腊奴隶主阶级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著作:《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经济是关于家庭财产管理的学问,经济=家庭+法律;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主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看待财富,认为财富是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十分重视农业问题,鄙视手工业和商业;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最先论述了社会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认识到分工规模取决于市场规模;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著作:《理想国》(提出了一个力图实现奴隶主贵族政治的理想方案)、《法律论》“理想国”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经济思想:分工思想:分析了分工的必要性,提出了分工的原则——正义原则。
按照天赋本性分工;财富思想:把财富分成三等:第一等精神财富,知识、克制能力以及其他德性;第二等肉体财富,如健康状况;第三等一般的物质财富;公有财产思想:主张在奴隶主阶级上层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家庭,实现共产共妻共子,过集体生活,是一种奴隶主的“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货币和利息思想:从分工出发,认为交换、商业、货币的产生与分工有因果关系,也是自然的。
李斯特
李斯特思想及其对中国现实指导意义姓名:汤姣姣班级:经管0802学号:2008306202256内容提要: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左,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等等。
其以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
在当今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发达国家用工业品盘剥着发展中国家,贫困已经成为落后国家的最大绊脚石,但是发达国家的强大工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压榨仍在继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精神资本”(人力资本)等思想都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李斯特,贸易保护上完经济学说史,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他的一生,都在为德国的统一奔走;他本来有机会在法国或者俄国飞黄腾达,但是他拒绝了聘请;他在穷困潦倒中绝望的死去,他的国家和民族却因为他的努力崛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
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而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国家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一、主要思想(一)贸易保护理论国家干预学说李斯特从强调落后国家的特殊国情、落后国家所处的较低的发展阶段以及落后国家的特殊利益的角度,提出必须对私人经济实行干预的主张。
李斯特尤其强调,当一国经济实力处于扩张并且正在向农业和制造业或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并存的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他甚至认为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应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趋于人为的方向。
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名词解释
文章标题:深度剖析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导语: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是指经济学家李斯特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的分类和解释。
本文将对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进行全面评估,并基于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
接下来,我们将从简到繁地探讨主题,深入剖析其内涵和实际应用。
一、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概述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是指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的分类和解释。
根据李斯特的理论,国家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阶段。
在农业时代,国家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在工业时代,则是工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后工业时代则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深度剖析农业时代农业时代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在这一阶段,国家的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
农业时代的国家以农业产品为出口,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经济增长。
就我国历史来看,封建社会时期就是典型的农业时代。
三、阐释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工业生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工厂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工业产品开始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
城市化进程也在这一阶段加速进行,人口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形成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
四、分析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的最后阶段,其特征是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这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服务业逐渐替代工业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主要组成部分。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此阶段发展的重要议题。
五、总结与回顾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通过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深入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我们也共享了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第九章 19世纪30至60年代的经济学说(经济思想史-南开大学,蒋雅文)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是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学说的, 并由此论证保护关税的重要意义。其具体观点是:
(1)生产力是财富的原因
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财富是交换价值,财富的原 因则是生产力。 (2)生产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生产力比财富(价值)本身重要得多。 国家状况主要 决定于生产力的总和。
(3)落后国家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实行保护关税
价值是指物品的适于买卖的性质,是指存在于两件东西之间相互交换的数 量关系。
(3)什么是生产成本? 劳动和节欲的和是决定生产成本的基础,工资和利润的总额 是衡量二者数量比例的尺度。 3.财富的分配
西尼尔以节欲论为基础来说明分配。 四、“最后一小时”论
第二节 巴师夏的经济学说
一、生平及代表作
他是“经济和谐论”的积极倡导者,自由贸易论的代表,也是一位反对社会 主义运动、歌颂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角色。 代表作是1850年出版的《经济和谐》。
3、它具有较明显的封建色彩。
4、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带有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
三、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Friedrich List ,1789----1864)是德国经济学家、社会活 动家。 主要著作是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1.国家经济学理论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
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 Economics)。
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oclassical Economics)。
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
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一)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
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
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不是以任何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
因此,以制度为视角研究经济问题,首先要求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作为起点。
西方经济学说史重点
第一章重商主义1.定义:重商主义原指国家为获取货币财富而采取的政策。
2.时间:早期:晚期:3.基本思想:(1)财富就是货币(金银),货币就是财富。
(2)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
(3)只有对外贸易才真正增加一国财富。
(4)在工商业中,工业要为商业服务。
(5)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4.早、晚期重商主义的不同观点(1) 早期:主张每次的贸易都要少买多卖,甚至不买;国家用行政干预的办法积累货币,绝对禁止货币外流。
又称为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
(2)晚期:强调贸易总额的顺差,强调扶持手工业,多生产出口商品。
又称为重工主义、贸易差额论。
第二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初创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生平(2)著作(3)研究方法:(4)价值论: 《赋税论》(1662)“自然价格”(价值)与“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两种劳动;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5)分配论: 工资、地租2.布阿吉尔贝尔(Boisguillebert 1646~1714)——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1)生平、著作:《法国详情》(2)法国经济衰落的原因:把金银当成唯一财富。
(3)财富的源泉:农业、重农思想。
(4)增加财富的手段:遵循自然规律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按一定的比例均衡发展—平衡增长论。
第三章重农学派1.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法国)魁奈的去世和杜尔哥免职(1776)后,标志着这个学派的迅速崩溃。
2.纯产品(1)土地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是社会财富。
(2)只有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既生产物质产品又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
(3)魁奈认为,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空,二者都是不生产的。
只有农业才创造出新的财富。
(4)“纯产品”是在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种子以及劳动者和农业资本家的生活资料耗费之外的余额。
经济思想史复习资料
经济思想史复习要点第二章:古典经济学的产生一、什么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2亦可)重商主义这一术语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被马克思认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其起源于货币的极度短缺和拜金主义的狂热,重商主义者坚持财富的货币形式,认为金银量的多寡,乃是一国富强的标准。
(1)重商主义者是站在国家或政府立场上,以增加国家财富和权利为直接目标的。
其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2)财富的源泉有两个:一是金银矿的开采;二是发展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是获得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3)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以求在对外贸易中实现顺差。
(4)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商品输出的需要,应大力支持生产国外畅销产品的手工工场的发展。
(5)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使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
(6)重商主义者把流通领域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利润是从流通中产生的,是贱买贵卖的结果。
二、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异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它们都是资本原始累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把货币看作财富的主要或惟一形态,但在如何增加货币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和方法。
相同点:1.都把金银货币看成是财富的主要或唯一形态;并且都认为财富的源泉除开采金银矿以外便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
2.都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活动。
主张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本国工商业。
3.以货币积累为目的。
不同点:1.对获取和增加货币财富方法的认识不同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主张国家以行政手段禁止货币外流(金银输出),鼓励通过对外贸易的多卖原则吸收外国货币, 使本国货币增加并储藏于国内,达到积累货币财富的目的。
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主义。
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读书笔记(一)顾自安(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361005)提示:仅供交流参考,请勿转载或引用。
制度与转型: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题记:任何党派的政客都深信,制度转型是经济发展的源泉,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正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才引起了经济的发展。
——Matthews (1986,p917)1、概述引言:制度经济学共识:制度是重要的分歧:什么是制度,及其理解。
主流经济学:既有的经济理论和发展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无涉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用制度因素来解释。
(奥尔森1996,诺斯1998)东欧巨变和转轨10年的结果:华盛顿共识逐渐失去吸引力,经济发展中出现新的变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这些变数应该用各国的制度质量的差异来解释。
2、理论内容:2.1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新的意义在于区别与传统的制度主义(范伯仑、康芒斯)旧制度主义的缺陷:非理性和描述性,对德国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偏爱导致其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裂。
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理论思路:1。
侧重于特定制度下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不同选择。
试图解决的问题:何时市场交易成本最低?何时企业内部交易会替代市场。
(内涵了市场企业的二分法)2.制度是可变的,不同制度安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效果,以及制度变动的内部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的问题:是继承了主流的范式,还是只是在研究主流所忽视的问题,并采用了全新的范式?前者观点的主张者:假设制度既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理性行为,把制度作为经济学的主题。
后者的主张者:新制度经济学必须完全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2.2基本假设共同的假设:个人主义假设(个人主义的方法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都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可观测的社会经济继续都是个人行为的可预期结果。
法经济学认为:经济绩效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人行为,而且来源于那些人们行为之间的相互互动所形成的共识【如果存在的话】以及被合法化的制度。
第九章 德国历史学派——古典经济学的反对者之一
再次,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第一 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要注重民族特点,建立 以发展生产力和工业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说, 从而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古典 经济学未能全部触及或予以重视的。此问题提 出的积极意义在于他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国度性 与特色性。因为只有在研究经济主体的特殊规 律之后,才能揭示出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 规律。
其次,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
李斯特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经济规律等同于通行 于全人类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经济科学具有 社会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必须要历史归纳法与 演绎法相结合。这种方法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 充分体现。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一书中用了十章的篇幅考察了西欧十余个国家 社会经济发展史。在对比中总结了各国经济发 展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了德国经济落后的 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分重视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认为生产力是财富之源泉,指出“财富的生 产力比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 为唯一的研究对象是片面的,“除了‘价值 理论’以外,还必须考察到一个独立的‘生 产力’理论。”应把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作为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标准,因为只有发 展生产力才是国家利益前途之所在。他甚至 将自己的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力科学。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中的闪光见解
第一,他把作为知识积累的“精神资本”(思 考:民族精神与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本”相 区别,强调“精神资本”同样是生产力增长 的源泉。李斯特对“精神资本”阐述,正确 地说明了知识积累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克 服了古典学派只把物质资本理解为生产力的 片面性。
第二,提出一国为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 善于学习,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技术成果和 成功经验。他以英国为例 认为英国科学技术 所以能居世界之首,就在于它善于学习推广 别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基于英国的成功经验, 李斯特反对盲目排外、闭关锁国的愚蠢做法。
李斯特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应予肯定
不生产产品, 但却是未来生产力的培养者, 其“ 生产性” 比单纯体力劳动者“ 生产性”大得多, 应把教师劳
动视为生产性劳动。李斯特以西班牙官僚、贵族横征暴虐和“ 心理上的偏言、盲从、不实事求是”给这个巨
例。斯密未能看到机器大工业的巨大威力, 他虽然克服了重农主义只把农业劳动看作生产性劳动的错
误, 但他仍未完全摆脱重农主义影响, “ 认为农业所需要的技巧多于商业。” ⑩是最有生产性的行业。生活
在英国产业革命完成时期的李斯特则不同, 他目睹和经历了机器大工业对英国农业的技术变革, 商业繁
荣, 自然力征服以及对人们智力、观念、社会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提出以工业进步为中心的国家
出发, 向斯密、李嘉图经济思想提出挑战, 创立了与英法古典主义相对立的学说体系。首先, 关于经济学
研究对象。李斯特主张经济学研究应从各国实际出发, 探讨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
怎样使国家财富、生产力增
一
民, 从经济落后状态发展成为先进强国。就德国而言, 资本主义工业起步比英
国晚半个世纪, 无论是两国历史条件还是经济水平都相差悬殊。如果把斯密阐述的一般原则作为教条照
却惯以他反对古典经济学的某些论述, 断言李斯特在古典学派达到的水平上退步, 没有任何建树。从而
抹煞了他对经济学说史的创新和贡献。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李斯特经济思想, 确立他在资产阶级经济
学中的地位, 有必要重新挖掘其思想精髓, 充分肯定他对经济学说史的贡献。
一、开拓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当古典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并开始输入德国时, 李斯特从德国落后经济实际
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
交换价值 出发 ,仅仅把体力劳动视为唯一的生产 力是片面 的;
相 反 , 从 整 个 国家 和 社 会 范 围来 看 生 产 力 。一 个 社 会 的 生产 考 虑 本 国 的 社 会 和 政 治 情 况 , 使 国 内 分 工 和 生 产 协 作 合 理 有 应 力不仅是物 质财富累积 的结果, 是科学与 艺术 、 家与社会 序 。 也 国
提 出不 同 的致 富 方 式 。他 认 为 , 法 的主 流 经 济 学 从 单 纯 追 求 英 6 国家 生 产 力 。它 是 第 一 至 第 四种 生 产 力 在 政 治 生 产 力 . 的 整 合 下 , 成 的总 体 生 产 力 。 国家 对 各 生 产 力 的整 合 要 综 合 形
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 与整个人类之 间的中介体 , 我的理论体系 上讲源于社会 , 是个人通过社会教化而形成的 。个人生产和社
一 另 的 整 个 结 构 就 是 以这 一 点 为基 础 的 ” 由于 斯 密 等 人 的 经 济 理 会 之 间 相 互 作 用 : 方 面 前 者 以后 者 的 高 度 发 达 为 前 提 ; 一 。
所 以 , 斯特 要 创 建 一 种 “ 李 国家 经 济 学 ”来 告 诫 人 们“ 一 政 治 和 法 律 条 件 ; 另 一 方 面 国 家 通 过 各 项 政 策 干 预 经 济 运 行 , , 某
国家, 于世 界 目前形势 以及它 自己的特 有 国际关 系下 , 处 怎样 合 理 地 整 合 个 人 生 产 力 ,使 之 最 大 可 能 地 有 利 于 国 民经 济 发 来 维持 并改进它 的经济状况 ” ,也就必须针对各 国的特 殊情 况 展 。
的是 , 还要告诉人们“ 怎样 才能激 发、 增长并保护整个 国家 的生 进 、 互相 依赖 、 同推 动 国 民经 济 的 发 展 。 共
浅谈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
浅谈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及其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这些经济学理论不仅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主要的西方经济学流派和思潮,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
二、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主张经济自由化。
2、凯恩斯主义: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3、芝加哥学派: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主张经济自由化,强调市场调节,反对国家干预。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罗伯特·巴罗、詹姆斯·赫克曼等为代表,将古典经济学与现代数理经济学相结合,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经济稳定性。
5、新凯恩斯主义:以乔治·阿克洛夫、格利高里·曼昆等为代表,将凯恩斯主义与现代数理经济学相结合,强调政府干预和宏观经济稳定性。
三、西方经济学思潮对中国经济学的启示1、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政府过度干预等。
借鉴西方经济学思潮,中国应寻找市场与政府的最佳平衡点,既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
2、经济增长与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增长不稳定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思潮中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派都强调了经济增长与稳定的重要性。
中国应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吸收这些理论的有益成分,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增长与稳定之路。
3、全球化与经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自由贸易、国际货币体系等问题,对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应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1.与旧历史学派相比,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有哪些新的特点
1.与旧历史学派相比,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有哪些新的特点?新历史学派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与旧历史学派相比,它具有一些新的特点:(1)新历史学派不再象旧历史学派那样,全然否定经济规律的存在。
不过,他们怀疑经济学真的能够揭示这些规律,尤其否认运用古典的抽象演绎方法能够做到。
(2)提出“历史统计方法”,力图用历史统计方法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和考察现实经济问题。
他们提出,新的历史方法不急于求得普遍的结论,而是运用历史/归纳方法,循序渐进,以实现对特定时代的各个民族和不同经济状态的专项研究。
(3)新历史学派特别强调心理、道德和法律的等意识形态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解释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提出经济观点。
(4)新历史学派不仅与古典经济学相对立,还攻击马克思主义学说。
它极力推崇国家的超阶级性,赞美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专制政权,视德意志帝国为“理想的王国”,由此提出一些有关社会改良具体的政策主张。
2.简述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
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主要包括:(1)关税保护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
关税保护使国家取得贸易机会,不仅是保护国内工业的手段,也是防止外来干预国家的武器。
(2)关税保护的对象不是农业,而是重要的工业部门。
理由有三:首先,农业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工业的发展,保护后者便间接地有利于前者。
其次,原料或粮食价格的上涨会损害工业。
最后,各国之间存在自然的农业分工,由各国土地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保护政策会破坏这种分工。
而在工业方面,不存在这种地区分工。
(3)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实行关税保护的前提,否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并且,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的发展,新式机器和现代化生产资料的进口应尽可能不受阻碍。
可见,李斯特把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德国工业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作为实行关税保护制度的目标;把保护关税制度看作未来参与国际自由贸易的手段,而非目的。
这代表了德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争
《 经济师)06 20 年第 l 期 0
摘 要 : 经 济 思 想 史的 发 展 进 程 来 看 , 从 对 于经济 学的研 究对 象, 同的经 济学流 派给 与 不 了不 同 的定 义 。这 一 方 面 表 明 了 不 同 的 时 代 背 景赋 予了经济 学不 同的使命 , 另一 方 面也表 明 不同的经济 学研究 对象对时代 的发 展给 予 了不
了不 同 的阐 释 。 经 济 思 想 史 上 经 济 学研 究对 象 的七 种 提 法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经济发展 史 上并无统一 的界定 。从 现有资料 来 看 , 致 可 划 分 为 七种 : 大 1 以家庭为研究 对象。以家庭 为研究对象 , . 又称 “ 家庭经 济学” 主 , 要体现在奴隶制 时期 , 主人如何 管理好 自己财产 的经济学 。该时期 是
一
、
的主要代表是被誉为“ 亚迪加 的蜜蜂” 的古希腊哲 学家色诺 芬。在他 的 著作《 经济论》 , 中 色诺芬 最早使 用了 “ 济” 经 一词 , 原意 就是“ 其 家庭管 理” 因此他所谈 论的经 济就 是家庭 经济 , , 当时的生 产 又是以家庭 为单 位, 以家庭经济对于当时占据统治地 位的奴隶制经 济而言 , 所 是奴隶 主 阶级的经济学 说。“ 色诺 芬强 调 , 家庭 管理应 该成 为一 门学问 , 门学 这 问研究 的是 主人如何管 理好 自己的财产 , 使财 富不断增加 。 虽然在 现 ” 在看来 , 家庭经济作 为经济学 的研究对 象略显狭窄 , 但对 于家庭 经济 占 据主导 的奴隶制经济而言, 确实体 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2 以自然秩序为研 究对象 。“ 、 自然秩序” 是重农学 派思想体 系的理 论基础 , 是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启蒙 学派思想影 响下形成 的。“ 国 法 的启蒙思想家 , 对封 建专制制度进行 了尖锐 的批判 , 出了与之对立 的 提 思想 , 指出 自然和社会 应建立 在 ‘ 自然秩序 ’ 上。而封建制 度则 是违 之 反自然秩序的 , 是不合理 的。他们认为这种封 建的经济 和政治制 度, 是 与‘ 自然秩序 ’ 对立的 ‘ 为秩序 ’ 人 。这 明显 地反映 出新兴 资产阶级要 求 用一种新的制度即资本 主义制度取 代封建制 度的思想 。 重农 学派 正 ”
德国历史学派
3、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 (1)马克思·韦伯和他的代表作
Max Weber,(1864——1920)
(2)韦伯的伟大成就
韦伯的基本观点是:17世纪之前的宗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赚取财富被宗教所不齿,中世纪的天主教强调禁欲原则。 在韦伯看来,只有在新教徒中,虔诚的基督徒才能听到关于财 富的布道。于是,新教教义导致的结果是,工商业世界不断地 自我控制、诚实和努力地工作,并最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4)要重视发挥民族国家的作用
国家不仅要充当“守夜人”,还要负责培育和发展国 内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国家的这一行动并不意味着损害个 人的经济自由,二者并不矛盾。
二、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Wilhelm Georg Friedrich Roscher(1817—1894)
1、国民经济学的对象
国民经济学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其 目的是单纯地描述人的经济本性和他的经济欲望,考察适于满 足这些欲望的经济制度的规律和性质。
一、李斯特及李斯特生活的年代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 )
二、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1、国家经济学理论
李斯特认为,英法的政治经济学是一种“世界主义经济 学”,它研究一种适用于全世界经济的“普遍规律”,但这一 规律只有在世界一切国家经济发展都一样时才有意义,世界各 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并不存在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各国 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不同,自 由贸易原则不是有利于一切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 政治经济学不应该是世界主义经济学,而应该是国家经济学。
2、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方法
所谓“历史方法”就是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历史归纳研 究,按照时代的顺序研究每个个别国家的国民经济生活,发 现它们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李斯特与旧历史学派【本章授课教案】【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简历,掌握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0.5课时。
第二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1课时。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0.5课时。
【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难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的国家保护主义特点。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通过对德国经济学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了解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认清当今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课外阅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韩德强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
/75481.html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logger/name/_%BA%AB%B5%C2%C7%BF.html韩德强博客。
【思考题】1、为什么说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
2、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批判。
3、李斯特如何论证保护关税政策的必要性的。
4、生产力理论述评。
5、李斯特与英国古典学派的理论比较。
6、旧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述评。
7、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序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1、德国从未同时具备过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一产生就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尚未公开化。
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同时具备过这两个条件。
在西欧各国中,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19世纪初的德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落后。
在政治上,德国仍是一个君主制国家,政权操纵在封建贵族手中,封建割据严重,邦国林立,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所以在当时,政治经济学一直是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的。
因此,马克思说:“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资本论》1卷P15)1848年革命后,德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具备了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但是这时却失去了第二条件。
因为这时西欧的工人运动已经风起云涌,英法两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很快传到了德国,使德国工人运动也广泛开展起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已经公开化和尖锐化。
这种形势不仅威胁着德国封建制度,也威胁着德国刚刚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德国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感到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方面要极力促进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他们已不可能在资产阶级的限度内无所顾忌地分析经济关系,而必须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
因此,马克思说:“当资产阶级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德国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它又成为不可能了。
”(《资本论》1卷P18)所以,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一开始就走上了庸俗的道路。
2、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历史主义倾向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比较落后的国家,因而反映着后起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对代表英法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否认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主张采用“历史方法”来探索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道路。
这种历史主义倾向最早表现在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上,后来在历史学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国家干预主义倾向后起的德国要赶上并超过英法先进国家,唯一办法就是发挥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对内扫除封建割据,统一国内市场,保护国内竞争。
对外实行保护关税,以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第一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一、时代背景、生平和著作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德国保护贸易理论的首创者,历史学派的直接先驱者。
李斯特一反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与自由放任思想,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李斯特的这些思想是德国客观环境的产物。
1、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落后的国家。
国内小邦林立,政治上分散,经济上隔离,它的工业受行会势力的束缚,它的农业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的枷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坚强的中央统治,各邦反而对其他国家敞开了门户,冲击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直到1834年德国统一关税同盟成立后,资本主义才较为迅速地发展起来,但仍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如何使处在襁褓中的德国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以与英法两国相抗衡,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和迫切任务,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就是这一要求的理论表现。
2、生平:李斯特1789年生于雷特林根市一制鞋匠的家庭。
经自学参加国家官吏考试合格,于1806年开始在符腾堡王国政府中任会计检查官。
1817年他被聘为杜宾根大学教授,他曾以教授名义评击政府和国会,被迫于1819年辞去教授职务。
随后,李斯特积极参与由他倡议而成立的工商业协会的领导工作,为废除各邦关卡,建立统一关税而积极斗争。
1820年他被雷特林根市推举为符腾堡国会的议员,但由于他揭露当局的行政和司法的各种弊端,要求精简官僚机构和废除各种苛捐杂税,结果又被屈逐出国会,并判处十个月的监禁。
在避难到法国以后,他又去英国和瑞士旅游了几年,然后回到符腾堡,又遭受监禁,释放出狱后,1825年他被迫移居美国。
在美国,他从事煤矿和铁路经营的投机活动,还创办过报纸,并发表过许多评论自由贸易的文章。
1827年,他曾把这些文章汇编成一本小册子,以《美国经济学大纲》的书名出版,这本书着重阐述了美国经济建设应走的道路,对保护贸易主张也作了理论论证的,当时美国和德国情况相似,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李斯特在美国仍然反对英国工业资本利用自由贸易在经济上的入侵。
由于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博得了美国北方工业资本家的赞誉,因此,被杰佛逊总统委托为外交代表。
1832年,李斯特以美国政府驻莱比锡领事的身份而回到德国,回国后,他仍未改初衷,继续进行反对德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和积极参与成立关税同盟的运动,统一关税同盟成立后,又出现了倾向自由贸易的人与主张采取更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之间的人之间发生了争论。
就是在这个时候,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在这本书里,他用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同古典学派的德国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李斯特及其著作的影响,成立了弗·李斯特学会。
当年,马克思也写了《评弗里德里稀·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长篇评论。
恩格斯认为李斯特的这一著作“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事实也证明,李斯特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主张,对德国赶上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斯特晚年健康状况极差,头痛病的折磨使他心理反常,竟于1846年11月30日,用手抢自杀身亡。
3、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初版。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共分4篇,第1篇《历史》,第2篇《理论》,第3篇《学派》,第4篇《政策》。
二、保护主义政策主张1、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以扶持德国工业的发展是李斯特整个经济学说的目的。
2、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应着重探讨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
而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忽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特点。
因此,他要用他的国家主义经济学来取代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
3、适合德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就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评:三、独特的生产力理论1、生产力是财富增长的原因。
李斯特认为,古典学派把物质财富或交换价值作为研究的唯一对象,而忽视了对于财富的原因的研究。
他把生产力视为财富的原因,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
(P118)只据有财富本身,即交换价值,消费掉就没有了,而据有了生产力,则可以产生更多的财富。
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此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P118)2、财富的生产力是指创造财富的力量。
包括物质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他批评斯密等人的研究只限于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活动,只将体力劳动视为唯一的生产力。
而他则认为,生产力不仅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经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
而且他认为,生产力的来源不仅仅取决于上述这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科学、教育、艺术是否发达,公共制度与法律是否进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农工商三个产业之间是否协调等。
他甚至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王位继承制、陪审制、警察等都看作是生产力增长的丰富源泉。
因为这些因素虽不直接生产价值,但它们是生产生产力的。
因而他认为“维持法律与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具有生产性”。
要想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必须充分重视这些影响生产力增长的因素。
评价:重视非经济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李斯特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以及基于生产力理论而提出的以保护关税为主并包括实行专利政策以保护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科技管理人才,制定经济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发展生产力建议是符合当时德国的经济实际,有利于德国工业的发展。
(2)他把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视为生产力的这种广义生产力论,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为以后的生产力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材料。
他对精神资本的分析可以说是人力资本论的先声。
另外,李斯特特别强调国家综合生产力,他强调了工业的主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3)缺限:把基督教、王位继承作为生产力,源泉过宽。
四、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李斯特提出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更一步证明保护贸易重要性。
他说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业时期。
在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李斯特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论,以进一步论证实行保护贸易的必要。
他认为:“从经济方面看来,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各发展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也即渔猎阶段),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P155)在这个基础上,李斯特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实行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前三个时期及转入第四时期的初级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
通过与较先进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以本国的农产品换回资本和消费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