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及其反思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5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 (1)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1)第2课时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5)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7)第1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 (7)第2课时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1)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 (15)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体会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正面的作用也会有负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经知道用火。
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有了火,黏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所示。
当然,火有时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灾难,如居民区火灾,工厂火灾,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火有“功”也有“过”。
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讨论交流结合生活实例和经验讨论相关原因。
了解燃烧的条件。
探究实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加入300mL80℃的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铜片上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水下白磷燃烧起来实验分析铜片上白磷和红磷置于相同环境中,由于白磷和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温度不同,导致不同的现象。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实质就是OH—的性质。
2.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3.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酸和碱的通性及应用。
难点:有关酸碱化学性质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步骤:一、整体再现出示单元知识网络图,大视角重现,完成知识建构。
二、课内探究(一)明确目标师生共同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重难点。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保证学生有能力做到。
(二)恰当引导,互动交流考点 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1.酸、碱溶液与酸碱性溶液的关系:(1)酸溶液与酸性溶液。
(2)碱溶液与碱性溶液。
2.改变溶液pH的方法3.PH试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4.红色石蕊试纸和蓝色石蕊试纸【典例】见课件考点 2 酸、碱的性质及应用1.酸的性质及应用2.碱的性质及应用【典例1】【典例2】见课件(三)真题体验1.(赤峰中考)下列试剂:①pH试纸、②无色酚酞溶液、③紫色石蕊溶液、④碳酸钠溶液,其中能将稀盐酸、氯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鉴别出来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株洲中考)今有①肥皂水②食盐水③杨梅汁④白糖水⑤蒸馏水五种液体,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其中pH<7的是,pH>7的是(填序号)。
3.(广州中考)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C.内壁有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4.(黄冈中考)张亮在实验室用足量的锌粒与稀硫酸按右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氢气,发现液面刚好不与锌粒接触而又无酸液可加,若从长颈漏斗中加入适量的下列试剂,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溶液C.硫酸钠溶液D.澄清石灰水5.(枣庄中考)甲、乙、丙、丁分别是石蕊溶液、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中的一种,若用四个圆表示四种溶液,两圆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方法。
(2)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生活中的中和反应,认识到中和反应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用化学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从生活走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
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的认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实验、拓展阅读、巩固练习。
教学设计:7-4 酸碱中和反应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从微观上知道H+和OH-的化学性质,但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接触较少,所以如何通过间接明显的现象推断反应的发生,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也初步学会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实验的基本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酸碱反应的微观理解仍是解决办法一个难点,在这部分需要教师的引导。
效果分析本节课课堂知识流畅,重难点突出,对微观上反应的处理与酸碱反应pH变化现结合,较好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中和反应。
本节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凸显实验教学,学生自主探究酸碱反应的过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生汇报,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的化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化学的一个目的就是从生活走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本科最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
7-4酸碱中和反应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碱化学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也知道了酸的性质的实质即为H+的性质,碱的性质的实质即为OH-的性质,但是酸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本课引导学生借助指示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酸碱反应的实质,同时将宏观、微观与化学符号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解析
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解析第一节:引言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第七单元的内容是较为重要且基础的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的教学方案进行解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第二节: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中的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及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写作的能力。
第三节: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元素和化合物学生需要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2. 元素周期表学生需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了解各个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方法。
3. 化学符号和化合价学生需要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学符号和化合价,掌握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4. 实验设计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包括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
第四节: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和理解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实践性教学法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讨论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
第五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1. 个别评价对学生的个体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评价。
2. 综合评价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实验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 反馈与指导及时给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七章 第三节 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和乙酸的基本性质,掌握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及其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乙醇和乙酸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树立环保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乙醇和乙酸的性质以及酯化反应的过程。
2.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验操作及观察,理解反应机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冰醋酸、醋酸钠晶体、试管夹等。
2. 试剂药品:乙酸、乙醇、醋酸钠、酚酞、浓硫酸。
3. 多媒体课件:乙醇、乙酸的结构、性质、应用等图片和视频。
4. 课前安置学生预习乙醇和乙酸的相关知识,并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乙醇和乙酸的性质,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如下:(一)引入课题教师展示一瓶白酒和一瓶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
然后提出问题:白酒和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制取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1. 乙醇的性质教师演示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
然后,介绍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羟基的影响等。
学生通过实验和教师的讲解,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乙酸的性质教师演示乙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诠释原因。
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羧基的影响等。
学生通过实验和教师的讲解,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乙醇与乙酸的反应教师介绍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的过程,并介绍酯化反应的特点。
学生了解酯化反应的过程和特点。
(三)探究活动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何检验乙醇和乙酸的存在?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实践,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的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作为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反应类型的判定等关键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掌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任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元素周期律、化学方程式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类型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某些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反应类型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催化剂等概念。
(2)掌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并能正确判断各种反应类型。
(3)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过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4)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以及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5)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总结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第七单元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能够运用热力学法则分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热力学法则的应用;能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运用热力学法则进行问题解答;能够运用实验数据进行能量变化分析。
教学准备:教学用书、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及材料、实验操作指导书、作业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观察到的化学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中是否伴随着能量变化?2. 通过一些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授课(2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概念及热力学法则的应用。
2. 分析化学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介绍化学反应的焓变和焓变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焓变,并进行相关讨论和分析。
3. 教师进行实验结果的汇总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
2.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3.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巩固第七单元知识点,能量变化和热力学法则的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及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置了导入、授课、实验操作、讨论与总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掌握热力学法则的应用。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一、教学设计思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教学方案案例分析
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教学方案案例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本文通过分析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的教学方案案例,来探讨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教学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而言,目标可以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考虑。
1. 知识目标:掌握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和数据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目标:鼓励学生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在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中,可以选择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化学反应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3.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组成,编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4. 实验操作技能:通过一系列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例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等。
5. 案例分析: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触发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初中教材第七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实验教学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_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学生课前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使知识形成网络。
重点对酸和碱的通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碱与盐的溶解性规律进行熟练记忆。
并让学生课下交流讨论氢氧化钠溶液或熟石灰露置于空气一段时间后,其成分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验等。
通过以上知识的回顾、问题的交流讨论为本节课训练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识与技能:(1)通过对具体情景中酸、碱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常见的酸、碱等物质特性的理解与应用;(2)通过物质的鉴别学会酸碱盐等物质性质的应用;(3)经历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常见的碱等物质变质后成分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等物质性质的理解以及应用;(4)学会根据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对物质进行推断,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和综合应用;(5)通过训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酸和碱的四种题型的训练,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回顾、类推、比较、归纳中得到升华。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会由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学重点:酸与碱性质的综合应用。
3.教学难点:根据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对物质进行推断以及酸、碱、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常见的碱等物质变质后成分的分析。
4.设计思路:通过对常见酸和碱的训练,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通过活动与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训练。
本节课抓住本单元的常见题型,同时突出问题与题型的整合,即“题型引问题、以问题带题型”,把“解答题型的方法规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堂课训练的始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7单元教案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及相关原理;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难点】1.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材:《化学7》;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试管夹、试剂等。
【教学方法】1. 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规律;2. 讲授法: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30分钟)1. 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点;2. 探讨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三、练习(1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展开,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课题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李平孝昌县邹岗镇卢管中学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观看】【思考并回答】略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二、复习回顾交流【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交流汇报】略【思考并回答】略【思考并回答】略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九上化学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简短
第一部分:概述1. 本文主要目的是对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办法,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在本文中,将分析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反思。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的设定2.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设定。
在此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确保目标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还要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以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设计3.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还应该注重内容的前瞻性和应用性,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4.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还要注重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
第五部分: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营造5. 除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外,还需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营造。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注意课堂秩序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和高效。
第六部分: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6.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还要注重及时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七部分:教学反思和展望7. 本文对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初中化学_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问题。
3、了解常见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动手探究、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改进教材中的有关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真爱生命。
【教学重点】1、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与实验改进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同学们的疑问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解决的问题【展示课题】课题1燃烧和灭火【展示学习目标】【引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实验步骤,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边实验边记录实验现象【问】同学们都完成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问】根据燃烧的条件,你能总结出燃烧的定义吗?【引入】同学们对燃烧的条件掌握的还不错,现在来检测一下【迁移应用】尝试推断下列实验的现象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在右图所示的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学生认真阅读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并做好记录小组展示,总结燃烧的条件学生尝试发言认真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并对答案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通过实验现象获取有效信息,对问题的归纳整合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请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反思盘点】想一想:你掌握了哪些燃烧知识、灭火原理和逃生技能?试一试:为你的家或学校设计逃生路线图,以备不时之需回顾总结,畅所欲言盘点所学,将知识点构建成网络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1)知道燃烧(2)熟悉一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3)了解了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基本常识(4)了解了常用来灭火的物质水和二氧化碳(5)初步具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6)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形成2、学生知识欠缺:(1)不能理解燃烧的本质(2)对可燃物、着火点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模糊(3)知道灭火的方法,但不知道原理(4)学生实验能力不足,基本操作练习较少针对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创设情境、对比分析、引导探究、小组交流、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早上刚坐下,泡了杯咖啡,打开电脑就开始构思这个方案。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主要是关于溶液的知识,这个单元对学生来说既有趣又充满挑战。
好吧,那就开始吧,一点一点梳理出这个方案。
一、教学目标得明确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浓度计算,还有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对了,还有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些都是重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掌握溶液的制备和性质,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这一部分要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让学生理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2.溶液的分类:溶液可以分为真溶液、胶体和悬浊液,这部分要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溶液。
3.溶液的浓度计算:这是重点,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4.溶液的制备和性质: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溶液的制备过程和性质。
5.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这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导电性及其与酸碱性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食盐水的制备、饮料中的溶液等,让学生对溶液有直观的认识。
2.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分类、浓度计算等基本概念。
3.实验演示:进行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液的变化。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液的导电性和酸碱性,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观察细致等。
3.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溶液知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_9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燃料对环境影响的亲自探究来树立保护环境、合理使用燃料的意识, 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
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5)问题引导,使学习内容步步深入。老师提出新的问题,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给予解答,以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处理。教师主导作用的较好发挥,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尊重,使学生处在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等环节,都不同于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 学生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新教学理念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播放课件产生联想,引出课题,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分组实验,讨论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反思领悟,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
课堂作业
完成p.146的习题3.4;选做习题1.2.5.6
学生做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设计课程教案第十二章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及其反思优化的教学设计必须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而优化教学设计的实施又涉及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在本章,我们来探讨具体的化学教学实施策略,以及实施后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和改进。
12.1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一.化学教学环境的设计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不可避免的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
所谓教学环境是指与学校教学工作关系密切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类型。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指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等;教学的心理环境是指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等。
1.化学教学物理环境的设计⑴教室设计教室是学校建筑的主要部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教室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而教室的设计有一套严格的规范要求。
①符合标准;②通风良好;③采光充足;④噪音要低⑵座位设计座位设计是指为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将教室内课桌按照一定的形式进行排列,它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
座位设计时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座位设计具有不同的空间特点和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课堂学习行为,并最终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⑶实验室设计化学实验室是学校进行化学教学的重要场所,它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
化学实验室的设计一定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使其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2.化学教学心理环境的设计化学教学心理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二是优化课堂师生关系。
⑴课堂气氛的创设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它是班级中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旦形成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会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效果。
它虽不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却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①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师行为②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③努力创设问题情境⑵课堂师生关系的优化①选择正确的领导方式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移情性的理解二.化学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它主要涉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组合方式,以及教师、学生与时间和其他教学条件的搭配关系。
目前,化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班级教学、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
1.班级教学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授课或集体授课,它起源于16世纪的西欧,19世纪中叶传入我国。
所谓班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或知识水平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化学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有如下优、缺点⑴班级教学的优点①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②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
③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可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⑵班级教学的缺点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③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④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⑤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这也是班级授课最易遭受批评的一个缺陷。
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并不单纯意味着个体独自学习。
个别教学是与班级教学相对立的教学组织形式,两者的优、缺点几乎互补。
⑴个别教学的优点①个别教学可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特别有利于因材施教。
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专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大。
⑵个别教学的缺点①个别教学没有规模效益,不利于大规模培养人才的需要。
②若长期把个别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会削弱师生、生生间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和竞争意识的养成。
③若用单一固定不变的方法学习,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乏味,影响学习效果。
3.小组教学小组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由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它是介于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兼有两者的优缺点。
⑴小组教学的优点①与班级教学相比,它比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
②与个别教学相比,它比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⑵小组教学的缺点①教学效率比班级教学效率低,因材施教方面也不如个别教学好。
②分组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也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总之,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选择。
三.化学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教学实施策略的设计,主要是教学行为的选择,选择何种类型的教学行为,是由行为所指向的目标或内容及教师的素养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是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
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们把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等三类,每类行为的指向、类别及决定因素详12.2 化学教学设计的反思一.化学教学设计反思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1989年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思是我们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化学教学设计反思的内容和方法对化学教学设计的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本身的反思,二是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
1.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本身的反思古语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教学走向进步的标志。
教师不仅要愿意反思而且要把握好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向,否则就达不到教学反思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的教学反思强调对于教学的价值观和过程目的进行全面反思,不单关注“怎么教(方法手段)”问题,还应该关注教学目的即“为什么而教”和教学内容即“教什么”问题,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在教学行为发生前就要开始。
具体来说,反思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教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通过教学学生是否能够实现?(3)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是否得当,包括教学方法是否优选、教学顺序安排是否合理、媒体运用是否得当、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科学?是否抓住了教学重点,是否有突破难点的有效措施?(4)是否设计了科学的评价目标达成的方案,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通过教学能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本身的反思可以通过撰写教学设计反思来体现。
2.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与教学设计本身的反思大体上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
对化学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效果的反思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来体现。
3.教学反思的方法、方式布鲁达奇(Bcabachet,1994)提出4种教学反思方法:(1)反思日记:教学活动结束后静下心来总结自己的教学,写在日记本上。
(2)详细描述:比如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分析,关注细节。
(3)交流讨论:不同见解教师思想碰撞一定会擦出火花,比如开展同课异构、说课。
(4)行动研究:反思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再实践,再反思。
而教学反思方式则可分为:(1)陈述性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结束后,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行为(包括备课、课堂中的语言、表情动作、提问、板书、学生的反应、作业布置、个别指导等)进行全景式回顾,以旁观者的立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的方式,比如撰写课堂教学实录。
(2)对比式反思:教师主动与其他教师(主要是指专家型教师)的课进行对比的方法,比如观摩示范课,观看优秀教学视频。
(3)讨论式反思:教师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的方法。
(4)课题式反思:教师针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来进行深入探讨的方法。
(5)模拟式反思:教师在分析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对本节课进行重新设计,在头脑中按新设计的方案模拟课堂教学情境的方式。
三.加强化学教师教学设计反思能力的培养加强化学教师教学设计反思能力的培养重在:1.提高对教学设计反思的认识,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
新课程的现实背景要求教师根除得过且过,自我满足的思想,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2.自我剖析。
自我剖析既是教师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过程,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教师要敢于“亮丑”、敢于“纠错”,学校也要提供合理的氛围和心理支持。
3.以教师为镜。
经常对照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吸收他人成功之处并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中。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互联网是一个好的资源,大量的优秀课例、教学视频要充分加以利用。
4.以学生为镜。
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表现出来。
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