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
2018年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 (目录)
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8-2025年)报告编号:2296585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一份专业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趋势预测),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报告名称: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8-2025年)报告编号:229658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6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Email:kf@网上阅读:/5/58/ChengShiZongHeTiKaiFaMoShiShiCha.html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8-2025年)》依据国家权威机构及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相关协会等渠道的权威资料数据,结合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对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进行调研分析。
《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8-2025年)》内容严谨、数据翔实,通过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企业准确把握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行业发展动向、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投资策略。
2024年产城融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体是指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通过建设综合性的城市园区,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城融合体项目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对2024年产城融合体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对于各类企业和创业者来说,更加需要一个融合了创新创业环境和配套设施的产城融合体来满足其发展需求。
产城融合体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还能够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需求分析1.建设产城融合体可以吸引优秀的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满足市场需求。
2.市场对于集聚产业资源、提供产业服务、提高创新能力等需求日益增长,对产城融合体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3.产城融合体项目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办公、研发、创新、生活等综合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三、项目规划与设计1.确定项目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产城融合体的主要功能和服务内容,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2.项目规划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目标人群的特点,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确定项目的总体布局、用地规模和建筑设计。
3.项目设计要注重各业态的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办公和生活环境,增加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1.技术可行性:产城融合体项目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高效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2.经济可行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现金流分析表明,产城融合体项目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和投资回报潜力,具有较好的经济可行性。
3.社会可行性:项目建设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可行性。
五、项目风险与对策1.市场风险:产城融合体项目需求不确定性较大,需建立完善的市场调研体系,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市场运营策略。
2.技术风险:项目需依托先进技术手段,需建立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体系,确保技术储备和应用能力。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
关于产城融合的情况汇报产城融合是指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产城融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产业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集约化、集聚化水平,推动城市产业的协同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升城市的产业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吸引力。
再次,产城融合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推动城市产业的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产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发展。
通过产城融合,城市可以提高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居民的就业、创业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繁荣,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产业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政策、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产城融合的发展,共同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
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难点及建议黄征学产城融合是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的重要抓手。
佛山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截止到2018年,全市拥有村级工业园1025个,面积约178.06平方公里;拥有24.51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拥有禅城、南海、三水、高明沧江等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批准面积29.79平方公里。
深入探讨佛山产城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提出未来产城融合发展方向,加快打造优质生活圈,对促进我国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产城融合的逻辑起点近些年来,佛山加快探索“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新路子,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共同提高,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
(一)提升村级工业园的发展质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导致低效土地占用大量空间,佛山产业升级面临着双重尴尬:一方面,受空间发展的限制,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技术先进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落脚地。
除土地资源外,城市的品质不高,也限制了产业和人才的集聚。
现有厂房中约有40%是低矮的破旧厂房,厂房和村庄相互交错,工业、商业、住宅、道路功能布局不合理。
有的地方建了新房,不拆旧屋,旧屋区成了“移民村”,有的旧屋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给人口、计生、消防、治安等社会管理带来不便。
2018年1月,佛山出台《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从管理体制、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吸引人才的23条措施,取得部分成效,但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和广州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智联大数据显示,粵港澳大湾区当前的人才净流入率为1.39%,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
其中,深圳、广州是区域内的人才流动中心,从外界流入大湾区的人才有40.39%进入深圳,31.42%进入广州,两城的人才流入量之和占大湾区流入总量的七成以上。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研究报告
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发展和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城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
首先,产城融合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而产城融合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将高科技、创新产业引入城市,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驱动。
其次,产城融合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布局。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城市与产业分隔的问题,导致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将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再次,产城融合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商业和办公为导向,忽视了人们对于良好居住环境的需求。
而产城融合将产业与居住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居住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产城融合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发展。
而通过产城融合,可以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促进文化创新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同时,产城融合也可以促进社会间的互动和
交流,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程度。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居住品质和促进文化社会发展。
对于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来说,应加大对产城融合的研究和推进力度,促进产城融合的深入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8-2023年中国产业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18-2023年中国产业地产行业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喵咪产业服务(微信公众号)1.2.1产业地产建设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在当代中国,产业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说,产业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产业地产业的上述地位,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居住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产业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
从国民经济总体的角度考察,产业地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局部与整体的简单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的相关性。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是产业地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宏观基础,制约或带动产业地产业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产业地产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会制约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的协调。
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产业地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关键,而且也是关系到宏观调控中能否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重大问题。
1.2.2固定资产投资变动轨迹分析2017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63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32887亿元,增长10.1%;民间投资381510亿元,增长6.0%,比上年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0892亿元,增长11.8%;第二产业投资235751亿元,增长3.2%,其中制造业投资193616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投资375040亿元,增长9.5%。
基础设施投资140005亿元,增长19.0%,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7.0%和8.6%,分别加快2.8和4.2个百分点;高耗能制造业投资比上年下降1.8%。
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规划研究
02
CHAPTER
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规划原则与策略
生态优先
以产业为引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产业导向
人本关怀
创新驱动
01
02
04
03
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城市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注人的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产城融合。
产业升级与转型
创新模式
探索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新模式,如公私合营、委托经营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生态保护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出行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等,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治理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减少工业、交通等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05
CHAPTER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研究
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引进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与使用
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04
CHAPTER
城市功能提升规划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公共交通覆盖范围。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意义
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产城融合产业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国内的长沙、苏州等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存在问题
产城融合市场分析报告
产城融合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和城市发展融为一体,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城融合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热点话题。
本报告将对产城融合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产城融合的意义和市场趋势,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介绍了产城融合市场分析报告的整体架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产城融合概念、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和产城融合市场分析,对产城融合的概念、现状和市场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结论部分包括产城融合的意义、市场趋势展望和结论总结三个小节,对产城融合的重要性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整个结构将全面解析产城融合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从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产城融合市场分析报告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产城融合的概念和发展现状,以及对产城融合市场的分析。
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产城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并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展望。
同时,这份报告也旨在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产城融合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对产城融合市场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
1.4 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产城融合在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产城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也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对产城融合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其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城融合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城融合市场也将持续扩大,为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2023年产城融合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2023年产城融合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行业概述产城融合是指城市的产业和城市功能的紧密融合。
产城融合的核心目标是为城市提供更高质量的产业资源和增强城市的创新力,同时也在城市空间和环境资源的配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产城融合是促进城市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二、市场规模随着产城融合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相关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2019年,产城融合市场规模达到了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7%。
其中,房地产、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智慧城市等行业成为了产城融合的重要领域。
三、主要发展趋势1. 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产城融合的政策措施,如加大产业投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等,促进各行业之间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科技创新: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化,成为产城融合行业的新动力。
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环境。
3. 产业多元化:未来,产城融合行业将不再局限于房地产、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领域。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期望日益提高,文化、教育、医疗等多元化产业也将成为产城融合的新发展方向。
四、市场瓶颈1. 城市规划的不足:城市规划不够先进和科学,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的分布不够合理,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
2. 房地产产业过度发展:房地产产业过度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房价过高、城市承载能力减弱等问题。
3. 资金缺乏:对于中小城市来说,产城融合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但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的财政依然较为紧张,资金缺乏成为中小城市发展产城融合的瓶颈。
五、发展建议1. 加强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形成高效、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布,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产城融合的结合。
3. 多元化产业布局:发展多元化产业,推进文化、教育、医疗等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和生活幸福指数。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一、产城融合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传统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规划过度理论化,城市建设中产业和城市规划的脱节等。
而产城融合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产城融合的背景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深度融合。
通过将产业发展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产城融合的特点之一在于产业与城市的紧密结合。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业常常被忽视,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到产业的需求和发展。
而产城融合模式突破了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藩篱,将产业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
2. 以人为本的理念产业与城市的融合,必须以人为本。
产城融合模式将人口、产业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 倡导绿色发展产城融合模式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提倡绿色产业和绿色城市建设。
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中,要积极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绿色化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4. 促进城市创新发展产城融合模式促进了城市的创新发展。
通过将产业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力度,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1. 深圳产城融合深圳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行者,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在深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深圳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产业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深圳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动了城市规划和产业的有机结合。
通过产城融合模式,深圳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4年产城融合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产城融合市场调查报告1. 前言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规划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深度融合,促进城市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本报告旨在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评估产城融合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产城融合成为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产城融合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生活品质,同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对产城融合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3. 调查方法本次市场调查采用了以下方法:3.1 问卷调查通过在线问卷的方式,收集了来自不同背景和行业的受访者对于产城融合市场的看法和需求。
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3.2 深度访谈对产城融合市场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发展的机遇。
3.3 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了关于产城融合市场的主要结论。
4. 市场现状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关于产城融合市场的现状分析:4.1 市场规模产城融合市场的规模正在逐年扩大,预计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
目前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
4.2 市场需求市场调查显示,受访者对于产城融合的需求非常高。
他们认为产城融合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3 市场竞争由于产城融合市场的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企业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和解决方案来争夺市场份额。
5. 发展趋势分析通过对市场调查数据和专家访谈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关于产城融合市场的发展趋势:5.1 重点发展领域未来产城融合市场的发展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智能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低碳环保产业等。
5.2 创新模式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创新模式将成为企业在产城融合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方式,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5.3 政府支持政府在产城融合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城融合建设模式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2018~2023)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了新的历史。
据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城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相对来说,城镇化水平依旧比较滞后,特别是产城过度分离的模式,让很多城市的交通堵塞问题日益严重,产业园区配套环境非常的差,导致园区吸引力下降,员工工作热情不高,而仅仅依靠大造房地产的新城建设模式饱受诟病,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新城人气低迷,犹如“鬼城”。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往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暴露出来了一系列问题: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房地产,疯狂造城运动在各地兴起,产业空洞化的风险日益增大,各地“鬼城”现象频出。
现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强调回到产业为核心,产城互动建设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产城融合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新型城镇化不只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更是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应是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也要有新型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产城融合”共同发展正是大有可为。
目录第一章产城融合内涵要求及建设模式分析 (18)第一节产城融合的内涵 (18)一、产城融合的人本导向 (18)二、产城融合的功能融合 (19)三、产城融合的结构匹配 (20)第二节产城融合发展方式的合理内涵 (21)一、“产城融合”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办社会” (21)二、“产城融合”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21)三、“产城融合”不是单纯的解决“职住平衡”问题 (21)第三节产城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2)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22)二、政府公共治理模式制约 (22)三、资源要素需求的制约 (22)四、基础设施水平的制约 (23)第四节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要素分析 (23)一、认清地区发展阶段 (23)二、寻求区域合作发展 (23)三、优化结构完善设施 (23)四、培育中心提升活力 (23)第五节产城融合发展的促进举措分析 (24)一、正确定位主导产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24)二、把握产业集群趋势,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24)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职住平衡”发展 (24)四、统筹区域要素配置,实现要素自由流动 (24)五、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5)第二章“产城融合”建设模式分析 (26)第一节政府主导型产城融合模式——苏州工业园 (26)一、园区发展历程 (26)(一)酝酿筹划阶段 (26)(二)奠定基础阶段 (26)(三)加速发展阶段 (27)(四)转型提升阶段 (28)二、园区发展成就 (29)(一)园区集聚效应分析 (29)(二)园区工业总产值分析 (29)(三)园区经济总量规模 (30)三、园区产业规划 (31)四、园区政策设计 (32)(一)产业促进优惠政策 (32)(二)人才吸引优惠政策 (34)(三)租金优惠 (35)(四)科技经费 (35)(五)投融资支持 (35)(六)园区独特的公积金政策 (37)(七)上市公司特别扶持 (37)五、园区成功要素 (38)六、园区产城融合设计 (39)第二节企业主导型产城融合模式——五矿营口产业新城 (40)一、园区建设现状 (40)二、园区产业规划 (40)三、园区政策设计 (45)(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 (45)(二)辽宁省政策 (47)(三)营口市政策 (48)(四)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48)四、园区产城融合设计 (52)第三节政企合作型产城融合模式——固安工业园 (53)一、园区建设现状 (53)二、园区基础配套 (53)三、园区产业规划 (54)四、园区政策设计 (55)五、园区成功要素 (56)第三章国外产城融合发展经验借鉴 (58)第一节筑波科学城 (58)一、发展概况 (58)二、建设背景 (58)(一)日本国家战略转型 (58)(二)东京人口拥挤环境恶化 (59)三、建设目的 (59)(一)创造适宜研究和教育的环境 (59)(二)缓解东京人口压力 (59)四、建设目标 (60)五、区位优势 (60)六、城市规划 (60)(一)规划理念 (60)(二)区域规划 (61)(三)用地规划和功能布局 (61)(四)人口规划 (62)七、发展阶段及特征 (62)(一)第一阶段:基础建设期(1963-1979年) (62)(二)第二阶段:城市整治期(1980-1989年) (63)(三)第三阶段:基础设施升级期(1990年至今) (64)八、城市发展情况 (65)(一)人口 (65)(二)交通 (65)(三)基础设施 (66)(四)科研 (66)九、筑波科学城成功的要素 (67)(一)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 (67)(二)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 (67)(三)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 (68)(四)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 (68)第二节美国尔湾市 (70)一、发展概况 (70)二、发展背景 (70)三、城市规划 (71)(一)规划目标 (71)(二)规划理念 (71)(三)规划历程 (71)(四)城市发展原则 (73)四、尔湾市的企业和人口聚集效应 (73)五、有竞争力的工资水平和足够的就业机会 (76)六、尔湾成功的要素 (76)(一)城市发展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 (76)(二)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抗风险性大 (77)(三)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77)(四)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78)七、筑波和尔湾发展要点对比分析 (78)(一)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78)(二)产业结构 (78)(三)城市配套 (79)第四章中国新型城镇化路线趋向分析 (80)第一节中央城镇化思路解析 (80)一、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战略 (80)(一)城镇化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80)(二)依靠城镇化营造一个国际合作发展的空间 (80)(三)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四化”协调的关系 (80)二、释放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81)(一)中国城镇化拉动内需的潜力巨大 (81)(二)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81)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82)(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82)(二)继续加快保障房建设 (82)(三)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 (82)四、城镇化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83)(一)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 (83)(二)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83)(三)城镇化发展需要改革来推动 (84)(四)土地、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支撑 (84)(五)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85)第二节中国城市化问题分析 (85)一、城市区域发展失衡 (85)二、城市规模质量失衡 (86)三、城市功能定位缺失 (86)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 (87)五、城市治理能力滞后 (87)第三节新型城镇化改革突破口 (88)一、土地流转改革分析 (88)二、户籍制度改革分析 (89)(一)户籍制度改革历程 (89)(二)户籍制度改革内容 (91)(三)地区户籍制度改革 (95)(四)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97)三、城市群发展战略分析 (99)四、新型城镇化利益分配革新 (100)第五章产业集群发展对城镇化推动研究 (101)第一节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01)一、产业结构转换与城市化的关联 (101)二、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 (103)三、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105)四、第三产业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 (108)第二节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及策略 (110)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0)(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110)(二)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特征 (111)(三)中国产业集群形成因素 (112)(四)中国重点产业集群分析 (113)(五)中国产业集群升级趋势 (115)二、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115)(一)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力为推进城镇化提供财力支撑 (115)(二)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有利于城镇尽快融入区域经济 (115)(三)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为城镇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16)(四)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能有效推动城镇化的实质进程 (116)三、中国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策略分析 (116)(一)立足区域经济将产业规划融入城镇规划 (116)(二)以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升城镇竞争力 (117)(三)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城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17)(四)优良政务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118)第三节区域产业集群对城镇化推动实例 (118)一、浙江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分析 (118)(一)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8)(二)浙江产业集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绩效 (119)(三)浙江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效应分析 (119)二、烟店镇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分析 (121)(一)烟店镇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21)(二)烟店镇产业集群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绩效 (121)(三)烟店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效应分析 (123)第六章产城融合建设类型——产业新城 (124)第一节产业新城的特征分析 (124)一、产业新城的特点 (124)二、产业新城建设途径 (124)(一)构建反磁力体系 (124)(二)产业升级改变城市 (125)(三)城市完善助推产业 (127)三、成功产业新城的标准 (127)四、产业新城与传统园区对比 (128)第二节产业新城开发融资模式分析 (128)一、新城建设资金供求关系分析 (128)(一)新城建设资金需求分析 (128)(二)新城建设资金供给分析 (129)二、新城融资规划模型 (129)三、新城建设融资路径分析 (130)(一)公共服务领域融资路径 (130)(二)市场化产业项目融资路径 (131)四、新城建设融资支撑体系建设建议 (132)五、产业新城开发主要融资模式 (135)(一)债务式融资模式分析 (135)(二)证券化融资模式分析 (135)(三)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模式 (135)六、不同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135)七、产业新城开发融资模式优化 (136)(一)产业新城开发项目生命周期分析 (136)(二)产业新城开发组合融资模式分析 (137)(三)产业新城开发的融资风险防范 (137)八、产业新城开发项目融资建议 (138)第三节产业新城发展建设案例 (139)一、怀来生态新城项目分析 (139)(一)交通区位 (139)(二)新城规划 (139)(三)产业规划 (140)二、嘉善高铁产业新城案例分析 (141)三、无锡智慧产业新城案例分析 (141)第七章产城融合建设类型——总部基地 (143)第一节总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一、总部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一)对城市发展的正面影响 (143)(二)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 (145)(三)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 (146)二、总部经济对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分析 (147)(一)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147)(二)强化中心城市(城区)功能 (148)(三)以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合作 (148)(四)大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 (149)三、城市群合作与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150)(一)城市群合作面临的形势探析 (150)(二)总部经济是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思路 (152)(三)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城市群合作发展战略 (154)四、总部经济对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作用 (156)(一)对于城市制造业的作用 (156)(二)对于城市第三产业的作用 (157)(三)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作用 (157)五、总部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158)(一)总部集群的区域经济带动效应 (158)(二)总部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 (159)第二节总部基地运营发展模式 (160)一、总部基地运营模式分析 (160)二、总部基地创新发展模式 (160)(一)生产性总部基地模式 (160)(二)总部基地集聚区模式 (161)(三)外资拉动模式 (162)三、总部基地的三赢模式分析 (162)第三节典型总部基地运营分析 (163)一、北京丰台总部基地 (163)(一)基地发展区位优势 (163)(二)基地市场布局定位 (165)(三)基地入驻企业情况 (165)(四)基地招商引资策略 (173)二、青羊工业总部基地 (173)(一)基地发展区位优势 (173)(二)基地市场布局定位 (173)(三)基地入驻企业情况 (174)(四)基地招商引资策略 (177)三、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 (178)(一)基地发展区位优势 (178)(二)基地市场布局定位 (178)(三)基地入驻企业情况 (179)(四)基地配套环境分析 (179)第八章传统开发区向产城融合转型分析 (180)第一节开发区孤立发展存在的问题 (180)一、开发区经济结构单一 (180)二、开发区区块功能单一 (180)三、空间内涵与质量不高 (180)(一)用地布局不合理 (180)(二)低水平的外延扩展 (181)(三)内部土地利用效益低 (181)四、开发区管理体制不顺 (181)第二节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的策略 (182)一、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路径 (182)(一)启动建设期 (182)(二)扩张充实期 (182)(三)规整成熟期 (182)(四)完善提升期 (183)二、平衡经济结构 (183)(一)增强外向型经济的根植性 (183)(二)重视本地化因素的培植 (183)三、开发和完善城市功能 (183)四、提高空间内涵与质量 (184)(一)提高土地利用率 (184)(二)保护生态环境 (185)(三)塑造特色城区景观 (185)五、创新管理体制 (185)第三节开发区向产业新城转型案例分析 (186)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分析 (186)(一)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基本情况 (186)1、开发区建设现状 (186)2、开发区区块规划 (187)3、开发区主导产业 (187)4、开发区转型工程 (188)(二)开发区转型战略布局 (188)1、转型总体思路 (188)2、转型战略定位 (188)3、转型目标定位 (189)(三)开发区转型战略方向与路径 (190)1、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 (190)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192)二、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转型分析 (194)(一)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基本情况 (194)1、开发区建设现状 (194)2、开发区区块规划 (194)3、开发区主导产业 (195)4、开发区存在问题 (196)(二)开发区转型战略布局 (196)1、转型发展定位 (196)2、转型目标引导 (197)(三)开发区转型战略布局 (197)1、规划功能结构 (197)2、产业空间布局 (197)3、用地空间布局 (198)4、分期建设指引 (199)第九章产城融合产业选择分析 (200)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分析 (200)一、新能源产业 (200)(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二)产业发展特点 (204)(三)产业政策解析 (205)(四)产业布局分析 (206)(五)产业前景规划 (209)(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10)二、节能环保产业 (211)(一)产业发展现状 (211)(二)产业发展特点 (211)(三)产业政策解析 (212)(四)产业布局分析 (214)(五)产业前景规划 (214)(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15)三、新一代信息产业 (217)(一)产业发展现状 (217)(二)产业发展特点 (218)(三)产业政策解析 (218)(四)产业布局分析 (219)(五)产业前景规划 (222)(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23)四、新材料产业 (224)(一)产业发展现状 (224)(二)产业发展特点 (225)(三)产业政策解析 (227)(四)产业发展目标 (228)(五)产业发展方向 (228)(六)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229)五、生物产业 (232)(一)产业发展现状 (232)(二)产业发展特点 (233)(三)产业政策解析 (234)(四)产业发展目标 (235)(五)产业重点领域 (236)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37)(一)产业发展现状 (237)(二)产业发展特点 (238)(三)产业政策解析 (239)(四)产业布局分析 (239)(五)产业前景规划 (240)(六)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41)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243)(一)产业发展现状 (243)(二)产业发展特点 (243)(三)产业政策解析 (245)(四)产业布局分析 (246)(五)产业前景规划 (247)第二节传统产业选择路径 (248)一、冶金产业 (248)(一)产业发展现状 (248)(二)产业发展特点 (249)(三)产业政策解析 (250)(四)产业布局分析 (250)(五)产业前景规划 (251)二、纺织服装产业 (253)(一)产业发展现状 (253)(二)产业发展特点 (253)(三)产业政策解析 (254)(四)产业布局分析 (256)(五)产业前景规划 (256)(六)产业升级方向 (257)三、电子制造产业 (258)(一)产业发展现状 (258)(二)产业发展特点 (259)(三)产业政策解析 (260)(四)产业布局分析 (261)(五)产业前景规划 (261)(六)产业升级方向 (263)四、化工产业 (264)(一)产业发展现状 (264)(二)产业发展特点 (264)(三)产业政策解析 (265)(四)产业布局分析 (268)(五)产业前景规划 (268)(六)产业升级方向 (270)五、医药产业 (270)(一)产业发展现状 (270)(二)产业发展特点 (271)(三)产业政策解析 (273)(四)产业布局分析 (274)(五)产业前景规划 (275)(六)产业升级方向 (276)六、农产品加工产业 (277)(一)产业发展现状 (277)(二)产业发展目标 (277)(三)产业政策解析 (278)(四)产业布局分析 (278)(五)产业前景规划 (280)(六)产业升级方向 (283)七、食品制造产业 (284)(一)产业发展现状 (284)(二)产业发展特点 (286)(三)产业政策解析 (288)(四)产业前景规划 (288)(五)产业升级方向 (289)八、建材产业 (291)(一)产业发展现状 (291)(二)产业发展特点 (293)(三)产业政策解析 (294)(四)产业前景规划 (296)(五)产业升级方向 (297)第十章产城融合模式重点运营企业分析 (299)第一节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 (299)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299)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299)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00)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01)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02)第二节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04)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04)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04)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05)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06)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06)第三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308)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08)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08)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09)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09)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09)第四节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0)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10)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11)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11)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12)五、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12)第五节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13)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13)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13)三、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14)四、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15)五、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15)第六节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16)一、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316)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17)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18)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19)第七节总部基地(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319)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19)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0)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20)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0)第八节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 (321)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1)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2)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22)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3)第九节天津滨海新区宏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23)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3)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4)三、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4)四、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26)第十节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327)一、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7)二、企业投资项目分布 (328)三、企业项目开发模式 (328)四、企业项目运作流程 (329)第十一章 2018-2023年产城融合投资机会与前景预测 (331)第一节 2018-2023年城镇化趋势下产城融合建设机会分析 (331)一、产城融合建设与城镇化相关性 (331)二、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前景规划 (331)三、城镇化趋势下产城融合投资重点 (332)第二节 2018-2023年产城融合发展风险预警及前景分析 (333)一、产城融合建设风险汇总分析 (333)(一)产城融合建设的市场风险预警 (333)(二)产城融合建设的政策风险预警 (333)(三)产城融合建设的财务风险预警 (334)二、产城融合开发建设前景分析 (334)第三节 2018-2023年产城融合发展建设策略建议 (335)一、把握内涵,防止“两化” (335)二、产城建设,同步推进 (336)三、优化布局,推进发展 (336)四、以产兴城,带动发展 (336)五、以城促产,推进融合 (337)六、完善体系,以人为本 (337)图表目录图表 1 2013-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全区就业人口变化趋势图 (29)图表 2 2013-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图 (30)图表 3 2013-2017年苏州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30)图表 4 苏州工业园区所得税优惠政策情况 (32)图表 5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政策情况(一) (37)图表 6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政策情况(二) (37)图表 7 五矿营口产业新城产业定位论证框架 (42)图表 8 五矿营口产业新城产业筛选模型 (43)图表 9 五矿营口产业新城产业细分情况 (43)图表 10 尔湾市主要公路及其通过的橘郡城市 (77)图表 11 新旧城镇化过程利益分配图 (100)图表 12 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102)图表 13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113)图表 14 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114)图表 15 成功产业新城的标准 (127)图表 16 产业新城与传统园区对比情况 (128)图表 17 新城融资规划模型 (130)图表 18 不同融资模式分析比较 (136)图表 19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一区入驻企业 (166)图表 20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二区入驻企业 (167)图表 21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三区入驻企业 (167)图表 22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五区入驻企业 (168)图表 23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六区入驻企业 (169)图表 24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七区入驻企业 (169)图表 25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八区入驻企业 (169)图表 26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九区入驻企业 (170)图表 27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区入驻企业 (170)图表 28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一区入驻企业 (170)图表 29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二区入驻企业 (171)图表 30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五区入驻企业 (171)图表 31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六区入驻企业 (172)图表 32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七区入驻企业 (172)图表 33 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十八区入驻企业 (172)图表 34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一期入区企业 (174)图表 35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二期入区企业 (174)图表 36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三期入区企业 (175)图表 37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四期入区企业 (175)图表 38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五期入区企业 (176)图表 39 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六期入区企业 (176)图表 40 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区域位置图 (195)图表 41 中国节能环保相关政策发布情况 (213)图表 42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 (240)图表 43 2013-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 (243)图表 44 中国新能源车扶持政策与重要事件 (245)图表 45 奖励办法规定的最低推广数量和增量比 (247)图表 46 2012-2016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销售收入统计 (253)图表 47 电子制造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260)图表 48 2017年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情况 (271)图表 49 2016-2017年中国医药产业主要政策汇总 (273)图表 50 中国食品工业商业模式创新概述、特点及判断标准 (290)图表 51 2012-2016年中国建材产业主营收入统计 (293)图表 52 2016-2017年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300)图表 53 2017年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 300 图表 54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PPP模式示意图 (302)图表 55 2017年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305)图表 56 2016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分产品情况表 (308)图表 57 2016年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 (309)图表 58 2016年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行业分产品情况表 (311)图表 59 2016年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地区情况表 (311)图表 60 北京电子城投资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312 图表 61 2017年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行业情况表 (314)图表 62 2017年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分地区情况表 (314)图表 63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园区情况表 (315)图表 64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17)图表 65 北京联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317)图表 66 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21)图表 67 天安数码城(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322)图表 68 天津滨海新区宏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24)图表 69 天津滨海新区宏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 324 图表 70 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327)图表 71 卓达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主要投资项目情况表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