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合集下载

产城一体化(百度百科)

产城一体化(百度百科)

产城一体化(百度百科)产城一体化,指城镇应当融合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尤其是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城镇在区域的产业与生活服务中心作用。

在产业集中的基础上,城镇可以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生产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再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次传播和辐射出去。

同时,在劳动力、产业和生产要素集中的基础上,城镇还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

产城一体化的作用在于,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产业园区2.0版无论是一般工业园区还是国家高新区都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过程性产物,其终极目标是要变成城市组团。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以园区形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产业园区1.0版的模式。

经过20年的探索,1.0模式要进行版本升级了,走向产业园区2.0版。

而这个过程需要持续20~30年。

推进产城一体化需要对区域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其中涉及到产业项目、生活设施、交通配套等各个方面。

这种规划本身应该是多层次、综合性的,要满足综合需求。

产城一体化要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管委会等产业区模式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产业发展,还要开展社会管理,比如文化、教育等;同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的交流也需要在新区内部顺畅进行。

综上,产业园区引导的城镇化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综合配套,结合现代服务产业,特别是消费服务产业的人本关联性,从而实现产业与城镇配套的双重效应。

以泛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城一体化建设,包括旅游综合开发区、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度假区、休闲小镇、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完全可以打造产城一体化的产业园区3.0版。

因为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具有最直接的联系。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产城融合是指城市和产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环境,与产业相互渗透、互动、合作,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的产城融合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推动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1. 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产业结构依然相对单一,主要以制造业和重工业为主,服务业的比重较小。

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导致了城市产业空间的碎片化和不平衡发展,制约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 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在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路径的不同,城市的空间布局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中心区域过度拥挤,而郊区地带产业发展滞后。

这种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不利于产城融合的发展,也不利于城市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3. 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并不高,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

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1.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为了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我们需要加大对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2. 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为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促进城市空间的整体和谐发展。

还需要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3. 提高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为了提高城市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城市和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形成城市和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型合作关系。

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投资、开发、运营模式分析伴随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城市综合体悄然兴起。

所谓“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旅游等生活空间按照城市要求进行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三项或三项以上功能,并在各功能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统一的建筑群落。

正因如此,城市综合体的开发一般规模巨大、投资巨大,而且涉及的专业众多,影响深远,未来城市综合体开发的要求更高,因此其开发模式与一般的房地产开发绝然不同,需要对城市资源、商业资源、专业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才能实现都市综合体的开发效益及社会影响。

都市综合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现代城市发展对都市综合体要求越来越高,它是城市功能组合体,是一种典型的房地产形态,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建筑形态。

城市综合体强调城市、建筑和市政配套、交通的综合发展,更大程度是将城市环境、建筑空间有机结合,构成一个连续的、协调的空间。

都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定位、开发、服务、管理等不是一个普通的开发商凭经验就能够做到的,它对开发商的自有资金、融资渠道、与银行、土地、规划等方面的良好关系、各种物态的大型项目的开发经验、甚至包括建筑理念上都是个挑战。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研究,根据综合体在不同城市的不同位置、城市特性和历史阶段,从投资、开发、运营的角度总结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一、独立投资、自建、自营投资者特点:1、雄厚的资金与融资渠道2、成熟的团队与商业地产运营经验3、优势的拿地资源4、大部分为央企、大型国企5、开发地址为一线城市或二三线城市核心区优点:开发建设运营完全自主,商业自持缺点:投资大,对投资商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国内都市综合体的开发大多采取这种模式,这也是都市综合体适应未来发展的开发模式。

如北京华贸中心、东莞第一国际、深圳华润中心就采用这种开发模式。

产城综合体: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创新

产城综合体: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创新
过 程 ,要 求 时 间 上 同步 演 进 ,空 间上 产 城 一 体 ,布 局 上 功
义 ,他认为很 多高技术园区没有创造 出有利 于企业协作 以
及大学 、科研 机构 和企业协作的创新环境 。 国内对于产城综合体的研究则相对 较少 ,周起业 将区 域产业综合体定义为 :由一个或若干个 枢纽区组 成的产业 集聚区 ,在枢纽区内部 ,以经营类企业为核心 ,各产业依 照它们之 间的关联程度 ,依次呈圈层分布 ,原材料 、副产
[ 中图分类号]F 1 2 0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0— 4 7 6 9( 2 0 1 3 )O 3— 0 1 1 4— 0 3


引 言
步认识 到产业 聚集 的地理变 化对 产业 发展带 来 的巨大 转 变。A .S a x e n i a n认为社会 网络 在硅谷 企业持续 创新 中发 挥了巨大作用 。 … 美国学者 C s a t e l s和英 国学者 A .H a l l 在
了产城综合体的形成。 所 谓产城综 合体 ,就 是指在产业集群基础上 发展起来 的 ,以完整的产业链 为核心 ,以完善的生产性 服务业 为支
俞 明健认为城市综合 体具有 显 著的 区域性 、交通依赖 性 、
功能复合性 、土地利用关联性 、整体统一性 和空间连续性
等 主 要 特 点 ;开 发 需 要 注 意 的 问 题 是 与 城 市 规 划 的 协 调 统
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齐头并进 ,同时将工业 园区的服 务功
能划入城镇 体 系 ,大力 发展 服务 于工 业发 展 的城镇 服 务 业 ,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总部经济 、金 融保险 、研发 咨询
等 高端 服务 业 向城镇集 聚 ,并通 过建 立 “ 产城 一体 ” 的 规划体 系 ,实现 园区和城镇的整体分工 、合理布 局 ,最大

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分析

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分析

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分析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历了40年的发展,实现了发展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有力措施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安全的“压舱石”。

未来,我国产业园区将由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向增速下降的“存量时代”转变。

一、运营模式向“产城融合”发展,以城兴产,以产促城数字经济时代的当下,传统产业园区已成为过去式,想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需要建设生态、集聚、完善、融合的高科技园区,这要求由原来的单一运营模式向“产城融合”模式发展。

产业园区的定位与规划,需紧跟未来城市发展诉求,不断促进园区智能化、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打造创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产城融合将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核心发展趋势。

从原先单一产业功能出发,以打造产城综合体的模式,逐步叠加复合性的城市功能进入园区,例如生活、文化、体育、休闲、娱乐、旅游等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园区综合性的城市节点转型,构建产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良性循环。

产城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形成互动、分享、高效的园区整体环境,并服务于“人”。

产业园区的核心主体是在此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及员工,未来的产业园区或将更多关注作为“人”本身的精神需求,通过匹配多元化、人性化的功能要素,逐步进化到生活方式的打造层面。

二、功能向多维的“产业、自然、社会”功能方向转变产业园区功能系统化、资源共享化、服务深度化。

园区不仅要加强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更要加强为人服务的功能,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融合,搭建宜产宜居的生态综合体。

园区要围绕企业与人才的需求,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助力企业与创新人才共同成长;打造一体化生活服务体系,满足园区人才工作、居住、休闲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城。

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商业环境的日趋成熟,企业对服务的需求亦呈现多样化、专业化趋势,国内的园区开发运营公司已经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服务,引入各类专业服务商成为必然。

以产业化振兴城市 以城市化助推产业——成都市新津县积极探索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

以产业化振兴城市 以城市化助推产业——成都市新津县积极探索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
现代农业 为基础 的县域 现代产业体系 , 着力构筑高端 产业 、 生态宜居 、 自主创新“ 三个高地” 努力在全市中 , 远郊地 区率先初步 实现城 乡一体化的 目标。为此 , 新 津县 结合全 县产业 功能 区布 局和 “ 一核 三心 多点” 的 新型城 乡形态规 划 , 照融 合、 按 互补发展理念 , 大力实 施产城 一体发展 战略 , 即对普兴一 金华 片区和新材 料 产业功能 区、 国际铁路枢 纽及现代物 流功能区实施 一 体化发展 , 通过将产业 功能、 市功能、 城 生态功能等融 合一体 , 力打 造 “ 着 新材 料产业 新城 ”形成 独具特 色 , 的 区域城市综合体 , 加快建设 宜居宜业的现 代 山水田
以产 业化 振 兴城 市 以城 市化助 推产 业
— —
成都 市新 津 县 积极探 索产城 一体 化发 展 模 式
“ 二五 ” 十 时期 , 是我 国处在 工业化 中后 期、 临 面 向工业化后 期过 渡 , 城市发展从城 市化 中期 向后期转
物流 、 大旅游 、 大宜 居” 特征 的现代服 务业为先导 , 以
经济社会追赶跨越 发展 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 , 新津县
按 照省 委 、 委决策部 署 , 合纵深 推进 统筹城 乡发 市 结 展、 建设 现代 山水 田园城市 , 实施 产城 一体化 发展 在 上进行 了积极探 索与实践 。

坚持 “ 城一体 ” 产 理念 , 依托市级战略功能 区—— 新材
合 ” 即空间整合 , , 包括空 间发展方 向和开 发强度 、 空
间 区位 与结构等 ; 设施整 合 , 包括 市政基础 设施和城 市功能性 基础设 施 的开 发与利 用 ; 环境整 合 , 包括 环
境保 护与开发利用 , 力打造生态型 、 着 环保型 、 综合型 和 节约 型 的新材 料 产业 新城 , 设 以产 业 发展 为核 建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和产业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通过城市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产城融合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一、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聚集和城市创新两种模式。

1. 产业聚集模式产业聚集模式是指城市区域内具有特定产业集聚的现象,这种集聚往往形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聚集模式是产城融合的基础模式,它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比如在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等都是产业聚集模式的典型代表。

2. 城市创新模式城市创新模式是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科技研发能力强,创新创业环境好,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落户。

城市创新模式强调的是城市资源的创新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来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中,产业聚集和城市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聚集模式是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创新模式则是城市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两种模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产城融合的发展。

二、实现路径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种途径。

1. 政府引导政府引导是指政府在产城融合中发挥引导和规划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等手段,引导产业向城市集聚,推动城市向产业靠拢。

在政府引导下,可以通过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服务水平等途径,来推动产城融合的实现。

2. 市场驱动市场驱动是指市场机制在产城融合中的作用,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推动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在市场驱动下,可以通过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优质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产业要素,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

产城融合发展的范例

产城融合发展的范例

产城融合发展的范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和共生。

这种发展模式旨在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我国广州市番禺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城融合发展范例。

番禺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南部,是广州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番禺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广州市重要的产业基地和宜居城区。

在番禺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注重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建设相互融合。

首先,在产业方面,番禺区积极引进优质产业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番禺区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还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娱乐资源。

在城市建设方面,番禺区注重提升城市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软环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提升,硬环境则包括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改善。

通过积极推动城市建设,番禺区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在产城融合发展中,番禺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首先,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减税降费、土地使用优惠等,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入驻番禺区。

其次,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产城融合发展的范例中,番禺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首先,政府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推动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其次,番禺区注重提升城市的软硬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此外,番禺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产城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发展模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番禺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范例,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成功实现了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丰台区河西地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丰台区河西地区为例

1094.4 水暖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为了有效控制管道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在施工过程中,管理者应该将标质量施工规范、设计要求和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放在首位,严格的规则和法规的实施,做到开始报告,做到开工有报告、施工有措施,技术有交底,材料备有试验报验,检验批有验收有签字,隐蔽工程有检查有签字,关键部位有旁站。

严把材料、设备、半成品进场关,确保工程质量。

4.5水暖安装工程的文件、材料备案管理在水暖安装工程中的文件、资料可以反映具体实施和施工的具体实施情况,并对其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对排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建设支出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当水暖安装时,施工管理人员应在施工条件统计和详细记录,包括施工技术,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做好相关数据和文件的保存,并记录相关信息,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在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应该认真遵守有关施工质量标准、施工行为管理指引(如施工管理、施工和施工管理记录),施工中的质量管理记录,等等,对实时数据记录的规定,不能做虚假报道相反对施工资料的事实。

4.6施工项目的水暖成本控制建筑工程水暖成本控制是指对人力资源的支出,包括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的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开支,加强管理,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的支出,并消除浪费的流失现象,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只有通过控制各环节的成本,才能够有效地降低整体成本。

良好的成本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不能盲目照搬其他项目的经验的整个项目,只有根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计划,从而将使项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1]张新强.浅析建筑工程水暖安装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建材,2016,03:108+110.[2]刘兆娟,张立红.探析建筑工程中水暖安装造价管理的有效措施[J].门窗,2016,05:73.[3]邵莉莉.关于住宅工程水暖安装预算中突出问题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6,18:256.[4]金余,孙立杰.浅谈建筑水暖工程的造价控制要点[J].科技与企业,2014,09:22.[5]刘斌斌.建筑工程中水暖安装施工技术问题的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8:191.[6]杨晶,王丽艺.水暖工程造价管理分析[J].四川水泥,2015,01:77.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丰台区河西地区为例王 亮 陈育霞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 北京 100031摘 要:在现有普通边缘城市分离的现象,北京市城市中心区在丰台区河西地区为例,分析了现有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的矿业生产一体化的优势,空间布局优化,探索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为城市中心城市生产的启示边缘区域的一体化发展的期望。

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

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

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引言产城融合发展是一种通过整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居环境的策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思路,有助于打破传统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促进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制定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构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方面,探讨如何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

一、制定产城融合发展战略首先,要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

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明确未来5至10年内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在制定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时,应考虑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社会需求等因素,通过产业、城市空间和社区规划的有机结合,形成适合城市发展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

其次,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展开。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优先发展符合城市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引导各类企业和创新机构在城市内部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城市建设方面,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性,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最后,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要注重政策的配套和协调。

在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时,要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要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合力,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是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的基础。

政策体系建设应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文件。

在城市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明确发展方向和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划文件,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和保障。

2. 改革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政策。

在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方面,应根据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主动进行政策调整和改革,促进城市功能的整合和优化,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人生感悟之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人生感悟之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与实现路径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

不论是唇齿相依、若即若离模式,还是天涯海角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均未能体现其科学的内涵和发展路径。

在我国新城(开发)区、老城区、农村小城镇等不同区域有着迥异的产城融合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因此新城区应走空间、功能和效率相匹配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老城区应走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功能升级并举之路,而农村地区应走产业集群和小城镇两个优先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产城融合发展目标。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不仅能解决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问题,而且能打破城市与农村产城融合的隔阂和壁垒,打通城市与农村在产城融合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镇化质量;新城区:老城区:小城镇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 (2016)11-0023-07近20余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2015年城镇化率高达56,1%,但城镇化质量不高,产城融合度低,突出表现在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分离,睡城和鬼城现象频现。

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不协调、不同步,既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隐患,也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转型与升级发展。

因此,本文试图从提升城镇化质量视角来研究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路径。

一、现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的实践误区纵观已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如一对孪生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共融共生;反之,虽形似但神不合,甚至互相掣肘。

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摘要: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深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包括产业链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以及畅通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对策措施我国目前已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阶段。

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较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在此背景下,还需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以缩小城乡经距,实现高质量发展。

1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面临以下的主要制约因素:(1)一般经济规律。

按照经济学原理,受到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影响,生产要素通常会向着生产率高的区域流动,进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经济收益。

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生产要素主要是向着工业产业聚集。

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产生了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

在经济规律的影响下,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进而拉大城乡经济差距。

(2)制度环境因素。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形成,与制度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重要的经济根源。

在制度因素的限制下,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难以有效合理流动。

例如,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向非农产业。

目前,大量的资源要素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3)经济动力不足。

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如果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影响到经济聚集与产业发展优势的发挥,难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狭窄,大部分农民无法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

(4)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

从农村发展实践来说,消费水平不高、投资需求不旺、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等,难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支持,进而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发展[1]。

2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本文以贵州湄潭县为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

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

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综合体开发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而产城融合作为综合体开发的重要概念,正在改变城市的面貌和发展方式。

本文将探讨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的概念、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产城融合是指将传统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产业和城市空间的相互融合和优化升级的发展模式。

通过将产业和城市资源有效整合,产城融合旨在打造具有更高综合效益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城融合的背景在以往的城市发展中,产业和城市的规划往往是分开进行的,导致城市内部产业单一、功能分散,城乡发展不平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城市规划和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产城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城融合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项目越来越多。

大部分城市都将产城融合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并通过政策和规划的引导,推动产业和城市的深度融合。

例如,中国的城市新区、特色小镇等项目,都是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这些项目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的优势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效益:通过将产业和城市空间有机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交通成本,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2. 社会效益:综合体开发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创造了更理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 环境效益:通过综合能源利用和生态建设,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产城融合与综合体开发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综合体开发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和创新科技的融入,打造更宜居、宜业、宜商的综合体。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

互动关系松散 区域极化效应
日益密切,反哺母城, 辐射扩散效应
互融互促,一体化发展, 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空间形态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特质一览
1 产城发展路径
产城分离
各自为政
边缘融合
产城融合
产业聚合 结构耦合
功能复合 设施调和
定位契合
规划协和 空间缝合
用地混合 人文融合
图例: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行政用地
文体用地
绿地用地
工业用地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解析示意图
1 产城发展路径
Part
产业园区以往一直是金融与产业发展和集聚的载体,是项目与人才碰撞和汇聚的聚集地,随着中国城市、地产、社会、管理制度、网络环 境和产业能级的不断升级,尤其是随着全球市场条件变化的不可预见增加,产业园区的更新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第一代:1978-1989 零散自发形成的厂房模 式,简单粗放,定位不 明,职能微弱。
‘80S
第二代:1990-2000 统一规划,园区化,智能 化,信息化,产业聚集, 招商为主,初步规划,初 具社会职能
‘90S
第三代:2000-2010 工作,生活,休闲一体街 区化,专业化招商,一定 社会职能,产业链及配套 服务。
镇,产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 • 产城关系:园区与城市边界逐渐模糊,生产生活空间高度融合。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是1995年11月2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九大市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目前规划面积56.2平方公里。园区不
仅位于长三角“之”字型经济圈的交接处,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两省的交汇点,而且也是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带的中心,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 进产业带的枢纽作用和对长三角、华东地区的辐射作用。

城市综合体的运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的运营模式

城市综合体的运营模式
1.设计与规划阶段: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与规划阶段,需要考虑到各
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和交通、绿化等配套设施的设计,以便实现各功能的互
补和协调。

此外,在设计阶段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
和消费习惯,以便为各种商业和服务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支持。

2.承包商和租户选择:城市综合体的运营模式包括选择承包商和租户
的过程。

选择合适的承包商可以确保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质量和进度的控制,并最大化投资回报。

同时,选择合适的租户对于吸引客流和提供多样
化的商业和服务也非常重要。

3.管理体系建立: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城市综合体运营模式的基础。

管理体系应包括专业的物业管理、设施维护、安全保障、客户服务等各个
方面。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设施的高效
运行和服务的优质提供。

4.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城市综合体的运营模式需要注重市场推广和
品牌建设。

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并提高
商业和服务业的知名度。

同时,通过品牌建设,可以树立城市综合体在消
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价值,提高投资回报率。

6.持续创新与更新:城市综合体的运营模式需要持续进行创新与更新。

这不仅包括引入新的商业和服务项目,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还包括跟踪
市场趋势,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

产城融合概念

产城融合概念

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一、简介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

城市没有产业支撑,即便再漂亮,也就是"空城";产业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

城市化与产业化要有对应的匹配度,不能一快一慢,脱节分离。

而且产城融合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全面理解产城融合的内涵,有利于提出更为合理的规划建议。

二、发展路径(1)产城规划先行,实现产城互动。

核心在于产业、城市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和定位,避免盲目地城市化导致城市空心化,真正落实产业定位,实现城市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2)把握产业趋势,引领产业变革。

产城融合在于突破早期城镇化的弊端。

而城市更新的土地资源、空间资源用于发展新兴产业(或未来前沿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城市发展意义,如此落实产城融合,城市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3)兼顾国际化城市竞争。

国际化竞争格局是中国搞新型城镇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全球产业正在发生新的重点转移。

借助产业结构转型机遇,吸引优质产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三、社会意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

具体意义体现在:1、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化,扩大产业空间加速产业聚集;2、有利于增加就业人口,规避盲目城市化带来的空城现象;3、有利于构建城市产业生态体系,增强产业自我更新能力;4、有利于城镇化有序推进,促进城市一体化建设。

四、折叠发展建议1、以政府为主导,定位好符合区域持续发展的产业、城市规划及城市功能配套,鼓励发展新兴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一、产城综合体的内涵及意义1、产城综合体的内涵“产城综合体”是指通过产业区与城镇区在空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支撑和有机融合,以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讲,就是在城市核心中心较远地区,以产业结合城市的模式打造区域产业集群。

产城综合体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用新型厂房+科研办公+企业会所+生活公寓+生活商务五大业态+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来表示。

新型厂房、科研办公楼,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办公的需要,公寓和住宅可以解决企业员工的住宿问题,提高员工稳定性;而园区配备的食堂、超市、宾馆等组成生活商业街,满足员工日常需求;企业会所,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最前沿信息、资源、技术交流及共享平台,五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和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后顾之忧,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个安心的家。

2、建设产城综合体的意义产城综合体是集工作、生活、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将城市服务功能渗入产业区内,以产业链相连系的厂房综合体使得生产区与生活区融合、生产区与公共游憩区融合、生产区与配套服务区融合。

园区内的产业工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只需要走几分钟就到家,周边超市、购物街区、公园等就在家的附近,购物、娱乐近在咫尺。

从而有效地打破过去工业区功能单一的状态,避免其一到晚上就毫无生气的状况。

因此,产城综合体一方面带给地方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产业平台和产业要素。

实践证明,建设“产城综合体”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具有极大的放大效应。

章贡区应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按照“3+2”模式,打造产城综合体,在赣州市率先建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3+2”是在现有的沙河工业园和水西工业基地两个园区的基础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应用产业、生物制药3个产业分别打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产城综合体”。

二、传统工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缺陷1、对园区内就业者生活空间的忽视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工业园区的空间形式主要以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为主,而生活空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其严重滞后于产业空间的发展,土地利用仍然着眼于“工业区建设”的思路,造成了城市化功能不足的诸多问题。

如大多数工业园区生活性公共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环境条件的恶化使大量人口仍然愿意居住于市区,“职住分离”情况严重,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职住交通压力;同时,园区内生产性服务设施(如科研机构、商务洽谈等)的缺乏,造成园区内建设基础支撑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困难。

园区内职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建设者,他们在为国家建设奉献的同时,其生活空间不能被忽视,生活空间的重视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及城市相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用地的混杂在工业园区建设的早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协调,厂区布局比较分散。

同时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周边现状村庄比较多,村民自建沿街商铺、农家小院、娱乐场所等现象普遍,有的大厂区还单独建有工人居住小区,职工宿舍等设施,用地混杂对园区未来的用地整合、空间拓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3、土地资源的浪费工业园区对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能源、环境。

在工业用地的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用地浪费,不集约的诸多问题。

主要反映在:①分散的用地布局、散乱的地块开发。

在地方引进外资的洽谈过程中,一味迎合开发商的要求,土地出让手续不严谨,降低了城市土地的集约效益;②己出让土地监管措施不力,土地闲置现象严重。

“占而不用”的现象很严重,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

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土地出让的前期研究中,根据不同行业类型的产业用地,制定科学的规模控制、开发强度、土地效益等用地需求指标,尽量提高产业空间密度,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4、与其它功能区的空间衔接问题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空间“避开污染、经纬分明”的功能分区思想己经深入人心。

在建设过程中,造成了与其它功能区空间衔接上的错位,缺乏统一规划。

工业园区的建设独成体系,投入了大量资本进行道路、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职住交通拥挤、生活便捷下降,同时还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5、园区的环境压力目前我国工业园区的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及水污染。

在工业园区的发展过程,由于除污设施建设与工业项目建设不同步,往往进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并深深植入了“工业区就是污染区”的思路。

同时由于对园区环境管理的忽视,一些工厂将垃圾和废物乱堆乱放,生活随意燃烧,产生浓烈气味污染空气环境。

同时工业区选址不当、环保设施不全,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能力低等是一些老工业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招商过程中对入区企业的环保问题把关不严,以致污染严重的企业如机械、化工、医药类等企业入驻园区,给园区甚至周边区域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工业园区传统发展模式在生活空间、用地布局、土地利用、空间衔接、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不足与问题,针对这些不足与问题,工业园区有必要采用新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产城综合体,实现一产一城(一个产业建设一个产城综合体)、一园多产(一个工业园区内可以允许存在多个产业),通过产城互动、产城融合最终实现产业和城镇建设共同发展。

三、产城综合体的发展路径打造产城综合体需要由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产业促进者共同努力。

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打造当地良好投资与经营环境,龙头企业负责带动整个上下游和具体产业快速集聚。

产业促进者(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利用自由的市场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在产城综合体中实现,使其成为促进产业集聚的优抚载体。

最终以产促城、以城带产、实现产业和城市建设双轮驱动,促进产业集群。

具体来说,要打造一个成功的产城综合体,章贡区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主导产业的选择;②与上位规划衔接;③产业区功能定位;④空间结构;⑤用地布局;⑥设施配套;⑦交通组织;⑧空间管制;⑨村庄安置等九个方面。

旨在从生态、经济、资源、生活等各方面去实现产城综合体的目标。

1、产业选择一一突出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健康拓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城市基础设施的支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关系到产城空间关系的融合程度。

主导产业的选择首先要与国家政策形势相结合,如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达到极限以及用工成本的增长。

要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吸引有潜力的产业转移,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

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的产业现状及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实事求是的产业发展政策。

2、三规统一一精准对接产城综合体的空间发展对城市的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产城融合角度讲,产城综合体的规划不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背离,三个规划要实现精准对接。

(1)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国家站在更高的区域角度,对城市发展规模、方向及用地布局等各项设施建设所做的统筹安排。

总体规划对下层次的规划在大方向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产城综合体作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其发展方向、功能布局、道路结构等规划措施应与总体规划相协调。

尤其总规中对产业空间的布局,不能随意变动,其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构成的重组。

(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在空间上的总体安排,也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手段。

土地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土地利用的合理程度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产城综合体的空间发展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能只为追求眼前利益,违反国家土地政策,给城市未来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功能定位一一区域统筹产城综合体的功能定位直接决定其空间发展模式及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相互关系。

产城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要与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相协调,实事求是,适当超前。

产城综合体的功能定位的准确与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①是否有利于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②是否有利于就业人日的增加;③是否有利于城市未来经济的健康发展;④是否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在产城综合体功能定位的具体做法上,重点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城市总体发展的过程中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要充分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衔接,突出产城综合体空间发展各项指标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4、空间结构一一产城互动产城综合体的内部功能大致分为生产区、生活区(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三大类。

其功能组织要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交通、环境、生活等各方面的因素,与规划区周边空间结构进行充分衔接。

在产城综合体的内部空间布局上,应站在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角度去进行布局,具体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1)对未来产城综合体空间拓展的影响。

产城综合体的空间布局应该为城市未来空间拓展及产城综合体本身的空问拓展留有弹性空间;(2)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在产城综合体内,主要还是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尤其是二类、三类工业项目对周边环境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应尽量与生活区有一定的防护距离,一类工业作为缓冲带。

同时要加强大气、噪声、水污染环境治理,改善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环境,从而达到改善整个区域环境的问题。

5、用地布局一一整体协调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资源短缺情况,城市集约用地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问题。

产城综合体内主要进行产业及相关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涉及到的用地主要有 5 大类用地, 即工业用地、居住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各项用地指标要结合总体规划统一设置,合理安排各项用地的比例,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上,同时满足生活、休闲、交通等方面的需要。

产城综合体中非工业类用地在区域内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它是居民居住、休闲、购物、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

非工业类用地比例过少,居民生活只能依赖主城区的公共设施,大大增加了出行时间,同时给城市空间带来了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压力。

从国内几个较成熟的工业园区用地结构对照表(表一)可看出,一般第二产业占主导型的工业园区的工业用地宜在45%一60%,居住用地宜在15%一25%,公共设施用地宜在10%一20%。

而第三产业主导型的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用地宜在25%一40%。

,居住用地宜在10%一15%,公共设施用地宜在10%一20%。

从相关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产城综合体的工业比重并非越大越好,适当的非工业类用地比例对产城综合体空间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因此,在设计产城综合体各类用地比例时,可以参照国内比较成功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