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卷2(语文)附答案及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卷2(语文)附答案及解析
C. 文章中瑞母亲 嫌贫爱富与扶贫工作人员的爱心接力形成了鲜明对照,凸显出扶贫工作人员的伟大。
D. 文章结尾部分以整齐的排比句罗列了斑竹村扶贫工作成功后的喜人景象,表达了对扶贫工作的赞美。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C.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D.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不远千里去观赏的原因是该剧实现了传统和时尚的结合。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有最好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的百老汇,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语文)
使用时间:2020年12月20日

2021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详析2(古诗文阅读部分)(44张)

2021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详析2(古诗文阅读部分)(44张)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 馔。
• 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 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 之间,三覆已论:又,古刑人,君为之 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 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 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 无冤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R.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 敢谏的执着态度。
•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 示众的极端刑罚。
•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 食素或减少肴馔。
•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 掌管刑狱的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R.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 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江苏初一初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9分)聚焦“PM2.5”①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

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

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②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③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

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

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

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

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④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

安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1-3题。

题目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题目2:请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

(3分)题目3:根据文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3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6题。

题目4:请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分)题目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的一段描写。

(5分)题目6: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主题的理解。

(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7-9题。

题目7:请概括文中的主要信息。

(4分)题目8:请分析文中的数据图表。

(4分)题目9: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你的建议或看法。

(4分)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题目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4分)题目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题目1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9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13-14题。

题目13:请简析诗歌的意境。

(4分)题目14:请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题目16: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句子的改写。

(5分)题目17:请根据题目要求,修改病句。

(5分)题目18: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语句的衔接。

(5分)题目19: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语段的扩展。

(5分)四、写作(60分)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题目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安阳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题目2:作者在文中运用了......题目3:根据文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优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优选)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阅读理解感恩的习惯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

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

老师让每个小朋友们都要学会感恩。

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

”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

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

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

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

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

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

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

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

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

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

耳濡(rú)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

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

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

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精品必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精品必备)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诺言信守和尊重一个诺言,或许要比登一座山更难。

我一直记得少年时读过一则异国故事:在一座城市的冬夜,一位正要赶末班车的军官被一位妇女拉住。

军官有些生气,妇女赶忙解释:她在行人渐稀的街头看到一个孩子,他是黄昏玩打仗游戏时被派到街角站岗的,他的“指挥官”说过,没有命令,不得撤退。

妇女明白,这个时候,已忘记这件事的其他孩子可能已熟睡在被窝里,就劝他赶快回家。

但执拗的孩子坚持要等到命令才离开,无奈中她想到请一位军人帮忙。

军官没说什么,脸上充满柔和、肃穆的神情。

他迈着军人的步子走到孩子面前,敬了一个军礼,报上军衔道:“你已完成任务,我命令你立刻撤岗回家。

”孩子信服地看了看军官,回了一个军礼欢跳着离去。

寒夜的夜空看到了,穹宇下的三个生灵为一个诺言,有一刻庄严的相逢。

花儿是春天的诺言,潮汛是大海的诺言,远方是道路的诺言。

世界因为信守许多大大小小的诺言,肃穆而深情。

(1)仔细读文章,然后填空。

①文中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冬夜,一位妇女请求________帮忙。

向一个因信守诺言,而不肯下“岗”的孩子下达________的命令,孩子________离去的故事。

②作者的这个故事,引出了花儿是________的诺言,潮汛是________的诺言,远方是________的诺言的精神的精辟论述,为的是告诉我们________是多么重要而美好。

③军官没说什么,脸上充满柔和、肃穆的神情是因为:________。

④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________”画出来。

(2)你认为小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2.美文阅读:完成练习。

高尔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阅读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散文《匆匆》,想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燕子去了__有再来的时候__杨柳枯了__有再青的时候__桃花谢了__有再开的时候__但是__聪明的__你告诉我__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__那是谁__又藏在何处呢__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__现在又到了哪里呢__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中考真题】202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附答案)

【中考真题】202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附答案)

202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yǒng héng)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huǎn màn)而从不懈怠。

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ǒng héng)_____________①(huǎn màn)_____________(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静穆_____________①雕凿_____________(3)文段中的“褶”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番”作量词时的三个义项。

文段中“这番模样”的“番”意思是什么?番fān量①种;样:别有一~天地。

①用于心思、言语、过程等(数词限于“一、几”):一~好意|经过几~风雨|这~话让他开了窍。

①回:次;遍:思考一~|几~周折|三~五次|翻了一~(数量加了一倍)。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柏坡岭下,这一带村庄______(紧密/稠密),相距多在三四华里,且沿滹沱河分布。

这里依山傍水,滩地肥美,稻麦两熟。

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______(保障/保险)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力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力荐)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美丽的草原①内蒙(mēngměng)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②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盖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òméi)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③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

④矫健的雄鹰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嚼(juéjiáo)着青草。

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偶尔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

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ǎnsà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小牧民骑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1)写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写出短文中表示“一碧千里”的意思的句子,再另写出两个描写绿色的成语:________。

(4)这篇短文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草原________的特点,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5)“矫健的雄鹰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

”这句话采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请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一个句子:________。

(6)“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这是一个________句。

这里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威尼斯之夜威尼斯蓝天的妩媚和夜空的可爱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

在那明净的夜晚,湖面水平如镜,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毫颤动。

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语⽂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考语⽂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分) ⼀、现代⽂阅读(9分,每⼩题3 ⽂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都认为,没有什么⽂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不是,⽽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

从“三⾔⼆拍”⾥可以看到晚明市井⽣活的真实⾯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乎是⼀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如此宽泛,⽂学作品在⼤多数史学家眼⾥也并⾮史料,有些⽂献到底属于⽂学还是史学,⼀两千年来都没有⼀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是《⼭海经》。

神话传说是⽂学,史前时代,⽆⽂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孙”已经成为⼝头语,甚⾄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种重要的⽅法。

在历史上,《⼭海经》究竟应归于⽂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物⽽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海经》《穆天⼦传》等⽂献。

在《汉书〃艺⽂志》⾥,《⼭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录学⾥的⾓⾊转换过⼏次,《隋书〃经籍志》将《⼭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海经》⼀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

虽然《⼭海经》⾥平实的⼭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编《四库全书》,⾔其“侈谈神怪,百⽆⼀真,是直⼩说之祖⽿”,将其改列于⼦部⼩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是将《⼭海经》分⽽治之,不把它看作⼀部成于⼀⼈⼀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治之者,以为《⼭海经》中的《五藏⼭经》是⽐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经>的地域范围》⼀⽂,分析《⼭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优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优选)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生命化蛹为蝶一个小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所以他讲话时嘴巴总是歪向一边,还有一只耳朵失聪。

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这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看着嘴巴和舌头被石子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抱着他流着眼泪说:“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

”懂事的他替妈妈擦着眼泪说:“妈妈,书上说,每一只漂亮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

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后来,他能流利地讲话了。

因为他的勤奋和善良,他中学毕业时,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还获得了良好的人缘。

1993年10月,他参加全国总理大选。

他的对手居心叵测地利用电视广告夸张他的脸部缺陷,然后写上这样的广告词:“你要这样的人来当你的总理吗?”但是,这种极不道德的、带有人格侮辱的攻击招致大部分选民的愤怒和谴责。

他的成长经历被人们知道后,赢得了选民极大的同情和尊敬。

他说的“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的竞选口号,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并在1997年再次获胜,连任总理,人们亲切地称他是“蝴蝶总理”。

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

是的,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比如低微的门第,丑陋的相貌,痛苦的遭遇。

这些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茧”。

但有些东西则人人都可以选择,比如自尊、自信、毅力、勇气,它们是帮助我们穿破命运之茧、由蛹化蝶的生命之剑。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丑陋——________勤奋——________(2)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居心叵测:________。

(3)束缚我们的“茧”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4)帮助我们冲破命运之茧,由蛹化蝶的生命之剑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5)从这个故事当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的故事,体会字里行间独到的深意。

【阅读】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原创)

【阅读】语文四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原创)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后生可畏“哦!爸爸认输了,爸爸认输了!”随着弟弟的叫喊声,响起了爸爸爽朗的笑声:“是啊,我认输了,认输了。

”爸爸一边摸着弟弟的小脑袋,一边用慈爱的眼光看着我。

我看着弟弟那高兴的样子,脸上也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说起话来疾言厉色。

妈妈也要让他三分。

不过,爸爸对我们很好,虽然有时也教训我们几句,但我和弟弟知道,那是为我们好。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

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不知怎么说,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

我会意了,忙说:“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

”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

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

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膝王阁,想请人作序。

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一谦虚地谢绝了。

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年少气盛,一口答应。

结果呢,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

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

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是呀!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说完,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

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胜利的微笑。

(1)根据短文内容选出下面划线的字的解释。

①会意:________A.理解,懂得B.表示有可能实现C.多数人集合②后生可畏:________A.害怕,恐惧B.佩服,敬佩(2)根据下列句子找出文中的成语,写在横线上①青年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可佩的。

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

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

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作品是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读篇目?A. 《红楼梦》B. 《西游记》C. 《三国演义》D. 《水浒传》答案:A2. 下列哪个选项描述了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A. 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B. 强调文言文的翻译能力C. 突出作文的创新思维D. 以上都是答案:D3. 在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分数占比是多少?A. 30%B. 40%C. 50%D. 60%答案:B4. 下列哪个不是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的考试内容?A. 现代文阅读B. 文言文阅读C. 古诗文鉴赏D. 英语翻译答案:D5. 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的满分是多少分?A. 100分B. 120分C. 150分D. 180分答案:C二、判断题1. 江苏省新高考语文试卷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答案

广东省新高考普通高中学科综合素养评价高三年级春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1.(3分)B【解析】“以限知视角叙事突出了曹刿……”错误,文中只说“(限知视角)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2.(3分)B【解析】“比全知视角要优越”于文无据。

3.(3分)D【解析】此处凭借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优势,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4.(4分)(1)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2)多用顺叙连贯叙事;(3)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解析】(1)由原文“限知视角是对全知视角的有限性的认可、突破和发挥”,可推知“多采用全知视角叙事”;(2)由原文“开始尝试采用倒装叙述和限制叙述”可推知“多用顺叙连贯叙事”;(3)由原文“创造了‘似说部非说部’……的小说形式,以议论而不是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可推知“以情节为结构中心叙事”。

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4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1)既积极借鉴传统文化元素,又敢于突破传统藩篱;(2)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元素,在中西对话中探索创新;(3)既转化传统,又输入新知,形成中西文化合力。

【解析】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6.(3分)C【解析】这句话指出同样的环境与教育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姨姥姥在安慰姥姥,认为姥姥没有必要在教育方式上太过纠结与自责,并非希望“我”坚持自我,摆脱束缚。

7.(3分)A【解析】这个情节没有为下文埋下伏笔。

8.(6分)①文章语言雅俗共赏,颇具特色。

②多处运用方言、口语,充满生活气息。

如:姨姥姥的语言“号你奶奶个腿儿哩号”“他还毋个狗大咧,流着呲哈水儿”等。

③描写细腻,笔调天真,富有童趣,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如:姥姥说关于诗人的故事及“我”对墙角壁纸受潮剥落的联想,充满意境与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每点2分。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

高一联考试题语文答案及解析一、基础知识题(共30分)1.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正确答案为:A. 揶揄(yé yú)。

2. 考查词语运用,正确答案为:C. “斟酌”表示反复考虑,符合题意。

3. 考查成语使用,正确答案为:B. “不胫而走”指消息传得很快,不适用于描述物品。

4. 考查病句辨析,正确答案为:D. 原句成分残缺,应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考查语句衔接,正确答案为:A. 根据上下文逻辑,A选项最为合适。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6. 根据文章内容,正确答案为:C. 文章中提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C选项正确。

7.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答案为:A. 文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A选项符合。

8. 考查对文章细节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中提到了“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B选项正确。

9.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正确答案为:D. 文章主要讨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D选项正确。

1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断,正确答案为:A.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推断出A选项正确。

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11. 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正确答案为:B. “谤”在文中意为“批评”。

12. 考查文言文虚词用法,正确答案为:C. “以”在文中表示“用”。

13.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正确答案为:D. 翻译应为“他用言辞来批评时政”。

14. 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正确答案为:A. 文章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A选项正确。

15. 考查文言文主旨理解,正确答案为:B. 文章主要讨论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B选项正确。

四、古诗词鉴赏(共15分)16.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正确答案为:C.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C选项正确。

17. 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答案为:A. 诗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A选项正确。

18. 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正确答案为:B. 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B选项正确。

【阅读】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精品)

【阅读】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 (精品)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课外阅读。

炊烟(节选)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

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的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早晨,天色往往最见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

我想,这样的炊烟是最让人惬意的。

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

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

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

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亦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1)“归心似箭”的意思是________。

这个词语中含有________的修辞手法,像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仿写一句。

示例:傍晚的阳光很温柔。

(3)短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描写炊烟的:清晨的炊烟是________的,中午的炊烟是________的,黄昏的炊烟总会让人________。

(4)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阅读理解七根火柴(节选)王愿坚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

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

“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

山东省日照市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日照市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2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作为人类情感结晶的诗歌自然也不例外。

体现诗歌存在状态的时空是现实的物理时空,而在诗歌内部,诗人具体描绘的艺术世界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小宇宙,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时空。

诗歌的艺术时空是现实时空和诗人心理情感交汇融合的产物。

诗人将现实时空诉诸内心感受,最终经过诗歌作品得以具体呈现, 其中灌注了诗人丰沛的情感。

情感的抒发是诗歌最为根本的内容,正因有了情感,时空才被赋予极大的可塑性和选择性。

在诗歌里,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以采用虚构、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段,将现实时空重新组合而建立起诗歌的时空结构。

有时.,诗人借助时空转换,在今昔对比或巨大反差中抒发一种人世沧桑、物是人非之情。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里呈现的是同一空间里时间转换的时空结构,诗中的事件就发生在“板桥”上。

开篇作者描述了一片清丽春景,诗人心底的忧伤被悄然唤起,思绪由今入昔,怀念故人之情绵绵;最后一句又把时间转回“今朝”,与开头照应,产生“今一昔一今”的时空转换。

有时,因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难以遏抑,现实时间的顺流性和空间的逻辑性在强烈的情感面前失去意义,不仅时间变得具有可逆性,其中的空间也会发生大规模切换,以适应诗人喷涌的激情。

李白的诗篇常常如此:“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其一)作此诗时,李白因受小人迫害而离开了他渴望一展宏图的长安,时空使因内心的悲愤之情发生了巨大改变:空间描写在黄河与太行山间转换, 以“冰塞川”的不可穿越和“雪满山”的不可登攀表达了世路的艰难险阻与英雄失意的悲慨;时间则在现实与历史和虚构中穿梭,从当下自己受迫害的现实切入,先是写周朝姜太公,又向前逆推到商朝的伊尹,形成跳跃性的时空结构。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一起比较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

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柴可夫斯基这样对比:“莫扎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掌握得深刻,他的气势没有那样宽广……他的音乐中没有主观性的悲剧成分,而这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是表现得那么强劲的。

”丰子恺这样说:“贝多芬……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实在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莫扎特,音乐是音的建筑,其存在的意义仅在于音乐美。

至于贝多芬,则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故更有光辉。

即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则是灵魂的艺术。

”《音乐的故事》的作者保罗·贝克说:“人们有时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作音乐界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则喜欢气势的恢宏。

有时也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比作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而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

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拿二者对比的人的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

之所以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基点,是因为这是他们两人共有的,无论是人生还是艺术,都是他们共有的磨难,也是他们共有的财富。

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他们。

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只不过,贝多芬比莫扎特多了耳聋的悲惨,莫扎特比贝多芬多了早逝的悲惨。

而且,同样生活在维也纳,莫扎特要贫寒得多,贝多芬虽有过贫穷的童年,但到维也纳不久就得到宫廷顾问官勃朗宁夫人的资助。

同样死在维也纳,莫扎特的葬礼比起贝多芬由维也纳政府出面举办的2万人参加的葬礼,显得凄凉万分,他没钱买墓地,他到底埋在哪里也无人说得清。

202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详解

202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详解

202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语文详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日,2024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进行了一次语文调研测试,以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次测试题涉及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多个方面,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诗词鉴赏本次测试的第一部分是诗词鉴赏,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提示,在限定时间内分析诗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对诗歌进行艺术鉴赏。

其中一道题目为“绿槐长叶始为秋,白云垂地明帝楼。

解语花梢人未赏,长明灯尽夜无愁。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秋夕》诗中的一句,表现了中秋节的夜晚景象,描绘了明帝楼的一派寂寥和美好,诗人通过描写细腻的环境氛围,展现出节日期间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考生需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象,体味诗人的艺术表现力。

二、文言文阅读在文言文阅读部分,测试考生对古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一道题目要求考生阅读《守拙》一文,其中有一句“简跃,民不勉而自壮;自强,民不可拿而强也。

自援而援之,民不忧而自立。

”要求学生解释“简跃”和“自强”的涵义,分析其意义。

这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中讲述了人应该顺应自然,发扬存在内在的力量,自立不群从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古文,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以及作者的用心和用情。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测试的另一部分,要求考生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

一道题目要求考生阅读《荆轲刺秦王》这篇现代散文,从中找出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观点和抒发的情感。

这篇散文以“荆轲刺秦王”这一古代传奇事件为背景,以现代人的眼光和思考角度对其进行诠释,探索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思想。

考生需要分析散文中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立场和情感,进一步探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本次语文调研测试涵盖了诗词、文言文和现代文等不同形式和题材的内容,考查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理解水平。

通过这次测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识读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修养。

2022年新高考I卷真题及答案(语文)

2022年新高考I卷真题及答案(语文)

2022年新高考I卷真题及答案(语文)对考生来说,只要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平时的真实水平就是成功,又一年高考结束了,看完高考的试题,大家感想如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新高考I卷真题及答案(语文),以供大家参考!2022年新高考I卷真题及答案(语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是什么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词语运用题】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二)现代文题目【科学文】答题技巧: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

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

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

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

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得分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背诵,知文晓意【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答题技巧: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

填完后,拿出草稿纸,准备进入第二卷主观题的作答阶段。

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打草稿。

(第I卷答卷用时约40分钟)第II卷(共114分)(四)1、【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阅读】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励耘精品)

【阅读】语文六年级上册期中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励耘精品)

二〇二〇年秋部编版期中复习阅读理解组合训练现代文+文言文+诗歌鉴赏+非连续文本1.课外阅读。

程门立雪杨时是宋朝学者。

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

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起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

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

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

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

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

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2)文章分成三段,已用“//”标明,请写出每段的段意。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2.现代文阅读宝岛台湾台湾岛美丽、富饶,是祖国的宝岛。

台湾岛的西部平原盛产稻米和甘蔗,人们把它叫做“米仓”和“糖库”。

台湾岛鲜果四季不断,出产最多的是香蕉和菠萝,一向享有“水果之乡”的美名。

台湾岛上树木繁茂。

高山地区有密密层层的针叶林,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5%,是我国的木材重要产地之一,被称为“绿色宝库”。

台湾岛除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有许多矿产和水产。

地下埋藏着石油、金等各种矿产110种。

周围广阔的海洋有着丰富的水产。

仅鱼类就有500多种,著名的有鲨鱼、鳗鱼等。

台湾岛的中部和东部都是山地。

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将近4000米,是我国东部最高的山峰。

山顶上冬天积雪,晶莹耀眼,远看如玉,所以叫玉山。

日月潭是岛上的天然湖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全卷总分32分,其中书写2分)
班级姓名得分
一、古诗阅读(3分)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13分)
以德报怨
平好史传,微①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

及贵,聚书数千卷。

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

平子从式适董②其役,见之,以语平。

平召至第,为设馔③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

”给以缗钱④,且戒从式善视之。

未几,遇赦得原⑤,时人称其宽厚。

[注释] ①微:地位低微。

②董:督察。

③设馔(zhuàn):设宴。

④缗(mín)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

⑤得原:回到原来的地方。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各标一处)(2分)
(1)平好史传
(2)时人称其宽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以语.平( ) (2)偶罹斯.患( )
(3)或解衣易.之()(4)平子从式适.董其役(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且戒从式善视之。

(2)及贵,聚书数千卷。

4.本文除了写张平的宽厚外,还写了他的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分析。

(3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蓝瓦松鲁枢元
①我们现在的孩子,会确切地知道太平洋彼岸有一个美国人叫“奥巴马”,却不会知道自己祖父住过的老家的屋顶上,曾经生长着一种植物,叫“瓦松”。

②瓦松,在我的少年记忆中,曾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每当我听到这个字眼时,我的心、我的身体都会引发微微的悸颤,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那古旧的老屋,黧黑的屋瓦,瓦垄间密密生长着的瓦松的丛林。

那瓦松,在湛蓝的天空下晕染着一层蓝幽幽的光。

③那一年,我恍惚觉得是13岁。

④以前我从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以后也再没有见过那么那么蓝的天。

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⑤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院子里静如冬季的子夜。

只有我一个人没有睡午觉,痴痴地凝望着蓝天。

天气炎热,有些困乏,没有着意去想什么,思绪反倒在虚空中弥漫。

天空为什么如此蓝?蓝得不可捉摸,最终又蓝到哪里去?蓝天的外边又是什么天?被四合院的屋顶框起来的这块蓝天,似乎成了一个通向无限的洞穴,我只能坐在洞底仰望着蓝天,而无法向它迈出一步。

我有生来第一次觉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可怜而且无奈。

⑥我在自己的无奈中发现,我又是那么强烈地向往着蓝天。

这让我感到一丝悲哀。

聪明的人们习惯于嘲笑“坐井观天”的蛤蟆。

他们却体会不到,一只蛤蟆一旦醒悟了“井外有天”、天外还有天,自己却又不得不继续呆在井底的苦闷。

⑦此时,我的“井底”就是我们家的这个“杂物间”。

那其实是小厨房旁边一个用树枝、席子搭成的棚子,里边堆满了已经没有用处,却又舍不得扔掉的破烂儿:漏底的脸盆、缺口的瓦罐、瘸腿的长凳、卷刃的铁锨、装枕头剩下的荞麦皮、过冬后撤下的旧棉絮。

据说,当年王老五家开磨房时,那块地方原是
他们家的茅厕。

我把杂物堆进一个角落,拂去墙上的蛛网,扫净地面的灰尘,地面上还洒了些清水,杂物间变得清爽起来。

“书案”是用一只锯掉了靠背的破椅子改造的,“书架”是由两个旧抽屉拼凑的,“书架”上已经搜罗了近二十本书,包括用过的语文课本。

我总算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⑧那一天,我就是坐在这个棚子下面,观望着蓝天、向往着蓝天的。

蓝天离我太遥远。

⑨这时,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贫瘠的瓦垄上没有人浇水,没有人施肥,甚至连起码的土壤都极为稀缺,有的只是烈日与暴雨、寒风与酷霜。

然而,这些小生灵却不知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飞到了房子上,它们比我更亲近蓝天。

⑩那饱含生命汁液的瓦松辉映着蓝天,通体闪烁着蓝光,荧荧惑惑的,像上苍的一种昭示。

就从那一刻,我记住了这些天光下、屋顶上的生灵。

(11)长大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这“瓦松”原来也是在册在典的,新修《神农本草经》中说它属“景天科植物”,是“清热解毒”的良药。

瓦松的药性为“酸、苦、寒”,这倒是十分贴近我童年岁月的贫寒、清苦、酸辛。

富商巨贾、官宦权贵们的公馆、别墅上是不长瓦松的,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上也是不长瓦松的。

瓦松,是属于那个过去时代古老城郭中那些下层贫民的。

(12)我记忆中的瓦松,总是蓝颜色的,在电火中闪现着荧荧蓝光。

我的那些蓝瓦松,高高地蹲踞在蓝天下的瓦垄上,默默地俯视着我的那个小院、那条小街、那座古城,仿若上苍对于尘世的某种见证。

(13)随着时光的变迁,瓦松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1985年父亲得了肺癌,中医先生开出的处方中就有一味“瓦松”,药铺里买不到,而偌大一个省城几乎再也寻觅不到它的踪影。

(14)岁月无情人有情。

我始终眷恋着故乡的蓝瓦松,那渐行渐远的蓝瓦松,梦中的蓝瓦松。

(15)从十二祖庙街的那个由早先厕所改造的杂屋间,到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授书房,也许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距离蓝天恐怕依然很远。

蓝天,只是一个虚悬着的无限。

聊以自慰的是,我毕竟向往着蓝天,毕竟向着通往蓝天的道路跋涉过。

(16)我不敢说我已经走出了“井底”,我只期望着,如果能像瓦松那样,走上屋顶,映一身蓝色的天光,也就无悔无怨了。

1
2.结合语境,欣赏下列语句的精彩之处。

(4分)
(1)天被嵌在四合院灰褐色的屋瓦之中,像一泓落在荒漠砾石间的清潭,蓝得那么幽深、悠远。

(2)我看到了房顶瓦垄间茁壮生长着的瓦松,茂密的针叶,坚挺地指向蓝天。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4分)
含义:
(2分)作用:
(2分)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作者用现在孩子对“奥巴马”和“瓦松”熟悉程度的悬殊作比较,强调了瓦松在自己少年记忆中的深刻印象,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文。

B.第⑦小节,作者一一列数“杂物间”的那些“破烂儿”,具体描写了“杂物间”的破旧程度,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童年物质生活的贫乏。

C.(12)(14)小节,作者分别用“我记忆中的”“我的那些”“故乡的”“渐行渐远的”“梦中的”修饰瓦松,揭示了瓦松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和对瓦松的眷恋。

D.文中多处写自己面对蓝天时的内心波澜,从无法接近高远天空时的卑微与恐惧,到醒悟自己是“井底之蛙”的无奈和可怜,最后为自己奋斗成教授而满足与自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