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我们的地球” 中的第一课时,即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首先,教材以介绍事实的方式说明,人站在地球上,由于视野受限能观察到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也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地球全貌的。接着,提出:“人类是怎样逐正确认识地球的形状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材依次向学生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2. 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地球形状、大小概念,为教材下一步学习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以及地表的变迁等内容打好基础。本课涉及的知识包括地理、历史、物理等诸多学科,内容较丰富。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城市,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对于六年级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我们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2.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难

点: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球形状的相关挂图、多媒体等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地球仪。

(1)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板书:“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可是在过去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的呢?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板书:地球的形状

以直观地球仪为载体,从问题引入,利用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实际情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评价:从生活实际出发,谈话式教学,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习任务。

2.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1)谈话提问: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

(2)学生交流评价

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的能力。同时通过对古代人认识地球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表达自己的观点。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3)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它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进一步加深学生感知地球形状的印象。

3. 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注意

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评价: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科学的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4. 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曲折过程

1. 谈话: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1)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希腊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板书:古代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作适当补充。

2. 了解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提问:既然古代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3)学生交流讨论。

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因此此次活动是双重猜想。

3. 观察实验“进出港船只”活动

(1)谈话: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

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猜测,,

(2)提问: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3)师生交流讨论.

<1>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

<2>老师谈话: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一样。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要

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

(3)模拟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小组活动,填写记录表

<1>老师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2>师生模拟实验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无论是模拟实验还是对比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对古代人通过船只航海的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评价:激发科学情趣,懂得科学道理,使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4. 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1)老师提问:谁来讲讲航海家的故事?

<1>学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

<2>老师谈话: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我们应该为他鼓鼓掌!我们想不想足不出海的体验一下这个伟大的旅程?那还等什么,快开动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来一次航海旅行吧。

<3>学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

(2)老师谈话及活动你们对现代人类探索地球都有一定的了解吧,现在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你知道的事情好吗?板书:精细观察。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