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拉美独立运动 2、神圣同盟的干涉 3、英国的反干涉政策 4、门罗宣言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起义
德意志部分邦国革命、意大利部分地区起义
涅时代”。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二、维也纳体系的补充 三、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1、对维也纳会议的评价
维也纳会议是1648-1918年间最重要的一次会议。 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防止法国 东山再起构筑了一道安全堤坝;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 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
补偿原则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1、第一次巴黎和约
2、维也纳会议(1814.9-1815.6)
(1)、各国的目标 (2)、会议的组织 (3)、会议提出的两个原则 (4)、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和《最后议定书》
◇ 1830年,在英法俄的保护下,希腊正式获得独立地位。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拉美独立运动与门罗宣言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加剧了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三、东方问题对欧洲协调的破坏
1、希腊独立及影响(1821-1830)
(1)、独立过程
(2)、影响
• 通过《亚得里亚堡和约》的签订,俄国在东方问题上获得了优势,同时 也破坏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大国均势状态,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
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
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
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
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
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
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
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
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
国际政治四大体系
国际政治四大体系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国家主权原则内容提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它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确立了国家主权和平等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坚持这一原则依然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国家主权研究国际关系,不仅需要对现实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更需要对历史有个清楚的了解。
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来看,曾先后出现过四个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也有一说为五个体系,即在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间存在过俾斯麦大陆同盟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17世纪形成到18世纪解散,维持了约一个半世纪,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个粗略的探讨。
一、有关概念“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体系”是两个在国际关系学或国际政治学中广泛被使用的概念。
为了便于后面内容的阐述,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国际关系”相对于“国内关系”而言,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⑴只要世界上出现了不同的国家,国家间发生了某种交往,就会形成某种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各种国际行为体之间(主要是国家)的各种形式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
⑵统一体具有不可分割性,有其整体的结构与功能,有其总体运动、发展规律。
⑶有“国际关系”的存在并不一定能够构成“国际关系体系”。
由于产生力水平低下,国际自给自足、闭关自守,加上交通和通讯手段落后,早期的国际关系处于一个极不发达的状态。
国际关系呈现出偶然性、松散性、有限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处于相对隔离、孤立的状态。
可以说,早期的社会不存在着国际关系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是个例外)。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催生了现代国家与现代国际关系。
新的生产方式和强大的生产力,开始冲破旧世界的樊篱,推动人类社会日益走向一个紧密的整体,由此出现了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
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
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
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
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
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
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
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
英国在这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
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
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区别一、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1618年—1648年,在欧洲进行的三十年战争,几乎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有抛开宗教的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
交战双方从1643年就开始和谈,一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合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以后这种结束国际争端和国际战争,从而恢复和平地形式便成为惯例。
2、他通过承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家的地位。
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平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则。
3、他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
缔约国对条约必须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进行集体制裁的原则,使之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4、它通过承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的主权,以及承认心焦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承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主权国家统治体制得到加强。
5、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的经常性的交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经过了三十年战争之后形成的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的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但是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
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他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是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多级均势的状态。
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国、意大利等过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13404班严泽川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讲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分别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
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
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
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
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
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与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1、传统的防范法国霸权 2、意识领域的冲突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补充: 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为什么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立面呢?
1、英国对法战争的实质: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势、保护英国的商业 利益; 2、“意识形态之战”
英国对法国法革命态度的变化:
欣喜 → 恐惧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国际干涉与法国的对外战争
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打败第一次反法联盟后,法国的强势扩张(主要是埃及战线) 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
英国——一直对法国持有敌意 俄国——本来就有的敌意,在这一时期因法国在地中海 的图谋而加深了 奥地利——不甘心失败、天主教 西班牙——家族仇恨、天主教 土耳其——被侵略 • 1798年第二次反法联盟形成,包括:英国、俄国、奥地利、西班 牙、土耳其。 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的爆发与“雾月政变” • 1799年3月,军事冲突开始 • 1799年十一月发动了“雾月政变”开始了拿破仑执政时期,法国 历史甚至欧洲历史进入了拿破仑时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
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
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
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
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
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
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
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
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
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
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
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争。
近代国际关系史要点
名词解释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
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
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
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
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3.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
1493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
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4.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