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冈石窟中表达的北魏建筑
云冈石窟建筑的现实意义
云冈石窟建筑的现实意义
云冈石窟,一壁凿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石窟艺术珍品,其不仅呈现一般艺术包括佛教石窟艺术的象征指向,而且更深含丰富和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
1、云冈石窟的建筑是帝王意志的象征。
“令如帝身”、帝佛合一的理念和宗旨,是云冈石窟轰然问世的灵魂。
云冈石窟不仅象征帝王的相貌,而且象征着拓跋鲜卑民族的精神与追求。
2、云冈石窟的建筑是审美理想的象征。
美是艺术之本。
任何一种艺术品,都流动着其特有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趣味,传达着创造者的美学理念和美学追寻。
云冈石窟,作为“佛教艺术的精华”,象征着北魏国家和民族的审美理想。
三、云冈石窟的建筑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拓跋氏是民族融合中“手把红旗潮头立”的弄潮儿。
北魏国家的建立,标志着民族融合的初步实现。
云冈石窟是这一重大历史的见证,并通过雕刻艺术象征了出来。
民族融合的最深处,是文明的融合,而最后的成果,是融合的文明。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
四、结语
北魏 时期 的社会审美完全展 现在云 冈石窟 与龙 门石窟佛教造 像风格 上 ,佛教造像从 这一时期开始 ,从明显外来特 征逐 渐发展 为具有 汉民族特色 的造像艺术 。无论 是云冈 的粗 犷 、雄健 ,还是 龙 门的清秀 、温静 ,都属 于中华文 明史上 的一颗璀璨的 明珠 。
可对 比的气概 。 中期石 窟则 以精雕细琢 ,装饰华丽著称 于世 ,显 示 出复杂 多变 、富丽堂 皇的北魏时期艺 术风格 。晚期 窟室规模虽 小 ,但人物形 象清瘦俊美 , 比例适 中,是 中国北方石窟 艺术的榜 样和 “ 秀骨清像 ”的源头 。 云冈石窟是石 窟艺术 “ 中国化 ”的开始 ,在雕造 技艺上 ,继 承和发展 了我 国秦汉时代雕 刻艺术 的优 秀传统 ,又汲 取和融合 了 印度犍陀 罗艺 术 的有益 成份 ,创造 出具有 云冈独特 的艺术风格 , 云冈石窟形象 地记录 了印度 及中亚佛教 艺术向 中国佛教 艺术发展 的历史轨迹 ,多种佛教艺术 造像风格在 云冈石窟实现 了前所未有 的融会贯通 ,由此而形成 的 “ 云 冈模式 ”成为 中国佛教 艺术发展 的转折点 。敦 煌莫高窟 、龙 门石窟 中的北 魏时期造像 均不同程度 地 受到云 冈石 窟的影响 。
二、北魏 时期龙 门石窟的佛教造像风格
龙 门石窟是 北魏 、唐代皇家 贵族发愿造像最集 中的地方 ,是 皇家意志 和行 为 的体现 , 具 有浓厚 的国家宗教色彩 。两朝 的造像 反 映出迥然不 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造像在 这里失 去了云冈石窟造 像 粗犷 、威严 、雄健 的特征 ,而生活气 息逐渐变浓 ,趋 向活泼 、 清秀 、温 和。这些北魏造像 ,脸部瘦长 ,双肩瘦削 ,胸部平直 , 衣纹的雕刻使 用平直刀法 ,坚劲质朴 。特别是古 阳洞 成了皇家石 窟的代表作 和反映北魏佛 教盛行 的典 范。最有特 色的是 ,洞 中雕 凿的佛像和北 魏前期 的石 窟造像相 比,艺术风格 和雕 像服饰都发 生 了很大变化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鉴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集中国古代艺术、雕刻和建筑之大成的代表性遗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带您一窥云冈石窟的独特魅力。
云冈石窟建筑于公元460年至494年,前身是一座供奉佛陀的小寺庙。
大量佛教信徒的涌入,使得这个小寺庙逐渐扩大,并形成了千余个洞窟,涵盖了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
这些洞窟内部充满着各种尺寸的佛像、浮雕、壁画和石刻,再加上精美的建筑,形成了一座独特的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壁画上。
云冈石窟的雕刻手法极为细致精湛,凸显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魅力。
其中最著名的是“悬空造像”,它们似乎在空中漂浮,给人以轻盈、神秘的感觉。
而云冈石窟的壁画则以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精美的绘画技巧而闻名,展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巅峰水平。
云冈石窟的艺术鉴赏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效果,更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陀的教诲和佛教故事,又有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还有大量表达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景。
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杰作,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纯粹的艺术表现力,对中国后来石窟艺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石窟艺术都在云冈石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起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独特的雕刻和壁画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享受。
同时,云冈石窟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和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魅力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珍视。
见证北魏王朝兴衰的云冈石窟
见证北魏王朝兴衰的云冈石窟邀请我们去云冈石窟游玩,我终于得偿所愿,去欣赏了云冈石窟的撼人魅力。
1500年前打上鲜卑民族烙印的石窟艺术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
到达大同后,我们便在老同学的陪同下乘汽车前往云冈石窟。
路上,老同学了云冈石窟建造的历史背景,让我对它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以其开凿年代较早,保存资料较多,建造手法独特,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西晋末年,五胡乱中原,十六国杀伐迭起,政权更迭频繁。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次第登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强盛,随后四处征伐。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使分裂割据的北方重归统一。
刀光剑影中,目睹着北方诸民族的兴盛、衰落、混合、分解乃至消亡,感受着汉文化和儒家学说无所不在的渗透,北魏鲜卑族贵族在以铁骑统帅万民、虎视北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鲜卑族正失去民族的纯洁性,在一点点地被汉族同化。
北魏统治者急需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在精神层面上与汉儒家文化相抗衡,同时也为自己的统治寻找与儒家学说类似的理论依据,以使鲜卑族的族统永传后世。
最终,鲜卑人选择了佛教,并以皇家之实力倾力营造云冈石窟,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并深深地打上鲜卑民族烙印的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的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前。
大约在公元460年,一个叫昙曜的和尚来到了云冈。
当时这里一片荒凉,昙曜和尚考察之后,觉得这里风水不错。
不久,他便带领一群工匠开始在这里建寺造像。
著名的“昙曜五窟”所雕刻的5尊四五层楼高的大石佛,就是按照“皇帝即如来”的旨意,把北魏太祖以来的5位帝王形象雕刻到山崖的释迦牟尼佛身上。
开光的日子高僧云集,朝官拥立,北魏的皇帝也亲自驾临,实际上成了皇家的祠堂。
历时近50年时间,云冈石窟才得以开凿完成。
北魏石窟艺术的风格演变与审美价值
北魏石窟艺术的风格演变与审美价值北魏时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时代。
石窟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瑰宝,而北魏石窟则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不同时期对审美价值的影响,其风格也发生了不同的演变。
本文将对北魏石窟艺术的演变和审美价值进行探讨。
北魏时期石窟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的雕刻艺术的代表。
北魏石窟艺术一开始采用了传统的技法和理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其风格逐渐演进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
在石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二、三、四、五、六个时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北魏时期的重要时期,其风格特点也逐步明显。
石窟市第一个时期,距今约为1500年,即五、十六洞窟时期。
以云冈石窟和五龙山石窟为代表。
在这个时期,石窟艺术的创作主要运用的是周、汉、魏晋的遗风,并且把这些遗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此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雕刻线条概括,轮廓鲜明,造型清晰,尺度严谨;神态传神,充满动感;绘画技法受到汉画的影响,线条细腻,色彩浓郁。
在石窟艺术的第二个时期,即后凿时期,它延续了前一个时期的风格,并在技法和精神层面上追求更高的创作境界。
其主要代表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山东省临淄市龙山镇,共有41个洞穴,雕刻了超过10万尊精美的佛像和壁画。
在此时期,石窟艺术的线条不仅更加流畅,也更加富有曲线美;神态传神,更加自然;人物造型不再刻意追求神圣,更加真实而具体。
此时期的创作主题更加广泛,内容较为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变迁。
在北魏石窟艺术的第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艺术的创新更加明显。
此时期的代表是洛阳龙洞、鸡鸣山石窟和龙门寺石窟等。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在技法、材料、题材等方面都有了更高境界的创新。
例如,龙门寺石窟中“卧佛”必须采用山体整块石材雕刻,追求石的自然,这是单独的一种表现线型和雕刻技艺的技法手法;鸡鸣山石窟”烟霞洞”的底部出现了八转乾坤宝塔,用石头雕出了织锦、花、音乐器、家禽等浅浮雕的华丽乐句,此时期的突破,也真正标志着北魏石窟艺术的风格演变逐渐达到了巅峰。
云冈石窟: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云冈石窟: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作者:任东方高方志刚/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2期TEXT / 任东方高方志刚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合称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它也是集建筑、壁画、雕塑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早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因此在石窟的建筑造型上体现着许多印度、希腊、罗马、中国的建筑部件,也是佛教石窟汉化的一个过程,本文将从石窟建筑和石窟建筑壁画中探索这个艺术的综合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武周山南麓,属于北魏的拓跋氏皇族出资建造的石窟群,开凿于北魏的兴安二年即公元453 年,终止于公元524 年,前后经历了60 余年的建造,总工程分为三期,一期开凿的时间是和平初年即公元460 年,中期开凿的时间是文成帝和平六年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晚期开凿时间约在公元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至六世纪的中叶,主要为24 窟以西的石窟。
早中晚期的石窟开凿均有所变化,佛教石窟建筑伴随着与北魏鲜卑部落的生活习惯和孝文帝的迁都在一步步的汉化。
1、延续中的变异云冈石窟的建筑类型是脱胎于印度佛教石窟,但是在建造中与印度的佛教石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云冈石窟的洞窟类型主要有大像窟(成穹窿顶、椭圆形)、佛殿式(双洞窟:有前后两个室,平面成方形、矩形,顶部为平的洞窟)、塔柱窟(洞窟的中间为一中心塔柱,平面成方形、椭圆形)等三大类型。
佛教洞窟在印度便十分的流行,印度修建石窟主要是有两种功能:便于僧人修行时候使用,是集隐士与修行于一体的修行方式,是僧人居住的场所,也就是僧舍窟。
另一种是塔柱窟,塔在印度称为“窣堵坡”,是埋藏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来的舍利子而修建的,在造像出现之前,塔是整个石窟的中心,是僧侣们崇拜的对象,这种石窟是塔和石窟本体组成的,由列柱来划分空间的。
当佛教造像出现之后,在石窟中起主要地位的仍是塔,造像起附属地位,是塔的装饰,突出的仍然是塔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的崇拜对象。
云冈石窟 第十五窟介绍
云冈石窟第十五窟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郊区,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宝
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第十五窟是云冈石窟中的一个重要洞窟,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第十五窟。
首先,从艺术角度来看,第十五窟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座规模
较大的洞窟,内部壁画以及雕塑都展现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
壁
画内容涵盖了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和日常生活场景,色彩鲜艳,线
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追求。
雕塑方面,第十五窟的主要雕像是释迦牟尼佛坐像,造型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石窟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第十五窟的建造与北魏时期的政治、
经济、宗教等方面密切相关。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当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云冈石窟就是北魏时期佛
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第十五窟的建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
仰状况,也体现了北魏统治者的政治意图和文化抱负。
此外,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第十五窟作为云冈石窟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宗教信
仰、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第十五窟作为云冈石窟的一部分,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云冈石窟的简历
云冈石窟的简历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公元460年,历经1000多年的营造,形成了一座共有45个洞窟的大型石窟。
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一、历史背景云冈石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当时为了满足政治、经济和宗教的需求,开始在武周山南麓开凿石窟。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云冈石窟不断得到扩建和修缮,成为了一个集雕刻、建筑和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宝库。
二、建筑特点云冈石窟的建筑风格独特,其雕刻技艺更是精湛绝伦。
每个洞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风格,有的以佛像为主,有的以壁画为主,有的则以建筑为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1、2窟的释迦牟尼佛像和第5、6窟的弥勒佛像,这些佛像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云冈石窟的建筑还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宏大:云冈石窟共有45个洞窟,其中一些洞窟的规模相当宏大,如第10窟的巨佛像高达17米。
2.布局严谨:云冈石窟的布局非常严谨,每个洞窟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
同时,各个洞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3.雕刻精细:云冈石窟的雕刻非常精细,不仅佛像栩栩如生,而且壁画和建筑细节也十分精美。
4.融合多元文化:云冈石窟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如印度、中亚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元素都在其中得到了体现。
三、文化价值1.艺术价值:云冈石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其雕刻技艺和壁画制作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雕刻和壁画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2.历史价值:云冈石窟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研究云冈石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3.文化交流价值:云冈石窟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云冈石窟的建造过程中,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
【转】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梁思成、林徽因、 刘敦桢)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Fra bibliotek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上世纪30年代,林徽因、梁思成二位先生与营造学社同仁 为寻找古代建筑遗存,曾于1933年、1934年、1936年和1937年四次到山西进行古建筑调查。在首次调查中,详细测绘勘察了 大同古建筑(华严寺、善化寺、城楼、钟楼),顺便对云冈石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然后去应县测绘了木塔。在大同的考 察成果发表在1933年12月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三、四期)合刊中,名为《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云冈石窟 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两篇文章。在后一篇文章中,第一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刻价值。全文分以下几个部分:绪言、洞 名、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石窟的源流问题、石刻中表现的建筑形式、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石刻的飞仙、云冈石刻中装饰 花纹及色彩、窟前的附属建筑、结论。此文至今对研究云冈石窟中的北魏建筑样式仍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
浅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佛像造像风格的比较
北魏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阶段,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当时两个重要的佛教造像艺术遗址。
下面对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进行比较分析。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代表。
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以雕塑独特的形象和细腻的表情而闻名。
与其他佛教艺术不同,云冈石窟佛像追求精细的解剖结构和生动的神态表现。
佛像的脸部表情丰富多样,既有庄严肃穆的表情,也有和蔼可亲的笑容。
造像技法上,云冈石窟佛像的线条流畅自然,以简练的方式表现出佛陀的尊贵和智慧。
其次,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也是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代表。
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相较于云冈石窟更为庄重和严谨。
龙门石窟的佛像形象更加庄严肃穆,注重整体的对称和均衡。
佛像整体轮廓流线感强烈,注重几何美感的表现。
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石窟佛像的表情相对较为严肃,更强调佛陀的威严与智慧。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有一定的差异。
云冈石窟佛像注重表情的自然和生动,造像技法细致精湛;而龙门石窟佛像则更加注重整体的庄严与对称,造像风格更为庄重严谨。
这两个石窟的佛像造像风格在表现手法、表情和表达方式上均有独特之处,各具特色,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浅析云冈石窟造像艺术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鉴赏浅析云冈石窟造像艺术姚雅琪陈吟秋(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石窟雕塑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印度造型文化与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相结合。
石窟的艺术方式虽然是印度文化的引进,但是经受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思想的洗礼,它逐渐的中国化。
其中,云冈石窟以量多、造型之精美著称,石窟造型作品在体型、服饰、面相上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大同云冈石窟;造像风格;昙曜五窟中图分类号:K8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024-01一、北魏历史发展与云冈石窟造像的历程西晋末年政治动荡,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四处征战,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把分裂割据的北方重新统一。
在政局混乱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经历了北方各民族文化的洗礼,统治者清楚地认识的了汉族文化和儒学文化的已经对民族的渗透。
鲜卑族的是铁骑上的民族,北魏统治者选择了“佛汉”文化,这符合北魏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在云冈石窟造像的初期,刀法简洁,造型宏大,体型敦厚,脸型宽方,直鼻大眼,耳轮廓垂肩,服饰通肩衣或袒右肩,贴体透肌。
云冈石窟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昙曜五窟”,是由高僧昙曜主持修建,有“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之称,雕塑造像规模大、佛像高大、庄严、富有张力,令人感到顶天立地的气概。
其中第二十窟的释迦坐佛造像最为著名,它的表现形式是露天的,这是因为由于地震石窟的前半边坍塌,就有了“露天大佛”的称号。
中时期的时候云冈石窟是双窟形制,开凿成前后两室,左右两旁通道。
窟内佛像造型多样,服饰变化也从袒右肩变为“褒衣博带”的汉式服装。
中期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相对于前期来讲缩小很多,中期的云冈石窟的佛像在气势上比较弱,中期的造像在菩萨、供养人、飞天菩萨上都雕刻精细,面色喜悦之感。
后期的佛像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石窟不再是皇家礼佛、大修功德的地方,只是一些小规模的开凿,佛像造像和菩萨都已完全汉化成中国人的人像雕刻。
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所发挥的文化作用
云冈石窟在北魏时期所发挥的文化作用作者:刘东来源:《科教导刊》2020年第25期摘要云冈石窟地处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城西,主要建造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到太和十九年(495年),是由北魏的统治者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成为中国四大石窟,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余三大石窟也同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有着印度佛教、鲜卑族特色、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一座反应北魏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艺术石窟。
关键词云冈石窟北魏文化作用中图分类号:J323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ki.kjdks.2020.09.075Abstract Yungang Grottoes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China. It was mainly built in 453 years of Xing'an period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495 years of Taihe period.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Grottoes in China.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ur largest Grottoes in China with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n Gansu Province, Longmen Grottoes in Luoyang in Henan Province and Maijishan Grottoes in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It was associated with Dunhuang Grottoes in Gansu Province, Longmen Grottoes in Luoyang City, Gansu Province, and Maijishan Grottoesin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UNESCO is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and the other three grottoe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Yungang Grottoes have many cultural elements,such as Indian Buddhism, Xianbei characteristics, Han culture and so on.Keywords Yungang Grottoes; Northern Wei Dynasty; cultural function1云冈石窟的建造背景公元398年六月,拓跋珪定国号为“魏”,同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所在地。
简析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
简析云冈石窟造像的鲜卑特色与文化多样性149族古代服饰以华夏礼仪文化为核心,拥有独特的服饰礼仪制度,而这一时期服饰主要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为特点,如第九窟后室顶部的四身汉族女性形象,高发髻,一袭长裙,舞姿曼妙,展现汉族女性独有的绰绰风姿。
并且,石窟造像的外观及服饰大都华丽优美、和谐自然、体态优美、典雅端庄,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宽大,下摆则宽松。
这些服饰特点体现了汉族社会生活的风貌,也是北魏社会汉族化的重要表现。
三、多元文化孕育下的艺术宝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扩张,建立起逐渐封建化的北魏王朝,并向西扩张,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云冈石窟作为佛教圣地,对于中西文化交汇意义非凡,成为佛教艺术日趋中国化的作品。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诞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宣扬生死轮回,信徒希望通过修习佛教发现世界真相,摆脱磨难和烦恼,最终得到心灵的解脱。
据说佛教东汉传入我国,南北朝开始在中国进入鼎盛阶段,据《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洛阳城中寺庙曾达到一千三百多所。
佛教文化自然渗入到北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造像也体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
慈悲为怀,心生善念,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石窟中的每一尊佛像,都带着澄净、温和的笑意,从容、安详、沉静地立在佛台之上。
如第二十窟露天大佛虽然体态雄伟、气势宏大雄浑,也仍面带笑意,正是清代曾朴在《孽海花》中所说的“庄严宝相”;第七窟的坐禅比丘慈悲肃穆、嘴角含笑。
面部柔和宁静,吸引人沉浸其中,这种表情模式也是北魏政治、文化包容的体现。
同时,北魏崇尚武力,为开拓统治区域长期用兵征战,因此,这种普度众生的表情模式也是民众期盼得到宗教安抚与拯救的体现。
云冈石窟造像的乐舞造型也是胡汉文化融合、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飞天传说是古印度佛教艺术中释迦牟尼佛的八部侍从的其中之二:乾达婆和紧那罗。
在石窟中只作艺术装饰之用,营造出图案连续出现的美感。
大同北魏文化作文
大同北魏文化作文朋友们!今天咱可得好好唠唠大同的北魏文化,那可真是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越挖掘越让人惊叹不已。
大同啊,在北魏时期可是超级重要的地方,堪称当时的“一线大城市”呢!当你漫步在大同的土地上,就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喧嚣声。
先说说北魏的建筑吧。
云冈石窟那可是北魏文化最耀眼的明珠之一。
走进云冈石窟,就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奇幻世界。
一尊尊佛像雕刻得那叫一个精美绝伦,大的佛像看起来无比庄严,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小的佛像也是细致入微,每一个表情、每一个手势都好像在诉说着北魏时期人们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些佛像的线条流畅得就像仙女飘动的丝带,工匠们简直就是拿着刻刀的魔法师,把石头变成了有灵魂的艺术品。
而且啊,石窟里的壁画也是一绝,色彩虽然历经千年有所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绚丽多彩。
画上的人物啊、故事啊,就像一本本古老的漫画书,向我们展示着北魏的宗教、生活和文化。
再来说说北魏的服饰文化。
那时候的衣服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随意,北魏的服饰有着独特的风格。
男人们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走起路来那叫一个潇洒,感觉就像是从古代画卷里走出来的雅士。
女人们的服饰更是讲究,各种花纹、配饰,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
你看那些出土的北魏陶俑,就像是小小的时尚模特,向我们展示着当年的流行风尚。
说不定那时候的大同街头,就像现在的时尚秀场一样,大家都在比拼谁的衣服更漂亮、更有特色呢!北魏的饮食文化也很有趣。
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但也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我猜那时候的人们一定很喜欢吃羊肉,毕竟大同这地方盛产羊啊。
他们可能会把羊肉烤得滋滋冒油,香味能飘出好几里地。
还有各种谷物做成的食物,虽然没有现代的精米白面,但那种原始的口感说不定也别有一番风味。
而且啊,北魏时期的大同还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地方。
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汇聚,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习俗。
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就像一场盛大的文化派对。
汉族的农耕技术、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都在这里交融在一起,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研究》范文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研究》篇一一、引言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时期重要的佛教艺术遗产。
其雕刻精美的石窟壁画和雕塑,特别是菩萨璎珞的独特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探讨,解析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历时数百年。
这一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云冈石窟正是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中,菩萨璎珞的造型多样,生动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历史背景。
三、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的特色云冈石窟的菩萨璎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雕刻技巧上,石窟中的菩萨璎珞采用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菩萨璎珞的形态各异,有的繁复华丽,有的简洁大方,充分体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四、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的象征意义云冈石窟的菩萨璎珞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璎珞作为佛教艺术的象征元素之一,代表着佛法的无量功德和无尽的智慧。
在云冈石窟中,菩萨璎珞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普遍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的艺术价值云冈石窟的菩萨璎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巧,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其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精湛的雕刻技艺上,更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中。
通过对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艺术审美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北魏时期云冈石窟菩萨璎珞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些精美的菩萨璎珞不仅展现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们的信仰追求。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云冈石窟的菩萨璎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继续关注云冈石窟及其他古代石窟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艺术的优秀传统。
大同北魏文化作文
大同北魏文化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得好好唠唠大同的北魏文化,那可真是一段超酷的历史。
大同啊,在北魏时期可是超级重要的地方,就像是当时的明星城市。
你要是能穿越回北魏的大同,那场面,啧啧,肯定能让你惊掉下巴。
先说说北魏的建筑吧。
在大同,云冈石窟那可是北魏文化的超级大明星。
你走到云冈石窟跟前,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宝藏库。
那些石窟里的佛像啊,大大小小,形态各异。
大的佛像看起来特别威严,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守护着这片土地;小的佛像呢,又特别精致可爱,感觉每一尊都有自己的小脾气。
工匠们在石头上精雕细琢,刻画出佛像的每一个细节,从衣服的褶皱到脸上的神情,那叫一个栩栩如生。
我就想啊,当时那些工匠得有多厉害,他们没有现在的高科技工具,就靠着一双手,就能把石头变成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品,这简直就是“神仙操作”啊!北魏的服饰也很有看头呢。
那时候的衣服和咱们现在可大不一样。
他们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子的衣服宽袍大袖,走起路来就像一阵风似的,特别潇洒;女子的服饰呢,那叫一个华丽,各种配饰一戴,就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仙女。
我猜啊,当时大同的街头巷尾,人们穿着这样漂亮的衣服走来走去,肯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像一场盛大的古装秀天天都在上演。
还有北魏的饮食文化,虽然我们不能真的吃到那时候的食物,但是从一些记载里能想象出来,肯定也是别有风味。
他们那时候的食物说不定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和调料组合。
也许有一些我们现在都没见过的食材呢。
比如说,会不会有一种神秘的果子,吃起来酸甜可口,只有北魏的大同才有。
那时候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说不定还会边吃边谈论着云冈石窟的开凿进度,或者是城里又举办了什么热闹的活动。
大同的北魏文化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那时候的人们可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多高科技的玩意儿,但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
他们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大家穿着漂亮的衣服,带着诚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还有那些街头的小商贩,叫卖着各种特色的商品,整个城市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浅析云冈石窟中表达的北魏建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外美术史》考试试卷论文题目——浅析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云冈石窟为例班级:建筑学1302班学号:130101089姓名:周昊考试时间:2015年7月10日任课教师:张译丹浅析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云冈石窟为例周昊1301010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石窟造像尤随着佛教的为丰富,壮丽。
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沿线的西域诸国中留下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和佛教石窟,其中以绚丽地区的壁画与精美的造像为主。
其中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关键词:佛教,云冈石窟,建筑,石刻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1公里,为中国早期佛教史记壮观。
顺应天然的形势,在绵延峭立的石壁上,凿做龛像,建立寺宇,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就像《水经注·漯水条》中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又如续高僧传中所描写的“…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从上所述可看出这云冈灵岩石窟是后魏艺术的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图1),断定中国艺术约莫由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时期。
从汉代遗刻中表现得亘古遒劲的人物车马花纹(图2),和六朝的佛像纹饰,浮雕的草叶,璎珞,飞仙等等比较,这两者截然不同。
仅就刻法而论,前者简单顽冥,后者在质朴中,忽而柔和生动,相去悬殊。
图1 云冈造像图2 武梁祠汉代画像一、洞的平面与建造年代云冈诸窟中只是西部第一到第五洞,平面是椭圆形或杏仁形,与其它洞不同。
洞窟本身就是一种建筑空间,云冈石窟的洞窟形制依开凿时间早晚而显出有规律的的变化,不拘泥于印度的“毗诃罗”和“支提”样式,成为中国式的建筑形式,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而同一时期的洞窟,在主要盛行某种形制的同时,又有一些其他不同样式。
浅议云冈石窟中期洞窟形制反映的北魏佛寺
作者: 张华
作者机构: 云冈石窟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13-14页
主题词: 云冈石窟;洞窟;形制;北魏时期;佛寺;佛教;平面布局;中国;文物考古
摘要: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各地纷纷建寺立塔,开凿石窟寺也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建筑活动之一,著名的敦煌、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开凿肇始于这一时期。
然云冈石窟在某种程度上集中了当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原模式的阁楼、庭院便反映在洞窟的形制中,并且是对当时北魏佛寺的真实反映。
在我国古代佛寺历史的研究中,北魏时期所存实物禾有,文献记载远远不能反映当时佛寺的概貌和布局,而现从云冈石窟中期洞窟的形制中可窥见北魏时期的佛寺。
云冈第9、10窟的北魏建筑形象探微
作者: 张华
作者机构: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30-33页
主题词: 云冈石窟;北魏;建筑风格;历史文化
摘要:云冈石窟第9、10窟洞窟的营造,<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1](以下简称<金碑>)所云'在崇教,小而完,……太和八年建,十三年毕',根据<金碑>记载推测认为崇教(福)寺即为云冈第9、10窟,为宠阉钳耳庆时(王遇)主持营造的一组双窟[2].两窟的宏伟工程开凿于北魏兴盛时期,集中表现了北魏建筑形象的中国化和外来影响,具有造诣巧丽的风格.下面就第9、10窟的北魏建筑形象和它所反映的几个问题分别加以分析与探讨.。
云冈石窟浮雕塔形浅议
A brief discuss on the sculpture in relief of the
pagoda's form in Yun Gang Grottoes 作者: 张华
作者机构: 大同市云冈石窟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文物世界
页码: 31-34页
主题词: 云冈石窟;浮雕塔形;雕塑艺术;宗教信仰;形制
摘要:北魏时期以'佛塔'形象作为佛教艺术的造像题材,并成为重要特征之一.云冈石窟中的佛塔造型丰富多彩,不仅雕有高大的中心塔柱,而且镌刻有众多的浮雕塔.经调查现存有120余座,大多位于洞窟窟门和佛龛两侧的壁面之上,不仅显现出当时的造塔信仰,而且简洁凝重,极富装饰韵味,折射出北魏佛塔的建造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外美术史》考试试卷论文题目——浅析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云冈石窟为例班级:建筑学1302班学号:130101089姓名:周昊考试时间:2015年7月10日任课教师:张译丹浅析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以云冈石窟为例周昊13010108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石窟造像尤随着佛教的为丰富,壮丽。
随着佛教的东传,在沿线的西域诸国中留下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和佛教石窟,其中以绚丽地区的壁画与精美的造像为主。
其中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关键词:佛教,云冈石窟,建筑,石刻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延绵1公里,为中国早期佛教史记壮观。
顺应天然的形势,在绵延峭立的石壁上,凿做龛像,建立寺宇,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就像《水经注·漯水条》中述:“…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又如续高僧传中所描写的“…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从上所述可看出这云冈灵岩石窟是后魏艺术的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根据着云冈诸窟的雕饰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势(图1),断定中国艺术约莫由这时期起,走入一个新的时期。
从汉代遗刻中表现得亘古遒劲的人物车马花纹(图2),和六朝的佛像纹饰,浮雕的草叶,璎珞,飞仙等等比较,这两者截然不同。
仅就刻法而论,前者简单顽冥,后者在质朴中,忽而柔和生动,相去悬殊。
图1 云冈造像图2 武梁祠汉代画像一、洞的平面与建造年代云冈诸窟中只是西部第一到第五洞,平面是椭圆形或杏仁形,与其它洞不同。
洞窟本身就是一种建筑空间,云冈石窟的洞窟形制依开凿时间早晚而显出有规律的的变化,不拘泥于印度的“毗诃罗”和“支提”样式,成为中国式的建筑形式,各个时期均有所不同;而同一时期的洞窟,在主要盛行某种形制的同时,又有一些其他不同样式。
大致说来,云冈的洞窟形制(建筑形式)划分为四大类,即大像窟、佛殿窟、中心塔柱式窟(塔庙窟)及四壁三龛式窟。
就平面及雕刻诸点论,可粗略的说:西部五大洞建筑年代最早,中部偏东诸大洞次之,西部偏西诸洞又次之。
中部偏西各洞及崖壁外大龛再次之。
东部在雕刻细工上,无疑排在最末(图3)。
离云冈全部稍远,有最偏东的两塔洞,塔居洞中心,注重于建筑形式方面,瓦檐,斗拱及支柱,都极其清晰明显,佛像反倒模糊无特长,时代估计和中部诸大洞差不多;尤其是释迦事迹图,仿佛中部第二洞中所有。
就塔洞论,洞中央之塔柱雕大尊佛像者早,雕楼阁者次之。
图3 云冈石窟平面图二、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一)塔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塔分两种:一种是塔柱,另一种是壁面上浮雕的塔。
(1)塔柱是个立体实质的石柱,四面镂着佛像(图4),最初塔柱是模仿印度石窟中的支提塔,只是作为信仰的对象。
这种塔柱立在中央,为的是让众僧可以绕行柱的周围礼赞供养。
伯希和敦煌图录中认为北凉建造的第一百一十洞,就有塔柱,四面皆琢佛像。
云冈东部第四洞及中部第二洞,第七洞,也都是如此雕琢在四面的,它毫无疑问是受敦煌影响的。
稍晚的塔柱,中间佛像缩小,柱全体成小楼阁式的塔,每面镂刻着檐柱,斗拱,当中刻门拱形浮雕佛像,即坐在门拱里面。
虽然因为连着洞顶,塔本身没有顶部,但底下各层,实在是可以当做当时木塔很好的模型。
第一洞、第二洞(图5)两洞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
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为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洞(图6),是云冈最大的石洞,前面断壁高约二十五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
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冠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十米,两菩萨立像各高六点二米。
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2)浮雕的塔,遍见各洞内,种类也是最多的。
除了上层没有相轮,仅刻忍冬草纹的,疑为浮雕柱的一种外其余举一两例:一层塔(图7)——(一)上圆下方,有相轮五重。
见中部第二洞上层,及中部第九洞。
(二)方形,见中部第二洞。
三层塔(图6)——平面方形,每层间数不同。
(一)见中部第七洞,第一层一间,第二层二间,第三层一间,塔下有方座,脊有合角鸱尾,刹上具相轮五重及宝珠。
(二)见中部第八第九洞,每层均一间。
(三)见西部第六洞,第一层六间,第二、三层各一间,每层脊有合角鸱尾。
(四)见西部第二洞,第一、二层各一间,第三层二间。
以上1、2两种塔,虽然表现方法稍有不同,但所表示的建筑样式,除圆顶塔一种外,全是中国“阁楼式塔”建筑的实例。
图4 支提塔庙窟图5 第一、二洞图6 第三洞三层塔图7 一层塔(二)殿宇墙壁上浮雕的殿宇共有两种,一种是刻殿宇正面模型,用每两柱之间的空隙,镌刻较深佛龛而居像(图8)。
另外一种是浅刻释迦事迹图中所表现的建筑物。
这两种殿宇的规模,虽然非常简单,但建筑部分,也非常清晰可观,和浮雕诸塔同样,有许多可供参考的价值,如同檐柱,额枋,斗拱,房基,栏杆,阶级等等。
不过前一种既为佛龛的外饰,有时却不是十分忠实的建筑模型,檐下瓦上,有增加许多不是做结构的花鸟,后者因为在事迹图中,所以只是单间的极其简单的建筑物,所以这两种都不足以代表当时的宫室全部规矩。
它们所提供的有价值的实证,都只在几个建筑部分上。
图8 浮雕佛像三、石刻中所见的建筑部分(一)柱柱的横截面虽然说有八角形,方形两种,但方形的也都微微去掉四角,而八角形的,也不是正八角形,只是所去四角稍多,斜边约等于正边而已。
柱础用中部第八洞来说,也是八角形,非常像宋式说的櫍。
柱身下大上小,但没有微凸线和卷杀。
柱面常有浅刻的花纹,或者琢满小佛龛。
柱上都有坐斗。
斗下有皿板。
柱部分显然是受外国影响的,散见在各处:如(一)中部第八洞入口的两侧有两个大柱子(图9),柱下撑着的台座,有些像希腊古典的pedestal像是受健陀罗的影响。
(二)中部第八洞柱廊内墙东南转角处,有一个八角短柱立在勾栏上面;柱头略像方形小须弥座,柱中段绕以莲瓣雕饰,柱脚下又有忍冬草叶,由四角承托上来。
这个柱的外形,非常像印度的样式。
图9 中部第八洞入口(二)斗栱柱头辅作一斗三升放在柱头上的阑额上,栱身非常高,没有栱瓣。
升有皿板。
补间,辅作有人字形栱,有皿板,人字的斜边作直线。
中部第八洞壁面佛龛上的殿宇正面,其柱头辅作的斗拱,外形稍像一斗三升。
而实际是刻两兽背面屈膝状,像波斯柱头。
(三)屋顶一切屋顶都有表现四注式,无歇山,硬山,挑山等。
屋角有的上翘,有的不翘,没有子角梁老角梁的表现(图10)。
椽子都是一层,间隔与瓦轮相比较密,瓦都是筒瓦。
屋脊的装饰,正脊两端用鸱尾,中央及角脊用凤凰形装饰,还保留着汉石刻中所示的样式,正脊偶尔用三角形的火焰和凤凰,间杂着用,仅在正脊中央放置宝瓶。
见中部第五第六第八洞。
图10(四)门与栱门都是方首。
中部第五洞门上有斗拱檐椽,像是模仿木造门罩的结构(图11)。
拱门常见于壁龛。
统计可分为两种:圆拱和五边形栱。
圆拱的内周常刻作龙形,两龙头在栱开始的地方。
外周是宝珠形。
栱面常雕趺坐的佛像。
这种栱在敦煌石窟和印度古石刻也有,它明显来源于印度。
所谓五边栱者,是方拱门去掉上两角(图10);这种栱或许属中国固有。
图11 中部第五洞(五)栏杆及踏步踏步只在中部第二洞佛迹图内殿宇之前看到过。
大都一组放置于阶基正中,没见到过两组三组的。
阶基上的栏杆,刻作直棂,到踏步处并沿踏步两侧斜下。
踏步栏杆下端,没有抱鼓石。
中部第五洞有万字栏杆,和日本法隆寺勾栏一致。
这种栏杆是六朝唐宋间最普遍的做法,图画在敦煌壁画中可见;在蓟县独乐寺,应县佛宫寺塔上则有实物留存至今。
(六)藻井石窟顶部,常刻作藻井,这无疑的也是按照当时木构在石上模仿的。
藻井常用“支条”分格,但也有不分格的。
藻井装饰的母题,以飞仙和莲花为主,或者单用一种,或者两种参杂着用。
龙也有用在藻井上的,不过不多见(图13)。
藻井的分划,依照室的形状,颇不一律,与之后的齐整方格相比,趣味丰富得多。
图12 藻井图13 龙形藻井四、窟前的附属建筑说到石窟寺附属殿宇部分,想从现如今的石窟寺木构部分(图14)推断千四百余年前初建时的规制,及历后逐渐增辟建造的程序,是个不可能的事。
不过距开窟仅四五十年的文献,如《水经注》里面的记载,可以说是可靠的考据材料。
《水经注》漯水条中写道:“凿石开山,因岩结构。
真容巨壮,世法所希。
山堂水殿,烟寺相望。
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关于云冈巨构,仅这四句简单的描述而已。
至今除却河流干涸,床沙已见外。
这描写仍与事实相符。
因云冈悬崖的形势,崖上高原与崖下河流的关系,原上的雨水沿崖而下,佛龛壁面不免频频被水冲毁。
崖石崩坏堆积崖下,日久填高,底下原积的残碑断片,反倒受上面沙积的保护。
图14五、结论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建筑样式,大部为中国固有的方式,并未受外来多少影响,不仅如此,且使外来物同化于中国,塔就是一个例子。
印度窣堵波方式,本与中国本有建筑有很大不同,等到来到中国,当时仅在楼阁顶上,占一象征及装饰的部分,成为塔刹。
在结构原则上,云冈石刻中的中国建筑,构架上的主要部分,如支柱,阑额,斗栱,椽,瓦,檐,脊等,一一均应用如后代,它的形式无疑都是为后代同样部分的雏形。
所以可以证明,在结构根本原则及形式上,中国建筑二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不曾被外来影响所动摇。
所谓受印度影响者,实际仅仅咸鱼装饰雕刻两方面。
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
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基本结构。
参考文献:(1)《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三联书店梁思成(2)《云冈石窟洞窟形制的特征与布局》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张华(3)《佛教东传与丝路石窟艺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建华(4)从茶到室生普洱敬礼。